登陆注册
2737300000003

第3章 孟子

凡圣只在一念间

圣人,百世之师也,大而化之之谓圣。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凡人在众人的唾沫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圣人则按自己亘古不变的规律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直至奋斗到最后一刻。

作为青少年,我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那我们可以通过奋斗成为圣人吗?答案是可以。

南怀瑾先生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才是圣人。

圣人是孟子为士人提供的理想人格,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大而化之之谓圣。”“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对于士人有何意义呢?孟子说,圣人可致,“人人皆可为尧舜”。

也就是说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为圣人,这需要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需要一颗胸怀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经大磨难、大困苦而志向不改。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夜以继日,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身处为难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吃给你吧!”于是修行者拿来一个天平秤,开始忍痛割肉。

这时,天帝开始使用法力,从而使得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舍身,于是和侍者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救众生疾苦,宁愿舍弃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世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圣人,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于世间的凡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与他们等高。

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苏军打败了,成百万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那平时勤劳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着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和共同人性的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这位老妇人所做的虽然不属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大事,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称为圣贤。毕竟事关天下的大事能有几多,倒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需要圣人的情怀,怀圣人心,做平常事,这样就人人皆可称圣人了。

所以,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地修行而来。将这个道理挪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是可以成立的。青少年们要铭记:凡人与圣人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那一步,便是圣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虽然赞成儒家的仁爱思想,但是从来不被儒家的行为规范所束缚,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人,身心自由,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他对大丈夫的定义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对自身人格的捍卫和追求。

孟子刚到齐国的时候,齐王以有病在身为借口,没有亲自去向他询问过政事,只是派下人召见他,孟子也就推说自己有病,不能朝见。第二天,他却出门为朋友吊丧,故意让齐王知道自己其实什么病也没有。齐王知道后派人去探视孟子,孟子的朋友急忙出面周旋,并让孟子不要回家了,直接去面见齐王。但是孟子坚持非礼之召不往,仍旧坚持不去,也可算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

孔子夸奖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算是“贫贱不能移”;李白曾经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李白算是“富贵不能淫”。

或许这样的故事让你觉得遥远,我们不妨来看看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修车女工接待了他。

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年轻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整个巴黎都知道他,但这个姑娘却没表示出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不禁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电影迷。”修车女工边忙着手上的活边回答。她手脚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车技术非常熟练。半小时不到,她就修好了车。

“您可以开走了,先生。”这位修车女工对他说。他依依不舍地说道:“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先生,我还有工作。”她回答得很有礼貌。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难道不亲自检查一下吗?”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车跑得很好。

姑娘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我还有其他的工作。”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个修车女工真的不认识自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我是个电影迷。”

“您不认识我?”“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您,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绩,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我就要像接待顾客一样地接待您,为您提供最好的修车服务。将来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接待您,为您提供服务。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修车女工的面前,他清楚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与狂妄。“小姐,谢谢!您让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车的话,我还会来找您。”

与这位修车的姑娘情况相似的还有一个苏联小兵。

有一次,他负责检查参加会议人员的证件。正当列宁准备径直入场的时候,小兵伸手拦住了列宁。

“让他进去!他是列宁。”身边有人喊道。

“先生,请您出示证件!”小兵坚持要查看列宁的证件。

他身边的人顿时为他捏了一把汗。好在,列宁也很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很配合地拿出了证件。

小兵检查完了列宁的证件后,行了一个军礼,就让开过道,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执勤了。

但是这次经历让列宁看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威严,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诱惑,面对诱惑,很多人松开了自己的安全带,原则和美德在各种压力下步步后退。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像孟子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作为青少年,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面对怎样的人,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坚持的原则。

道不同,不与之谋,或谋之有道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作为一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圣人,孟子为何会困于齐梁,成为各个国君的摆设,闲来召之谈论一番,却经常是不欢而散?道不同,就一定不能为谋吗?青少年要怎样在不同的道之间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看看南怀瑾老师对于孟子的解读,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南老认为这种“道不同”是王道与霸业、圣人与英雄的分野的必然结果。因为孟子主张传统文化的王道精神,既不愿讲当时侵略吞并的不义之战,也不愿讲霸道,而当时的国君们面对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局面,心中都有一个大欲望,那就是“天下归心”。将万里河山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能有此成就,岂不快哉。因而他们渴望富国强兵,扩大领土,增加人口。如何才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些愿望,手段只有一个:武力。而孟子却一直谈着他的王道理想,坚定且执著。

孟夫子的这份执著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其实如孟子这等具有无上智慧的人怎能不清楚梁惠王心中所想,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大有即使给他一个国王的宝座也不能换取他心中的理想的味道,这就是圣人之为圣人的伟大之处了。

正所谓“人各有志”,当人们的人生志向、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不能与别人达到一致时,只能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道不同时,坚持不与之谋;一是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伯姬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姜尚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武王最终伐纣成功,天下人尊奉他为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世人对伯夷与叔齐的做法,既有非议也有赞赏,可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志向,正是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自己喜欢,在自己心里过得去就好了,又何必听他人言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仰不愧天,俯不忤地。

当然在既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又必须通过别人来实现它的时候,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换一个方式是最好的选择。这有与他人进行讨价还价的味道,似乎是在玷污自己的理想,可是如果拒绝到底,就没有机会了,岂不可惜。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初入秦时的故事。

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秦孝公欲振兴秦国,一统天下,乃广纳天下贤才。

商鞅遂进入秦国,以图建功立业,他由秦孝公宠臣景监推荐,与秦孝公商谈国事。

初次会面,商鞅说了很久,孝公却不时地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怒骂景监,说他介绍的人是个疯子,满嘴狂言乱语。景监因此责怪商鞅,商鞅说,我向大王说的是帝道,他却不能领悟。

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秦孝公召见商鞅,这次谈话比较投机些,但还是不能合孝公的意。于是孝公又责备景监,商鞅对景监说他这次是谈王道,大王还是听不进去,请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不成功,他就回家了。

商鞅第三次晋见秦孝公。两人相谈,数日不厌,在谈话过程中,秦孝公不知不觉把身体移到席案前面来了,与商君促膝而谈。景监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商鞅,这次怎么能使大王如此满意。商鞅说,这次我谈的是霸道,大王因此大悦。而秦孝公最后告诉商鞅说,行帝王之道,等得太久,他没有这个耐心,况且人人都想在自己在位时就名扬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行霸道能及时看到国家富强,这才合他的意。

于是秦王开始任用商鞅推行霸道。秦孝公变法,以武力治国,秦统天下,厉行霸道,秦朝十五年而终。

商鞅三见秦王,前两次提出帝道和王道,都被秦王所拒绝,接着提出霸道,终于宾主尽欢,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商鞅的做法正是投其所好,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终有所成。“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为人处事就是这样,在坚持之中也要有所变通,否则难免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孟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绝不与现实妥协,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照亮乾坤,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圣人之道。而变通处世,来一点“曲线救国”,却是普通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常用方法。

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青少年们不妨学着变通一下,走一走其他的道路,或许也能够达到目标。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天下事,总在局外呐喊终是无益,总需躬身入局,成事乃可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曾文正公如是说!夸夸其谈,应该是青少年一定要避免的不良品质。像孟子这样勤勤恳恳的实干家们,才是青少年应该学习的榜样。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儒们一直奉行的是师道和臣道的路线。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尽管儒家标榜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历代帝王的盛德,可是他们本身所走的路线,都是“依附草木”式的,依靠一个既成的力量借以推行王道的思想,并没有自己去走一条路来,或自己起而行之,去实现他们的理想。

老子有三宝之说: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的路线正合了老子的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看来儒、道的分类真是后人强加在这些老夫子身上的,他们本身的思想倒是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儒家如此不为天下先,是因为他们唯恐会使天下更乱。而这一想法,保全了儒家,却苦了天下百姓,以至于影响了后世的儒家精神,只能规规矩矩走臣道的路子,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古风淳”,却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事与愿违。

南怀瑾老师面对这一事实,不做评价,但他一句“至堪浩叹”也是不评之评了。

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理想、有抱负,而不去付之行动,夸夸其谈何用,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古人云:行胜于言。又云: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想古往今来,多少天下事误于清谈客的舌端?而我们本来应该瑰丽辉煌的人生又有多少埋没于迷蒙与幻想中?

