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1300000003

第3章 长寿的根本在于养生

1.科学地认识人体的衰老

说起衰老,人们并不陌生。尤其是我们中老年人,许多人都有亲身体会。一般来说,人过了五十岁,衰老的征象已逐渐明显。从外表看,皮肤不再像以前那样细腻、光洁、水灵,而是于燥、起皱纹和色素沉着;眼睛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清澈、智慧、炯炯有神,而是趋向于浑浊和朦胧;身姿不再挺拔、英俊,而是趋向于弯腰驼背;走起路来,也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步履轻盈、步伐矫健,而是行动迟缓、步态蹒跚。总之,举手投足都和年轻人有明显不同。中老年以后,自己的感觉也和年轻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记忆力减退,常常丢三落四,全身肌肉、关节僵硬,甚至腰酸背痛,体力、耐力也下降,性功能逐渐下降,生育能力丧失。另外,许多和免疫力下降有关的疾病在中老年以后也开始出现,例如癌症、各种感染等,这些都是人体衰老的表现。

那么,到底怎样理解衰老的含义呢?简单说来,衰老就是人体被“岁月折磨”的积累。衰老是随着增龄而出现的身体细胞的群体性退化过程,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细胞被破坏的过程。人体衰老开始于成年以后,到中老年更加明显。因此,延缓衰老,一定要从年轻时就开始行动,而且抗衰老也绝不是一个短期的、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人体衰老和疾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人体衰老是伴随年龄的增加悄然而至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疾病的到来,往往是比较突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某些偶然性,是可以由人控制的。另外,衰老和疾病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比如没有哪个疾病缠身的人会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过早衰老的人也往往过早出现老年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脑中风等。也就是说,衰老和疾病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要想延缓衰老,首先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动踏上健康的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平和心理、戒烟限酒。首先保证身体健康,这是抗衰老的基础。在这方面,本书后面将向中老年朋友推荐有关饮食保健、运动保健、心理保健、性保健以及防治疾病等内容。本章的内容,目的是让中老年朋友学会怎样在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富有青春的活力,给我们的人生之路“锦上添花”。

人体衰老是一个从内到外全面的老化过程,主要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观察出来。

(1)外形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肉出现老化,导致身姿不再挺拔、柔韧,步态不再轻盈、矫健,代之而来的是逐渐个子变矮、驼背弯腰、步态蹒跚、体态臃肿。出现牙龈萎缩、牙根外露以至最后牙齿脱落;皮肤老化,导致皮肤不再光洁、细腻,逐渐松弛、多皱,出现色素沉着和老年斑;毛发逐渐稀疏、少泽、变白。最后形成地地道道的老人体形和老人面容。

(2)循环系统和内脏的变化

循环系统老化,表现为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不像年轻时那样畅通无阻,由此导致对全身各组织、系统、脏器的血液灌注量不断减少,从而加速了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老化,如大脑老化导致思维迟钝、心脏老化出现心功能减退、肾脏功能减退出现夜尿增多,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出现消化不良,呼吸系统老化出现肺活量减低等等。

(3)内分泌功能的减退

随着增龄,男、女性性腺逐渐萎缩,性活动能力减低,生育能力丧失。甲状腺功能减低,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出现老年人的所谓“火力”降低,怕冷、食欲差、不爱动等。

(4)免疫功能的减低

随着增龄,人体负责免疫功能的胸腺开始萎缩,人体对外来的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对身体内部肿瘤细胞的识别力和杀伤力都大大降低,因此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长寿,科学家们早已致力于人体衰老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导致衰老的许多相关因素,但是对于引起衰老的最根本原理,直到近几十年才找到了答案。可以说,科学家们已经揭开了导致人体衰老之谜,发现了导致人体衰老的元凶。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观察,发现人体衰老是由于人体细胞不断受到一种叫作“氧自由基”的化学离子的攻击而产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攻击会不断增加和累积,当这种攻击的累积达到细胞生理的临界程度时,便产生了老化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病、免疫功能降低、癌症、大脑和神经功能障碍等,最终导致死亡。最后的结论是:氧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破坏的累积,是引起人体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主要成因。

