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900000019

第19章 方志文摘(5)

4、刻画典型,突出特征。有的同志想要搞一个模式,开头写什么,第二要写什么,第三要写什么。我是不倾向的。我们不搞模式化、脸谱化,不要写得太呆板,努力写出人物的特色。一是地方特色。我们写的是武汉人物,有的人物影响不只是武汉,他是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人物,对这样的人物要体现出在武汉的活动。人物事迹的记述,要有乡土气息。武汉市志中的人物,要有点“汉”味。在记述全国性的人物时,那些与武汉无关的事可以从略,主要记在武汉的事。还要挖掘有地方特点、有影响的人物。二是时代特色。历史人物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总是同时代、同社会紧紧相连的。我们说的立传人物,都是时代人物,包括小人物,他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生产力,在当时是起了作用的,或者说起了反作用的。要处理好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不要脱离时代,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要反映当时的历史特点,从人物的思想、地位、业绩中反映出来。这样人物的事迹,才有根、有源,人物才在群众之中,在时代之中。三要处理好立传人物同事件的关系。立传人物在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中,处于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是主持者,还是参与者,是集体的作用,还是个人的作用,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这些分寸都要注意掌握,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不能人为地拔高,更不能“张冠李戴”。写人物传要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使人物有个基本的概貌:但要抓住重点,不能主次平列,主次兼收。要抓住传主一生中主要经历、主要事迹,防止把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事迹,淹没在繁琐的材料和记述之中,使人物的主题鲜明。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记述要各有侧重。政界、军界人物,侧重记述政绩、军功;科技人物,侧重记录科研成果、发明创造;能工巧匠,侧重记述工艺绝技,等等。写人物传总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各显特色。不搞固定模式,不带框框,不作渲染,更不能想当然,人云亦云,虚构情节,对人物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力求简洁、质朴、确切。在这个前提下,努力体现一点文采,增强记述的生动性、鲜明性、可读性。

5、归口审查,落实责任。我说的归口审查,是说某一个方面的,如党史人物,党史办最熟悉,妇运人物,妇联最熟悉,等等,就可归口到有关单位审查。人物传经各战线讨论之后,报市集中审查。对有些历史人物,还要请专家来审查。本来是应该立的人物,你这个战线、这个单位没有提出来,有重大疏漏,就要负责,“无谓言之不预也”。传主确定后,材料的征集、筛选、运用、内容记述、分寸掌握,也要归口审查。

编修方志研究历史服务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这一代编修新方志,修志理论的准备是不足的;特别是编修市志没有借鉴的东西,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在编写阶段,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忙于日常修志业务,难以坐下来比较深入的学习钻研。现在武汉修志已进入后期工程,有可能也有必要在精心搞好志稿编纂和总纂的同时,逐步着手开展一些方志理论的探讨和学术研究活动,逐步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学术研究、地情研究。

1、围绕提高志稿总纂质量,开展方志的学术研究。

《武汉市志》已开始出版专志,但大量的总纂任务还在后面。提高总纂质量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修志的重心。地协的学术活动要紧紧围绕提高志书质量来进行。在总纂质量上,各个专志基础不同,情况各异,从我所看到的志稿,一般来说,宏观内容的记述和解放前的史料,相对来说比较单薄。有些概述、综述、无题序言以及其他综合性的内容,对有些历史阶段的记述,只是几笔带过,系统性比较差。一部志书是个有机的整体,部类之间、事物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制约和影响。我们在总纂中发现,一部志稿孤立地看某个部类还可以,若把这个部类同那个部类联系起来看,把概述同分述联系起来看,把上下前后文联系起来看,把文字和图表联系起来看,往往会发现若干矛盾和问题,需要结合志稿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2、结合志稿和志书的评议活动,开展方志的学术研究。

志书是社会产品,应该接受社会的检验。每一部志稿定稿之前,要召开评议会,集思广益,吸取各种有益的意见,认真进行研究修改。每一部专志问世以后,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书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尚未出版的志书的质量,也有利于积累编修新方志的经验。评志稿采用“三结合”的方法,评志书也要“三结合”,领导评,专家学者评,实际工作者和方志工作者评。比如中南财大财政金融系教授牛岳尊和张桂生、武汉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周熙文、市人民银行高级经济师左运朝等同志就为《金融志》写了书评;著名史学家、中国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张舜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康为《文物志》写了书评;原市财办副主任、市二商业局党委书记范晓宝为《商业志》写了书评;武汉《金融志》还拿到1990年全国城市志大连会议上听取全国同行的意见和评议。这些书评活动,对我们这一代编修的志书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非常尊重我们的修志成果和劳动,也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志书的评议活动,或者结合志书评议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仅只是从志书的篇目体例上来评,这当然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志书的内涵、从志书的社会价值来评。评志书的活动,也是为修志广为宣传的活动,宣传修志的社会功能和志书的社会价值。志稿总纂质量的核心和要害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志书的内涵如何记述,历史如何评价,志稿的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如何相统一,如何体现时代和地方特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大课题。

