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1500000003

第3章 人生与音乐的互映

有些关于音乐的所谓“常识”,其实经不起推敲和追问,但却“以讹传讹”,一直在“坊间”和“市面”中通行。比如,常听说莫扎特的音乐根本不反映他的人生遭遇,这与贝多芬之后的(尤其是浪漫派)作曲家非常不同。据闻,莫扎特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穷困潦倒,但这位音乐家却写作了大量欢乐、光明而让人愉悦的音乐。这其中的反差常被作为莫扎特“不食人间烟火”的有力证据。如此说来,“文如其人”这个文艺中的普遍义理用在莫扎特身上似乎全然不适合——按照上述通行的看法,莫扎特与其音乐的关系可谓是“乐非其人”。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前不久,我与女儿丹丹合作翻译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盖伊(Peter Gay)新撰的企鹅版莫扎特传记,从中更深切地了解到,莫扎特的生平本身即是令后人仰天叹息的跌宕戏剧,而他的音乐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地反照出他的生活经验,而且还传达出某种他独有的生命态度。人生和音乐在莫扎特那里其实是紧紧缠绕的,只是人生的琐碎和苦痛,通过莫扎特的音乐被蒸馏成了生命的精华结晶(蒸馏指液体,结晶是固体,搭配不当)。

莫扎特一生,除早年作为神童周游欧洲赢得无限荣耀与喝彩之外,成年之后大体上以不幸居多,罗列起来虽是一些无关宏旨的个人性遭遇,但艺术家的心境和性情其实深受这些个人事件的影响。他们不一定立刻反映在某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尤其在十八世纪尚无“个人表现”的美学习惯),但无疑会给艺术家的作品底色增添特别的色调。例如莫扎特音乐中特别的小调色彩,往往给他的音乐带来悲凉的感觉甚至悲剧性的维度——不少人聆听莫扎特,耳朵里都会留下这类阴郁色调的记忆;但一旦说起莫扎特,脑海里似乎又很容易忘记莫扎特的这类特质,转而将莫扎特与“光明”“快乐”画等号。

说起莫扎特的那些基于小调式的著名杰作,如果不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可能就无法解释这些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悲剧情愫究竟源自何处。如1778年,他远赴巴黎求职无果,一同前往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不幸离世。二十二岁的莫扎特一时手足无措,甚至不敢在信中将噩耗告知父亲。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击,而此时写作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充满了不安和骚动,很难设想这样的音乐笔触会与作曲家当时的心境无关。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已经长大成人的莫扎特自信满满,可惜被困于萨尔茨堡小镇逼仄局促的音乐空间中,无法施展才华。这种受挫感和压抑感,难道没有渗入此时的音乐中?不妨倾听一下两部著名的协奏曲——《第九钢琴协奏曲》(K.271)与《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其中两阕(阕表歌曲或词的量词,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堪称“姊妹篇”的C小调第二乐章慢板,情调凝重、语气哽咽,其表情的深刻性和质量都达到了莫扎特当时的顶峰。

莫扎特与自己的雇主(萨尔茨堡大主教)关系恶劣,最终以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决裂:1781年6月,在莫扎特多次请求辞职遭到拒绝后,大主教的管家阿尔克伯爵恼羞成怒,朝莫扎特的屁股狠狠地踢了一脚——莫扎特就此遭到解雇。他从此定居维也纳,走上“自由艺术家”的不归路。以这样的“暴力”方式争得自己的“自由身”,同时又遭受如此令人不堪的羞辱,莫扎特的内心一定充满愤懑。这不禁让人想到,莫扎特日后那些具有“颠覆”意味的创作,其烈度之所以达到骇人的程度,恐怕和他曾遭受情感重创不无关联:《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起始即是乌云密布式的切分节奏涌动和咆哮,给人的感觉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歌剧《唐璜》(K.527)中同样也处在D小调的军官石像音乐,则是整个十八世纪中最让人恐怖的音乐:音区低沉,半音频频,加上乐队的轰鸣和烘托,着实让人感受到地狱般的凶暴和残酷。

