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1000000032

第32章 聪明一世(2)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1898年6月15日),这天翁同龢夜不能寐,因为这一天是他68岁生日,这让他对自己的一生想得很多很多。凌晨时,他听到天窗外下起了小雨,这让他想起了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句,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有些年迈的翁大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早晨,他的政治生涯将戛然而止。晨起,他郑重其事地整过衣冠,然后乘上轿子,几乎是一路春风地入宫。先来到办公室批阅各地报来的奏折,向下属吩咐完一天的工作,然后去早朝,似乎一切如常。

如同往常一样翁同龢与各位大臣准备进入大厅,突然“中官止而勿入”。看着各位大臣鱼贯而入后,翁同龢独坐看雨,越发觉得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头,至此他才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将一些看过和未看过的奏折等共五匣交给苏拉英海。

大约半个时辰后,宫中太监走出大厅,向翁同龢宣读朱谕: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辞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特谕。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朱谕中所列的翁同龢获此重处的原因:一是“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意思可归结为三个字“不能干”;二是“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辞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这简直就是头脑发昏,忘了自己的人臣身份嘛!岂止是不聪明,简直就是太愚蠢。

那么一世以聪明能干著称的翁同龢为什么会突然间变得如此窝囊和愚蠢的呢?

对此,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一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对他的诬蔑!那么谁要诬蔑他,谁又能诬蔑得了他?朝中只有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有这个能力;那他们为什么要诬蔑他呢?因为四天前光绪帝正式颁行的变法维新的《定国是诏》,正是由翁同龢起草的,翁无疑是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是维新派的代表;诬蔑和罢黜翁是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在故意削弱“帝党”力量,为将来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做准备——恭亲王奕与帝师翁同龢,素被人视作是光绪帝的左膀右臂,而奕十多天已死去,这等于光绪帝的左膀已去;再将翁革职,等于又将光绪帝的另一条右臂也斩去了。

如果真是这样,翁同龢倒是一个为维新而牺牲的英雄了。但我们别忘了一条人生规律,英雄多非聪明人,聪明人多半成不了英雄的,更何况像翁同龢这样一个聪明一世之人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翁同龢被黜呢?

我们再来推敲一下朱谕的所明写着的他的罢黜原因吧。

上谕开篇第一句便是说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显然,翁被免职的最直接原因是他“近来”工作实绩及效果不佳。那么这个“近来”究竟有多远?所谓“众论不服”之提出“众论”的人又是哪些人?而“论”又都说了什么?对于这些指责翁同龢是辩解,还是承认?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弄清翁同龢被免职的关键因素。

对历史稍微熟悉的人都知道,清朝“最近”的大事只有两件,一是甲午战争,二是戊戌变法。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翁同龢在甲午战争前后究竟有哪些表现。

众所周知,翁同龢是甲午战争中“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如果是出于爱国热情而积极主战,这本身没有错——大概也正是因此,历史对于历朝历代的“主战派”多比较宽容,他们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也能落一个虽败犹荣的“失败的英雄”形象。对此,聪明的翁同龢自然是不会不懂得的。当然,他之所以主战的原因绝对不仅仅是这个,他绝对不会为了获得一个遥远的历史美名而忽略现实的利益。那么当时的现实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甲午战争前,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和不断挑衅,年轻的光绪帝莫名的激情一时被激发了起来。翁同龢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六月十四日在日记中写道:

军机见起,上意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亦主战,不准借洋债,传知翁同龢、李鸿藻,上次办理失当,此番须整顿去。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说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的主战是受翁同龢的鼓动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说慈禧太后一贯主和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光绪的主战不难理解,而一贯主和的慈禧这一次为什么会主战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众所周知,在此以前,慈禧曾将海军军费挪用于修建圆明园,如果她不主战,会予人以慈禧深知“昆明湖换了渤海”,海军不堪一击而不敢主战的口舌;二是慈禧六十大寿,希望能打一场胜仗为她的寿辰庆典增光添彩。一贯聪明的翁同龢对于这一切不可能看不出来,更不可能不懂得成人之美的道理与好处,更何况这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实际上掌控着整个朝廷大权的两个人呢!翁同龢是甲午战争中的主战派,这是历史事实,但是他主战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光绪帝与慈禧难得一致的主战,而使一贯聪明的他“顺杆子爬”而已。更何况,如此还可收到另一个特殊效果,这就是对一贯主和的“主和派”领袖、也是自己的一贯的政敌李鸿章形成排挤和打击。因此,翁同龢的主战实在是一箭数雕、一石数鸟的事情,至于主战的同时,更要对战争的双方做到知彼知己,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对战争的后果做到充分的估计等,在他看来都在其次。

