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3900000006

第6章 宋明儒家(1)

(一)程朱理学

1.学派简述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二程的思想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理学。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代中期,戴震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2.朱熹及其主要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4岁时,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翚等人,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十九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31岁时,朱熹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庆元三年,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视为儒家正统,支配中国思想界达六百年之久。他的思想体系庞大,对多个学科都有所建树。朱熹在探究和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时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如天理人欲、道心人心、形而上形而下、动静、道器、性情等等,都是围绕着“理”来展开的。他的思想缜密严谨,“理”的本体性贯穿一切。朱熹在追求“天理”的同时,把“人欲”看成是求“天理”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于是,朱熹提出“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并把它看作“成圣”的必要途径。

(1)天理论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本论思想,以“理”为其最高范畴,通过对“理”与“气”关系的研究和展开,建立起自身庞大而成熟的哲学体系。他的天理论,则是这一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并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语类·卷七十》)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如他举例说,阶砖有阶砖之理,竹椅有竹椅之理。形而上的理,何以在事物之上之先?朱熹从理为本体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这即是说,在世界本原的理那里,其本然状态便内含了物之理,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而万物则是理之后由理所派生形成。他进而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朱子语类·卷一》)他强调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而且不依具体事物的转化灭亡为转移,理具有永恒独立的普遍性质。

朱熹从他的理气关系理论出发,提出“理”决定“气”,理气结合构成天下万物。何谓理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先,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这就是说,理与气两大因素,是道器对置关系,任何器物都离不开二者。“理”是产生万物的本质根据,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观念性本体的理与物质材料的气彼此结合,便形成了天地万物。这里,朱熹把张载视作世界本原的“气”,作为第二性的亚层次,与二程视作宇宙总则的“理”,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理气统一体内,“理”是第一性的,是道是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器是用。他以此克服张载重气轻理、二程重理轻气的各执一偏的片面性,形成自己的理气说。

朱熹天理论,是天人合一于“理”的学说。“理”,既指万物的所以然规律,又指孝亲事兄所当然的道德原则。他说:“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大学或问·卷一》)他认为,宇宙规律与社会道德,二者由天理所赋予,存在所当然的现实指令和所以然的本质规律。如讲孝亲事兄是当然之则,究其孝与事的原因,则是属所以然的规律。朱熹无意构造自然哲学的纯理论,他所主张的是以天理的所以然规律,论证说明其所当然的道德律令。他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不容己,所谓理也。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大学或问》)可见,朱熹的“理”本体是直接投射和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是为维护基本的封建制度,为在封建秩序下处理人世五伦关系而规定的现实道德指令。

(2)人欲论

朱熹认为:“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从“理”来,人的形体从“气”来,这是承接了张载的学说进而扩充了自己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他认为:“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人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明昏浊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无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玉山讲义》)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人所禀受的气有清浊之分,“天命之性”的气是禀清的,因而是善的,所以他认为“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无有不善的;而“气质之性”的气有清有浊,因而是善恶相混的,所以他认为“气质之性”是受到外界的物欲的诱惑和牵累,是产生“欲”的根源,是有善有恶的。《尚书·大禹谟》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人对声色名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不良念头,使人人自危而贪图安逸;“道心”是正大之心天地自然之心,儒家称之为良知、良能、止于至善之心。“唯精唯一”就是要集中精神,以审慎细致的思维,回归先天道心之一性,才能“允执厥中”,使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所以,朱熹把“天命之性”看成是“道心”,把“气质之性”看成是“人心”,朱熹要使“人心”回归“道心”,克服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要克服“气质之性”所带来的物欲,所以“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有人问朱熹:“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回答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朱熹看来,人们对美味的需求也是“人欲”的表现,因而要抛弃。可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正是建立在人们欲望的不断呈现和满足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欲”,也就很难有社会的进步。无论如何,“人欲”的消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争夺厮杀以及相互欺诈,都往往和“人欲”的膨胀息息相关。

