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44300000015

第15章 认识你自己

“人活一世,醒悟的少,疑惑的多,而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因此,你从哪里来?你到何处去?是人生的一道千古命题。哲学家要求解,我们常人何曾不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正是基于这样的诉求,哲学才在苏格拉底那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转向——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德性即知识,一个是概念论。

把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从自然转向人,这是苏格拉底对哲学的伟大变革和伟大贡献。苏格拉底的学生去雅典的德尔菲神庙,这个神庙很有名,据说在这个地方祭祀非常灵验,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愿意到这个神庙祈祷,去求神谕,问祭司。他们问祭司雅典谁最聪明?祭司说雅典苏格拉底最聪明,最有智慧。弟子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说这不可能,我怎么会最聪明呢!肯定是弄错了。为了求证这一点,他就去找那些人们认为最聪明的人,跟他们一聊,都不聪明,他就想,我就够不聪明的了,他们比我还不聪明。后来苏格拉底明白了:“我自知自己无知,就在这一点上,我比其他人聪明。”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由此认为,人最大的问题是认识自己。据说,德尔菲神庙的金顶上有一句铭文:认识你自己!他以此作为他的座右铭。这句话是神对我们的要求,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苏格拉底是一位哲学的殉道者,他曾经自问自答:“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我们说他的哲学问题归结到一点,就体现在这句名言之中,而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正体现在这里。第一,他是把哲学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的第一人,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对人的关注使得哲学由知识论向伦理学过渡。

“认识你自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24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说出的这句名言,在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启示,让我们不得不感喟哲学的伟大,苏格拉底的伟大。

有一天上初中的女儿突然问我:“老爸,你说我从哪里来的,我最终要去哪里?我究竟是谁?”她的突然发问惊得我目瞪口呆。有人说小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看来这话有些道理。我说这个问题很难解,你得用一生去追问,去体会。

是啊,世界上最陌生的容颜,不是别人的脸,而是你自己的脸。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读者注意过没有,人在做梦的时候,很少看清自己的脸。梦里的自己往往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脸面如何,更是含混不清了。茫茫人海,我们究竟是谁?这样的惊问常常让我们很惊悚!在别人的眼里也许你是简单明了的,但在你自己那里,你很茫然。

认识自己的容颜很难,在人的一生中,要活得明白其实更难,所以大千世界,圣人智者不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胎,我们在很多时候是认识不清自己的。早年读《圣经》时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在跟一个人通奸,被村子里的人抓着了,依照当时的法律犯了淫乱之罪,是要被处死的。一些人手持石头棍棒围住了她,请耶稣发令处决。当时耶稣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手指在地上写着什么,这些人等不及了又催问,耶稣起身说:“你们这些人谁没有罪,谁就有权处死她。”说完,耶稣又在地上写着什么,不一会,围观的人一个一个溜走了,只有少妇还在那里站着,等耶稣发话。耶稣说:“回去吧,我不会给你定罪,以后再不要犯了。”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我们谁没有罪过?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又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慎独!在没有任何人监督你的情况下,你能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做到不动心吗?你能做到取之有道吗?

在当今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的许多年轻人,对别人是无比的苛刻,对自己却是无限的放纵。总是看到别人一身的毛病,这也不顺眼,那也不自在,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认识你自己!”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来到这个纷纭的世界,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认识自己了,才能找回自己,才会明白天地之间的大是大非,一个人也只有认识自己了,才能做到有德性,即达到善的境界,才会安身立命,才会善待这个纷纭的世界,这才是人的大智慧。

对苏格拉底来说,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并且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在他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天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是恶的。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有两条:一是认识本性——理性,区分认识。二是道德本性,区分善恶。认识本性和道德本性都源于人的理性,道德本性高于认识本性。这句话思想意义太大了。再进一步说,人之为人,不在于人的认识,而在于人是道德的人,这一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湮灭了。人之成为人的根本在于道德,而不是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他对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从目的和德性两个概念出发。任何事物都是蕴含着事物成为其本身的目的——有用性(后来这个词不再用了)。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说,是神赋予的。在非神学条件下就不好用了,用的少了。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目的就是善,就是德性,人符合德性的目的,人就成为真正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善是潜在的,要通过不断的理性发现,人才能成为有德性的人,高扬自己的善、德性,人才能从一个具有潜在德性的人变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理性的审慎。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不经过省察的生活不是人的真正生活。理性省察的过程是什么呢?这就是知识,通过知识,就能认识到人的善,人就会在现实当中趋善去恶,就会成为有德之人。德性即知识,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区分善恶的知识,开辟了伦理学的先河。强调理性对人道德性的决定性作用。后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演化为中道原则。伦理学在后来加入了一些其他因素。亚里士多德之后,加入了情感、意志、欲望因素,使得道德性变得复杂了。

