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762300000003

第3章 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 态度说起

社会上频见为人父母者的没教养作为及其在教养子女上的体现,鉴于此,提醒爸爸妈妈首先提高自身的教养,别让自己先带给孩子一个不良影响甚至起一个坏的带头作用。

我们生儿育女究竟为什么

2018年12月,绍兴一位七十三岁的王老太太求助媒体,想找到自己的小儿子。

然而这并不是一则普通的寻亲事件。当年,王老太太是在已经有两儿两女的情况下,意外怀孕生下了第五个孩子。因为孩子太多养不起,就把刚满一岁的小儿子送给了一户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家。

据王老太太的讲述,34年来,她跟这个儿子小张见过十几次,最后一次是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小张告诉她,自己在杭州结了婚,买了房,还生了孩子,工作也不错,不算额外奖金,年薪有55万元。

王老太太自己的日子本来过得也挺不错,虽然老伴早年去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但两个儿子都是做生意的,儿女也都很孝顺,还出钱雇保姆照顾她,于是也就一直没有再和小儿子联系。

但后来,王老太太的两个儿子花2000多万元买的全自动设备出了问题,生意投资失败还欠了很多钱;王老太太自己生病花了十七八万元,钱都是女儿出的,今年保姆也不得不辞掉了。

说到这里你就应该明白接下来的故事走向了。没错,王老太太现在又想起年薪55万的小儿子了。

在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做着生意赚着大钱的时候,她没有问过小儿子是否需要哥哥们帮扶;

在自己过着有子女孝敬、有保姆伺候的生活时,她没有关心过小儿子的工作累不累、压力大不大;

而现在过上了“烧一点米饭,干菜泡泡吃一天,每天吃药要花20多元钱”的生活时,她想起这个儿子了,张口就开始要钱。

其实王老太太的子女还是挺孝顺的,两个负债的儿子都表示,就算出去要饭也会让老妈吃饱。

但王老太太感觉“现在这种靠跟亲戚借钱维持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实在是没办法啊,我就想我那个小儿子也工作好些年了,收入也不错,想找他帮帮忙,给我个一两万元”。

这是整个报道里让我感觉最不舒服的一点。说是帮忙,谁都知道钱是白拿,有来无回,而且看来是无底洞。王老太太找儿子的底气在于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她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抛弃孩子的父母,她只是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把他送养了—而且还专门挑了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这些年见了十几次面。她觉得这样做很对得起儿子了,母子这根弦一直没断过,养父母不过是替她把孩子养大了—哪怕孩子从一岁起就送人了,自己并没尽过母亲的什么义务。

如果说王老太太当初的送养行为在那个奉行多子多福,养不起就送人的时代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她现在的举动,则实在是自私了一点—在小儿子明确表示不希望妻子知道太多的情况下,仍然一直给小儿子打电话,甚至捅到媒体那里,通过舆论逼儿子现身。

新闻中还有个细节,王老太太提到,小儿子去年回来给去世的亲生父亲扫墓时,看到她生活窘迫,还给了她2000元,让她去买一个能收钱的手机,回头给她打钱。

也就是说,虽然不想让亲生母亲主动联系自己,打扰自己的正常生活,但这个小儿子并不冷血,也没有对亲生父母怨恨记仇,一度还计划一直给她打钱来着。

这次小儿子不接电话,真的忙是有可能的,但就是故意不接也没什么法理和情理上的不妥。

我主动给钱孝敬你,就是念及生我的恩情;但你不能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地来索取,让我们本来就不多的母子情分也染上了铜臭。况且客观讲,对于在杭州这样的准一线城市打拼,有房贷、车贷要还,还有老婆、孩子、父母要养的中年人来说,年薪55万也只是维持正常生活,算不上有钱,至少远没有王老太太想象的那么有钱。

如今媒体跑去推波助澜,无异于在小儿子曾经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伤痛上再撒一把盐。

要不要扶助王老太太,我希望小张能听从自己内心给出一个答案。但其实这些并不是我今天最想说的。我更想探讨的是,我们生儿王老太太悲剧的根源并不是她自私无情,她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而是她的观念,也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坚信多子多福,拿生孩子当投资。只要养得起,不管养育质量多差都要往多里生,这是以小博大。晚年的王老太太,离了孩子们的帮扶,甚至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所以你骂她自私也好,脸皮厚也好,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她就只能去找小儿子。

评论都说,你又没养过小儿子,他凭什么孝顺你?那我想问,如樊胜美的父母,他们的确养大了女儿,无条件地去压榨女儿就合理吗?

那个时代的父母无论能力和认知都有局限,不能去苛求,也很难再改变。该尽的孝,我们要尽。

但我真的希望从我们这代开始,不要再拿亲情绑架子女。

女绝不是投资,而是单纯的爱的付出。千万别指望什么经济回报,看着他幸福就是你能得到的最好回报。

中国的父母比子女更应该学会独立。

你对生活的失望,生个孩子也不会变得更好

2016年6月,六十一岁的张女士在浙大妇医诞下了一个男婴,成为该医院最高龄的产妇。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唯一的女儿三十岁时因病猝死,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选择填补这份绝望的方式,是不顾重重反对,冒着生命危险再生一个,把一份艰难的母爱强加给这个对未来还一无所知的孩子。

这个孩子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命的延续、香火的传递和新的希望。

可是他们对于这个新生的、懵懂的孩子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迈的父母、错位的亲情和对死亡的恐慌。

最夸张的是,张女士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医院就被成群有着相同诉求的大妈包围了,最大的那个已经六十三岁。其中一个说,女儿上大学了,自己在家闲着没事做。

明明跳广场舞就能解决的事情,却要用一个生命不确定的未来承载。一意孤行的背后,已不再是孤独那么简单,而是对老年生活的压抑与失望,需要借助一个新的生命来释放,对抗日渐衰老的身与心。国人惯于将母爱与伟大画上等号,然而伟大的表现是无私,而无私的根源在于无所求,不是把孩子当作一剂“包治百病”的灵药。孩子寄寓着一份希望,越是对生活失望的人,越想要孩子,以为有了孩子,明天就会好起来。有人想用孩子拴住一段可有可无的感情,有人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还有人想用孩子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

宝宝树母婴与家庭研究院于2016年7月发布了一份《全国孕育环境城市调研白皮书》,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在适宜孕育地区的排行榜上,排名靠后的,如甘肃,恰恰是高生育率省份,而各项数据综合排名第一的上海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显然,生存条件与生子积极性并不成正比。

愚公移山时说,我搬不动了,我儿子继续搬,儿子搬不动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可是生了孩子,这座山就会真的被搬走吗?绝不。

我有个朋友,就像千千万万个婚姻不如意的女性一样,为了留住和丈夫岌岌可危的感情选择了生孩子。这个小生命的呱呱坠地并没能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好,反而把这个原本就没有多少爱的家变成了战场,每天鸡飞狗跳的日常,很快将两人残存的一点温情消耗殆尽。

蒋丽莎五年的时间剖宫生了四个孩子,子宫变得比卫生纸还薄,也没有拦住陈浩民三天两头被媒体抓拍到去夜店。

如果你的生活原本就不美满,那么生了孩子后你将面对的就是:不会说话、只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宝宝,永远拾不完的屎尿屁,逼死处女座的家务环境,剑拔弩张的婆媳关系和一个不能理解你的丈夫。我认识的那些怀孕前就牢骚满腹的女人,怀孕后统统变成了骨灰级怨妇。一旦失望和不满占据了你的日常,相信我,生个孩子并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前几年有个新闻,医学女博士杨果情感受挫后辞掉了大学教师的工作,跑到国外人工授精生孩子,她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一丈之内才是丈夫,但孩子却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与其选老公,不如选孩子。”可是怀孕后,她才发现未婚妈妈的艰难:办不了准生证,积蓄迅速花光,由于生活不规律出现了先兆流产……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终于让她崩溃,以致精神失常流落街头。

即使她的精神没有失常,这个孩子的日子也决计不会好过,因为他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孩子,而是母亲宣泄不满情绪的出口。

如果你连自己的人生都过成一团糟,怎么能指望靠孩子来拯救?

