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06000000001

第1章 见(上)

在张家口买下一套房子

我弟弟是个神奇的人。前几年他手里没钱的时候,非要买车。当时家里人都不太赞成,可他硬是强努着把车买了下来。汽车买后几个月,北京的车限购了。

2015年,他又想买房子了。依旧是缺钱,于是到张家口的下花园区买了房子,四千多元一平米,买了一套一百平米的房,总价四十多万元,相当于二十年前北京望京的房价。签合同付定金后两个月,北京的冬奥会申办下来了。据说四年后将有一条城铁从他家小区门口经过,直通北京。

所以说他是个神奇的人,总有种直觉能抢到头里。回想起来,中国唯一能制住他的应该只有股市了吧,他就股市没赢过,之后不玩了。

下花园是什么地方?沿着八达岭高速路出居庸关、八达岭,过东花园和官厅水库,就到了。它离北京市区大约150公里,开车得两小时以上,处于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的中间。上周和我弟弟一起去了一趟,我俩一算,来回的高速过路费是110元,加上油钱,成本大约300元。一年要跑个十几趟,相当于花掉一平米的房子。

所以,至少在城铁通车前来看,张家口的房子还不适合通勤族,只适合休闲、养老、度假的人。事实上,我弟弟目前也不打算自己去住,而是准备让年迈的父母住过去。毕竟那里安静,空气新鲜,而且还有湿地与山。

说到空气,也够让人叹服的。出发那天,北京正好有很重的雾霾,一路都昏沉沉的。到了居庸关、八达岭一带,高速路竟然涌上一片片的雾,开车打雾灯,还得非常小心。可一旦走过这段路,就像穿破了一层幕布一样,豁然开朗,天空湛蓝如洗。所谓两重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有一次我坐飞机回北京,看到城市上空就像罩了一个圆柱形的灰色罩子。我想,这是冲出罩子了。

下花园属于古幽州,一到这里,容易让人想起石敬瑭、杨家将、萧太后,以及土木堡、也先、瓦剌、詹天佑这些词儿来。当地传说,下花园这个地名,就是萧太后给起的,因为这里的确有她的几个花园。

现在官厅到下花园这段绵延十几公里的路上,遍布风力发电的大风车。有一年冬天北京严重雾霾,我在网上开玩笑,说应该众筹,在张家口架起一排巨型电扇,照着北京吹。没想到,这东西已经林立于此了。

因为风景好,所以感觉并没有跑很长时间。到达楼盘的时候,觉得楼的外观很漂亮,甚至比北京郊区的某些新楼盘都要漂亮。

在小区里溜达的时候,见到了一些看房的人,跟他们聊了聊,大致知道,在下花园买房子的人,一部分是北京来的,居住者以老人为多,大多是退休了,与世无争,到这里来寻个养老之地,所以网上有人评价,下花园的楼盘大多像养老产业。但这话也有偏颇,因为还有一批人来自河北、东北、天津,买下这个地方的房子,离北京近了一大步。至少奥运会一开,城铁一通,有一种和北京连成一体的虚幻感。我看了看宣传资料,据说从这里坐城铁进北京,大概只需要27分钟。拿不准是不是吹牛,但比开车快许多是肯定的。

我想了想我的同学和朋友们,都是四十多往五十岁上走的人,他们的房产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其中有三四个人,嫁了老外入了外籍,有的事业成功了,在北京五环以内买了房,或在望京、京密路、顺义一线买了大房子,一千多万一栋的联排或独栋。还有一批人,占一半左右,在延庆、密云这样比较远的郊区买了别墅,价值三五百万,但因为仍要上班,还需要在城里保留一套相对小的房子。不愿离城太远的,有的选择了小产权的四合院,只要一二百万。至于大多数人,还蜗居于城市附近,守着个两居或三居。头两类人,应该不太为房子和养老操心了,而后面这个大头,估计还要继续纠结和计较下去。

下花园,还有官厅水库附近的楼盘与别墅,只不过是以奥运的名义,又多了一个宣传的噱头罢了。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不限购。我知道很多在市中心有小房子的,完全可以在远处换个大房,各种舒适。但他们不肯,理由就一个:这里的房要是卖掉,我们就再也回不来了。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所以宁可枯守小房,让它占据一个购房的额度,也不愿意去买更舒适的郊区的房子。有了下花园这样的地方,矛盾恐怕就不存在了。

曾经有国外归来的朋友跟我说,外国人租房子住很普遍,租客也习惯把租来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只不过,这个观念在中国显然很难被接受。在我们的观念里,有了房子,意味着在此地扎了根;没有房子,依旧是过客。所以,当年唐伯虎拼了命借钱也要建桃花庵,徐祯卿没借给他,两个人还闹了别扭。

像燕郊、涿州、固安和下花园这样的地方,是圆这样的梦的地方吗?扎根在北京周边(用开发商的话说是“大北京”),等于扎根在北京吗?安居乐业,这几个字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要做到,恐怕还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比如那遥远的距离,昂贵的高速过路费。在这里居住的人,恐怕还是有许多只差一步、很不甘心的心态吧?

