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9200000004

第4章 喜闻乐见的中路梆子(1)

中路梆子,因形成于山西中部而得名,又被人们称之为晋剧或山西梆子。其流布范围除晋中、晋北外,在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也都有广泛的观众和固定的班社。

中路梆子与北路梆子均脱胎于蒲州梆子。清咸丰前后,晋中、晋北将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统称“大戏”。两者的活动区域范围也大体相同,两地班社均可互搭演出,没有门户之见。

清同治年间,中路梆子为适应晋中一带百姓的欣赏习惯,加之晋商的扶持与介入,唱腔遂改革为调低腔缓、委婉柔和的演唱风格。而北路梆子地处晋北雁门关内外,民风豪放,蒲州梆子腔高板急的风格正好迎合了强悍刚烈的民风民俗,所以其唱腔基本仍沿袭蒲州梆子的特色,只是由于主奏乐器的不同和拖腔、润腔的不同,日久天长与蒲州梆子形成音乐风格上的差异。为便于区别两者,当时人们将中路梆子称为“下路调”,北路梆子称为“上路调”。

提起《小放牛》,喜欢看戏的朋友们都对这出载歌载舞的小戏,印象深刻。特别是剧中的唱词及旋律,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既朗朗上口,又使人易学易记,很受观众的欢迎。

据说这出《小放牛》,就是中路梆子早期名伶侯俊山依据民间小曲,经其加工改编后才得以广泛流传的。除中路梆子外,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梨园戏、云南花灯戏等,均有演出,现以京剧演出影响较大。

牧童(唱)天上银河什么人儿开,

什么人儿跳下了望夫台,

什么人斧劈华山顶,

什么人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什么人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村姑(唱)天上银河王母娘娘开,

孟姜女跳下了望夫台,

小沉香斧劈华山顶,

嫦娥奔月她就没有回来吧咿呀嗨!

牧童(唱)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

什么鸟儿身披绿豆色,

什么鸟催人把田种,

什么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什么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村姑(唱)喜鹊穿青又穿白,

锦鹦哥身披绿豆色,

布谷鸟催人把田种,

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呀嗨,

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吧咿吧嗨!

牧童(唱)赵州桥什么人儿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什么人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村姑(唱)赵州桥鲁班爷爷修,

玉石的栏杆神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吧咿呀嗨!

牧童与村姑,一问一答,两小无猜,且歌且舞。浓郁的田园风情,两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好一幅清纯质朴,充满乡野情趣的美丽画卷。

之所以提及《小放牛》,缘于侯俊山,更缘于侯俊山在中路梆子的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他的身上,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孕育、形成、发展的脉络。

侯俊山作为中路梆子早期的一代名伶,其高超的技艺曾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虽为男儿却以出演旦角成名于舞台,得艺名“十三旦”。多才多艺的他除主工旦角外,可谓文武不挡,除《九花娘》、《红梅阁》、《玉堂春》、《珍珠衫》、《双锁山》、《延安府》等旦角戏,还有《伐子都》、《黄鹤楼》、《八大锤》等武生戏也演得很是出彩。可以说,侯俊山是中路梆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侯俊山生于1854年,9岁随蒲州梆子艺人“老七百生”北上晋中学艺,工花旦。因其13岁即唱红忻州、张家口一带,被称之为“十三旦”。穆辰公《伶史》中就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的评价。可见侯俊山在当时梨园界的名气是很大的,也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侯俊山也是后世戏曲研究者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因唱红忻州、张家口一带,人们又认为是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的名伶。其实,这也正好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古老的蒲州梆子派生出了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因三者最初区别不大,所以艺人们在三地之间相互搭班演出也就成为常事。

原籍晋南,学艺晋中,唱红张家口、忻州一带,似乎侯俊山与蒲州梆子名伶“老三盏灯”王来来几乎如出一辙。他们成为那个年代蒲州梆子艺人北上传艺,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不分彼此、同根同源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在形成之初,正是借助于蒲州梆子艺人北上传艺而扎根于晋中、晋北所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北路梆子艺人中代代相传的“陕西梆子蒲州调”之说,指的就是前面谈到的山陕梆子。

当年为使“蒲白”念的地道,晋中、晋北的科班最初采取的方法是从晋南买来幼童学戏。从史料记载的情况看,中路梆子最早的科班之一云生班的情况即是如此。

距今已经有200余年历史的云生班,创办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由祁县东观镇北张庄南村的富商岳彩光在其家乡承办。

