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09200000002

第2章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后一句是“景行行止”,简单的解释是:仰望高山,走着大路。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对这两句的注解是:“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后来又有人引申为:像巍峨的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崇敬,如康庄的大道一样令人遵照着行走。

人的想象总是丰富的,喜欢把客观的事物与人的品行联系起来,把简单的句子弄得高深莫测。其实,把一句话想得简单些也许更好。“高山仰止”,就是仰望高山。如要引申,不妨这样解释:人的生命进程中,只须仰望高山,便可完成精神的历练。因为高山巍峨,是天地间最为雄奇的风景。在亿万年之前的那场伟大的造山运动中,那奔突的地火,炽烈的岩浆,如大海狂潮,挟着暴风,牵着雷霆,掀起万丈长波巨澜。在震惊环宇的呻吟声和赤红如霞的血光中,你这伟大的精灵,终于诞生了!岩浆的喷涌直溅苍穹,灼浪滚滚,烟雾腾腾,火焰烈烈,吼声隆隆。等尘埃落定,玉宇澄明,高山便横空出世,形成一段段、一座座峻拔、伟美的风景!嶙峋的崖、陡峭的壁、刚硬的胴体,挺一身浩然正气,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刚烈秉性,在天地之间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座山的成长,都经历了阵痛:火山爆发、海啸滔天、地震嘶吼、飓风摇荡、山洪咆哮……谁也不曾经历过它历经的疼痛,谁也不可以抵达它那苦难的内心。

大地之上,是高山刚硬的胴体,嶙峋的崖、陡峭的壁。它以一颗博大之心,收藏着流水、草木和虫鸟。

它生来便注定不得安宁。地震和战争,让它历经血与火的锤炼;风雨雷电、烈日冰雪,它在极端的冷热里挺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佛家和道家的呢喃和香火里,它懂得了用禅语来解读世界。它大智若愚,胸藏着天地间的玄机,历练孤独与坚韧。盛衰兴亡,春秋荣枯,它的形象不变,禀性难移。

它默默坐着,与历史面对面,与万物面对面。

世间凡成大器者,无不仰慕它的稳固、它的品质。

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是的,谁也不要想把高山夷为平地。如莎士比亚所言:“当一座山推倒以后,另一座山又已经堆了起来。”

高山,总是照应着人的精神,挥洒出人性的光辉。

山东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处,有座山叫尼山。它之西约五华里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舍,名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这便是圣哲孔子的诞生之地。尼山风景秀丽,五峰连峙,月光尽情挥洒其中。尼山脚下,默默地流淌着古老的泗水。它波澜不惊,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

那一刻,孔子静静地站在尼山的月光下,仰望着高山慨叹。

孔子的这一刻,并不浪漫,也并不轻松,因为他肩负着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

虫儿在尼山的泥土里啼叫。为了不让孔子寂寞,有时它们也合奏。那音乐声就时不时地滞碍了孔子的脚步。他盘膝坐下,捡拾起那些音乐的旋律,让他的影子在山野间晃荡——因为有风。他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月光下自己倾斜或扭曲的影子。

他在思索。

他的思考张弛着一种外力,挤压得昆虫们的声带逐渐嘶哑。

其实,孔子当时想得并不遥远。他想的是这些就是所谓的人生吗?孔子没有觉得可笑。他扶正了月光下自己的影子说: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那么,我该干些什么呢?

他拔下尼山的一棵草,在自己的影子上涂抹。于是,《论语》就被书写在铺满月光的尼山之上。

是时代的命运,让孔子选择了这片神山圣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在齐鲁的月光下,孔子思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尼山的风、溪流、石头和草木,在月光里安闲着思想的乐声。孔子牵挂着的,他的母亲、妻子、儿子,隔壁夫妇的吵架,对门儿子的不孝,谁家一头猪或鸡的丢失……

尼山上一只鸟的翅膀,那样有力地扑闪着。孔子在想,那便是“仁者”的手掌,为一座山撒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是先行者。孔子推着思想的独轮车从尼山下来去周游列国,在大地上走了一圈。累了,他要回到故乡尼山。这是他生命的起源,也必将成为他思想的地平线。

孔子葬在了尼山脚下、泗水之上。这是他理想中的生命归宿之地。那里的月光,在他看来是天下至美的。

孔子化作了一只鸟,在尼山做着自己永恒的飞翔之梦,精神之梦。

一只鸟,携带着一位圣人的哲学之光,越过尼山之巅。

一座尼山,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这还不够吗?

