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3000000079

第79章 红色七师(3)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在1918年7月、11月,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在这些文章中,***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了这个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文章写道:“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它“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因而他们开始改变对人民群众的看法,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必须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这种认识在“五四”运动前***发表的论文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他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中,指出军阀、官僚、贵族等一切旧势力都将在群众运动的潮流中被淹没。***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指出要改造中国社会,“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号召革命知识分子到最受压迫、生活最痛苦的工农群众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不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群众运动的重要性,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对劳动人民的看法上也有所改变。1918年3月,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以《劳动》命名的杂志。同年11月,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在一次集会的演说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十月革命和当时世界各国不断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等群众革命斗争的方式,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中国人民。人们深切地感到要摆脱被压迫的屈辱生活和拯救国家的危亡,必须由人民自己起来“直接解决”。陈独秀以前是看不起人民群众,也不注意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的,这时他也看到了发动群众进行直接斗争的必要性。他在1919年初发表的《除三害》一文中大声疾呼,号召国民起来,去同危国害民的军阀、官僚、政客进行斗争,认为“对于这三害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每周评论》的某些文章也强调人民自己起来采取直接的行动,主张“叫民众亲自解决政治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从十月革命的光辉实践中,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从1918年到“五四”运动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已经开始传播。在这一时期,***连续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11月,他在解释什么是布尔什维主义时指出:“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按即马克思)为宗主的。”他组织“马客士主义研究会”,集结了一些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1919年4月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16号,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并在文前的按语中说:“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有些报刊还先后发表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传记材料。通过这些报刊的介绍,使更多一些的中国人开始对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他们的学说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个刊物。“五四”运动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达四百多种。著名的有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少年中国》、《新生活》、《新社会》、《觉悟》等达四百多种刊物,并且绝大多数都宣称是以介绍新思想和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旨趣”的。

“五四”运动以前,在学生中就出现了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新民学会等进步社团。“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这类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约有三四百个之多,如天津的觉悟社、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平民教育社等。这些社团和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它们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成为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期里发表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继这期专号之后,《新青年》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新青年》逐步成为一个倾向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在“五四”以后,也不断地刊登十月革命情况的文章。它曾介绍了苏俄政府颁布的宪法、土地法、婚姻法等。当时的《晨报》副刊,在***的具体帮助下,从1919年5月5日起,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这个专栏存在了六个月,刊载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及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国民》杂志从1919年10月后也开始刊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和宣传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曾经宣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1920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资本论入门》和《社会主义史》。1919年6月至1920年5月,上海发行的报刊中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或介绍主要有: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马氏唯物史观概要》、《鲍尔雪佛克之排斥与要求》(即列宁的《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的节译)、《商品生产的性质》、《马克思传》、《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维埃》(即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节译)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讲台上占了一定的地位。如***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史学思想史、女权运动史等课程。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一批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除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及国外介绍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以外,***写的文章起了主要的作用。

这些文章说明***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广大有志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河北的一些高校和中等学校,不仅可以读到大量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和进步刊物,同时,一些大的学生社团也在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由此而论,几年后出现的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之所以出现那样一个不同于旧学校的局面,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了。因为还在她在母腹中成长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为她注入了大量鲜活的血液,所以我们说,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的出现是历史孕育的时代产儿,也是当时直隶省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党肇始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王从吾在《直南一个革命策源地——大名七师》的序言一文中指出:1923年“七师”创办于大名,1937年停办,在这十多年的峥嵘岁月里,她走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历程。创办初期,以谢台臣校长为首的广大进步师生高举“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实行教育革命,为推动直南一带的新文化运动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自1926年中共豫陕区区委委员冯品毅同志在“七师”任教期间建立党的组织以后,学校领导人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高韶亭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党掌握了学校领导权,“七师”成为在直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干部的一个重要阵地。1930年以后,“七师”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她外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破坏,内受党内两次“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致使党对学校的领导权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夺走。最后一次以郭鸣鹤为首的反动集团统治大名达三年之久。在反动分子的统治和高压下,“七师”党的地下斗争始终没有停止,直到郭鸣鹤被赶走,王振华、晁哲甫重新回到学校,直南特委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这个革命教育阵地。“七七”事变后,毁于日寇战火,学校不复存在,然而“七师”的革命影响和谢台臣等同志的革命精神将激励后人奋发前进。

