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57100000010

第10章 被演奏的乐器带有宿命的美感

不喜欢胖人,肥胖的人脸上没有梦想的痕迹。上小学时,见过一位在林场上班的知青,很胖。胖人都是吃起来的。他喜欢吃,那年代,乡下人不吃鸡,鱼就更不知道能吃了。他吃带鱼,吃时不对着人,剩下的鱼骨头扔到外面。我很稀罕那鱼骨头,很像篦梳子,刮虱子的篦梳子。他有个毛病,喜欢边吃边唱歌。歌唱里有马,青马、花斑马、走马、黄骠马。年少的我由他的声音把我带得很辽阔,他会吹口琴,后来才知道他是蒙古人。有一年他要离开了去往更远的林场,那一晚给村庄里的人用口琴伴奏唱一首河湟花儿:“朶兄弟的红凤凰飞呀,朶兄弟的红凤凰飞,朶兄弟的红凤凰飞不过去时,老哥的黄凤凰飞。”我们以为他在唱绕口令,只到我长得很大了,才知道他唱的是一首酒曲。他走后还给我寄过一个口琴。他是我唯一念想过的一个胖子。

乡下人,三尺黄土既是墓茔也是屋檐,屋檐下与人为伴的除了麻雀还有蛇。任何小动物都不叫人害怕,唯独蛇叫人怕。农家的墙角和灶火旮旯常有蛇出没,不过都比较细瘦。我父亲偏偏喜欢蛇,用蛇皮做二胡。能做二胡的蛇该是蟒蛇,尤其是肛门处的皮最好。记忆中夏秋之际蛇血在土窑的周围散发着恶臭。蛇皮花花绿绿挂满了窗台。做二胡要竹子来做琴筒,那年月北方的竹子少,粗壮的几乎找不到。梨木做杆荆条做弓,弓毛用马尾。养马的人家不叫剪马尾。因为尾巴保持着马奔跑的平衡,夏季也能驱赶蚊蝇,给马消署降温。三十年前有过一部电影《决裂》,影片中有一镜头:一位白头发老教授,在课堂里正儿八经的给农学院的学生讲“马尾巴的功能”,当即遭到了“反潮流”的学生嘲笑。

小时候常见我父亲拿着他的二胡到邻居家门前拉人家的名字,变声变调叫人家“吃啥饭哩”。父亲那时候做二胡用的是尼龙绳,也用尼龙绳来做渔网。不过二胡最离不开的就是松香。好像记得父亲常从山上的老松树上采摘一些松油,晒干捣成细粉,再配上烧过的香灰和实,用时很困难,要用火点燃烧化往弦的根部流。记得村里有一年正月想唱戏,最后选了一场折子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化形时大家想要点效果,要我父亲想办法,父亲就用他制作的松香粉点燃,含一口酒喷出,冒了一咕嘟火,那白骨精就化了。

我丈夫会拉手风琴,手风琴应该属于洋派的音乐,一直觉得使唤手风琴唱前苏联和俄罗斯歌曲的人,年龄要在四十岁往上,女人穿黄绸长裙,风度如仪,男人拉手风琴情感投入时显气质。从前,学生都是文艺骨干,会唱会跳,现在少,大都一门心思学文化求功名。

我婆婆会拉手风琴,也会拉大提琴。抗美援朝回国的文艺兵,年轻时是个美人,有花边新闻,大都是吃不着葡萄说酸的人。以前婆婆家里有一前苏联用的小手风琴,后来被贼偷走了。也算是遇见了雅贼。俄罗斯是善唱的民族,《斯切潘·拉辛》、《顿河好汉》,以前听《雪绒花》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感觉前苏联歌曲唯有奉献和友爱,它不仅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更有“同志们,勇敢的前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记录历史的最高手段就是把所有的歌词留下。现代社会是钢琴独领风骚,中上等人家大部分都买钢琴,虚荣,崇尚西洋,十分自信。自从大家知道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各个城市每年元旦都有新年音乐会开始,有时候我也会凑热闹装假洋鬼子。巴赫、贝多芬、李斯特,弹奏的人也都一丝不苟,可我总觉得他们少了什么,似乎是忘记了一位演奏家也许应该有自己的话要说。倒是返场曲《步步高》,把广东音乐这种民间音乐的细琐零碎的生活情境交响化,显得细致周到。

