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1700000033

第33章 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1)

(原文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解读易卜生的诗歌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从伦理与道德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他的诗歌与其戏剧一样,具有非常丰厚的伦理内涵,只不过这种伦理思想略为偏向于政治与时事而已。我们知道,易卜生的戏剧具有非常丰厚的伦理道德意义,中外学者在论述其几部名剧及其戏剧总体创造的时候,对此往往都有很精到的意见。其诗歌创作时间大都是其人生的早期,从总体上说虽然不与戏剧创作同步,然而其伦理道德的因素却非常突出。其诗歌作品中既有浓厚的私人性因素或个人化色彩,也常常思考一些时代性主题,思考人类命运与国家前途,并且总是表现出诗人自己的正义与愤怒。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伦理与道德的角度,初步探讨易卜生诗歌中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及其对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主持正义、抨击邪恶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

主持正义、抨击邪恶是易卜生诗歌的重要主题。他自己在《凯蒂琳》一剧第二版的作者序(1875)中这样说过:“我写了一些鼓舞马札尔人的响亮的诗歌,号召他们为了自由和人道坚持进行他们的‘反暴君们’的正义斗争”。(王忠祥:《易卜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3页。)易卜生戏剧与诗歌作品的特点和成就,与其人生态度和思想取向有着密切联系。

从其诗歌作品,我们可以读出易卜生的正义人格,综观其人生历程,可以说易卜生是个性独特,气质鲜明,一身正气,满袖清风。作为一个诗人,为了正义的事业,他往往以抒情的方式大声呐喊;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往往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进行嘲弄与讽刺。有的时候,连文学与诗歌的美学特性与艺术形式也顾不上,其诗歌中大量的政治与道德主题的出现,也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来看看他对几件事情的反应。丹麦诗人和剧作家路德维希·海伯格本来是本民族戏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只因后来与皇家剧院不和甚至决裂,与后者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于是在晚年日渐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和当代议论的抛弃,终于在凄凉的晚景中死去。易卜生对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慨,发而为诗“致幸存者们”:

你们现在大声把他歌颂;——

可他当初死在血泊中。

他点燃火炬照亮他的国土;

你们却把火印烙在他的额头。

他教会你们挥舞宝剑;

你们却用它刺入他的心田。

他曾经同魔鬼作殊死战;

你们却在背后给他使绊儿。

可他赢得辉煌成就,

你们竟无耻地据为己有。——

一定要珍惜他的战绩,

好让戴荆冠的战士安息!(《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2—23页。)

海伯格以其富于情感和思想的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灯火,并照亮了他的国土,而在一些小人的欺骗之下,他的人民却一点也不理解他,让他寂寞与消沉,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与待遇,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漠视与冷遇,于是诗人不平则鸣。此诗在对比性的结构里充满一种义正辞严的精神气度,“他”与“你们”正好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张力,并产生了一种古今相对的艺术时空,读后令人情绪激动。“你们”是指当时那些世故的人们,而“他”则指剧作家海伯格。易卜生看不惯那种忽视甚至无视英雄的社会习性,于是以一个真理拥有者的身份发言。易卜生真还有一种嫉恶如仇的品质,为了真理他要说真话,并不怕触犯众怒。

在中国现代,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品质,像他在“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中,都塑造出了多位不为大众所理解的先驱者形象。只不过鲁迅是用小说,而易卜生是用诗歌,文体不同,但精神相通。以个人情感为基础而说出真话,最终表现出自己的人格气质与道德品质,这也许是中外关注时代与社会的诗人、作家的共性存在。

当听到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的消息时,易卜生更是悲从中来,怒气冲天,一气呵成长诗“林肯被刺”,既为时代伟人的受害而悲歌,也为欧洲当时的现实而惭愧:

红玫瑰在彼岸红光闪闪,

你们看到一幅多么可怕的景象,——

它曾经在欧罗巴土地上开绽,

而西方给它肥沃的土壤。

那灌木染红了阿美利加的沿海,

你们自己乐意将它移栽;