虽然“道虽迩”,毕竟现代人接受的信息量已经很大,有些道理不说也懂,可只是明白没有用,正是“不行不至”,只有行动才是硬道理。

“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勇气向前干去,必有成功的一日。”相信自己,就是相信成功。

苏轼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心有所悟,便撰诗一首,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以风喻之。)

佛印禅师看过之后,挥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轼以为禅师一定会对自己修禅的境界大加赞赏,于是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只见上面赫然两个大字:放屁。不禁无名火起,过江找禅师理论。

其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轼一见禅师就生气地说:“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岂能骂人?”

禅师若无其事、气定神闲地说:“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大笑说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打过江’了呢?”闻之,苏轼顿时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自古以来,清谈误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真正地行动起来,将思想落到实处,这种思想才有意义。也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出自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的话,对今人影响太深,大家已经没有勇气为天下先,怕的就是枪打出头鸟。

可是要想成事,必须得有人挺起我们国家的脊梁,敢为天下先,而那些真正站出来的人,他们就将成为天下人的先驱。

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一马当先,从小立志的孩子是谁?他,就是后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盟会的首领孙中山。

为了救国民于水火,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他在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他这样做,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孙中山的思想很先进,他的行为走在社会的前端,他敢为天下先: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主张“三民主义”;设计制作了实用、方便的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从而结束了中国持续几千年的黑暗帝制,给我们国家提供了一个大踏步向现代文明迈进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英雄风范。

坐而论道可以气象万千,起而行之才会乾坤随我旋转。有志向、有目标却不能付出行动的人是可悲的,注定要承受心灵的苦楚。只有行动和付出才会有收获。理想能带给人以希望,但是却并不能使人真实地拥有。唯有行动、付出才会充实生命。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披坚执锐,敢担当,敢负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行动,只会空想或者空讲道理,这样是什么都做不成的。青少年切不可沦为空想家和说大话者,一定要勤于实践。

自私与无私之辩

单纯的自私与单纯的无私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何为利,何为义?义利之辩是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与义利相对应的,是无私与自私。什么样才是无私,怎么做就叫作自私?从南怀瑾老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南怀瑾老师认为,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仁义,就是大利。因为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都在互相征伐的动乱之中。如果有一个国家,真的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最高原则,运用在内政外交上,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是属于这个国家。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自私和无私其实都是人的本性,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当人们仅仅只相信一者时,行为准则都会出现误差,因此可以说:单纯的自私与单纯的无私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当一个社会将自私和无私对立起来建立道德评判标准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人们抛弃这种道德,变得彻底的自私自利,这种人一般结局会很痛苦;要么人们痛苦地遵守着这种道德,善良,无私,这种人一般过程会很痛苦。完全自始至终都坚持自私或者无私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无私过程后会蜕变成自私,到最后也仍然要承受自私的苦果。因此可以说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做晋国国君时,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

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

平公很吃惊,他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

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

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让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时隔千年,祁黄羊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那么姑且按照孔子的说法,将他树立为大公无私的典型。其实他的大公无私何尝不包含着让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大私心呢?只是这种“大私心”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拥有吧。普通人谁能做到如此高风亮节,在此存一疑问!

按照自私与无私的关系,人们可以看到,在满足自己本身欲望的同时,再去要求无私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标准,才能将无私这种道德标准更好地贯彻下去。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的灯笼在无私地为他人指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的危险。

因此,要使自己名贵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同样高贵的花,因为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密,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

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他的。”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青少年朋友们,赶快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这样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君子之义乃人生大利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虽懂得游说的辞令技巧,但却不用,还是很严正地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他对梁惠王强调说“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是孟子最看重的东西。真正的义是什么呢?是青少年所讲究的“义气”吗?我们来看一看。

南怀瑾老师认为,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即是人生的大利。“所谓义利之辨的道理,就是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义之义。义理之义,义者,宜也之义,并非狭义广义等的义利之义。其实,都是一样,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有利于成其为君子,所以这也是利便是义,义便是利的真实道理。”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可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逐鹿中原。为了扩大势力,刘邦派谋士郦食其前往齐国说服齐王。齐国君臣审时度势,决定归服汉王刘邦,故解除济南20万“历下军”防备。然而,正当齐军松懈之时,汉将韩信突然引兵袭击齐军,齐军惨败。田广和田横大怒,认为郦食其出卖了他们,当场把郦食其抛入油锅炸死。原来,韩信听信谋士蒯通的话,怕郦食其的功劳胜过自己,便装作不知齐国归服之事,从而发兵袭齐。

齐军败退,田广被韩信杀于城阳(今山东莒县)。田横悲愤交加,为图复国之计,自立为王,率部属五百人隐入海岛(即今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称帝,为消灭各地残余反抗势力,刘邦又派使者来岛招降:“田横来,大者王,小者封侯,不来则举兵加诛。”面对刘邦的再次召见,田横为保全五百部属性命,出于“国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毅然带着两名随从前往洛阳朝见刘邦。但行至洛阳三十里外的尸乡时(今河南偃师),田横获悉刘邦召见的目的旨在“斩头一观”时,愤然对随从说:“当初我和刘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而如今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要做他的臣子,我忍辱负重只不过是想保全我五百人的性命。刘邦见我,无非是想看我面貌,此地离洛阳三十里,若拿着我的人头快马飞驰去见刘邦,面貌还不会变。”言外之意是:我死,刘邦会认为岛上群龙无首,五百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说完,不顾随从再三跪求,遥拜齐国山河,悲歌:“大义载天,守信覆地,人生遗适志耳。”慨然横刀自刎。田横自杀后,二随从急将田横之首送至洛阳,刘邦看到,田横能为五百人自杀,感动落泪说:“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为齐王,这能说不是贤德仁义之人吗?”遂派两千禁军,以王礼葬田横于河南偃师,并封田横的二随从为都尉,二随从不被官位所动,埋葬田横后,随即在其墓旁挖坑自尽。留岛的五百兵士听说田横自杀后,深感“士为知己者死”,田横为保全属下性命而去洛阳,他们为表达对田横的忠义之心,遂集体挥刀自刎。

田横为民谋利殚精竭虑、捍卫国家坚贞不屈、大义载天守信覆地、舍生取义甘抛头颅的大无畏精神,真乃大英雄也。对田横的评价古代的司马迁曾说过:“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唐朝的韩愈也这样说过:“自古死者非一,夫子(田横)至今有耿光”。像田横这样的人算是活出了人生的极致。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中国古代向来不缺这种舍生取义,将人生活到极致的人。战国时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是一段颂传千古的美谈。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不畏秦国的强权,甘冒生命危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璧归赵,使赵王免于受辱。归国后,他因功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廉颇是赵国大将,自认对赵国劳苦功高,不甘屈居蔺相如之下,愤愤不平溢于言表,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以容忍谦让对待,终使廉颇愧疚悔悟,负荆请罪,二人遂成为至交。

蔺相如的这种处事态度,是基于国家的利益,他这种“大我”的胸怀,诠释了活出极致的内涵——舍私利求大义。

和平年代,很难遇到田横为五百士而牺牲自我的考验,也不会有太多人遇到廉颇和蔺相如为国家大利,负荆请罪的美谈。但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可以渐行渐远,精神却不能忘。在人生路上,修身养性,反躬自省,多行仁由义,君子之名成矣,人生大利存焉。

人生在世,大义为先,舍己为公,舍生忘死,都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得贪婪,高枕无忧;舍得名利,乐得清静;舍得自我,活出极致。

青少年们要懂得:人生并非只是一味地做加法,学会给自己做一些减法,才能够轻装上阵,用最好的状态迎接未来。

为人之道,在修心养性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自古做人难,做一个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更难,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我修行的过程。《菜根谭》中有语:“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青少年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修养有“内圣外王”之说,孟子就此修养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首先说明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果位。

南怀瑾老师认为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能够修到纯粹精湛的,当孟子莫属。而孟子所说的这句话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最恰当的理解。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下一番苦功,如何炼就金玉人格。要想成就大境界,必须在修心养性上下苦功,时时拂拭心灵,处处反思行动,莫让自己蒙尘。