孔子如月光下的尼山,散播着中华民族精神之光,辉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之长河。

尼山不高,海拔最高处只有340米,但在孔子的仰望下成为东方的一座精神之山。无独有偶,西方的欧洲也有一座山,平均海拔也只是3000米左右,也非大自然中最高的山,但同样在哲人尼采的仰望之下散发着精神的光辉。那便是阿尔卑斯山,金黄的层林罩着一片明净的蓝天,山脉间共振着一个思想者的脉搏。

在尼采的召唤下,三十岁的查拉图斯特拉风尘仆仆地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尼采赋予他的使命是:修炼成超人以代替将死的上帝。他在山上遇到了圣者老人、少年、乌云、彩虹、森林、空树、走绳者、挖墓者、隐居者、丑角,以及鹰与蛇。他通过与他们(它们)的心灵交流和激情碰撞,排列了植物、虫子、人类和超人的顺序,发现了精神变形的三种规律,即精神变成骆驼,骆驼变成狮子,狮子变成孩童。经过在高山上的十年探索,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磨炼,查拉图斯特拉终于成为超越现实的精灵。

人类精神的羽翅掠过蓝天白云之后,才能到达查拉图斯特拉走过的阿尔卑斯山。那座山是尼采生命精神的制高点,是人类和自然共同拥有的精神王国,人类精神的高地。尼采如是说:“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有受寒的危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给予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所谓的“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命题在这本著作中得以诠释。尽管这样的命题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和批评,但都不能淹没一个思想家智慧的光芒。

尼采把他的思想赤裸裸地交给人类,这就让我们满足了。对于他的命题,我的理解是:超人是面对生命的强者,是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和提升生命品质的现代人。让世间所有人都成为超人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那种超人般的品质,我们是不是应该具备呢?他的“永恒轮回”,是不是可以这样解剖: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相互关联。尼采自己在《苏鲁支语录》中的注释是:“万事万物皆相联,相引,相缠……”

“我将把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尼采的自信让我诚惶诚恐。因为我一直没有机会登上阿尔卑斯山,不能幸运地呼吸那个高岗上的空气。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感到自卑。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能吸入从纸页上散发出的阿尔卑斯山的空气。如尼采所言:“这儿自由眺望,精神无比昂扬。”

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的精神塑像,也是尼采精神庄园中最高的金字塔。在那尊塑像前,人类相形见绌;在那架塔下,人类见证了渺小。

人类最敬畏的高山,当是喜马拉雅山。它是地球上从海平面量度至峰顶最高的山峰,巍峨宏大、气势磅礴,犹如一堵巨大的屏障,横亘于亚洲南部。它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气象瞬息万变。在它周围二十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嶂。大自然的秘密,它不知云集了多少。美丽神奇的冰塔林、数十米高的冰陡崖、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犹如仙境广寒宫。

为了探索它的秘密,从18世纪开始,便陆续有探险家、登山队不惧死亡的危险攀登它,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峰顶。就人类的极限来说,珠峰的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的四名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在此之前,一支外国登山队曾七次尝试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均以失败告终。

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意志和精神。这绝不属于命运的选择,而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志。我敬仰那些“珠峰”攀登者,他们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使者,怀揣解密自然的使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我没有缘分接近他们,倾听那些生死攸关的故事。

诗人海涅如是言:“要是你登上险峻的高山,你将要发出深长的叹声。”在我看来,这“险峻的高山”指的便是珠穆朗玛峰。是的,没有比攀登它更为深长的叹息之声了。今生今世,我不可能登上珠峰了,连仰望都是奢想,于是只有将叹息之声留给那些与喜马拉雅山无法比较的高山了。

只要是巍峨的高山,虽比不得喜马拉雅山,依然有无数的奥秘。

如是,攀登它们,生命亦有价值。

和人聊天,一进入旅游的话题,有人会眉飞色舞地说他游过了多少城市,而我会不动声色地说我爬过了多少座山。这一“游”,一“爬”,就有了本质的区别。爬山,敬仰山,并进入精神的境界,成为我生命里的坚持和守望。

我爬得最多的一条山,是秦岭。这是距离我最近的一座山,它不止是一座山峰,而是一条山脉,由千千万万个山峰构成,真正抵达到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所说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一派大气象,一座大气场。它所呈现的,是那种坚硬之美,那种阳刚之美。它巍峨险峻,岩崖的怪异,树木的苍翠,峡谷的幽深,溪流的湍急,容纳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傲立于天地之间,它留给世人的,永远是简洁清奇的神姿,生动飞扬的灵气。我只要一进去,肯定会被它征服——不仅是肢体上的,还有心灵和精神上的。

山与山相连,岭与岭沟通,构成了这座横贯中国腹地,被誉为“中国龙脉”的秦岭。自西到东,它排列着崦嵫山、天台山、太白山、华山、终南山、武当山、崤山……不仅从地质地貌上汇成了绵绵秦岭山脉的主体骨架,而且从精神层面上蕴含、开拓、衍生了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秦岭。从地理意义上说,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分水岭,蕴藏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风俗。

高山出思想。老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正是在秦岭北麓的终南山著下《道德经》,并在楼观台设下讲经台。当年他出关的时候,正是从终南山的函谷关弃绝人世、不知所踪的。有了老子,终南山就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育地,成为道教文化传播世界的摇篮和根据地。