这段话说明,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创设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夜,冯品毅是这所学校党组织的奠基人。期间,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发展是曲折的。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云谲波诡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设的中等专业学校和建立的党组织,是和当时的时代密不可分的。同样,正是由于处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所以才使得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等同志的办学艰苦卓绝,难能可贵,从而使大名七师成为直南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一、大名七师建党前的社会基本状况据记载,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坐落在大名县城北关这块土地上,虽历经90年的风云变幻而从未迁徙,算得上江山易改,校址不移了,也是一处人文荟萃之地。1937年,学校被日军夷为废墟,片瓦不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又在原校址基础上重新设立,从1923年到2013年,其间经历了90年的时光。其间虽有近20年的停办时光,但它的历史地位是不用怀疑的。

(一)大名社会情况

在20世纪20年代初,直南一带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原顾问刘大风(安明)在《忆大名一带和七师党的活动》一文中指出:1925年前后,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当时大名是直隶省南部一个重要城镇,是直、鲁、豫三省交界的地方,是直南镇守使、道尹的驻地,是直南地区军事、政治的中心,也是军阀混战相互争夺的重要阵地。1924年第二次直奉军阀战争,孙岳在大名组成了国民军第三军移防后,奉军占据大名。1925年冬,梁寿恺又率部进入大名,梁寿恺为镇守使。次年春,直鲁联军方永昌率部进攻大名败退,不久梁部他去,直鲁联军谢玉田又率部进驻,形成了拉锯式的军阀战争局面。每支军队来后都横征暴敛,苛捐杂税项目繁多,走时抓丁拉夫、要枪、派款抢东西,所有这些开支都被地主豪绅分摊给中农、贫农负担。因此,加深了农村经济的破产,激起了广大农民群众反对豪绅,反对军阀,特别是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当时大名县境内有很多大地主,占据大量土地,如德政史家、漳河滩申家等,都占有土地几十顷或近百顷,各自然村几乎都有三五百亩土地的地主,甚至一村数家。北洋军阀王占元及其亲戚在大名东北一带占有大量土地,并设有收租的专门机构。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入大名后,霸占了几十顷土地,除建筑洋房外,在城内和乡村多处设教堂,并在县城东南植造了数百亩大的树林,当时人们称之为“美国园”。大名的工商业不发达,农产品如小麦、大豆、芝麻、花生、棉花等大都由龙王庙、金滩镇两地装帆船运往天津。人们日常生活需用的煤油及其他商品也由漕运转来。帝国主义和买办,经常用抬价压价的办法加强掠夺。大名县半殖民地的经济表现很明显。

连年的军阀混战,地主的残酷剥削,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匪祸蜂起,加上不断灾荒,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严重破产,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成批的农民不断逃荒到山西或流入到天津、东北做苦工谋生。农村出现了一些会道门组织,如红枪会等,他们的革命要求非常迫切,但缺乏正确而坚强的领导。这种历史背景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的直南农村,酝酿着革命的风雨。这种情况,也必然会波及到近在咫尺的学校。

(二)大名七师情况

围绕大名七师的建校原因等问题,长期以来有着许多的表述,不少同志在一些文章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期,谢台臣先生任直隶省议会参议员。就职责来讲,这个职务没有多大社会权力,更多的是有不少参政和议政的能力。就此而论,谢台臣先生在直隶省议会提出议题,在大名设立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提法的结果怎样是提案者不能掌握的。也有史料记载,当时直南的师范教育,只有邢台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每年造就的师资很少,“寥若晨星,不敷使用”,所以,直隶省教育厅“有见于斯”,遂于冀县设立第六师范学校的同时,在大名设立了第七师范学校。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但也不可否认,谢台臣先生曾经为这个学校的建立而积极奔走,并在省议会内竭力倡导,从而导致了这所学校的诞生。这既是谢台臣先生实施教育救国意愿的一个结果,也适应了当时直南教育面貌亟需改观的需要。

