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1400000008

第8章 北大陪你走更远,开头不拼的人得输(1)

想到就要去做,空等等不出未来

北大箴言:

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闵嗣鹤

有句歌词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打拼,怎么能创出一番新天地呢?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别人的成功只会仰首倾慕,面对自己的平凡只会仰天长叹、怨天尤人,到底我们和别人的差别在哪里呢?

或者,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梦想家,从我们有意识地对未来和梦想开展臆想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已经在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不过,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想"和"做"之间是有差距的。会想象的人,不下千千万万,可是真正能站到人生的风口浪尖上拼搏的人却极少,因为太多人安于现状,太多人在困难面前止步,太多人对未来存疑……他们只会想,却不敢做;他们只会想,而不愿做。所以,他们才会"自甘堕落"地成为甘愿平庸的一辈。

所以说,想成功,想按照自己想象的蓝图谱写自己的将来,首先就要有想干就干的蛮劲,别空等,别空想,这样是等不出一个你想要的"未来"的。

1917年,在蔡元培正式担任北大校长之后的第九天,他立马报呈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不过,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的资格在当时却备受质疑,很多人认为他"日本东京大学"的文凭是伪造的,因为他虽然曾经多次东渡日本,可是每次在日本逗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根本不可能在东京大学接受正规的全日制教育,"毕业"更加不知从何谈起。

可是,外界的非议没有阻碍陈独秀的脚步,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修为可以胜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一心在北大推行文学改革。

不过,"文学革命"虽然面临诸多传统桎梏,可是丝毫不减陈独秀想干就干的豪情壮志。进入北大仅一年时间,他就在1918年与***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这期间,他更将《新青年》的总部由上海直接"迁入"北大,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主要阵地,不断向莘莘学子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并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部"。

在新文化运动取得成就的同时,陈独秀没有甘于一辈子当一位循循善诱的教授,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正面临的变化,在内忧患外、社会变迁的时代浪潮中,他很清楚,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谱写出中国美好的未来,单凭文化改革是不行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体制问题。于是,他在五四运动后期,秘密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积极联系各地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他本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共产主义的推行,陈独秀都走在了前列,这与他敢想敢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如果陈独秀当年安于当一位平凡的北大文科学长,安于当一个享受名誉的文人学者,那么,近代中国可能还会错过许多。

可见,无论我们的想象有多么美好,都必须动起来,真正地将我们的想法付诸实践,否则一切皆如纸上谈兵,只能成为空话,未来也不会顺应我们的想法而产生改变。

我们必须要明白,人生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是一个千里寻良驹的伯乐?不!伯乐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毕竟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是诸葛亮,值得人家动不动就三顾茅庐。那么,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因此,你必须动起来,去实践你的想法。

北大行动指南:

1.要有"靠自己"的思维

如今的中国,不少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这说到底是一种依赖性,是希望父辈或者周围的亲朋好友为自己创造机会,一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怨天怨地怨爹娘"。不过,在埋怨之前,我们首先要为自己的过度依赖埋单,因为你的未来是自己决定的,不够努力的你,怎么有资格埋怨别人?

卡莱尔曾经说过:"愚者一切求他人,智者一切求自己。"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凡事会想着自己解决,只有平庸愚钝的人才会想着靠别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北大学子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努力奋斗,从芸芸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最高学府,从平庸变得杰出。

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凡事靠自己"的思维,有想法了,别指望别人的帮助,要亲力亲为,努力地实践和经营。

2.边做边学,让自己变得更棒

在实践想法之前,我们首先要做足心理准备,准备好让自己腾飞的条件。在迅速熟悉自己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要多接触其他领域的内容和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层面,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塑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北大学生"既专且广"的学习方式。北大的学生一般会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进行充分的自我分析,在确定兴趣爱好与特长的情况下,树立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同时,他们会利用时间为自己增值,文科的资优生不会是理科白痴,物理高手也不会全然不懂化学。总而言之,在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人,也是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实践想法的必备环节。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能凭借"一本天书读到老,偏才尤胜多面手"的观念取得成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年轻人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要多学多做,不断成长。

北大思考题:

在燕园内,教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如果你养了一条狗,你会训练它吗?这是一道选择题,答案是三选一:随它自然生活,不训练;训练一些基本常识;会全力训练它,宠物懂得越多越好。

选择"不训练"的人忠于自然,对待生活容易随遇而安,缺乏改变未来、改变自己的动力;选择"尽力训练"的,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但是毅力不足;选择"全力训练"的,在改变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更具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质。