更何况,不少人都老了。

当然,麻烦还不止于此。例如装修,就只能在当地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里选择,而且还要包工包料才可以获取折扣。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或者稍微DIY一下,是很困难的,运输的成本很大。我父母现在还在设想,要把城里的旧家具甚至旧窗帘运过来,以减少入住新房的成本,殊不知这样比买新的还贵。另外,这里有商业街区,有看上去很不错的学校,也有医疗站,但如果真要在此扎根,恐怕还得做很多建设,还有很长的时间需要等待。

真的有那么一天,房价恐怕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就好比望京,现在各种设施已经变得十分周全发达,可房价已经奔四五万而去了。

在京藏高速下花园出口,还有个不大不小的陷阱——这个出口旁边,就是休息区,但人生地不熟的看房人若想在出高速之前去上个厕所,就进了陷阱了,因为从休息区只能重新上高速,再跑上几十公里,从下一出口折返,而不能直接下高速。

“凡事无绝对。”我弟弟跟我说。他听人讲,只要给管理人员买两盒烟,就能放车出高速。他自己也这么干过一次。“想上厕所的话还是忍着去售楼处吧。”他说,“出口这个岔子一定看清楚,走右边。要是不慎走了左边,几十块钱就没了。不知道这么设计是不是故意的。”

我想,这是高速路上的一个漏洞。凡是刚开发起来的地方,可能都有这样的漏洞,透着丛林法则的土腥味儿。其实,高速路、房价,以及生活的种种艰难,不都是大漏洞么?那些上千万元一个的大风车,建得跟树林似的,真的有意义吗?能让周边的销售电价也降一降吗?

社会就是丛林,人生到处有坑,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下花园。

租来的房子不是“家”

一些新闻总是让人目瞪口呆。比如2015年3月底一个租赁平台发布的《2015北京租房生活报告》中说,北京的租房人有700万,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已经赶上欧洲了。新华社2014年11月有份报道,说欧盟28国里,租房人占人口总数的29.9%。而报告中说,在北京租房子的人中,有北京户籍的人最多,占到所有租房人口的18%。

原来很多北京人自己也在租房子住。躬逢其盛,我也是其中之一,看来我不孤单。

我为什么要租房子住?这要从2012年说起。我十多年前在五环外买的房子,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可是装修却旧了,我算了一下,重新装修要花不少钱,而且那个楼没有电梯,我养着猫,老呼哧带喘往楼上扛猫砂、猫粮,是个负担。于是,我决定卖掉这套房子,再贷点款,换套新的。其实,我早就瞄上了对面那个小区,叠拼房,我觉得很适合我。我是改善型刚需。

大家都知道,那阵子正是房价疯涨的时候,几乎一天一个价。那个时候买房卖房,十分刺激,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我就差点撞枪口上。我正怀着住大宅的美好愿望折腾的时候,发现政府在调控房价,具体的做法是调高了评估价格,并且新增了一笔交易税。具体到我身上,如果想买那个叠拼,就得多交二十多万的税。本来我就钱紧,税一上来,我的贷款就得增加,这不等于贷款去交税吗?这事咱不能干。

但问题是,房子已经卖了,回头路已经断了。

情急之下,恰好一位办理财杂志的哥们儿请我吃小肥羊。行家总是有好主意,一顿羊肉下肚,前景豁然开朗。我听从了他的建议,麻溜去城里买了套小房子,保住手里的现金没贬值,然后把这房子租出去,回头用租金在郊区租了房子。瞧,我现在已经住在叠拼里了,那笔本来要多交的税费,等同于我四年的租金。

所以,我既当了房东,又当了房客。在租房这件事情上,看来我是比较有发言权了。

在得知我租房住了以后,一位在国外的朋友对我进行了表扬。他说,老外租房住很普遍,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拎着包住进去之后,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家。有的人一住就是一辈子。

听完这席话,我还真的仔细盘算了一下,我能不能把我租的房子当家。琢磨了半天,我还是觉得我不能,因为——举个例子吧,这个叠拼哪儿哪儿都好,但有个地方不好,那就是厨房和卫生间门对门。水火相对,在风水上来说是大凶之象,要是我自己的房子,我就把门改了。可这是人家的房子,我改不了。

说到厨房,也有吐槽的地方。这个厨房面积不小,可橱柜做得却很拮据,一个小洗手池,很窄的柜面,很多东西都放不下,以至于我这个勤于下厨的人,往往不知道油盐酱醋怎么摆放才合适,锅碗瓢盆堆得很狼狈。要是我自己的厨房,我肯定要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

其他的小不适就更多了。例如有一天晚上,咣当一声,主卧卫生间门上的毛玻璃就掉下来了。天亮后仔细一瞧,是底下托着毛玻璃的楔子朽了。打电话找房东修,房东说,小修小补的,您能不能自己弄下,再说我们收的租金也不贵。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谁知道,工人在修理的时候,发现放置玻璃的木槽已经受潮变形,只换玻璃根本不行,必须换门,而最便宜的门,也得六七百元。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回头想,我那租出去的小房也有诸多小毛病。比如,卫生间的一个地漏是漏水的,如果把洗衣机排水放在那里,楼下就会下雨。所以,每次都跟人家房客说,洗衣服的时候,直接排水到马桶里,千万别使那个地漏……还有,那间房子冬天的暖气不太热,找热力公司的人来查了,他们也没辙。据说原因是我们楼上某位住户长期不在家,房子空着,他怕暖气漏水,干脆就把闸关了。于是,楼下一连串的住户,暖气都不热,找了这位爷好几年了,还就找不到。为此,我就得少收租金,算一下,相当于又多交了一遍供暖费。