高山出隐士。秦末汉初的“四皓”(苏州太湖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皆秦博士,可谓满腹经纶,只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奈来到终南商山。一入山,顿见千山苍苍,泉石青幽,听不到刀枪鼙鼓的惊鸣,看不见残暴无道的杀戮,见不到争宠斗势的恶棍,觉不到尔虞我诈的阴险,也没有卖官卖爵的小人,可谓人间福地,于是“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用琅琅的读书声将商山打造成一位文化学者。再往下,就是汉初的张良了。功成身退,安身何处?他选中了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辟谷”于此,得以善终。隋唐五代之后,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非凡之人潜身于此,或采药制丹,或撒播仙气,或修道传经。唐时,终南山更是诗人的舞台,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白居易、孟郊、孟浩然等人用行行诗句将它的山峰、沟壑、石缝、树枝、草木装扮成诗的纹路。

当年,白居易在周至县当县尉时,是以隐士自居,多次举竿在秦岭北麓的黑河里钓鱼。他的钓法别出心裁,并非平心静气纹丝不动,而是拿着钓竿沿着溪流边走边钓。那时水面上石桥极多,都是跨了水的,十步一小桥,百步一大桥,桥桥有景。每遇一桥,他会稍作停留,赋诗一首。一日,他和朋友陈鸿、王质夫等人从一座一座的桥上过去,山的景色越走越深,白居易就大发感慨,说这山是仙,这水是仙,这桥也是仙。天会老,地会老,人也会老,唯有这山这水这桥是不老的。走着走着,就到了仙游寺。他长叹一声,说李隆基和杨贵妃遇难时不知朝南山里走,偏要往北去。要是他们进了南山,过了这些桥,自然会得到水的佑护。说完,他思绪长流,蘸着河水写出了《长恨歌》。

是的,《长恨歌》是用黑河水写出来的,所以才能如此优美缠绵,曲折婉转。它是黑河水的精灵,被镌刻在仙游寺。

读《史记》,偶遇这么一句:“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因为高,所以难以逾越,因此有九州之险之称。自古以来,秦岭就是著名的修道圣地,吸引了众多隐士来此隐身修道,成为隐士的天堂。

我一直以为,大凡隐士者绝非常人。常人向往宫殿、城阙、金银、美女,而隐士崇尚着精神的修炼。他们仰望高山,胸怀云彩,虽生活艰苦至极,但精神无比丰富,也才有了不同凡响的人生。

家庭、工作、心境相对固定以后,我常常和朋友登上秦岭梁。每次进山,我都知道,它注定与人的精神和命运有着某种缘分。

我常去的地方叫牛背梁,属于陕西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的地盘,最高处的海拔3000米左右。那儿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迷人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罕见的石林景观,以及秦岭冷杉、杜鹃林带、高山草甸、第四纪冰川遗迹所构成的特有景观。那儿竖立着一块界碑:秦岭。手摸摸这边,有点凉;摸摸那边,有点热。其实也明白,那纯粹是心理的作用。

常登秦岭,就会发现在它高耸的山体间,总会隐藏着玄妙。2005年初夏,我去了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丹凤。早上起来爬山,一位文友指着县城后面一座孤零零崛起、泛着铁青色的山峰说:你看它像不像一个“商”字?文友们仰头仔细瞅着,一会儿就有一位书法朋友看出了眉目:“那不就是大篆里的商字吗!”后来查阅《丹凤县志》,方知商山之所以叫商山,是因为“形似商字”。

厚重宽广的秦岭,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常常,我就仰望着它的一座山体,生出许多不着边际的幻想。

作为秦岭痴情的追随者,我走进秦岭,少说也有上千次了。从小,它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秦渡镇、庞光镇、南正村,以及现在的县城。只要不是阴雨的日子,没有建筑物的遮拦,抬头远眺,就会看见它。我看它,它也看我。可是潜意识里,总觉得它像一个深沉的哲人注视着我的成长,关注着我的生活。这样,渐渐地,我就和它达成了默契。身子闲下来时,我会贴近它。这种贴近,不仅是身子的相偎,更是心灵的共鸣。这一辈子,我注定是离不开它了。这是命运的约定。终日沉浸在繁杂的事务中,穿梭于繁华的闹市上,我有一种窒息感,一次次怀着惶恐,从这座北方的小城里逃出来,一次次迫不及待地投入峡谷纵横、群山如浪的秦岭之中,孤自茫然地在山谷里穿行,听鸟鸣蝉叫,看草木溪水,或静静地坐在山坳间,看拔地而起的山顶云起云落。

仰望秦岭,成为我人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缺少了这样的课程,我的人生会是一片苍白。为了做好这个课程,拥有更多的闲暇攀登秦岭,我甚至辞去了行政职务,讨了个文联主席的闲职。秦岭浩瀚无比,穷尽一生也难以穿透。我有着如此的念想:六十岁之后,在秦岭的深处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如梭罗一样,在一处空旷处建造一处茅屋,墙是木板,屋顶是茅草,屋前有条小溪,小溪旁有片竹林。用树枝、竹子在屋旁围起一道篱笆,里面种着菜,养着蛐蛐和蚂蚱,招来蜜蜂和蝴蝶。读书、写作、习字作画,累了种菜拔草,听虫鸟歌唱,观蜂蝶舞蹈。如果有了更深的念想,便戴顶草帽,穿双布鞋,着一身布衣,与山雀对话,和溪水歌唱,同山崖沉默,伴山风舞蹈。再之后,静下心来,如姜太公一般选择一处河流,举着钓竿垂钓。我的钓技极差,不过这更好,让钓竿平躺在身旁的石头上,平身望天、望云、望山。

陶潜、梭罗般的人生方式,是我灵魂深处久久渴望的。

鱼儿在水里疑惑着说:“你是谁?我咬你的钓钩,你怎么无动于衷?”