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称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事功学派源于王安石“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用思想,包括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与理学相抗衡并在乾道、淳熙间形成鼎盛之势。他们认为理学家空谈“性与天命”,对其“静坐”、“存养”功夫尤为不满。倡言功利,赞许“三舍法”,主张习百家之学、考订历代典章名物,以培养对社会有实际作为的人才。其学说开启了明末清初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的启蒙教育思想。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论语通解二(精装)

    论语通解二(精装)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们正在步入城市社会。城市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焦,是文明的核心标志,发展的核心场域,是人之社会性、创造性的对象化实现与呈现。城市社会的生成与转换、成就与问题具有高复杂性、高综合性,亟须进行哲学沉思、人文关照。本书对空间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正义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反思。本书是作者“人文城市学”研究系列的第一卷,提倡一种综合性、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观、城市发展观。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热门推荐
  • 我的真实撞鬼经历

    我的真实撞鬼经历

    老人都说看病看病,却从不去医院。在我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是看病,却都是找一些神神叨叨的人号一下脉就称之为‘看病’而我的故事就是从一次鬼打墙跟丢魂儿开始……
  • 数字流修仙路

    数字流修仙路

    简介无能,这是一个天才网络少女玩转修仙世界的故事。
  • 美妻郝可人

    美妻郝可人

    “你觉得我会娶你吗?”郁盛北似笑非笑的看着她。郝可人眸子一紧,“你想多了,我也根本没想要嫁你。”“那你想嫁给谁?”“嫁给谁也不嫁给你!”她扭头就走,不再跟他说话。身子猛然被扛起,身下传来他满满的醋味,“除了我以外,哪个孙子敢娶你?看我不废了他!”
  • 春暖香浓

    春暖香浓

    陆明玉重生了。最初她嫁的是楚国公世子,重生后,她直接嫁给了楚国公。至于两个相公的差别,陆明玉:更高更帅、更甜更强……
  • 轮回缘浅

    轮回缘浅

    她原是一盏青灯,在佛祖的指点下得道成仙,却不识人间百味。她按例出去游历,却不想游历出了一个夫君!扶桑:“拜托,我只是下凡历个劫,你能别跟着我吗?”天界某位三殿下:“等你了解了人间百味后就做我的妻吧。”“不要!”第二世,她是相府嫡女,他是大将军府的世子,原是郎情妾意,本该圆满,却不曾想天意弄人。那一世,她死在了她的余生手里,他亲手毁了他的一生挚爱。第三世,好不容易他又重新找回了她,却被告知前尘夙念断不可忘。“长枫,你还记得桑芫吗?那就是我啊!”那一夜,她跪在佛祖跟前,平静地上完了一柱香,佛祖问“你可知你与他本就无缘,他是你的死劫。”扶桑未答。“因为你是一盏青灯,而他,是一缕长风……”
  • 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虽非鸿篇巨制,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旧红学中的主要流派索隐派的最后一部重要论著。虽然索隐派随着新红学的兴起而日渐式微,但正是此文引发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的诞生。作者在书中逐条分析了《石头记》中人事物等的影射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 The Georgics

    The Georg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极春秋

    无极春秋

    一次被嫁祸的暗杀,让普通的玄星男孩李破晓卷入了光明王国争权夺利的阴谋中。亲人的生死离别,敌人的凶狠残暴,恩师密友是否一片真心,红颜真爱是否诚意相待。被夺走的幸福,被抢占的地位,破晓将如何抉择?
  • 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朗读者系列)

    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朗读者系列)

    本书是朗读者系列之一——《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收录了60多位中外作家的文章,泰戈尔、叶芝、林徽因、朱自清、圣埃克苏佩里……《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适合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对孩子降临的喜悦、给孩子呈现世界的渴望、让孩子成为更好自己的期待、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的遐想……《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一书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