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1400000018

第18章 北大送给你的"自我完善"指南(2)

在父亲的教育下,张岱年从小便会在睡觉前,熄灯沉思几个小时,渐渐养成了细致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对自己的了解,张岱年可以说是十分明晰。

在他年轻的时候,兄长张申府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政治方面很有建树,张申府引领了张岱年,希望张岱年能在文化、政治层面上吸取更多的经验。不过,张岱年明确自己的钟爱,他明白,自己喜欢哲学,善于思考的他有"思天地万物之本原"的能力。因此,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便迈进了哲学殿堂。

192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虽然学的是教育系,不过张岱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在读书的时候,他一边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一边埋头苦学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在大学期间,他研读了英国新实在论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等,在张申府的引导下,张岱年吸收了兄长"列宁、罗素和孔子,三流合一"的主张,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说。

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对中国哲学实现古今转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了北大任教之后,他继续发扬自己善于思考的特点,将自己对哲学思维的体悟传授给北大学子。他认为,中国哲学长于体悟和短语逻辑分析,重观察而忽略了论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引入英国实在论哲学,用其逻辑分析上的优势,弥补中国哲学的短板,就能进一步优化中国现代哲学体系。

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唯物论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有机集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综合性的哲学体系,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创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

其实,张岱年年轻的时候和所有中国哲学家一样,是善于思考,重在体悟的。但是,正因为他对哲学有着难以取代的执着和坚持,他便在深入思考的传统基础上,发扬自己与时俱进的优势,主张知行合一,让思想理论和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用毕生的努力坚持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成为了哲学领域的大师。他编写的《中国哲学大纲》,以中国本土哲学为经,以现代思维发展为纬,成为了中国近代哲学的创新先例。

正如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样,仅仅专注于一门专业,擅长某一个领域,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不断强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才能让自己的特长更加突出。

要明白,有优势而不懂得扬长避短,就和完全没有优势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赛跑中不落后,就要懂得挖掘自身的优势,塑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北大行动指南:

1.选要选得好,还要选得对

人生中,每一个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进入什么样的生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你今天的现状可能是你十年前选择的结果,而你今天的选择也将决定你十年后的人生状况。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尤其是涉及个人专业发展领域的层面,不仅要选得好,还要选得对。何为"选得好"?用最直接的话说,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就开始复习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公务员的"铁饭碗",这是一种对好职业、好生活的选择;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拥有这个"铁饭碗"。选择了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的衣服,不代表就合身。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看着前途和收入,我们还得看看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职业就如衣服,再好的面料,不合身也是徒然的,与此相比,我们何不找一件合身的衣服来穿呢?

2.边走边修正,选择不等于签了"生死状"

"选择"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我们会在漫长的人生中面对不同的选择,并非一个选择一定要蛮干到底才是成功。在起步之初或者遭遇困境的时候,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很多时候只能一条大道边走边看。但是,当在职场上累积到一定的经验之后,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广一点,经验丰富一点,技能方面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时,你就会发现,在人生的路上会不时出现一些分岔口,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

北大思考题:

数学系的课堂上,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在倒立之后会增加它的一半?

数学系的学生都知道,那就是数字"6"。

教授为啥要这么问呢?

他是希望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善于发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的价值就能翻倍。

人生剧本由你写,演好每一个角色

北大箴言:

在时间中做了长长旅行的人,正如犁过无数次冬天荒地的农夫,即在到处是青青之痕了的春天,也不能对大地唤起一个繁荣的感觉。

--何其芳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的特长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尤其是在经历过人生长跑以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热门也好,冷门也罢,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冷暖浮沉。为此,我们更加应该秉持自己的独特优势,保持自己的特色。

因为,人生如戏,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部剧本,不过,撰写这个剧本的人,正是我们自己,要当好每一场戏的编剧,演好每一个角色,是不容易的。从编写到演绎,我们都需要深思熟虑、认真琢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桥段,扮演好适合自己的角色,还得让每一幕都有血有肉、有骨有架。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不甘心,永远追求更好,其次还需要细心、认真、踏实地钻研好一个个适合我们的人物角色。