更何况这个孩子身体里流着你的血,印着你的DNA,你连自己的人生都放弃了,却指望他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然后母以子贵,他能做到的,也许只是把你糟糕的人生再重走一遍。

我的读者CC是一个大学生,她说自打生下来,就一天也没有快乐过,因为曾经高考落榜的母亲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了她身上。

“从小到大我听到的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考试名次若是比之前跌了两名,等待的就是一顿棍棒。好几次我都想自杀,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直到现在,母女之间除了学业似乎无话可说,四目相对时,空气总是冷得可怕。

对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人来说,生孩子的意义就等于对上天说:再给我一次重生的机会,我有了经验和教训,一定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可是正如那些我们从未做好准备的考试,再来几次结果都是一样。初中我们班有个留级的学生,同一本书念了三年,该倒数还是倒数。

自己的理想,始终要靠自己完成,孩子有他的人生,不负责通关,也不负责打怪,更不负责满足你的任何期待。

一个人什么时候适合生孩子?从她能够在心底深处真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从她认清生孩子绝不会让糟糕的环境自动变好,而是要父母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开始;从她愿意对自己、对孩子、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开始。

不要生个孩子就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你了

我之前加过好几个妈妈群,后来基本都退了,因为负能量太多。有的妈妈,孩子都8个月了还没有基本的养育常识,放着百度一下就知道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问,连如何添加辅食都不会(讲真,你不会做,还不会去买吗)。有的妈妈,一言不合就传自己娃的“黄金”,丝毫不顾及别人是不是正在吃饭。这还不是最烦的,最烦的是天天嚷嚷着自己产后抑郁怨天尤人的。不久前我就拉黑了一个在妈妈群认识的年轻妈妈。这个妈妈二十岁就结婚怀孕了,也没有工作,怀孕的时候抽烟喝酒(据说还是备了孕的),不知道有多大的K歌瘾,挺着五六个月的肚子也能往KTV跑,一唱就是两三个小时。每天在群里骂,不是骂自己的公婆不管自己,就是嫌亲妈管自己太多。生了孩子后,脾气愈加不受控制,心情好的时候跑出去看演唱会,花几千块接头发(你没看错,是接长发不是剪头发),心情不好了就拿自己还没满月的孩子出气,孩子4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喂鸡蛋黄。每次看她这么作践自己的孩子我都特别难过,为人父母为什么就不用经过考试啊!

后来,她开始在群里扬言自己得了产后抑郁症,问哪里能看病。碰巧我看到了,我可没见抑郁症人还有兴趣接头发,我说抑郁症的人不是这状态,你应该没有抑郁症。她愤怒了,开始了咆哮:你怎么知道我没得抑郁症!我拿刀砍我家的狗!我甚至想掐死我的小孩!你凭什么说我没得抑郁症!

在她看来,产后抑郁症甚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谁不让她得她就跟谁急。

本着不与傻瓜论短长的精神,我没再接话,直接退群拉黑。后来我发现,有这种心理的妈妈还真是不在少数,说难听点就是巴不得自己得产后抑郁,不是也要往上靠,使劲催眠自己“我这是合理的抑郁”,任自己的脾气越来越糟糕,拿着有病当挡箭牌,感觉生了孩子全世界都欠了自己的。

好像产后抑郁症是做妈妈的理所应当得的心理病,只要是抑郁了,做什么都合情合理了。打骂孩子怎么了?我是产后抑郁!冲家人乱发脾气怎么了?我是产后抑郁!好吃懒做怎么了?我是产后抑郁!好像产后抑郁还是一种伟大的病,是为了孩子才有的牺牲。你将来跟你的孩子说,原本应该照顾你爱护你给你温暖和安全感的那几年,你妈都忙着产后抑郁去了,你看看他会不会原谅你!简直跟那些喝醉了撒酒疯的一个状态。俗话说,酒醉也有三分醒,凡是酒品很差,喝点酒就开始撒酒疯的,生活中也不是什么良善之人。很多打着产后抑郁幌子的妈妈,都是极度自私之人,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始终是一道负担。

如果不是我自己就是母亲,我还真不敢写这篇文章,因为总是有人说“你不知道女人生孩子有多不容易,你自己生个孩子就知道了”这样的话。我当然知道了,我怀孕反应强烈,一直吐到生。生娃虽然是顺产,但是开宫口足足疼了两天,因为羊水少被倒霉催地拉去做了羊膜腔灌注,后来在产房还差点因为护士的大意出了医疗事故。

并不是我天性乐观,很多年前,我曾经得过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我当然了解抑郁症是什么状态。然而产后抑郁真的离我非常遥远,因为这些年我靠自己和家人朋友早就走出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太爱这个小生命了,我每天想的就是两件事:1.如何更好地照顾他;2.如何打拼给他创造更好的未来。

当这两件事占据了你的主要生命时,你根本就没工夫抑郁。焦头烂额的时候也有,我自己出去健健身,找朋友约个饭,或者逛逛淘宝找找代购,买双鞋买个包缓解一下,然后又觉得生活无比美好了。

我认识几个妈妈,每个妈妈的生活模式和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过得很幸福。有个妈妈怀孕前就爱运动、爱美食,非常有朝气的一个人,生了孩子后全职在家,老公上班,没舍得雇保姆,一个人带孩子,买菜做饭陪孩子玩,一样开开心心。她不但不抱怨,还把儿子带得白白胖胖,时不时给我们看她做的辅食,还要给我们寄她自制的肉松。

还有个妈妈,长得漂亮,老公也宠着,当妈妈前爱买买买,当了妈妈也没耽误爱美,新衣服、新包包不断,把自己当个女王养,抑郁这种事儿离她八丈远。

每次总有弱者喜欢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很想回应一句:想要不腰疼,还就是要让自己最快地站起来。你老是觉得我生个孩子我最了不起,全天下都对不起你,你什么时候也别指望能站起来。

孩子是自己决定要生的,为什么生个孩子,就要把自己搞成受害者呢?生孩子遭的这份罪男人没受过,可上天是公平的,这些经历再回首,都是女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家圣宝现在最爱黏着我,不管谁抱他,只要看见我,他就要张开双臂飞扑过来,搞得我妈和老笨(斑马老公)都吃醋,真是甜到我的心都要融化了,开心都来不及。我也能理解那些真正深陷产后抑郁症的妈妈,抑郁的原因是复杂的,女性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带来身体、情绪等一系列变化。有些妈妈的确一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还有些妈妈是完美主义者,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的妈妈,需要家人、社会的共同帮助,特别是做爸爸的,孩子是你们共同的决定,老婆怎么宠都不过分,别让你的妻子丧偶式带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靠自我调节。首先,你要发自内心认同自己的母亲角色,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与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义务,一味地牺牲,只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失去。