赵概,字叔平,宋朝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追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把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对此并不计较。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忌恨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他。皇帝震怒,没人敢为欧阳修辩护。这时,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嫌隙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皇帝并没有听赵概的话,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接着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赵概宽厚大度、不计私怨的品行。欧阳修也认识到了赵概的德高望重,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在郓州时,手下官员私自挪用了公款三十万,用来买了田地租赁赚钱。赵概知道这个官员家中贫困,因此就拿自己的钱替他补上了亏空的公款。史书上说他一生待人处事都是这样,足可见他的仁慈宽厚。

赵概的德行如此高尚,这得益于他能够在平常严谨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

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渐渐少了,赵概终于成为了德行高尚之人。

看来,高尚的品行是经过循序渐进的严谨修身而修出来的。

赵概通过自我有意识的修养,从而达到令身边人称颂的境界,这就是在自己身上起到效验的阶段。按照南怀瑾老师的说法,修心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善养浩然正气。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中国历史上具有一身浩然正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古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

有人说:“蒙古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怎么能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蒙古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蒙古人的多次劝降,最终舍身报国,慷慨就义。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终于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善养浩然正气”的英雄。

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不能达到“养浩然正气”的境界,但是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无论学问如何,成就如何,青少年们最需重视的,是自身的修养。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财富和功名,而在于你自身的历练和成就。

迷信权威,就是在否定自己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提到儒家,我们总会将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晚于孔子接近170年的孟子,不仅对圣人孔子的思想做了阐发和拓展,在行为上也效法孔子。在40岁以前,孟子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孔子,广收门徒,开办私学。

在教育的过程中,孟子除了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中的“书”,指的是当时的经典《尚书》。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商纣王仓促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殊死搏斗,这就是历史上的牧野之战。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中记载这一事件时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孟子读了《尚书·武成》中的这一段,颇有感慨。在他看来,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于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重要的参考内容,但它毕竟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工具,真正有价值的规律、经验、结论,还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去思考和实践。书籍也是一些人根据自己的思想编著而成的,如果盲目迷信书籍,对书上的观点深信不疑,那也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了。事实上,书籍和现实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书籍。

我们都很相信《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但是孙子本人也没有能够一统天下。相反,历史上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似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兵法理论的书籍。当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不能光看一本兵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迷信书本。

在历史上,常常会有经过考证而推翻以前的结论、改变后人观点的事件。比如由于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我们接受了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的说法;由于胡适先生的考证,我们也认为《红楼梦》是由曹雪芹和高鹗两个人完成的。

在16世纪的意大利,教会典籍上说星星是上帝钉在天空上的金色的钉子,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是布鲁诺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异议。虽然他因此而被送上了火刑架,但是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

就算是今天传下来的各种古籍,也是不可全信的。因为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要经过传抄、口述、刻印等,期间免不了发生“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情况。孟子说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情形产生了怀疑。反过来,如果我们又对孟子的话深信不疑,那也就是另一种“尽信书”了,事实到底怎样,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

自省:明心见性之道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说一件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也都是这个样子,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更应该如此。青少年们一定要经常反省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自身的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他仍然坚持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南老认为,我们如果不及时反省,就会犯错误。而心理反省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就像秤与尺在权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样重要,所以,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准。如不反省,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过,有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光大。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哲学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上帝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挂了两个袋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结果,每个人只要一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优秀,而别人最愚蠢,因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对自己总是肯定赞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无非是因为他们都留着一只眼睛审视着自己。

有位家庭主妇,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智闲禅师从佛堂出来。智闲禅师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闻言十分欣喜,又有几分疑惑:“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一样,清凉无比,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我该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智闲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智闲禅师说:“这就是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的方法。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通过不停地换水,即不停地自省、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不断吸收来自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后,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智闲禅师的话说得对极,我们的心灵在复杂的环境中,难免要沾惹灰尘,灵性被掩盖,因此要时时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见性、把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颗狂野的心和无限的贪欲,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你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清人的本心,从而看清别人。因为你所思正是别人所思,你所欲正是别人所欲,你所苦正是别人所苦,这样推己及人。人只有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别人,才能明白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和宁静。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认真审视自己,你才可能成为一个觉悟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青少年们要勉力为之。

自强不息以笑傲人生

人生最美的光环不在于人的升起,而是坠下后还能再升起来。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正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虽然人生多苦,但只要活着,就无法逃避,因此不如坚强地面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少年们要记住这个训诫,做生活的强者。

孟子再次从齐国无功而返时,他已满脸疲惫,眼神却愈发清朗、睿智。在他路过小国滕国的时候,遇到了滕文公。他迫切地请教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家,东临齐,南接楚,是应该向齐国靠拢呢,还是应该投向楚国?

孟子回答说,这就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了,但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走,即“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也就是说,加强你的国防设施,挖深护城河,加高加厚城墙,和全国的百姓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疆土,要自立自强,即使战死,也不逃离,甚至宁可亡国,也不向任何一个大国投降,先有这样的准备,还可以有所作为。

南怀瑾老师指出,孟子在这里答复的正是面对“两大之间难为小”情况时的行为准则,即只有自立自强的一条路。先生由此联想到为人处事,他说:“做人做事也是一样,不自强,不自立,不从自己本身想办法,在两大之间,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来为自己解决困难,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个人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一天,有一只小蜗牛委屈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蜗牛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慈祥地回答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来保护自己!”

小蜗牛又问:“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说:“因为毛毛虫姐姐会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呀。”

小蜗牛又问道:“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来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要靠自己。”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人,要想经风雨,而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自立,就像蜗牛妈妈的回答一样,我们不能靠天,不能靠地,我们只能靠自己。也许腊梅并不喜欢严寒霜冻,也许青松并不喜欢悬崖峭壁,也许海燕并不喜欢狂风暴雨。但它们不甘于放弃,自己做自己的救星。它们自己为自己奏响了生命乐章。

人要学会自立,遇到困难时,不可畏缩,但是要想战胜困难,换取人生一片坦途,自立只是第一步,还要学会自强。欲成事,先壮大自己的力量,练就一身真本领。

西晋时期,司马家族的统治极其腐败,致使国力衰弱。北方匈奴乘机入侵,消灭了晋军主力,攻陷了晋都洛阳,俘虏了晋愍帝。

匈奴对晋愍帝百般羞辱,最后杀死了他。在匈奴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

其时,一位名叫祖逖的爱国志士,发誓要收复失地,拯救苦难百姓。他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每日凌晨天未亮,鸡鸣之时,两人就起床练剑。在皎洁的月光下,两位热血青年身姿矫健、比翼对舞,直到皓月西沉、东方发白才收剑回屋。多年来他们坚持“闻鸡起舞”,无论酷暑严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就这样,他们练就了高强的武艺,磨砺了坚定的意志。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了东晋政权,史称晋元帝。东晋朝廷苟安于江南一隅,并没有收复失地的意图。祖逖为此十分焦虑,他专程从沦陷区赶到建康求见司马睿,要求领兵北伐,收复中原。

司马睿没有办法拒绝祖逖的要求,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却不给他一兵一卒,只拨给他1000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要他自己招兵买马,建立军队。

虽然得不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可祖逖并没有放弃北伐的决心。他带领几百名志愿北伐的壮士,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祖逖敲着船桨,大声地发誓:“北伐如不成功,我祖逖绝不再踏入这条大江。”随行的人听了祖逖的豪言壮语,一个个热血沸腾。

过江以后,祖逖一边召集人马,打造兵器,一边与敌人作战。中原的老百姓给他们送来了粮草。军民同心协力,浴血奋战,祖逖很快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

《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是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还是想实现宏图伟志,都需要自立自强。

要想真正做到自强,必须有三个条件。

一是要自觉,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要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只有自觉,才能主动,只有主动,才思进取。

二是要勤奋。有了勤奋,才不会满足。只有不满足,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三是要有毅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只会半途而废。没有这三条,自强终究是一句空话。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人生最美的光环不在于人的升起,而是坠下后还能再升起来。”