何其芳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汉园三诗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及著名的言情写手,更加是《红楼梦》研究的忠实拥趸。

说起何其芳,大家或许会想到很多,很多人会觉得何其芳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的一部散文集《画梦录》惊醒多少人的觉悟,他的一部诗集《预言》诉说着多少震撼人心。不过,单纯从学术成就上看何其芳,还不是很全面,在很多老同志的眼中,何其芳就是一个"固执己见"、爱书如命的"老书虫"。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何其芳的一生,不过是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好罢了。

从个人生活上看,何其芳的角色是一个"老书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一生难改嗜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即使"大泽名山空入梦",也要"薄衣菲食为收书"。

这说得一点都不为过,何其芳不是说说就罢了,他是实打实地将自己爱书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何其芳住在东单,距离王府井不远,当时王府井的旧书店很多,每到周末,何其芳就会逛旧书店,临近天黑的时候,总会拉着一大平板车的旧书回家。

何其芳此时是文学所所长,他除了给自己买书,还会给文学所采购各种各样的民间书籍。由于何其芳买书的次数和数量都多,所以他用车搬书的事件便成为文学所里的美谈。文学所里面的老学者们嘴皮上笑话何其芳,其实,内心里却钦佩何其芳这种爱书如命,一天不看书,浑身不舒服的求学态度。

除了对书的执着,何其芳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也将应扮演的角色演绎得非常到位,他将自己的坚持和客观判断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次,文学所开主题会议,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不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开会那么简单。事情发生在1961年,那是文学所第一次以"所"的规模展开民间文学主题学术会议。由于新中国成立12年,当时全中国整体左倾,也就是极端推崇劳动人民的年代。对此,在"交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经验"的主题下,不少文学所的老同志闻到了政治风向,纷纷推崇以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主导地位的立场。可以说,在当时,谁反对这个立场,就很可能会被质疑是违反"劳动人民立场"。

当时何其芳是所长,自然要由他做总结。不过他的总结稿是事先写好了的,说实在的,当时会议上过度左倾的后果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他在会上没有立即表态,也没有做会议总结。相反,他听取大家意见后,连夜修改了自己的总结报告。

大家一定以为他是跟随左风,调整了总结吧?不对,作为文学所所长,作为中国学术界的文化人,他首先是一名学术研究者,他坚持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他没有跟风,在认真听取报告后,针对其他同志提出的要点,他一一细致分析,最终针对会议上提出的内容,逐个地提出了"反对"的原因。何其芳认为,政治风向是一回事,但是,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发展而言,何其芳必须要坚守的一个观念是:什么是对文学发展有利的;而非什么是最对政府领导层口味的。因此,他不随波逐流,以一位仙风傲骨的文人角色,反对民间文学主体论,坚持以古典文化为主导,希望借此将中国文学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

为此,何其芳在文学所老一辈的心目中落下了"固执己见,不顾后果"的形象。但是何其芳始终坚守自己的角色,坚守自己的立场。

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下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别,关键是我们要基于自身立场去演好,时刻以自己的坚持为尺度,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判断自己的思想行为,要懂得坚守,也要懂得争取。

同类推荐
  • 未来在磨砺中生辉

    未来在磨砺中生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磨砺的人生,才能熠熠生辉。
  • 从无到有:营销奇才的必胜秘笈

    从无到有:营销奇才的必胜秘笈

    本书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出身寒门的青年成长为销售精英的人生奋斗经历。作者22岁独立创业,凭借独特而高效的营销理念,最终带领企业领先同行业十多年拓展退休理财保险规划市场领域,并蝉联九届美国MDRT百万圆桌会员。
  • 你以为你没有的,可能在来的路上