如果体力足够,我会去攀登更远的山。年近六旬,我已经爬过了数十座山:秦岭、太行、衡山、泰山、蒙山、庐山、黄山、天山、峨眉山、武当山、五台山、井冈山、张家界、神农架、普陀山、麦积山、大围山、观音山、招虎山、大明山、飞霞山……每去一座山,我都要捡一块有品相的石头回来,摆在书架的高处,写作累了的时刻,我抬头仰望它们,仿佛看见了一座座高山的影子,印证着我攀登它们时的一个个细节。往往这时,会有灵感出现。

秦岭之外,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山,是太行。千峰耸立,巍然耸立,五岳见之而俯伏,昆仑比之而无色。这便是太行山的本色,这便是一个大丈夫的气概。

太行八陉,为太行山做着阳刚的注解。山岭逶迤之间,忽然闪出一条横谷,巨涧中流,奇险天开。舍去军事上的意义,它更像北方大汉雄伟的肋骨。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岭互连的八条咽喉通道。每一处都是军事家青睐的关隘,每一处都曾演绎出经典的历史故事。

巍巍太行,峥嵘岁月。从春秋战国延伸到明清,两千多年来,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来证明曾经飘逝在太行山的战争烟云。齐桓公、刘邦、汉安帝、曹操、袁绍、李世民、窦建德、刘福通……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胸怀韬略、大智大勇的英雄豪杰?一座山,将他们的名字镌刻于山壁之间。一条山脉,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一面面山壁,便是豪杰的纪念碑。

德国诗人海涅在他的《新诗集》里有句名言:“你要抵达那巍峨的山顶,你会听到老鹰的叫声。”在太行山王莽峡的峰顶,我曾注目过一只鹰。它站在一块悬崖壁上,宛若太行之守护神。我望着它,它望着我,宛若心灵的对接。忽然,它凌空飞起,绕着山崖飞旋,忽高忽低,忽而扶摇直上。它张开翅膀在飞,在蓝天下做着自由美丽的翔舞,宛若高山之精灵。处处山崖,仿佛它生命的化身。

我敬仰苍鹰,它总是在高处飞翔、伫立,领悟至高的境界。海涅在《论法国画家》里又如此说:“一个展翅高飞的天才,他要飞得安全保险才能令我们感到愉快;我们只有越对他的翅膀的力量有信心,才能分享他高飞的喜悦,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跟随他直上艺术的九霄,达到无比纯净的太阳的高度。”

悬崖上的鹰,我们必须以仰望的方式,才能见到它隐约的风姿。它在悬崖顶的伫立,是在思想,是在眺望。它没有叫声,也没有飞翔的雄姿。但是它的伫立却令我震撼。我以为,鹰是有思想的,否则它的伫立就无从解释。

哪种鸟儿能在悬崖上眺望,只有鹰。鹰与高山做伴,共同构成壮美雄奇的风景。

在浙江临安境内的天目山,我还看到了一只鹰。天目山叠峰绵延,青茏峻拔,耸入苍穹,将天际的光芒倏然承接而下,犹如苍茫天宇的一双慧眼。这正应了山名:天目,天的眼睛。既是天眼,它就俯视的不仅是山风群峰,古树巨石,苍鹰云雾,自然还有人生的大境界。大千世界,在它眼里不过一缕烟云,一股清风,一脉禅意。在它的东峰顶,我看见了一只伫立于悬崖峭壁上的鹰。风击打着崖壁,它却一动不动,挺立于秋风的悬崖上,倾听着草木的颤动和岩石的呻吟,守望着上天的家园。

只是伫立,静静地,苍穹间弥漫着禅意的静穆。这是天目山那只鹰赋予我的感受。我在想,它是在谛听天目山的禅声吗?如此安静,让心灵徜徉在禅的旋律里。

我崇敬鹰的理由,在于它生存于高山之间,一生充当高山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般的情怀,鹰竟然拥有。对于鹰,高山便是神性的召唤。

说到高山,不能不提到泰山。在国人的心目中,泰山铸成五岳独尊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这是李太白在泰山上的仰天长叹。站在泰山之巅,他的视野里是:“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在此,他无须仰望,只是俯视,完成了精神的超越:“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李白一生都在穿越一座座高山,穷尽生命精华来仰望高山,他对高山的仰望真正抵达到了精神的飞跃。

杜甫是否登过泰山众说纷纭,如果未登过,何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叹。在我的意念里,杜甫应当去过泰山。一见泰山,他便生出敬仰之情。那种兴奋在别人看来以为夸张,却是他真实的情感再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之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此。“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之南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一个“钟”字,生动有力;一个“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杜甫是何等胸揽天下之人,可是面对泰山,他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仁”,在我看来隐喻着帝王。山之崇高、伟大、宁静,应当是帝王之胸襟。作为帝王,仰慕它的雄姿,它的稳固,自然是对江山社稷的向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荀子,这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早就为后世的帝王们做出了谆谆教导。

