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6400000003

第3章 辛勤劳作

出于天性的勤劳,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全力以赴——这就是对“辛勤劳作”一词的诠释。当今的世界,勤劳作为最受称赞的美德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大体上看,一个民族的勤劳是由一个立体的关系构成的:延长度、广泛度与深厚度;也就是说,它由前两个表示外在范围的大小,而最后一个则表示内在力度的大小。延长度指的是辛勤劳作的时间,广泛度是指劳动者的人数,深厚度是指在“出于本性的勤勉”和“持续专注于工作”中所消耗的精力。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得出的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产物。

一个偶尔到中国的旅行者和长期定居在中国的异乡人,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显然是不同的,但他们都会认同于中国人出于本性的勤勉。

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最初印象,正好实践着约翰·卫斯理的那句名言:“完全的投入,永不停息的投入。”卫斯理认为,成功的教会必然遵循着这样的法则。游手好闲的现象在中国是极少见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在忙忙碌碌地做他们的事。当然,也有一部分悠闲的富人,虽然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似乎可以不工作也能过好日子,但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像外国人从表面看上去那般悠闲自在。中国的富人并不是游手好闲之人,他们也要时时关注着自己的事业。

中国人把平民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社会阶层是怎样辛勤劳作的。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这样的教育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病都是不容忽视的,但同时却对其中表现出来的一项特质很感兴趣——勤奋就有回报。虽然为有钱人买官开后门的广泛现象,极大地挫伤了赶考的人们的热情,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各个省份都在抱怨的是,候补的人要远远多于有待填补的空缺位置。不论是最低级别还是最高级别的所有考场,几乎都是场场爆满,每一个职位的竞争,参与者常常达到上万。我们设想一下每次选官晋级考试中考生们都倾注了多少的心力,我们就会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勤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了。

在古书《三字经》中提到许多苦学之人的故事,比如车胤借助萤火虫的微弱光线读书,李密把书拴在牛角上一边耕地一边看书。这样的故事至今仍为中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所效仿,他们的勤奋程度不亚于这些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有许多人一旦获得最低的官衔或微小的成就便放弃了勤奋的作风,中国人是不会把这样的人看做“士”的,而在荆棘丛生的狭窄小路上一直坚忍不拔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称号。

除了在中国,还有什么地方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祖父和儿子、孙子三代人在同一场考试中相互竞争,经过坚持不懈的持久努力,直到八十岁,才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耀。

1889年的春天,京城的《京报》上刊登几篇谈及参加省试的老年考生的奏折。福州官员上报说,那里秋试中有九个年过八旬的考生,有两个甚至是九十高龄。他们不仅都通过了考试,而且文章结构精妙紧凑,字也写得苍劲有力。这些老年考生在进学之后的六十年来,已经参加了三次大考,第四次即使不通过也会被政府授予名誉学衔的。河南的地方官也同样报告讲那里有十三位八十多岁的老年考生,有一位九十多岁,他们全部“通过了长达九天的严峻考核,文辞精当完美,全不见老年之暮气”。更令人惊奇的报告来自安徽,那里有三十五个应试者已有八十多岁,十八个到了九十高龄!老年之人如此热衷于考试的此番景象在别的国家里还会有吗?

要是说中国学者是勤奋刻苦的典型,那么中国农民就是艰苦勤劳的代表,他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如同一个尽心尽力的管家,手头有着永远都干不完的活。北方地区的农民,除了相当短暂的冬季休养之外,一年到头都有大量的活要干。无疑,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多多少少都会是这样,但中国农民的勤劳程度是超越了任何一个地方的。

劳作于农田的农民是这样,没有田地打散工的人们就更是忙得不分昼夜。即便如此,他们仍长期困于饥饿,生活永远是艰难困顿的。农民要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地照看每一棵白菜,消灭影响收成的害虫;打散工的则要去寻些更琐碎的活,他要想办法竭尽全力去弄到吃的养活自己,填饱他那一大家子人。有事需要外出的人,即使在通马车的地方,也常常半夜起来就上路,完全只是出于一种习惯。在清晨不管你多早上路,都会有身材矮小的农民手持粪叉,背着筐子,在大道上四处搜寻拾粪的机会。要是没有其他要干的活,拾粪就是件继续进行、持久不变的事情。