1923年6月3日,天津《益世报》载“设立师校案之又一省咨”;7月20日,又载“筹设第七师范之计划”;8月25日,又载“省立第七师范之开幕”,到10月10日,天津《益世报》再一次报道了“令拨第七师范经常费”的消息。与此同时,7月18日,直隶省教育厅委任谢台臣先生为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由此开始了这个学校长达90年的办学历史,直到今天。

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是被称赞为革命教育家的谢台臣先生。谢台臣(1884~1936),又名丕阁,字苔岑、苔尘,直隶省濮阳县(今属河南省)鹿斗村人。1902年应科举,中秀才。1905年考入直隶省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接受系统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在大名、保定、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1年当选为直隶省参议员。1923年7月,受直隶省教育厅派遣,到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被委任为首任校长。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全力配合党组织开展活动,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1936年逝世,终年53岁。

不难看出,谢台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跨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早年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科学、民主等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他的生活。尤其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这种思想已经植根于他的心里。

同类推荐
  • 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由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胡鞍钢教授主持撰写,围绕“2050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专题研究,从更加专业化、更全面的视角分析到2050年的中国发展大趋势,前瞻性地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及战略步骤。
  • 蓝色战略3:是龙,就要东归大海

    蓝色战略3:是龙,就要东归大海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现实就是,占总量75%的资源是被占人类总数25%的发达国家人口所消耗的,而这“75%”中的最大头,又是被发达国家中的“1%”即全球总人口的0.25%所消耗的。在一些人不断强调要遵守国际游戏规则,让世界“接纳”中国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现有国际规则中的绝大部分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分配极度不公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归根到底是要看其国民在世界范围内能获得多少资源配额。
  •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 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

    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

    随着中国的逐步和平崛起,作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承受着诸多压力中寻求发展的新环境,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偏见和疑虑。在这一进程中,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建构需要公共外交的参与。公共外交在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上能起到独特效应,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构建信任与和平的重要途径。本书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舆论战略研究,提出了“多元公共外交”概念与理论框架,对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为主体角色和舆论战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舆论与公共外交、智库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公共外交、中美关系与公共外交进行了专题论述。本书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外交专业理论研究书籍,另一方面对公共外交实践界具有一定指导和启示作用。
  •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本书以中外学术界激烈争论的“政党衰落”问题为切人点,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政党模式的演变造成的影响,分析政党与选民、政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党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肯定政党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所发挥的表达和整合各种利益、政治动员、录用政治精英、维持政府运转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指出西方政党政治中存在着脱离选民、疏远社会等不利于政党长远发展的倾向。
热门推荐
  • 当我穿成了年级第一

    当我穿成了年级第一

    【吊车尾成绩的貌美艺术生跟年级第一高冷腹黑学霸灵魂互穿,爆笑1v1】宁希,长得娇美,父母疼爱,还有一竹马对象,除了学习差,其他都圆满。江裕,尖子生,父母离异,财阀继承者,性格冷淡不易近人,除了没人爱,其他无可挑剔。直到一次意外事故,两人互穿了灵魂。学渣艺术生宁希一夜之间蹿成了年级第一。平日矜贵冷淡的江裕,此时鹤立鸡群混在了粉嫩女生人群中一齐跳着兔子舞...画风清奇
  • 凛冬绝境

    凛冬绝境

    凛冬已至,绝境环生。勇气不灭,希望长存。突如其来的冰川期让星球陷入末世,身为普通人的杨北辰也因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求生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寻宝人的故事(《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寻宝人的故事(《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本书讲述的是几个孩子千方百计寻找宝藏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家族日渐衰落,以多拉为首的六个孩子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家族的振兴。他们通过商议,一致认为如果能够意外找到一个宝藏,那就能够得到很多钱,有了钱就能实现家族的振兴。为此他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们曾经在自家的后院挖掘过宝藏,还亲自动手编辑报纸,生产药品,贩卖葡萄酒,甚至还做过强盗。
  • 悬案奇情