泰山,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现象,令天下至尊的皇帝为之称臣?这不能不想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据说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依据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神统管天下九州人类之生死,官员职位之升降,四海伟业恒泰安康,因之具备着帝王之相。由此,中国历代帝王皆崇拜泰山,以为“泰山安,四海皆安”。再昏庸、无能的皇帝,也不希望他所治理的天下大乱。如果说秦岭是文人之山,那么泰山就是皇帝之山,是历代皇帝登基的必拜之山,仰望之山。

秦始皇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泰山行封禅仪式的帝王。按照古人的解释,皇帝乃天帝之子,是奉天命来统治臣民百姓的,天和地是古代价值观念中的高贵象征,因此,在改朝换代之后,或者某帝王似为治功显赫时,都应举行封禅,以告太平于天地,告成功于天地,答谢天地之恩泽。所谓封,即祭天;所谓禅,即祈地。其实,夏、商、周三代,就有七十二位君主登泰山致辞祭天,但封禅却是始于秦始皇。在何处封禅?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泰山。公元前219年,他从河南进入山东巨野,由西而东,至今邹县邹峄山,在邹峄山上刻石纪功,随后由南而北,到达泰山。泰山封禅之后,他在泰山留下了两件物:秦刻石和五大夫松。

自秦始皇后,大凡自以为文治武功使天下太平,百姓地丰物阜,并有祥瑞现世,皇帝都会率文武大臣到泰山玉皇顶封禅。像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起,十次率群臣来泰山,六次封禅。初见泰山,他便挥臂大呼曰:“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1008年,泰山送走了最后一个举行封禅的皇帝宋真宗之后,封禅的喧嚣像山边的流云一样,瞬间消失了。泰山沉思了二百多年以后,把中国多民族统一再次推上高峰的元世祖忽必烈,加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他是最后一个为泰山神封号的中国皇帝。

明清时期,祭天的场所虽然搬到了京都天子的脚下,但是皇帝以及百姓登岱朝山的举动却有增无减,泰山由祭天的神山,逐渐变成了祈求国泰民安的圣山。1684年10月,经过二十四年安边陲重生产,使大清江山统一稳定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康熙登上泰山后,仿效古时候的舜帝,在泰山极顶,点起了象征统一的柴望之火。

十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我在泰山的天街上徘徊踱步。我明明知道,这不过是一座山的一处平地。就这样简单。但风吹之后,我还是身子哆嗦了一下。这是天风,不同于我生命历程里的任何一种风。此刻,我不能不面对着一座山起了一种神圣之心。我不是皇帝,面对着一座神圣的山,我无法改变自己的渺小。曾经以为,自己是个仁者,但活来活去,总也成不了大器。我知道,这是命。

对山东临沂境内的蒙山,我的仰慕之心由来已久。蒙山,为泰山山脉的一个分支,形成于太古代。绵亘于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境内,长百余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形似一只巨龟伏卧于云端天际,海拔1156米,素称“岱宗之亚”,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古人形容它“其广数百里,其高八千寻。左青右兖,襟淄带渑,向淮之阳,背济之阴,首饮东坑之麓,尾入长河之津。其峰七十有二,其洞三十有六,内绝涯际,外峙嶙峋,控中华而跨江表,履海岳而戴星辰……竦岫悬崖,殊态奇致,层峰叠峦,参差胶戾”。蒙山伟哉!险哉!奇哉!

与秦岭一样,蒙山也是文人之山。早在春秋时期,蒙山就名噪海内,著称华夏。《书经·禹贡》有“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说明在夏禹时,蒙山就已得到治理经营。《诗经·鲁颂·宫》的作者奚斯在夸赞鲁国的国威时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当作鲁国的荣耀。《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对上述典籍记载,古今许多文化名人、注疏家都有注解。《十三经注疏·宋邢昺疏》:“昔者先王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宋朱熹《四书集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此注虽然有些含混,但尚能说明其方位是在鲁城之东,而不是在鲁城之南,而鲁城东之高山,唯蒙山称最,余之不及。

身为一座文化名山,蒙山曾吸引许多封建帝王对其讴歌礼拜,并借以宣扬神威圣德。西周初期,周成王褒封太吴后裔风姓当颛臾王,令其主祀东蒙。迄今颛臾故城和主祭坛遗址犹存。清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两代帝王圣祖玄烨和高宗弘历,在南巡中都忘情于这座雄峙海表的名山。玄烨曾三次驻跸蒙阴古城,弘历则七次驻跸蒙山之麓的桃墟、兴龙庄、万松山行宫、荆埠营和注经台行宫。他们登高览胜,踌躇满志,为其统治的“王土”之内有这座名山而感到自豪,留下咏怀蒙山的御诗多达32首。历代文人雅士登临蒙山者,更是数不清,除至圣先师孔子外,尚有老莱子、蔡邕、郑玄、李白、杜甫、萧颖士、丹丘、苏轼等。他们或览胜,或隐居,或流寓,留下上百首诗词歌赋。

