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000000012

第12章 雨丝风片(4)

其时,凯歌的旋律还在震荡,战歌的音符同时在跳动。按照学生干部和辅导员的暗示和鼓励,在毕业鉴定表格中“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内,每个毕业生填的都是十个大字:“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意味的,就是无条件服从分配,怎么还有那么多话要说,说的又是什么?

我不找任何人谈话,似乎又在我行我素。我真心实意作的承诺,我一定兑现。也没有人找我谈话。当毕业分配足以决定一个大学生一生命运走向时(当代青年会以为这种“一锤定音”即定终生职业的毕业分配是天方夜谭),谁还顾得上他人?我虽然不清楚也不想弄明白那些谈话内容,但谈话者的良苦用心,我能理解。

毕业通知书下达了。一部分同学被分到了专县或更远的山区;一部分同学留在了武汉,其中有的去党政部门,报社出版社;有的进了大学中学。至于我,曾有“内部消息”:方步瀛系主任动议留我在母校任教,肯定留武汉市。然而,一纸通知下来,我被分到黄石地区,还将接受二次分配(到黄石市所辖县、区)。这个结果,还真没有突破欧?亨利小说那结局难料的结构框架。

当弹冠相庆的余音渐渐消失,我在一片祥和之中,似乎听到了《欢乐颂》在耳边奏响,似乎看到了贝多芬在邈远的青空微笑着向我招手。德国人贝多芬是世界级的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德国籍音乐家也懂中国的禅机或者玄机么?

离开武汉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我婉言谢绝了父亲的同事杨质钦先生的好意。他许诺,只要我与他的儿子小杨(广西某部解放军战士)日后能组成家庭,他可以向老战友、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打打招呼,留我在武汉市工作。我与小杨同在中南民族学院院子里长大,但我无意与小杨共度人生。留给杨伯伯许多的惆怅,留给小杨许多的遗憾,我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与文华楼的告别,恰遇秋风阵阵秋雨沥沥。我伫立于二楼东头,楼内回廊、教室空无一人,中文系广播站(那是我大学一二年级轮班播音的岗位)正在广播歌曲《十送红军》。这是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那歌词和曲调竟把凄婉与悲壮推向了“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情致,我恍然进入了“擘水取鱼,引杯看剑”的境地……出了文华书院的石拱门,我再次回眸,但见文华楼里拔地而起的钟楼那墙壁的古色古香,已然斑驳陆离。钟声似乎在响,震荡我耳膜的是一阵轰然的悲悯。

别了,我的昙华林的青春!

别了,我的青春少女的苦涩酸楚!

清秋的肃杀之后,应该是严冬的酷寒吧?

我裹紧了一袭黑衣,迎着1965年的秋风秋雨,转身迈向了未知的前路。

(王一民,1961年入中文系。职业技术教育专家,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饿

【曾祖荫】

1958年,我随中文系由桂子山本部迁往昙华林,到1965年,又随中文系迁回桂子山,在昙华林整整度过了七个年头。七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的印象五花八门,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倒不是那里外国人修造的各式古怪建筑,也不是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传说和胜迹,而是——竟然是“三年困难时期”挨饿的情景。

往事说起来似乎仍在眼前。我记得,大约到了1960年下半年,粮食和各种副食都已紧张起来。我那时读四年级,每月口粮定量三十多斤,看起来并不算少。然而——不怕你笑话。我个子大,做事不行,吃饭倒是蛮厉害。加之学生食堂的菜蔬没有多少油水,也很少肉食,饭后常常感到饿,口里不时冒清水。同寝室的张君告诉我,多喝点稀饭可以把肚子撑饱。我按他的办法,买了个大瓷碗,每顿饭前,先喝一大碗稀饭。然而,这法子却不管用,最多只能饱半个小时,过一会儿又饿了。由于缺乏营养,不久,我患了急性黄疸肝炎。

到1961年,我毕业并留校工作。这时,全国性的大饥荒已成燎原之势。按教工粮食标准,我每月定量只有26斤,口粮锐减,更吃不饱了。至于鱼、肉、蛋等副食,几乎无法再看到。中文系许多教师,由于吃不饱,营养不良,脸部和腿脚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我的两条腿也是水肿,一按一个坑,半天起不来。