“氧自由基”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是这样一个过程:人体为了生存需要,必须不断从外界吸收氧气。吸入的氧气经过肺循环,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被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进入细胞的氧气在细胞内一个叫作“腺粒体”的结构中进行“燃烧”反应,并且释放能量,供给细胞利用。在这个氧气“燃烧”的过程中,同时释放出来一种叫作“氧自由基”的“恐怖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必须从别处“掠夺”一个电子据为己用。因此,这种氧自由基到处“侵略、抢夺”,对细胞其他成分进行氧化性“攻击”,这就造成对细胞结构的严重破坏。当人体年轻时,人体细胞自有一套生物酶系统,可以自制抗氧化物来对抗氧自由基的破坏,而当中老年后,这种对抗能力逐渐减低,使氧自由基的这种破坏活动变本加厉,便导致衰老和老年疾病发生了。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在抗衰老方面,又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他们根据对衰老成因的研究,使用对人体无副作用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等等,取得了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效果。

2.哪些因素导致人体衰老

随着增龄,人体不可避免地要进入衰老阶段,这是谁都躲不过的人生路程,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使衰老过程加速或减慢,这一点已被实践和理论证实。目前,科学家认为引起衰老的元凶是氧自由基对于人体细胞的破坏的积累。许多外部因素也正是通过这一机理加速了人体衰老。在众多的致老因素中,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其他属于环境和生活的因素多在人的控制之中。远离这些致老因素,人体就会获得长寿和健康。哪些因素可以加速衰老呢?

(1)吃得过多

对于这一观点,一位营养学家称为“用卡路里铺成的通向衰老之路”。有的专家为了强调这一点,直截了当地说“吃得越多,死得越快”。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大量动物试验证明,对于动物,适当限食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对于人类,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开始限食,可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较晚,退化也较晚,直到中年,免疫系统的活性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如果儿童时期营养过剩,那么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发展便很快,中年以后免疫系统迅速退化,就会使癌症和其他老化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实践证明,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是导致老年性疾病如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病等的罪魁祸首。研究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的饮食,“少吃”是他们的普遍习惯。

(2)吃得太精

吃得太精导致摄入维生素和纤维素太少,尤其是食物纤维素具有通便、解毒、防癌、降脂作用,对于中老年人尤其重要。否则会导致肠道内有毒的代谢分解物大量被人体吸收,加速细胞衰老。

(3)运动太少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最容易使人衰老的莫过于长期不运动。”也有人说,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等于慢性自杀。缺乏运动导致过早衰老,不仅早已被科学试验所证实,也已在无数长寿老人那里得到印证。

(4)不良心理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心胸狭窄、满腹私欲的人是高寿的。长期的心胸狭窄、利欲熏心使人容易斤斤计较、心情浮躁、心理压力过大,直接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加速人体衰老进程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因素都突出。古代长寿养生者孔子遵循的是“仁者寿”,老子养生的核心是“清净无为”。

(5)不良习惯

睡眠无定时,饮食无规律,也是加速衰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无规律的生活起居使本已衰退的各类细胞得不到正常的休整和营养补充,长此下去,人体细胞从结构到功能势必加速老化。各种熬夜、加班、泡酒吧、打麻将、频繁聚会都不是中老年人的正确选择。

(6)不良嗜好

在不良嗜好中,专家把吸烟比作加速衰老的第一杀手,把酗酒看成是第二大杀手。吸烟加速衰老已被人们所共识,对于酒精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可能有些迷惑。酒精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人们可以通过喝酒来保持年轻,也可以通过喝酒来加速衰老。大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加速大脑损害、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增加早亡的机会。

3.长寿之道,在于养生

现今我国已经走向小康社会,解决了人们吃饱,穿暖以后,就应该注意提高生活质量,讲究养生保健,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这样,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而且是无疾而终。

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寿命很短,而为什么古代名医寿命都很长呢?总结他们的经验有四条:

(1)起居有常,饮食有度

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就是说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起居无节,故半百岁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来养成的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习惯。定时睡觉,定时醒来,按时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节律,到时候生物钟便会起作用,出现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这个习惯和节律起卧、作息,会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经常打乱这个规律,不按时起卧,贪恋夜生活,便会扰乱生物钟的节律,使身体产生一些反常的病态,如失眠、烦躁不安、乏力困倦等,导致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所以说有规律的生活、起卧实为长寿之道。