邻居家有小孩想将来考艺术类的学校,学的专业是小提琴,天天能听到他拉。有一天他妈妈说拉给你水平阿姨听听,我在他家的客厅等待出场。他像拳击运动员一样站定在客厅,开始拉时还算稳重,实打实拉开时看到他不断地跺脚,很难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他真是可爱,一开始就学到了尼格尔·肯尼迪醉酒拉琴的技巧。

喜欢萨克斯,金属制抛物线性圆锥管体的样子,与单簧管类似的哨头一结合我就很喜欢。萨克斯管不但能出色地演奏古典音乐,而且更善于演奏爵士音乐、轻音乐。我听过萨克斯演奏《望春风》,乐声绕着弯儿出去,犹如人声和大提琴音色,春天在絮语中就要来了。我去过上海的石库门,还有北京的后海,酒吧的红绿灯下,要一杯寂寞的扎啤,对面的那个人喜欢不喜欢都其次了,很享受萨克斯演奏的氛围。

音乐与我们的文明关系,实在容不得我们太过傲慢。可我对摇滚很不喜欢,电视上只要播放,我就会很傲慢地换台。九十年代摇滚乐很流行,像吸了毒。好像能从摇滚乐中得到性高潮一般。后来摇滚中加了马头琴,加了蒙古说唱,觉得是给摇滚加了一种腔调。马头琴打破了摇滚乐的框架,有时候尽然成为节奏的主导,电吉他反倒收敛起来。

极端喜欢马头琴,如果说对摇滚还有一点点好感的话,是他们大量使用蒙古的长调唱法。马头琴的低调让摇滚流传着一个民族——根源性音乐的情怀,也让挣扎浮躁,年轻的心闻到了草原花香。后来听说摇滚乐里的主唱吸毒玩女人,把这两种嗜好用来提神来增加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我对摇滚越发的不喜欢了。

马头琴让草原在辽阔与庄严中活出一种崇高,我一听到心就凝结住了。天空和大地,当我纵目四野,心便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就想,我要做一个简单的人,纯粹美好。

曾经见过许多人年轻时候的照片,怀里抱着一把吉他聚会。年轻应该有一种什么气场?我认为是音乐的气场。几日前去见一条丹河,遇见年轻人在水边一座大桥下带着肉菜燃着柴吃烧烤,男男女女举着啤酒瓶子仰脖子倒,兴奋异常。我走过去没有发现一种乐器,只听到啤酒瓶子奋力扔到桥墩上的刺耳声。朋友冲着水面唱:“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哟)戴上了(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的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了(的那个)咬,(哎哟)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噢)过来(的那个)了。”年轻人抽风一般“噢噢”的叫。

大好的山水不能没了音乐。

《乐记》认为,音乐“能与天地相合,和鬼神相通,使宇宙大放光明,日月运行有序,四时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繁茂”。可想而知,我们的先祖对音乐是崇拜之极了。《吕氏春秋》也认为音乐“本于太一”(即“道”)来自自然。可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除了蹂躏再没有别的方式了。反倒是一些兄弟民族,比如说蒙古族、藏族、纳西族、苗族等等,一见面,送你的第一件礼物肯定是欢快的歌声。

一直觉得吉他应该是西班牙的乐器?西班牙最早有“摩尔吉他”和“拉丁吉他”,使用金属弦,演奏风格比较粗犷,也有使用羊肠弦的。听说羊肠可以用来做弦,不知道驴肠和马肠可不可以。

知道最早的古琴用的是丝弦,用天然蚕丝做原料先后经翻丝、缠丝、打线、熏线、上胶、拉线等6道工序完成。好的丝弦一般要用四百多根合并成丝束,按逆时针方向绞紧为弦,捻度紧密而均匀,俗称子眼,还要用点燃的硫磺熏透,然后放到锅里用黄鱼胶汁煮透,最后放清水中漂净,张紧于阳光下晒干,严格控制干燥度,不干则易收缩,过度则易脆裂。真不知道那羊肠弦怎么来做。