这些都是小细节,是能克服的困难。可这些细节都在不停地提醒你,租房只是权宜之计,早晚,你还得买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就是在我们这儿租房面临的最大问题——缺乏标准化的要求,住房装修、使用物品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出了问题由谁来负责,都没有细化,往往要靠双方协商。这一协商,就是个拖字。合同上会标明什么热水器、燃气灶不能用,但——依旧不够细致,仅仅是基本的安全要求。

这个状况,无论房东也好,房客也好,操心的事情都太多了。

好吧,现在来谈一谈标准化。据说现在有几个大佬在搞“租房革命”,包括万科退下来的王石、小米的雷军和链家的左晖。具体的做法是,租下一栋楼,或者干脆是废弃的厂房,经过设计、装修、包装,成为很时髦的公寓,然后租给年轻人住,他们还设立管家。管家的存在,估计就能解决许多合同里说不到的问题。介绍说,他们还经常组织租户们联谊,比如“圣诞睡衣趴”什么的,比较吸引人。只不过,这类公寓能满足的人群太狭窄,有的还规定40岁以上的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不爱交友的不租,很有格调的样子,而且不在北京,根本不是我的菜。所以有人说所谓“革命”,还只是在萌芽阶段,连试点都算不上。我倒是希望,“革命”赶紧发展,覆盖面大一点,能搞出各个层次群体都能接受的产品,包括我这种养着四只猫还图清净的人。等到什么房子应对什么需求,什么人能享受什么服务,这把租来的房子当“家”,就快实现了。

租来的房子不能当“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东和房客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隔膜。

这个隔膜从何而来,很难说清楚。长期以来,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新闻报道,都习惯把房东描述成不劳而获且刁蛮无理的坏家伙——赵丹演的《乌鸦与麻雀》就是这样。媒体报道经常把房东描写成唯利是图、动辄涨房租、克扣押金,甚至性骚扰房客的坏家伙,有些人还在卫生间里装摄像头。总之,这样的描述让人对租房望而生畏。不就是说房东是不劳而获并且贪婪狡诈的剥削阶级吗?

有这样的坏房东吗?当然有,但绝对是少数。因为城市里的大多数房东,还都是劳动人民。

据新华社在2016年4月1日发的稿子,北京的租房价格是最高的,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大约是4848元,相当于一平米69元,这应该是均价,三环内的还要更贵些,五环外的肯定不到。这给人造成房东们在牟取暴利的印象。

不过,房东可不这么想。租金高不是他们造成的,在这种房价水准上,他们的成本包括物业费、取暖费,当然还有其他——比如购置家具电器的费用,需要半年赚回,装修的费用,可能一两年才能赚回,购房缴纳的税费,可能四五年才能赚回。这还没有相关部门在租金的税收上较真,要是真较真了,恐怕价格还得上涨。更何况,还有许多房东,指望着租金还房贷、交学费……遇到房客晚交房费,还跟你急。如果按3万一平米的均价和目前的房租水准来看,收回70平米房子的成本,得三四十年。

图的是什么啊?谁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计划啊?说句实话,只要房子是合法得来的,就没毛病。

说这么多,就一个意思,“包租婆”们大多数也是老百姓。租房子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个交易,合法、公平就行。所以,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房东。反正我在出租房子的时候,一见到双眼冒着怒火、带着阶级仇民族恨、把你当对手的,就直往后退。

2016年两会期间,发改委主任说过,现在我国租房的比例太低。空着的房子要去库存,卖着的房子要控制价格,想住房子的人得有房住。这都该逼着把租房产业使劲往前推。可要是都把房东当坏人看,那比例还怎么提高呢?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租房当做一个产业来做——房子交给中介打理,无论房东还是房客,都只和中介打交道,彼此之间可以见面,也可以不见面,中介收费,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将房源进行梳理、装修,并推向不同的人群,监督交易。

不过话说着容易,要做到很难。现在房东和房客都还处在信不过中介的阶段,让中介大包大揽,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把租来的房子当“家”,现在恐怕还不行。房子的质量标准还得再细,中介的服务还得再提高。不能让人觉得,租来的房子不是久留之地。还有一条,丈母娘们的观念立场都得转变——闹不好,得等到新一代丈母娘登场才行。

把好房搞砸的方式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房子。

有一次我要租房,去看了一家,整洁得犹如刚收拾完的宾馆房间一样。看得出主人对房子的布置相当精细,包括桌布、沙发罩,都干干净净。房主是个厉害的老太太,我和中介一进去,就告诉我们,这里不能踩,那里不能踩,某间屋子要进去看,穿鞋罩还不行,得穿另外一双拖鞋……

我进了过度整洁的房子,压力立刻就大了,加上老太太如此精确的要求,登时有转身出去的冲动。我本身就不太修边幅,加上还养了猫,要是租了这房子,结局不是老太太疯,就是我疯。

几年以后,我在中介网站上查这个小区的房子,发现老太太的房子还在挂着要出租。也许是租客已经换了几拨了,也许是中介觉得这房子太精美,一直挂着当招牌?我没细究。总之,要是我找房子,我宁愿找那种只有基本装修,家具电器最好一样都没有、空空如也的房子。我可以背着自己的家当到处跑,包括我的猫,以及被猫挠得丝丝缕缕的老沙发。