你们等待把玫瑰摘下来,

把那烈士血红的骑士绶带

亲手别在亚伯拉罕·林肯的胸怀。(《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在这里,诗人以红色的“玫瑰”意象来象征发生在林肯总统身上的悲剧,并认为这种悲剧是由欧洲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土壤所造成的,以此说明发生在美洲的悲剧并不是与自己所在的欧洲无关。此诗所创造的具有辽远的视角、开阔的意象、强烈的色彩感的情境,构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诗人自己的悲悯、时代的气氛、大西洋两岸的骚动都在其中得到了整体性的表现。诗人还举起了“公理”与“法制”的旗帜,对欧洲议会在此事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嘲讽:“哪儿在刀尖上面飘荡着公理,/哪儿在绞颈架旁建起了法院,/哪儿就比唇枪舌剑的此地/更接近胜利起义的一天”(《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48页。)。看来,诗人是将林肯被刺与当年法国的大革命联系起来,认为“公理”与“正义”是人民起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林肯与他有什么关系呢?既非故交,也非亲人,但易卜生在听到他被杀害的消息时,就义愤填胸,并创作了正气浩然的诗篇,充分说明了易卜生早年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

诗人对于群体的英雄事件则更是如此。易卜生往往将正义感转化为一种真诚的爱国情怀,于是爱国主义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不过,这种爱国主义总是体现在对他所处时代的种种大事件的描写之中。如“北方的信号”:

维也纳的外交官们争论不已。

北什列斯威格荒原上的士兵危在旦夕。

你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战士,

能超越这些流血的壮男少女。

二十万人胸部中弹负伤;

二十万人痛苦地面对死亡。

他们躺在那里与死神顽抗,

他们度过了八年的黑夜漫长。(《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这首诗以电影画面切换的方式,鲜明而集中地表现了挪威在受到德国入侵时所发生的20万人痛苦地面对死亡时的悲壮情景。“二十万人胸部中弹负伤;二十万人痛苦地面对死亡。”这个悲壮的意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一方面是正义之师面对如此凶恶的敌人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却是国际社会的议而不绝,维也纳的外交官们的假慈悲与软弱无能:“维也纳的外交官们争论不已。北什列斯威格荒原上的士兵危在旦夕。”这种对比式的讽刺与揭露,的确是无情的,歌颂与暴露、悲悯与同情都集中体现在其中。可以说这是一首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颂歌,那些英雄们也许正要因为诗人易卜生的笔墨而名留青史。

与此相似的是“海鸥在呐喊”:

丹麦人,尽管你们感到失落,

权力变得软弱不堪,

但不要由此愠怒地斥责

挪威人应该由钢变铅。

正是你销声匿迹于

时间的轮回和它的进程,

正是你早早地为语言和利刃,

挖掘了墓坑,像严冬的海洋,

像你的前辈的剑锋。(《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在挪威屡遭外敌入侵的时候,作为友邦与邻国的丹麦往往见死不救。眼看国土的沦陷与人民的死亡,诗人心中的“正义之剑”便怒而拔出,寒光闪闪。他真是讨厌那种见死不救的恶习,正义的声音也就体现在那一群群呐喊的“海鸥”

身上了。这哪里是海鸥在呐喊,分明是诗人在呐喊,是一个正义的灵魂在呐喊,是人类的良知在呐喊。易卜生时代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不断发生;面对这种种时代性的重大事件,诗人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勇敢地代表真理发言,体现了诗人是“时代的良知”的诗学预言。

易卜生诗歌中充满了正义的声音,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朋友们的利益,而是为了真理与正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这种正义的声音,这种批判、讥讽和呐喊,在其诗歌作品中,甚至在整个北欧文学史上,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说易卜生的伦理道德思想,首先要从其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来加以认识,因为其诗作是其思想与情感的最直接、最真实、最丰富、最深刻的表达。这种主持正义与抨击邪恶的主题,正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最集中、最深刻的体现。