饮食有度既不是忍饥挨饿,也不是暴饮暴食,而是应该适度。老中医大多都注意吃饭定时、定量,不强食过饮,懂得“寓医于食”的营养学说,常常根据自身的需求,用食补的方式选择食物调理机体,如:原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张志纯老大夫,一年四季经常喝豆汁(是绿豆经过发酵做成的一种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岁时,仍耳聪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笔写蝇头小楷书一篇,后人甚为钦佩。当时我也曾效仿喝过豆汁,果然喝后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时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说,喝豆汁,可以与用青霉素相媲美。

早在西周时代,《周礼·天官》就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并明确指出以“食医”为先。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晓合理的饮食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善握七情,心态平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是说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对相应的内脏有影响,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是使人体生病的“内因”。人的情绪、心态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时,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当情绪不好,或有各种恶劣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时,神经系统就会发生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人的衰老进程,或导致某些疾病发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因为七情是内伤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谨慎调理、养性强身,以保持身体健康。

(3)讲究养生,注意防病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意思。中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养生内容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从医疗(治病)注意得多,而从养生(防病)考虑得少。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既有深刻认识,又身体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国际上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养生学对人的生命有着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疗的功效。它是提高人体的生命系数,延年益寿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卫生部制订卫生工作方针时,就有“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明,李念莪把“养生”也列到他的名著《内经知要》的首位。《内经·素问》也曾多处论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辩证观点。古人高度重视内因和外因的统一,并特别强调内因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许多名老中医都有各自不同的养生方法,并持之以恒,所以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识病”“早治疗”是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张。古人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说“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状态。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古人说的“疾”的状态。此时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范,就可以发展成为“病”。中医古籍《内经》也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老中医很重视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候的早期调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还特别注重调理肠胃功能,他们牢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保养好,吃饭香,营养充足,身体就好。这与维多利亚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强调的,要有全面均衡营养的补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视调理气血,认为气与血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关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意思是说治病养生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疏通气血,令其畅达而致于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者宜决之”意思就是引导疏通,如决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气虚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老中医很重视应用益气养血补虚和行气活血祛瘀的调理法则保养身体。我曾见到一张用三七为君药组成的传统药方,从每年立冬时节开始服用,对防止老年人冬天关节不利和关节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国名老中医的防病胜于治病的养生长寿经验,比1992年世界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制定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两千多年,而且比维多利亚宣言更全面,更具体,也更符合实际。老中医的养生保健经验,也可以说是我国古老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优秀遗产之一。

4.长寿老人的生活秘诀是养生

古今中外有许多长寿老人,例如大圣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专家们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特点如下:

一是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二是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四是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是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直到老死前还在行医采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据史书记载,孙氏70高龄时,唐高宗召见他,见他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步履稳健,就问他健身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山采药,四处奔走行医,这样长期磨炼,身体就结实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长寿,还在养生长寿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简要明了的见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饮食方面他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觉肚空,须索食,不得忍饥”。指出“厨膳勿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在运动方面孙氏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养生者,不但饵药……其生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避年。”在精神养生方面他主张:“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情情怀念恨……则得长生也。”

他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养生的观点:

老年人胃肠虚弱,消化能力降低,饮食一定不要过饱,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几次,这样既易使食物消化又营养丰富。不要忍着饥饿,饿了就吃一点,既中和胃酸,又保护了胃黏膜。要少吃荤,不要天天大鱼大肉,多吃素,这更是现代均衡饮食的内容。餐后揉腹,加强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养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

人到了老年,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对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是大有益处的。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都有坚持劳动、多活动这一特点。

精神养生方面,和现代医学的心理保健内容是一样的。他认为老年人忧思、发怒、悲愁、嫉恨等情绪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还认为善于养生者,必须避免世俗的名利欲望、色欲,保持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获得长生。

5.重视养生,益寿延年

“老”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历代的皇帝,曾经都想觅“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未成功,我认为使生命延长是可以的,但要永远不老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的规律,从呱呱落地开始即循着这条轨道前进,即幼→少→壮→老→病→死。