岳彩光早年经商时就曾在京津看过“山陕梆子”的演出,很是着迷,于是就有了在家乡自己办戏班的念头。当时正值清廷禁秦腔(山陕梆子)在京演出,京中艺人流落各地。他们加入地方戏班,有的就被聘为科班教习,岳家科班就由这些艺人们担任。

清嘉庆三年,岳彩光从蒲州一带买回男童30多名,第二年又从晋南买回男童20多名,开办了云生班。云生班以严格的训练方法,培育出了“十二红”、“蔓菁红”、“斜眼黑”、“夜壶丑”等一批中路梆子早期名伶。

当年的教习如何教戏,坐科的伶童们如何学艺,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蒲州梆子在晋中一带开始传播并扎根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的岳家故地及当年所建之戏台早已被毁。唯有“秦妙更晋”的匾额,仿佛还向人们依稀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往事。

如果说云生班代表了中路梆子的草创阶段,那么到清同治七年(1868)出现的聚梨园,则代表了中路梆子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阶段。

聚梨园是一个组建早、名家多、活动时间最长的著名“字号班”,也是当时闻名华北的大戏班。

同治年间,中路梆子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未定型,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当时,名噪三晋的班社是榆次的“四喜班”。渠源淦是位酷爱中路梆子,且能拉会唱的晋商巨贾。在他看来,“四喜班”虽好手云集,但处处显得小家子气,不够大方。行头、乐器也不讲究。于是乎,他决心自承一班,以争高下。

从一开始,班社便聘用各方名角,又专门从江苏定制了全新的演出行头,特别是首次将“班”改为“梨园”,可谓一大创举。一时间名角荟萃,声誉大振,聚梨园成为中路梆子班社中傲然崛起的第一批名伶班。

当时的聚梨园分为上、下两班。上聚梨园重在研究改革与演出,下聚梨园则以培育伶童为主,带有戏曲科班性质。

在班社中,名角们各有各的拿手好戏。有的以唱工见长,有的以做工称绝。如“元儿红”张世喜之《反棠邑》、《卖华山》,“一千红”王喜云之《铁冠图》,“玉印黑”王玉印之《忠保国》,“八百黑”安会成之《炮烙柱》、《沙陀国》,“金镶翠”之《祥麟镜》、《鲛绡帕》,“一股风”之《女中孝》、《三上轿》,“天明亮”之《六月雪》,“一盏灯”之《万福衣》,“一条鱼”之《武家坡》,“探探生”之《调寇》,“娃娃生”之《战宛城》,“虎儿生”之《罗章跪楼》,“盘门丑”之《排王赞》,“猪嘴丑”之《月明楼》,“高老旦”之《太君辞朝》等,均红极一时。

另外,班社还出重金聘请了名鼓师宋兴儿、名琴师彭根子、名马锣师郭三蛮。在他们的努力下,聚梨园首先在场面上做了突破性革新。把文、武场面分开,文场坐下场门,武场坐上场门。马锣加大加厚,由提击改为吊打。还将高音板胡(俗称小壳子呼胡)改为中音板胡(俗称大壳子呼胡),为适应晋中一带人们的欣赏习惯,降低了调门,力创新腔并积极推广,使中路梆子行腔逐渐走向温婉与清雅。

其次,在音乐上采用九手场面。即文场4人:胡芦子、二股弦、三弦、四弦各一人;武场5人,板鼓、铙钹、马锣、梆子、小锣。每一乐器都按其音域音色、轻重主次做了恰到好处的定位安排,使之与演员更能协调配合,伴奏和演唱达到浑然一体。

可以说,聚梨园在中路梆子的定型发展阶段,的确贡献非凡。

今天的祁县渠家大院之戏台院,在坐南朝北的戏台两侧所矗立的四根木柱上,仍悬挂有两副楹联。“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帝君”;“借古喻今教化众生知伦理;以假为真规劝世人明是非”。置身其中,当年的高朋满座、梆腔绕梁,犹同昨日。

清光绪元年前后为中路梆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当时中路梆子已很受本地百姓们的欢迎,为满足演出市场的需求,晋中一带开办了很多中路梆子的科班,如保和班、小梨园、太平班、喜胜园、禄梨园、小祝丰园等。