二、上帝及其相关意象是其诗歌的主导意象

易卜生诗歌一方面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另一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也借助上帝的力量,并且时常与上帝进行直接对话。当然,我们也承认其诗中直接出现“上帝”意象的时候并不是很多,有的是直接的“上帝”的意象,而更多的是与“上帝”相关的意象。不论是基督教中的“上帝”还是伊斯兰教中的“主”,作为西方文化与文学的根源之一,任何一个作家在表现它的时候,都不可能只是一种沿用,往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伦理道德意识。因此,我们选择“上帝”及其相关意象在易卜生诗歌作品的存在形态,来解读其伦理道德思想形态及其精神内涵,应当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从“上帝”意象的精神实质及其在诗歌作品中所占据的地位而言,“上帝”及其相关意象也是其诗中的主导性意象,从此也许正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易卜生,他的思想道德的核心与文学创作的哲学与文化根源。

当挪威国王奥斯卡去世的时候,易卜生写下“人民的哀悼”一诗:“他的骸骨在教堂安息,/他的精气飘升天际。/在圣乐队中无疑/会找到儿子和父亲。/像传奇里的英雄步入天宇/带着阵亡的官兵排列整齐,/这一队队见证人尾随/奥斯卡王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最终判决的上帝”。(《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64页。)诗中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想象,即自己的国王的“精气”正在飘升天际,他带着自己的随从正步入“天宇”,并走向仁慈而公正的“上帝”。这里的想象,并不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以基督信仰为基础的,这就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一种浓浓的宗教情怀。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只要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国王,就会引起别人的嫉恨与攻击。诗人在诗中相信“上帝”是公正的,最终的判决就是正义的体现。此诗的构思还是以正义之情为基石,但与“上帝”相联系,体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易卜生伦理道德思想的另一个维度,这就是“善良”与“仁慈”。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易卜生在许多作品中提到“上帝”:“它伫立在山崖之上,/安稳地坐落于砖墙;/承蒙上帝恩典/我们建成了这座殿园!”“上帝把明媚的阳光/送到这所花园,/灵魂的种子思想的枝芽/郁郁葱葱生根发芽;/四野温柔的雨露沐浴,/生命之初的光焰;/思想需要吐故纳新,恰像鸟语需要春天”(“校园”)。(《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9—60页。)我认为这里的“上帝”,的确是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宗教信仰,即他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一种主导人类精神与意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高高在上的,不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异化,也不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对象化,而是超越于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是人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一种彼岸世界。这里的“上帝”,实际上等同于人类的精神主导,也就是西方宗教教义上所讲的“上帝”;“它”,则是指刚刚建成的一座校园。而之所以建成这座校园,是因为“上帝”的恩典,不然他为什么会将“阳光”送到这里来呢?这里的“阳光”,正是“上帝”的福音与笑容。

而在更多的时候,诗人则将“上帝”与“自然”等同:“我们在上帝的自然!

/像小溪涌流于碎石间,/继续行进毫不犹豫/为前方向我们敞开的世界。/我们似鸟儿般欢悦/把诗向天堂吟唱”(“漂游之歌”)。(《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3页。)“我要出去,要到上帝的自然中去,/在春光灿烂的欢娱里;/我低下我的胸,我要打破牢监,/我的双翼飞翔,面对挑战!”(“生命的春天”)(《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3页。)当然,这里的“上帝”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里的“自然”是上帝所创造的,并为上帝所有,“自然”也就是上帝的家园;二是“上帝”也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上帝”,“自然”当中有“上帝”,“上帝”就存在于“自然”之中,两者是二位一体的,具有同一性。一句话,“上帝”就是“自然”的造物主,“自然”也就是“上帝”的外在显现形态。因此,诗人要向“天堂”吟唱自己的心曲,而所谓的“天堂”其实就是上帝的所在。