与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决裂也给莫扎特的父子关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一直反对儿子到维也纳“闯荡”,他希望儿子与大主教搞好关系,求得一个稳定而保险的音乐职位。出于保守而精明的父爱,他认为那种“自由艺术家”的“体制外”生活充满不测,危险系数太大。后来的情况果然被父亲不幸言中——虽然莫扎特在维也纳开头几年还算幸运风光,收入颇丰,但后来便每况愈下;加之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拙于理财,花钱大手大脚,常常让家中陷入拮据,莫扎特只得不断向朋友写信借债度日。那些留存至今的求救信件,口吻之无望和急迫,阅读起来真是让人心酸。雪上加霜的是,父亲利奥波德不仅对儿子违抗父命与大主教决裂耿耿于怀,也对儿子再次违背父命与康斯坦策成婚感到不快。父子疏离的情感折磨,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以及长期得不到稳定职位的心理焦虑,还有动荡生活带来的健康损害,致使莫扎特在三十六岁时(1791年)便过早离世,这是音乐史中最令人唏嘘的不幸事件之一。

不出所料,莫扎特逝世前几年所写的音乐中,愈来愈多地出现了隐忍乃至宿命的浅灰色调。被誉为莫扎特协奏曲中最伟大的慢板乐章——《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中的升F小调“柔板”是作曲家笔下最无奈、最清冷的心境写照,但彻骨的寒意中依然时有温暖送出;《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则以凝练的动机与和声来营造内敛、克制的悲剧,虽有挣扎和搏斗,但音乐中更多是内省式的咏叹和淡定的掌控;两首公认的莫扎特最卓越的钢琴独奏曲均出自这位短命天才的“晚期”,《A小调回旋曲》(K.511)和《B小调柔板》(K.540),都是“哀而不怨”的格调,以举重若轻的走势和精简到近乎吝啬的笔法来勾画人性中的伤与痛;更别提那两首同是G小调的伟大悲怆性杰作《弦乐五重奏》(K.516)和《第四十交响曲》(K.550)。即便是大调式的作品,莫扎特的晚期写作中也充满了小调式的曲折和半音化的阴影,因而给人的感觉总是欢愉中暗藏着不祥,或者反过来——阴郁中又透出一丝光亮……莫扎特的小调式悲情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并不占多数,但他们往往属于莫扎特最用心、最有质量、最具艺术高度的作品之列。他们是莫扎特悲剧性人生经验的映射,更是对这种人生经验的深化和升华。“乐(文)如其人”——当然,“乐”和“人”两方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镜子式的直白映照,而是复杂、曲折的投影,有时甚至是背反性的变形:如莫扎特居然能够在困顿悲戚的时刻谱写稳健大气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K.515)和富丽堂皇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也正是这种“乐”“人”分离的现象使后人对莫扎特产生了“乐非其人”的错觉。其实,关于人生和艺术之间的复杂关联和矛盾纠葛,哪里是简单的“文如其人”或“乐非其人”能够一语道清的?在这个问题上,莫扎特是一个神秘的吊诡:他的音乐从来没有凸显和明确的生平自传性,但我们却总能从中察觉到他个人的生命状态和心绪状况——如上文所述;但另一方面,即便我们能够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感受到强烈的个人情感诉求或鲜活的生命流动,它们却又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超越性和超然性——所以我们会觉得,莫扎特的音乐具备了远远高于个人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同类推荐
  • 美术艺术理论与鉴赏研究

    美术艺术理论与鉴赏研究

    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发展史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艺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美术,是艺术的重要门类,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实验水墨的现代历程

    实验水墨的现代历程

    本书通过梳理实验水墨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艺术比较学和范式批评的研究方法,归类分析了实验水墨现代历程中出现的主要探索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对“实验水墨唯抽象水墨论”、“实验水墨宽泛论”、“实验水墨唯画种论”和“实验水墨无所不能论”等一系列批评话题与争论展开分析评论。从实验水墨作为实验艺术一个分支的角度出发,以前卫性和为艺术的推进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及积极创见作为考量实验水墨的核心标准,对实验水墨的所指范围、边界、能量及价值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