其次,圈层很重要,新妈妈最爱抱团,每个妈妈都加过数不尽的妈妈群,但是我发自内心地劝一句,坏情绪是会传染的,离那些负能量的妈妈们远一点,多认识那些爱孩子、爱生活的妈妈,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最后,如果你真的没法享受带娃的快乐,在家像坐监,听我一句劝,赶紧去上班吧。

我想对还没有孩子,正在纠结要不要孩子的女性非常诚恳地说一句:

孩子就是你人生的一面镜子。你糟糕,生了孩子更糟糕。你美好,生了孩子更美好。

有了你,我变得更爱我自己

最能改变一个女人的,一个是她的爱情,一个是她爱情的结晶。前几天,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聊天:现在经济条件不太好,跟丈夫的感情也一般,可是意外怀了孕,这个孩子到底该不该要?我本人是反对打胎的,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可是我不愿轻易给出建议,因为我并不能为她的人生负责,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大概是看出了我的迟疑,她退而求其次:你刚当了妈妈,跟我说说体会吧。

我说,就像买了一个千辛万苦才抢到的限量版包包,是个女人都懂这种感觉。但是拿到包包的开心最多维持几天,而宝宝每天都给你不一样的新鲜感。你看着他的每一点成长,会笑了,会翻身了,会坐起来了……比买到一百个爱马仕都要激动,128G的手机内存都不够给他拍照,一笑一颦,我都贪婪地想记录下来。

有了圣宝后,我就辞掉了待遇还不错的工作,成为大家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对于带娃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妈妈有自己的选择,无论是选择回家陪伴孩子还是在职场冲杀,都同样值得尊重,只是看你更在乎什么,而我最在乎的,就是不错过他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做“油炸绿番茄”这个公众号,一半是因为我真的爱写字,一半是为了能有份事业,让物质和精神上都有所寄托,给圣宝提供更好的生活。

以前只是当个人博客更新着玩,兴之所至,就写一篇,没兴趣了,扔在一边。有了圣宝后,反而不敢停,成了固定的工作,夹缝里也要抽出时间,生怕荒废了。

最开始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懒癌晚期患者接受化疗,太痛苦了。不过更头疼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我并没有完整的、真正属于写作的时间。虽然圣宝大部分时间很乖,而且谢天谢地,我母亲来北京帮我带孩子,为我减轻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但是作为一个婴儿,他还是会饿、会哭闹,有时睡着睡着突然做起了噩梦,就会哭得好委屈。

做妈妈没有捷径,他一哭,我就立即停掉手头所有的事情,轻轻抱着他,或者把他放到小推车里,一边哼歌一边绕着屋子一圈一圈推,直到他睡着,有时一推就是一个小时。随着圣宝学会了翻身,看娃难度直接提升了十个level,一言不合他就翻身爬给你看,一眼看不过来就爬到了床边,于是我不得不把电脑搬到床上守着他,一只眼码字一只眼盯儿子。

累吗?简直是筋疲力尽。每次有人问“你现在是不是全职做自媒体”时,我都会告诉他:不,其实看孩子才是我的主要工作。我每天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了:喂孩子、抱孩子、给他擦口水、换尿布、为他念书(虽然他完全听不懂)……

经常有广告商吐槽我跟他们谈着谈着就没了下文,等我回到电脑前,就看到他们刷屏问“人呢”“人呢”“人呢”,我的微信至今还有3000多条未读消息,每天抽出点时间工作都像打游击。

但是正因为带孩子太忙,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写稿,让我学会了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写作效率,比如之前传播甚广的那篇老虎事件的评论文,就是趁圣宝早晨睡觉的间隙,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写成。都说女人生孩子恢复身材难,可是我比怀孕前还瘦了十斤。秘诀就是一个字:累。朋友说,那你会不会很崩溃?

当然不会,恰恰相反,我现在特别快乐。以前我整天思考人生,思考得特别痛苦,还没有答案,现在充实多了。有一天清晨,我睁开眼,看见圣宝对我笑,笑得特别甜,可能你不信,我一下子就热泪盈眶了,这是我这辈子得到的最完美、最奢侈的礼物。

你永远不会想到,孩子对一个女人的改变有多大。以前,我熬夜熬得很凶,1点前基本不睡觉,吃各种垃圾食品,皮肤很糟糕,头发一把一把掉。生了圣宝后,我的体力更差了,爬三层楼都要喘很久,有一次因为赶稿通宵没睡,抱他的时候我差一点栽倒。从那一刻起,我就发誓,再没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我就是我儿子的死亡屏障和保护伞,我还要陪伴他走很长很远的路,在他独立之前,我绝对不能够倒下。

我开始过起我曾经颇为不屑的老干部生活,好好吃饭,认真保养,晚上11点之前一定上床睡觉,天大的事情也放到明天。为了挽救自己已经糟糕透顶的身体,我还专门买了几十节私教课锻炼健身。如今,我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每天抱着娃练深蹲和臂力。

最近,已经不止一个人对我说,为什么你生完孩子还能逆生长?我说因为我不敢老。

同样不敢老的,还有著名的体操奶奶丘索维金娜,四十一岁的她已经是第七次站在奥运会的舞台。最开始的艰难复出是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儿子筹款,随着儿子的康复,丘索维金娜重拾了对体操的热爱,开始为自己而战。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我变成连自己都瞧不起的黄脸婆,为你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梦想,甚至整个人生,而是有了你,我变得更爱我自己。我希望有一天,大圣可以骄傲地说,我妈超酷,超有型,我要做她那样的人;而不是说我妈妈特别勤俭,什么都舍不得吃,都给了我,我将来一定要孝顺她。

真正的爱,不需要孝顺来回报。你对我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爱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把这种爱,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不要去谈爱孩子,因为你的爱,会变成他最沉重的负担。

即使我深深爱着我的孩子,我最核心的身份也仍然是斑马,而不是圣宝妈妈,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我们各自独立,各自绽放。

当你想清楚了这一切,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这一切,有足够的爱接纳这一切,有足够的美好去享受这一切,请给自己一个做母亲的机会。

谨以此文,和所有妈妈们共勉,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当了妈妈,就得学会认怂

我在天涯上看见一个帖子,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三岁的孩子坐地铁,孩子不舒服,突然声嘶力竭地哭起来,怎么也哄不住,引起了周围人的不满。后来,这个楼主先后和两个男人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

我闭上眼都能脑补出当时是怎样一幅沸反盈天的画面,号哭的孩子、无助的妈妈,还有一车厢愤怒的乘客,在30多摄氏度的夏天,随便一根火苗都能把他们点燃。

每次有关于这样“熊孩子”的帖子,讨论都特别火爆。说真的,大家站位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站谁都能理解。

站路人,听见小孩声嘶力竭的吼叫的确很烦,忍你是情分,不忍你也是本分。站这个妈妈,一个人带一个生病的孩子,孩子一闹,无助极了,很想有个人帮她,再被人一骂,必然委屈。

