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30900000004

第4章 民国临水照花人

临水照花

她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而她是那个临水照花人,优雅地挥舞她的剑,可以舞动落花的烂漫,亦可以粉碎明月的光芒。

月色倾城。这是上海滩,一座遍地都是传奇的都市。多少人,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人间剧场,一意孤行地导演悲欢。从繁华灿烂,到寂寞黯然,消耗的也不过是数载光阴。时令徙转,浪里浮沉,有些人想要记住却已遗忘,有些人想要遗忘却总会记起。今夜,不知道那场沉睡多年的海上旧梦,又将被哪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唤醒。

后来才知道,曾经许诺了地老天荒的人,有一天会分道扬镳;曾经说好了永不相见的人,有一天会不期而遇。缘分这条河流,从容流淌,从来就不是你我所能把握的。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你也在这里吗?谁曾有幸,被这一声婉转的询问,绊住了即将远行的步履。在恍惚的幸福中,做短暂的停留。原以为,这位穿过民国烟雨的惊世才女,无须在情感的路上依附于任何人。可她在熙攘人流中,还是为了一个陌生背影,转身回首。她终是俗世女子,渴望一个人可以用温情填满她凄凉的内心,从此与之烟火一生。

关于张爱玲,也许她的故事充满迷幻,让许多人无法真正懂得。但她的名字,是众所周知的。想起她,总忘不了那张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穿一件旧色却华丽的旗袍,昂着高贵的头,孤傲又漠然地看着凡尘往来,那么地不屑,那么地无关悲喜。她是美的,带着极致的璀璨,亦带着坚定的孤独。让她做个寻常平庸的女子,自是不能。

在她不曾邂逅爱情的时候,已知爱是一场局,聪明如她,也只能做个局外人,无法真正知晓局内的境况。当她过尽千帆,抵达那个久违的渡口,却不知,流年偷换,岁月山河早已物是人非。明知飞蛾扑火,可她还是不管不顾地纵容自己,直到在最绚烂的时候灰飞烟灭,化作一地残雪,终肯作罢。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不错,张爱玲是灵性女子,她的文字似乎通晓世事,实则她的经历却很薄浅。她无须深入红尘,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她不想成为传奇,可是她本身就已是传奇。张爱玲的才情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她会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自我绽放,自我枯萎。

世间没有一种植物配得了她,包括那种叫作独活的药草也不能。可她却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多么深情款款的话,莫说是倜傥风流的胡兰成,哪怕是任何一个平凡男子,都会对她俯首称臣。可那时的张爱玲,只为胡兰成花枝招展。并非她情迷双目,而是她需要一场不同凡响的爱,来装扮青青韶华。沉沦之时,亦是清醒。

于是,胡兰成做了那个幸运的赏花之人。他亦是真的爱了,因为张爱玲是他人生中一段意外的惊喜,是命定的恩赐。胡兰成的一生,邂逅了无数女子,他用最浮华的姿态,跪拜在她们的裙摆之下,最后都如愿以偿。但张爱玲是唯一的传奇,也是他耗尽一生都还不了的情债。

胡兰成当初写下“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词句,许下“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的诺言。可眼前之人芳华依旧,他却风云更改。不是遗忘,而是红尘路上山遥水远,他需要太多风景的相陪。如今试想,倘若胡兰成果真守诺,愿和张爱玲安稳度日,张爱玲又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如藤缠绕,不离不舍?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骨子里冷傲疏离的女子,如何能够一花一草,一尘一土,那般坚守得情深意长。胡兰成亦曾说过,张爱玲是个无情之人。在他认定是应当的感情,在张爱玲那儿都是没有的应当。可张爱玲真的无情吗?或许在她心底,情感分成许多种,有些爱相处若即若离就好;有些爱则需要将自己磨碎,和着岁月一起熬煮喝下去,才肯罢休。

不是张爱玲无情,而是千万人当中,她错遇了那个人。胡兰成的背离,让她觉得春水失色,山河换颜;觉得爱是惩罚,是厌倦。所以,当她觉知一切无法挽回时,做了一次倾城的转身。而那个自以为是的男子,还认为她会守着那座古老的公寓,为他等到新月变圆。殊不知,衣橱里各式花样的旗袍还在,留声机的老歌还在重复旋转,而人已放纵天涯。

张爱玲说,爱过之后的心,像被水洗过一样洁净。胡兰成的背弃,确实令她悲戚,可她依旧淡定地说:“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张爱玲的心就是一面深不可测的湖。虽被人投石问路,却宁静平缓,波澜不惊。

此后,是平庸,是惊世,是绚丽,是落魄,都与人无关。那种携手花开,静看日落的烟火爱情,她早已不屑。背井离乡,是为了无爱无恨地活着;离群索居,是为了被人无声无息地忘记。所以,她后来没来由地选择和一个年过花甲的异国老者执手相望,亦是值得原谅。并非她不舍得萎谢,而是繁花疏落,需要一个百转千回的过程。