一位朋友远道来看我,送给我一个小小的红苕。那红苕比大拇指略粗,约30公分长。每当晚上饿急了,我就拿出来啃一点——真的只啃一点儿,生怕一下吃光了。不然,晚上饿得难受啊。别看那个小小的红苕,竟支持我度过了一个多礼拜。

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到处流传着饿死人的消息。我们的体质也越来越弱,上二楼都喘不过气来。可是,我们并不悲观;没有惊慌,也没有抱怨。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形势一定会好转。

我和同年级留校工作的陈富槐、殷杰、谭锡云等同志住在一个大寝室,当时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对未来充满期待。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除了搞好教学工作外,大家都不忘刻苦钻研业务。我的任务是做《文学概论》的教学辅导,同时兼听方步瀛教授讲《文心雕龙》和邵子风教授讲《说文解字》。方、邵两位老师学识渊博,讲课引人入胜。听他们的课,有时甚至使我忘却饥饿。不过,下课回到寝室,就不行了。两腿发软,心头发慌。我赶紧躺到床上,蒙头睡觉。有时睡不了一会儿,饿醒了,就强迫自己默默背诵《文心雕龙》。这些办法自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饥饿问题,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注意力,压抑一下饥饿感。

有时饿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去附近粮道街买萝卜汤喝。那萝卜汤没有一点荤腥,清汤寡水,上面飘着几片萝卜,很难下咽,价钱还贵得吓人。我顾不得许多,胡乱买一碗,狼吞虎咽,把肚子灌个半饱,这才缓缓回校,继续我的工作和学习。

现在回想起来,萝卜汤并没有去喝多少回(钱不够用),倒碰过一件奇事。有次,一位卖萝卜汤的老婆婆见我病恹恹的样子,很同情地说:“伢呀,看你就是乡下逃荒来的,造孽啊!喝碗萝卜汤吧,不要怕,我不收你的钱。”我看着这位好心的老婆婆,一时语塞,竟不知怎么回答好。连忙道声谢,转身走开。从此,我很少再去粮道街喝萝卜汤,不知为什么,生怕碰见那位慈祥的老婆婆!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饱嚼槟榔饿抽烟。据我的体会,抽烟确有抑制饥饿的作用。我用这个法子在农村“四清”时试验过一回,颇有效(当然,上瘾了极有害,这无须赘言)。不过,三年困难那会儿,香烟也短缺。商店里间或有些劣质烟出售,不知用什么原料制作,买回来老是点不燃,还有股怪味。后来,我们改抽晒烟叶,把它揉碎,用纸片卷个筒儿,大家叫卷喇叭筒,抽起来味道还不错。麻烦的是,当时火柴随香烟配给,或凭户口簿,轻易买不到。

不知同寝室的谁突然想起,曾从家里带来半盒火柴。他翻箱倒柜,居然找了出来。大家十分高兴。于是商定:采取定时集体抽烟的方式。届时,寝室里有人喊:“抽烟啦。”大家便放下手头工作,卷个喇叭筒儿装满碎烟叶末,凑到一起点燃。这时,寝室里立刻烟雾缭绕,香气四溢。我们十分惬意——不仅节省了火柴,而且,似乎还有点儿诗意,也很浪漫。

挨饿的日子搞长了,人们悟出了一个浅显却千真万确的道理:要想不饿肚子,必须生产自救。不久,领导上终于同意,我们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粮种菜,以贴补生活。这个决定在当时的现实意义,你可以想象,是怎么估价也不算过高的。

昙华林房前屋后的空地不多,城外却有个大操场,怕有几十亩方圆吧。据说,解放初期,常在那里枪毙犯人。到我们读书的时候,大操场已是一派茵茵草绿,平整开阔,成为休闲的极好去处。晚饭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或携手漫步。天黑了,往往仍流连忘返。

困难那几年,大操场成了教工的生产基地。我们文艺理论教研室集体分得约有半亩地。大家用锄头翻土,芟除杂草,筑垄开沟,播种小麦。劳动累了,就喝口水,坐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草地上,七嘴八舌畅谈着未来的收成,想着粮食如何丰收,如何存放?等等。当时文艺理论教研室的同事们,都是不超过三十的青年人,书生意气,最是耽于幻想。现在看来,他们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仍然是十分可贵的。