变化永远比计划快,边走边调整

北大箴言:

中国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越是难的东西,你能掌握它,就愈发显得宝贵。

--马坚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昨天定好的计划,保不准今天一觉醒来,就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了。正是由于生活的多变性,很多人会对未来望而生畏。

尤其是青少年,在心中设想过无数美好的计划,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你以为自己正在慢慢走向目标的时候,会冷不防杀出诸多阻碍因素,阻止你的脚步。

我们要明白,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对谁都一样,不是说成功者就一帆风顺,失落者就命运多舛。其实,成功路上的变化往往多得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变化,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是"适应形势,调整计划"的能力。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事情发展形势,明白大势所趋的人,往往能很快地应对目前的处境,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调整预设的计划,让计划赶上变化,先调整再起步。但是,不会看清形势,或者钻牛角尖不肯改变的人,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应变能力,总是和现实情况硬碰硬,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甚至会一败涂地。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边走边调整的心态,要指望拿着计划书,一本天书读到老,一套方案走到底,要提升自己"随遇而变"的应变能力。

当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全校上下为之震动,一位正在读英语系二年级的广东籍学生袁振英感到极为惊诧,他十分质疑陈独秀的学历,刚开始还以为陈独秀是那种凭嘴巴功夫,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后来,因为陈独秀任用一个日本高师的毕业生来教北大英国文学系毕业班的英语,袁振英觉得这是对中国教育的侮辱,不惜罢课向陈独秀施压,一定要赶走那位日本高师毕业的老师。无奈之下,个性倔强的陈独秀也只好顺从了学生的意愿。

陈独秀开始对袁振英特别留意,甚至主动交流。得知袁振英的志向是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文化,所以坚决抵制来自日本同级学府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老师后,便邀请这位英文优秀、思想激进的袁振英作为《新青年》的投稿人。当时,《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能投稿呐喊说出心里所想的大多是名人学者、权威人士,以学生身份投稿的就只有袁振英一个。陈独秀没有歧视,没有排斥,反而重用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袁振英的思想变化。

在接下来的社会激荡中,袁振英和陈独秀,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东,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师生关系,又是社会主义同志,更是工作上的伙伴。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陈独秀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时候,袁振英也在社会纷繁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信仰,他认同陈独秀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可是自己打从心底里更信奉无政府主义。从陈独秀的学生转变为工作伙伴,袁振英对此有一段很矛盾的时期,到底是跟着陈独秀一直走,还是忠于自己的信仰?

1921年3月,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和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袁振英坚持自己的信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后在广东省"一中"任校长,还转到法国留学,成为周恩来的同学,此后的岁月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无政府主义信仰,成为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对袁振英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功过来权衡。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不随遇而安,坚持自己所想,选择自己道路的精神。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北大学者独有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浪漫情怀。在那个激荡的年代,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关键在于自身对规划的调整,既要坚持,又要应变,归根到底,是要看到自己想到达的终点。

年轻的孩子们,你们要清楚,每个人通向成功的路途都不会是康庄大道,遇到问题,遇到分岔口,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拐一个弯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真的到了"此路不通"的地步,我们要懂得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规划。

永远不要害怕多走路,因为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坚持,大路小路都是一条成功路。

北大行动指南:

1.不要总是一条道走到黑,试着另辟蹊径

世界多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层出不穷的变化。如果我们用尽一切努力,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在原先行进的路上仍旧是举步维艰,我们不妨给自己换个方向,换一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因为,有的时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那只能是死路。

曾经有一位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历时五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哲学通俗读本,希望寻求出版,可是却苦无门路。面对现实的挫折,他没有泄气,也没有过于坚持地走访出版社,而是在北京学府路附近开了一家补习社,给各大高校的在读生补习。渐渐地,认识他的学生多了,接受他哲学思想的人也多了,他也变得稍有名气了。由于学生们在论坛上的推荐,不到半年,一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找他写书。于是,不出所料的是,他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系列作品。这是一种迂回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解决"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的典型蓝本。

应该说,很多时候,"另辟蹊径"的确不是坏事情。

2.摆脱愚忠于计划的心魔

生活中,我们总说,"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计划,对于道路和方向,道理也是一样的,用一个新的说法:"不论新路旧路,能达到目的地就是好路。"

在奋斗的路途上,我们总会看到身心俱疲的脸庞,也会看到痛苦并快乐着的脸蛋,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

能摆脱自己对既定方向的执着,勇于突破心魔,承认自己方向有问题,及时做出调整的人,一定会重新找到正确的道路。

对于年轻人来说,计划永远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年轻就是资本,随着不断成熟,总会有新的想法,如果此时固守之前的计划,就会被视为愚蠢。

北大思考题:

北大学生团体曾经组织过一项问卷调查,随机访问不同的学生,问题设定如下:如果学校规定你一年之内最好读10本课外书,你觉得你会读多少本?5本以上,5本至10本,10本以上?

