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11900000006

第6章 国学之子学精粹

前言

温家宝总理谈到传统文化时曾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习近平副主席也曾谈到:“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见,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是多么重要。

实际上,早在19世纪20年代,大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就已经出版,“国学”热潮在那时开始逐渐兴起。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作为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而“国学”正承续着中华文化的火种,使中华光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跨越时空、世代相承。

本书精心挑选了经、史、子、集、蒙等国学精典里的诸多名言警句,同时选编了部分国学常识及国学趣典,将趣味性、知识性熔为一炉,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传承古人的智慧精粹。

王克忠

子就是指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比如《墨子》、《庄子》、《韩非子》、《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

所谓的“子”,原是指春秋战国时各派师兄弟之间的统称。“诸子”包括各家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在《后汉书?文艺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敷、五行、医方十四家;现今流传的先秦诸子有《管子》、《邓析子》、《墨子》、《老子》、《文子》、《关尹子》、《列子》、《杨子》、《商君书》、《申子》、《尸子》、《公孙龙子》、《庄子》、《慎子》、《尹文子》、《荀子》、《鹗冠子》、《鬼谷子》、《亢仓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及《孙子》。

《老子》

《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本书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至今流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正常可以演变成奇特,善良又可以演化成妖邪。

【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固:通“姑”,暂且。予:给予。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先给予它。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自《老子?四十三章》。驰骋:奔走。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中穿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自《老子?四十章》。意思是:天下万物是从具体的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而具体事物是从“道”中产生的。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出自《老子?七十六章》。意思是: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之类。这句话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自《老子?二章》。恶:丑。斯:则。意思是: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什么是丑的就很清楚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好的事物就是好,那什么是不好也就很清楚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自《老子?二十二章》。意思是: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比喻人不能自以为是,骄傲自大。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出自《老子?三十一章》。兵:军队。意思是:军队是不吉利的工具,不是君子该用的工具,不得已才动用它。

【大器晚成】 出自《老子?四十一章》。意思是:宝器都形成得很晚。比喻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功。

【功遂身退,天之道】 出自《老子?八章》。遂:成功。意思是:功业有所成就就隐退,这是合乎天道的。成语“功成身退”即由此而来。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老子?七章》。外:疏远。意思是:甘心居在别人身后的人,自身反而在前面;不顾自身的人,自身反而得到保全。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自《老子?四十六章》。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老子?八十章》。意思是: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叫和狗吠相互能听到,但大家彼此之间直到老到死都不互相往来。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出自《老子?十三章》。意思是:爱护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出自《老子?三十八章》。处:保持。厚:厚道。居:安守,处于。意思是: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自《老子?四十一章》。希:听不见声音。意思是:最大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即有无相生、虚而为实之意。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割:生硬地割裂,指勉强之意。廉:东西的棱边。刿:割伤。意思是:做人应当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角而不至于把人割伤。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出自《老子?六十七章》。意思是:性格慈善的人,就能勇敢;生活俭朴的人,就能宽裕。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出自《老子?二十章》。唯:因为。意思是:正因为他不和人争,所以谁也争不过他。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老子?二章》。弗:不。居:居功。意思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不会失去功绩。比喻谦虚可以使人受益。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出自《老子?六十九章》。意思是:两军势力相当之时,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恒:常常,经常。意思是: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而失败。

【其安也易持,其未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事情在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弱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出自《老子?六十六章》。意思是:要想领导民众,在财利面前,必须把自己放在民众的后头。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出自《老子?三十三章》。意思是: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不迷失根据的就能长久。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出自《老子?二十三章》。轻:轻率。本:基础。君:主导。意思是: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导。

【人之道,为而弗争】 出自《老子?八十一章》。弗:不。意思是:做人的道理,就是做了好事而不跟人家争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出自《老子?二十七章》。楗:门,闩。绳:绳索。意思是:善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解不开。

【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老子?六十八章》。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总是非常谦卑,从不自高自大。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 出自《老子?六十八章》。士:这里指将帅。与:相接。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人不轻易动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被敌人所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硬拼。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出自《老子?二十七章》。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好的人,可以做好人的借鉴。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出自《老子?八十一章》。多:称赞。意思是:善良的人不自我吹嘘,自我吹嘘的人不善良。

【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出自《老子?五十章》。意思是:善于保存自己的人,走山路不躲避兕虎,在战场上不穿甲胄。喻指勇敢、不怕死是最好的防身武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出自《老子?四十一章》。意思是:高明的人听到一个道理,就勤奋地去实行。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出自《老子?四十四章》。甚爱:过分爱惜。费:破费。厚亡:很多损失。意思是:过分的爱惜必定会造成大的破费,过多的储存必定会带来更多的损失。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出自《老子?二十二章》。意思是:圣人抱定一贯的原则以为天下的范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意思是:天道之网,极为广大,虽然看起来稀疏,但绝不会有所疏漏。用来比喻坏人难以逃脱制裁。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自《老子?七十四章》。奈何:为什么。意思是:既然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这句话是说严酷的刑法不能让人民屈服。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自《老子?三十九章》。贱、下:均指百姓。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应当以在下位的人为根本,居高位的人要以居低位的人为基础。说明君王应以百姓为基础,即“民为本,君为末”。