什么叫“老”?“老”的象征有哪些?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头发变白,牙齿动摇脱落,耳目不聪明,记忆力衰退,饮食乏味、食欲衰退、消化不良,腰酸背痛,足膝活动不利,四肢无力或失眠或神倦多睡等等。

但“老”的过程并不一致,有老而不衰,有未老先衰,此中即有一个保养身体的问题,即所谓养生之道。保养好可以推迟老的来临,延迟衰的过程,就可延年益寿。我国的社会制度,要求老人们要活得老、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我国有敬老节,对老人有尊敬优待的制度,这都是希望老人们能延年益寿。

有人认为要保养好身体,就是少做事,多休息,吃得好,多睡觉,这不全面。有人认为要向活得老的人去取经,老人们的经验确实很多,如吃粥、独宿、濯足、多吃素菜、多活动、清晨户外体育锻炼、饭后三百步、日行万步等等,有的向玉佛寺真禅法师请教养身之道,归纳为节饮食、慎风寒、早起早睡、锻炼身体、时刻保持乐观豁达,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

(1)注意衣、食、住、行

①衣

衣的目的是衣以遮体、衣以保暖、衣以美观。但是老人的衣着,宜宽松些,宜柔软些,这样可使气血流畅,冬日衣服要轻而暖,活动方便,贴身的衣服以棉织品为宜,因为化纤衣服既闷气,又会引起有些老人的皮肤过敏。

衣服的颜色,老人不一定要穿蓝、黑等深色的,随着季节的变牝,也可采用色彩美观些,穿淡色的衣服可以显得精神些,夏日颜色宜淡。

②食

饮食是人们维持营养的重要途径,老人们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食不过细。粗细都要吃,但不宜过细,如不吃粗纤维的食物,久而久之,肠胃机能衰退,大便秘结,反增烦恼,当然消化不良的老人,或经常大便稀溏者,则按病情而处理。

b。食不过硬。老人胃粘膜较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萎缩倾向也逐渐增长,因此消化能力差,而且泌酸功能也下降,老人的牙齿渐渐脱落损坏,咀嚼不充分,更增加了胃粘膜的负担,因此坚硬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如油炸过硬的、未烧透的食物均须注意勿食。

c。吃得清淡。过分油腻之物(膏粱厚味)脂肪过多会促使血管硬化早,沉淀于血管壁,胆固醇高易患冠心病,少吃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对消耗体力大的人可以增加热量,老年人多食反而影响正常饮食的摄入。

食后易饱胀的老人,牛奶、豆浆宜少吃,食后更易胀气,还有各种豆类食物,均能闭气,亦不宜多吃。

d。不偏食。应该“样样吃”、“样样少吃”,使吸收营养普遍些,消化容易些,非经医师指导,勿道听途说,过分忌口,不能吃这,不能吃那,对吸收营养有碍。对喜爱吃的东西亦不能多吃,不食之过饱,若要老人身体健,饮食粗淡八分饱即可。

e。慎烟酒。烟少吸为好,不吸最好,尤其是对有气管炎、慢支的老人以戒烟为好。老人不要饮高粱白酒,黄酒少量可以祛寒胜湿,活血开胃,但亦不宜多饮,酒是欢伯,亦是愁叔,借酒浇愁愁更愁,无济于事,嗜酒有害,因为酒精中毒,伤及肝脏及神经系统。

f。不滥吃补药。虚则补之,而且要根据各人的虚之所在而填补之,有病应该治病,不能均以一“虚”字概括之,滥吃补药,反受其害,误补致病的例子,临床上并不少见。补能治病,亦能致病,应该用之恰当,虚虚实实,均非所宜,应请医生指导。

③住

居住条件不能求一律,但老人的居住房屋能够朝南、向阳、通风、干燥最好,有人主张老人要独宿,这并不是要求单独一人住一屋,而是晚上睡觉一人一被即可,但亦包括老人宜清心寡欲。

