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1200000007

第7章 藏象

“题解”

“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曾长期沿用,今则一般写作“脏象”,也有仍然写作“藏象”的。之所以写作“藏象”,是由于:其一,“藏”是“脏”的古字。“脏”义原即用“藏”表示,“藏”亦自具“脏”义。后因“藏”义较多,人们为了表义更加明确,给“藏”加上肉“月”旁而成为字,简化后而成为“脏”字;其二,“藏象”一词,从字面上就反映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明·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即是此意。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藏居于躯体之内的脏腑组织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脏腑组织奥妙的机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而这些又都会通过体表的各种可见形象表现出来,是为写作“藏象”的实质。

藏象理论认为,在作为与自然统一、自身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人体中,藏象体系具有根本的和关键的作用与意义。而在藏象体系中,各个脏腑组织的结构虽然形态不同,但却不可分割;功能虽然分工各异,必然相互协调;患病后虽然证候有别,而又彼此影响。至于治疗用药,则须整体考虑,联系对待。这些等等内容,《黄帝内经》中有相当篇章予以专论:凡对各个脏腑的位置、形状、容积、重量、基本构成、长短大小等都作了较为准确的记述;对各个脏腑的不同功能则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独到精彩的阐述,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奥秘内涵。正因为这样,我们务须清楚地从中认识到,藏象学说中所谓脏腑功能,不是个体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更高层次的综合作用,尤其是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五脏系统又有颇大区别,特别是五脏系统,绝不能简单地只从解剖学的角度去认识,比如心脏的功能还包括血液循环与思维、情感、心理等内容,肾脏的功能还包括泌尿、生殖、内分泌以及脑的部分作用等内容,所以一定要站在生理病理学以至精神情感学的综合作用的高度上去理解,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并掌握藏象学说的精髓,否则就不足以言说“藏象”。

本章凡录《素问》的《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金匮真言论》、《经脉别论》、《五运行大论》与《灵枢》的《本输篇》、《本神篇》、《决气篇》共八篇中的有关文字而成。所述有以下诸方面的内容:一、十二个脏器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二、内在脏腑与外界环境、时令的密切关系;三、脏腑的不同功用与外在表现;四、五脏与六腑的配合关系;五、五脏与四季五行之气的收受关系;六、四季、五行之气的相生、相克、变化及其在人体各方面的表现与对人体的影响;七、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四季、五行的关系;八、内在五脏与体表的各种形象、现象如七窍、五色等的关系;九、精、神、魂、魄、心(思维、意识之主导的“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与七情受伤致病的表现及其对人的不良影响;十、饮食水谷所化的精华物质分入五脏进而营养全身的过程与在寸口之脉的反映以及据以度其常变的道理;十一、五运六气平衡与否对气候及疾病发生变化的影响;十二、精、气、津、液、血、脉的产生及其脱失致病的表现。

一、“原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①:心者,君主之官也②,神明出焉③;肺者,相傅之官④,治节出焉⑤;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⑥;胆者,中正之官⑦,决断出焉;膻中者⑧,臣使之官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⑩,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注释”

①灵兰秘典论:《素问》第八篇篇名。篇中主要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协调的重要意义,是《内经》中关于藏象的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也正因为它的重要,作者认为必须珍而藏之于“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名“灵兰秘典”。灵兰,为“灵兰之室”、“灵台兰室”的简称,相传是黄帝珍藏要籍宝典的地方。

②官:此喻人体的器官。

③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明·张介宾注:“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出焉:出自于它,来自于它,即“主宰、主管”的意思。焉,兼词,兼“于之”二字之义。下文中“出焉”的“焉”,俱同此。

④相傅:与后世常说的“丞相”义同。

⑤治节:节制、调节(的功用)。明·张介宾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正常),故曰‘治节出焉’。”

⑥谋虑:思考谋划;谋划问题的能力。

⑦中正:官名。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做楚王后始设,负责考察评判人才,作为选任官员的依据。这里用以比喻胆对人在谋划与做事时主决断的功用。

⑧膻中:此指心包络,为心脏外围的组织器官,即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心的外卫,既能保护心脏,又能代心受邪。

⑨臣使:指君主的近臣与使臣,是替君主传达旨意与出使于外的官员。这里用以比喻能直接反映心的精神与情感活动的心包络(膻中)的功用。

⑩仓廪(lǐn音凛):贮粮的仓库。这里用以比喻脾胃受纳与运化饮食水谷的功用。

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合称。此指营养人身的五味物质。

传道:转运输送(物品)。道,同“导”,转运、转送。

化物:指从饮食水谷中化出的营养人身的精微物质。清·高士宗注:“受胃之浊(指初入胃中的饮食水谷),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腐化食物,先化后变,故化物由之出焉。”

作强:当为“将作”,建造、建设。“作强之官”,即古代所谓“将作大匠”,为负责建造、建设的官员。诸多注家所释“强于作用”、“作用强力”等,既属附会之语,义亦甚为不明,故不以。强,通“将”。

伎巧:即“技巧”,指技术、巧智与技能。伎,同“技”。

三焦:此指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又称“外府(腑)”、“孤府(腑)”,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通调水道的功用。本章下节所录《灵枢·本输篇》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系连)膀胱,是孤之府(腑)也。”可参。注按:关于“三焦”,从《内经》以后直到现在,除功用较为明了之外,其他情况、尤其是它本身到底是什么,虽然言论很多,但是既没有谁曾具体说清,也没有谁称心已尽知,更没有取得一致认识,所以仍显颇为奥秘,疑问不少,尚在探讨,有待后明。这里谨列部分有关论述与观点,以备参稽。就其所在的部位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并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第三十一“难”中说:“上焦者,在心下,下鬲(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下焦者,当膀胱上口。”就其功用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上焦)常与营(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中焦)所受气(水谷之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下焦),水谷者,常并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本条注释及所引《灵枢·本输篇》者亦是。《难经》中则说:“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主腐熟水谷,下焦主分泌清浊,出而不纳,以传导焉。”就其系连而言,为“少阳(指三焦)属(系连于)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灵枢·本输篇》)。在经络方面,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相络属。其他情况,则如李中梓在下节中“三焦者”句后之注所述:“三焦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十二脏中,唯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称孤腑。《难经》及叔和(西晋王叔和)、启玄(唐代王冰),皆以三焦有名无形……,(宋)陈无铎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灵枢》曰:‘密里厚皮者,三焦厚;粗里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至于今人对三焦的新的探讨,概有或谓为网油,或谓为淋巴腺,或谓即消化系统等等,迄未一致。此外,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的“三焦”,与上又有不同。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的一段归结性文字,是为代表。其曰:“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心肺)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决渎(dú音读)之官:明·张介宾注:“决,通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正常),则水泛高原(指肺脏);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州都:这里用以比喻人体水液(主要指尿液)汇聚的地方。

津液:此指人体的正常水液。

气化:谓阳气对津液的运化。

相失:谓彼此失去协调的作用。

主明则下安:谓只要心脏主宰的精神意志正常明达,亦即心脏的功能强健有力,其他脏器就都会安顺协调。主,指心脏。下,指其他脏腑。

殁(mò音莫)世:终身,终生。殆:危险,指疾患,疾苦。

为: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使道:指十二脏腑之气互相联系的通道。唐·王冰注:“谓神气行使之道。”

宗:指社稷,即国家。《诗经·大雅》:“即燕于宗。”东汉·郑玄笺:“宗,社宗也。”

“译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指出:“心脏对于身体来说,犹如君主之于国家,主宰人的精神意志;肺脏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辅佐君主的丞相,主宰全身气机的调节;肝脏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调兵遣将的统帅,主管人的思考谋划;胆腑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考察评判人才的中正之官,主管人的决断能力;膻中(心包)对于身体来说,犹如君主的近臣、使臣,主管人的喜怒哀乐;脾胃对于身体来说,犹如国家粮库的长官,主管受纳和运化饮食五味;大肠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负责转运物资的官员,主管传化饮食的糟粕;小肠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负责接收诸侯贡品的官员,主管吸纳饮食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肾脏对于身体来说,犹如负责建设、建造的官员,主管人的巧智与技能;三焦对于人体来说,犹如负责水利的官员,主管通调全身的水道;膀胱在人体内部是汇聚水液的器官,津液也贮于其中,经过阳气的运化,就会外出而濡润全身。

总共这十二个脏器,彼此之间是不能失去协调作用的。其中,起着君主一样的作用之心脏最为重要。只要心脏主宰的精神意志正常明达,也就是心脏的功能强健有力,其他各个脏器就都会安顺协调。依照这一原则进行养生,人就能够健康长寿,而且终生不会出现疾患;依照同样的道理治理天下,天下就能够兴旺发达。心脏主宰精神意志的功能要是丧失的话,包括心脏自身在内的所有十二个器官就都会发生危险,其彼此之气联系的通道就会阻塞不通,身体也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精神意志已乱却还要据以进行养生,就必然产生灾祸,犹如君主昏庸无能却还要治理天下、天下就一定会发生危机一样,这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啊!