相传,孔子登东山是沿泗水、卞桥、仲村一线,从东蒙古道攀缘其巅的。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其绝顶,遥望四方,琅琊在其东,徂徕居其西,大岘处其北,抱犊于其南,鲁国故土尽收眼底,便油然生出“登东山而小鲁”的意境。

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后,李白与杜甫曾有二十多天同游蒙山的经历,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被兰陵镇的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苏轼,这位旷世才子,游蒙山后惊呼:“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康熙皇帝冬游蒙山时,欣然挥毫:“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还有乾隆皇帝,于南巡途中专程来到蒙山,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写下了“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诗句。

这些大写的历史人物,造就了大写的蒙山。

十年前的一个盛夏,我坐在一辆绕着蒙山的盘山公路缓缓前行的中巴车上。在摇晃着的车内,沿途的花草树木并不是静止的状态。但我知道,在蒙山这个禅意浓郁的高山上,它们是静心的,正如《阿弥陀经》所云:“树木花草,悉皆念佛。”

一面巨大的裸岩石上,雕刻着老寿星的造型。老寿星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形象,突出头部造型,大脑门,白须飘逸长过腰际,一手拄杖,一手托仙桃。和岩石一样的寿命,该有何等漫长呢?无须言语,只需仰望,甘当一座山的守望者。

仰望一座山,需要漫长的精神修养。

有些山景,是需要遥望的,如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绵亘数十公里,气势磅礴,巍峨峻险,至今杳无人迹。自然和人类的融合,很多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那五座山峰,并列如人的五根手指。眯着眼,我宛若看见了它的指甲,它的关节,以及关节处那些深深的褶纹。它那样数万年的伸展开,是向人类的招手相迎,还是挥手道别?站在观景台上,远望其巍峨的雄姿,是那个下午我的一个姿势。再如我曾走进的太行大峡谷,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真泽宫……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有“超然云雾中,不与群山伍”的照壁峰,有生生世世一语不发的树木,有背阳处潮湿阴柔的苔藓。超然出众,这是道家的境界。那是冬天的一个日子,空谷传响,林鸟交鸣。我聆听着风的呻吟,欣赏着花的绽放,踩着雪的足迹,沐浴着月的柔情,鸟的声声啼叫,将我的丝丝恋情,定格在一草一木之间。

有些山景,是需要瞻仰的。在山东境内招虎山的云顶竹海,我见到了苏公竹、板桥竹。一株普通的竹子,也会吸引我瞻仰的目光,这完全是睹竹思人的情怀。苏东坡当是出名的文人雅士,当年任登州太守时来过这儿。他一看见蓬生的竹海,犹身于故乡,便结草庐于竹海中,留下“任上一月,竹海千年”之美誉。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不惧千里到此画竹。他的“千枝万竿挡不住,随手择来都是竹”也许是为招虎山写下的。苏东坡、郑板桥这些旷世的才子身上具有禅的风骨,这才为招虎山留下了无数游客瞻仰的目光。再如武当山老君岩石窟正中的太上老君,超然平静,凝神谛听,心若磐石。我模仿着老君的样子闭目打坐,心灵顿时空明。此刻,人的境界则物我两忘,入圣脱俗。

南岩万寿宫外的绝崖旁,是一处悬空的雕龙石梁,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凌空的龙头顶端,有一香炉,被称为“龙头香”。烧龙头香,对众多游客来说,是心灵里渴盼许久的一个仪式。我知道,他们怀揣希望。希望是精神生活的阳光,它照亮你,温暖你,并悟出活着的勇气,完成自我心灵的救赎。恍惚间,佛祖拈花一笑,是释然,是看透,是舍得,是放开。飞升崖,被誉为武当山的第一仙境。它一峰突起,三面绝壁。沿着山脊上的小径直达峰巅,登顶眺望,胜景尽收眼底。既为仙境,必有仙人的典故。相传,真武大帝曾在此修炼,面壁数十年,静如古井,坐如盘松,甚至连鸟儿在他头上筑巢都纹丝不动。

崖上的山风,搅乱了几位女士的长发。若是仙女,她们飞升的姿态该有何等优美?

爱欲海,我慢山。这是《华严经》里的句子。登山,则情满于山。因此,我双腿迟疑,侧耳倾听,慢慢品味它的绝妙,它的禅意。

山顶的风,仿佛从远古驶来,与我相守着一个契约。万事万物,皆无定数。侧耳聆听,松涛的怒吼,犹如万马奔腾。山泉汩汩,瀑布奔泻,小溪如诉,宛如维也纳交响曲,雄浑、悲壮。

风云是动态的,河流是动态的,鸟和动物飘离迁徙,甚或灭绝,人是一茬茬地来了,又一茬茬地去了,而高山千万年、数亿年岿然不动,上古的猿人在敬仰它,神仙在敬仰它,现代的人在敬仰它,后世的人依然会敬仰它。