人生就如此,风风雨雨,在我们坠下后,就要自立自强再升起,学会自己救自己。

自强不息,这是青少年必须学会的精神。

没有谁能永远做你的救星,除非你自己。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走向成功的勇气;受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自立自强的决心。

做自己的救星,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是鹰击长空的景色,相信荆棘过后,一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量小怎堪容大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个越是有德的人,当他的地位越高,临事时就越是恐惧,越加小心谨慎。不但一国君主应该谨慎,就是一个平民,平日处世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稍稍有一点收获就志得意满,像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所谓水满则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们要铭记。

器量,是一种不需投资便能得到的精神高级滋补品;是一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永久疗效的“维生素”;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清醒剂;是一种使人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定力。器量,鄙视的是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和鼠目寸光的行为,崇尚的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失去的是不平、烦恼和怨恨,得到的是友情、快乐和幸福;抛弃的是狭隘、偏激、小气和毫无意义的你争我斗,得来的是宽广、博大、舒畅和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器量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和人格高度。一个人处世立身,器量和胸怀最是重要。古人立身修德,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境界。目光短浅,骄傲自大之辈绝不会成就大事。

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载有一则故事:

陈胜称王以后,从前和他一起当雇工的一个穷朋友听说了,便来找他。这个人敲着宫门嚷道:“我要见陈胜!”守宫门的卫士要绑他,他一再解释,才没被绑。但卫士始终不肯给他通报。

后来陈胜出来了,这位穷朋友挡着路直呼陈胜的名字。陈胜无奈让他上车一同回宫。后来,这人时常随便出入宫殿,还情不自禁地说了他过去和陈胜在一起时的旧情。于是有人对陈胜说:“这个人愚昧无知,专说些不得体的话,有损您的尊严。”

陈胜听后,没有思虑再三,就把这人杀了。此后陈胜的老朋友都自动离去,没有人再敢接近他了。

陈胜是杰出的农民领袖,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他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他自身的原因却不容忽视,这等器量怎能让人与之为伍,为他打天下?他又怎能令天下百姓心向往之,甘心为其子民呢?历史的确意味深长:器量小,不容人,熟人和故交也离你而去,孤家寡人难成大业;器量大,能容人,可化敌为友,纳天下英才而用之,事业岂有不兴旺的道理?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带领人民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步入老年,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待他。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他的任务是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27年的监狱生活并没有打倒曼德拉,他坚强地走出了监狱,获得了自由。1991年,他被选为南非的总统,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欢迎词。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然后他把这三人介绍给了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世界在那一刻平静了。

事后,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他时间的磨砺,使他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就是胸怀,这就是气度。

胸怀是大海,纳百川,载千舸,容万物,育众生。

胸怀是高山,不厌细尘,不嫌怪石,披风雪,湍瀑布,生草木,活鸟兽。

胸怀是大地,默默承载,无怨无悔。无论是刀枪剑戟,车轮滚滚,炸弹核武,还是巨峰的重压,江河的撕裂,铁蹄的践踏,它都能够平静地忍受。

胸怀是天空,默默包容,从不逃避。不管是阴云风雨、万钧雷霆,抑或碧空如洗、朝霞彩虹,抑或是沙暴埃砾、日月晨星,它都能以辽阔之胸怀容之,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逆境之于青少年就像砺石之于钝刀,只有经过磨砺,才能够秀出锋芒。“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而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蚌之含沙,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

大勇定天下,莫逞匹夫勇

怯懦者在酒杯中寻找勇气,真正的勇敢者有一颗勇敢的心。

齐宣王在与孟子的对话中,表现了他坦诚而可爱的一面,他承认“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我有一个毛病啊,我好战、好勇。孟子的回答也高明,他说:“王请无好小勇。”大王你好勇没关系,但不要逞小勇。

什么是大勇,什么是小勇,青少年们一定要分清楚。

南怀瑾老师很赞赏孟子的回答,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道理。他认为个人好勇,最高明的也不过是“任气尚侠”而已,甚至睚眦必报,犯禁杀人而自取灭亡。至于帝王好勇,则必然会穷兵黩武,以残杀侵略为能事。最后不但害人,而且自己国家的百姓也同样受害,甚至于本身生命都不保。只有可以使天下安定的勇气,才是大勇。

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大勇安天下。而我们普通人也同样需要勇气。勇气是每个人潜在的英雄情结,勇气是精神上的,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不被任何东西打垮的气概。

人生就像一次赌博,应该用你天赋的才能和智慧作赌资,去博取壮丽的人生。怯懦者在酒杯中寻找勇气,真正的勇敢者有一颗勇敢的心。

威廉·华莱士于1272年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叔是教区的神父。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的好友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

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海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海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惨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王妃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与平等的要求,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后来,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捉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临刑前,当行刑官问华莱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高呼着“自由”,似一声惊雷,响彻天地,震憾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最后,苏格兰经过不懈的奋斗,获得了自由。

华莱士是真正勇敢的人,因为他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一颗为了自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心。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气是为正义而奋斗的精神,勇气是天地为之动容的人格力量。勇者无惧,勇气是克服恐惧,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但是,与勇气这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词相随的是匹夫之勇。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人录》中这样区分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因为只要有几分血气,有几分力气,不要有任何志向和修养,随便什么人都做得到,而且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战果,因此是匹夫之勇。什么是君子之勇呢?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君子之勇。”

可悉陵是北魏皇族人,他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勇敢坚毅,又练得一身好武艺,很受皇室器重。

在可悉陵17岁的那一年,一次,北魏皇帝拓跋焘带着他到山林里去打猎。

他们一行人个个都善使弓箭,勇猛无比,没过多半天,便捕获了许多野兔、鹿、山鸡之类的野味。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大声地谈笑着,夸耀自己的成果。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察觉旁边的树在微微颤抖,传出一阵“沙沙”声,好像有什么动物在快速行走。犹疑间,丛林中突然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它大吼了一声,直吼得地动山摇。

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听一个人大喊道:“保护皇上,看我的!”说话间,人已到了老虎跟前。大家定睛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可悉陵。

可悉陵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的尾巴用力一掀,眼看要扫到可悉陵身上,可悉陵灵巧地一闪躲开了。大家回过神来以后,弯弓搭箭想要帮可悉陵的忙,可悉陵却喊道:“大家别插手,我可以应付!”于是大家只好看着可悉陵和老虎周旋,心里暗暗为他捏一把汗。

可悉陵躲过了老虎凶猛的一扑一掀一剪,瞅准机会跳到老虎背上,揪着虎皮,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可悉陵累得不行了,才发现老虎已经七窍流血,死了。于是可悉陵把这头老虎献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没有过分称赞他,说道:“我们本来很有机会逃走,不跟老虎纠缠。实在走不了,大家一起上,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置老虎于死地,你偏要徒手和老虎单打独斗。你的勇敢确实超人一等,但应该用来造福国家,而没必要浪费在这种搏斗上。万一为之所伤,岂不可惜?”

拓跋焘的话很有道理,可悉陵的行为表面上看勇猛无比,其实不过是逞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仁、智、勇的结合,是来自内心对真理的执著,来自对美好的向往,来自追求自身更高的境界。尼采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一个群众道德和个人孤立的年代。勇气是一种必需品。”

大勇与匹夫之勇,这是两条路,一条是稳重,一条是冲动;一条通向成功,一条通向悔恨。青少年们涉世未深,很容易混淆勇敢和蛮干,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想想,这究竟是一种理智的勇敢,还是逞强的匹夫之勇。

青山绿水,留予子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现在太多的环境问题是怎么造成的?青少年朋友们想过吗?污染水源、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这些行为归结起来,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其实,孟子早就教过人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人们遵循他的思想,现在这些环境问题也不会出现。

孟子在和梁惠王谈如何施行王道仁政,治理国家时,提到了一个非常现代的理念。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说,大王你只要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糊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可以养生丧而无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南怀瑾先生认为梁惠王不会不知道不违农时的道理,但孟子在这里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现实而说的,可见当时总是打仗,农民根本不能按时进行农业生产的状况,以及杀鸡取卵式捕鱼打猎的现实。南先生认为孟子在这里揭示了一个现代理念,即保护天然资源。