当妈后我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慢慢跳脱出自己的身份去理解别人。

比如曾经听见熊孩子吵闹一秒钟都不能忍,小宇宙分分钟爆发。现在还是一听就头大,但是自知带娃的艰辛后,能体谅了。与其生气抱怨骂大人没素质,我更愿意帮她们哄哄孩子。

再比如我自己带娃时,最怕给别人添麻烦。小孩子哭闹确实难免,但我会第一时间抱他,安抚他,尽最大的努力不影响别人。

就发帖的这个妈妈来说,哄不好孩子也能理解,三岁小孩处在叛逆期,再加上生了病,情绪难免失控。但这个妈妈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你的确给人家造成了困扰,自己也在帖中承认了,那么首先要做的不是应该说句对不起吗?但是面对第一个男人的质问,她上来就没好气地怼了回去,由此引发了第二个男人用更难听的话骂了过来。我敢说,如果她不是下了车,后边骂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我有一次带大圣去饭店,他因为没吃到想吃的东西突然闹起来,旁边一位女士怒气冲冲地往这儿看,我一边抱着他哄一边特别真诚地说:“对不起,真的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了。”女人的怨气立马消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不好意思的表情,大概觉得自己苛责了一个母亲。

没多久大圣就不闹了,女人主动夸:“你们家宝贝真乖。”临走时,我还让大圣冲她热情地摆手再见,彼此心中没有留下任何不愉快。

但是试想,如果女人瞪过来的时候,我更凶狠地回瞪,接下来冲突一定会升级,很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吓到孩子。万一演变成武力冲突,真是后悔都来不及。多少暴力事件都是从言语上的不肯“吃亏”引发的。

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2013年7月,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两名驾车男子因停车与一名女子发生争执,争吵过程中,其中一名男子上去就把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了地上,导致女童严重受伤,不治而亡。

这件事,不用去讨论谁对谁错。因为对一个妈妈来说,孩子的生命没了,什么都没意义了。

作为一个妈妈,出门在外,体谅别人就是体谅自己,别跟任何人较劲,你不知道站在你对面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性一点的可能跟你理论几句,不理性的,分分钟可能伤害你和身边的孩子。

不管你做女人的时候有多感性多冲动,做母亲都一定要懂得克制。只要大圣在我身边,我就避免和任何人因为任何事发生冲突,没理的时候认错,得理的时候也不较劲。

我以前“天不怕地不怕”,过马路,绿灯时遇到跟行人抢道的车,真的会气咻咻往前走,我看哪个司机敢往前开一步?如今推着婴儿车,司机就是明显地违反交规,我也让着他。一个灯不够,再让一个灯,我要保证孩子绝对安全。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还是讲道理的,并不会真的为难你,就像我在饭店遇到的那个女人。他们看上去讨厌的是“熊孩子”,其实本质是厌恶那些不作为还理直气壮的“熊家长”。那个在地铁和人吵架的妈妈,她如果肯好好说话,在第一个人发出质问时诚恳地请求理解,我相信第二个男人不会站出来。

当然,这世界也有很多人渣败类,就是不讲理、浑不吝。像“大兴摔童案”里的那个男人,事发前刚刚刑满释放,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这种人,就更不能招惹,最好连道理都不要讲,躲得远远的。

“你很浑?没关系,我惯着你。”听上去很对吧?要相信一句话:浑人总有更浑的人收拾,用不着你操心。

做了妈,就要学会认。没有金刚不坏之躯,空有三寸不烂之舌又有何用?不让孩子置于危险之中,才是对他最大的保护。

为母不必一直都刚,懂得示弱,才是真正的强者。

只有最失败的人,才会选择打骂孩子

一天早上,我去早餐店吃饭,旁边坐着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带着一个不到四岁大的孙子。孙子吃了一口咸菜,抓了一下奶奶的手轻轻说了声“咸”,老太太一把推开小男孩,粗着嗓门咆哮:“你喝口粥不就不咸了,这都要我教!”孙子把头埋得低低的,再没有说话。

我不知道这个老太太到底经历过什么,可能昨晚打麻将输了钱,可能早上跟儿媳妇发生了口角,也可能她只是惯于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发脾气。

前几天,一个妈妈告诉我,她打了自己的孩子。我一惊,你的孩子才只有一个月啊。她说,女儿一直哭,怎么都哄不好,我太生气了,所以就照她的腿上狠狠掐了一下。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下得去手的,但是我能体味到当时的场景,她没有工作,年纪轻轻就当了妈妈,一个人在家看孩子、买菜、做饭,老公收入又微薄,每天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再看着啼哭不已的孩子,那份绝望感支配了整个大脑,再也没有办法理智。就像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你对生活的失望,生个孩子并不会变得更好》,这个孩子,成了她发泄情绪的唯一道具。

我知道,她正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如果我在她身边,我真的很想帮她抱抱孩子,让这个孩子不要在连眼睛都没有完全睁开时,就已经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深深敌意。

她说她非常后悔,打完后抱着孩子一起哭。我相信。但是我更相信,这一定不会是她最后一次打骂自己的孩子,就像我小时每次挨完打,父亲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永远是:“爸爸再也不打你了。”他每次都说得如此真诚,真诚到他自己都深深地相信,然而我企盼的,只是下一次挨打的间隔可以久一点。

他是爱我的,但是他恨他自己。一个人对孩子的态度,都是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看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他们怎么对待孩子。80后的孩子,没有几个是没挨过打的,就像我们的父母们,没有几个生活是如意的。

他们赶上了下乡,错过了高考,在一个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杯茶耗尽一辈子,或者一个车间里一张车床前站了二十年,人到中年碰上了下岗。

我的父亲,就曾经格外不顺,原本是办公室年轻有为的重点栽培对象,一不小心得罪了领导就被发配到了基层车间。我至今仍记得他接到调令的那一天,我刚刚上小学,还是活蹦乱跳的年纪,放了学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的脸阴沉得像一块锈住的生铁。

尽管我什么都不懂,却还是被这死一般的气氛震慑住了,大气也不敢喘一口。从那之后的很久,家里都凝固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中,就像法斯宾德的电影。也就是从那时起,挨揍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作业写不好,揍;被老师批评,揍;跟他顶嘴,揍。

然而在当时,我居然习以为常,因为我的很多同学,挨揍比我还狠。有一个男生,调皮是出了名的,他父亲的暴力也是出了名的。他常常一脸沮丧地走进教室,捂着被掐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胳膊。有一次他被留堂,他父亲怒气冲冲地冲进教室,什么原因都没问,当着一众老师、同学的面,一脚就踹在了他的肚子上,他当时就痛得蹲在了地上。

后来我知道,男生很小就没了母亲,他的父亲带着他住在学校不远处的一间小厂房里,靠给人看大门维系两人的生活。作为一名父亲,他太希望儿子能够成器,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他能力范围内做出的唯一选择,就是对孩子无止境的打骂。

每一个打骂孩子的家长都借着想要管好孩子的名义,然而,他们连自己的情绪都管不住。他们的手看上去强劲有力,内心却最是苍白无力,只有弱者愤怒,才会抽刀向更弱者,更何况对方只是一个力量悬殊那么大的孩子。

打孩子,意味着你没有能力用更好的办法去教育你的孩子。抽在孩子脸上的每一记耳光,都是对你自己内心的一次鞭打。

曾经我被打得急了,狠狠地对我父亲说:“你等着,你总有老得动不了的那一天,而我会无比强大。”