“理解应用”

本节首先以比喻的方法,依次概括论述了心、肺、肝、胆、膻中(心包络)、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凡十二个脏腑器官的不同功能;其次,强调指出了这十二个脏器相互协调、尤其是心脏功能健旺的重要意义。其中,对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个脏器,只讲了其生理功能;而对心、肺、肝、胆、膻中(心包络)、肾这六个脏器,不仅抽象地讲了其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讲了其抽象的、只有中医学才认识到的特殊功能,即有关思维意志与情感的功能。这实际上已将现代医学所谓大脑的一些功能及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包括进去了。然而人的有关脏腑究竟有没有这些非生理的功能?我国古代医家几乎无人置疑,认为有之;而现代医学(西医)工作者则几乎无人置信,认为无之;如今的中医工作者也大多同意西医的意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认识的深入以及对中医典籍的重新探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西医工作者又在更高层次上审视了有关脏腑的非生理功能,复归有之的观念,尽管不全认同。无论怎样,这应当是一个极富意义的课题,尚需继续深入研究,以求尽明,必有多益。总之,掌握各个脏器的独特功用、复将它们密切联系起来整体看待、注意心脏等器官的非生理作用,宜为理解应用本节的三个关键点。

二、“原文”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①: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②。其华在面③,其充在血脉④;为阳中之太阳⑤,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⑥、魄之处也⑦。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⑧,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⑨,封藏之本⑩,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注释”

①六节藏象论:《素问》第九篇篇名。其中前一部分相当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导论,分别论述了天道运行而形成岁、节气、闰月的规律及其与万物、尤其是与人体生理病理、养生治疗的关系,分析了五行之气失常(太过与不及)的表现、相互制约的规律及其对时令、人体的正反影响,说明了天地阴阳之气对万物与人的积极作用;后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五脏及六腑的本质、作用、在体表的表现及与四季之气分别相应的关系。此外,还指出了人迎、寸口之脉过于亢盛所反映的不同病变。由于“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明·马莳)。六节:“六六之节”的简称,指合而成为一年(岁)的六个甲子周日。古代用干支相配之法以纪日的时候,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而形成的周期为一个甲子,可纪六十日,是为一个甲子周日,即一节。六个包括了六十日的“节”,合计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此为“六六之节”。至于谓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说法,举其概而已。藏象:见本章“题解”。

②变: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作“处”,当是。译文据“处”。

③华:精华,光华,荣华,为表现于外的精华之象。

④充:充养。这里用作名词,义为充养的对象(指器官或组织)。

⑤为阳中之太阳:直解之义为“(心脏)是位于属阳的胸膈之上的犹如四季之夏的脏器”,是说心脏在人的躯体中位于属阳的胸膈之上,与四季中的夏季相应。为,是。“阳中”之“阳”,指胸膈之上的部位,因其属阳,故云。太阳,此指心脏所应的夏季。注按:本句是就五脏在躯体所处的阴阳部位及其与阴阳属性各不相同的四季之关系而言的。人的躯体的阴阳部位以胸膈为界,其上属阳而其下属阴。五脏中,心肺二脏在胸膈之上,即位于躯体的属阳之部,故为阳脏;肝脾肾三脏在胸膈之下,即位于躯体的属阴之部,故为阴脏。四季中,春夏二季属阳而秋冬二季属阴。春因阳气未盛,故为“少阳”(注意:此“少阳”与下述“太阳”、“太阴”、“少阴”等词,与十二经中的“少阳”等并不相同);夏因阳气大盛,故为“太阳”;秋因阴气未盛,故为“少阴”;冬因阴气大盛,故为“太阴”;长夏因由阳转阴,故为“至阴”。《汉书·律历志》中说:“春,少阳之选也;夏,太阳之选也;秋,少阴之选也;冬,太阴之选也。”即是此意。结合本句,由于心脏位于躯体的属阳之部(胸膈之上),又与四季之夏相应,所以说,“为阳中之太阳”。《灵枢·阴阳系日月》:“心为阳中之太阳。”

⑥气:指人体的气机。

⑦魄:《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日本·丹波元简注:“唐孔氏曰:形之灵曰魂……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今一般释为与人的形体同时存在的生理本能,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视、心主神明、肺主呼吸等。

⑧太阴:当为“少阴”。二字及本句,参见上注⑤。

⑨主蛰:谓主管人体真阳的蛰藏。蛰,动物冬眠。人体真阳伏藏于属阴的肾中,犹如动物蛰藏于属阴的地下,故谓之“蛰”。

⑩封藏:闭藏。指阳气的闭藏、内藏。

精:指人体的精气。

少阴:当为“太阴”。二字及本句,参见上注⑤。

罢极:当为“四极”。四极,即四肢。因为肝所充养的对象是筋,故然。一说:疲劳倦怠。罢,通“疲”。注按:此为多家之释,然因义颇不明而费解,故不从。

魂:《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一般认为即“神”之活动的一部分,指人的意识,包括感性、觉性、知性、悟性等。

爪:爪甲。原注:“爪者,筋之余。充其筋者,宜华在爪也。”

“其味酸”二句:北宋·林亿等的《新校正》中认为,这二句六字与下文的“其味甘、其色黄”六字,应系衍文。依其上下文例,当是。亦属错简。

阳中之少阳:这是就肝脏所应之春季的阴阳属性及其特点而言的。春属阳而阳气未盛,故云。一说:前“阳”当作“阴”。《灵枢·阴阳系日月》:“肝为阴中之少阳。”北宋·林亿等人的校注亦持此说。亦是。注按:两说均通,所指不同而已。

仓廪:粮库。这里指饮食水谷。

营:营气。为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运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与收舍神志的功用。

器:容器。这里用以比喻胃肠、三焦、膀胱等器官的作用。

转味而入出:谓(胃肠等能够)受纳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华,分化排除其中的糟粕。转,这里兼有“消化”、“分化”之义。味,指饮食五味,饮食水谷。入出,原注:“胃受五谷,名之曰入;脾与大小肠、三焦、膀胱,皆主出也。”

四白:口唇四周。

通于土气:《内经》原文中此句前有“此至阴之类”五字,译文据补,以求与前相应而明达。原注亦曰:“六经(此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者)皆为仓廪,皆统于脾,故曰至阴之类。”

藏:同“脏”,义为脏器,包括五脏六腑。故曰:“十一藏”。一曰:为单词复用或曰互备现象,义为脏腑。亦是。

取决于胆:原注:“何为皆取决于胆乎?胆为奇恒之府,通全体(周身)之阴阳;况胆为春升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注按:奇恒之府,凡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六者,因其形态与功用颇为独特,异乎寻常,即形态似腑而功用似脏,故称。《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唐·王冰注:“出纳之用有殊(别)于六府(腑),故言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也。”

“译文”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脏,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是精神意志的所在。它的精华外现于面部,它所充养的对象是血脉;在人的躯体中位于属阳的胸膈之上而与夏季相应,所以又可称为“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通。

肺脏,是人体气机的根本,为魄所内藏的地方。它的精华外现于汗毛,它所充养的对象为皮肤;由于也位在属阳的胸膈之上而与秋季相应,所以又可称为“阳中之少阴”,与秋气相通。

肾脏,主管人体真阳的蛰伏,是阳气内藏的根本,是精气所处的地方。它的精华外现于头发,它所充养的对象是骨骼;由于位在属阴的胸膈之下而与冬季相应,所以又可称为“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通。

肝脏,是人的四肢强健的根本,为魂所内藏的地方。它的精华外现于爪甲,它所充养的对象是诸筋,同时还能生养血气。五味中与它相应的为酸味,五色中与它相应的是青色。由于与属阳的春季相应,而春季阳气未盛,所以又可称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个脏器,是饮食水谷受纳运化的根本,是营气所生与所在的地方。它们都像容器一样,能够受纳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华,分化排除其中的糟粕。它们的精华外现于口唇四周,它们所充养的对象乃是肌肉。五味与它们相应的是甘味,五色中与它们相应的是黄色。由于都位在属阴的胸膈之下而与由阳转阴的长夏相应,所受纳传化的饮食水谷又都属于浊阴之物,所以均可归于“至阴”一类,与属土的长夏之气相通。

以上这十一个脏器的状况如何,还都取决于人称“奇恒之府”的胆的功用。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讲为五脏六腑的不同的性质、功用、外在表现以及与四季之气的对应关系,所强调者,为五脏的诸种内容。其重要意义,除知识性种种之外,更在于:其一,从脏腑的内在、外象、外通方面进一步体现了“藏象”的实质与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其二,就内在脏腑的外现部位而言,为诊察病症的本质所在提供了简明的外部依据;其三,就所论“阳中之太阳”等等而言,为对“性”对“时”(季节)用药来进行治疗确立了一定的法则,提供了一定的指南。

三、“原文”

《灵枢·本输篇》曰①:肺合大肠②。大肠者,传道之府③;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④;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⑤;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⑥;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⑦。

少阳属肾⑧,肾上连肺,故将两藏⑨。

三焦者⑩,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注释”

①本输篇:《灵枢》第二篇篇名。篇中重点阐述了五脏六腑之气沿着各条经脉循环流注的情况,根据各经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而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诸穴的名称与部位,说明了手足六条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的要穴。之后则分析了脏腑相合的关系,揭示了四季气侯的阴阳消长对经气出入的影响,强调了针刺取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于旨在对诸经主要腧穴进行推本求原的论述,故名“本输”。输,通“腧”,腧穴。

②合:配合。人体五脏属阴为里,六腑属阳为表,故能相应而配合。其相应而配合的关系,即称为“合”。

③传道之府:谓大肠是传输小肠吸收饮食水谷的精华之后所余糟粕的器官。道,同“导”,输送,传输。府,同“腑”。下文“受盛之府”诸句的“府”,同此。

④受盛之府:谓小肠是受纳由胃腐熟之饮食水谷并吸收其精华物质的器官。

⑤中清之府:谓胆腑是位置居中、藏纳清而不浊之精汁的器官。清,《灵枢·本输篇》原文作“精”,指饮食水谷所化的精汁,即胆汁。其汁清而不浊,不似除三焦外的诸腑所藏或所输均浊而不清者。或因于此,李中梓撷录之时,径改为“清”。