呜呼,这样的战争,其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一战既大败,清廷不得不又一次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面临着又一次割地赔款。这对于聪明的翁大人来说,真是机关算尽,但终究人算不如天算。更要命的是,这一切总得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呵!谁?皇帝吗?自然不会承担,也没有人敢要他承担;慈禧吗?更不可能,更何况她一看形势不妙,早已从主战变为主和了——又将李鸿章起用去和谈了。此时,人家不参你翁大人参谁?你不承担“近来办事多未允协”的责任谁承担?

除了“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外,那道朱谕中还有一点,“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这又是从何而来?

据史料记载,1898年5月,德国亨利亲王来华访问,在讨论礼节安排的问题时,翁同龢竭力反对皇帝与亨利亲王行握手礼;事后又由于亨利亲王谒见光绪皇帝时,皇帝采用了其他革新派官员的建议,与亲王行了握手礼,翁同龢便对光绪帝大放怨词。还有一次,当光绪帝招待亲王饷宴时,大臣理应坐陪,而翁也不屑为之。

那么,朱谕上所言是否是指类似这些事情呢?不是!说这些事情表现出了翁同龢多少有一点“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还勉强说通,但绝不会到“渐露揽权狂悖情状”的高度。再则,如果翁同龢真是因为这些小事而被黜,那么黜他的人是光绪帝呵,这不与“后党迫害”一说相矛盾了吗?那么到底朱谕背后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呢?这不能不说到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后的种种表现。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最早是由翁同龢引见给光绪皇帝的。后来尽管新法在慈禧太后的政变下只实行了103天就被废止,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只百日便宣告失败了,但是康有为一直将翁同龢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因此,在很长一个阶段,我一直对这位翁大人充满了崇敬:一个年逾古稀之人,竟然有着开放的思想;一个位居高位的重臣,竟然有着如此不怕牺牲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甚至我以为,之于戊戌变法来说,之于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来说,翁同龢形象的光辉几乎可与谭嗣同媲美。为此我头脑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当戊戌六君子被押向菜市口悲壮地就义时,一个古稀老人正孤独而落寞地走出京城走向江南一隅。

然而,有时我又会疑惑,戊戌六君子的就义是在新法被废以后,那翁同龢的走向江南是在新法颁行后的第四天,当时新法正被推行得貌似轰轰烈烈哩,因此,即使仅从这一点来看,翁同龢似乎也不应该与六君子同日而语呵!

那么翁同龢真的是“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又不得不再次回到翁究竟是为什么被黜这一问题上来。

翁同龢的被黜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七日,他在四月初七日和初八日的日记中写道:

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之书,会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上又问康书,臣对如昨。上发怒诘责,臣对:“传总署令进。”上不允,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臣曰:“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上仍不允。退乃传知张君,张正在园寓中。

这里有几点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此时光绪帝已有欲重用康有为等人变法的用意,但是翁同龢此时反倒对康有为及其主张很反感,很不希望光绪帝接受康的一套,其中有着怎样的原因?二是翁同龢对康有为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且在皇帝面前还表现得如此固执?这似乎并不符合翁同龢的性格和一贯作风。三是顶撞皇帝,被皇帝训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记进日记,且他的日记在晚年时曾作过删改,而这两则为什么没被删改掉?