到1962年,我们播种的小麦丰收了。尽管不是原先想象的那么多,但每人还是分得了不少净粮。这下再也不愁吃了。而且,这时全国的形势也一天天好转。到处充满生机,人们脸上渐渐绽出笑容。

我们终于胜利度过了难关。面对极端的天灾、人祸,我们没有丝毫动摇,也没有半点退缩,始终和全国人民一起,坚定地走出了令人难熬的饿乡,走出了暂时的困境。

(曾祖荫,1957年入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我们在饥饿的年代

【陶才碧】

1958年夏,我们中文系从桂子山迁到昙华林。喧嚣闹市中的昙华林校园远没有桂子山大,但美丽幽静,是一个宜于学习的好地方。

大跃进年代,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激励下,全国都处在亢奋之中。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的华师中文系师生,更是干劲冲天,“四大办”-——办工厂、办学校、办科研、办调查研究——搞得轰轰烈烈。“一天等于二十年”,我们56级学生,在外面上课深夜回校,炼钢铁和在电石厂值夜班,编教材赶任务有时鸡叫了才睡觉,白天的活动仍照常参加,日以继夜地忙得喘不过气,大家都疲惫不堪。当时,缺的是睡眠,粮食倒不缺。现在华师北大门的那一条主干道就是我们中文系58年修的,修路时我们每天能吃四餐。59年国家开始了三年饥荒的年代,城市比农村滞后一点,程度也轻一些,但仍很困难。在那国穷民饿的日子里,昙华林也非世外桃源。

60年春节后,除饭量特别小的女同学外,普遍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有人得浮肿、得肝炎了,粮票失窃的事也有发生。那时男同学定量32斤,女同学27斤,要是现在完全够吃了,为什么还饿呢?因为每月只有2两油2两肉,肚里没油水,也没有其他副食品,当然就吃得多了。有的男同学每餐能吃上十个一两重的馒头。我们5班3个大肚汉相约每天硬省一点下来,隔个三五天轮流让一个人饱餐一顿,那一顿他们竟能吃15个馒头,还要吃稀饭。

当时那个馋呀,现在的人不会理解。女生宿舍熄灯以后大家就精神会餐。来自各地的同学纷纷夸说自己家乡有什么什么好吃的,又共同回忆什么什么如何好吃,常常引得大家馋涎欲滴。有同学后悔说副食品敞开供应时,怎么不多吃一点啊!记得我们最想的是以前每天早餐吃的花生米。当时国家规定宴会都不要供应花生米了,我们好几年看不见花生米的影子。愈是吃不到愈觉得那又香又脆的花生米,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了。谈到当年的馋,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杜琼玖的母亲从黄冈乡下带来一竹筒子腌菜,大约有两斤多吧,寝室里十多个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姑娘,等不及吃饭,围着桌子就着开水,你抓一把我抓一把一下很快就吃光了。

为什么全国都挨饿,有少数对农村情况了解又敢直言的同学说,这是大跃进惹的祸。为此,这些人就给自己惹了祸,被指斥为反对党的三面红旗,思想右倾。所以,有些知道情况的人也不敢说真话了。就是家里有亲人饿死,对“人祸”深有体会的人,也保持沉默。上面说这是苏修逼债和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我们深信不疑。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都充满豪情壮志,在苏修和老天爷给我们造成的困难面前,我们当然不会低头,而是迎难而上,勒紧裤带共度时艰。

60年我毕业后留校,仍住昙华林。那时形势更加严峻,食品供应更加紧张,得浮肿、肝炎的人更多。教师供应比学生少,男教师每月只有28斤,女教师26斤,后来还一减再减,男教师减至24斤,每餐只能半饱。这时系里不组织像东西湖围垦呀、修汉丹路呀这些大型劳动了,也不再组织社会调查了,拔白旗也偃旗息鼓了。除了科研和教学,大家都在关心和谈论如何填饱肚子,如何防治三病——肝炎、浮肿、妇女病。