⑥五谷:一般认为是稻、黍、稷、麦、菽。《素问·藏气法时论》唐·王冰注谓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在此实际泛指食物。

⑦津液:这里主要指尿液。

⑧少阳:一般认为当为“少阴”,指足少阴肾经。一说“少阳”无误,指手少阳三焦经。本句“少阳属肾”,谓手少阳三焦经系连于肾,即“三焦与肾相合”或“肾与三焦相合”之意。原注:“故三焦者,亦合于肾也……《本藏论》曰肾合三焦、膀胱是也。”属(zhǔ音主):系连;与……相配合;隶属。

⑨将:统领,统摄。两藏(脏):指肾肺二脏。一说指三焦与膀胱二腑。原注:“独肾将两脏者,以手少阳三焦正脉指天,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三焦之下,腧属膀胱,而膀胱为肾之合,故三焦者,亦合于肾也。夫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脏而领水府,故肾得兼领两脏。《本藏论》曰肾合三焦、膀胱是也。”

⑩三焦:参见本章第一节注。

中渎之府:谓三焦在体内是犹如沟渠一样的主司气化与通调水道的器官。渎,沟渠,水道。

孤之府:原注:“盖在下者为阴,属膀胱而合肾水;在上者为阳,合胞(包)络而通心火。三焦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十二脏中,唯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称‘孤腑’。”一说:是由于其他五腑各有与合之脏,只有三焦没有与合之脏,故称孤腑。

“译文”

《灵枢·本输篇》中说:五脏与六腑相对而言的时候,五脏属阴为里,六腑属阳为表,所以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就是阴与阳、里与表的配合关系。与肺脏相配合的腑为大肠。大肠,是传输小肠吸收饮食水谷的精华之后所余糟粕的器官;与心脏相配合的腑为小肠。小肠,是受纳由胃腐熟之饮食水谷并吸收其精华物质的器官;与肝脏相配合的腑为胆。胆腑,是位置居中、藏纳饮食所化清而不浊之精汁的器官;与脾脏相配合的腑为胃。胃腑,是受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器官;与肾脏相配合的腑为膀胱。膀胱,主要是贮藏并排除尿液的器官。

足少阴经系连于肾,向上则又过膈而络接于肺,所以足少阴经独能统领肾肺二脏。

三焦,在人体内则是犹如沟渠一样的器官,水液的通行与调节都由它主宰。它所系连与下通的器官乃是膀胱。在十二个脏器当中,由于只有它形体最大而无所不包,连上通下而无脏配合,所以别称“孤腑”。

“理解应用”

本节旨在说明位居从属的腑与位居主导的脏的配合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六腑的主要功用以及另具特点的足少阴经与三焦的特殊作用。至于六腑的其他功用与五脏的功用,需参看本章诸节所述,以求尽知。

脏与腑,由于前者属阴为里而处在主导地位,后者属阳为外而处在从属地位,所以本节所讲的脏腑配合关系,也就是《内经》中常说的“阴阳表里相输应”的关系。五脏重要,是由于其在脏腑系统中起着主宰的作用,掌握了五脏的道理,就掌握了脏腑系统以至全身机能活动的精髓。但这并不等于说处在从属地位的六腑并不重要。《内经》指出,五脏是藏纳精气并据以发挥其不同功用的,而此精气,除出生后来自父母而藏于肾中的先天部分之外,全都来自六腑从饮食水谷所传化者。也就是说,无腑之辅,则无脏之成。所以前人又有“脏为体(本体、主体)、腑为用(起营养全身、供精于脏之作用)”的说法。不必再举六腑的其他功用,只此即可据知六腑也很重要。谓之从属、次要,只是相对五脏而言而已。五腑与六腑的这种关系,除过进一步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之外,对在实践中以有机联系的眼光来认识人体脏腑正常与否及诊治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五脏有配合关系者,《内经》所论除了六腑,还有脉、皮、筋、肉、骨五者。李中梓未予撷录,兹此补录,以求全面。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者),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素问·五藏生成篇》)

四、“原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①:东方青色②,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③,其类草木④,其畜鸡⑤,其谷麦⑥。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⑧,其数八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⑩。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注释”

①金匮真言论:见第二章第二节注①。

②东方青色:“东”在五行应木,在五脏应肝,在五色应青,故云。下文“南方赤色”等,依此类推。青色,指青色之气。

③其味酸:谓东方青色之气所生之味在五味中为酸。下文“其味苦”等,依此类推。

④其类草木:谓东方青色之气的性质类别在五行中属木。下文“其类火”等,依此类推。草木,指五行之木,因“木”包括草类,所以说成“草木”。就五行而言,则此“草”属连及之词。

⑤其畜鸡:谓五畜中与东方青色之气相应的是鸡。原注:“《易》曰:巽为鸡。东方风木之畜也。”下文“其畜羊”等,依此类推。

⑥其谷麦:谓五谷中与东方青色之气相应的是麦。原注:“(五谷中)麦成最早,故应东方春气。”下文“其谷黍”等,依此类推。

⑦岁星:指木星。

⑧其音角:谓五音(宫商角徵羽)中与东方青色之气相应的是角。下文“其音徵”等,依此类推。角,五音之一,相当于今之简谱中的3(咪)。

⑨其数八:在五行学说中,一二三四五,依次是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则依次是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其中的奇数为天数,属阳;偶数为地数,属阴。一二三四五中的天数为孤阳,地数为孤阴,都不起生化的作用。要起生化的作用并取得相成的正果,须有六七八九十之成数中属阴的地数与属阳的天数依次配合相辅才行。其具体情况为:“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易·系辞》东汉·郑玄注)。这实际上是以数学形式来表述体现在五行中的阴阳相辅相成之理的说法。下文“其数七”等,都出于此说。

⑩病之在筋:肝主筋,筋与肝脏相配合,故“入通于肝”的“东方青色(之气)”太过而致病后先于筋。

臭(xiù音秀):气味。

开窍于耳:原注:“(《素问》之)《阴阳应象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此云开窍于耳,则耳兼心肾也。”

病在五藏(脏):心脏受邪发病而五脏也都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病变,是因心为五脏之主的缘故,故曰“病在五藏(脏)”。

其畜羊:原注:“(《素问》之)《五常政大论》曰:其畜马。此云羊者,或因午未俱在南方耳。”

其谷黍:原注:“黍色赤,宜为心家(即心)之谷。”黍,黍子,即黄米。

荧惑星:即火星。

病之在脉:心主脉,脉与心脏相配合,故“入通于心”的“南方赤色(之气)”太过而致病后先见于脉。

徵(zhǐ音指):五音之一,相当于今之简谱的5(嗦)。

焦:原注:“焦(味)为火气所化。”

牛:原注:“牛属丑而色黄。《易》曰:坤为牛。”

稷(jì音计):小米。传统认为,稷为五谷之长,色黄而属土。

镇星:即土星。

病之在肉:脾主肉,肉与脾脏相配合,故“入通于脾”的“中央黄色(之气)”太过而致病后先见于肉。

宫:五音之一,相当于今之简谱的1(嘟)。

病在背:原注:“肺虽在胸中,实附于背也。”

其畜马:原注:“肺为干象。《易》曰:“干为马。”

其谷稻:稻色白而属金,故应“西方白色(之气)”。

太白星:即金星。

病之在皮毛:肺主皮毛,皮毛与肺脏相配合,故“入通于肺”的“西方白色(之气)”太过而致病后先见于皮毛。

商:五音之一,相当于今之简谱的2(ruɑi)。

二阴:前阴和后阴。

(xī音西):指四肢上肘、腋、膝、胯等处的大关节。

彘(zhì音志):猪。

辰星:即水星。

病在骨:肾主骨,骨下肾脏相配合,故“入通于肾”的“北方黑色(之气)”太过而致病后先见于骨。

羽:五音之一,相当于今之简谱的6(啦)。

“译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与春相应的东方青色之气,进入人的肝脏,所开通的外现之窍为目,其精华即藏守于肝。肝脏如果发病,会常常使人惊惧不安。再谈与春相应的东方青色之气,它所生成之味在五味中为酸,它的性质在五行中属木;五畜中与它相应的是鸡,五谷中与它相应的是麦。在四季之气与天上五星相应的关系中,它与岁星、也就是木星之气相应。因此,春气多集中在人的头部。五音中与它相应的是角,它的成数乃是地八。又因属表之筋与肝配合,所以它在太过时造成的疾病便常常先见于诸筋。它所发出的气味是臊气。

与夏相应的南方赤色之气,进入人的心脏,所开通的外现之窍为耳,其精华即藏守于心。心脏因是五脏之主,所以如果受邪发病,五脏也都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疾患。再谈与夏相应的南方赤色之气,它所生成之味在五味中为苦,它的性质在五行中属火;五畜中与它相应的是羊,五谷中与它相应的是黍。在四季之气与天上五星相应的关系中,它与荧惑星、也就是火星之气相应。又因属表之脉与心配合,所以夏气太过时所致之病便常常先见于血脉。五音中与它相应的是徵,它的成数乃是天七,它所发出的气味为焦味。