我为说过的话而深深后悔,除了吵架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平日里我们父女的感情其实很深,我爱我的父亲,一如他也爱我。随着我内心的真正变强大和他的事业逐渐走向了正轨,如今,他最爱看我的公众号,经常和我一起探讨人生观、教育观,我们终于站在了岁月的两端握手言和。

但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学习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像从红油火锅里挑辣椒、花椒一样,一点一点地剜除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戾气。在我确定可以做到给我的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之前,我甚至是一名坚定的丁克。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是我见过的脾气最好、说话最让人舒服的一个,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讨好,懂得真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她的父亲在2016年夏天辞世了,她哭得很凶,她说:“你知道吗?小时候,无论我打碎了家里多贵的东西,撒了多大的谎,爸爸从来没有打骂过我。”

这些年熊孩子一直是热点话题,无疑给了家长们打孩子最好的理由:“熊孩子”不都是惯出来的吗?要管教,就要打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孩子婴儿时期的哭闹,童年时期的顽皮,少年时期的叛逆,往往都是缺爱的表现,他是多希望你能注意他啊!这些年我在公共场所遇到的每一个让人头疼的熊孩子旁边,都有那么一个熟视无睹的“熊家长”。当熟视无睹带来的结果自己无法承担时,打骂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式。

总有跟圣宝同龄的宝宝的家长问我:宝宝哭闹非要抱怎么办?我说你自己不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吗?他要抱,那你就抱啊!三个月的宝宝,是最需要建立安全感的时候。

圣宝现在是同龄的孩子里最爱笑的,每天一睁眼,就会咯咯冲我笑。每次我把他抱出去,周围都是羡慕的目光:你们家宝宝好乖!简直是天使宝宝啊!

有朋友问:你不是之前还说他是高需求宝宝吗?我说对啊,但是我满足了他的需求啊。他哭闹的时候,无论我再忙,心情再差,也一定会给他最温柔的笑脸,推掉手头所有的事情,轻轻抱着他、告诉他:妈妈爱你。

我当然知道,带娃之路不会就此一片坦途,未来一定还有很多调皮、叛逆、让我们头疼的时刻,但这不正是养育孩子最有趣的地方吗?共同面对,共同成长,你会发现,孩子绝不会是你的绊脚石或者拖累,而终会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一个内心充盈、强大的人,绝不会用棍棒来表达对子女的爱。带孩子没有捷径,请给他很多很多的耐心,静静等待他盛开。

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不要拿生而不养来标榜自己的独立

本文源于知乎上看到的一条问答,有人提问:为什么有的女人讨厌生孩子?排在首赞的女人是这样回答的:

自己当年非常抗拒生孩子,婚前就给自己上了节育环,但是耐不住双方家庭的狂轰滥炸,最终决定—孩子我来生,你们养。孕前就决定了事无巨细皆找爸爸,孩子出生后喂奶粉,孩子半夜饿哭了,老公爬起来手忙脚乱地冲奶粉。自己工作健身统统不耽误,双方家庭为了育儿观争论得不可开交时,我坐在旁边叉手看。坐月子双方家庭忙得鸡飞狗跳的时候,我把游戏打通关了。

答主的语句从头到尾带着一种“这是别人家孩子”的姿态,言语里带着报复似的快感,让你们催生,生出来你们养啊。她说:我还是挺喜欢生孩子的,可是双方家人都不再支持要二胎,老公坚决不同意要二胎了。

这是我头一回看到一个人以后妈的姿态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还能获得赞美无数,不少人高呼,这才是模范回答,答主好帅,好酷。

这么多羡慕的声音只让人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丧偶式带娃的家庭实在太多了,中国女人的心中堆积了太多怨愤,借着这条回答全抒发出来了。和那些同样不爱孩子,家里也没人帮忙带孩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孩子,生下来又没能力养孩子,然后怨天怨地的妈妈们比,她倒的确好很多。如果这还不能给中国的吃瓜爸爸们敲起警钟,那么未来愿意生孩子的中国女性只会越来越少。

事业女性从她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家庭女性满满都是羡慕。可是等等,好像有个最重要的角色被忽略了,那就是这个孩子。女人扛不住家里的压力,在没有任何爱的情况下生出个孩子交作业,请问:何帅之有?这是一条生命,不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易。

尽管答主强调了自己只是个案,可是收获了这么多点赞,全网被转发上万次,那就真不是个案这么简单了。看着好多评论里高喊也要去戴环的女孩,我忠告一句,别太相信这个已经落后的节育方式,既伤身体,又容易发生意外,光我知道的戴环后意外怀孕的例子就已经七八起了。没有什么比安全套更好用,如果真的那么意志坚定不要孩子又不想戴套,让你男人去结扎啊!

还有喂奶粉的理论也很奇葩,仅仅是怕疼,怕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就直接选择给孩子喂奶粉,这是自私到什么境界了?母乳的神奇作用就不说了,亲喂哺乳是最能增进母子亲密关系的方式,没有之一,而且哺乳能够降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这是常识问题。

我觉得我朋友夭夭有句话说得挺好,她说:总有些女权,拿生而不养标榜自己独立又有能耐。

坦白说,我跟这个女人经历上还是有很多相同点的。比如我经常说女人千万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要先学会爱自己。我也嫌过喂奶疼,咬咬牙熬了几天,现在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喂奶,身为母亲,看宝宝满足地吃奶真的是最幸福的瞬间。我也基本不做家务(又不是超人,什么都能忙过来),老笨只要在家的时候,给孩子换尿不湿等事情都是他的,我不找他,他也主动抢着和孩子亲近。因为带孩子真的太累,他暂时也不想要二胎了。

若说我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我爱我的孩子,要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决定。

曾经我也想过做丁克,我问老笨,要不咱们别要孩子了,房子两个人住足够,收入又够整天游山玩水。老笨说,可是我想知道你的基因和我的基因糅在一起,能够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奇迹。

就是这样一句话打动了我。我说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想清楚。当我觉得我可以对我的孩子有足够多的爱,能够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时,圣宝就来到了这个世界。

因为这份爱,无论他再哭再闹,我看他的眼里也只有温柔。因为这份爱,我把职场搬回了家,少看他一秒我都觉得不够。因为这份爱,我可以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不觉得累。但凡爱孩子,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都决计不会像答主这般轻松(不轻松绝不代表不幸福)。因为这是宝宝最恋母的时刻,有时候我妈和老笨主动要帮我分担抱孩子,可是圣宝只认妈妈,没办法,再累也要轻轻抱着他哄睡。不止我,做妈妈的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

所以你要多狠心,才能把孩子练得对你熟视无睹?可以说,这个妈妈亲手割断了她和孩子之间的那条母子纽带。三岁前是一个孩子最恋母、最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缺乏妈妈的爱,孩子一生都将缺乏安全感。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女人挺喜欢跟孩子玩的。这种喜欢,跟你去串门,看到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长得很萌很水灵过去给个玩具逗两下,没有任何区别。爱孩子和喜欢孩子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后者把孩子当作能卖萌的玩具。

对于羡慕这个女人的效仿者来说,如果你照搬这个女人的套路,能够得到这个女人的结局,倒也还算好的,至少这个孩子还有爸爸和长辈疼爱,不过很可惜,大部分人的结局远非如此。