也有正相反的。

那一段时间,看的房子比较多。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天通苑附近的一个小区,大概九几年建成的,联排。小区内的环境还是不错的,就是房子看上去有点旧。我和中介等了好一会儿,房主才匆匆赶来,他告诉我们,这个房子他已经多年不住了,所以……门锁很不容易打开。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进屋后我还是大吃一惊。屋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无论是地板还是家具上,都布满了厚厚的尘土,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程度。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照射进来,使得屋子显得格外昏黄。开了灯,房主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各个房间,很抱歉地对我说,你真要住,得找清洁工好好收拾一下,或者,我少收点房租吧。

房子的装修风格是典型的90年代风,到处都做了大芯板的家具,到处都是暗门、通道。最有意思的是在客厅里,竟然在四面墙布满了柜子,柜子中间凹下去一个长方形,里面放着大背投。我正在四处打量呢,房主突然走到背投旁边,伸手拉开一扇柜门,说:“这里面是卫生间。”

我赶紧走过去,看看这大隐隐于市的厕所。里面非常狭小,仅仅容得下一个马桶和一个水盆,人也仅仅能转身,还得弯着腰。

我知道在十几年前是非常时兴这种暗门的,但一般都不会做在家里,而多设置在老板的办公室。暗门拉开,里面是间卧室,还有卫生间、洗漱间,甚至大浴缸,老板可以在里面休息、躲债或者……但在家中,费很大事搞出这样一个小卫生间来,确实让人琢磨不透。

也许,就是赶时髦,和往外墙上贴瓷砖一个道理?

以上,都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我遇到的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在2012年下半年,房产价格飞涨的时候,我见到的一套房子。

那时候,中介极力向我推荐一个“把边联排”。一般来说,把边的联排都是比较好的房子,因为窗子更多,邻居会少,价格也就更高一些。不过,这个“把边联排”价格却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真跟中介去看房了,一到房子跟前,我就傻了。

这是房子么?

去过圆明园吗?遗址是什么样,这房子就是什么样。周边杂草丛生,走到房子前很费力气。房子则被拆掉了一半,一楼门窗皆无,二楼只剩下半边,白色的内墙赤裸地暴露在外。仿佛这房子刚遭到过一场烧杀抢掠。难怪这么便宜。

中介告诉我说,房主买下这个房子后,觉得不太满意,然后决定拆掉,重建。拆到一半,房价开始疯涨。房主一想,重建已经不合算,直接卖掉才是王道。于是,直接把这半扇房子挂到了中介——合着谁买了这房子,还得拉队伍先把房子重新盖起来。

挺好的房子,就这么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有一阵子,对私搭乱建管得不是很严,尤其是在郊区的一些联排、独栋小区里,业主个个都很有钱的样子,物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像现在的高档社区,连在窗框上刷漆物业都会干涉。我家附近有个小区,就私搭乱建得厉害。200多平米的房子,能在花园中再多搭出几十平米来,犹如蔬菜大棚。这样,好好一个社区,变得跟大杂院似的。房子面积增加了,看上去是占了便宜,不过取暖就成问题了,于是又往新增的面积接暖气。可取暖费是按房本面积交的,多用了暖气,没多交费,供暖公司就赔得一塌糊涂,凭空又会生出许多矛盾来。

这些做法毁的不止是房子,还有整个社区,最后脱手的时候卖不上价,亏的还是自己。

回到房子装修这件事情来,大多数人有了房子,都是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一把的。但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一个家里,有两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该怎么办?即便是夫妻,意见不一致的也多了去了,为这种事情吵架翻脸的也不少。这实在是对双方审美差距的一个考验。

全民炒房的年代里,见过大家凑钱买房,然后再租或者再卖挣钱的。比较典型的,是小汤山的一个叠拼。中介带我去的时候,我就奇怪,为什么这家装修、家具风格如此不统一,比如沙发是古典欧洲皮质的,扶手上各种曲里拐弯,餐桌又是简约北欧,而穿衣镜则充满梦幻风,粉粉的样子,墙上还挂着骏马奔腾的字画,似乎把所有风格的东西都摆到了一块儿。后来搞明白了,这套房子是几个朋友凑钱一起买的,家具电器什么的,也是各自负责一块,于是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路数买东西,一堆砌,不像一个家,倒像是个家具店。

所以,装修这件事情,不存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事情,太毁房子。

但独自做主就真的好吗?恐怕也未必。

中介带我去过一个小独栋。这房子面积不算大,可太有特点了,一个字,就是“嗲”。房子怎么还能“嗲”呢?因为房主完全是按欧洲公主的套路进行的装修(还是童话版的)——楼梯扶手、挑空栏杆甚至花园里的围栏和铁门,全都用金属铁艺,墙壁刷成粉色,双人床、沙发、梳妆台什么的,不是紫的就是粉的,或者是白的,屋子里的窗帘、窗纱和床幔,更是粉红一片。中介说,这是套婚房,房主是个煤老板,房子是给女儿结婚准备的,但是女儿没住。

我问,是不是还没结婚呢?