当天空不再蔚蓝,当大海不再平静,当空气不再清新,当鸟儿不再鸣唱,当山不再清,当水不再美,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便渐渐失去了它的生命。而作为这个星球的居民,总是以主人自居的人类,终将要吞咽自己所种下的恶果。不是吗?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人类再继续这样破坏自然环境,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因为人类在向自然大施淫威时,总是不按规律,随意破坏,而自然却按照规律来惩罚人类,这种惩罚必定是痛苦的。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也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0.5度。估计到这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摄氏1.5度-4.5度,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级”,这里没有多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遭受的影响却首当其冲。素有“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已经开始逐渐融化了。而冰川加速消融,对当地人不仅仅意味着冰湖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更可怕的是激活古老的病毒。因为在冰川里有着被冷冻千年、万年的各种微生物,许多微生物都是通过风的传播,留在了青藏高原的冰川里。同样的,从逐渐融化的冰川里显露的微生物,也会通过风的流动传播和扩散。或者它会进入一条受伤的鱼体内,游向下游,被一只鸟或其他动物捕食,病毒便会扩大种群,从而传染开来。另外,人类活动的增加,增加了病毒遗传变异的几率。这意味着,一些未知病毒正在等待被激活,并将对人类的免疫力形成挑战。而这一切根源于地球变暖。

人类真是无所不能,竟然能把沉睡千万年的微生物唤醒,然后再让它们作用在自己的身上。为了短期利益如此自毁前程,真是让人无话可说。记得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有一首诗,叫作《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诗中写道: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大山不言,它们都在默默地思考,而这种沉默带给人的则是更大的悲剧。

鸟儿可以沉默,森林可以沉默,天空可以沉默,山可以沉默,水可以沉默,但是,人类,不能继续沉默。是时候了,是到了回馈自然,回馈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时候了。只要人类有决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切就会充满希望。

古时候,在我国江南某地有一个小官吏。一天,他奉命去京城送文件。这一天,他骑着一匹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这口井为南来北往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个小官吏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离开旅馆时,他顺手便把马吃剩下的残草败根倒在了水井里。过了一个月左右,小官吏从京城办完事回来,又来到这家旅馆。他赶到这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从水井里打水来喝。由于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够呛,喝起水来如同牛饮一样,结果喝进去一根草杆。草杆卡在小官吏的喉咙里,吞不下,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小官吏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杆正是他上一次的杰作。

古人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说:“千年井,不反唾。”这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弄脏水源的意思。看来,我国古人早就懂得了保护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千年井,不反唾”,而我们这个已有十几亿年历史的地球,真的要在我们人类的手中被毁掉吗?当然不可以,为了人类能够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请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努力,还地球一个山清水秀,让我们尽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那份清新与宁谧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弯弯腰,撒一粒绿色的种子,让绿色覆盖在每一片土地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挑一担绿色的希望,绽放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个人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获得长久的收获。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眼睛看到之处,是你能到达的地方。”要想成功,长远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可是道理好说,做起来却不容易,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这么认为?

一次梁惠王和孟子谈话的时候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他说,在他的国境以内,如果黄河内套,遭遇了水旱天灾、粮食歉收的凶年,就把河内的人民迁移到河东来;同时在河东征收了粮食,送到河内去,使河内的人不至于受到饥饿的痛苦。假如是河东遭遇到灾害时,他也是以同样的方法,去照顾帮助河东的人民,这都是他尽心仁爱人民的事实。他施行了仁政,可是和邻邦比起来,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可是他们的人民并没有减少,他自己的人民也没有增加起来。这是何道理?

面对梁惠王此一问,孟子是以战争来作比,他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在作战的时候,战鼓响起来,部队就向前冲锋,双方短兵相接以后,一直怕死的兵将脱了战袍,丢了兵器往后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而跑了五十步的人,却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

南怀瑾老师认为孟子以此来比喻梁惠王为政的缺点,梁惠王遇到灾荒的年岁,移民、输粮固然是好事,但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他不能从根本上去着手,除去病源,为国家千秋万世着想。作百年大计,应长久之图,否则怎么可能比邻国的人民多起来呢?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只有有远大的眼光,国家才有希望,而一个人只有具有远大的眼光,才能取得成功。治国与个人发展的道理是相通的。

只有有远大的眼光,我们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才能摆脱“坐井观天”的困境,从而让心遨游于五湖四海,让生命绵延、伸展。有一个寓言故事:

一群新值的小树在山坡上积极地生长,为了获得更多的露水和阳光,小树们都拼命地扩展自己的枝桠,以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但是只有一个小树例外,它只是在自己的一小块地盘上默默地生长。

许多年过去了,这颗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其他的树却都只能在它的树荫之下,吸收它剩下的露水和阳光。其他的树就问它,为什么你能长那么高。它说,我只是一心地想往上长,想看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要取得人生的辉煌,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远见卓识,炼就独到的眼光。唯有这样才能扩展自己人生的格局,避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成大事者都是有远见、高瞻远瞩的人。

秦末,烽火四起之时,项羽和刘邦曾约定,先入咸阳的人称王。刘邦于是日夜兼程,首先抵达。

咸阳作为秦的国都,全国的金银珠宝、图书典籍,都聚集在此。

进入咸阳之后,刘邦的部将们都争着跑到秦国府库中去瓜分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一个人先带人去没收秦丞相、御史制订的法律、典章、文书、档案,并妥善收藏好。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全国的险要关塞、人口多少、哪些方面强、哪些方面弱以及人民所痛恨的是什么,并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萧何接管了秦朝的这些重要文件的缘故!

大人物的远见卓识不仅可以成就大业,而且还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而寻常人具有长远的眼光,则不仅仅可以安身立命,还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名利双收。

秦汉时期宣曲(今陕西西安市西)任氏是一个大富商。他的祖上曾经担任过秦时督道仓的官吏。秦朝失败后,豪强之人争着夺取金玉珍宝,只有任氏用地窖藏了许多粮食。任氏的家人都埋怨他,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任氏也没有多加解释。

后来,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相持于荥阳一线,农民无法种庄稼,加上当时战事频繁,粮食也不能从别的地方转运过来,荥阳开始闹起了饥荒,一石米价陡然涨至一万钱。那些抢夺金玉珠宝的豪强们,空有金玉珠宝,也无可奈何。

这时,任氏打开自己的地窖,趁机贩卖粮食。于是,所有的金玉珍宝又都流到任氏手中了。任氏家人都夸赞他的眼光独到。

可见,一个人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获得长久的收获。但在这个世界上,人最容易被很多东西诱惑,比如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如果不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就容易被这些东西蒙住眼睛,迷失自我。

成功需要两件宝

作为一个人,体能和智慧是最紧要的东西,因为它们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生命力和做事的才能。

《孟子·尽心》有云:“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意思是说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沉迷于运动,要他写两篇文章,会很吃力。这对于青少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南怀瑾老师解释,文武俱全的人太少。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这是事实。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有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就如曾国藩所说:“功名看器宇,视野看精神。”

事实也确是如此,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一生病苦,有些甚至英年早逝,不得不让人心生叹息。

被后世誉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生于公元790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那时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能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得志。

公元815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李贺最后一次离开家乡昌谷,到潞州(山西长治)去作了张彻的幕僚。在诗人心中,潞州此行,已谈不上什么争求仕进,只是为了谋求生路而已。然而,让他再一次感到心寒的是,由于时局动乱,不久后,赏识他的上司和朋友们相继离去,这让他的心理和精神上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年冬天,李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无奈之下,孤独且疾病缠身的李贺离开了潞州,再次回到了家乡。回家后的李贺,从此就再也没有从病榻上起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候,他最后一次检点了一下自己的诗稿,看着自己饱蘸心血的纸墨,眼眶里溢满了眼泪,含泪吟道“谁看清简一编书”。

李贺短暂的一生,以诗为业,体弱多病。可算是智慧无限,而身体染疾、英年早逝、事业受阻的典型了。

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具有大智慧与旺盛的精力。如我国的汉武帝、清康熙帝,外国的拿破仑、戴高乐、丘吉尔等等,都是体力、精力与智力超群的人物,因此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毛泽东更是以其雄伟的气魄曾13次横渡长江,1966年游渡时已是73岁高龄。