从以上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易卜生是承认有“上帝”存在的:“主将用他慈悲的手掌/拨开你自由的心弦!/馈赠你终身的奋战/以恬静的天堂!”(“献给奥乐·威格墓的歌”)(《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69页。)这里的“主”和“天堂”与“上帝”,可以说是同义语,“天堂”也就是“上帝”的居所。这里是不是体现了西方两种主要宗教在易卜生诗里的一种融合,一会儿是“上帝”,一会儿是“主”,“主”与“上帝”好像具有同样的意义、同样的地位。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讨论的。在“海鸥在呐喊”中,诗人面对挪威的战士们这样说:“海上山上的乌云在膨胀,/骤雨狂风起自南方;/丹麦兄弟,这预示着/一个严酷的夜晚将降。/来自挪威的陆地与海岸,/一群海鸥在飞窜,/双翼携着警句;/正如我们的上帝所知晓,/坚实胜于优美”。(《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这里的“上帝”与宗教中的“上帝”之义,也应当是同义语。在面对死亡而无力逃避的时候,诗人自然借助“上帝”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信仰,并以“上帝”的意志来与严酷的现实相对抗。在现实生活中,挪威与国际社会既然都不能解决这种对立的问题,诗人相信上帝总还是公正的;因此,为了正义与上帝,我们绝不能后退半步。

易卜生也有直接表现宗教题材与人物的诗作,像“犹大”:“我们知道,在良心冬眠的停顿,/他径直走向救世主给了他一吻。/天堂与地狱之后双双获胜。/但什么会发生假若犹大不曾愿意?”(《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在这里,诗人以犹大为题表现了“上帝”的仁慈与宽厚,同时也表现了作为“上帝”传播者的犹大的自主性。诗所要表达的主体精神是一种良心与人性,在这里,“上帝”是那样的慈祥,一点都不可怕。

同类推荐
  • 呼愁

    呼愁

    本书系长篇日记体纪实散文,记录了40余天的实况与作者的心路历程:2001年,作者年轻的父亲在毫无征兆下,突患癌症。作者举家投入了一场徒劳的营救活动。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医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乱象让作者应接不暇。整个作品充满忧愁、焦虑、彷徨、无奈、叹息和作者欲哭无泪的悲怆。从而照观出人在极端痛苦的状态下思维的敏锐性和活跃性,尤其是对“活着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 别了,美利坚

    别了,美利坚

    一个怀揣美国梦的埃及年轻移民为了获得联邦教育贷款,谎称美国公民身份。这个冒失之举不但让他身陷囹圄,刑期结束后还被宣判不得再入境美国。五年后,这个埃及学生在世界一流学府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美国司法系统的不公造成了他和身为美国公民的女儿骨肉分离,不得团聚。《别了,美利坚》通过作者的真实经历控诉了美国司法系统对刑满释放者的终身歧视,以及美国移民法让家不得团圆的种种不公,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坚持信念、勇敢前行的真实经历。本书在科研界中引起重大反响,美亚上更是有数百条评论褒贬不一,围绕塔梅尔博士的生平与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展开激烈讨论。
  •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从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新闻传播等专业课程中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文化、历史、伦理等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读者进行理想、信念等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书十三讲包括:“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唐诗金曲排行榜”“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蕴涵功能”“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湘行散记及其他

    湘行散记及其他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收录沈从文散文经典《湘行散记》、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的通信《湘行书简》以及沈从文散文中关于家乡描写的部分文章。《湘行散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章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沈从文对故乡人民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湘行书简》是《湘行散记》的母本,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而成。
  • 只是路过你

    只是路过你

    世间所有的男女,皆是路过,也皆会彼此走失,可是爱情却始终在时光里,以它淡定安静的面容,注视着汪洋之中,沉浮向前的你我,即使是相伴一程,也终将铭心刻骨。
热门推荐
  • 云中有绯盼君归