与长夏相应的中央黄色之气,进入人的脾脏,所开通的外现之窍为口,其精华即藏守于脾。脾脏如果发病,常常表现在舌根。再谈与长夏相应的中央黄色之气,它所生成之味在五味中为甘,它的性质在五行中属土;五畜中与它相应是牛,五谷中与它相应的是稷。在四季之气与天上五星相应的关系中,它与镇星、也就是土星之气相应。又因属表之肉与脾配合,所以长夏之气太过时所致之病便常常先见于肌肉。五音中与它相应的是宫,它的生数乃是天五,它所发出的气味为香气。

与秋相应的西方白色之气,进入人的肺脏,所开通的外现之窍为鼻,其精华即藏守于肺。肺脏如果发病,常常表现在背部。再谈与秋相应的西方白色之气,它所生成之味在五味中为辛,它的性质在五行中属金;五畜中与它相应的是马,五谷中与它相应的是稻。在四季之气与天上五星相应的关系中,它与太白星、也就是金星之气相应。又因属表的皮毛与肺脏配合,所以秋气太过时所致之病便常常先见于皮毛。五音中与它相应的是商,它的成数乃是天九,它所发出的气味为腥气。

与冬相应的北方黑色之气,进入人的肾脏,所开通的外现之窍是前后二阴,其精华即藏守于肾。肾脏如果发病,常常表现在四肢的各大关节上边。再谈与冬相应的北方黑色之气,它所生成之味在五味中为咸,它的性质在五行中属水;五畜中与它相应的是猪,五谷中与它相应的是豆。在四季之气与天上五星相应的关系中,它与辰星、也就是水星之气相应。又因属表之骨与肾配合,所以冬气太过时所致之病便常常先见于骨骼。五音中与它相应的为羽,它的成数乃是地六,它所发出的气味为腐朽之气。

“理解应用”

本节以四时五行之气为纲,将人体五脏及天地万物与之联系起来,重点解说了五脏与四时五行之气的“收受”(接收和藏纳)关系,同时对天地间的诸多事物作了分类归纳。其特殊的意义,在于论证了必须依据四时五行之气的演变来认识五脏的生理病理、从而更周到合理地进行养生保健与诊治疾病的重要原理。虽然说有的归类颇涉牵强,但四时五行之气的存在及对五脏全身、万事万物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应以领会精神为要,其玄理则还需继续探讨。

五、“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①:东方生风②,风生木,木生酸③,酸生肝④,肝生筋,筋生心⑤。肝主目⑥。其在天为玄⑦,在人为道⑧,在地为化⑨。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⑩。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注释”

①阴阳应象大论:见第一章第五节注①。

②东方生风:明·张介宾注:“风者,天地之阳气;东者,日生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王(旺)于东,而东方生风。“清·张志聪:“风乃东方春生之气。”东方,实指春季、春气。

③木生酸:清·张志聪注:“地之五行,生阴之五味,即水生咸、火生苦、木生酸、金生辛、土生甘。”《尚书·洪范》:“木曰曲直。”又:“曲直作酸。”唐·孔颖达疏:“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一也。”

④酸生甘:酸味入腹,有滋养肝脏之功用,故云。下文“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诸句,均可依此类推。

⑤筋生心:筋合于肝而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云。清·张志聪注:“内之五藏(脏),合五行之气而自相资生也。”

⑥主:表现。

⑦玄:元,起始,此指起始的动力。明·张介宾注:“天道无穷,东为阳生之方,春为发生之始,故曰玄。”

⑧道:指认识生命及其变化的思维活动。明·张介宾注:“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则可与言道矣。”

⑨化:指化生万物的功用。明·张介宾注:“有生化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终始。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称曰化。”

⑩神:此指神妙的变化。原注:“玄冥之中,不存一物,不外一物,莫可名状,强名曰神。”又李中梓原按:“‘在天为玄’至此六句,以下四脏皆无,独此有之,以春贯四时,元统四德,盖兼五行六气而言,非独指东方也。观《天元纪大论》有此数语,亦总贯五行,义益明矣。”

苍:青色。

角:见前一节注⑧。

在变动为握:谓在病变上的表现是抽搐。变动,指病变。握,指手足抽搐而不能活动自如的病症,抽搐。明·张介宾注:“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志:指情志。人有五志,此为怒喜忧悲恐。

悲胜怒:明·张介宾注:“悲状为肺金之志,故胜肝木之怒(即金克木)。悲则不怒,是其征也。”胜,这里是“平制”的意思。下文“燥胜风”等句的“胜”,义同此。

燥胜风:燥属金而风属木,金克木,故云。

辛胜酸:辛为金之味而属金,酸为木之味而属木,金克木,故云。

“南方生热”二句:明·张介宾注:“阳极于夏,夏王(旺)于南,故南方生热,热极则生火也。”南方,实指夏季、夏气。

火生苦:《尚书·洪范》:“火曰炎上。”又:“炎上作苦。”唐·孔颖达疏:“火性炎上,焚然则焦,焦是苦气。”

血生脾:血合于心而属火,脾属土,土生于火,故云。

徵(zhǐ音指):见前一节注。

忧:通(yōu音优),气逆。清·于注:“此‘忧’字盖当读为‘’。”又:“‘’训气逆,则与脾之变动为哕、肺之变动为咳义正相类。”

恐胜喜:“恐”为肾之志而属水,“喜”为心之志而属火,水克火,故云。

苦伤气:原注:“苦为心味(属火),气属金家,火克金也。苦为大寒,气为阳主,苦则气不和也。”

咸胜苦:咸为水之味而属水,苦为火之味而属火,火克于水,故云。

“中央生湿”二句:明·张介宾注:“土王(主宰)中央,其气化湿,湿润则土气王(旺)而万物生。”中央,实指长夏、长夏之气。

土生甘:《尚书·洪范》:“土稼穑。”又:“稼穑作甘。”唐·孔颖达疏:“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也。”

肉生肺:肉合于脾而属土,肺属金,金生于土,故云。

宫:见前一节注。

哕(yuě音月上声):呃逆。

怒胜思:怒为肝之志而属木,思为脾之志而属土,木克土,故云。

风胜湿:风属木,湿属土,木克土,故云。

酸胜甘:酸为木之味而属木,甘为土之味而属土,土克于木,故云。

“西方生燥”二句:明·张介宾注:“金王(主宰)西方,其气化燥。燥则刚劲,金气所生也。”西方,实指秋季、秋气。

皮毛生肾:皮毛合于肺而属金,肾属水,水生于金,故云。

商:见前一节注。

忧伤肺:原注:“悲忧则气消(肺气消损)。”

喜胜忧:“喜”为心之志而属火,“忧”亦为肺之志而属金,火克金,故云。

热伤皮毛:明·张介宾注:“热胜则津液耗而伤皮毛,火克金也(热属火,皮毛合于肺而属金)。”一说:依上下文之东方生风、风伤筋;南方生热、热伤气等,当为“燥伤皮毛”。可供参考。

苦胜辛:苦为火之味而属火,辛为金之味而属金,金克于火,故云。

“北方生寒”二句:明·张介宾注:“水王(主宰)北方,其气化寒;寒气阴润,其化为水。”北方,实指冬季、冬气。

水生咸:《尚书·洪范》:“水曰润下。”又:“润下作咸。”唐·孔颖达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

髓生肝:髓藏于骨,与骨同合于肾而属水,肝属木,木生于水,故云。

羽:见前一节注。

呻:这里是“太息”的意思。清·张志聪注:“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一说:义为“呵欠”。

……战(颤)。这里是“寒颤”的意思。

恐伤肾:原注:“恐则足不能行,恐则遗尿,恐则阳痿,是其伤也。”

思胜恐:思为脾之志而属土,恐为肾之志而属水,水制于土,故云。

燥胜寒:清·姚止庵注:“燥为热化,寒从水生。水本胜火,燥何以胜寒?然寒多则气不温而血为病,必用辛温之味以炅燮沉寒,于是阴凝之气化为阳和矣。”燥,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作“湿”。因此有据此及五行生克之道而认为当作“湿”的,有认为“燥”本可通的,如上所引姚止庵注。原注也是这后一种意见,其曰:“燥则水涸,故胜寒。若五行之常,宜土湿胜水寒,然湿与寒同类,不能制也。”录此备考。

甘胜咸:甘为土之味而属土,咸为水之味而属水,土克水,故云。

“译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与东方相应的季节为春。春季阳气回升,于是产生了风。风能够使树木焕发生机,树木茂长之下就能够生成酸味的子实。酸味之物能够滋养肝气,肝气又能够滋养筋脉。筋脉得到滋养,说明肝气正常,也就能够进而使心气得到滋养。肝气表现于目。春气在天上是一切起始的动力,在人是认识生命及其变化的思维活动,在地上是化生万物的功用。化生的功用能够生成各种不同味道的万物,认识生命及其变化的思维活动能够增长人的智慧,一切起始的动力能够造成神奇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变化,在天上表现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上表现为五行中的木气,在人体表现于筋,在五脏表现于肝,在五色表现于青,在五音表现为,在五声表现于呼,在病变表现为抽搐,在七窍表现于目,在五味表现为酸,在五志表现于怒。发怒会伤害肝气,悲哀能平制怒气;风之气会伤害筋脉,燥气能平制风之气;过食酸味之物会伤害筋脉,辛味能够平制酸味。