1956年5月至6月,毛泽东以60多岁的高龄,在武汉3次游泳,横渡长江,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气势非凡的诗句,这里描写的就是毛泽东自己畅游长江时的情景和感受。武汉长江的江面宽约两公里,经常吹三级到五级的风,江水以每秒1.3米到1.9米的速度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毛泽东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横渡。“中流击水”不但给了毛泽东健康的肌体和充沛的精力,也铸就了毛泽东一生逆水行舟、百折不挠的顽强革命意志。

毛泽东一生智力超群,因此带领中国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就了经世伟业。他在高龄时依然精力充沛,可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需要充沛的体能和超人的智慧,同样,个人事业的成功,两者也是缺一不可。身体是最大的资本。而个人成功的秘诀,就埋藏在自己的脑海里、神经里、肌肉里、志向里、决心里。作为一个人,体能和智慧是最紧要的东西,因为它们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生命力和做事的才能。

体能和智慧就是成功的左膀右臂,青少年们千万不能为了获得高分,赢得考试而一味沉浸在书海中,忽视了身体的锻炼。要知道,没有一个良好的体格,是什么事情都无法进行的。

乐由心生,何须附丽

快乐,是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离苦得乐,是人最本质的需要。

真正的快乐,是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并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如何。身外之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并不是长久的快乐。青少年们要学会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快乐,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一天,梁惠王在他的花园里游玩,欣赏着各种飞禽走兽,不禁为自己能得此乐而得意不已,便语带机锋地问孟子:“贤者亦有乐此乎?”意思是像你这样的贤者也喜欢这些吗?

孟子不卑不亢,坦然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一个贤者,只有等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时,才会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有了这样的园林,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南怀瑾老师对梁惠王和孟子的这次对话,感触颇深。他将之与个人的心态联系起来。认为物质环境的好坏,固然可以影响到人的心情与思想。但有高度精神修养的人,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心去改变环境。如果没有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和精神的修养,纵然有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物质环境,他也不会快乐。

快乐,是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离苦得乐,是人最本质的需要。快乐很简单,它与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名气无关,它不需要大量的金钱去支撑,也不需要以名气为后盾,更不需要乌纱帽来提携。相反,快乐只与一个人的内在有关,物质财富的获得可能让人获得快乐,可是处理不当则会成为人生的负累,生活从此远离快乐,永无宁日。

从前在峨眉山下有一个樵夫,他长年累月都以打柴为生,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是家里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大运降临。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十八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变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也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前来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现在终于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是他却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开始愁眉苦脸,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他的妻子看在眼里,劝他说:“现在我们还有十七个金罗汉,吃穿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是愁眉苦脸的呢?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就是个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我们得了金罗汉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了。如果有人来偷来抢怎么办,我是愁没有最好的地方来藏它们。”妻子听过之后也觉得有理。于是夫妻二人开始找藏金罗汉的好地方。可是无论何地他们都觉得不把握,结果就这样天天找,天天担心,生活没有一刻的宁静。

人生在世,名利钱财、金银珠宝等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一味地追求反而丢失了生活的宁静与快乐,可算是得不偿失。

快乐无需附丽,它只是内心深处的富足,它像一缕清纯的阳光,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轻轻地照耀周围的人。那些身无长物的人,同样可以获得人生快乐。

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短暂的一生,师从孔子,周游列国,虽有满腹经纶,德才兼备,却生活困苦,但是他甘于贫苦生活而不改其乐,可以说是乐由心生,无需附丽的典型了。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快乐是生命唯一的意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会变得疯狂而可怜。”当我们哀叹命运不公、抱怨时运不济时,以为只有得到名利才快乐,那真是一件真正可悲的事情。快乐其实很简单,它就住在每个人的心里,不过,需要你用心寻找。

传说某一天,上帝闲来无事,和天使们聊天。他突发奇想,说:“我要人类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后才能找到幸福快乐,我们把人生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第一位天使想了想,说:“把它藏在高山上,这样人类肯定很难发现,非得付出很多努力不可。”

上帝听了摇摇头。

另一位天使跟着说:“把它藏在大海深处,人们一定发现不了。”上帝听了还是摇摇头。

这时,又有一位天使说:“我看呢,还是把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人类的心中比较好,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向外去寻找,而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这幸福快乐的秘密。”

上帝听了这个回答,拍手称快,并采纳了天使的建议。

从此,这幸福快乐的秘密就藏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确实,只有心才是快乐的根。

快乐不是霓虹灯下的买醉,不是一掷千金的快感,不放纵生命,不麻醉灵魂,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才是快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阳光雨露,忘却曾经的苦痛,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历尽沧桑后,快乐是一份安心,宠辱不惊,不为利驱,不为名逐,不为情惑,快乐是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散淡安然。

青少年朋友们如果希望有所成就并且生活得逍遥自在、豁达明朗,就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一个有丰富心灵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那些使人沮丧和紧张的因素,从而充分享受学习、工作和生活本身蕴含的乐趣,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一种“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的心境,陶陶然乐在其中,不亦快哉!

投桃报李,源于分享之心

分享可以让快乐幸福成倍增加,也可以让寂寞痛苦随之减半。

齐宣王好乐,孟子便以音乐劝导他。一次孟子问他:“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回道:“不若与众。”然后孟子举例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与民同乐,才能长乐。

青少年朋友们学会与众人分享,才能使自己的快乐翻倍。

与民同乐,与民共享,一个国君有这样的心理,国家王道可行矣。而一个人有这种分享的心理,则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健康而和谐。

分享可以让快乐幸福成倍增加,也可以让寂寞痛苦随之减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思岂是一个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与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酒也变甜,分享后便是快乐。当《拉德斯基进行曲》伴随着人们热烈的掌声,相和着响彻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瞬间,快乐也弥漫了世界。如果没有分享,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

艳阳高照,绿草如茵,清净的高尔夫球场内,只有一位犹太教的长老在挥杆打球。这是犹太教的一个安息日,按犹太教的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难忍心中之痒,就这样偷偷到高尔夫球场打球,他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于是天使告诉上帝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从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长老异常兴奋,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您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上帝神秘地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神了,长老实在不舍得就此罢手,于是他决定再打九个洞。天使又去找上帝,很着急地说:到底惩罚在哪里呢?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打完十八洞,长老的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高尔夫球手都优秀,他乐坏了。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试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在任何人面前夸耀自己,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分享,无论是快乐或者痛苦。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是一种惩罚。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真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就的。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也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分享快乐,承担痛苦。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责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心灵。

知其所恶,投其所好

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是一种智慧,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

齐宣王一次与孟子谈自己的园囿的问题,孟子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即我来到贵国时,还没入境,就先打听了你们齐国的大禁。这里出现了一句话——问国之大禁。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不论是对于一国一地的风俗,还是对于其他人的好恶,青少年们都要试着去了解并尊重。

南怀瑾先生说,在现代所谓“人际关系”上,问禁与随俗,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进入一个国家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到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法令和习俗,不要做出违逆的事来。对异国如此,对他乡客地如此,最好对于一般团体也要如此。我们这样注意自己的行为,一则是对人的礼貌和恭敬,次则是减少自己的麻烦和困扰,甚至减少失败的因素。

确实如此,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团体都有自己的禁忌和风俗习惯,自古都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禁忌和风俗习惯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违背,轻则是闹笑话,重则就容易得罪当地人,在一些野蛮之地,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很久以前,有两兄弟置办了许多货物,准备外出去做买卖。一路风餐露宿,他们来到了一个国家,这里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就是不穿衣服,因而被称作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与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可实在不容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哥哥却不同意弟弟的看法,他生气地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要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贸易不成?这可太伤风败俗了!”

