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00000033

第33章 建筑·交通(4)

颐和园源于清。清以前,颐和园一直是一处风景名胜;金朝,是皇帝的行宫;明朝,这里被称作“好山园”,好山园的山称瓮山,湖称西湖。清康熙帝亦曾将此作为行宫。1750年,乾隆帝借口为其母做60大寿,又在此大兴土木,在瓮山山顶建了一座9层高的“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后又借口要训练海军,兴建水利,把山前的西湖扩大加深,更名昆明湖,使之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称为“清漪园”。1860年,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将清漪园劫掠一空,毁坏殆尽。1888年,慈禧太后为追求享乐,私自挪用海军经费纹银2千万两重修此园,并更名为“颐和园”(由于修建颐和园导致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1900年,它又被八国联军毁过一次,后又花费巨资修复。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不仅是一座皇家的大园林,还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宝库;一座宏大的博物馆。

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炬。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弄唐和胡同

南方人称沿马路旁的小巷为“弄堂”,是指两排房屋之间的过道。但在古代并无这个名称,只是“弄”,一般是指宫中的路,如东弄,西弄。对宗庙中的路又不称“弄”,而称作“唐”,所以“弄”与“唐”的称法是有区别的。后来,逐渐把弄与唐合起来,泛指小巷为“弄唐”。

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不过在北方就不叫“弄堂”,如元代人称这种小巷为“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北方对街巷的统称。

古代的马与车

【驷、骈、骖】

古人车马连称,说马往往也包含车,说车也包含着马。古人驾车以四匹马为常,称为驷。《诗经》、《左传》中描写的马车绝大部分是四匹马的。也有驾两匹马的称作骈,骈即二马并列之义,魏晋后兴起的骈文,即从此义引申而来。套三匹马的叫骖,骖还有个意义,即指驾车时套在两边的马。汉代时,天子的车有时套六匹马。

【乘】

车既以四马为常,古人常以驷来计算车辆。如果说有马千驷,就包含有一千辆车,反过来,如果说有车千乘,也就意味着有四千匹马。又因为乘代表四匹马,久而久之,乘就成了一个特殊的数词——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军要偷袭郑国,被郑商人弦高在途中遇见,他便机智地用郑国国君的名义“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就是四张熟牛皮的意思。

【骑(ji)】

一人一马,如,一骑,千骑。自居易《长恨歌》:“千乘万骑西南行。”也称所骑之马。《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闯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胡人的战马。

【辇(nian)】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阿房宫赋》:“妃嫔媵(ying)嫱(qia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统治阶级的特殊车辆——轿子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当时轿子还不流行,如果从地区来看,则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中,轿子的普及较北方平原为快。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还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普及是在宋朝。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许多轿子出游。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到明朝中后期,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这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船舶发展史

相传我们的祖先看见了荷叶和空心木飘浮在水上,发明了船,看见鱼鳍活动,创造了橹。考古遗迹证明约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知道用火烧的办法,把独木剜制成小舟。

从殷代的图形文字来观察,那时的舟已不是独木舟,而是用木板制成的,具有船舱的模样,还有像人立在船上撑篙的形状。用木板造船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在西周时代,舟的制造已注意到木材的选择,有用松木作舟,用桧木做桨的。舟的运用不仅行驶于河上,还可以把舟联系起来,搭成浮桥。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事业已相当发达。吴越地区有专门造船的工场,叫做“船宫”,造船的工人叫做“木客”。船只除了交通运输外,还用于作战。

同类推荐
  • 中国梦的世纪

    中国梦的世纪

    中国的今天似乎有一种让许多人困惑不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综合实力达到了新的高点,中国在全球的种种危机和困局之中虽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但中国的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力量还是正在凸显,这也是为人们所充分了解的事实。
  •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本书作者在武汉纺织大学工作了5年时间,其间游历了中国23个省60多个城市。本书即是作者对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观感和思考的记录,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基本上是片段式概述,并不具体深入地谈论一个方面或问题,并且多是对于中国的赞美之词。武汉纺织大学的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已对原著进行了删节。
热门推荐
  • 嫡女归