与南方相应的季节为夏。夏季阳气转盛,于是产生炎热,热到极点就会化为火气,火气烘烤之下就会产生苦味之物,苦味之物滋养心气,心气又能使血脉健旺,血脉健旺则能滋养脾气。心气表现于舌。夏气在天上表现为六气中的热(暑)气,在地上表现为五行中的火气,在人体表现于脉,在五脏表现于心,在五色表现为赤,在五音表现为徵,在五声表现于笑,在病变表现为气逆,在七窍表现于舌(口),在五味表现为苦,在五志表现于喜。过喜会伤害心气,恐惧能平制喜气;过热会伤害正气,寒气能够平制热气;过食苦味之物也会伤害正气,咸味能够平制苦味。

与中央之土相应的季节为长夏。长夏产生湿气,湿气能够使土之气生发旺盛,土之气旺盛之下就能够生成甘味之物,甘味之物滋养脾气,脾气又能滋养肌肉,肌肉强健则能滋养肺气。脾气表现于口唇。长夏之气在天上表现为六气中的湿气,在地上表现为五行中的土之气,在人体表现于肉,在五脏表现于脾,在五色表现为黄,在五音表现为宫,在五声表现于唱,在病变表现为呃逆,在七窍表现于口唇,在五味表现为甘,在五志表现于思。思虑过度会伤害脾气,气怒能够平制思虑过度;湿气过度会伤害肌肉,风之气能够平制湿气过度;过食甘味之物也会伤害肌肉,酸味能够平制甘味。

与西方相应的季节为秋。秋季产生燥气,燥气能够使金气刚猛有力,金气刚猛就能够生成辛味之物,辛味之物滋养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得到滋养,说明肺气正常,也就能够进而使肾气得到滋养。肺气表现于鼻。秋气在天上表现为六气中的燥气,在地上表现为五行中的金气,在人体表现于皮毛,在五脏表现于肺,在五色表现为白,在五音表现为商,在五声表现于哭,在病变表现为咳,在七窍表现于鼻,在五味表现为辛,在五志表现于忧(悲)。悲忧过度会伤害肺气,喜气能够平制悲忧;燥热会伤害皮毛,寒气能够平制燥热;过食辛味之物也会伤害皮毛,苦味能够平制辛味。

与北方相应的季节为冬。冬季阴气凝滞,于是产生寒气。寒气能够使水之气得以生旺,水气生旺就能生成咸味之物,咸味之物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得到滋养,说明肾气正常,也就能够进而使肝气得到滋养。肾气表现于耳。冬气在天上表现为六气中的寒气,在地上表现为五行中的水之气,在人体表现于骨,在五脏表现于肾,在五色表现为黑,在五音表现为羽,在五声表现于呻(太息),在病变表现为寒颤,在七窍表现于耳,在五味表现为咸,在五志表现于恐。恐惧会伤害肾气,思虑能够平制恐惧;寒气会伤害血脉,辛燥能够平制寒气;过食咸味之物也会伤害血脉,甘味能够平制咸味。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其一,为四季五行之气的相生、相克、变化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表现;其二,同时指出了有关病变的心理调适或曰精神治疗的方法(“悲胜怒”等)与调养用药的原则(“辛胜酸”等)。第一点的内容,与上一节交互相通者较多,需予参看。第二点、尤其是关于心理调适或曰精神治疗的方法,即所谓“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古人曾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将其作为精神治疗或曰心理调适的根据与法则,在今天则更显特殊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关于五方之气与五味对人体筋、肉、气、血、皮毛的伤损,李中梓同意北宋·林亿等《新校正》中的看法,认为有所不同,应予注意,故在本节之末特加按语说:“《新校正》云:在东方曰风伤筋、酸伤筋,中央曰湿伤肉、甘伤肉,是自伤也;南方曰热伤气、苦伤气,北方曰寒伤血、咸伤血,是伤我所胜也;西方曰热伤皮毛,是所不胜伤己也;辛伤皮毛,是自伤也。五方所伤,有此三例不同。”这对认识有关病理及用药治疗亦实具指导意义。

六、“原文”

《灵枢·本神篇》曰①:天之在我者德也②,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③。故生之来谓之精④,两精相搏谓之神⑤,随神往来者谓之魂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⑦,心有所忆谓之意⑧,意之所存谓之志⑨,因志而存变谓之思⑩,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

“注释”

①本神篇:《灵枢》第八篇篇名。篇中首先特别指出了“神”在养生与治病中的重要意义,接着解说了德、气、生、精与由此而生的包括了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神”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各种情志过度而伤“神”害脏的不同表现、不良预后,最后说明了诸“神”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虚、实之下的情志变化与不同病症。明·马莳注:“此篇推本五脏之神,故名篇。”本神,出自篇首的“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意谓刺治(泛指治疗)疾病时,必先依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来进行辨证。

②“天之在我者德也”二句:谓上天所赋予我们生命的是具有生发特性的阳气,大地所赋予我们生命的是具有成全特性的阴气。在,存在,这里是“赋予”的意思。我,指人类的生命体,即有生命的人体。德,指具有萌生生命并张扬其活力之特性的阳气。气,指具有成全万物之特性的阴气。注按:《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指阴阳)定矣……乾道成男(指阳性事物),坤道成女(指阴性事物);乾知(主宰)大始,坤作成(成全)物。”又《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生”就阳而言谓生发、就阴而言谓成全)。”原注亦曰:“理(生命之理)赋于天者,德也;形(生命之形)成于地者,气也。”因此,二句宜作如上之解。

③德流气薄而生:谓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两相交感之后,于是(人类的)生命就诞生了。原注:“德下流而气上薄,人乃生焉。”薄,通“迫”,上迫,这里是“上升”的意思。

④精:此指人的先天之精,为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合而生成有生命之人体的原始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男女交媾),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⑤两精相搏谓之神:意为人因父母生殖之精的结合而有了身体,人从最初有了身体以后,来自父精的元阳与来自母精的元阴相合之下又有的能使人活而灵动的生机,称作“神”。隋·杨上善注:“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为神也,即乃身之微也。”两精,此指来自父母生殖之精的元阳与元阴。搏,摩合。神,此指能使生命体(特指人体)活而灵动的生机。又原注曰:“神者,至灵至变,无形无象,奈何得之精搏之后乎?《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者,即虚极之本、生天生地者也,弥满乾坤,无之非是,故《易》曰神无方,即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者也。二五(天数五与地数五)妙合之后,宛然小天地矣,故云。”

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二句:谓隶属于“神”并随“神”往来的精神活力称作“魂”,而附于人体并对外界刺激具有自然反应特性的生理本能称作“魄”。《左传·昭公七年》唐·孔颖达疏:“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灵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原注:“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人之生也,以气养形,以形摄气。气之神曰魂,形之灵曰魄。生则魂载于魄,魄检其魂,死则魂归于天,魄归于地……动者魂之用,静者魄之体也。夫精为阴,神为阳;魂为阳,魄为阴。故随神往来,并精出入,各从其类也。”

⑦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谓具有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与认识处理人事万物之作用的神识,称作心。任,这里兼有“主宰、受任、处理”诸义。物,这里既包括在己的身体及生命活动,也包括在外的万事万物。心,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意念、神识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大惑论》:“心者,神之舍也。”可参。

⑧心有所忆谓之意:谓人的神识对外界事物据可回忆的表象而进行的非确定的初步揣测或曰感性认识,称作意。原注:“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

⑨意之所存谓之志:谓人的心中在对人事万物做了充分的感知、揣摩即感性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确定的用以进行认识并评判的理性思维意识,称作志。原注:“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志,一说通“识”,指表象反复多次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注按:据上下文,此说未妥,故不取。

⑩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谓依上述之“志”(理性思维意识)而深入探讨人事万物的变化及其道理的理性思维活动,称作思。隋·杨上善注:“思亦神之用也。”明·张介宾注:“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因思而远慕谋之虑:谓依上述之“思”(理性思维活动)而由近及远地不断地联系、联想并进行谋划的思维,称作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谓依上述之“虑”而灵活地认识并处理人事万物的理性能力,称作智。原注:“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

怵惕(chùtì音触替):惊恐不安。《说文解字》:“怵,恐也。”又:“惕,惊也。”

自失:丧失自主与主宰生机的能力。原注:“神藏于心。心伤则神不安,失其主宰也。”

破(jùn音俊)脱肉:谓肌肉消瘦下陷。隆起的大块肌肉;肌肉突起处。

毛悴色夭:谓毛发干枯,面色失常、红而发紫。注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故本句应于心的“色夭”,指面色失常“如赭’,即红而发紫;下文“毛悴色夭、死于春”中应于脾的“色夭”,指面色失常“如黄土”,即黄而干涩;“毛悴色夭、死于秋”中应于肝的“色夭”,指面色失常“如蓝”,即青而靛深;“毛悴色夭、死于夏”中应于肺的“色夭”,指面色失常“如盐”,即白而枯槁;“毛悴色夭、死于季夏”中应于肾的“色夭”,指面色失常“如地苍”,即黑而晦暗。参见本书第三章“色诊”第一节。

死于冬:原注:“火(心火)衰畏水(冬气),故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忧本伤肺,今以属脾者,子母相通也(脾肺对言,脾为母脏而肺为子脏)”(原注)。

(mán音蛮)乱:郁闷烦乱。明·张介宾注:“忧则脾气不舒,不舒则不能运行,故烦闷而乱。”,烦闷。

死于春:原注:“土(脾)衰畏木(春气),故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悲哀亦肺之志,而伤肝者,金伐木也”(原注)。