    云中有绯盼君归

    一个常年面色苍白,容姿秀美的女子和她那只在夜间开放的医馆的故事,没有人知道这女子的来历,也没人知道她的医馆,医治的病人到底是什么……
  • 星梦情缘大玉儿传奇续

    星梦情缘大玉儿传奇续

    望支持深沉新书《二战悲歌:梦断莱茵河》2010年开始连载,首部穿越二战纳粹德国的小说,黑暗历史中的爱恨情仇。《重生之大辽王妃》原名《大辽王妃》最近改版她,是一代贤后大玉儿,史书上记载她辅佐一代君王,培育两代幼主!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兼并的奇女子。然而,现实中的她却胆小懦弱。她,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女孩,聪明开朗,敢爱敢恨。当她变成了她,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呢?
  • 重生之风萧萧的幸福人生

    重生之风萧萧的幸福人生

    前世被渣男渣女害死,而且还意外的得知了不久的将来会是末世。重生后她有仇抱仇,有怨抱怨,顺便勾搭一个汉子回家,可是何时乖宝宝,变成成了一条大尾巴狼,她好怕怕!重生后的幸福生活简直不要太好,如果上天给你们一次重生的机会你最想干什么?
  •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斗战胜佛

    引子:本欲成妖悟成佛,不想苦难欢乐多。人生谁能知前路。成功确因犯过错。普渡平等的众生之佛,却也有不平。礼拜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之中唐僧排十九位南无旃檀功德佛,悟空排三十一位南无斗战胜佛。八戒是使者,沙僧是罗汉,都不入流。成了佛的孙悟空,四大皆空。空到没朋友,没希望,没念想,就连花果山都是牛魔王来掌管。爱也空空空,恨也空空空。无欲无念的猴子,却被一个女妖所吸引。牵挂,挚爱,呵护。一佛一妖?天真可逆?尾声:昨夜一梦汗如雨,生魂随着妖精去。醒来枕边遗一物,定海神针与天齐。
  • 乾道无常诀

    乾道无常诀

    三国乱世,本就没有错对,有的只是立场的较量。天道无常,朋友或敌人的选择全凭内心的好恶,主角的选择多种多样。或帮黎民摆脱战争之祸,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万大军;或助皇帝肃清叛贼,巩固魏国统治,成就一方霸业;或与原本的叛军合谋,共同扶持一位来历不明的皇子;或远遁他国,扶持亲魏力量,待到来年卷土重来,名垂千史。本作有四大结局供朋友们自由选择。天道无常,有时一念便定下了一生。
  • 真理世界(全3册)

    真理世界(全3册)

    一个创造了神迹,让世界为之疯狂的魔术大师陈墨古突然死了,以一种无比诡异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一本民国时期译本《理想国》摊在他身边,结尾处写着:一切始于11。而同天上午11点,年轻人苏朗身上带血地从陈墨古的别墅里走出,神色仓皇。一切只是巧合吗?为什么一夜之间,伤口离奇复合、刑警拘传围捕、自己杀人成为逃犯……各种怪事都集中到了苏郎身上?刺入他身体、逼得他走投无路的东西真的是龙骨吗?为什么从那以后,世界就变成了所谓超能力选民之间的战争?得到龙骨,真的能成为新世界的神吗?老子、柏拉图、达芬奇、爱因斯坦、卡夫卡、希特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寂寞是毒,也是解药

    寂寞是毒,也是解药

    本书为新东方人气王、百万册畅销书作者周思成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路备受挫折、不断在寂寞中“升级”,成长为新东方人气教师的心路历程,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毫无背景,只凭自己努力的成功案例。作者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调侃洒脱的态度让人深深体会到他的成长和变化,在看似风波不断、鸡血满满的生活中,传递着永不言败、一直前行的力量。读者在得到激励的同时,也能通过本书学到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 知错就改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知错就改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爱心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