3、结合总结10年修志经验,开展方志的学术研究。

武汉修志起步比较早,相对来说,成志也比较早。我们这一代修志,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出经验。10年修志,艰苦奋斗,10年耕耘,丰收来临。我们编修新一代方志,不仅只是完成编修志书的任务,而且应当把多年修志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深化和提高,为后人修志提供经验,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方志学作出贡献。

4、充分运用修志史料,拓宽新方志的研究领域。

我们这代人修志,不只是出一部志书,还应该出多种成果。一是研究武汉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开展专题研究;二是针对各行业、各系统的实际需要,开展专题研究,编写各种专题资料。1991年是辛亥首义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这七八十年我们国家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了无数英雄业绩,经历了许多艰险曲折,有非常宝贵的经验,也有十分深刻的教训,为我们编史修志、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当然这是个大题目、大背景,但是作为修志,利用手头的资料,特别是比较深层次的史料,可以从某个角度、某个方面、某个侧面来反映辛亥首义8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武汉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对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史料进一步深化,以提供更多的借鉴历史、服务现实的修志成果。

地方志就广义而言,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地方志的功能和价值,地方志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要从社会的广度,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来检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今天的制度是通过中华儿女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通过长时期建设和积累的成果。要发展这一成果,就要认识现实,开拓未来,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观察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我们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就要求重视历史,借鉴历史,而不是轻视历史,割断历史。地方志工作带有地域性、综合性、广泛性、连续性的特点,是研究历史、指导现实的基础性的工作。中国编修地方志形成这样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保留下来的几千种志书,为国内外图书馆珍藏。尽管旧志中有些封建糟粕,但它毕竟收存了大量的史料,留下了大笔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地方志带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能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且经久不衰。人们从地方志的丰富史料中,不仅能了解很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热情。

地方志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某些个人的认识。作为一项事业来说,它是有生命力的。由于政治的、社会的种种原因,中国修志的传统曾一度中断,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忘记这个优良的文化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注重国情调查,注重历史研究,要求对客观情况进行周密的细致的调查,避免主观主义。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向党的高级干部提出学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以史为鉴,引以为戒。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百废待兴的紧张岁月里,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之中,就曾提出过整理旧志和系统搜集历史资料的问题。1957年,中央在制订哲学社会科学12年发展规划中,也曾经提出过编修地方志的任务。但后来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之下,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之下,难以正常的开展修志工作,也不可能公正地记述历史和评价历史。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适应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编修地方志的工作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展起来。短短几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修志机构,调集了大批有志之士,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地情调查,征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已经并将继续提供各种修志成果。80年代修志事业蓬勃兴起,90年代修志成果将大量问世,这绝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愿望,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可以这样说,新编地方志事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是探索研究国情地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是为实现党的新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服务的。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就为地方志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历史使命。

地方志是资料书,这是旧志和新志所共有的基本功能。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它绝不只是一般的资料书。社会主义新方志之“新”,首先在于它有新的科学思想作指导,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洞察分析复杂的客观事物,研究记述复杂的社会现象最锐利的理论武器。不掌握和运用这个理论武器,我们这一代修出的志书就缺乏支柱和灵魂,甚至会偏离政治方向。有人说修志就是客观记述,不必提指导思想;还有的说,无论什么学科,只要能为方志所用,都可作为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并且显然是有害的。

社会主义新方志之“新”,还在于有鲜明的修志目的与宗旨。这就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记述人民的劳动创造,记述人民的英勇斗争,记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记述前进中的失误和教训。它着眼于教育,着眼于社会需要,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新方志之“新”,还在于它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力求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编修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方志。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方志承担着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呢?我认为:

l、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地方国情的载体。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清醒地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极端重要的问题。作为国情地情的载体的地方志,它应该成为一付“清醒剂”,为我们认识基本国情、基本地情提供准确的资料和科学的依据。当然,探索研究国情和地情是多渠道的、多种媒介和手段的,而地方志也应该说是这多种渠道、媒介和手段中的重要一种。因为国情、地情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综合的概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国情、地情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演变,内部环境、外部条件以及某些重要领袖人物的决策和活动等等,都会对国情、地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一定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地方志正是一个地区地情的综合反映,正是一个地区历史的动态记述,内容含量大,时间跨度长,能容纳丰富的史料,反映兴衰起伏的历史进程,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地情大有裨益。

地情是国情的具体化,认识地情不能离开国情这个整体,认识国情也不能忽视各地地情的差异和各地的特色。因此,编修地方志不仅有利于认识本地的地情,而且可以为探索认识基本国情提供重要的补充资料。

2、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讲话中,从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出发,从提高全民国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战略高度出发,特别提出加强国情教育的问题。这包括近百年中国历史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教育,经济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是全党要严肃对待的大课题,我们地方志工作当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应当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作出贡献。作为全面记述地方历史与现状的志书,应当是国情教育的重要教材。