忘:通“妄”,悖乱。不精:谓心志不清。明·张介宾注:“魂伤则为狂为妄而不精明。”精,通“清”,此指心志清晰。

不正:谓言行失常邪妄。明·张介宾注:“精明失则邪妄不正。”

当人:谓在人体。当,在。阴缩:阴器萎缩。

死于秋:原注:“木(肝)衰畏金(秋气),故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二句:“喜乐属心,而伤肺者,火乘金也(属火的心脏之偏过情志所生之邪欺凌肺金)。肺藏魄,魄伤则不能镇静而狂”(原注)。无极,没有限度,无休无止。这里是“太过”的意思。

意不存人:心中丧失了他人是否有无的意识。谓心志已失而乱,言行旁若无人。一说:谓癫狂而不识熟人。亦通。

皮革:皮肤。革,皮肤。《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

死于夏:“金(肺)衰畏火(夏气),故死于夏”(原注)。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原注:“怒者肝志,而伤肾者,子母相通也(肾肝相对而言,肾为母脏而肝为子脏)。”

喜忘其前言:易忘自己前边刚刚说过的话。喜,容易。

……“俯”的异体字。

死于季夏:“水(肾)衰畏土(长夏之气),故死于季夏”(原注)。季夏,指长夏,在夏季之末,而“季”乃“排在后边”之义,故称季夏。一般认为是夏历六月十三至六月三十或六月十二至六月二十九的十八天。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原注:“此亦肾伤也。特伤于本脏之志,为异于前耳。”精,此指肾精,包括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与饮食化生的后天之精。

骨痿厥:骨骼(酸)困、肢节痿弱逆冷。

精时自下:意为经常遗精。精,此指精液。

“译文”

《灵枢·本神篇》中说:上天所赋予我们人类生命的是具有生发特性的阳气,大地所赋予我们人类生命的是具有成全特性的阴气。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两相交感之下,于是人类和万物的生命就都诞生了。就人而言,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合而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称作“精”;来自父精的元阳与来自母精的元阴相合之后形成的能够使人活而灵动的生机,则称作“神”;隶属于“神”并随之往来的精神活力,称作“魂”;而附于身体并对外界刺激具有自然反应特性的生理本能,则称作“魄”;主宰生命活动与认识处理人事万物的神识,称作“心”;对外界事物依据可以回忆的表象而进行的非确定性感性认识,称作“意”;心中在对人事万物做了充分的感知、揣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确定的、用以进行认识并评判的理性思维意识,称作“志”;依据此“志”而深入探讨人事万物的变化及其道理的理性思维活动,称作“思”;依据此“思”而由近到远地不断地联系、联想并进行谋划的思维,称作“虑”;依据此“虑”而灵活地认识并处理人事万物的理性能力,称作“智”。

凡情志太过,都会对人的五脏和“精”、“神”、“魂”、“魄”等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大多预后不良。其要如下:惊恐是肾所主宰的情志,思虑是脾所主宰的情志,“神”藏于心。人如果常常惊恐不安、思虑过度,就会耗尽肾脾之气,从而严重伤害为肾所克、为脾之母的心脏及其所藏之“神”。“神”被严重伤害之后,就会丧失自主与主宰生机的能力,患者也事事畏惧,又肌肉消瘦下陷、毛发干枯、面现红而发紫的失常之色等。到了冬天,将不治而死;忧愁是肺所主宰的情志,“意”藏于脾。人如果忧愁过度而又不能解脱,就地耗尽肺气,从而严重伤害为肺之母的脾脏及其所藏之“意”。“意”被严重伤害之后,患者就会郁闷烦乱、四肢无力举动、毛发干枯、面现黄而涩滞的失常之色等。到了春天,将不治而死。悲哀也是肺所主宰的情志,“魂”藏于肝。人如果悲哀过度而又不能自制,也会耗尽肺气,从而严重伤害为肺所克的肝脏及其所藏之“魂”。“魂”被严重伤害之后,患者就会精神狂乱、心志不清。一旦心神狂乱不清,又会言行失常而邪妄不正。在身体则有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之骨痿弱不支、毛发干枯、面现青而靛深的失常之色等症。到了秋天,将不治而死;喜乐是心所主宰的情志,“魄”藏于肺。人如果喜乐过度而又不能自制,就会耗尽心气,从而严重伤害为心所克的肺脏及其所藏之“魄”。“魄”被严重伤害之后,患者就会在久难镇静之下而突发癫狂。这种癫狂的特点,主要是言行举止放肆任意、旁若无人而患者自己却毫无意识。在身体则有肌肤憔悴、毛发干枯、面现苍白如盐的失常之色等。到了夏天,将不治而死;气怒是肝所主宰的情志,“志”藏于肾。人如果气怒过度而又不能平息,就会耗尽肝气,从而严重伤害为肝之母的肾脏及其所藏之“志”。“志”被严重伤害之后,患者就会容易忘记自己刚刚说过的话、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发干枯、面现黑而晦暗的失常之色等。到了长夏,将不治而死;恐惧是肾所主宰的情志,“精”藏于肾。人如果恐惧过度而又不能摆脱,就会耗尽肾气并严重伤害肾脏及其所藏之“精”。“精”被严重伤害之后,患者就会骨骼困、肢节痿弱逆冷、精液常常不由自主地流出体外等。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内容有二:一是“精”、“神”、“魂”、“魄”、“心”(此为神识之心而非解剖生理之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二是情志太过对人身心健康的严重伤害。究其实质,二者则是二而一的问题,因为都是就中医特别重视的致病因素——七情致病或曰情志致病而言的。只有理解了前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应用后者。临床上则一直既用于诊病,并用于治病。现代医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此是更加重视了,研究既日益精细,应用也日益深广。这既是现代人精神情志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多的需要,也是人性解放与文明发展的体现。或因实属医学上复杂至极、联系至广的一个大课题,目前有关的研究专著正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问世。

七、“原文”

《素问·经脉别论》曰①:食气入胃②,散精于肝③,淫气于筋④。食气入胃,浊气归心⑤,淫精于脉。脉气流经⑥,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⑦,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⑧,行气于府⑨。府精神明⑩,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注释”

①经脉别论:《素问》第二十一篇篇名。篇中首先指出人的脉象会随着居住环境、行为举动、情志刺激、身体强弱而变的道理,论述了突遭意外、饮食过度对五脏的影响及有关的发病传变情况;接着阐说了饮食水谷消化吸收、精气输布 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脾、肺二脏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与通过寸口诊测其脉的机理;之后分析了六经所发不同病症的原因、指出了刺治的方法;最后则简释了太阳、少阳、阳明这三阳经脉及所应之脏的脉象的特点。由于这些内容或与经脉密切相关,或即经脉的问题,但又不是经脉的专论,故名“经脉别论”。

②食气:此指食物。

③精:此指食物经消化之后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原注:“食之轻清者也。”

④淫:浸淫。这里是“渐渐充满”的意思。

⑤浊气:义同前边注③之“精”。清·张志聪注:“受谷者浊,胃之食气,故曰浊气。”

⑥脉气流经:谓血气运行于经脉之中。脉气,即血气。

⑦肺朝百脉:清·姚止庵注:“血之精华,既化而为脉,而脉已有气,流行于十二经络之中,总上归于肺。肺为华盖,贯通诸藏,为百脉之大会要,故云朝百脉。”朝,会聚。

⑧毛脉合精:谓皮毛从自然界中受纳的精气与经脉中的精气相会合。毛,指皮毛。

⑨府:指经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唐·王冰注:“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见于经脉之中也。”

⑩府精神明:清·张志聪注:“府精神明者,六府之津液相成,而神乃自生。”

留:藏守。一说:当作“流”,周流,输布。四藏(脏):指肺脏以外的肝、心、脾、肾四脏。

气:指经脉之气。权衡:指气口。诸经周流,都必经气口。气口之脉,能集中反映诸脉的情况,医生可以据之测知人体诸病。由于这样,气口之脉就如称量轻重的“权”(秤砣)与“衡”(秤杆),故云。

气口成寸:谓用于诊脉的气口的长度,只有一寸。也正因为这样,气口又称为“寸口”。位于手腕。

游溢精气:谓使食物所化生的精气与水所变成的津液输布开来并不断运行。游溢,使动用法,使……不断运行(游)与输布开来(溢)。精气,此指食物所化生的精气与水所化生的濡润人身的物质——津液。

上输于脾:清·姚止庵注:“此言水循经而行,无所不至,始于脾而遍于五脏。”

五经:五脏的经脉。

揆度(kuí duó音魁夺):揣度。此谓诊察(人体的情况及其病变)。

“译文”

食物进入胃中以后,经过消化,就会将产生的一些精微物质转输到肝脏。渐渐充满肝脏以后,就开始濡养全身的筋脉。食物进入胃中之后,经过消化,又会将产生的另一些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脏。渐渐充满心脏之后,就开始濡养全身的血脉。血气运行于经脉之中,血脉之气又都流归于肺脏。肺脏汇聚百脉以后,就会再将其精气输布到体表以滋养皮毛。皮毛从自然界中受纳的精气与经脉中的精气会合以后,又转而运行于血脉之中。血脉中的精气与津液相辅相成,来自饮食水谷的精气就能源源不断并使神气保持健旺。从饮食化生而后运行于经脉的精气,都藏纳于会聚百脉的肺脏和肝、心、脾、肾四脏之中。所有经脉都必然流经的部位是位于手腕的气口。经脉之气健旺正常,气口之脉就自然平顺。气口虽然只有一寸长短,却可以据其脉象决断病情的轻重与患者的生死。

水液进入胃中以后,能够使从食物化生的精气和由水液自身变成的津液输布开来并不断运行,水液自身还随着不断运行的津液转输到脾脏。经过脾脏的运化,其精华物质又向上注入肺脏,进而发挥通调水道的作用;之后,再向下注入膀胱。水液的精华输布全身,与五脏的经气一同运行而滋养人的四肢百骸。诊察人体有无疾病的时候,如果得知水液的运行合乎四季、五脏与阴阳的规律,就表明它是正常无邪的,也可据此推断人体也是正常健康的。

“理解应用”

本节所述,为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及其化生之精气输布全身的过程,突出强调了肺、脾二脏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说明了通过气口来诊脉断病的机理。通过气口来诊脉断病的机理,是本节的旨义所在。正因为如此,古代医家才予寸口(气口)诊脉法以特别的重视。又由于肺、脾、经脉正常与否实难通过仪器准确测知,所以确应体悟这里所论的寸口诊脉法的机理以真正掌握之、恰当运用之。

八、“原文”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①:帝曰②:病之生变何如③?