有太多的史料记载都表明,翁同龢不仅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维新主张,而且也正是他向光绪皇帝推荐了康有为,从而使维新变法运动在经历了几多曲折之后终于在1898年正式开始。翁同龢是康有为的发现者,没有翁同龢,即便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运动仍然会以某种形式、在某种时候变成现实,但绝不会是已经发生过的这个样子。所有这些都是不可更易的事实。

翁同龢的这一反常言行不能不使光绪皇帝莫名其妙,因为光绪皇帝清楚地记得正是这位师傅,不但在每天的课堂上在讲授儒家经典的同时“日讲西法之良”,而且还向他不止一次地推荐过康有为。可是刚刚三四个月过去,这位翁师傅怎能说他不与康有为往来呢?于是光绪帝不得不反问道,是什么原因使你不与康有为往来?翁答道,康有为此人居心叵测。这个回答更使皇帝莫名其妙,你翁师傅先前竭力推荐的所谓年轻有为的政治改革家竟然变成了“居心叵测”的小人,那么你先前是怎样考察的?你先前为什么不详说?翁同龢的回答是,先前没有看到过康有为的全部著作,最近读了他的《孔子改制考》方才得到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解释虽然可以自圆其说,但年轻的光绪皇帝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第二天光绪帝又向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和同样的问题,翁同龢竟然也同样应对和应答。这使光绪帝异常愤怒。而翁同龢面对皇上的盛怒,竟劝告皇上如果一定要康的著作,最好请总理衙门通过正式渠道进呈。而光绪帝这时也一反常态,说即便要总理衙门进呈,也必须由你翁师傅转达给军机大臣张荫桓。这时轮到翁同龢莫名其妙了,张荫桓每天都可以见到皇上,你皇上为什么不能当面交代,而何必一定要难为老臣传话呢?但光绪帝执意如此,翁同龢只好乖乖地向张荫桓转御旨。

在这一事件中,光绪帝与翁同龢都对对方的言行感到莫名其妙,然而实在是都各出有因。

1898年春天,正是清廷重臣恭亲王奕弥留的日子,他在临终前明确地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说,清王朝确实应该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但这种改革只能是清朝旧有体制的完善,而不能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对于翁同龢,奕明确说,此人“居心叵测,并及怙权”,如果不对他进行防制,将来一旦他与康有为等人联手,必将祸及清王朝。

恭亲王奕的这一临终遗言,作为正当红的军机大臣、帝王之师的翁同龢,即便不知道细节,也肯定知道大概。他更不会不知道,奕此话不会不对慈禧与光绪产生影响——翁已看到,奕死后,与奕关系本并不密切的慈禧竟令对他的后事礼待有加。正是因此,当光绪帝向翁同龢问及康有为时,他便竭力抹杀自己与康的关系,并指责其“居心叵测”。这实在是翁对于自己的一种本能的保护。至于翁同龢为什么要将这一事件详细记载在日记里,目的也不难推测,那就是将来某一天康有为真的出了事,此可作为他与康有为等人并无多大关系的证明,因为几乎众所周知的他以前与康有为几次直接的接触,在他的日记中都没有记,或是后来被他删去了。我们不能不佩服翁同龢的聪明呵!但年轻的光绪帝哪知道他这位老谋深算的师傅此言行背后所隐藏着的不可泄露的天机呢!因此他对于师傅的异常言行只能感到莫名其妙。

而聪明一世的这位翁师傅,对于学生的异常言行竟然只将其看作是一次普通的任性而未加重视,也真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呵!

同类推荐
  • 远去的藏獒

    远去的藏獒

    这是高原作家杨志军继长篇小说《藏獒》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堪称《藏獒》的姐妹篇。藏獒是高原的精灵,具有坚韧、负重、仗义、嫉恶如仇、捍卫目标、忠诚等优秀品质。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纪实、叙事、追忆及反思,对产生“藏獒”这一高寒优秀动物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了繁复、具体而形象化的铺垫。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对他眼中和心中的青藏高原的浓厚情感,这种情感饱含着作家对那最后一块圣地的无限虔诚与眷恋。诗意化的叙述与表达裹挟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产生“藏獒”(高原精神和高原气质的杰出代表与象征)的环境正遭受市场化的破坏的危险,以及身处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困惑,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 诗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本书在继承历代《诗经》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精到地诠释每首诗的主题、立意,清晰注解每章每句,以求读读者感悟《诗经》的古朴纯美,做到与古人情感共鸣。
  • 梦里花落惜别离:三毛