为了生存,中国人必须经常寻找两种不同的工作来交替进行。比如每当河水结冰无法行船时,一些天津等地的船工就拉起冰撬,他们通过这个方法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运送东西而获得一笔运费。同样,很多地方的农村人在农闲时还要编草帽子、搓草绳,然后将这些东西拿出去卖钱。当你见到中国农妇时,她们的手通常都在纳鞋底,即使坐在巷道口闲聊,她们也是这样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也可能你见到的是,她们在纺织机旁纺线。反正双手不会闲着。

最忙碌的阶层便是店主和店小二。即便在西方,开商店也不是什么清闲活计,不过,要比中国的同行闲适多了。中国店小二的劳作是无止境的。他很少有节假日,任务繁重,只有在忙得晕头转向时,才能歇口气。

中国的商店总是早开晚关。复式流水账记录很是繁琐,账房先生总是折腾到夜晚,记录收支情况。闲暇时,他们就会从营业款中挑选铜钱,以便找出个稀罕的“怪铜钱”,希望卖个好价钱。

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人中最辛苦的阶层是官吏,这个阶层最让人羡妒,也最让“野心家”向往。中国每级官员所处理公文的数量和种类同样让人吃惊,他要对那些公文负责,理论上、实际上都是他负责。我们那些为每天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的工会,看到下面一张时间表之后,会发出怎样的感慨!这张表属于一位著名的政客。北京一外国使团的一个翻译,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访问一位大臣,他总是感叹事务缠身。他回答我说,他每天凌晨两点离家去皇宫值班到六点。作为内阁大臣,六点到九点要履行公务。九点到十一点他在兵部,他管理兵部。作为刑部成员,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在刑部办公。作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高官,他每天下午两点到六点要在衙门里度过。这就是他每天的日常安排。另外,他还常常得出席各种特别会议,这就要他挤时间去安排了。他很少能在晚上七八点钟回家。”这一点不奇怪。据称这位官员在那次谈话半年之后,就死了,属于过劳死。许多官员都是这样,而他们对政府都很重要。

辛勤劳作的外在范围,我们已讲过,既指劳作的人数,又指劳作的时间。我们看到,中国人这两者都非同凡响。中国的白昼的起点,是天色微明,经常午夜一过,新的一天就开始了。中国皇帝早朝的时候,欧洲的每一个宫廷仍沉浸在香甜的梦乡之中。对西方人而言,这几乎是天方夜谈,对中国人来说,这理所当然。天子的榜样,激励着帝国的无数子民。广州的铜匠、福州的锡匠、宁波的木匠、上海的磨坊工,以及北方的棉纺工和磨面工,据说都是深夜才睡下,清晨,又在一个让人浩叹的时分起床。莫道君行早,旅行者在路上,会碰到赶了许多英里路的农民,他们站在黑暗的集市之中,等着天亮卖白菜。西方人早餐吃完,中国的集市就快散摊子了。要是你在一个夏天的清晨,五点半漫步在上海那条主干道上,你会感到一种极强的反差了。你看不到一个欧洲佬,那些在江边建造高楼并在里面做买卖的欧洲绅士一个也没有,而亚洲人已在街上忙活了很久了。得等上几个小时,西方人才会挤入中国人的洪流,潇洒地开始上班,此刻,当地人已干完半天的活计了。

德庇时爵士对中国人的“乐意工作”所作的评论真是公正。他认为这是一种象征,表明他们的政府很享受他们的工作。这种品质是他们最突出的特性,要了解它,就必须认真尝试,仔细斟酌。

关于中国人劳作的程度,我们再说上几句。中国人属于亚洲人,做事也是亚洲人的风格。要是用我们的方式去改革这个活力充沛的民族,那肯定是劳神费力的。就我们来看,他们自然是没有热情,而我们又特别重视热情。盎格鲁-撒克逊人不需要《圣经》的启示,就明白投入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尽管许多世纪以来的宗教与哲理的联合影响,改变了中国人,但却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几千年的经验的滋养,使他们像荷马笔下的众神,总是不紧不慢,安步当车。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猜想,要是有一天白种人与黄种人进行空前激烈的较量,当这一天不可阻挡地到来,谁会失败呢?