    你以为你没有的,可能在来的路上

    你问我,梦想是什么?我说它很难被定义。有些人的渴望是,有很多钱;有些人的,是有大房子;有些人的,是变漂亮;也有些人的,是想拥有爱的人。那么你的呢,你的渴望是什么呢?作者是一枚平凡如你我的草根,他说他喜欢写字,想要一直写下去,所以有了这些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作者自己的梦想,也有身边人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说出来难以启齿,也有的闪亮的熠熠生辉,可无论怎样,它们让没有梦想的人开始寻觅,让有梦想的人懂得坚持,让忘记梦想的人重新启程。
  •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在生活中,灵活掌握运用礼仪,会让你的举止流露出自信和得体。今天,礼仪修养已经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你的礼仪价值百万》内容广泛,包括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说话艺术、涉外及旅行礼仪等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众多礼仪规范。全书语言通俗,条理清晰,事例精当,是一本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礼仪工具书。
  • 别让抱怨害了你

    别让抱怨害了你

    《别让抱怨害了你》分析了抱怨产生的原因、抱怨对个人成功的危害,更重要的是从各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离抱怨的智慧和方法,引导那些有抱怨情绪的人正确认知抱怨,并教会他们如何放下愤怒、放下怨恨,学会释怀、学会感恩,从而消除抱怨情绪,缓解压力,使内心获得洗礼与升华。
热门推荐
  • 狂魔焚天

    狂魔焚天

    太古洪荒,凶灵遍地。然,洪荒的核心之地,迷雾重重。传说其中隐藏无数至宝,甚至有永生之秘。无数强者因此闯进核心之地,意图夺取至宝和永生之秘,可都尽数陨落。唯有一人以微末之力走出核心,但却被人判下通敌叛族。为此他强破禁锢,从头开始,只为洗清罪名!
  • 我在异界送快递

    我在异界送快递

    被生活扼制了狗命的夏川在求职失败的第108次后,收到一份逆风快递招收快递员的面试通知,于月亮的见证下成功成为一名光荣的快递小哥。逆风快递你从未体验过的船新版,知道为什么最终大魔王会被勇士打败吗?那是因为没有咱们逆风快递,只要998满血复活甲带回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红杏出墙记4:丈夫的新情人

    红杏出墙记4:丈夫的新情人

    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
  • 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释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毛毛虫与蝴蝶

    毛毛虫与蝴蝶

    “六一”前夕,毛毛虫在学校惹了“祸”,制造了一起“汉堡包事件”……惊恐的毛毛虫离家出走,逃到了乡下……一个人在野外的一间茅屋里过夜,你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在乡村,她结识了新朋友……对蝴蝶产生了兴趣,捕捉并观察蝴蝶,采集蝴蝶的幼虫进行养殖,发现了蝴蝶的许多秘密。
  • The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嫁给比尔·盖茨

    嫁给比尔·盖茨

    《嫁给比尔·盖茨》全视角展现了美琳达与丈夫比尔这对志趣相投的情人、幸福生活的伴侣、宏伟事业的搭档,展现了美琳达高超的处世艺术和贤妻良母的形像。美琳达与比尔这对世界上无论爱情与财富、家庭与事业都最富有的夫妇,会给许许多多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都迷茫的人们,带来许多有益的信息。
  • 青少年国学全知道

    青少年国学全知道

    中国古代的个人修养,主要是儒家道家的修身思想,如本章介绍的“厚德载物”“格物致知”“天人合一”“守静存养”,等,这些都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
  • 太平天国:理想的幻梦

    太平天国:理想的幻梦

    发生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不断被人们改写和重塑。出于不同目的的涂抹,让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更加混乱难辨。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内外交困,殆势已至,一世之雄,因之而起。洪秀全勃然而兴,开挖清朝的第一锨墓土。“西征”战役中,天才干将石达开,开启“个人英雄主义”的绝佳表演,继而“负气出走”。来自香港的“干王”洪仁玕,呈献《资政新篇》,却成一纸空文。杨秀清被杀,李秀成被俘,天京城内血如潮涌……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自筹饷,自练兵,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太平天国运动十几年中,清廷、洋人、农民起义军各种势力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博弈,最终使得这一轰轰烈烈的“理想”运动化为一场幻梦泡影。洪秀全、杨秀清以及他们身后那些念着“天国”咒语的幢幢幽灵,在国人心中徘徊了一个多世纪。我们现在不需要武断肯定或简单否定地下结论,我们恰恰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冷静的审视,从昔日的破坏中寻找建设的起源,重新寻找逝去年代的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