老人与子女同住,可享天伦之乐,有其优点,因为老人最怕孤独。但是儿孙绕膝,人口众多者,则未免烦杂,亦不相宜。

④行

老人能经常散步,饭后百步,至于每日万步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生命在于运动,但老人应该视自己体力而行,适可而止。经常活动,步履稳健,常思考,脑力衰退较慢。老人如不活动,可使组织器官衰退,工作能力低下,抵抗力反而差。但运动锻炼不可过度,《内经》中即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之记载。冬天户外活动不宜太早,免受风寒,必待日出后才可出门。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的四件大事,老人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处理得当,对延年益寿很有帮助。但是除了日常生活有规律之外,尚须注意老人们的情绪,因为调养精神情志,亦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精神上的愤怒、恐惧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的变化,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中胆固醇升高,免疫功能低下。过去曾有一位医学家讲过:“一切顽固、沉重和忧悒、焦虑,是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古人亦云:“笑一笑,少一少”,说明影响人的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不好的情绪,恶劣的心境。

(2)养生要做到5个“要”

①要心情舒畅

提倡三乐,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快乐。有位国外医学家说过:“健康的身体加上不好的记忆会使我们活得更快乐。”我的理解是不好的记忆是忘记忧愁和痛苦。“把快乐的香水喷洒到别人身上时总有几滴溅在自己身上。”这又说明给人快乐,自己也会高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孤独会使健康受到损害。”现实生活中老人是最怕孤独。

知足常乐,并不是说只满足现状,而是要承认现实,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忧虑。有人说知足就是停滞不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争取进步与牢骚满腹是两种世界观的表现,开朗乐观是健身的要素。

老人在老少两辈的矛盾中,应该明确承认两代人间的鸿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孩子对你不尊敬,也要责之于自己从小宠惯。婆媳之间的矛盾要看在儿子面上,不要逼儿子两面夹攻,妨碍了他的事业,一般婆婆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比媳妇好,但是不想一想自己的女儿在做人家的媳妇,而自己的媳妇正是人家的女儿。要做到难得糊涂,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助人为乐,有力量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给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到高兴。如医生治好了病,病人很高兴,医生会更高兴。

自寻快乐,快乐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自己去找麻烦。凡是自己认为好的就去做,从中寻找愉快,也可说是“乐在其中”,各人兴趣不同,不必专门去学别人。

②要胸怀宽广

气量大一点,烦恼少一点。心情宜开不宜结,非原则性问题不计较。大人不计小人过,不斤斤于一时一事之得失。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有时间走出门去旅游一下,开阔视野,到大自然中去开敞胸怀,望长空,见大海,望高山,见流水,都会使人心胸宽广。

③要有信心

不自卑,不自大,有一分力量发一分光。不倚老卖老,不要抱住老经验,不做九斤老太,而要吸收新事物,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能做好工作的。一个人在一生中必有一个黄金时代,不为失去了黄金时代而惋惜,而是争取能获得第二个青春,有信心充实自己当前的状况。

④要自病自得知

林则徐性情暴躁,他在壁上悬挂着“制怒”两字,自己制约自己。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缺点写在本子上,把克服缺点的方法放在书桌上作为座右铭。

身体有病也要自己注意,如老人患冠心病的很多,不必为患病而担心,而要积极治疗,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充分睡眠。如果知道自己患了溃疡病,那必须食不过多,食不过饱,保暖,节劳,心情舒畅。

⑤要正确对待名利

努力工作的动力不是名与利,有了名,不恋名,要虚心。自己不努力,却羡慕别人有名有利,作为鼓励自己努力则可,切勿由羡生妒,由羡生怨,切勿不择手段去抓名贪利。“名利皆空”是佛家的思想,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不择手段去争名夺利,得不到空悲切,得到了也不光彩。

(3)老人要做到五个“不要”

①不要大喜过度——喜伤心。

②不要怒发冲冠——怒伤肝。

③不要郁郁寡欢——忧伤脾。

④不要消极悲观——悲伤肺。

⑤不要逞强好胜——要自量力。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卫生知识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们平均寿命相应提高,老人越来越多,我们上海市1990年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14%,7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55万,百岁以上99人,我们长宁区百岁的也有6位,上海市已为老龄化城市,所谓人过七十古来稀,而今活到八十不稀奇。如果大家都能注意养生之道,那么我希望大家都能向百岁进军。