是的,要是所罗门的“勤劳致富”是对的话,中国应该是地球上最富饶的。要是中国人能在自己的各种美德中找到和谐适度,无疑就能弥补他们的一些基本弱点,尽管许多美德被抬举为“三纲五常”,却在现实中时常付之阙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只有诚信和正义在中国人道德中重新建立起理所当然的地位,那么用不了多久,他们通过举世无双的勤劳,就会赢得丰厚的回报。

同类推荐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北国卧龙(耶律楚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浙东重镇、四明首镇,是鄞江镇的另一个名字。它山堰与都江堰齐名。它山堰,古鄞江。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或了四明首镇——鄞江镇的无数个不同的侧面,风景如画,人情温暖,世相万千。
  • 漫品二十四节气

    漫品二十四节气

    2015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本书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普及性宣传,对节气内容加以品读赏析,帮助读者感知节气内容的美感和文化魅力。本书寻根溯源,着眼现实,首次对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了大量历史、人文、气象、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与信息,融入了大量鲜活资料及生活体验,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及对生活的引领作用,从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使读者感受到节气转换的每一步声息。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适合各层次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
热门推荐
  • 我的体内有只鲲

    我的体内有只鲲

    在太清界,人们依靠仙种修炼。世上存在无数仙种,它们拥有独特的力量。或是操控日月、或是翻江倒海。最强大的仙种,甚至可以沟通六道轮回,化身世界意志!然而牧扬的体内没有仙种,注定此生与仙道无缘。牧扬:但是我的体内有只鲲!开局一只鲲,无敌全靠吞!
  • 往昔之歌

    往昔之歌

    1938年(昭和13年)创元社出版的中原中也第二部诗集。以1934—1937年的作品为中心,收录了58篇诗歌。这本诗集是以诗人置身“在世之日”,观感现实与虚幻,书写对幼年的追思和死亡的预感,充满了渴望创造和追求理想世界的感情。
  • 皇极星海

    皇极星海

    一路披荆斩棘,试看主角何时才能冲出星海。
  • 系统之星际机甲师

    系统之星际机甲师

    尤黎穿越了。她来到了一千年以后,成为边缘荒星难民一个,还绑定了一个管理者系统。然后,她在征服星辰大海的过程中,发现——偶然救下的小正太竟然是她前世的老大?
  • 重生之天下无仙

    重生之天下无仙

    原名《异界走一遭》百岁老人安然逝世,他以为死亡是永恒的黑夜,是万物的归里,是与世俗的交线,迈过去,此生再与他无关,他不知道的是,死亡是又一个起点,异界走一遭,飞天遁地,快意恩仇,英雄美酒,江山佳人,与上一世血脉纠结,以及非人的力量,是否会让人迷失!人生到底是什么?
  • 爱不说痛

    爱不说痛

    这里有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躁动。这里有冲破围城的情感呼啸。这里有大都市知识女性的婉约涓涓;这里有高原汉子的雄强剽悍;这里有乡村少女的美丽善良;这里有为政者的内心战争,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扮演引人注目的角色。时代悄然变化,新的阶层新的人向我们走来,他们是官员、学者、政客、艺术家、律师、巨商、作家、打工仔、打工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都市之修仙狂少

    都市之修仙狂少

    陨落神仙穿越时空,来到二十一世纪的地球,夺舍转生,重修神功,坐拥天下美人,脚踩举世强敌,再回修仙世界……读者群:313899483
  • 从白蛇缘起开始做老爷爷

    从白蛇缘起开始做老爷爷

    主角李雷,没错,就是和韩梅梅齐名的李雷。偶得一老爷爷系统(其实就是老阴比系统),然后根据他多年的小说经验,于诸天万界开始了伏地魔,老阴比,苟住的修炼之路……“作为大佬,怎么能亲自下场呢?”听了来自白蛇世界中,阿宣的主角培养计划之后,李雷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说道。但其实,这货心里慌得一批,因为阿宣打算武力帮助主角,要知道,对面的可都是神啊!什么主神!什么大圆满上位神!什么七星恶魔!什么六星车神……“李雷……”阿宣最后,有些复杂的看着李雷,此刻,他也明了自己在李雷眼中的地位……
  •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的新闻特征及其变异、谬种的泛滥——对“纪实文学”的追问、写实文学:愈演愈烈的风潮、“史志性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形态、报告文学要展现刚性品格、报告文学的时代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