这乍一看是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其实也是一道思考题。

阅读5本以上的人,不拘泥于规章制度,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有时候容易"离经叛道",却不失为一名创新分子;阅读5本至10本的,比较中规中矩,总是在计划和变化间徘徊,容易犹豫不决;阅读10本以上的,比较循规蹈矩,喜欢按规矩办事,但是面对变化则相对缺乏应变能力。

花时间做白日梦,不如花时间动动手

北大箴言:

我们活着要有价值,不要投机,投机是为了升官发财,我们要有点儿抵抗力,不要跟着一道跑。

--陈翰笙

很多过来人都会告诉你,梦想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与现实毫无关系。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毕竟是少数,不能作为普遍性例子来谈及。

是否真的如此呢?

也许,在生活中,能彻底坚持梦想的人不在多数,不过,在不同程度上追梦、为梦想而奋斗的却大有人在。当然,努力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梦想,但是不开始,梦想将永远是一个梦。相反,如果你动手执行,哪怕未能触及梦想,起码你已经走在追梦的道路上,经历过那些美好与痛苦了。

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说得很好,"一人有一个梦想",既然你有自己的梦想,与其让梦想流于空想,与其花时间去做白日梦,何不动起手来,让自己也真真切切地走在追梦的路途上呢!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僚地主之家。不过造化弄人,在他13岁的时候,祖父入狱,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作为长子就要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家境的变迁,世态炎凉的来袭,让年纪轻轻的鲁迅很快看透了世俗,也更加接近底层人民,在农村生活的时光,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淳朴,他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够帮助更多的劳苦大众,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改变他们逆来顺受的封建思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鲁迅没有空想,也没有甘于沦为普通读书人,他当时选择了一条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道路--进洋学堂。18岁那一年,鲁迅怀揣着母亲想方设法借来的8块银元,进入了南京水师学堂,而后转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堂都是洋务派为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内设有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科目。鲁迅在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著作,拓宽了视野。后来,更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当时,中国人饱受疾病煎熬,被誉为"东亚病夫",鲁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心学医。可是,一来鲁迅不精通日语,二来受到日本学生的排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是特别好。直到有一次,他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抓去砍头,而一群中国人竟然站在旁边看热闹,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些麻木不仁的中国脸孔给了鲁迅很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中国人真正的病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那种逆来顺受的封建思维才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

同类推荐
  • 这样做事没压力

    这样做事没压力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唉,真累。确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处于什么阶层,累,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有人说:能不累吗?中小学生要应付学业,大学生愁于就业,工作的人谋求更高的工作岗位和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更别说复杂的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困扰。
  • 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历史故事,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们为人处世的精华,读者这一幕幕历史话剧,听着他们一席席精彩台词,我们逐渐学会更明智地处理人际关系,更轻松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更勇敢地选择拿起和放下,更豁达地看待得到和失去。本书通过通俗简短的历史故事,生动真实的历史人物,深刻明了的感悟,以及相关的名言俗语,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启示。让人们在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使人生更加精彩纷呈。
  •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贵人在什么地方?生命中有哪些贵人?如何才能找到生命中的贵人?《寻找生命中的贵人》系统论述了贵人的种类和作用,结合中外名人依靠贵人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寻找和结交贵人的方法和途径,帮助读者更新自身的成功观念,树立贵人意识,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编织一张牢不可破的贵人网络,依靠贵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迅速取得成功,成就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 好故事金道理

    好故事金道理

    每天花上一分钟读一个小故事,在这些故事的照耀下,你的人生将与众不同:你的忧伤将变为沉醉的美酒,人生的黑暗将会变为黎明的曙光,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也将变得轻松、快乐……正是这些故事丰富了你的生命历程,正是这些哲理启迪了你做人做事的智慧!乐观、豁达、智慧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简单而积极的,有些人的心灵被欲望、消极、忧伤的灰尘蒙蔽得太久,看不到蓝色的天空。如果你想不断地修炼自我、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愿意重新丰富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渴望提高生活的质量,如果……那就翻开《好故事金道理》,在闲暇时细细品味其中的甘甜,在苦闷彷徨时思考心灵的方向。
  • 我们爱说话1: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