吃不饱怎么办?昙华林的榆树上的榆钱、槐树上的槐花、木槿树开的木槿花都成了我们的果腹之物。有人饿不过,在校园内背着鸟枪打鸟充饥,被系里禁止了。后来粮道街上有了不要粮票的高价食品,有些老师饿得不行就咬紧牙关去买。那些东西真贵呀,几片萝卜的一小碗汤要卖三角钱,一个小小的藕丸一角钱,商店里有不要粮票的小发饼卖,以前卖4分涨到了4角,司门口有高价面包卖,1元1个,还听说有用一块手表换一筐红薯的。那时才毕业留校的教工工资43元,青年教师53元,能买多少碗萝卜汤,多少个藕丸呀?所以只能偶尔为之,你要是党员偶尔为之也不允许。有一次外国文学教研室奠自佳到桂子山给外语系学生讲英国文学史,室主任周乐群跟他一道去听课,那时我们去桂子山都走路,走到街道口实在饿了,周就买了高价藕丸,一人吃了两个,因为都是党员,后来都作了检讨。

我们备课、改作业、下班辅导、搞科研,搞到很晚才能休息,那时更是饥饿难熬。搞现代文学的田蕙兰和搞古典文学的丁成泉两夫妇,都是教学骨干,教学任务都不轻。他们回忆当时只好用柚子皮作夜宵,或者把计划供应的5个点心,一两一个的小饼子,留到深夜饿极时取出来应急。一般老师的情况和他们夫妇差不多,大多数时候是买点高价食品或强忍着饥肠辘辘硬撑,喝点水哄哄肚皮。

当时系里也想尽办法来解决吃饭问题。距武汉两百多里的黄州盛产萝卜,就派管生活的同志到产地去以相对于城市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然后从水路运回,全系教工每人能买十多斤,多少解决了一点问题。长江大桥上有高价红苕卖,1元1斤,管生活的同志就买了背回来卖给老教师。我们校园外面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脑子活的同志就打起了它的主意,建议组织大家去“开荒”,系里立即拍板同意,这无异于天上掉下的馅饼,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除了下放中学的,男女老少齐上阵,老先生和正在哺乳的年青女教师也参加了。板结的操场坚硬如同石头,用洋镐和锹去挖,一镐一锹下去,只能显出一点白的痕迹,年青力壮的男同志使出浑身力气才能奈何它得,我们女同志干的是除杂草捡碎石和把大块土捣碎,在炎炎烈日之下大伙都挥汗如雨。经历了多日苦战,“开荒”终于成功了,大家觉得像当年延安的生产自救一样,很有成就感。第二年我们收获了一些红薯,后来又种了一季麦子,以后我们再没有去种了。由于才开的地是生地,土地贫瘠,又缺水缺肥,产量与我们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收的红薯个儿小、须根多。以前有人吃红薯剥皮被批判为资产阶级,那时没有人批判,大家却连须根和苕叶嫩藤都舍不得丢了。为了填饱肚子,系里还允许各教研室和家属在校园的草地上种菜,新开的菜地都只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但白菜呀茄子呀,南瓜丝瓜呀,红苕呀,多少都有一点收获。总之,昙华林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土地在帮我们抵挡饥饿时,都起了作用。

同类推荐
  •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是明代长篇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全书以宋元时期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表现了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时,《封神演义》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封神演义》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闻名于世。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给读者以较深印象,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是畅销书作家白落梅2017年全新散文作品。该作品讲述了作者十年风尘,十年踪迹,十年蜕变,是对人生重要十年的回顾与审读。山水花木,白云清风,所途经的风景,遇见的人,发生的故事,皆落于文中,透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及人生感悟,明净温婉,一草一木都有灵,一词一句都有情。书稿内容高雅积极,诗意唯美,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 周作人散文集

    周作人散文集

    本书收录了周作人《苦雨》《乌篷船》《喝茶》《山中杂信》等七十余篇散文精品,根据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分为四个专辑。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一一写下来,他平和、淡泊、娓娓说来、毫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让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 丁玲精选集

    丁玲精选集

    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一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是你捡到了我的小心心吗?

    是你捡到了我的小心心吗?