6.掌握养生的基本原则

(1)适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古代医者通过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种种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异常变化一旦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使人患病。《内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方为“人与天地相应”。《素问》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赖天地之气而生存,都要受四时气候变迁的制约。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气候温热,人体阳气行于体表;秋冬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内敛闭藏。由于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方能在生理上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成长和发育。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时时受着大自然的影响,因此,研究养生长寿之方,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指四时六气而言。四时,就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四种不同的气候,按其性质来分,可归结为二类:温与热是一类,凉与寒是一类。用阴阳来说,前一类属阳,后一类属阴;亦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四时变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生→长→化→收→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的就是这条规律的重要性。

寒热温凉,仅仅是四季气候的简单变化。其实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复杂的气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又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或称“六气”。当这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处于正常状态时,就为生物的生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春三月温暖、多风,夏三月由暖而热、多暑湿等,这都是在某一固定时期出现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变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适应四时的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发展成长,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气候变化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反常的气候变化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所谓反常变化,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气候应温而反寒,秋天已到,气候应凉而反热,这是不及;夏天应热而反凉,冬天应寒而反温,这是太过。太过与不及都是反常气候。上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处于反常气候中就会对一切生物的生长发展不利,所以中医又把反常气候中的“六气”称为“六淫”。

除了天时变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对人体有影响的,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环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卑多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有显著的不同。由此不难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已成为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气候变化、存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都应随时适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摄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为统一整体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2)协调阴阳

祖国医学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与阳两个属性。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味为阴等等,阴与阳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势必造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阴阳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而是相互颉颃,相互作用,不断出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过程。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因此双方都不会偏盛偏衰。由于阳得阴济,就不致过分偏亢;阴得阳和,也不致过分衰沉,所以阴阳虽有消长变化,却又不会越出一定常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递变,就是阴阳消长的一种形式。同样,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或营养,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内的阴阳,往往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起变化,因此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素问》中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有这些都说明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不使阴阳偏盛偏衰,是养生防病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善养生,不能适应四时阴阳的变易,那就会破坏阴阳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袭,终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此外,除了阴阳四时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外,人体内在因素,同样会导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引起病变。《内经》中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还必须注意调节情志方面的活动。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学说,是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依据。中医学将各种心理活动统称为“神”。认为神的活动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五脏看成是精神所赖以产生的器官。《内经》中说:“形者神之质”,“无形则神无以生”;又说:“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尸五脏主藏精气、血液、**,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产生于精气津血,所以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气血充盛则精神正常,形神统一,精神聪慧。《内经》中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反之,五脏气血亏虚则精神疲惫,神志恍惚,甚至死亡。《灵枢》中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所说“神气皆去”不见得专指百岁老人,任何年龄组的人,如果不注意调养,伤害了五脏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会招致同样后果。

祖国医学的形神观,在认识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的同时,还认识到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认为精神对脏腑气血有统摄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制约着人的生理活动,这是祖国医学形神观的特点之一。神对形体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调节脏腑阴阳,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所以《内经》特别重视养神的重要性,认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总之,神依附于形体,无形则神无法存在;而精神反过来又能主宰和支配形体的一切活动,没有神的形体无异行尸走肉。因此,祖国医学在养生方面特别重视心理摄生,即通过人的自觉的心理修养,注意心理卫生,达到心理健康,利用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影响生理活动,以达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终其天年,历百岁而不衰。这一点也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比如,英格兰普通感冒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为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测试。把受试者的心理压力分成等级,然后向体内注射感冒病毒。结果,心理压力大的一组及性格内向的一组比心理压力小的一组及外向性格的一组患病的程度严重。这说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内向的人,经不住感冒病毒的打击。这也充分说明心理卫生,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与精气、**、血存在着内在关系。精、气、神三者,古人称为三宝。精是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由精而化生,是产生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神是精气共同作用的表现,是人体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的概括。由此可见,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精气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气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气必然不足。如过度耗损了精,便会减弱了气的产生;过度耗伤了气,也会降低了精的产生和化生,精损气亏就会使神表现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动过度损伤了神,神有不足也会影响精与气的生理功能,使人形体衰弱。这就是精气神三者在人体中的辨证关系,也即形神合一观。