流行的时候,乐器是时代的象征,过气了以后,就成了热血老青年怀旧的陈酿。

手风琴也罢,吉他也罢,钢琴也罢,都不敌我们国家的民乐。外国的乐器没有情感,也缺少性格,太规矩,要演奏它的人加强它的情感和性格。中国的乐器就不是了,看唢呐,雷琴,二胡,笙,都是可以学人话的。想把马头琴拉得欢快一些,基本是妄想,就调弦的那功夫也能搅得你心思悲凉。

我国的音乐,我认为有声的无韵,有韵的无声。“韵”的“成份”高一些的乐器有古琴、箫、笙。避世,不合群,风华有衰老迟暮的幽怨,像古旧厅堂几案上的沉香,绝不肯以一腔清高孤标流俗于那片姹紫嫣红,宁肯自赏,过尽千帆也要等那个懂它的知音来。反之,笛子、扬琴、唢呐、中阮、三弦、琵琶,“成份”就要好一些,虽然算不得赤贫农民,“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缺少一种世俗的清韵,多了万众瞩目,似乎耳目之余都能有口福的享受。那“声”儿,有盛世繁华。

想起有一年我去北京,在动物园门前的地下通道,一个二十锒铛,留着一头长发挺艺术的年轻人,无视旁人地弹着吉他唱一首罗文的歌。他的对面坐着一位无视旁人的女子,很长时间就那样一个坐姿,面朝那个吉他歌手。我站在通道口的第一层台阶上,他的嗓音透过通道漫无边际地覆盖了我,瓷质地深嵌进我的耳膜。我猜想他因何要如此涩凉地唱?外面有雨,雨下得不大,但还是有雨水流下来汪了一片。这时有两位老人满姗地走过,满头如雪的发丝,在地下通道的光线里模糊成两朵白云。他们微笑着说着话把“罗文”的歌推向两边,这时歌手的歌声嘎然终止了,通道里静得空旷。我很清楚看着那个歌手盯着走过去的老人,他为那一对老人而停止歌唱。

之后吉他声再一次响起。他的唱笼罩在一种氛围里——很粗很粗的丝——在通道里荡来荡去。那个没有回头四顾的女子,她的专注,她一定沉湎在两句诗歌里:“如果我们的心变了,至少还有一首歌。”那样的感觉,带点忧郁的非常低暗的情绪感染了我。

走出地下通道时听一个卖菠萝的女人说,歌手的女人是个瞎子。

2010年和作家蒋韵去韩国,夜晚时走进一个地下酒吧,是一个退休下来的老兵的私人酒吧,他的收藏里有他旅行到各地的登机牌,还有乐器,他在夜晚的灯光下弹着吉他给我们唱一首歌,好像是一首美国歌曲。那样真实,像是经历另一次人生的真实,歌声流经岁月身体穿越而来,我们被感动。他的声音变换,扩散着,有时候是一种带点神经质的非常低暗的情绪,有时候又扬起来。乐器变音,声音变调,似乎感觉他将原歌声再处理。幽暗,虽然涉及外界的景观无多,我依然被他感动。没有那些电乐效果,却极具电流质感。他的唱很唯我,所有人的听也很唯我。那是首尔一个潮湿而寒冷的晚上,是冬日下了一层薄雪的晚上,时间、地点、年、月、日,一生能聚在一起的人,第二天就散了。当我回忆那次在首尔的日子,我努力记忆,依然回忆起的是那个歌手的唱。

我想说,记忆一个城市的美好,也许是这个城市的歌声。

女友说,她做爱的时候一定要焚香,一定要有音乐。虽有音乐在身边,但床上的他们却说着粗话。歌里唱的,是非现实的爱情。音乐,温柔的清亮的;性,原始的粗粝的。生命需要的是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交替,所有的世界都有你的脚印走向未来。只想说,谁也无权为谁干预幸福,只要你所有的方式具有音乐的节拍。

同类推荐
  • 岭南古代小说史(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系列)