    本书的上编《音乐文化》将音乐看作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精神财富,从数学、物理学、思维科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与科学、哲学、建筑、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及绘画、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音乐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但从多维视角扩展了人们对音乐本身的认识,也从音乐的、美学的视角出发,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助于读者增强通过音乐欣赏而美化自身的积极性。本书的下编《音乐人生》介绍了众多古今中外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航天科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建筑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电影导演以及当代大学师生的音乐人生,说明了他们的人生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述了他们事业和生活中的许多音乐故事,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适合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有志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各界人士阅读。
  •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本书中,李长之先生利用西方美学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绘画,从主观、对象和用具三个方面对中国画理论作出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建构及评述,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让读者更明晰地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独特美学价值。
热门推荐
  • 日暮啼晚归

    日暮啼晚归

    大龄单身冰山队长迟暮×重抑偏执腹黑美少女林晚 文案:“刚才进来了个校外打架的小姑娘,吵着要见你。”迟暮刚回来,脱下外套,听闻小姑娘打架,眉头皱了皱,抬手摸了摸自己几天没刮胡子的下巴,扯扯嘴角,“好,知道了。”既然小姑娘想他了,他哪有不见的理儿。迟暮进了大厅,见林晚坐在墙边长椅上,双手撑在两边,两条小腿在下面一晃一晃的,小脑袋低低的,嘴巴张张合合不知道在嘟囔些什么。迟暮喉头动了动,快步走过去。“臭迟暮,还不回来...”“谁家的小姑娘又打架了?”林晚闻声抬头,看见日思夜想的男人站在自己面前,顿时双眼凝聚着光。顾及着还有其他人在,林晚抑制住自己想扑进男人怀里的冲动,乖乖站好。迟暮看了看周身,转头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林晚咬了咬红唇,偷偷笑了笑,乖巧的跟在男人身后。
  • 大方广三戒经卷上

    大方广三戒经卷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禅是一枝解语花

    禅是一枝解语花

    本书将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融为一体,解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碰到的各种困惑,语言清新灵动,哲理深邃睿智,指引读者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真谛。禅,来自梵语“禅那”,即静坐冥想,参悟智慧。相传,有佛陀在灵山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给众人,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禅就在这“拈花微笑”中诞生了。
  • 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

    本书包括五卷:心灵对话、幸福之门、生命巡礼、成功有约、人生小语。
  • 妃本倾城:庶女要逆天

    妃本倾城:庶女要逆天

    一朝穿越成尚书府废柴庶女,爹爹不亲,姨娘不爱,继姐欺负。且看她现代中医世家传人如何玩转玄天国。医术在手,虐渣打脸闯天下,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以现代的聪明头脑助夫君登上皇位!誉王与她大婚当日,新娘偷龙转凤,她伺机逃跑,不管尚书府的烂摊子……誉王在野外找到她后,夜已深,誉王邪魅一笑:王妃,你为何如此着迷地看着本王?莫非……你想在这里洞房?她那绝世容颜透着一丝羞涩:谁要跟你洞房?我们都没有拜过堂!“没有拜堂又如何?你我是皇上赐婚,难不成你敢抗旨?”誉王说着,伸手轻轻捏着她的下巴,俯下身慢慢靠近她的唇…… 粉丝QQ群:994691389加群带上角色名
  • 仙妖门徒:绝色小魔女

    仙妖门徒:绝色小魔女

    上古秘辛,奇幻纷纭,莫过于最古老的神魔。那时,神魔统御百族生灵,幻想称霸天地。人间祸起,成为了炼狱之地……欢迎加入仙妖门徒书友群:946301828
  •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全世界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关键思维

    本书以流畅的文字讲述了成功者都在用的80个成功思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豁然开朗,获得全新的观察视角,懂得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本书让读者明白,成大事者要拥有理性思维,不能被情感所左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自己,还要懂得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更要懂得积极思维的力量,凡事不消极,不悲观,只要转换个思路,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此外,要想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思维。总之,学习成功者的思维并加以运用,就能更成功。
  • 主宰神域之主

    主宰神域之主

    (无敌文)一代无敌人物游历万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 红莲计划

    红莲计划

    夏冉意从医院办公室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把白大褂搭在肩上,坐着公交车回了复兴西路的家。今天天气很好,旁边有小学在组织社会实践,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和一群小麻雀似的在蓝天白云下走过去,笑声里没一点点烦恼。有个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家长,奶声奶气喊着外公,扑进老人的怀里。他坐在窗口,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一暖。想到自家外公还在家里等着,哪怕刚刚被医院开除而丢掉饭碗,这世界也显得不那么坚硬了。
  •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