弟弟劝哥哥说:“古人说得好,树正影不斜。虽然我们外在的形体服饰有所变化,但只要行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哥哥听后说:“这样吧,你先去打探一下详情,然后派人告诉我。”于是弟弟先进入了裸人国。十多天后,弟弟派人告诉哥哥说,一定得按当地风俗习惯,不可以穿衣服,才能办成事。

哥哥一听就火冒三丈,说:“赤身裸体,像畜生一样不知羞耻,这难道是君子所为吗?我绝不会这样做。”

在裸人国里,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都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涂画各种图案,然后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载歌载舞,十分愉快。裸人国中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国王因此买下了他带去的全部货物,而且付给他十倍的价钱。

哥哥却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揍了一顿,而且把他的全部财物都抢劫一空。若不是弟弟为他说情,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由此可见,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重要。当然此规则也不仅仅适用于国家,人与人之间如果也来奉行这一原则,那很多事情就会简单,人与人相处也会容易起来。与人交往,要怎样奉行这一原则呢?很简单,多了解交往的对象,知其所恶,投其所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但他渴望能与李白见上一面,于是便写信,邀李白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闻有好风光,还有美酒,便欣然而往。至汪伦处,李白见其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心中顿生几分好感,并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并留数日后方离去。

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已走,立即携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因此有了那首千古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位隐居的无名人士,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仙酒圣,就这样神奇地相聚,演绎一段千古佳话。其实应该是汪伦聪明,知道投其所好,用酒来诱引李白,这位对酒当歌的大诗人,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用酒做诱饵是正中其下怀。

“投其所好”,不是教青少年们学会心计和权术,其实这个道理本无好坏,看你怎么运用,目的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是一种智慧,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为人处事,一味地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看似有个性,其实很容易伤了别人的心,伤了大家的感情。不要说你不在意伤人,除非你没有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齐宣王在孟子面前一再宣扬“寡人好乐”“寡人好货”“寡人好色”。而孟子则顺势引导,劝其与民共享。以“寡人好货”为例,孟子的主张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只要和百姓共有,藏富于民,好货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对于青少年朋友们,难道不是一种启发吗?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想到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南怀瑾先生讲孟子和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就像打太极拳一样,看似轻松,却是绵里藏针,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最后孟子的建议都是大王要与民共享,要推己及人,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及人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原则。儒家的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圣经》中,耶稣也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希拉尔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指出在《增一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也教导一个“自通法”:“凡于自己不爱不快之法,于他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缘何得以自己不爱不快之法,而紧缚他人哉?”

可以看出,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原则,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犹太教及佛教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美国著名前总统罗斯福做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相谈正欢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国家机密,不便公开,但好朋友相求,很难拒绝。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的朋友正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毛病。本来是自己不喜欢或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反而去强加给别人,其后果向来是反诸己身,亦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宣扬佛法时,在路上遇见一个非常不喜欢他的人,这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不停地诽谤他。而释迦牟尼始终保持沉默,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个人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

一天,释迦牟尼终于转过身来,平和地问道:“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如果受礼者没有接受,那么,这件礼物属于谁呢?”那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他仍然如实地回答:“属于送礼者”。只见释迦牟尼点了点头:“请带着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回去吧。”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将心比心。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里,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依然耐心地静静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了,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得意失意皆从容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孟子一生思想不为当世君主所接受,还受到各种中伤。但他为人豁达,只一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意思是:我的思想如果可行,那么自然会被推行。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而行得通或行不通则不是人力可以安排,需要靠天意了。顺天意,尽人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青少年应该学会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正体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即“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得机会,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不得机会,则自己修身养性。一切处之泰然。正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沈万三,是明初江南首富,原籍为浙江湖州南浔。洪武三年(1370年),输粮京师,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其名声一时。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资财。

《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终因其富可敌国,成为皇家的心腹大患,家产被抄,全家被发配到云南。

俗话说:得意不可忘形。沈万三虽富可敌国,却不知隐其锋芒,一味地得意忘形,终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一个督运官在监督运粮船队时,不幸遇大风,船翻,粮食受到损失,时任巡抚的卢承庆在考核他的时候说:“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到评价,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容地笑了笑便退了出来。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就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说什么惭愧的话,只是笑笑而已。卢承庆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一个小小的督运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唐书中专门为他记上这么一笔,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的心态和修养。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最难得的是能够保持宠辱不惊的平常心。

记得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也不怨天尤人。”这是对平常心精辟的解释!

平常心就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曰: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真的能够理解这句话,那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风中,不必挂怀。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生之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态善待一切。

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我们需要走过极为坎坷的心路历程,历了险峰,经了幽谷,才会真正领悟世事沧桑,如梦如幻,才能淡然面对人间是是非非,保持心灵的宁静。平常心是尘世中的微笑,是对物欲的淡泊,是风浪中的平静,是困厄中的坦然,是平常事物中的朴素哲学,拥有平常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心见性。

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

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为何如此说?因为人生这趟旅行终会走到终点,站在那里回望,你会发现,原来,人生如梦一般,一切的功名利禄,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了百了。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青少年朋友们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就会释然许多,活得更加轻松。

南怀瑾老师讲《孟子》,说到人生如邯郸一梦,妙解人生,可谓是口吐莲花,让人听之思绪万千,心生无限感慨。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卢姓书生,进京去考功名,在路过邯郸时,在一家旅店里巧遇一位吕姓道士,两人相谈甚欢。

交谈了一阵子后,卢生感到疲倦,想休息一下,此时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着黄粱米饭。于是道士就拿了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好好睡一觉,就可以如你所愿,得到荣华富贵。”

睡梦中,卢生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崔氏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仕途非常顺遂,不但考取了进士,还连连升迁到节度使,最后还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宰相;四十年的富贵功名,煊赫一时,结果犯了罪,被判死刑。正要被拉出东门去砍头时,他突然惊醒,而道士仍在身边,旅店主人的黄粱米饭都还没有煮熟呢!他感到很惊讶,所看到的事物都和真实的一样,就说:“难道那荣华富贵,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吗?”道士回答说:“现在你应该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

于是书生幡然醒悟,随道士隐遁山林,修道去了。

一梦浮生。邯郸一梦,一枕黄粱,六十年起落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种种皆尝遍。《红楼梦》中甄士隐解释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可算是对人生如梦最好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虽然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是说世间人都必须看透人生,无欲无求,隐于山林,潜心修道。而是要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

有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有没有?”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

太尉又问道:“心如何平静呢?”

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

昙颖说:“心归于无处。”

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归于何处?”

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

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急着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啊。”

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众弟子叫到面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佛祖听后,摇头,说道:“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答道。

“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点头微笑。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结果。只有珍惜现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把名利看轻;追求生命的圆满,而不放纵欲望;看透人生的终极悲剧,而不悲观。在淡泊中坚守,在繁华时清醒。以淡然为底色,成就华章。在如梦的人生中,潇洒处世,在生命终点处回望时,亦觉人生无憾,从而不悔恨,不悲伤。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可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

这种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耀人光彩。

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青少年们切不可虚度年华,挥霍青春,而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使生命绚烂多彩。

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朵奇葩,它就像莲一样,慰藉着古往今来文人的心灵。

提到道家,首先说到的,必然是老子,因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一想到老子,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必然是那个风尘仆仆却逍遥自得,骑牛过函谷关的老者。他就这样归去,不知红尘滚滚,只求清静无为。

《史记·老子列传》有关老子的记载是: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老子的思想学问有多高?与孔子相比又如何?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老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腾云驾雾、驭风飞翔,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老子的高深。老子是一位圣人,更是一名智者,他的思想智慧,就集中体现在了传世的《道德经》一书中。

《道德经》一书原文不过五千余言,却包罗万象,微言大义。一方面综罗百代,集中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要。一方面广博精微,细致微妙。如何自立于世,怎样济世救人,老子以一部《道德经》,勾勒出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哲学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人生准则。

老子主张无为,道法自然。讲的是为人处世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遵照道的本意,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主张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自傲,不争名夺利,以天下为己任。他以水作喻,上善若水,希望人们能够有容乃大,心系万民,胸怀天下,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以曲求全,能屈能伸,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宠辱不惊,知足常足,慎终如始,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做人做事,图难于易,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摒弃心机,和光同尘,不以蓬茅塞心,不为声色货利所动。

南怀瑾老师以《道德经》原著精神为基准,借着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结合独特的人生感悟,用一个个形象易懂的故事,为我们道出了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道法自然,回归本源