    岭南古代小说史(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系列)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至第七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唐间岭南小说开始出现,到清代岭南小说发展成熟完善,详细介绍了其逐步发展的过程,包括其背景、代表作品、即当时作品的特点等,分门别类地对每一时期以典型小说为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从内容到写法都有所涉及,从而使岭南小说的发展过程完整呈现出来;第八章则从总体上介绍了岭南小说的特征及其艺术贡献。
  • 名演讲录

    名演讲录

    马丁·路德·金曾经让身处不平等环境的黑人们站了起来,只因一句“我有一个梦想”。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让千万士兵们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之中,只因一句“我们将战斗在沙滩!”。索琼娜·特鲁斯曾经让妇女们敢于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只因一句“难道我不是个女人?”。当慷慨激昂的演讲灌入耳中,人们往往会为之动容。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演讲,它们带给人们除了追溯历史,还有更多可以汲取的精神。例如:自由、平等、勇敢。
  • 牧墨心疆

    牧墨心疆

    全书分为《杂文集》和《散文集》两部分。有游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美景的赞美,并借景抒情,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环保意识。有乡愁,重点在思亲、恋旧和怀乡,作品中的出现的人和物与作者的人生特别是童年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教益。
  • 神州轶闻录系列:文坛忆往

    神州轶闻录系列:文坛忆往

    文坛大腕的悲喜人生盖世奇才的千秋文章内容介绍: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生动披露鲜为人知的文豪文坛史事。
  •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为最果夕日的代表作诗集。全书收录“蓝色的诗”“早晨”“行星的诗”“首都高速公路的诗”“月亮表面的诗”“兔子移民”等43首。她的诗,关注底层人物,关注生命之原动力与涌动的热血。她不害怕孤独,关注孤独的人群,呐喊着、怒吼着:“你要幸福!”她的写作关注人心、关注爱与无能、关注生命的希望,带来勇气与爱。
热门推荐
  • 无敌大礼包系统

    无敌大礼包系统

    【每日万字爆发更新】地上冒红包,天上落箱子,一不留神就被撞上!叮~捡红包还是舔箱子?靠!当然一起要!秦风,带着无敌大礼包系统穿越到太古大陆,秦国大皇子身上,开始开了挂般的称霸之路。【喜欢的兄弟们,记得每日投票哈~拜谢】
  • 很纯很暧昧

    很纯很暧昧

    杨明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某一天,他收到一份礼物,一只神奇的眼镜,从此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鱼宝宝书友1群333702438)
  • 亲爱的暖宝宝先生

    亲爱的暖宝宝先生

    慕沐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由于是个女孩,所以并不怎么受父亲一家的宠爱,只有母亲一人从未抱怨过为什么她不是男孩。慕沐从有记忆开始就知道父母总是吵架,而每当父母吵完架后母亲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在她耳边说你要争气的话,在一次父亲醉酒后打伤了慕沐,母亲迫不得已将慕沐托付给了自己的闺蜜,本以为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却不想那是慕沐人生悲剧的开始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慕沐不得不离开这里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直到五年后回来遇到他,她的人生才有了一丝温暖ps:本文女主的部分经历是有原型的,只不过现实生活中她还没有遇见那个暖宝宝先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从梦境中窥探人性:“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班主任感悟幸福100篇千字妙文

    班主任感悟幸福100篇千字妙文

    《班主任感悟幸福100篇千字妙文》是“班主任千字妙文”系列中的感悟幸福篇。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然而幸福并非只有一面。《班主任感悟幸福100篇千字妙文》收录的100篇千字妙文,从教育事业、专业成长、开展活动、唤醒心灵、融合沟通、享受生活、获得回报等七个方面探寻了教师幸福的来源,阅读这些文章,或许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审视自己教育生涯的崭新视角,于忙碌之中重新发现点点滴滴的幸福。
  • 六度人脉

    六度人脉

    20世纪60年代,“六度人脉”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并加以验证。最初“六度人脉”是政治圈与财经圈里高端人士必用的成功法则。后来,它以强大的趋势流行到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巴西等160多个国家,并开始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和对数据的偏见等因素,让失败成为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是决定一项事业能否成功和持续成功的永恒论题。怎样的失败是好的?怎样的成功是坏的?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