高山仰止,无须引申它的含义,词面的意味足够了。仰望高山,让身心空灵,让精神上升,无疑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高山仰止,这话说得好极了。除了高山,我还有什么需要仰望呢?蓝天、白云我可以眺望,但无须仰望。仰望是一种精神渴望,是一种心理崇拜。

对一座座山,我向来怀有敬畏之心。每每仰望着一座山峰,我会滋生出由衷的敬意。攀登的过程中,我注目于山的瑰玮、峻拔和奇崛。仰望它,储存它的静谧。它幽远的神韵,常常让我如饮汩汩清泉,荡尽身上的俗气。

大地上的高山,当然还有许多许多,都在满怀渴望,翘首等待我去攀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年过六十,恍然悟出这两句的绝妙之处:高山上,本无大道。不过,只要你对高山上保持着仰望的姿态,那么人生的康庄大道自然会在心中,会在眼前。

高山是大地的坐标,是我的精神地理。我渴望,大地上的每一座山,都成为我生命的坐标。

在有限的生命尾声里,我是爬不完天下的高山了。但是,只要生命存在,我的第一选择还是爬山,攀登崎岖的山道,谛听它的谶语,仰望它的高大,崇拜它的精神。也许,会有一只鹰,在等候着与我的对话。

我虽是个庸人,但总是想成大器。内心明白,要成大器,必须仰望高山。但登过了无数的高山,却总也成不了大器。我知道,这是命。偶尔,我会生出放弃攀登高山的念头,但那种念头往往是一晃而过。心里坚守着一个信念,即使成不了大器,我也绝不会放弃对高山的攀登。仰望着高山,一步一步坚实地攀登,我的精神就不会空虚,生命就不会苍白。

我多么想,死亡的那一刻,我会化身为一只鸟,飞翔于巍峨的高山。

同类推荐
  • 银河铁道之夜(精装典藏版)

    银河铁道之夜(精装典藏版)

    《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的安徒生”宫泽贤治的作品经典作品集,精选1篇日本人人皆知的“不成为诗的诗”《不畏风雨》,以及《银河铁道之夜》《大提琴手高修》《黄色西红柿》《鹿舞起源》《猫的事务所》《夜鹰之星》《水仙月四日》《山梨》《双子星》《要求多多的餐厅》《渡过雪原》《风又三郎》《奥茨贝尔与大象》《雁童子》《古斯柯·布多力传记》等15篇脍炙人口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八年四易其稿,直至生命终结前仍在加工润色,被称为“永远没有完结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银河节的晚上,贫苦少年乔万尼在山丘上睡着了,梦中他和好友一起搭上了开往天国的银河铁道列车,开启了瑰丽浪漫的银河之旅。宫泽贤治建构了一个奇妙多姿的童话世界,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对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的反思,对生命对宇宙的关注,以及对幸福对理想的追求,等等。宫泽贤治身处大地、心向银河的意志,以及终生为着全人类的幸福而执着踏实奋斗的精神,通过其篇篇文字传达出来。读来无不感喟:生而为人,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宫泽贤治的童话又不只是童话,它不仅是童趣的故事,更是“永远不结束”“永远在生长”的童话。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能在每一次阅读中读出其中深意。
  •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Ⅱ(白金纪念版)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Ⅱ(白金纪念版)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早期两部经典诗歌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理诗集《吉檀迦利》和青春恋歌《园丁集》。通过冰心清丽典雅的译笔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他巧妙地隐去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用蕴涵的广阔无边的哲思为我们开启另一个天堂。全书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阅读这些诗篇,如同漫步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以挡不住的清新与芬芳,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清透美丽,体味爱与青春的味道。
  • 落花共撑一把伞

    落花共撑一把伞

    该书分为“岁月有痕”、“如歌散板”、“暖意萦怀”等六辑。作者立足税收,面向社会,文笔流畅,特色鲜明,视角新颖,描写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文章里有怀念,有感慨,有悲悯,也有赞美,充满着哲理的思辫和睿智的从容。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倾听作者心灵的琴弦,享受生活的启迪与美的滋润。
  •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指尖上的中国:山水旧城谙》在对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十里洋场、杭州的西湖和灵隐寺等各城市代表建筑和名胜的回忆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民国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氛围,尤其是在沧桑的历史轮转中,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演绎过精彩的故事,留下过无数动人的传说。
  • 林徽因小说集

    林徽因小说集

    根据早期文档资料,本书完整收录了林徽因已发表的全部作品,真实再现了林徽因从黄金时代到暮色年华的传奇人生。
热门推荐
  • 我能召唤武具娘

    我能召唤武具娘

    我手中的刀化为樱花飘散之时,是审判的开始被寒冰覆盖,生命终将冻结掌中镰刀无情收割之时,是红与黑的旋律流火焚天之际,毁灭中孕育新生。红莲轮转,冰与火的赞歌。————————————你们干什么?我不吃药!我没病!哈哈哈哈哈……
  • 棠黎