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国情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要用实际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史料史实来进行教育,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武汉在历史上不仅是“九省通衢”的重镇,内地的经济中心,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首义在武汉,北伐战争胜利后建立的中央“赤都”在武汉;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解放战争期间,为保卫城市安全,支援部队南下,进军大西南,武汉人民作过英勇的斗争。解放40多年来,武汉又走过了一段光辉而曲折的道路,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武汉人民的斗争史、苦难史、创业史、光荣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乡土教材。利用地方志书和未入志的大量史料,深入持久地进行国情地情教育,是地方志工作者的本职,也是庄严的历史责任。

庆贺《汉阳县志》出版

同类推荐
  • 初心

    初心

    本书由安徽省作协主编,收入了2016年新增的省作协会员的代表作品。主要篇目有《今日的故乡》《母亲的小院》《春天的韭香》等散文及诗歌。内容上均为讴歌伟大祖国和美好生活,表达对亲人、故里的热爱、思念之情的作品。其出版意义主要为促进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作协会员文学创作的积极性。
  • 仟余集

    仟余集

    《仟余集》是郁达夫作品精选集之一,主要有杨梅烧酒、东梓关、迟暮、怀乡病者等文章。
  • 杭州呼吸

    杭州呼吸

    《桂雨文丛》网罗了众多杭州地区的优秀作家的作品,其中《杭州呼吸》这本书在培养、壮大杭州创作力量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 闻一多文学精品选

    闻一多文学精品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所获的殊荣仅次于鲁迅,他的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本书特别精选了闻一多先生的部分经典作品,其中包括《红烛》《七子之歌》《一个白日梦》等经典诗歌、散文共计90余篇。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热门推荐
  • 农门恶女惹不起

    农门恶女惹不起

    喻灵被迫穿越,成了古代山村里的一个臭名昭著的懦弱孤女,人人可欺。村民厌恶不喜恶言相向,闺蜜恶毒算计,意中人人面兽心是个负心汉,只想着压榨她的价值……还没等喻灵发表一下感概,那个让她被迫穿越的人就告诉她:这是你的前世。喻灵:……然后那人又说:后来你这前世黑化了,犯下了滔天罪行,你是来还债的。【简介无能,请看内正文】【会有修真元素,不喜慎入】
  • 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

    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

    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首先要让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人们需要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正如王阳明所劝诫的:放松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倾城新娘:霉妃不好惹

    倾城新娘:霉妃不好惹

    马见马翻,楼见楼塌,霉遍天下无敌手,倒霉更上一层楼!没错,她就是花见花焉,鬼见鬼愁的极品倒霉鬼梅开心。可是倒霉不是罪,倒霉也没吃别人家大米。他居然公然在跟她的大婚上一婚多娶,还让公鸡代他拜堂成亲!她迎着冷落进门,看着面前脖子系着大红绸布的公鸡冷冷一笑——这个臭男人,本王妃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休了你!
  • 无名侦探叶乐诚

    无名侦探叶乐诚

    星星侦探社的社长,叶乐诚是一位不知名的侦探,而他的助手叶轩则是一位看起来异常的精明,但其实是胆小如鼠,总是喜欢在叶乐诚面前演戏...有一天,叶轩不知从何处拿来了一张广告单,叶乐诚被广告单上所承诺的三十万元所打动,于是便带着叶轩住进了知名的闹鬼酒店为期一周,也因为这样...他们的侦探之路就开启...
  • 农女种甜

    农女种甜

    车祸醒来的徐锦儿悲催地发现她得了穿越标配,渣爹软娘,小萝卜头弟妹一箩筐,外加极品亲戚一大堆。没事,咱们发家金手指,各种各样现代糖果一出,分分钟发家致富奔小康。只是,镇国将军府的小公子,你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好了,欠你的钱,一定还,天天跟在屁股后面,跟蜜蜂看到糖一般,算怎么回事啊?
  • 刚刚好的你

    刚刚好的你

    周尽欢没想到过了这么久,她还能再遇到宋演。她记得自己做过最勇敢的事就是大声向宋演表白,但结果却只是听到他冰冷的声音里饱含的鄙夷和拒绝。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又重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还成了她的上司。已经做好准备同这个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周尽欢却发现,宋演似乎变了。虽然他依旧毒舌、冷漠,但似乎他对她是不同的,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周尽欢:“宋演,你不要告诉我,你喜欢我?”宋演:“我就是喜欢你!”
  • 骗翻天(十一)

    骗翻天(十一)

    卢弘侠一走剥皮鬼就继续审问黄之白:“好小子,问了你半天了,你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话,你是不是嫌你这个小命活得太长了?”黄之白装出一脸苦相说:“我真的叫张天民,家住湖南桃源县,常年在外经商。不知道为什么那位警察就抓了我,都说警察会平白无故抓人我还不相信,这一回我是信了。”黄之白心说,那姓卢的探员看走眼了,这姓皮的对郑州的案子一句也不提,只是一再问我骗了多少钱,我得绷住了硬往没罪处说,看来最后花点钱这事就算完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晚唱

    晚唱

    本书为杨虎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内容上以乡村题材为主,在农耕生活背景下,抒写了乡村中存在的问题,特殊人物的传奇事迹,以及农人热烈而又纯真的感情,读之令人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