    这是一个在福利院长大的姑娘坚强成长,自信独立,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女主姜瑶十岁被人贩子诱拐上了去外地的大巴车,大巴车中途出了车祸,姜瑶逃过一劫,醒来后遍寻父母不得,只得被警察送去了当地的福利院。周连年成为了姜瑶的资助人,姜瑶成年之后,生平最大的愿望是还清周连年的恩情,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中间遭遇了种种困境,均被周连年解救,原本藏在心里的依赖被更多的爱意掩盖。故事的结局,是姜瑶成了微博上有名的美食博主,大受追捧,再后来,她在微博上抛出了她和周连年的结婚照。最终她成为了一个自信自立的人,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 凌天屠尊

    凌天屠尊

    当世第一神帝天屠者为救红颜,强收神焰而亡,地狱沉浮三千年后,重新踏上修行之路。天要收你,我便屠了那天,地要葬你,我便碎了那地,神佛亡你,我便让他们烟消云散!待我重新归来时,定要那阴阳逆乱,血染青天!
  • 那年夏天那年的风

    那年夏天那年的风

    在炎炎的夏日中,在青涩的年纪,他们相遇,同样在那个夏天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当他埋下对她感情微妙的感情时,她拍着他的肩膀说“做我的哥儿们怎么样?”同样是一个夏天,他们一起来到另一个地方。他看着她“迷恋”一个又一个帅哥让他忍无可忍的鼓起勇气对她说:“我追你吧。”
  • 渔夫传奇

    渔夫传奇

    大学毕业后的卫航在海洋局跑腿近一年,最后还是因为几句口角被上级领导开除。回到家乡,在海边偶遇一颗神秘珠子,融入体内。经过了解,那珠子能让卫航在海底畅游,不受氧气、水压、光线等影响。神秘的海洋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少有人涉足,下面是无尽的宝藏,都静等人类开发:大龙虾、大海蟹、海参、海胆、鲍鱼,罕见的红珊瑚、甚至海底遗宝等等。有了神秘海珠,渔夫也是一个传奇!
  • 蔚蓝水星的创世奇谭

    蔚蓝水星的创世奇谭

    一个神秘的预言——人将成为宇宙之主,是荒谬还是必然?一场爆炸,改变了整个宇宙,谁又会是那个掌握万物的神?风神、火神、水神、金属之神、岩土之神以及他们的传承者,会如何创造传奇?黑暗虚空会怎样安排蔚蓝水星的命运?神力与异术再强,我还是喜欢武侠的打斗,故事再悲惨无聊,我希望有一份凄美。神神叨叨太无趣,我只说一句我乐意。你以为我是在编故事,其实我是在讨论哲学。
  • 雄鹰精神

    雄鹰精神

    一部职场生存与发展的启示录;一部团队竞争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宝典。充满传奇色彩的鸟中之神——雄鹰,天空当之无愧的霸主,智慧、雄健、坚韧、傲视群雄的象征。拥有雄鹰的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面对社会,拥有雄鹰的良好心态和强健体魄搏击人生。
  • 死囚分析师

    死囚分析师

    为死囚而开发的软件。突破所有坚墙厚盾的程序。只为寻找谎言的技术。人之将死,其言真的必善?呼救的头颅、流血的公厕、双头怪、白斩人肉……一桩桩血案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情,一件件隐藏于心,黑暗至极的秘密。死囚,究竟隐瞒了什么?将带入地狱的秘密,又有多可怕?
  •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地方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立法实践与探讨

    2011年5月27日,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这是一部在人大代表有关地方立法的议案中选定的立法项目,采用委托起草法规草案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比较充分地集中社会智慧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地方性法规。立法机关在整个立法活动中,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当前地方立法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民主立法形式,在立法方面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行使,彰显了我省民主立法的进步,在辽宁省地方民主立法的实践和探索上,具有引导和示范的意义。
  • 史学名家梁园东

    史学名家梁园东

    梁园东先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史学家,本书收入了梁先生论文中主要的、精华的部分,体现了他学术思想的概貌。
  • 剑所向矣

    剑所向矣

    江湖是什么,是快意恩仇,是行侠仗义。那么江湖对于江萁来说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