岐伯曰④:气相得则微⑤,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⑥?

岐伯曰:气有余⑦,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⑧;其不及⑨,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⑩,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注释”

①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篇名。篇中主要论述了五运六气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人身、万物之生化的影响,故名“五运行大论”。五运,五行之气的运行。行,这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②帝:指轩辕黄帝。为我国远古帝王之一。复姓公孙,因曾居姬水之畔,又姓姬,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或曰即名轩辕。以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一生英明睿智,功德无比,创制极多,文明由始,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内经》因系托名黄帝与岐伯等人的问答体医典,故全称《黄帝内经》,其中之“帝”,均指黄帝。

③病之生变:《内经》原文为“病生之变”。

④岐伯:黄帝之臣,主管医事,兼为黄帝的医学老师,号称“天师”。在《内经》中,是回答并论述黄帝所问医学问题最多的人。与黄帝同为“医圣”。

⑤气相得则微:谓五行运行之气与四季时令相合,则患者病情较轻。气,指五行与四季之气。微,轻,谓病轻。

⑥主岁:谓五行之气主管、主宰一年的“运”(中运)和“气”(岁气)的情况。明·张介宾注:“谓五运六气各有所主之岁也。”

⑦气有余:谓五行“主岁”之气太过。气,指五行之气。

⑧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谓(气有余,则)一方面会过分制约自身原本就能制约的某一行之气,另一方面又会反欺原本能够制约自身的某一行之气。己所胜,指五行之气循环相克的关系中被制约的某一方。《素问·六节藏象论》唐·王冰注:“我克者为所胜。”例如,木克土:其中木是制约土的一方,土是被木制约的一方。所以,土就是“己所胜”。又如,土克水:其中土是制约水的一方,水是被土制约的一方。所以,水又是“己所胜”。其余依此类推。(己)所不胜,与“己所胜”相对,指五行之气循环相克的关系中制约的、或曰起制约作用的一方。例如,木克土:其中木是制约土的一方,土是被木制约的一方,因此木就是“(己)所不胜”。又如,金克木:其中金是制约木的一方,木是被金制约的一方,因此金又是“(己)所不胜”。其余依此类推。胜,制约,克制,平制。侮,侵凌,欺凌,特指五行等的生克关系中被制约的一方反欺制约的一方。唐·王冰注:“侮,谓侮慢而凌忽之也。”

⑨不及:不足。

⑩侮而乘:谓犹如蛮横之徒一样放肆轻蔑地恃强凌弱。侮,这里是“放肆、轻蔑”的意思。乘,欺凌,特指五行等的生克关系中制约的一方恃强欺凌被制约的一方。明·张介宾注:“乘者,以强凌弱。”

侮反受邪:谓五行之气中乘虚而欺凌他气者,到了一定的时候,自身又反会遭到报复之气的欺凌而异变失常。清·张志聪注:“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复也。如岁木不及,则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而金反自失其位矣。至秋令之时,金气虚而反受木之子(即“火”)气来复,则火热灼金:所谓‘侮反受邪’也。”原注:“恃我能胜,侮之太甚,则有胜必复,反受其邪。如木来克土,侮之太甚,则脾土之子,实肺金也,乘木之虚,来复母仇。如吴王起倾国之兵与中国(中原诸侯国)争,越乘其虚,遂入而灭吴矣。此因侮受其邪,五行胜复之自然者也。”侮,此指五行之气中乘他气之虚而恃己之强欺凌他气者。受邪,谓五行之气中恃强凌弱的某一气遭到报复之气的欺凌而发生异变、严重失常,成为邪气。

寡于畏:少于畏惧,谓放肆地欺凌他气而太少顾忌自身应有的畏惧。

“译文”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黄帝问道:五行之气与四季时令相合与否对人在其间所生之病会各有什么影响呢?

岐伯回答道:五行之气与四季时令如果相合,人在其间所生之病就会较轻;如果不相合,人在其间所生之病就必然较重。

黄帝又问道:五行之气更替着主宰一年岁气的时候,其主气如果太过或者不及,会怎么样呢?

岐伯回答道:五行之气更替着主宰一年岁气的时候,其主气如果太过,一方面会过分制约它自身原本就能制约的某一行之气,另一方面又会反欺原本能够制约它自身的某一行之气;如果不及,则原本能够制约它自身的某一行之气就会犹如蛮横之徒一样倚仗强盛而放肆轻蔑地侵凌于它,而它自身原本能够制约的某一行之气也会乘虚而反欺于它。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五行运行之气中凡乘他气之虚而欺凌他气者,到了一定的时候,其自身同样会反遭报复之气的欺凌而发生异变、严重失常。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只是放肆地欺凌他气而太少顾忌自身应用的畏惧、以致自身也变得虚弱的缘故。

“理解应用”

本节文字是关于五运六气之精要内涵的一个重要段落。——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或运气,是我国古人研究气候规律与发病关系的学说。所谓五运,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运行;所谓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这六种气象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定“运”,依十二地支(子母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定“气”。每年的岁次都由一对干支组成,作为“运”和“气”结合的标识。之后根据“运”、“气”相临的逆顺,运用阴阳相反相成与五行生克的理论,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的周期,进而探讨气候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并概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致病的一般规律。其内容极为复杂,是《内经》中最难一时弄懂的大课题之一,而真正弄懂并掌握之人,自古至今,可谓屈指可数。——据此可知,本节文字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问答而强调论述了五行运行之气不正常时对气候、对人体、对疾病的产生与传变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相得”、“(气)不相得”、“气有余”、“(气)不及”这四个方面,而这正是运气学说本身及有关病因病理的要点所在。所谓“气相得”、“不相得”,既就五行之气而言,又就疾病而言,不用说了;所谓“气有余”、“(气)不及”,字面虽是纯就五行之气的运行及其生克乘侮而言的,但其旨归则既就气候异常、亦就气候异常对人体五脏及病理变化的影响而言者。正因为这样,清代医家张志聪及李中梓本人才作了有关的阐释(见注),李中梓才将本节归于“藏象”。至于《内经》中有关运气学说的全面内容,李中梓未予撷录。如欲尽知,需读《素问》的《六节藏象论》与《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系列文章。

九、“原文”

《灵枢·决气篇》曰①:两神相搏②,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③;上焦开发④,宣五谷味⑤,熏肤⑥、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⑦;腠理发泄⑧,汗出溱溱⑨,是谓津⑩;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注释”

①决气篇:《灵枢》第三十篇篇名。篇中论述了本于先天而成于后天的精、气、津、液、血、脉这六种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症候,指出它们各有表现部位和主宰的脏器,归结了它们的化源。由于上述六种精微物质亦可总称为“气”(形态之“气”),而决者分也,“决气”,是说上述六“气”实为一“气”(此指人体生命之气)的形态分类,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后天的饮食水谷,故名。

②两神相搏:谓父母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元阴两相交会。明·张介宾注:“两神,阴阳也。搏,交也。”一说:意为男女交媾。注按:未确,不取。

③精:指上文的“两神”,并指父母的生殖之精本身,似即现代医学所谓之受精卵。原注:“神为精宰,精为神用,神中有精,精中亦有神也。盖以见神之虚灵,无在不有,精但先身而生,神复先精而立,前乎无始,后乎无终。知此者,则与言神矣。”

④上焦:指躯体的膈以上部位。心、肺、心胞处在其中,有布散气血津液于全身的作用。

⑤宣:布 散。五谷味:指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华或曰精微物质。

⑥“熏肤”三句:谓温养肌肤、充养身体、润泽毛发。原注:“《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刺节真邪篇》曰: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营卫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骨,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熏肤、充身、泽毛。”熏,温煦,温养。

⑦气:此指以形态状况存在的人体生命之气。注按:本节所释“精”、“气”、“津”、“液”、“血”、“脉”,都是就人体生命之气的形态而言的。

⑧腠理:简称“腠”,为皮肤肌肉的纹理。内通于脏腑,外发于肌肤,是元真卫气津液运行流通宣散的通道,也是外邪侵入人体的门户、邪气停留的场所。《灵枢·脉度篇》清·张志聪注:“腠理者,皮肤肌肉之文(纹)理、五藏(脏)募原之肉理也。”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脏腑)之文(纹)理也。”程云来《金匮直解》:“腠理,一作‘理’。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元真之所凑会、元气之所灌渗也。理者,有粗理,有小理,有分理,有肉理,此皮肤之理也;府(腑)之环回周叠,脏之厚薄结直,此脏腑之理也。”