    棠黎

    假丧尸真鬼畜小白兔×真深谙世事假救世主“这…这是给我的吗?”八岁却异常瘦弱的女孩看着眼前的大哥哥抿嘴嗯了两声,她愣了愣,然后她弯了弯眉眼竟朝眼前人笑了起来,她喜欢他,她想问他愿不愿意做她的大哥哥,他是第二个给她糖的人。
  • 梦回中国古城

    梦回中国古城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世界征尘

    世界征尘

    你是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游梦?是否记得在网游中认识的那个她或他?是否记得那个被你当做家的公会与帮派?你还记得吗?记得那群兄弟,记得那声她对你说的晚安?这一切,也许都快被时间所淡忘了吧!
  • 田园美娇娘

    田园美娇娘

    四九被王家退婚了,整个浅水湾都知道了,那些死了老婆的或者年过四十的都上门来提亲了,把四九娘给气病了,嫂子气不打一处来,扔了扫把把她赶出门了。无家可归的四九,生无可恋了,投河自尽,却不想被来河边洗澡的哑巴给救了,哑巴把已经昏过去的四九带回家,蒙上眼睛给她换了自己的衣裳。醒来后的四九发现衣服被换了,清白没了,对着哑巴又打又捶的,哭得昏天暗地的。从哑巴家出来后再次去投河,又被追来的哑巴给救了,哑巴抱着她再次回到他的茅草屋内。四九昏睡过去后发起了高烧,哑巴细心的照顾着她,直到四九好起来。面对现实的四九,心里牵挂着家里生病的娘亲,好了点,就换上了自己的衣服,想回去看看。只是还没到村口,就看到自己的娘亲和嫂嫂在地里有说有笑的。当四九再次被赶出门的时候,心如死灰,却不想死,她想活着,而且要活得比别人好。无处可去的四九在黑夜里无助地哭着,又一次,哑巴把她带回家了。虽然哑巴不说话,却很懂四九的心思,她睡着他的床,他就在板凳上搭着块板睡的,从来没有对她有一丝的不轨。四九就这样在哑巴家住下了,她开始为哑巴的家操持着。一个被退婚的黄花大闺女,跑到独来独往的哑巴家住着,这事又被整个浅水湾人茶余饭后说着。四九爹娘带着哥嫂来找哑巴要彩礼,哑巴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了银两打发了他们,之后他买来红烛红被子红衣服,就这样把四九连哄带骗的娶进了家门。再有人在四九面前说哑巴是个傻子,四九就很不屑的笑一下,只有睡进了一个被窝,才知道他到底傻不傻!成了哑巴的人,四九才发现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耕田、种地、上山打猎、采草药,无处不是两人的身影。四九想把茅草房盖成青砖大瓦房,她还想把后山开出一片地来,她还想能去安西县里做些小买卖,她还想在安西县里买个铺子再买个宅子,她还想......有了梦想,她就跟哑巴说,两人一起努力着。
  • 至尊魔妃:废材大小姐

    至尊魔妃:废材大小姐

    她是命定的太子妃,却是天生的废柴,被自己的妹妹和未婚夫陷害致死,发誓来世定要那些欺辱过她的人死无葬身之地;他是命定的王者,却是天生痴傻被流放在外,自生自灭,只是有谁知那痴傻的背后另有乾坤;再次睁开眼时,灵魂易主,废材逆天,一根金蚕丝雄霸天下,一只宠物狼傲世独尊。“欺我者,万兽噬体;辱我者,厉鬼吞魂!我温素月定要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人间炼狱!。”他亦是笑看风云起,扫眉凝众生,“敢动本座的女人,即便是天帝,本座也要他形神俱灭!”此时,天下惊变,原来那两个传世的废柴竟都是一身的风华……时局变幻,乾坤扭转,且看那传世废柴如何惊天逆袭,至此‘月蒙笼暗夜,刹那吞星芒,苍穹九万里,寰空任翱翔’……
  • 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

    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众多的学科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广大青少年而言,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扰。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数十名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编选了这套《新编科技大博览》。
  • 女帝无上崛起

    女帝无上崛起

    夏钰,《星域江湖》大夏皇朝第九公主,封号太平。一年前前往药仙谷拜师学医,归来后,皇子与其他公主们发现,一向最为文弱的小九变了。“学医是救不了队友的……”“我可不想成为惹不起啊!”“啊,我这么美我不能死……”“什么,男玩家想从我这获得任务?去去去,一边去……”“漂亮的女玩家……一整个帮派的女玩家?嘿嘿嘿嘿嘿……”……“快快快,快拦着小姐,她她她又要去砍人了!”异族入侵,大夏皇朝岌岌可危,旭日高升,一刀砍来,天外飞……仙,某因神秘作者之力进入广大变身大军的女帝:刀在手,跟我走,砍遍天下断更狗!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 沧海(下)

    沧海(下)

    这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简繁为刘海粟写的传记。该书不为尊者讳,不为长者讳,真实记录了简繁在刘海粟身边生活时候的所见所闻,记录了刘海粟的生平、艺术观点和性格特征。可以说,该书是用一种“说真话”的方式、将作者眼中的“真实”对读者和盘托出。该书曾出版过三卷本,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之后,作者做了删改修订,出版了两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