在这些班社中,已一改过去从晋南招收幼童学艺的做法,而逐步过渡到了招收本地儿童进科班学艺。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些儿童中出现了一批中路梆子的代表人物,如“狮子黑”乔国瑞、“三儿生”孟振清、“天贵旦”王春元、“说书红”高文翰、“盖天红”王步云、“毛毛旦”王云山、“自来香”高根海等。

他们可以说是中路梆子承上启下的一代名伶。继他们之后,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大批女演员登上舞台,将中路梆子推向了如日中天的新时代。此为后话。

至此,到清朝末年这个阶段,中路梆子已以强劲之势迅速风靡晋中、晋北乃至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这个脱胎于蒲州梆子母体的新生儿,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既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又注重了婉约细腻的抒情风格。应天时合地利,发展迅猛,渐成气候。其班社之多,人才之众,流布之广,已位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在中路梆子孕育形成、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从始至终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晋商的参与和介入。

同类推荐
  • 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

    自人类以外,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死亡时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人文学者李书崇带领读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历史长河中,希冀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命。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性格与思想,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催生了博大深远、风格迥异的民间风俗。《中华民俗全知道》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纳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 碑帖笔记

    碑帖笔记

    偶尔在市场上买到一些旧拓的碑帖,其中一种名为《古宝贤堂法书》。读帖之馀,查阅了宝贤堂的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山西文化史上值得玩味的一段故事。宝贤堂创始于晋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为晋恭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传至第四代的晋王,是朱钟铉。朱钟铉有子名朱奇源。朱钟铉见其子喜好书法,便命他搜集古今法书刻帖。正是这位世子朱奇源(死后谥靖王),于弘治九年(1496),择取《淳化阁法帖》等古帖,及当时的名家法书,摹勒数十家,成为一部十二卷巨册的传世法帖,名之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朱奇源造诣不凡,刻帖极为成功。
  •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电影产业的重点企业、机构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个案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全面概括和描述了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制定、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方面的详细情况,评述了2011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热门推荐
  • 大道编程阁

    大道编程阁

    大道三千,道道有挂,吞天食地,归真划一。这位兄台,肉身不强横不要紧,来,试试我这蛮牛肉身挂;这位妹子,不像仙子不要紧,来,试试我这谪仙锻媚挂……
  • 行天盗

    行天盗

    大道三千,天机无限。吾有天机盗图,行天地间,盗天盗地盗轮回。
  • 望断秋水——缘来是你

    望断秋水——缘来是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经历,你我也不例外。可能会遇到贵人,得到帮助,我们是否懂得感恩?也可能会遇到小人,受到碾压,我们是否能够放下?这是一个普通女孩成长的故事,关于她的求学、工作、爱情、友情……QQ粉丝群:111677565欢迎探讨
  • 七个男人

    七个男人

    小说描写了七个男人的打工生涯,和现代人的生活境况。
  • 法华灵验传

    法华灵验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风吹过的村庄

    被风吹过的村庄

    本书围绕毛南族地区的人事风物,抒写三大内容:一,村人:通过写一些亲人、老师以及村里的人,反映本民族风俗特点,了解民族的发展情况;书写民族珍贵的非传统文化遗产,体现灵魂坚守,精神创造。二,村事:记录毛南族地区发生事情及习俗,比如晨读,体现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表现毛南族人民克服条件艰苦,努力创造生活,生生不息,体现民族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三,村物:主要抓住毛南族特有的风物,比如村头的大树,令村里人万般敬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等,记录着毛南族人民的智慧。这些风物,展现毛南族的生活风貌、生命意象。
  • 气法要妙至诀

    气法要妙至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小说。该书发表于1876年,描写了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尝试了种种冒险经历,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趣事。它是马克·吐温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既是一部伟大的儿童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孩子一定要读的感恩书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孩子一定要读的感恩书

    有一种爱让我们震撼,有一种爱让我们流泪,有一种爱让我们成长,有一种爱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坚强……这就是源于血脉亲情、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父爱与母爱。感恩父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具有的美德。当一个孩子,在父爱母爱的沐浴下,能够理解爱,懂得爱,并且学会报答爱,就一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本书中讲述了家庭的温暖,见证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记录了你的成长足迹。书中的互动环节让你和爸爸妈妈的心贴得更近。
  • 镇魂街之帝皇守护灵

    镇魂街之帝皇守护灵

    巍峨的山巅之上,秦南站在几道巨大的身影前,大手一挥,千军万马如同洪水般涌出...谁才是天生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