中介说,也不是,他女儿都三十了。这个女儿,十几岁就去国外读书了,一直没回来。在父亲脑海里,女儿还是原来那个小巧的模样,装修也显出了满满的爱。后来女儿带着丈夫回来,完全接受不了这栋房子,俩人住都没住,就去上海了。这房子就一直空着,煤老板终于觉得,空在这里还得打理,干脆卖掉算了。

尽管当时我只是想租房而不是买房,中介还是把我带来看这个房子。他觉得我是个文化人,很有必要让我欣赏一下这套特色极浓的房子。

我只是觉得心疼,替这个当爹的煤老板心疼,也替这套房子心疼。

大多数人都是爱房子的。只不过,一部分人爱的是房子的价值,另一部分人爱的是房子带来的生活。前者看待房子,和看待一块石头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希望它能增值,所以对待房子并不经心,只是买下来,然后租或者卖出去。房子对于他们来说纯属工具,对待房子毫无感情色彩,如果一块板砖能增值,他们也会这样对待板砖。后者是真正的爱,只不过受限于自己的审美,有时候爱得不得要领,有时候爱得过犹不及。

2013年,我租住在一栋楼房的一层。我的楼上是一套毛坯房,没有人住。安静了半年多,楼上开始装修了,结果装修工人在没做防水的情况下,就在房间里洗澡,我的房子漏了。

当时我可生气了,气势汹汹去找楼上理论。俩装修工人直跟我赔不是。我往屋里一瞧,奇怪啊,屋子的客厅中央,用红砖搭起一面墙,说是墙吧,又两头都不沾,似乎是个照壁。这四十平米的客厅有必要搭这么隆重的照壁么?我就问:你们在搭啥?

装修工人说,是个电视墙。

我满腹狐疑地下来,琢磨在屋子正中搭电视墙是什么感觉啊?

后来有一天,楼上的房主露面了,是个老太太,敲我的门,跟我赔不是。我说没啥没啥,但我可好奇您家的装修呢,我能去参观一下吗?

她说没问题啊,欢迎。接着,我就看到了黄色和蓝色的琉璃瓦,已经把红砖完全遮盖了,顶端还有飞檐斗拱,墙的正中是条飞舞的龙(也许是两条),构成一个“福”字。老太太说,墙里边放电视,这个墙又是照壁,又是电视墙。

我强忍着没笑。这是在家里搭了个山寨九龙壁啊,搁古代这叫僭越。大姐您这内心是有多宏大啊。

追了房子半辈子,感觉真追不上

几年前,在租房子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胖胖的中介,整天骑着个小电动车,在小区里转呀转。据说他是这一带中介的大拿,这小区里,所有要出售或出租的房子,他都有钥匙,我的房子就是通过他租来的。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到他。两个月前再见,变化不小,依旧穿着中介的工装,可不再骑车,腿有点瘸了,走路很困难,但还是坚持走,每天都走。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突发脑溢血,现在缓过来了,要锻炼走路。巧了,我也下了个走路的APP,在小区里转悠,还总能遇到他。只是,我就是按照溜达的速度,也走得比他快些。

他叫住我,跟我说:“南边开工了,你知道吗?”

我知道,看见工地了。我们小区南边是一大片空地,包括一个小自由市场。后来圈了起来,几年了,一直没动静。有传言说要建个马戏团,但周边小区有很多养小狗小猫的居民,他们反对让动物工作,抗议了,之后就寂静下来。最近开工,路边多了卖盒饭的,也多了不少卡车和工人,刚开始我还以为真要建马戏团呢,胖中介这么一说,我才反应过来是给人住的房子。他问我:“你打算买吗?五万。”

我吓了一跳。我们这里可是北五环开外,再往北走几公里,就是六环了。这儿的房子都上五万了?

胖中介看懂了我的表情,只是说:“想想吧,想好了可以找我。”

我开始留心南边这个新楼盘,弄清了它的一些基本状况。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开发商盖的。它的房子将不是毛坯房,而是精装房。它是街区形式,应该没有封闭的院子,照搬了美国一个城市街区,在这条街上,将有商业中心、甜品店、餐厅和娱乐场所。其中,还有一所重点小学,一个儿童博物馆。

房子的设计也很洋气,大多是小洋房,也有个别高层,但没有别墅。房屋的设计,最小的150平米左右,最大的300平米。

看上去美如画,但就是——很贵。

周末逛街的时候,我在万达广场的前厅里,看到了这个楼盘有个小小的摊位,就过去和他们聊了几句。售楼员告诉我,这个房子的最终价格还没有确定,他倒问了我一句:“你觉得,这样的房子卖多少钱合适?”

我乍着胆子说了句:“三万到四万吧,再高不好卖了。”

他一下就急了,说:“怎么可能。你知道附近的某某楼盘吗,和我们性质是一样的,现在都卖四万了。那还是五年前的楼盘呢。他们房子没我们新,物业肯定也没我们好,还没有学校。”

我笑了,没错,一切都更好,除了价格。我还知道在顺义某地,刚出了个地王,那里到市中心的距离,和我们这里差不多,但光从地价看,房子得卖十万一平米。这么对比,房子要定在五万上下,确实有理由。

可是,卖给谁呢?

晚上回来,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儿的房子是卖给两种人的。一种,真心要住的人,比如想改善住房条件的,比如买第一套的年轻人,或者挣了点儿钱,想买个房子安居乐业的“中产”。另外一种,炒房的人,希望靠房子投资,盼着房子升值,然后卖出赚钱。很显然,南边这片房子,在设计理念上,看上去是要卖给第一种人的。因为它的户型面积,很适合一家人住:夫妻两个带一两个孩子,加上老人或者保姆。这是完美的中产造型。有街区和博物馆,生活设施齐全,有学校,还沾上“学区房”的边了。

问题是,这样的“中产阶级”数量有多少呢?如果真按照五万一平米算,那么房子的总价在750万元到1500万元之间。家中有上小学的孩子,且能拿出这样一笔钱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我很难想象出来。这样一笔钱,在附近可以买到很不错的独栋或者联排了,面积能达到300到500平米,离这所小学也不过四五公里的路程,难道大家会为了这个距离放弃别墅,去住所谓的洋房住宅吗?