是否幸福,已不重要。是否可以走到终点,亦是无谓。当她誓与红尘决绝时,她就打算再也不回去了。显赫的家世,没落的贵族,风华的过往,都做了漂水浮萍。那些费尽心思来算计自己结局的人,其实早被命运算计。莫如做一个寡淡的人,任凭世事桑田沧海,我自从容不迫,无痛无恙。

日子原该这样朴素无华的,是时间左右了我们太多,才给了我们闯荡江湖的勇气,给了我们踏遍河山的决心。然而,岁月终究不肯饶恕,你走过的一山一水,要用一朝一夕来偿还。许多时候,以为幸福触手可及,可它却在天明的窗外,需要等到朝霞破暝的晨晓,才能将门环叩响。

在她韶华初好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该是怎样明澈的女子,才能够悟得如此醒透。仿佛她真的是个天才少女,可以煮字论命,卜算前世今生之卦。她明白,人生从来就不是唐诗宋词,不是阳春白雪。所以,有一天,如若遭遇了种种风霜不幸,实属寻常。而尘世于她,不过是一件遮身蔽体的旗袍,褪去了,便什么也不是。

她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而她是那个临水照花人,优雅地挥舞她的剑,可以舞动落花的烂漫,亦可以粉碎明月的光芒。如果说她曾经误入花海,是为了成全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那么匆匆旅途中,一次蓦然回首的遇见,也只是刹那惊鸿的留影。不是她转身太急,而是没有人值得她等到迟暮。

是那万水千山过尽,是那春风误了一生。尽管世事依旧,可她无所畏惧,在无可回忆的时候,牵挂已是多余。心如夜雨涤尘,真的干净了。她让自己孤独遗世,活到鸡皮鹤发,活到忘记自己当年的模样,甚至名和姓。多么彻底啊,也只有张爱玲,可以这样孑然独我,不同流俗。

十六年前的那个月圆之夜,她沉沉睡去,并且再也没有醒来。那一晚的时光,寂静无言,仿佛听得到尘埃落地的声息。许多人都在这样猜测,张爱玲转世后,究竟去了哪里,化作什么。可我至今相信,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取代她。这样的女子,根本就不需要来生,一生足矣。

众生皆有情,众生皆过往。愿此时平淡,若彼时灿烂。唯有真正拥有,才不负一世光阴。风流云转,又是清秋时节。也许我们真该相信,那个叫张爱玲的女子,着一袭华美旗袍,穿过民国烟雨,穿过旧上海悠长的弄堂,正风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簪缨世族

生命原本就充满了太多的惊奇与杜撰,没有谁可以清楚地诠释那些隐藏在剧幕后的谜底。

落霞孤鹜,秋水无尘。倚一扇老旧的轩窗,看过落花飞雨,又见明月中天。终于明白,只要内心澄明,哪怕处身乱世,风云骤起,日子亦可以简静清朗。李白有诗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确,无论世事山河如何覆雨翻云,那一轮明月,始终净若琉璃,千里澄辉。

人世浩荡,我们只不过是寥廓银河里的一颗星子,是碧蓝沧海里的一朵浪花。关于如何降落到这人间,我们一无所知;关于降临到哪里,亦是无从选择。总之,前世的荣华与清苦,喧闹与岑寂,都和今生无关。生命原本就充满了太多的惊奇与杜撰,没有谁可以清楚地诠释那些隐藏在剧幕后的谜底。

张爱玲亦是一颗星子,只是恰遇晚云收起,她比凡人更明亮些。九十年前一个寒意渐起的秋日,她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月圆之后的几日,想必夜间仍有清辉铺洒在瓦檐里弄、阁楼窗台。仿佛她就这样与秋月结缘,被这一剪清凉萦绕了一生。

世间因缘和合,并非偶然。多年以后,她写了这么一句话:“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这个女孩,在未经多少春风秋雨时,便已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人说,张爱玲惊世不凡的才情,缘于她高贵的血统。所以,至今人们提起张爱玲,仍津津乐道于她簪缨世族,豪门之后的身份。

殊不知,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落,那些冠盖如云的晚清贵族,早已失去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背负着一种无所适从的颓败与没落生存于民国。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临近苏州河。这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是晚清名人李鸿章留给后代的礼物。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这座宅院是何等气派,高雅园林,逸趣横生。阳光抵达之处,尽是草木葱茏。历史更替,几十载的光阴,已将诸多如此豪门大族化作尘土。从此,朝代又多了一个触摸不到的暗伤。张爱玲在这座老宅里,还可以感受到先人的余温。只是辉煌的过往,已不复存在。

张爱玲后来有过一段很是动情的话:“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里的“他们”,自然也包括李鸿章。可见张爱玲并非真的无情,在她看似冷艳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诚怀旧的心。

李鸿章,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在青年时代是个旧时官场的清流人物,耿直自负。他不仅在正史上留名,还被写进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中。在张佩纶年过四十、仕途不济之时,李鸿章对他伸出了援手,将年仅二十二岁的爱女李菊耦许配给他。究其缘由,或许是因为政治,或许因为其他,已不得而知。