**、血也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中医常提到精、气、***、血、脉等名称,实际上它们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所以当**耗损时,气血也同样亏虚;而气血的不足,也会导致**的亏损。《内经》里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汗为**所化生,**不足的自然少汗或无汗;反之,汗出太多,也会损伤**。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养神。

(4)预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对治病以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认识;西汉《淮南子》中也提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对预防医学评价很高,有句名言说:“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于防病的医生看成一流医生。在预防医学的影响下数千年来我国人民普遍养成许多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传笤帚、簸箕的发明者生于夏朝。传说虽不足信,但“帚”字见于甲骨文确是事实。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铭文,说明当时就已用扫帚扫尘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说明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沿用合乎卫生学要求的湿式扫尘法了。

我们祖先十分重视个人卫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发洗面,“浴”字状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国古代文物中有一种叫“虢季子白盘”的,就是现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大约从宋朝开始我国就有了城市浴室设施和专业理发师。古人早就认识到随地吐痰是坏习惯,唐孙思邈曾明确指出“常习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还提到口腔卫生,说:“凡食毕漱口数过;令人固齿。”植毛牙刷发明于公元七世纪的辽代,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饮膳正要》中还说:“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些良好的卫生传统。

古人对饮食卫生非常重视,据《周礼》记载,周朝就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论语》中特别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千金方》更明确指出:“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人以胃气为本,并借水谷之精气而生长,如果饮食不加节制,纵情口腹,脾胃受伤,便影响运化功能,产生疾病。过食厚味会生湿、生热、生痰;过食不洁食物,可得腹泻痢疾。过食生冷,肠胃阳气受损,会引起腹痛、腹胀。我国自汉代起就提倡喝开水,至晋代更养成了饮茶习惯。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祖先为保护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经开始“凿井而饮”了。这些习惯无不有助于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环境卫生。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陶质阴沟,考古工作者从当时燕国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县)掘出的阴沟管从构造上看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国商朝就有清扫垃圾的劳务,南宋时的临安(杭州)每天还有清扫工维持清洁卫生。汉代的“都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厕所。

劳动是人类的本能,是生活组成的重要部分,体育锻炼也是来源于劳动。早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体育活动的萌芽。夏商周时代频繁的战争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广了军事上的骑术与骑射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水、操舟、投石、击剑、拳术,秦汉三国时期的导引、吐纳,华佗五禽戏以及民间流行的秋千、投壶、象棋等,都是体育锻炼防病的好手段。古语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华佗弟子吴普坚持五禽之戏而活了90多岁。现在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从“五禽戏”演变而来。只要坚持体育活动,就可畅通血脉,有利于健康,但是,过犹不及,如运动过度,劳倦太甚,反倒对健康不利。《内经》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这些都说明劳力过度,会耗伤人体气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节房室”也是古人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节房室”,是指色欲不宜过度。祖国医学认为,色欲过度,会损伤肾中所藏的真气,《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人体以肾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气充沛,身强力壮,内则五脏调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如果一味纵欲贪色,则肾阴、肾阳因此亏损,形成精气不足,身弱体衰,容易受病邪侵袭,长期难愈,甚至早夭。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其独树一帜的形式,令世界叹为观止。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华养生文化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值盛世的今天也必须吸收传统科学文化营养,并将其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与全人类。

同类推荐
  • 拼贴画:知道这些就够了

    拼贴画:知道这些就够了

    东拼西凑、体贴入妙,拼贴画,知道这些就够了。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生物的质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生物的质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能源领域来看,21世纪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的结构转型期。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新能源的丰富多彩,以及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 宇宙未解之谜

    宇宙未解之谜

    仰望苍穹,环顾四野,人们看到的是苍茫辽阔而没有尽头的空间,这个空间被人们定义为“宇宙”。关于宇宙,《淮南子》中有语:“上下天地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即是说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人们置身于“上下天地”中,但是却总是无法真正地看清宇宙的真面目。人们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的探索,表现在美丽的神话故事当中。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都是描述天地如何形成的故事。而在西方文明当中,上帝六天创造世界的故事也被世代流传,并且曾经被认为是世界的开始和起源。随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发展,人们开始掌握一些自然的规律并且学会利用这些规律。
  • 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人类自然与城市》由谢芾主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布伦特兰,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 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是“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之一。《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内容涉及公共道德、知识、责任与环境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热门推荐
  • 荒芜星际新纪元