其实,“学区房”的概念,也经不住推敲。如果有这样一笔资金,完全可以在城里买小一些的“学区房”,去靠真正的重点小学,而不会在郊区靠一个复制的分校。“学区房”红火的秘诀是,它只是占用资金而不会消耗资金,当孩子完成入学后,家长完全可以在方便的时候把房子卖掉,甚至还会获得不小的溢价。说白了,就是个泡沫,接力用的,看看最后会砸在哪一家手里。而这个五环六环之间的房子,怕是短期内没太大的上升空间了,也就是说,差不多见顶了,连接力的可能都没有。

确实物业不错,确实理念先进,确实是精装,但仅靠这个,恐怕还是很难有吸引力。

再说说开放式的街区设计——我们这一带,是很著名的堵点。您住再好的宅子,开再豪的车,一出来都会陷入堵车的洪流中去。如果街区是开放式的,恐怕很快就会被堵住,环境嘈杂、暴土扬尘的样子,想想都让人心颤。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体现高房价带来的安全的价值呢?

除非街区只是个噱头,最终还是封闭式小区。可那样,设计中的底商就很难让人入住。一个小区,很难支撑起这么大一片商业。

我想,就算是炒房的人,面对这样的房子,也会含糊吧。除了对升值空间判断不准之外,占用资金太大也是个问题。那全是风险啊。

放眼望去,许多一线城市,房子还在涨价。按说,人多地少,接着涨多少年都不是事儿。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大家用什么买?工资显然是不够的,从2009年到现在,房价又翻了一个跟头,但工资却没有。靠工资生活的人,购买力已经见底了,而他们却是购买房产的大头。当然,他们还可以贷款,但贷款也是要有经济实力做基础的。比如买750万元的房子,首付三成,那么贷款需要500万左右,月还款需要三四万。如果撑得起这个还款额度,也不需要贷这么多款了。

其实,下面这些数据可以给房地产商做参考:2016年6月3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去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每月7000元出头。就算挣的钱高出平均工资10倍,买下这样一个五环之外的“学区房”也不轻松。另外,就是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测算,国内资产超过千万元的家庭大约有305万个。比起雨后春笋般的千万宅子来说,这个数字是不是太小了点呢?

更何况北京还限购。

《人民日报》发过一篇评论,说“树不能长到天上,房价也一样”。现在的房价是不是到了天上还难说,但顶了天花板是一定的。就这么说吧,搁在以前,房价怎么涨,大家勒紧裤腰带,牺牲点儿生活中其他的幸福,勉强还能够得着。这二十年,大家已经把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工资、啃老、贷款,倒腾所有能倒腾的资金,组团、集资、拆借高利贷、买进卖出,连押房子借消费贷这样的招数都使上了,很多只想住个好房的人都被逼成了房虫。合法不合法,五花八门。您再往上飙,没招了。有价无市,这就快了。

其实,我也不是非憋着买这个街区房,就是有点郁闷,昨天还觉得自己是个“中产”,日子过得挺滋润,今天被这么一闹,觉得自己自作多情,仍然是个穷人。我不知道,这是新楼盘的销售定位不准,还是我们这些人人生定位不准。

打开电脑,扫了一眼这个城市的房价,城里漂亮的大宅,都是一两千万的总价,用售楼员的思维,他们都卖到那个价了,我们卖贵点怎么了?心里开始发寒,努力半辈子,这是要被人甩了啊。

我认识的中介挺多,遛弯时又碰上一位,以前是个小店员,后来做得好了,当了店长,自己也在附近买了房,老婆孩子、父亲母亲,都接来一起住,中午还能回家吃饭,我觉得他过得比我好。他跟我透露消息:“哥,某某小区又出了套房子,挺不错的,我觉得能升值。”

我说:“兄弟,你还不知道我吗?其实我没心思倒腾房子。再买房子,我觉得就得买个长久的房子,往里一住,安安静静,就不动了。房地产市场,天翻地覆什么的,都与我无关。我想找的,是这样的房子,升值不升值,关系不大。”

他说:“噢。”

暖不了的房

我要说的这个小区,就在我住的地方附近。之所以要提它,是因为前一阵我去了解过——那时候我打算把住的房子卖掉,它实在太高,五层没有电梯,有时候我上楼都喘,更别提我爹妈了,他们到我这儿来住,上下楼都不方便。所以,我想换一个楼层不那么高的小区。当时,我认为这个小区是首选,一是距离不远,生活环境没有大变;二是它除了独栋就是联排,不存在上下楼的问题;三是它真的很便宜,要是买户联排,我添不了多少钱。

唯一的问题,就是它比较旧,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但旧归旧,好歹也是个高档社区,住的都是有钱人。想想啊,90年代,住得起这样房子的有几个?