同类推荐
  • 正能量

    正能量

    坚持正向能量,人生无所畏惧!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也是《怪诞心理学》作者的转型之作。这将是继“不抱怨”之后,引发全国团购热潮的励志读本!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
  • 处事绝学(下)

    处事绝学(下)

    《处世绝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简明的笔调,囊括了为人、处事、修身、养性、从政、治家、经商、聚财智慧之大成,汇天地之秘籍,掘经史之精华,发宇宙之宏机,可谓是治世、处世、劝世、醒世之宝鉴;修身、养性、养生、应酬之真经;为官、教子、经商、决策之秘诀;解难、佛道、风水、观人之妙术。既注重理论本身,又注重阐述具体的方法,简单明了,行之有效。只要您遵循这些法则和秘诀,并加以灵活运用,必能事半功倍,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丰硕的成果,从而在您整个人生战场上进退得体,坐拥成功。
  • 人生那点事

    人生那点事

    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金钱的短缺等一些一生活的琐事而烦恼。人的一生没有平平坦坦的路。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两难境地。在狂热和理智之间,在浮躁和平静之间,在放纵和收敛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善念与邪念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既然活着,总该活得明白点。明白人生那点事。人生其实就那么点事,就是那些一我们常唠叨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交友婚恋、幸福成功等俗事。
  •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许多上班族都被“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困扰着。这种烦恼对于刚入社会的新人而言,更是如影随形,但即使成为中坚分子,甚或被誉为经验丰富的老手,仍旧难以轻易摆脱这种困扰。《思维成就效率:41中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从思维改变效率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提升工作效率和快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要认真实践《思维成就效率:41中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介绍的思考方法,一定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最适当、最迅速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工作方法,从而成为精明能干的职场人。
  • 走好人生每一步:写给年轻人的一生规划

    走好人生每一步:写给年轻人的一生规划

    该奋斗的年纪就别选择安逸、就算要努力也别选错方向、选择好伴侣人生才能更加美好、为了人生不留遗憾任性一次去拼搏又何妨、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期待的样子、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合理理财、保持健康……本书全方位地为大家展示怎样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辅以故事,巧以说理,事理结合,让人读来欲罢不能的同时又获益匪浅。
热门推荐
  • 我的余生开了挂

    我的余生开了挂

    我二十四岁的那年,因为一个电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 独占王宠之绝代商妃

    独占王宠之绝代商妃

    冷情、冷心,在她的眼里除了被认可的家人之外,没有其他。但是,那一身的绝代风华却引来美男无数,到底是真心相许,还是阴谋接近?只可惜,她要的不是情,不是权,而是钱。============爱是蛊,情为毒,蛊穿心,毒噬身!当商业女巨擘在所谓爱情中一寸寸腐烂成灰时,她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爱!再睁眼,她是空有绝世美貌却对商业一窍不通,被人退婚羞辱投湖自尽的商贾千金。当那一模一样的面孔出现在她眼前时,她勾唇冷笑:是该讨债了。负心,负情!虽已不爱,但欠她的总要还回来。上一世烟消云散,那就用这一世连本带利的偿还。不管你谁主皇权,不管你庙堂争算,风波诡谲,我只管我的日进斗金不管这商行萧条,不管这前路艰阻,我只一心一意,一线一针做起,一砖一石开始搭建庞大的商业帝国。不管世人眼光何如,不管世间女子地位何如,我偏要逆水而上,去站到这世人之上,站在财富的巅峰前方无路?那就走出一条路来;前方有大山阻挡?那就踏平它。当人人在笑她是未嫁先休的无用弃妇时,谁又知道她在谈笑之间,无数商号改弦易辙,无声无息中就换了主人?当人人觉得这样的女子只能进入姑子院青灯古佛常伴一生的时候,又有谁知道,在她身边多少世间奇男子苦守她的身影?当她成为了南楚第一纨绔,逍遥王的王妃时,又有多少权贵投来揶揄的眼神?只是……当一切揭晓时,众人在震惊之中突然发现,原来这独占王宠的王妃是一位一跺脚就能震三国的人物,就连那纨绔的逍遥王竟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楚战神,甚至……他和天下第一公子,水千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他的尊贵身份现于天下,当她的财力冠绝当世,面对昔日的情谊,面对亿万世人,他们又会做出如何抉择?女强VS男强,强强联手,且看夫妻搭档如何傲笑看风云,敛尽天下财。【荨字号】出品,更新质量有保证,绝逼值得收藏!!!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无误会,拒绝虐戏。喜欢滴亲们放心入坑。简介无能,捂脸遁走……推荐泱泱完结异能文:《崛起商途之素手翻云》(非正文版简介)片段一:“阿离,当日休书实属无奈,你可愿原谅我?”某男清雅俊秀的脸上充满了真诚的愧色,只是难掩那双眼中的贪婪。“文大人倒是说得在理,原谅不难,只不过这些年来因为当初大人的无奈之举,我楚家上下精神上可受了不少折磨。在原谅之前,还请大人连本带利的还清这精神损失费。”玉算盘‘哗啦啦’闪动,娇唇微弯:“一共是一千八百万两白银。”
  • 独宠萌夫:王爷,太凶狠

    独宠萌夫:王爷,太凶狠

    陆詹庭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忠于她的世家她不选,偏偏要照先凤后的意思娶自己,听闻自己未来妻主是个暴戾的王爷,陆詹庭心在颤抖……墨媚寒一直在努力,努力靠近自己看上的男人,可是,只要一戴上面具,自家男人总是在害怕自己,真是又气又无奈,墨媚寒只能慢慢来咯……
  • 热血战火之歌

    热血战火之歌

    不远的未来,网络飞快的发展虚拟游戏不在是梦想,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用闲暇时间体验游戏中的另一个人生。
  • 诸天演技派

    诸天演技派

    诸天万界,穿越者越来越多。他们依靠剧情先知优势,还有自己的金手指,在各自穿越的世界,各种搞事情。导致剧情世界的局势越来越混乱,是时候给他们点儿颜色瞧瞧了。于是【诸天大戏精系统】出现,宿主的工作就是锁定一个穿越者,选取一个剧情角色,和穿越者同台飚戏,耍弄穿越者,给他们一个警告。神雕、射雕、天龙、小李飞刀、风云、倩女幽魂、诛仙、西游记、宝莲灯、洪荒等等,选取完整剧情的一个场景,猪脚将会和穿越者、剧情角色展开戏剧对决,看谁才是演技炸裂的大戏精。PS:不一样的无限流,敬请期待!
  • 嗜爱暖婚:BOSS一尝上瘾

    嗜爱暖婚:BOSS一尝上瘾

    【已完结】读者群:300519388他是高高在上的世家继承人,清冷果决,魅惑人心,却偏偏对她三见钟情。一场古街寻人,她闯入本不该接触的世界。一场夜店放纵,她醉酒后幸得他一力维护。一场家族恩怨,牵扯两家祖孙三代的秘密。她说:全世界都不答应我们在一起。他说:那就让全世界陪葬。
  • 神功乱三国

    神功乱三国

    关羽学会了降龙十八掌。。。赵云学会了独孤九剑。。。。一切的一切,随着主角的穿越,历史就此发生了大改变。。。
  • A Wasted Day

    A Wasted D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SECRET AGENT

    THE SECRET AGEN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晨光里的星星

    晨光里的星星

    此书又名【遇见,简先生】前期微甜,但不是太甜,后期微虐,但不是太虐。一句话的简介: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叫做,我爱你,甘之如饴。有一个词叫做,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正常版简介:白小姐,遇见简先生的时候,是在十六岁那年的九月。那时候的简先生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坐在角落里的白小姐。十七岁时,白小姐第一次逃学,简先生说没有逃过学的青春不算青春。十八岁时,白小姐和简先生一起考进重点大学,大学四年,两人一起携手同行。简先生说,只要等他七年,那么他一定会给白小姐一个家。可是,等他三十而立成功时,白小姐却身患重病。自此之后,简先生心里一直有一个白月光。白小姐曾想,我们那些爱情在不痛不痒的青春里就这么遗憾的失去了。虽然可惜,但却圆满。她一生无悔遇见简先生。你是我的白月光,因为你就藏在那漫天的星光里。故事很短,但却足够用一生来书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