    荒芜星际新纪元

    凌若琳的梦想是做一只米虫。在此之前的先决条件是赚够养老的钱。然而她的赚钱计划才开始了没几年之后,她便穿越了,而且还穿越到了一个“荒芜”的星际世界。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她还绑定了一个名为星际快乐购实际上并不能快乐购的系统。哎,还是重新想办法赚钱吧。
  • 抗日之超然兵王

    抗日之超然兵王

    杀鬼子杀到手软,抢装备抢到无聊,什么任务都能超额完成。我,一个最强小八路,杨超然!
  • 教我甚情怀

    教我甚情怀

    他不择手段地要得到她,为救爱人她含泪出嫁,洞房花烛夜后才知他出尔反尔。爱人被杀,家人受迫,浓仇烈恨抹灭昔日青梅竹马的情谊,烧尽他精心编织的牢笼。他要她活,她却想他死。纷扰乱世,直至尽头才发觉信念不在,当时已惘然。原来,遗失的是一颗早已沦陷的心。
  • 抗战之重生周卫国

    抗战之重生周卫国

    新书《我真不想管这些啊》求各位移步。======周文穿越重生了。恩,重生成了周卫国,原名周文。哟,还带个系统。哎哟厉害了我的哥。萧雅也救了,也没成杨过~读者群:707493786或者直接搜索小太阳的读者群~欢迎小伙伴加入~新书《抗战之小军医》已经上传,求各种支持!
  • 宋末山河劫

    宋末山河劫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山河破碎。金国朝不保夕,南宋宫闱霍乱不断,蒙古人磨刀霍霍。一瞬醒来,竟身陷囹圄。重回嘉定十三年,附身未来的荣王赵与芮。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挽救破碎的山河。赵与芮,该如何抉择?又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执掌八方

    执掌八方

    十万天兵驻天楼,楼中公子戏飞鸥。白云悠悠随风去,天下之事掌中留。星汉万里通幽处,四宇长歌一叶舟。滕王阁上三杯酒,槛外江头花飞柳。山河犹记旧神州,一晃昔年万度秋。明月应知千万里,为君画作无数愁。
  • 垂钓之神

    垂钓之神

    这个星球被海洋覆盖。人类悬空而居,每当少年礼时,所有的孩子将进行垂钓测试,根骨奇佳者,有可能成为伟大的钓师。在无尽海域。每一种生命都被赋予神圣的使命,这里有飞天遁地之鱼,有受尽天地精华之龟,有口吞天地之鲸……还有无数垂钓之人。垂钓,是一门技术。这里流传着一句古话,如果你不是在垂钓,就是在去垂钓的路上。大群:589849852休闲群:633504307VIP:798083941
  • 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

    本书从团队内部成员(个人)、成员与团队自身、团队与其他外部团队这三个基本层面的关系入手,有步骤、有方法地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以上团队问题,如何自动自发建立自身的高团队情商意识(内部成员),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团队走向正能量,打造和谐、高质、高效的团队。本书采用典型案例与具体实施方案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只要实践之,就能提高团队情商,建立起一个和谐、高素质、高效能的团队。
  • 皇后的敛财生活

    皇后的敛财生活

    她的座右铭是“我贪故我在!”嘴上信誓旦旦说我从来不干偷鸡摸狗之事,其敛财手段已跟抢钱没有分别。穿越到夏国正巧赶上皇帝选妃之际,国都开始风靡一项“皇后猜猜猜”活动,老百姓们都疯狂了,文武百官都抓狂了,宫女太监都癫狂了,正当他们黄金白银往上下注时,某人正在皇宫阴暗的一角阴恻恻地数银子。他眼中爱财如命的她,到底藏了多少秘密?当秘密全部揭晓时,他又该拿她怎么办?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