然后,中介就把我带去看房了。大家都对中介印象不好,但我觉得我这个中介朋友还算诚恳,一路上念念叨叨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不太推荐。我还纳闷儿呢,中介不都是把房子说得跟花儿一样么?他这态度反常啊。

絮叨半天,中介哥们好像下了决心,说你一定要看的话我就带你去看看吧。

连着看了两家,都是风格突出,其中有一个房主是画家,家里的布置和陈设非常大气,心里中意,几乎要下决心买了。然后就发现问题了。

几个工人正在小花园里干活,草坪被挖得很乱,翻出的新鲜泥土堆积在一旁,人走过去,踩一脚泥,鞋子就变脏了。我随口问了句这儿干什么呢?中介回答说,是供暖改造。他半叙述半提醒地说:“这儿的供暖不太好。”

我心里就是一凉。供暖不好的地方我可不能住。

回来后,我头件事就是上网,找这个小区的业主论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小区的供暖问题真是由来已久,已经闹了有几年了。捋着帖子往下看,有物业的呼吁和解释,有业主的抗议书,还有供暖公司的通牒,煽情的、愤怒的、理智分析的,各种文体,各种观点,立场鲜明。认真看了俩小时,终于闹清楚了。

起因,是有人拖欠取暖费,刚开始是个别的,后来愈演愈烈。

这个小区的供暖,是物业包给一家供暖公司的。供暖公司收了取暖费,烧炉子供暖。本来以为住的人档次比较高,收个供暖费没什么大问题,没想到每年都收不齐,最惨的一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交钱。

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些人买了房,却不住在这个小区里。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我没住,自然也没享受到供暖,既然享受不到供暖,凭什么让我交取暖费呢?于是就拖欠和拒交。物业打电话,干脆不接。反正,拿他们也没办法。

赖账这种事情,是可以传染的。既然有人不交取暖费就能过关了,那么其他人为什么要交取暖费呢?于是,不交取暖费就像疾病一样蔓延开来,借口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温度烧得不够高,家里小孩被冻病了,比如房顶漏水,再比如,谁家私搭乱建遮了光物业不给解决,还有就是手头钱紧,等等。总之,物业做得有一点不到位的,甚至自己的事情,都被拿来当作拒交取暖费的理由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有人拖欠取暖费了,导致供暖公司偷工减料,这完全是物业不作为造成的,所以不仅不该交取暖费,连物业费都不该交。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两年,终于把供暖公司搞崩溃了。在物业转发的供暖公司通告(就是最后通牒)里,供暖公司表示,亏损越来越大了,已经扛不住了,如果某月某日取暖费再收不上来,就会停止供暖。

看起来,大家都没当回事。因为政府有文件啊,出什么事都不能不烧暖气。

然后,供暖公司就真的不供暖了,一连三天。想想啊,数九寒天,屋子里没有暖气,滴水成冰,哈气儿都是白的,日子可怎么过?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都急哭了。当然,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这个小区已经不年轻了,如果暖气管道结冰,被冻裂了,以后就是想烧暖气也烧不成了。

最觉得委屈的是那批每年准时交取暖费的人——为什么别人的错误,要由我们来承担呢?我们遵守了规则,为什么也要挨冻?

于是,一批愤怒的业主集结起来,直接去了镇政府抗议,镇政府赶紧开了紧急会议,把物业和供暖公司的人都叫来了。供暖公司的态度也很鲜明:批评全接受,可我们没有钱了,你叫我们烧什么?

事情就这样骑虎难下。还是政府觉悟高,决定先把这一年的取暖费垫上,但是责令物业进行供暖改造——明年这个时候,不许再出这种事了,再出,镇里也管不了了。

暖气就这样恢复了,开春以后,一些住户的改造上马,就发生了我看到的那一幕:挖开花园,铺设新的煤气入户管道,每家安个总闸,烧不烧,烧多热,完全由住户自己决定。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吧?没有,接下来还有一出。

那就是供暖系统的改造需要费用。这笔费用要业主们来承担。

我看到论坛上比较新的帖子,一个ID叫“老兵”的住户号召大家抵制这次系统改造,说这是物业和供暖公司转移矛盾的借口。凭什么大家要多出这笔钱?这不是对业主权益的剥夺和侵害么?所以,不能改造,而是要动用法律武器,追究那些不交取暖费的人的责任,让他们补交费用,让供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下面跟帖支持的人也不少,也有骂的,意见相当不统一。

其实,“老兵”说得也有道理,只是,要是这么纠缠下去,到哪儿能算一站呢?从春天到冬天,也没多长时间。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少数人的不守规则没有受到惩处,就演变成多数人的不守规则,接下来就是守规则的人跟着倒霉,然后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无论是否守规则,大家都要付出代价。不愿付出代价,根本就没有出路。所谓积重难返,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的种种不适和愤懑,大多是以前种下的种子。这种事情和有没有钱、有没有爱都没关系,就是个惯性。

这个小区的房子价格和租金都低于周边小区,和供暖的事情不无关系。

后来我问中介:“你说这个小区到了今年冬天,能正常供暖吗?”

他说:“哥,这个我可真没把握,我又不是这个小区的人。要不您看看别的房子?”

听人劝,吃饱饭,最后我把原有的房子卖掉,在这一带稍好一些的小区租了房子。当然,别的小区有别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地界儿,什么地方没有问题呢?