然而,张佩纶在官场上大势已去,他没能东山再起。但李鸿章没有亏待他们,送给女儿殷实富足的嫁妆。至于田地多少,房产几处,古董价值几何,没有准确数目。但是几十年后,分到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计有花园洋房八处及安徽、河北、天津的大宗田产。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历史就像一场散去的戏,可那气焰熏天的繁闹,在时代的夜空久久回荡,不肯退去。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也因此成了民族罪人,门庭冷落。不久后,李鸿章在落魄不达的悲哀中死去。而张佩纶变得更加颓废,借酒浇愁,度过残生。

李鸿章死后仅一年多,张佩纶也抑郁而终,抛下了爱妻和一子一女。男孩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女孩就是张爱玲一直深为喜爱的姑姑张茂渊。由盛而衰的家族,带给他们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伤感。尽管前朝留下的万贯家财,让他们依旧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有一天终会坐吃山空。如此境况,像是日落前的短暂余晖,有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和壮美。

在民国初年,这样没落的贵族家庭数不胜数。他们从宾客如云的盛景,刹那间跌入了无人问津的角落。有人满腹牢骚,有人醉生梦死,有人惶恐不安,也有人简朴度日。他们寄居在祖上遗留的房舍里,隔着轩窗看纷呈万象。曾几何时,这是属于他们的绚丽时光,如今却成了别人的风景。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做了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他自小熟读八股文,终日绕室吟哦。可自从科举废除后,他满腹学问,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他也想跟随时代激流,走出这个腐朽家族的阴影,可是前朝名臣后裔的身份,让他在新旧杂陈的人生况味里进退两难,他这一生都没有摆脱祖上遗留下来的风气。而他的人生,还不曾扬帆远航,就已失去方向。

张爱玲还记得,小时候见到父亲屋里到处乱摊着各式小报,让她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此后,张爱玲喜欢读市井小报,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乃至她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兴趣,也是源自父亲。她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知父亲内心那种无所适从的寂寞。她说,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后来这位前朝遗少,因无法舒展平生抱负,染上了抽大烟的嗜好。他期望用另一种与梦想大相径庭的快乐,来麻醉自我。张爱玲和张廷重一样,背负着七零八落的贵族血统,用自己的方式,卑微又骄傲地活着。只是他们毕竟不是活在李鸿章的时代,所以,他们的荣辱并不直接相关。他们这一生,从未真正富有过。

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亦是名门千金。但她对这宗媒妁之言,宗族包办的婚姻,并不情愿。她没有上过新学堂,甚至还缠过脚。可她却拒绝陈腐,渴望新潮,她崇尚独立,不愿依附像张廷重这样的男人。张爱玲也说过她母亲“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

黄素琼濡染了五四风潮的新思想,成了民国初期一位时尚的新女性。她之后的人生,也因为她的果敢而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奇。看过一张黄素琼的黑白照片,面容清秀,目光深邃,眉间自有一份孤傲与高远。这样的女子,如何经受得起张廷重那种醉生梦死的活法?或许为了维持这段婚姻,或许为了孩子着想,她劝诫过、努力过,但那时的张廷重早已被鸦片迷了心性,纵是想要回头,也力不从心了。

所以,黄素琼干脆冷了心,给自己寻找乐趣,花心思学钢琴、读外语、裁剪衣服……任由张廷重在屋内吞云吐雾,或在外面纳妾嫖妓,她全然不顾。当一个女人不再爱一个男人的时候,那个男人无论犯下怎样的错误,她都不屑去过问。任何的询问与低唤,都是烦腻的纠缠。黄素琼不仅对丈夫漠不关心,甚至舍得丢下一双儿女,去开始自己的人生。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也是个新派女性,她与嫂子黄素琼意气相投,同样看不惯兄长张廷重的颓废。她们形同姐妹的感情,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增添了几许鲜活的气息。姑姑张茂渊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亦带来了许多温情,她曾经说过:“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张爱玲体内虽流淌着贵族血液,可在不曾绽放便已凋谢的家族里,她的人生无疑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但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才华与出身没有瓜葛,一切因果,缘于前生。殊不知,命运之神早已守候在你今生必经的路口,不期然地与你相遇。之后用他认定的方式,主宰你的一生。张爱玲这颗闪亮的星,亦跳不出柔软的时光,逃不过尘世的种种劫数。

春意迟迟

既然没有力气去爱陌生的别人,那么就爱珍贵的自己。

春山如黛,垂柳画桥。白云出岫,倦鸟还巢。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的秋千架;看几只燕子筑巢,或和几只蚂蚁对话。这样美好的时光,仿佛留在那个叫童年的记忆里。悠长,不复与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无论幸或不幸,欢乐总比苦闷多。因为任凭世事飞沙走石,那颗童心始终光洁如镜,纯真美好。少年就开始做雨打芭蕉的梦,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后那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像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怎么也看不到晴天。再往后的岁月,日影如飞,说老就老了。

惊世才女张爱玲,亦同我们一样,有过一段简约如画的童年。也许她的童年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一个小小女孩,她所能铭记的,依旧是那些值得留恋的趣事。人的一生,最美好、最洁净、最单纯的回忆,莫过于童年旧事了。张爱玲后来在她的作品《私语》里,有过对童年那段日子比较细致入微的描写。