    我们爱说话1: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

    说话人人都会,但不见得人人会说话。一句话说得好,可以让人高兴;一句话说得不好,可以让人生气。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在职场、商场乃至生活中的每一次说话,都有可能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聚会上一段慷慨激昂的祝酒词,婚礼上一段妙趣横生的应酬话,欢送时一段得体到位的场面话,都能使你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让你的形象熠熠生辉,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翻开本书,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各种场合下的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全方位了解中国式说话艺术,助你发掘自身语言财富,提高说话技巧,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热门推荐
  • 银河系修罗场

    银河系修罗场

    自称统治银河系主神的蚂蚁抓了特种部队成员杨建城。蚂蚁喝了他三瓶白酒,承诺给他金手指,让他在银河系修罗场多活一段时间。蚂蚁每隔百年对银河系的智慧生物随机抽取。倒霉蛋将被押解到银河系修罗场。该修罗场虚拟出各种绝境。可以是沙漠,可以是火山爆发,也可以是魔神,或者机甲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届被抓的倒霉蛋,数量达到五十万。剩余下来的生存者只有一百个名额。出现超出名额的情况,本届求生者将被全部歼灭……
  • 烘焙师

    烘焙师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 重生之我是大反派

    重生之我是大反派

    莫名其妙的穿越,重生在了一个游戏世界,并且还成为了未来一个赫赫有名的魔道巨擎。这里有降龙十八掌掌出如龙;有天外飞仙如仙临凡;也有三分归元气毁天灭地!更有绝世剑客,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白玉言:“男儿当杀人,千里不留行!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要做就做雄中雄!”
  • 紫星大帝

    紫星大帝

    修真界巅峰强者飞升通道被神秘黑手击杀,重生低等位面修武界,卷土重来,斩荆披棘,重返巅峰!紫星神体降临,天下唯我独尊!
  • 诸天狩猎者

    诸天狩猎者

    我要收集全世界的动植物,开一个动物园,再开一个植物园,然后当园长!
  • 阁主,请开始你的表演

    阁主,请开始你的表演

    因为喜欢他,被贬人间轮回一百次,每世都喝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直到最后一世,留她记忆,从一个爱看断袖之爱的女导演,魂穿家仆男儿身,却被他置于棋局中……
  • 伪装之王

    伪装之王

    他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名斗士,代号“墨鱼”,为了信仰,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象深海中的墨鱼一样,时时处处伪装着自己,喷射墨汁迷惑敌人,规避着来自深海的各路强敌,周旋于各色鬼魅之间,他被出卖,被抛弃,被误解,这些都未能改变他的初心,有朝一日,当真相大白,一代谍王令人敬仰!
  • 鹤顶红之李师师(节选)

    鹤顶红之李师师(节选)

    马小盐,女,七十年代生人。文化批评家、小说家、专栏作者。大学本科生物工程,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2002年开始在各大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二十余篇,2006年出版《鹤顶红》系列长篇小说。后转型文化批评,先后为凤凰网文化频道、FT中文网、搜狐文化频道、《现代快报》等网络报刊撰写专栏。谁没有过好日子?她也有过。只不过那好,是海上的花,花上的露,露上的亮色,当事人还没来得及细细地品,那好就完了。
  • 梦幻人物

    梦幻人物

    传说在遥远的银河系,有一个神奇的大陆-梦幻大陆,据说梦幻大陆有这几十亿世纪的传承,因为在宇宙中的黑洞大爆炸,梦幻大陆的公主舍身救人,而身死!可族人不信,王和王后也不信一直派着士兵们去寻找公主,终于在族人们的不懈努力中,找到了公主的位置!“念儿,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
  • 簪心梅

    簪心梅

    头一世不能长相守,上一世又别离,这一世我看到你掌心的梅,三百年的沧海桑田,我终于找到了你。他们情投意合,怎奈何情深缘浅,身患疾病的她终逝于美好的年纪。为了再续前缘,他们,世不过三,她坚信,总有一世能够圆满。可是无论怎样开始,怎样相爱,他总是先她而去。三百年的沧海桑田,她依然在坚持,坚持寻找那个手心有梅花图案的男人。“你可知道,我这么努力,只是为了能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