    梦里花落惜别离:三毛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三毛:梦里花落惜别离》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 中的一册。传主三毛,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梦 里花落惜别离》以诗一般的语言,再现了这名传奇女子48年的人生,和她留 下的泪水、温情、凄清交织的世界。
  • 留学时代

    留学时代

    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甫开,20世纪的中国恐怕就进入到了“西风烈”(冯友兰语)的时代。且不论留学东洋与留学西洋者的差异、隔阂,甚至门户之见,单就从容闳将第一批留美幼童送到大洋彼岸开始,百年来跨洋过海的一代代学人,都在我们的文明史上先后留下过自己求学求知的足迹。从大陆到海洋,中国人在“留学时代”中,形成了新的思想变锋,如巾西之辨、传统与现代、“冲击—回应”与“内在理路”等话题,都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里面有无数的故事,有欣喜,有悲伤,有些被记录下来,而更多者恐怕已经永远被埋入历史的尘土。
  • 不惑卮言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宝宝来袭:我的跟班大总裁

    宝宝来袭:我的跟班大总裁

    她是市井小女人,他是毒舌包租公,两人水火不相容。一场意外,腹中宝宝来袭,她落荒而逃,留给他五个月房租的欠条。六年之后,她是知名小作家,带着宝宝的生活却依旧我行我素,一塌糊涂!再与他相见,包租公化身大总裁……他邪魅一笑,把当年的欠条摆上桌:“还债,我要你半辈子!”
  • 顾先生,我们不可能

    顾先生,我们不可能

    作者无能写不好简介,欲知后事咋样,请看正文
  • 继承者到来之首富校草宠上瘾

    继承者到来之首富校草宠上瘾

    她们是十大首富之女,高傲,睿智,温柔,贤惠,呆萌……这些美好的词汇都能在她们找到,谁知中途杀出一群人。愣是把她们逼成傲慢,冷漠,无礼,花痴,炸毛……看雪花飞舞的乔木林里,首富成群的世风中,微雨撒满南北道,校花校草斗智谋。
  • 吹云

    吹云

    本是江湖名门“天星阁”少主的乔羽,因父亲遇害后家道中落,孤身一人闯荡江湖,被权贵玩弄于股掌之间,挚爱在家族争斗中陨落,自己在夹缝中求生,一个人,一把剑,江湖之路上负重前行……
  • 趣谈修辞

    趣谈修辞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比别人多做一点

    比别人多做一点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成功。可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别人不比我们傻,我们也未必比别人聪明,那么我们凭什么成功?答案是:“比别人多做一点!”
  • 末誓2

    末誓2

    一不小心败北大冒险、原来伤心是句号。我心爱亲爱的真心话、妄想开心逗你笑。摸摸头,擦擦眼,我看不见。重要的,事情的,要说三遍。时光飞逝,转眼十年。她走了,去往了那妄想异世界,抛下我独自在人间,“我恨,我哭,我……爱你”。
  • 杜甫学史

    杜甫学史

    《杜甫学史》主要有以下内容:杜甫其人研究史: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思想精神研究;杜甫生活研究;杜甫创作历程研究;杜甫集文献研究史:杜甫集的编纂、版本、目录、校勘;杜甫作品注;杜甫作品的阐释;杜甫作品系年;杜甫集的内容研究史:杜甫作品反映的现实;杜甫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杜甫作品内容的意义;杜甫集的艺术研究史:杜甫作品的艺术方法;杜甫集的艺术风格;杜甫艺术创作历程;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研究:继承与创新;贡献与地位;传承与影响。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把它提供给读者,是为了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的内容。
  • 携手度娘闯异界

    携手度娘闯异界

    水字数水字数水字数...难道你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修真者?张暮之:“我为你的智商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