张爱玲两岁那年,张廷重因为和二哥张志潜的关系不和睦,举家从上海搬迁到天津。张志潜是张廷重同父异母的二哥(大哥早夭),为张佩纶与原配夫人朱芷芗所生,比张廷重大十七岁。天津的那座洋房在英租界里,房子是当年爷爷张佩纶结婚时自己购置的,也算豪华宽敞。张廷重来到这里,此后更是无人干涉,便有恃无恐地纵情享乐,自在逍遥。

那时候的张爱玲还不叫张爱玲,叫张煐。这个名字是谁给取的已不得而知,世人所知道的只是那个叫作张爱玲的民国才女。

在天津的生活,对小张煐和她弟弟张子静来说,是明亮而静美的。她曾说过,天津的家有一种春日迟迟的空气,让她喜欢。想来,她那时年纪尚小,所看到的只是浮华的表象,而历史带给那个家族的衰落阴影,她还不能体会到。

弟弟张子静在晚年时对天津那段生活有过饱含感情的回忆:“那一年,我父母二十六岁。男才女貌,风华正盛。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用人,姊姊和我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啊!”

是的,何等风光。倘若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安于现状,守着殷实的祖业,也算是一种幸福。但许多人始终念念不忘祖上的鼎盛光辉,还做着不可逆转的前朝旧梦。他们的心在激流里漂荡,永远都无法平静。

当然,这些沉重的历史,在小张煐的童年记忆里都不存在。她只记得院内有一个秋千架,她的快乐时光以及童年的梦,在秋千架上放飞。她记得后院养了鸡,夏日的中午她穿着白底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沉浸在迷幻的世界里,朦胧有趣。唱几首童真婉转的歌谣,欢快无比。

天井一角架着个青石砧,有个通文墨、胸怀大志的底下人,时常用毛笔蘸了水在上面练习写大字。他瘦小清秀,讲《三国演义》给小张煐听。或许是她自小就对文字敏感的缘故,小张煐没来由地喜欢他,替他取了一个莫名的名字叫“毛物”。而毛物的妻子,被她称为“毛娘”。毛娘生着红扑扑的鹅蛋脸,水眼睛,藏了一肚子“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的故事。

领弟弟的女佣唤作“张干”,裹着小脚,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小张煐的叫“何干”,因为带的是个女孩子,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她。也因此,张爱玲在小的时候就想到要男女平等,想到要锐意图强,凡事务必胜过弟弟张子静。后来张子静在回忆录里说:“她不必锐意图强,就已经胜过我了。这不是男女性别的问题,而是她的天赋资质本来就比我优厚。”

弟弟张子静从小体弱多病,却实在长得秀美可爱。小张煐任性好强,有着奇异的自尊心,对弟弟不甚喜欢。但她毕竟是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况且她在天津除了弟弟,只怕没有几个玩伴。所以,他们姐弟之间的情意一直不算深厚,但也不至于疏离。

张爱玲在《私语》里还写道:“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这里的“她”,指的是张爱玲的母亲。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母亲似乎一直都不是很重要。家里没有母亲,也不感到有任何的缺陷。

张爱玲的这篇《私语》,描写了许多她在天津的童年趣事。读完之后,勾起了许多人对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着相似的趣味,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春水渐涨、燕子来时的青葱岁月。童年是锁在抽屉里,那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光阴过去越久,越值得怀想、回味。

小张煐四岁不到的时候,家里给她和弟弟请了私塾先生,从此悠长的诵读成了她年幼时又一段美好的记忆。从雾霭迷蒙的晨晓,到烟霏云敛的黄昏。窗外稀疏的星光,挂在梧桐树上,清辉洒地。几只倦鸟返巢,江岸垂钓的老翁,也踏着山径归来。我始终相信,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深处,有一方外人窥见不到的天地。那时候的她就已经悟得,自然万物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美丽。

在小张煐的记忆中,还有一位苍凉的老人。这个老人是她的堂伯父张人骏,有时用人会带她去请安。她对他的印象,以及当时的场景,到成年后依旧历历在目。她记得一个高大的老人家永远坐在藤椅上,此外似乎没有什么家具陈设。她唤一声:“二大爷。”这位老人每次都问:“你认了多少字了?”然后就是“背个诗给我听”。而他每次听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流泪。

那种不知所以的苍凉,像一幅画,就这样镂刻在张爱玲脑中。当时的她,并不懂得这个老人为何总听那句诗落泪。那场弥漫在民国时代的前朝遗风,在许多人心上,划过了无以复加的伤痕。但一个对人世恍惚的小女孩,还无法辨别出其间的无奈与悲凉。她的世界,似那片琉璃月色,干净,纯粹。

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因为姑姑张茂渊要出国留学,母亲趁此机会借口要陪同小姑出洋,给自己改了一个文艺新潮的名字,黄逸梵。她就这样不顾一切,抛夫离子,远走高飞去了英国。此后关山万里,沧海无垠,再重逢,不知是何年何月。她是个敢于求索的女子,哪怕前途渺茫,一无所获,也强过在这个腐朽的家里屈辱一生。