我以为,伦理学的东西,道德行为的标准必须要简单。你不能掺杂太多条件,条件太多的话,这道德就不好说了。比如,刚下夜班的工人,困得要命,在公交车上遇到几位刚晨练完的老大娘,让不让座?不让,是不是就不道德了?康德提出道德性就是绝对命令,没有多余的东西,他抓住了伦理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或者说本质,知识也就有了道德的价值。近代以来,知识有工具性倾向,知识有用,知识的伦理学价值不再提了,知识和道德分开了,有知识的人没道德,有道德的人没知识。

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知识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做是真正的知识呢?苏格拉底是这样回答的: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本质规定)。据说苏格拉底的对话大都是以追问“是什么”为主题的。如: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正义是什么,等等。他所关注的是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即“类本质”,因为在他看来,类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确定性和自明性,才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对普遍性定义的关注,也就是对一些概念性的正名(正其名分)。善是具体事物中美的东西。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具体事物所分有和模仿了善的理念,就会善。苏格拉底对普遍性定义的关注是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格拉底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禀赋了德性——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德性没有认识。因此,我们还都不是有德性的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呢?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助产术”——即运用反诘的方法,帮助人们把真理从自己身上接生出来。反诘法运用的前提首先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承认自己无知了,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接受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诱导和启发的过程。诱导对方说出自己心中的观念,然后揭示其错误观念中的矛盾,让对方否定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观念,达到除蔽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因为真理就在人们心中,只是被遮蔽了,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除蔽,而除蔽的方法,只能是诱导和启发,也就是西方所说的教育,就如助产婆一样帮助产妇把婴儿从母腹中产下来。这里有一个让受教育者否定自己的过程,这无疑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没有分娩前的阵痛,哪会有宁馨儿的降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西方传统中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的哲学根据和渊源即由此而来。

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苏格拉底认为,探究知识要向外求,从外在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认识自己,知识是无用的。无论我们对外在的世界有多少知识,很可能对人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态之中,为此,苏格拉底把探究知识的目光作了转向:从外在的世界转向人本身。从此,人生哲学之门开启了。这就是智慧之门。

苏格拉底说:“每一个寻求智慧的人都会明白,当哲学接管灵魂的时候,灵魂是一个无助的囚犯,手脚被捆绑在身体中,只能透过灵魂的囚牢间接地看到实体,在无知的泥淖中打滚。哲学知道这个囚犯自己主动的欲望在狡猾地影响着这种监禁,对灵魂的监禁来说,使灵魂进监狱的首先是灵魂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接管了灵魂,试图用温和的劝说来使灵魂自由。”所以,当我们试图通过哲学探求真理、寻找人生的意义时,灵魂是“无助的囚犯”,此刻,应谨记苏格拉底、波普尔等哲学家给予的提示,应当把“无知”当做思想的解毒剂。追求真理、探寻人生是有意义的,但为了避免落入我们自己编织的陷阱,必须记住:“为自己带上一条自救的绳子。那就是人类的‘无知’是永恒的,人类对生命之实际意义的寻求将会是一个‘无尽的探索’。”

同类推荐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本书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这个世界有时像个漩涡,稍不留意就被卷入其中。你看着大家都在做的事,听着大家都在说的话,不知不觉,你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大家”一员。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就像被远射灯照射的迷途小鹿,一脸茫然与惶恐。你似乎什么都想做一点,又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一时间,专注成了一件难事。有人相伴固然很好,但别让太多嘈杂迷失了自己;有时候你需要关上一些窗户,独留一扇自在呼吸。专注你想做的事,心无旁鹜且乐在其中。
  •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 儒的气场

    儒的气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自修自勉、成功成事之道。大功业、大境界。本书从“修身”开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为中心,形成了一套自我修养的理论,帮助人们修炼好德行、具备仁爱之心,从而在“内外兼修”中成就完美的气场氛围、凝聚强大的气场能量,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以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技巧。
热门推荐
  • 修真在科幻世界

    修真在科幻世界

    一个承修真文明于一身的人,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将会有怎样的一个人生?请各位书友到书中一阅!
  • 感觉有点冷

    感觉有点冷

    秋老头静静地躺在棺材里。他躺在他的床上听沟边的流水。学屋外的鸟叫。数老伴坟上的石头。这些都是秋老头最近一直做着的有趣的事情。秋老头数完了坟上的最后一块石头,轻轻说了一声青发今天又不得回来了。他张了张口,习惯性地用舌头在牙齿周围扫了一圈。秋老头感觉到了稀疏的牙齿间异物的存在。他知道这是昨天下午残留在牙缝间的肉丝。他伸出两个手指准确地将它拔出来,用舌尖舔了两舔,来不及咀嚼便吞下了肚里。秋老头尝到了一种香辣辣的味道,他在这种亲切的味道里走进三年前的一个早晨。
  • 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