同类推荐
  • 九死一生

    九死一生

    这位老人,这位老兵,叫徐钦林,是1949年10月参加过金门战役的老战士。现住在故乡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镇央上村。金门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唯一打败了的一场战役。我军出动9086人(内有船工、民夫350人),其中牺牲5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国民党军阵亡(一说伤亡)9000多人。徐钦林是这场战斗之后唯一逃回大陆的战士。他的右小腿受伤后,靠身上穿的国民党军装才幸免被俘被杀害,并“混入”了国军。1950年2月,他随国民党部队去了舟山群岛。5月份在敌军撤退时,他乘机跑到了山里,后找到了攻岛的我军部队,才返回了大陆,返回了部队。先介绍一下金门战役。
  • 我问关公

    我问关公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为什么说关公“生在蒲州,长在解州”?、关公是怎样熟读《春秋》的?、关公是怎样到绛邑小华山求师学艺的?、南山上的三道狭谷是怎样形成的?等。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这些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而又受益匪浅。
  • 大雅村言

    大雅村言

    本书共收录散文作品45篇。包括:“皇帝与作家”、“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的感觉误区”、“胡椒八百石”、“嘴巴的功能”等。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热门推荐
  • 无双阵帝

    无双阵帝

    一千年前,天才阵法师叶岩,在新婚之夜被妻子万天绫设计暗算,饮恨陨落。一千年后,叶岩在一个普通少年身上苏醒,却发现万天绫不仅成为了阵阁十二阁主之一,权势滔天,还拿着他前世创造的阵法,收获无尽财富。“你施加于我身上的一切,我定十倍,百倍地奉还给你!”……………………书友群:555894737
  • 狐狸相公缠不休

    狐狸相公缠不休

    你美,就可以男扮女装嫁到她家当她老婆吗?你坏,你就可以二话不说的走人家屁股吗?谢梦萱心里无限的愤慨,凤琉璃,你不能因为咱俩有过节,你就把我当节过!“你你你……你不要脸!”“要脸干什么?有你就行了。”
  • 洪荒第一刀

    洪荒第一刀

    洪荒就要有盘古?谁规定的?没有盘古又如何,我就不能开天?你是否已经厌倦了套路,那就随我走进不一样的洪荒。第一卷炼心路主角李神傲刀斩大道树开辟洪荒第二卷吾道不孤主角万新阳传承老祖遗志建设新世界第三卷主角待定......
  • 人类或使徒
  • 冰雪传说

    冰雪传说

    末小末是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小女孩。有一天,她来到了小河边,哭诉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好被月亮女神听到了,月亮女神赐给她一只小鹅,小末欢天喜地,似乎生活从此改变。可是命运捉弄了小末,让她心爱的小鹅突然死去。月亮女神知道后再次产生了同情之心,告诉她,如果去往阿伯利亚找到复活之水,小鹅就能复活。尽管前往西伯利亚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小女孩为了救活小鹅,毅然前往。一个柔弱的女孩末小末穿越雪地,去寻找复活之水拯救她心爱的小鹅的故事。途中,她遇到了狼、野孩子、树精、小王子、风神等,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能让你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信,不一样的“冰雪盛宴”,将为你带来震撼与感动!
  • 是爱情生病了

    是爱情生病了

    孟丽在经历了一次痛彻心扉失败的恋爱之后,决定与相亲认识的综合评分最优的男孩赵济楠结婚,一段不是从爱情开始的婚姻,两个陌生的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亿万暖婚之夫人甜又拽

    亿万暖婚之夫人甜又拽

    盛雀歌的母亲被小三上门挑衅,后郁郁而终。记仇十年,后妈和妹妹费尽心机想攀上那位谁都惹不起的大佬,被她半道截胡。未曾想这一截,盛雀歌就此英年早婚。后来她作为龙城律界新人,因两年来胜诉率百分百,被传傍上了大佬。而大佬,早已婚配。?某日宴会,据说大佬屈尊降贵,追妻而来。盛雀歌把大佬堵在男厕所门口:“今天不解释清楚,你就别想走。”周遭响起嘲笑声。大佬冷眼环顾众人:“你是我娶回家的老婆,谁有异议,来找我。”围观人群瑟瑟发抖:……试问,谁敢??【采访篇上】某日贺大佬作为全球顶级建筑事务所老板接受采访。记者:“贺先生谈谈中标的新机场方案灵感吧?”贺大佬:“我太太喜欢。”记者:“.....那贺先生为何临时决定参与竞标呢?”贺大佬:“我太太想让我参加。”众记者:“......”别问,问就是贺太太一手操控。?【采访篇下】盛雀歌刚下庭,媒体蜂拥而至,重点却是贺予朝近日绯闻。记者:“盛律师怎么看您先生与当红小花共进晚餐一事?”盛雀歌:“没看法。不吃醋。无所谓。”记者:“……”盛雀歌冲着镜头一挑眉:“你们不如问他,我和我的当事人见面,他为什么非得跟着?”众记者:“......”哦,原来这是个大佬化身忠犬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寒松传

    寒松传

    “我兄弟四人,都以芳草为名,却没有一个如父亲所愿,成为朝廷栋梁之才。孙辈出生时,他便以树木命名,说道:大厦将倾,芳草易腐,吾愿汝等生为乔木。”“可叹这老朽越发痴了,凌寒独立,这是多么重的名字。”-*成长故事,穿越架空,战争主线。
  • 玄奘精神

    玄奘精神

    《玄奘精神(盛世下的传奇故事)》以玄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通过解读玄奘西行之旅的曲折经历及其相关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玄奘形象。他在充满艰险的西行之旅中所彰显出的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识、优秀的团队意识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正是他获得圆满人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