不是她心狠,是这个残缺零落的家,实在找不到容身之处,更别说安放心情。黄逸梵是一只民国青鸟,不甘愿被囚禁在这座潮湿发霉的老宅,她渴望水波潋滟的盛日。所以,她割舍亲情,将自己放逐天涯,去追求自己内心的花好月圆。

没有值与不值,没有对与不对。因为人生的方向,从来就没有标准。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是穷途末路还是一马平川,都要无悔。张爱玲在日后谈到对母亲的印象时说:“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的确,这位新潮的母亲,坚强得甚至有些冷漠。她的一生似流云来去自由,飘逸中带着迷幻,冷傲里藏有温情。在张爱玲生命中许多场宴会里,她总是缺席,却又无处不在。

张爱玲从来没有责怪过她的母亲,以她的心性和情怀,比任何人都要深刻地理解母亲的选择。既然没有力气去爱陌生的别人,那么就爱珍贵的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归来海上

她是有幸的,命运在无形之中给了她一次选择的机会,成就了她不同凡响的未来。上海滩因为这个倾城女子,而有了另一种惊世的美丽。

春日迟迟,光阴这般缓慢地过去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片段,最后也似淡水轻烟,模糊不清。能够记住的,只是人生岁月里,必定不能遗忘的情景。其实世间最美的,莫过于四季流转,让我们遍赏春花绚丽,秋月朦胧。

如今想来,那些身处民国时代的前朝遗少,大可不必怨天尤人,醉生梦死。要知道,江山经历无数次的更改,沧海无数次变换桑田,只不过恰好被你遇见而已。多少人,被烟熏火燎的历史给呛伤,但物换星移,时间会修复所有伤痕。那时候,山河寂静,盛世平宁。

天地沙鸥,同样微如芥子。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溺在乱世烟火中,自暴自弃。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挣脱俗世樊篱,渡洋远去。人生如一场梦,只是醒梦谈何容易!哪怕选择自己最想走的路,也无法做到彻底地洒脱。

黄逸梵留洋的时候,张爱玲虽然只有四岁,但她对母亲别离时的感伤,有着非常清晰的记忆。“我母亲和我姑姑一同出洋去,上船的那天她伏在竹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用人几次来催说已经到了时候了,她像是没听见,他们不敢开口了,把我推上前去,叫我说:‘婶婶,时候不早了。’(我算是过继给另一房的,所以称叔叔婶婶。)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

可见黄逸梵走得并不决绝,因为她舍不得。母亲的离去,难免给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带来些许遗憾,但她习以为常。黄逸梵走后,张廷重包养在小公馆的妾就堂而皇之地搬进来了。小张煐唤这位姨太太为姨奶奶,早在小公馆的时候,张廷重就抱她去那里玩过。所以,她的到来,对小张煐来说并不陌生。

这位姨太太的出身远不及黄逸梵那样高贵,她本是张廷重在外面寻花问柳时所结识的妓女。只因有几分姿色,又解风情,才被张廷重包养。如今这里的女主人留洋远去,她亦算是青云直上。张廷重每日抱着大烟吞云吐雾,只要姨太太把他伺候得舒坦,其余的大小事务,便不再过问。

姨太太搬进来的那段生活,张爱玲在《私语》中有过简短的描写。“母亲去了之后,姨奶奶搬了进来。家里很热闹,时常有宴会,叫条子。我躲在帘子背后偷看,尤其注意同坐在一张沙发椅上的十六七岁的两姊妹,打着前刘海,穿着一样的玉色袄裤,雪白地偎倚着,像生在一起似的。”

年幼的张爱玲尚不能解这般风尘的场景,只是觉得好奇,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参与他们的盛宴。而姨太太不喜欢弟弟张子静,便对张爱玲甚为宠爱。每晚带她到一个叫“起士林”的西餐馆去看跳舞,给她吃雪白的奶油蛋糕。直到三四点钟,才让用人背着回家。

姨太太还给小张煐做了一套雪青丝绒短袄长裙,笑着对她说:“看我待你多好!你母亲给你们做衣服,总是拿旧的东拼西改,哪儿舍得用整幅的丝绒?你喜欢我还是喜欢你母亲?”一个天真单纯的孩子,哪里分辨得出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感情。她自是满心欢喜地答道:“喜欢你。”为此,长大之后的张爱玲还觉得自己当初不该那样见利忘义。然而,这是一个小女孩真实的想法,毕竟姨太太给她做衣裳,也并非出于纯粹的讨好。

但姨太太和张廷重毕竟只是露水情缘,无法长久。张廷重虽然喜欢采折天涯芳草,却在她们凋零之时,随手丢弃,不再眷念。在他心中,黄逸梵的地位只怕谁也不能取代,可惜他本有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黄逸梵无法将她美丽柔软的感情,交给这样一个不解芳心的男人。

姨太太走了,原因是她和张廷重吵架时,用痰盂砸破了他的头。于是族里有人出面说话,逼着她走。本就不是明媒正娶,她的下场早在来时就可预见。她在这座豪华的洋房里也算是风光了一阵,被赶走也并无多少遗憾可言。走的那一天,小张煐坐在楼阁的窗台上,看见大门里缓缓出来两辆榻车,都是姨太太带走的银器家什。仆人们都说:“这下子好了!”