⑨溱溱(zhēn音真):明·张介宾注:“(汗出)滋泽貌。”

⑩津:为人身体液的组成部分,源于饮食,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腠。其出于腠理则为汗,下输膀胱则为尿。其调节体液的基本生理运行方式,是在腠理闭、不能出而为汗时则下行膀胱为尿,在腠理开、不需化水下行时则外出肌肤为汗。其发病情况,是在被伤时则汗、尿减少,而汗、尿过多,也会伤及于它。

谷入气满:谓饮食水谷进入胃肠以后,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就会充满全身。气,此指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或曰精气。

淖(nào音闹)泽:指饮食水谷化生的稠滑润泽的精微物质。淖,《一切经音义》引《字林》:“濡甚曰淖。”

属(zhǔ音主):连接,系联。这里是“连接之处”的意思,指骨骼的关节。

泄泽:与上文“淖泽”相对,指饮食水谷化生的滋养性精微物质。泄,渗出,这里是“化生”的意思。

液:与“津”同类,也是人身体液的组成部分。化生于饮食水谷,由三焦布散,流注于关节、孔窍、脑髓等处。相对于“津”,较为稠腻厚滑。具有润滑并节、濡养目耳口鼻、补益脑髓等功用。

中焦受气:谓中焦受纳饮食水谷并吸收其精华。中焦,指躯体膈以下至脐的部位。脾胃处于其间,具有受纳并腐熟饮食水谷、运化并吸收其精华物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功用。气,指饮食水谷及其精华物质(主要指精华物质)。

壅遏:约束。谓使(营气)沿着一定的通道运行。明·张介宾注:“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避,而必行其中者,是之谓脉。”营气:为饮食水谷 所化生的精气,运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及收舍神志的功用。《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气),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又:“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四肢),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刻数:指一昼夜的时间。上古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营气一昼夜恰运行五十周,正与百刻之数相应,故曰‘应刻数焉’)。”

脉:指脉道、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明·张介宾注:“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乎气血者也。”

精脱者耳聋:原注:“耳为肾窍,(故)精脱则耳失其用矣。”

气脱者目不明:“脏腑之阳气,皆上注于目,(故)气脱则目失其用矣”(原注)。清·张志聪注:“目之精明五色,气之华也,故气脱者目不明。”

汗大泄:“汗,阳津也。汗过多则津必脱,故曰汗多亡阳”(原注)

夭:丧失。就面色而言,指面色失常而枯槁、晦暗。

数(shuò音朔):屡屡;常常。

夭然不泽:原文下有(脉脱者)“其脉空虚”一句,李中梓未予撷录,宜知以合于精、气、津、液、血、脉六“气”脱失之应。

“译文”

《灵枢·决气篇》中说:父母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元阴交会以后,就会和合而形成新的人体。这种无一例外的、永远是在新的人体形成之前即已生就的、必将萌发生命的特殊物质,叫做“精”;上焦开通畅达而处在正常状态的时候,其中用以布散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华、温养肌肤、充实身体、润泽毛发的犹如濡润万物的雾露那样的物质,叫做“气”;腠理开泄正常的时候,从中渗出的晶莹汗水,叫做“津”;饮食水谷进入胃肠之后,所化生的精华就会充满全身。其中具有润滑作用的成分便注入骨骼,使关节得以灵活屈伸,而其具有滋养作用的成分则补益脑髓,同时又使皮肤得以光润宜人。这种物质,叫做“液”;中焦脾胃受纳饮食水谷并吸收其中的精华之后所化生的红色汁液,叫做“血”;能够约束营气并使之沿着一定的路线循环而不会肆意妄行的通道,叫做“脉”。

“精”若严重亏虚,听力就会丧失;“气”若严重亏虚,视力就会衰退;“津”若严重耗损,腠理就会大开,汗水就会过多,甚至流失殆尽;“液”若严重耗损,关节就会屈伸艰难,面色就会晦暗涩滞,脑髓就会消亡而空,小腿就会软无力,耳中就会常常乱鸣;“血”若严重亏虚,面色就会苍白枯槁、毫无光泽。

“理解应用”

本节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精”、“气”、“津”、“液”、“血”、“脉”这六“气”的来源、概念与功用,二是这六“气”脱失之下易致的病症。由于这六“气”是就人体生命之“气”的形态而言的(亦即形态分类),所以无论是理解还是应用,都不能忘乎形态的角度,更要综合看待。只有这样,同时注意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才能弄清其与内涵实属非常丰富的总概念意义上的“气”、“精”等名词的联系及区别,领悟并掌握其精神实质。这也是认识理解《内经》中诸多疑难名词术语的一个方法。

同类推荐
  •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白话容斋随笔精选》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笔记小说,以考证、评论、记事为主要写作内容,书中既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杂谈和文坛轶事,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评论精彩、考证严谨,其价值远远超过同类书籍,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该书通俗易懂,作者从小处入笔,写出人间沧桑,喻道理于点滴之中。阅读《白话容斋随笔精选》,可以让人消除疑虑,明白事理;可以让人心存感恩,摒弃丑恶;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澄清谬误。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与我国古代许多书籍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在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和修订,至今存在多种版本。经过考证和论述,以及前人留下的总结经验,我们采用了内容齐整、流传最广泛的“宋本”。这本书出现以后,就广为传诵,宋朝以后历代文人又不断增补、修补,加上了宋朝以后的历史简述,直到民国时期,才形成这个通行的“版本”。由于这本书在中国影响极大,曾被誉为“古今奇书”、“袖里通鉴纲目”,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发行。近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把《三字经》列为儿童道德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 八卦唐诗宋词:诗词背后的趣事

    八卦唐诗宋词:诗词背后的趣事

    本书以古代诗词创作最为繁荣的唐宋两朝为时代背景,收录当时的数十首名家名作,选取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后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感受他们的喜悦与哀愁,进而带给我们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热门推荐
  • 异世之最咸鱼领主

    异世之最咸鱼领主

    “黑石公国和邻国打起来了?”“艾伦大叔,我们派一半领民护卫到我的便宜父亲手下,我们也算是参战了。还有,记得通知在两个公国做战争雇佣的领民,招子放亮一点,别打到自己人,还有不要打到我那便宜父亲的部队。剩下的事情,你自己处理就行了,别打扰我种田。”“嗯?黑石公国被王国针对?要被灭了?我要不要救呢?好麻烦啊!介入大陆战争,我还怎么安静的种田啊?算了,把梅迪契家族成员救了就行,其他人又和我没有关系。对了,艾伦大叔,把梅迪契家族成员送到邻国,给我那便宜父亲安排个小贵族的身份,至于他们以后怎么发展,就别管了,只要别被人灭了就行。”“咦,我们控制了冥河!太好了,我要在冥河上设卡收费,这样我就不缺灵魂了。”……书友群:112942935,进群问题的答案就是异世之最咸鱼领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一下
  • 关鬼门

    关鬼门

    手掌鬼军,关鬼门。千里奔袭,鬼门洞开,真的是天可怜我审乐,鬼物入体,系统登场,那就让我手持系统,兑换组建鬼军,还这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 六道轮回天功

    六道轮回天功

    身负血海深仇的叶凡,两世家破人亡,幸得奇遇一本旷世秘法,天地神魔皆为蝼蚁,藉此踏上复仇之路!
  • 终极小助手

    终极小助手

    来自高等文明的小助手,助力精彩人生!改变世界,轻而易举,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冲出地球,迈出银河,奇妙之旅,由此开始……
  • 无限流里我不需要大腿

    无限流里我不需要大腿

    在无限流的游戏里艳压群芳是什么感受?就总有人想把腿强塞给她。不过谢谢,她不需要大腿。谁敢伸腿,她让谁断腿!
  • 我有一座仙药园

    我有一座仙药园

    中学生苏小凡意外得到了一座神秘的仙药园。种仙药,修仙法,还不够?生活才是主题,仙药只是外挂,看我把外挂升个级……
  • 穿越古代种田之路

    穿越古代种田之路

    现代30多岁都市女白领沐瑶穿越到了古代小农女沐瑶儿的身上。本以为要饿死在穷乡僻壤的桃花村,没想到,穿越竟然还附带逆天空间!于是,沐瑶儿利用空间卖美食,开酒楼,开美容院……小日子过得是风生水起。可是,某一天,她看着饭桌上装柔弱装可怜又蹭吃蹭喝的男人,抓狂了!喂喂!骚年你赖在这里是要闹哪样?“你到底走不走?!”她看着面前的妖孽咬牙切齿地问道。“娘子,我美吗?”没想到面前的男人竟然冲她抛了个媚眼……沐瑶儿捂住她的小心脏,内心泪流满面,美人,求別撩!
  • 冤魂判官

    冤魂判官

    24生日这天,“精神病”二叔告诉我,他附近有灵异事件,它们已经发现了我,让我快逃…从前以为灵魂都是假的,可是我确知道了几十年前发生了什么
  • 天文训

    天文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废才狂妃:我家王爷太妖孽

    废才狂妃:我家王爷太妖孽

    一朝涅槃,枭雄重生,她是叶家二房痴傻废柴大小姐,强魂归来,要将算计她的人一一挑落马下。这个小傻子,还真是好运。妖孽王爷天天缠着,她想甩都甩不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