人往往只是自以为掌控了命运。就拿这个女人来说,她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可是她若真有这么潇洒,就不会抱定了丁克之心,最后却生出了孩子。

自从这个孩子生出后,一切就都已经脱离了她掌控的范围,她沾沾自喜的资本不过是老公和家人的还算“配合”。一旦他们不玩了,撤出了这场养成游戏,请问:她如何再去美容健身、做事业?这些年我真是见过太多女人,就是明明不想要孩子,可是禁不住家人的“哄骗”,生完后却发现,那些承诺统统都那么无力,最后还是要一个人面对这个小生命,于是愤怒、抑郁,每天都活在被全世界欺骗的戾气中,无力爱自己,也无力爱孩子。

为爱生孩子和为家人生孩子最大的区别是,如果有一天爱人翻脸家人决裂,对孩子的爱,仍然可以让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襁褓里,那个小小的生命,需要你。生命的钥匙,在你自己手上。

所以真的不要再把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当作“酷”,好吗?比三观更重要的问题是生育观,这是两个人在结合前就要沟通的。生育观不合,千万不要在一起。比如我从不劝任何一个丁克生孩子,我尊重他们。有人爱孩子,也有人不爱孩子,这再正常不过。当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对一个生命负责时,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也许就是最大的负责。

你扛不住家庭的重重压力去生孩子,请问:二十年后,你如何扛住孩子怨恨的眼神?

求求你,就算全世界都在逼你,也请不要拿孩子交作业,好吗?不生,我敬你是一条汉子。

孩子,你不必去按照别人的时间表长大

在短短的一生中,有三个节点被看作是长大的标志:能憋住尿,能憋住话和能憋住事儿。有些人老了,就把最先学会的技能给忘了,有些人即便是活到老,也没能在后两个技能上增加半点建树。

小孩子总是会从最简单的做起,但是最先着急的往往不是他们,而是大人。

一起玩的几个同龄孩子里,大圣是最晚进入这一阶段的,虽然很早就知道自己去小马桶上拉臭,但是小便的归宿却仍旧是尿不湿。

起步早的小伙伴从一岁半开始,就已经在家里人持之以恒的把尿训练下,学会了“自主如厕”。我们家一直比较淡定,以至于好几次带大圣出去的时候,别人家的奶奶、姥姥一看我们还带着尿不湿,无不投来鄙视的目光。

也经常会遇到很多孩子穿开裆裤的家长给我们传授育儿经验,有一次老笨在喷泉边就被一个老太太满腔怒火地教育了一通:“这么热的天你们给孩子穿尿不湿,那玩意穿你身上你不难受吗?你们这些小年轻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降维打击后,眼见着别的孩子都摘了纸尿裤,大圣姥姥甚至一度进入了质疑自我、后悔自责的阶段:“莫不是训练晚了?这孩子咋还不知道自己上厕所呢?上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呢?”

两岁之后,我们也试过给他在家摘掉尿不湿,训练他自己上厕所,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大圣总是一边大声喊着“我要尿尿”,一边尿裤子。

有几次,我妈气得训斥他道:“你个小家伙怎么这么坏,故意尿裤子!”

我拦下她:“他只是没到那个阶段,憋不住尿,膀胱比大脑快,心里想着脱裤子的时候,尿已经下来了,绝不是故意恶作剧。”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过这种情况,请记住,唯一的答案就是它们还没有到达可以自主如厕的阶段,你能做的只有等待。

然而说归说,你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未知还是让人焦虑。这期间我给大圣买了几本关于上厕所的绘本,闲下来就给他叨咕几句。眼见着之前囤得山一样的尿不湿与日俱减,他却依然我行我素。可是过了新年,小家伙好像一夜之间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有一天,他在地垫上玩着玩着,突然就往卫生间跑,嘴里还念念有词,“穿过长长的过道,大踏步向前……”(绘本里的台词),地上的我还一脸懵,赶紧起身也跟了过去,小家伙已经盖上了小马桶,一脸得意地冲我说:“大圣尿尿了。”

皇天不负尿不湿,终有云开雾散时。这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进程,那一刻,脑海里能搜刮出的所有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满含着热泪的老母亲只在嘴角挤出了一句:“妈,你外孙学会自己上厕所了。”

毫无征兆的,小家伙竟然就这么无师自通地解决了。尽管我知道控制尿便的神经与肌肉通常在18~24个月才会发育成熟,如厕训练完成的平均年龄在两岁半左右,一般男孩会比女孩略晚一些……

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你所熟知的这些知识,总能被孩子给你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击溃,哪怕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成长路上跑得略慢的孩子而言,这种惊喜会来得更加猛烈。

我知道很多妈妈每天都活在别人家小孩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天天对照生长发育标准和各种时间表,一发现在哪方面落后,就赶紧查缺补漏,身高矮了必须补微量元素,体重轻了一顿胡吃海塞,生怕孩子晚别人一步,焦虑得不行。

其实所有的焦虑和恐慌都源于不了解,因为不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生长特点,所以喜欢拿个别当普遍,曲解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认为别人家孩子能做到的事,自己家的孩子也必须要达标。

时间长了,再大的心脏也得被碾成玻璃碴子。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所谓一刀切的标准,只要是在合理范围之内,不必过度关注时间的早晚,每个孩子的成长轨道都不一样,父母只需要给孩子充分的准备时间和耐心等待,以一个陪跑者的姿态从容地看ta走完全程,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时间表,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他们就像是不同科目的植物,花期各有不同,各有各的可爱和多彩。

只想对他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不必去按照别人的时间表长大。

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有了大圣之后,我就开启了全职在家写作(带娃)之路,每次有人好奇地问:“斑马你是不是就是每天在家写东西啊?”我都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不不不,我的正职是陪孩子听儿歌。”

比如一首《拔萝卜》,我每天也就陪大圣听个百八十遍吧。家里有个好朋友送的大象摇篮,一捏象耳朵就会源源不断地放儿歌,里面的曲库已经翻来覆去放烂了,以至于《鲁冰花》的旋律刚一响起,大圣就会激动地喊:“妈妈!妈妈!”

在陪大圣听了五百多首儿歌后,我们发现有点不对劲了,很多儿歌都是赞美妈妈的,却鲜少提到爸爸。

这件事最开始还是老笨先发现的。有一天,我在写稿,他陪儿子听歌,听着听着突然幽幽地说了一句:“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我一愣:“啥?”老笨于是坐到地上开始给我掰扯:“你看啊,刚才你听的那几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夸你自己的吧,‘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他爸就不能给孩子幸福?还有那首《鲁冰花》,‘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凭啥不想他爸?哦,对了,还有那首《小兔子乖乖》,什么‘妈妈没回来,谁叫也不开’,怎么个意思,爸爸还开不开门了呢?都是关于妈妈的歌,太不公平了,爸爸去哪儿了?”

此时此刻,手机里传来“我有一个好爸爸”,我兴奋地说:“你看……”话音未落,小朋友接着唱道:“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

老笨一脸得意地看着我,表情活像是一个抓到了作弊学生的监考老师,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不容易听到一个,结果还是说爸爸打骂孩子的,当这个爸爸的孩子怎么这么惨啊,这难道不是骂人吗,赤裸裸的偏见啊……”

经历这次小风波,我发现爸爸的确在儿歌中的存在感低了一些,大多数都是夸赞妈妈的。不仅是儿歌,连绘本、动画片里也是如此,搞得孩子们个个都是“留守儿童”。

比如《小马过河》,一开头就交代了小马和妈妈一起生活,遇到问题也是问妈妈;《小兔子乖乖》里,拔萝卜、采蘑菇,自始至终都是兔妈妈在干活。

《三只小猪》中,猪爸爸从未出现过。就连小蝌蚪,千辛万苦去找的也是妈妈,《宝莲灯》更是一场感天动地的寻母记……难道这些主人公都是单体繁殖出来的吗?