可见姨太太在府中并不得人心,此去经年,前程未卜,但她以后的人生未必是寥落。母亲的出走都不曾使小张煐的心灵泛起更多涟漪,姨奶奶的离开就更是波澜不惊了。离别的感觉,也许到她长大后才能深刻懂得。有些人走了,像一缕清风,无牵无碍。有些人离开,似要将魂灵一同抽去,痛彻心骨。姨太太属于前一种,对小张煐来说,那一天车行缓缓的情景,如同看一场日落那般寻常。

姨太太走后,整个家从繁杂喧闹骤然变得安静无声。而张廷重也因近年来抽鸦片、嫖妓、和姨太太打架等诸多丑闻,闹得四处流言蜚语。他在天津自觉待着无趣,回首往事,遗憾涌上心头,于是决意痛改前非。他写信给远在英国的黄逸梵,承认错误,答应戒鸦片,从此再不纳妾,只求她回国,重新把家安置到上海。

黄逸梵居然同意了,至于是何种原因,并不清楚。也许是几年漂泊,有些疲累,想要回到旧巢做短暂的栖息。也许是想要回来,和张廷重做最后的了断。又或许是想念一双儿女,回家重续这段亲情。总之她答应了,后来她对小张煐说过:“有些事等你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我这次回来是跟你父亲讲好的,我回来不过是替他管家。”

这一年,张煐八岁,她在天津的这段童年生活,就此戛然而止。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她行将奔赴的城市叫作上海滩,也不知道,她有一天会在这座风起云涌的大都市,掀起波澜壮阔的文字浪潮。她是有幸的,命运在无形之中给了她一次选择的机会,成就了她不同凡响的未来。上海滩因为这个倾城女子,而有了另一种惊世的美丽。

小张煐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船,旅途给她带来的是难以言说的喜悦:“坐船经过黑水洋绿水洋,仿佛的确是黑的漆黑,绿的碧绿,虽然从来没在书里看到海的礼赞,也有一种快心的感觉。睡在船舱里读着早已读过多次的《西游记》。”

抵达上海后,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显然比天津更为繁华。“到上海,坐在马车上,我是非常侉气而快乐的,粉红底子的洋纱衫裤上飞着蓝蝴蝶。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有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

父亲张廷重到了上海之后,并没有获得重生之感。相反他因为心力交瘁,加之旅途劳累,打了过度的吗啡针,离死亡很近了。他独自坐在阳台上,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嘴里不知所云,这让小张煐感到害怕。但这一切,都有惊无险。上海虽然没有为他挽回往日家族的鼎盛,却续写了他的人生。

当张爱玲来到上海,由惊喜转为恐惧的时候,用人告诉她,母亲和姑姑要回来了,她应该高兴。的确,这样毫无防备的迁徙,令小小的她需要温情的偎依,尽管倔强的个性让她并不畏怯陌生,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

海上花开,海上花落。这座城,虽没有天津春日迟迟的空气,却主宰了她一生的命运。她最传奇的故事,因上海滩开始,也因上海滩结束。此刻,黄浦江涛声依旧,水上的涟漪,荡漾着许多不知朝代的从前。从无到有,由缓至急。它知道一些什么?又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时光如歌

一部《红楼梦》,让许多迷茫失落的文人找到了依托,哪怕是残荷冷月,都有了意境,有了风雅。

这个清晨的外滩,刚刚苏醒。雾中的高楼,褪尽了一夜的灿烂繁华,披上了朦胧色彩。黄浦江畔,汽笛的鸣响,破开平静的水面,将日出江花,写成一幕撩人心扉的风景。这座城市所有的记忆在顷刻间被打开。那些黑白影像,还有过往时光,从来不曾被人遗忘。

黄浦江两岸,无数艘轮船在江上游走,它们迎来归人,又送走过客。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就是乘其中一艘轮船回国的。一路风尘的赶赴,几年时光,全然不知这座城市早已优雅地换上新的华装。

小张煐清晰地记得,母亲回来的那一天,她吵着要穿上她认为最俏丽的小红袄,可是母亲看到她第一句话就说:“怎么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也许经过四年欧风熏染的黄逸梵,品味早已和从前大相径庭。再则突然看到自己离别几载的女儿已经长大,心生一种陌生的怜惜吧。不久后,张爱玲就做了新衣裳,而她亦因为母亲的回来,和过往的生活做了诀别,在上海重新开始了她的人生。

张廷重见到妻子回来,万分激动,发誓痛改前非,让过往种种都化为烟尘。他被送去医院治疗,这个家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停止纷乱,多了一份祥和。全家人住进了宝隆花园的一座欧式洋房里,张爱玲在《私语》里记述道:“我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房间墙壁的颜色,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调配。第一次生活在自制的世界里,温暖而亲近,小张煐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说。她甚至还给天津的一个小玩伴写信,描写她的新屋,画上了几个图样。那时的她已经充满了创意,向往心灵自由。她懂得,哪怕是一株草木、一块山石,也需要依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可以活出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母亲开始关心小张煐的成长,让她学绘画、弹钢琴、学英文。她将西洋的那种浪漫气息带至这个家庭。小张煐仿佛住进了童话般的城堡里,她被母亲优雅华美的气质感染,爱上了这样温馨幸福的时光。天津的童年,仿佛已经成了一段久远的往事,被流年锁进了记忆的相片里。张爱玲后来对这段生活生出感慨:“大约生平只有这一个时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风度的。”