    嫡女归

    上一世,她善待姨娘,友善庶妹,对夫君尽心尽力,却不想,养虎为患。姨娘害她母亲,庶妹毒杀她胞弟,而她,被困地牢之中,日日受鞭刑之苦。重生归来,这一世,她宁愿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她!
  •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从喀提思到直布罗陀,多么好的小路。海从我的叹息,认得我的脚步。啊,姑娘啊姑娘,多少船停在马拉迦港!
  • 重生之结婚之前

    重生之结婚之前

    为婆媳关系痛心,为孩子被夺心碎,为丈夫不忠绝望……重生在与他结婚之前、怀孕之后,本以为重获新生,便可平静度日,偏偏你还敢往枪口上撞,那就别怨人家新仇旧恨一起算!
  • 重建的世界

    重建的世界

    亨利·基辛格为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外交家、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本书为基辛格的处女作,部分为政治传记,部分为外交史,既有基于历史文献的严谨历史叙事,也有基于其理论的客观分析和评论,集中研究了俄国击败拿破仑后世界各国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关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国际稳定的要素。该书所阐发的“均势外交”思想奠定了基辛格战略思维的基础,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学派中第一流学者的声誉。《重建的世界》看似一部讲述欧洲历史的著作,但基辛格在书中亦描绘了均势外交的基本原则,而我们也不难在他日后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采取的政策当中发现这些原则。本书清晰地表明了基辛格的观点:国际和平最好不是由法律或者国际组织来确保,而是要依靠分散权力以克制强势者的野心来实现。
  • 参仙圣娃

    参仙圣娃

    许世俊在创作中把情思赋予想象的翅膀,将人、仙、禽、兽及自然万象融入笔端。人参仙子是地能入,是树能上,是水能进。书中写了作为人间缩影的神界的矛盾与斗争还表现了神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记录了神界的婚丧嫁娶、生离死别、生杀予夺的生动斑斓的世俗生活。
  • 云生何处

    云生何处

    一般穿在床上第一眼看到的男人都是男主,要么妖冶狂隽,要么柔情似水,一般出于剧情需要冷漠似冰的男主都占多数,这样才会在最后和女主尽释前嫌,相亲相爱。但不管男主是何类型,颜值上总会有个底线,最不济也是个外貌平平、气质出众的公子。但是谁来告诉左云,她眼前这个猥琐大叔到底是个什么鬼?
  • 医经读

    医经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契约总裁来同居

    契约总裁来同居

    一场拆迁,陈佳佳和何为假结婚,谁知临到头了,他竟然反悔了。何为:“入了我的门,就是我的人。”陈佳佳无奈,亏她是律师,说嘴皮子说不过,输了的代价就是成为他的小娇妻。不得不说,婚后生活……“真香!”
  • 宝宝很乖,求表扬!

    宝宝很乖,求表扬!

    三十岁的秦辞,娶了十八岁的孟南;他不是老师,她却是他的学生。学渣孟南表示:好好学习天天撩叔!秦辞:“孟孟,英语作文写完了么?”孟南:“嗯嗯,您过目!”然后,秦辞看着鬼画桃符一样的作文,不发一语。孟南晃着无形的尾巴凑近问:“秦叔,我这么乖有奖励吗?”秦辞放下鬼画符,挑眉,学渣满脸羞涩指了指唇。秦辞朝她勾手指:“过来。”“诶!”孟南喜滋滋凑过去闭上眼;秦辞:“下次再用拼音凑数,分、房、睡……”
  • 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

    这本《弯弯的月亮》是袁炳发的短篇小说集。《弯弯的月亮》收录了《灾祸》;《传说》;《旅伴》;《幽默》;《妈妈的吻》;《美丽的女孩》;《碎落》;《幻想》;《血色花》;《恍惚》;《困围》;《大谋》;《老赵这个人》;《契阔》;《狗》;《八爷》;《颜色》;《存在》;《秋天》;《天真》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