有个朋友就曾和我吐槽过,说现在的绘本太奇葩了,他给孩子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孩子别的不听,每次都揪着他问,爸爸,为什么三只小猪没有爸爸啊?

这些号称经典的儿歌、故事都有一个问题—母系情结过重,它们都在向孩子灌输一个好妈妈的形象,温柔、聪明、能干,可是到了爸爸这里,就只剩下工作忙、有力量了。

现在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了妈妈们口中的一个热词,甚至有人把它上升到了造成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高度:不承担责任,父爱缺失,做隐形人……爸爸们被吐槽得体无完肤,以至于一旦有个能够带娃的老爸出现,搞得就像是珍稀动物现身一样。

@小安纸很想念喵喵:国内丧偶式育儿简直令人发指,狗宝爸爸带他上早教,被老师们夸成了一朵花,被我制止说这是爸爸的本分。老师们表示很少有爸爸来,即使是周末,你老公真是太好了!我冷冷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妇,老公在世凭什么不来,要么就是中国大多数爸爸都是干国家大事的,这种小事何足挂齿。然后整个早教中心的人脸都绿了。

抛开部分爸爸的大男子主义,这种社会共识的出现与我们一直为孩子营造的舆论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孩子的世界里,听的那些儿歌、看的那些绘本和动画片会对他们产生比较深的影响,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朦胧的三观,他们也会对动画片的情节进行主动模仿和代入,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不少小孩因为模仿动画片而造成伤害的案例。

而当儿歌、动画片中都是以妈妈为主角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觉得在家里妈妈是最重要的,爸爸是次要的,并开始习惯性地把这种意识带入到现实世界中。这不仅对爸爸们是一种隐性伤害,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寓教于乐虽然是好事,但是在给孩子挑选儿歌和动画片的时候还是要有所选择,很多被奉为经典的儿童作品流传了很多年,其实细究起来真的不是十分适合给孩子从小听和看。

比如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单亲孩子,每次音乐课一唱这首歌就把头埋在桌子下面。据说这首歌曾在台湾被当作某母婴用品广告,后来因为抗议太多被禁掉了。要我说活该被禁,什么叫“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对这些失去妈妈的孩子来说真的伤害很大。

还有那部在中国孩子中特别流行的《熊出没》,很多孩子的暴力行为都是在模仿光头强……

正是这种社会文化的长期渲染,造成了爸爸们的存在感普遍薄弱,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熏陶就是妈妈最棒,妈妈冲锋在育儿的第一线是天经地义的,爸爸只是可有可无的打酱油角色。事实上,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角色能替代爸爸,哪怕是妈妈。

特别是对于男孩而言,爸爸对于儿子承担着重要的性别角色示范作用,通过对父亲的观察、模仿,儿子才能一步步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形成自己的男子气概。

所以父亲角色缺席儿童作品,对于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其实是很不利的。当这一批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男孩长大,他们很难不成为妈宝男,很难扛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也来聊一部正面的,真正适合推荐给孩子的动画片,那就是《小猪佩奇》。没看过之前我不太明白这几只粉红色的猪为什么能在妈妈圈如此风靡,几季看下来才发现,这部动画片设计得真的非常有爱,佩奇不是最大的亮点,猪爸爸才是精髓所在。

无所不能的猪爸爸,爱子女,爱妻子,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发脾气,佩奇撞坏了他辛辛苦苦种的大南瓜,爸爸也只说了一句:“太好了,我们可以吃南瓜派了!”

也有人说,低幼的孩子不适合看这部动画片,他们会学着小猪一家去往泥里打滚。这一点见仁见智,但是这部动画片传达的浓浓的亲情和民主的教育理念,不只适合小朋友感受,也适合每一个大人学习借鉴。

中国也曾经有一部类似的动画片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旧版很经典,可惜被一群“身世考据派”搞污了,没人再聚焦父子情,原本普普通通的“隔壁老王”成了别有意味的暗示。至于新版,严重脱离现实,说教味太重,缺乏孩子视角。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一部有爸爸有妈妈,有趣有情有益,真正适合一家人看的儿童作品。最重要的是,千万别让爸爸从孩子的故事里消失。只有让爸爸以正面的形象回归到主流语境中来,妈妈才不会一个人战斗。

每一个妈宝男背后,都站着一个“吃瓜”的爸爸

1.全程默默“吃瓜”的父亲

爸爸们,别只让孩子看到你们的背影。我说过,会找个时间聊聊《中国式相亲》。这档将人民公园相亲角搬上大屏幕的相亲节目一开播就掀起了全民讨论狂潮,其中2号“妈宝男”更是成了网络集火的对象。

比自称“懵懂无知”,想找个能照顾人的姐姐的二十三岁男嘉宾争议更大的,是他那位做营养师的妈妈。

这个妈妈里里外外都透出自己的能干和强势,一上来就对未来儿媳提出了一大堆条件:手凉的女生不能找(常年手凉的斑马看到这里默默冒出一身冷汗),宫寒……在儿子违反自己意志选择了四十岁女嘉宾时,这位母亲又甩出了“二十岁男人是期货,四十岁男人是抢手货”的理论(所有妈宝男的妈妈都对自己的儿子有一种“谜之自信”)。

当所有火力齐刷刷对准这对奇葩母子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重要的角色被忽略了,那就是那位全程默默“吃瓜”的父亲。

2.当下中国女人的“四不幸”

随着周围人纷纷做了妈,我的朋友圈就被各种歌颂母爱的鸡汤文包围了,这些年轻的妈妈每天都热衷于分享类似“做母亲的苦你永远不懂”这类煽情主题的文章,用于感动自己,顺便也起到了恐吓其他未育女性的作用—看,养娃就是遭罪。

自从我生完宝宝后,不止一次有姑娘扔来这类文章问我:“斑马斑马,要了孩子的人生真的就这么毁了吗?我不敢要孩子了。”

上次我在微博发了一篇鼓励妈妈积极向上的文章,有个女人一直在下边骂,还顺便贴出了一篇讲带娃后如何一个人苦苦支撑,从美貌少女变邋遢妇女的帖子,备注是:你看看吧,这才是带娃的正确姿势。

她所谓的“正确姿势”,就是把老公的零参与当作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映射出当下中国女性的“四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如果你真的带娃带得这么辛苦,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后悔要了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婚姻模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后缺乏沟通、不懂得如何处理感情是中国男女的共同症结,男人把焦虑投射到了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了孩子上,啼哭的孩子、绝望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现状。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错位,使孩子朝着母系群体倾斜,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巨婴,这才是中国潜藏的最大的社会问题。

3.别让父爱真的“不动如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甚至有人调侃: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父爱如山”,因为你需要父亲时,他就像山一样杵在那里,一动不动!缺失父爱的女孩难以与男性发展健康良性的关系,她们终生都会从其他男性身上寻找依赖。而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更为深远。