母亲穿起时尚漂亮的洋装,弹着优美的钢琴曲,告诉她伦敦是个美丽的雾都,时常下着浪漫多情的烟雨。那时候,小张煐的心里充满了一种感伤。她看到书里夹的一朵花,听母亲说起它不同寻常的历史,说起那些浮华清凉的往事,竟掉下泪来。小张煐的内心深处,已经知晓世情冷暖,只是她还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那份情怀。

八岁,她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里面的锦词佳句,勾起她与生俱来的文字情结。这本叫作《红楼梦》的文学巨著,从此伴随了她一生的写作生涯,不离不弃。始终觉得,张爱玲惊世的才情,和她自小读《红楼梦》有着莫大的关联。一部《红楼梦》,让许多迷茫失落的文人找到了依托,哪怕是残荷冷月,都有了意境,有了风雅。

后来张爱玲说:“人生恨事:(一)海棠无香;(二)鲥鱼多刺;(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高鹗妄改——死有余辜。”张爱玲还写了一部作品《红楼梦魇》,那些别出心裁的见解,让她自己形容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在八岁之前就读过《红楼梦》,那时候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每次她看明月挂在窗外,皓辉千里,总会想起从前的许多模样。看到春风拂柳,燕子来时,竟说不出一句话来。她不知,那份古典情结种在心里,早已生根发芽。而母亲带来的西洋文化并未与之抵抗,相反张爱玲将它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并在未来的岁月里得到极致的发挥。

黄逸梵是民国初期的新女性,但没受过正规教育,又尝过男女不平等的苦,所以,她不想让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加之她很早就发现女儿有着比寻常孩子更好的天赋和悟性,她希望女儿可以进学堂,接受新式教育,让这朵人间奇葩,可以在雨露和阳光下,静静开放,不负锦绣光年。

关于女儿上学堂的事,黄逸梵几次三番和张廷重提起,都无法得到他的认同。张廷重不答应,他不愿在这上面花钱,或许他依旧坚持传统的思想。两人为此争吵过,张廷重还是固执己见,大闹不依。黄逸梵索性不与他沟通,趁他休息之时,带着女儿直接去了教会办的黄氏小学。因为之前小张煐已有厚实的国学基础,所以一进去,就直接插班到六年级。

这一年,小张煐十岁。在报名处填写入学证时,黄逸梵一时犹豫,总觉得“张煐”这两个字叫起来有些不响亮,不生动。但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想出更好的名字,于是暂用英文名字Eileen“胡乱”译了中文,写成“爱玲”填上。黄逸梵那时想着,日后再好好更改也不迟。但她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张爱玲的名字会风靡整个上海滩,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刻下了深沉华丽的一笔。

或许是时间久了,张爱玲这名字,成了一种习惯。尽管她自己一直不满意,甚至觉得自己的名字恶俗不堪,但是她最终还是从容接受。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毕竟是张爱玲,哪怕沉落红尘,也要入骨彻底。

1931年秋天,张爱玲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她有着很好的文学天分,其余各科成绩也十分优异。上学以后,她一直坚持学钢琴。日子如歌,总是给那些懂得生活,尊重情感的人以雅致,以高贵。岁月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留下刹那韶华,瞬间春光。

当张爱玲学会用文字来寄怀心事,懂得调一杯情绪,自斟自饮的时候,命运又自作主张地做了一次转弯。后来,她才明白,这几年家里的快乐与幸福,其实一直都是表象。留洋之前的母亲无法接受父亲的沉沦,留洋归来的母亲更是轻视父亲的落魄。

张廷重太不争气了,他病愈出院后,没有遵守诺言,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反而操起了烟枪,做回了原来的自己。他又怕黄逸梵再次离家,便使出计谋,不肯拿出生活费,让妻子贴钱。他的打算是,等黄逸梵把钱用光了,想要远走高飞,就没有护航的羽翼了。

如此做法,实在卑鄙。张爱玲对父亲的行为亦是印象深刻,她后来有多部小说,都出现过男人企图骗光女人钱财的情节,如《金锁记》《倾城之恋》《小艾》等。可见,小说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尽管张爱玲是天才,但是天才背后也需要故事来填充。张爱玲的家世背景无疑成了创作的源泉,让她以后的文字更加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父母终于离婚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争吵,张爱玲甚至渴望父母早点结束他们悲剧的婚姻。父母的离婚没有征求她的意见,但她心里表示赞成。因为她明白这个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时间越久,只会看到更大的破碎。

张廷重起先是不同意的,但他理亏在先,视诺言为尘土。他想要再度挽回时,黄逸梵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心已像一块木头!”滔滔逝水,任谁也不能力挽狂澜。张廷重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名字。这醒目的一笔,结束了中国式的悲哀婚姻,彻底解散了一个家,也解放了两个灵魂。张爱玲对父母的离异,似乎一直表现得云淡风轻。但我们都明白,她内心的惆怅与受伤在所难免。