    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

    做人要善于学习水的智慧,能避高就低,在最低处隐藏着无穷的变化与智慧。水善于低是一种风度与气魄,也是一种谋略与智慧,更是一种处世的姿态。这种低是低调、是低头,是能随势就形,藏无穷力量于平静之中,化剑拔弩张为平心静气,化狂风骤雨为和风细雨,化扑朔迷离为悄无声息,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人学问。
  • 带着商店去联盟

    带着商店去联盟

    一生提剑不用剑,取命只在端豪间。你们的恶,是灵心异佛来迟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棋诀

    棋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成书于天启年间,为陆绍珩所作,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此书原名《醉古堂剑扫》,清代书商将其附于明人陈继儒名下,更名《小窗幽记》另行刊印出版,流传颇广。是以后来者,有不少人不知其原作者。本书是陆绍珩流落北京时,感于世态俗情,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分成十二卷,集结成书,用以自省自娱。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的可行之法,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反映了古代文人高洁的品格修养。
  • 二手王妃

    二手王妃

    一个女人胜利翻身作主顺便把身边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凡是头上脸上标着‘敌人’字样的全部脚踢拳打彻底打死毒死敲诈勒索死咬死的飙悍一生,一句话,就是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故事。◆◆◆◆◆◆◆◆女主一枚——洛无忧,天乾朝承相之女,一国之后,却成了悲惨的和亲人选——她输给了江山。被自己的夫君为江山稳固而亲手送上花轿成了别人的王妃。曾经——“你是朕的皇后朕的结发妻子,朕不宠你宠谁?”男子一身明黄龙袍凤眸轻挑,低敛眉眼一瞬快速滑过眼中阴霾,下一瞬,似笑非笑眼中全是柔情缠绵悱恻的靠向了凤榻上的洛无忧,“无忧,你是朕是爱的人呐,朕不在意你在意谁呢,我的小忧儿。”小忧儿,你回来好不好,朕后悔了……她眉梢间全是妩媚,笑意不达眼底,有多远滚多远,你的小忧儿已经死了。由皇后变王妃她照样活的精彩。宠?她洛无忧不需要。淳于风,在汤里放毒药拿人命不当命来宠人,真当她是小白鼠呐?◆◆◆◆◆◆◆◆金壁辉煌红檐绿瓦的皇宫正殿——“皇上皇上,您就收了臣妾吧。”不气死你也得恶心死你。洛无忧以手撑着下巴清绝的脸上一片灿烂笑意整个人作娇羞万分欲语还休状,“臣妾虽然笨了点爱闹了喜欢玩了点可人长的还是挺不错的,这女人嘛,还不就是皮相,要不,皇上就要了臣妾吧,要吧要吧要吧……”某人满脸黑线仰头望天——这个女人,够飙悍。◆◆◆◆◆◆◆◆火光冲天,漫天大火自整个皇宫大院中冲天而起——仿佛要将天都烧个尽般,满目白亮而不能视。滚滚的浓烟经风一吹,四散的漫飘着,火光流动,宛若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着。而洛无忧便立在这火条前面清冷一笑——“烧吧烧吧,烧完了皇宫烧死了皇上再烧没了这整个天下,本宫现在——改嫁去也!”。。。。。。。。。。。。。。。推荐一下自己的现代文:离婚吧我们:(我个人觉得很好看哇,哈)
  • 花灼九霄

    花灼九霄

    因为赵国和晋国间的战争,赵国的公主佑宁不得已去了友邦周国暂行避难。结果去了以后,在眼看要走的时候居然赶上了一场大谋杀。好在危急时刻有一个帅哥救下了她,然后他们不知为何就在一种互相捡到的情况下,就这么一路在危险中到了赵国。赵王见二人是天作之合,于是指了婚,没想到最后真相揭开,他们两个居然是……PS:本文慢热,走的是又渣又心狠的男主人设,绝情又痴情,介意的慎点哦!
  • 阿瑟·梅琴奇幻惊悚故事集

    阿瑟·梅琴奇幻惊悚故事集

    《阿瑟·梅琴奇幻惊悚故事集》精选阿瑟·梅琴最具代表性的几部重要作品。其精巧繁复的叙事结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亦真亦幻的意象构思,扣人心弦的悬疑设置,令读者欲罢不能。他的作品善于展现未知世界的神秘恐怖,以及世人在神秘力量蛊惑下难以遏制的欲望及冲动,反映出隐藏在现代社会深处非理性的一面,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更对后世的奇幻惊悚类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