每个男孩的一生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第二个“父亲”。北岛在追忆父亲的文章中写下: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

父爱缺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的自信与自制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性格甚至性向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式相亲》里的2号男生在向女嘉宾表达时非常坦诚地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极度缺乏安全感。《奇葩说》中的明星辩手姜思达见证了母亲几次失败的婚姻,从小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成长,安全感的极度缺乏和对婚姻的失望,强化了他的性格和取向。

丧偶式育儿有一个典型代表,叫林凤娇。成龙多年来对林凤娇母子只负责经济,其余不管不问,甚至深深以自己的大男子主义为傲。房祖名六年才见过成龙六次,十七岁前他被禁止宣称父亲是成龙。印象最深的是成龙自述他有一年难得去参加一次房祖名的家长会,到了小学门口,才知道儿子早已上了中学。房祖名吸毒被抓时不少人惋惜,一把好牌就这么烂在了手里,可是如果你知道他有过一个怎样的童年就会知道,这副牌从一开始就已经稀烂。

4.让缺失的父爱重新归位

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最重要的是让缺失的父爱重新归位。相当一部分在被宠溺中长大的80、90后男性匆匆走入婚姻家庭时,他们自己的心智还不成熟,只是从男孩成长为一个更大的男孩,而不是成为一个男人,这样的他们自然难以承担起一个做父亲的角色,在出现问题时,第一选择就是逃避。

社会和母亲需要做的事情是给这样的父亲多一些鼓励,把他们拉回育儿的第一战场,帮助他们成长。

电影《猪猪侠之英雄少年》的片方元旦组织了一次“萌娃拯救猪老爸”的全国点映活动,呼吁爸爸更多地陪伴孩子。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吵着要去,去之前朋友满是不屑,他说,这样的国产动画电影有什么好看,还不如去看《星球大战外传》。我说你不要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衡量孩子的世界,一个四岁的孩子看不懂星球大战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天行者是你的英雄,而猪猪侠才是孩子们的英雄。

果然,蠢笨小猪拯救世界的故事他儿子看得津津有味,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看完电影他逗儿子:我们长大做猪猪侠好不好?出乎意料的是,儿子坚决地说:不,我要做菲菲,有猪猪侠拯救她。

朋友又难过又自责,难过儿子身为一个“小男子汉”没勇气没担当,宁愿做被保护者也不愿做英雄,自责自己每日流连各种饭局错过了孩子成长,没有保护好儿子,造成了他父爱与安全感的缺失。

但他心中更多的是惶恐,他一遍一遍问我:你说,我儿子竟然想做菲菲(女主角),他长大不会变成娘炮吧?

对儿子来说,父亲承担着重要的性别角色示范作用,通过对父亲的观察、模仿,儿子才能一步步形成“男子汉气概”,可以说,每一个父亲都应该是儿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英雄,每一个儿子都梦想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可是在朋友儿子的心中,英雄的角色是空缺的。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亲,大家的起点都一样。一个好的父亲并不需要十全十美,你不必做儿子注定无法翻越的高山。我陪你成长,你陪我成熟,多年父子成兄弟,就是最美好的父子关系。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在孩子成长的那十多年,做父母的不可以偷懒。别再做个“吃瓜”的爸爸,你应该和孩子一起走进人生的赛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坐在看台上。有推杯换盏的时间,不如陪孩子做个游戏,看场电影,或是一起做做功课。

别让你的孩子终其一生,只看到你的背影。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家教是青少年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任重而道远的。为了孩子少走弯路,为了孩子不受伤害,为了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技能,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长……父母有太多的理由,也付出了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长们,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多一些应有的尊重;少一些强制和命令,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少一些猜测和居高临下,多一些信任和心平气和……给孩子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从精彩的故事中学习和成长
  •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哭闹中的孩子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每个妈妈都曾深深领教过;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哭闹更能让父母紧张到双腿发软或有深深的挫败感了。改变你对孩子哭闹的回应方法,你家这场无休止的“哭闹战争”现在就可以结束。孩子不哭不闹,父母没烦没恼。本书将要回答以下七大问题,最终找到哭闹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哭闹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 ·哭闹会对孩子产生哪些消极的影响? ·孩子哭闹的目的是什么?·父母处理哭闹时的错误做法有哪些,错在哪里?·有效制止孩子哭闹的办法有哪些?
  •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从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细节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50件事。
  • 我家小孩不拖拉: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我家小孩不拖拉: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家的孩子不见得比自家的孩子多花多少时间、多付出多少努力去学习,然而却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成绩又好;可是自家的孩子,从早学到晚,每天在不停地看书,可是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这到底是为什么?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无一例外的都会科学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内容是大量的,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让他们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取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发挥他们的最大的能力。
  •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身为男孩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棒的:机智勇敢、乐观自信、品质很好、自立自强、有才学、有责任感、有爱心、有风度……并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担当起社会、家庭的重任。但是,最棒的男孩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造就的,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不无关系。正如古人所说:“玉不琢,不成器。”男孩如同一块璞玉,只有在用心雕琢下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热门推荐
  • 注同教问答

    注同教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药性切用

    药性切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古代当网红

    我在古代当网红

    历史系的夏青铜穿越的时候带着一个不靠谱的系统.坑爹系统:把古代生活直播给现代人看。夏青桐:没问题,这些都是小case。只是连我睡觉吃饭也直播给人看会不会太过分了?坑爹系统:快,去抱一下你的死对头,再给个么么哒。夏青桐拒绝:打扰了。告辞!坑爹系统:今日任务,跟前方人物表白。看着前方面无表情的男人,她想到对方在传说中的可怕名声,立刻想暴走。却见他勾勾手指,笑得像狐狸:允许抱我的大腿,我可以让你躺~赢。某人:我的大腿给你。抱我的大腿,我也可以让你躺~赢。看着满脸带笑的男人。想到对方在某些方面的名声,夏青桐瑟瑟发抖,手动再见:我选择狗带!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混世魔王要修仙

    混世魔王要修仙

    一个奇葩到不能再奇葩的穿越,不仅来到了修仙界,更是穿越成一个修仙之人喊打喊杀的混世魔王?明明只是想要回家,却被迫走进了一团又一团的迷雾之中,破开云雾才发现,这一切竟然是迫使她来此的理由?
  • 人生断裂层

    人生断裂层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集收入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旅加爱国侨胞罗道安奋斗史、助人为乐的小学生王玉梅等内容的作品11篇。
  • 甜心攻略:教授不好惹

    甜心攻略:教授不好惹

    第一次见他,他的仇家乱枪扫射打烂了她的房。第二次见他,莫名其妙自己就成了他的房客。到了第三次……小希彻底不但定了,张不凡,你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外头都说我上了你的床?!腹黑男黑线三条,只觉得自己也栽在了这嫩草手上。又当保姆又当保镖,还捞不到一句好话,这年头,你是少东又怎样?这年头,少东真心不好当!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一用就灵足疗祛百病

    一用就灵足疗祛百病

    针对想吃又不敢吃、不会吃的糖尿病患者,书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糖尿病防治知识及食物交换份法,帮助糖友合理安排餐次、选择最佳食物和最佳的烹调方式、轻松应对特殊的就餐状态。饮食+运动+中医——三管齐下,攻克糖尿病。
  • 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本书重点就推进成都美食之都建设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