    悬案奇情

    早上刚过六点,像往常一样,何小河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她站在舞台上,先是定了定神,然后脸一扬,起了一个云手,眼睛里立时放出光来。这出《穆柯寨》她是刚学,想要演出穆桂英那种英气勃发而不失娇艳的气质并不容易,所以何小河很努力。天台大剧院白天没有演出,这个剧院在北平来说,是非常有影响的,否则也接不下“富荣来”这个戏班子。富荣来戏班在北方是鼎鼎大名的,其当家红星奚美莲,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无论是青衣、花旦、刀马旦,都称得上是一流,而且扮相艳丽,嗓音娇润甜美,是民国时为数不多的女旦名角。
  • 听说星星睡着了

    听说星星睡着了

    私生女谢晨曦的母亲在歌厅做红牌时有幸认识了一位商人,为了成功攀上高枝,不惜在她16岁那年,以一纸法律文书和20万元亲自与她断绝了母女关系。愤怒绝望之下,晨曦离家出走,却在半路的昏阙中遇到了救她一命的林北生。两人因此结缘,却也因性格和家世等问题而矛盾衍生,最终,背道而驰,分道扬镳。要怎样才能找回遗失的爱情?要怎样才能让记忆回到最初的美好?刹那转身,注定一生的宿命。躲不过,忘不了——离情。
  • 遥远的向日葵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

    2017中国好书,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阿勒泰的葵花比阿尔勒的葵花更炽烈,最亲的亲人和最亲的家畜都是家人。广受好评的新生代非虚构散文写手李娟继“羊道”三部曲后全新力作。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在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中,作者首次集中将思绪汇聚于自己家族成员的生活细微,他们与无垠荒漠构成完整的生态样本。
  • 灵幻先生

    灵幻先生

    田大龙和鲁四毛是发小,但两人毕业之后便不在交集,田大龙生活坎坷一直做着一份记者的工作。然而有一天命运却又将他们紧紧的连在一起,鲁四毛是一家化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因为一次工伤事故,鲁四毛的眼睛被化学品弄成了失明,而没过多久田大龙因为去一个坟地调查一个灵异事件,不知为何巧合的在这场拍摄任务中失去了性命。机缘巧合之下鲁四毛接受了眼球移植手术,但鲁四毛的人生就此发生了转变,他的记忆里完全是双重记忆……
  • 如果可以这样爱(佟大为、刘诗诗主演)

    如果可以这样爱(佟大为、刘诗诗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佟大为、刘诗诗主演。很多人总是在认识后才知道不该认识,很多事情总是在发生过后才知道错了,很多时候总是明知道错了还要继续错下去。可是,我依然无悔。丈夫和情人突然殉情自杀,葬礼上,白考儿邂逅情敌的丈夫钢琴家耿墨池,四目相对,刹那间的火花点燃复仇的烈焰,命运里最不该交会的两个人偏偏相遇。他们心怀报复彼此靠近,情根深种却又彼此远离,并不纯粹的开始,纯粹固执的结局。他们一黑一白,何其相对;他们非黑即白,又何其相似。爱得轰轰烈烈,又恨得剜心蚀骨痛彻心扉,砒霜还是蜜糖,毒药还是解药,他们都甘之若饴义无反顾。彼时,白考儿亡夫的哥哥祁树礼海外归来,使得这场情感纠葛更为错综复杂,三个人的爱情角逐,必有一个人会退出……
  • 南方麻雀

    南方麻雀

    这学期一开始就不同。那气氛一进教务处就感觉到了。大办公室里本来哄笑不断,隔几个房间都能听见女士们的夸张和招摇,而他一出现声就没了,这令他阴沉的面皮又添了许多僵硬,那感觉就像一块扯不平的台布。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他是来送授课进度表的。小陶说:“您打个电话我上去拿就得了,何必亲自跑?”说着眨眨眼,递过一张纸来。纸上开列着这学期校级领导自报的选修课。人人有份,连党务工作也列出了“十六讲”,当然也包括自己的《汉赋精谈》。不知是谁,用红墨笔给整张纸画了个大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