人生就像一部起伏有致的小说,情节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步,或者任何一个地方做了删改,都无法按照从前的安排走到终点。既是注定,就不必患得患失,顺应自然走下去。无论路途有多少沟壑,都需要自己去填满。逃避无用,这世上,别人无法代替你去成熟。

同类推荐
  • 大作家姚雪垠

    大作家姚雪垠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当代作家姚雪垠,光在文坛上就“辛勤耕耘七十载,呕心沥血超千万。”七十载,历尽坎坷,九死一生;超千万,字字心血,矢志不渝。姚雪垠一生度过九十个春秋,九十度春秋有些漫长,却又是那么短暂,而姚雪垠却在当代文坛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可以这么说,他把灵魂和躯体化为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而这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就是他灵魂和躯体的化身和再现。
  • 顾颉刚自传

    顾颉刚自传

    史学家顾颉刚亲笔撰写的唯一一部激情四溢又理智反省的完整自传。顾颉刚出身于“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纵有一腔才情,却一生背时,历尽磨难,终开创学术新纪元,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界的领袖。这个人那点事,其震撼力、感染力、启迪力、影响力,已到了让大众知道的时候啦!
  • 正道直行:修涞贵自述创业心路和人生感悟

    正道直行:修涞贵自述创业心路和人生感悟

    修涞贵,下过乡,当过警察,不惑之年进入陌生的医药行业开始创业。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和儒学理论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创立了“企业修正哲学”;他仅用22年的时间,就把负债425万元的袖珍小厂做到了年销售收入626亿元的医药集团企业,并且以个人资产175亿元的身价荣登2016年《胡润百富榜》和吉林省首富,被尊为中国吉商领袖;他的创业案例被哈佛大学收录。本书既是修涞贵先生创业心路的真诚告白,也是他运用东方哲学素养(修正哲学)创造商界传奇的管理感悟。
  • 叶挺传:骁将的坎坷

    叶挺传:骁将的坎坷

    本书介绍了叶挺的主要事迹、曲折人生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叶挺一生充满了胜利与挫折,他的情思交织着渴望与失望。本书从感情、军事、人格等方面深刻剖析了叶挺的深沉思想。也许读过本书,你会为他所震撼。
  • 战略家邓小平

    战略家邓小平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经典注经典,以经典解经典,力求准确鲜明地把握和体现实践与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以对党和国家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心灵体操自助训练(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心灵体操自助训练(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癸辛杂识

    癸辛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这里曾经是汉朝3

    这里曾经是汉朝3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三部,书中从司马相如出道混世写起,到霍光铲除“奸党”掌权止。刘彻登基以后,雄心勃勃,一扫之前汉朝积弱挨打局面,处心积虑地培育出汉朝一代铁军,对抗匈奴。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扫荡大漠,傲视群雄,威震天下。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宫巫蛊风波再起,卫子夫失宠,太子刘据地位岌岌可危,一场流血的权位争斗,不可避免的再次上演。
  • 波西米亚楼

    波西米亚楼

    《波西米亚楼》是作家严歌苓的散文集,收录了目前为止她发表写作的所有散文以及演讲稿。一共有四个部分组成:波西米亚楼、非洲札记、苓珑心语、创作谈。波西米亚楼的部分主要是讲述了严歌苓在海外生活多年,从留学到结婚中间发生的种种故事;非洲札记主要描写的是严歌苓跟随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在非洲的所见所闻;苓珑心语则是严歌苓在创作她的小说时发生的一些故事;而最后一部分创作谈是她在各个大学颁奖礼所作演讲的文字整理。总的来说,《波西米亚楼》是严歌苓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时间跨度很大,内容范围涵盖也很广,非常真实展现了严歌苓生活的经历以及方方面面。
  • 未来陪玩系统

    未来陪玩系统

    连接异时空网络,玩上另一个世界的全息模拟游戏。季昀忽然发现,这边刚发售的游戏居然全是他那个世界的老古董。而作为一个“外人”,他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还获得了特殊权限。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成为一名“游戏陪玩”。“本人擅长各类FPS、RPG、ACT、RTS游戏,经营、解谜、冒险样样精通,欢迎下单。”“什么,你只要人皮话多、会嘤嘤嘤的妹子?”“那我……只能让妹子们来找我当陪玩了。”
  • 诸天从完美世界开始

    诸天从完美世界开始

    完美世界:修炼吞天魔功,纯血凶兽都是菜……神墓:以身合天道……长生界:阻止三皇五帝炼化唯一真界……洪荒:洪荒苦圣人久矣,推翻六圣的独裁统治……更多世界:诛仙、遮天、圣墟、斗破苍穹、大主宰……
  • 修仙皇朝

    修仙皇朝

    凤凰之子,再临凡俗!以凤凰之血,度天地之灵!将万民之力,灭仙人之威!这是一段平凡少年步步崛起的修仙史!热血、勇敢、坚毅、沉默、顽强,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