【民之饥者,以其上什税之多也,是以饥】 出自《老子?七十五章》。上:上层统治阶级。意思是:百姓之所以受饥荒,都是因为统治者吞食租税太多。

【善行者无达迹】 出自《老子?二十七章》。达:明显。意思是:善于行军的人,不会留下明显的踪迹。指隐秘行踪,不为人发现。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出自《老子?六十九章》。行:行军。攘:伸。兵:兵器,武器。扔:进攻,攻打。意思是:作战的时候,行军要如同没有行军一样,伸出手臂如同没有伸出手臂一样,手中拿着兵器就像没有拿兵器一样,进攻敌人就像没有进攻一样。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出自《老子?三十章》。大军:指大的战争。凶年;因为战争过后,田地荒芜,物资短缺,百姓死亡,故叫“凶年”。意思是:经过大的战争之后,国家一定会有荒年。说明战争给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必然的伤害。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自《老子?四十五章》。意思是: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委屈迁就,最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最善辩的人则常常表现的很木讷。说明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自《老子?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才算得上聪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出自《老子?三十三章》。意思是:战胜别人,不过是自己有力量,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此句是老子的一个人生哲理,对后人很有启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倚:依存。伏:潜伏,掩藏。意思是:灾祸之中可能依存着幸福,幸福之中可能潜伏着灾祸。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曲则全,枉则直】 出自《老子?二十二章》,意思是:委屈的反而能保全,弯曲的反而能伸直。说明任何事物都含有其正反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出自《老子?二章》。意思是:有和无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对立而形成的。比喻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自《老子?二十三章》。飘风:狂风。意思是:狂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比喻事情来的凶猛,去的也快。

【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出自《老子?七十二章》。见:通“现”,表现。意思是:有自知之明,但却不自我显露;能自爱自尊,但却不自命高贵。说明待人处世要谦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老子?八章》。上:最。上善,最善的人。意思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少则多,多则惑】 出自《老子?二十二章》。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多了反而让人迷乱。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六十四章》。毫末:形容细小的萌芽。意思是:几个合抱粗的大树,也是由幼小的树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也是用一块块泥土慢慢垒成的;千里长的路程,也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原意是说事物都是由微到著发展变化的,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后喻指大的事业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自《老子?六十三章》。意思是: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简单的事情开始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的事情开始的。说明做事应从细、从易入手,进而完成大的、难的事情。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出自《老子?五十四章》。拔:动摇。脱:脱离。意思是: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轻易动摇其意志,善于守住自己功业的人也不会轻易脱离其功业。

《庄子》

《庄子》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共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出自《庄子?杂篇?让王》。江海:借指为隐居。魏阙:古代宫门外两边高大的建筑物,其下边为宣布法令的地方,代指朝廷。意思是:人虽然隐居世外了,但心却始终留在朝廷里(为国尽力)。后多作“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出自《庄子?杂编?列御寇》。意思是:让他做和财物有关的事情,就能看出他是否廉洁;让他做危难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操守。说明一个人如果能够近利不贪、临危不惧,那么就是个有德行的人。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劝:勉励,振奋。非:诋毁。沮:丧气。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因此而振奋;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说明有修养的人往往将荣辱看得很淡,宠辱不惊,飘然世外。

【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出自《庄子?外篇?天运》。美颦:传说西施捧心皱眉时非常好看。意思是: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着眉头好看。比喻盲目学习他人,最后却是“东施效颦”。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出自《庄子?知北游》。意思是:腐臭的东西可以转化成神奇的东西,神奇的东西也能转化成腐臭的东西。比喻事物的多变性。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从自然规律来看,世间万物没有贵贱之别。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长,夭也】 出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人类的)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是自然规律。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出自《庄子?刻意》。呴:张口吐气。意思是:张口呼吸,吐出体内的混浊气体,吸进新鲜空气。比喻弃旧扬新。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出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把我的生看成是好事的人,应该把我的死看成是好事。

【以随侯珠弹千仞之雀】 出自《庄子?让王》。意思是:用明珠去打飞得极高的鸟雀。比喻舍重求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出自《庄子?养生主》。恢恢:阔绰。意思是: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薄的几乎没有厚度;用薄的没有厚度的刀刃在牛的骨节空隙下刀,那就会很宽绰,运转刀刃就有余地了。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出自《庄子?则阳》。易:变化。生:产生。意思是:安全和危险是相互转换的,祸患和幸福也是交替产生的。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毁,安取仁义】 出自《庄子?马蹄》。意思是:白玉不遭到毁坏,怎么会变成圭璋?道德不被废弃,哪里会选取仁义?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那里有一套对错评判的标准,这里有一套对错评判的标准。比喻标准不同,是非根本就说不清楚。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出自《庄子?天地》。惑:糊涂。灵:知晓。意思是:最糊涂的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糊涂;最愚蠢的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愚蠢。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出自《庄子?天道》。应:顺应。意思是:手上的操作很顺利,与心里想的配合一致。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出自《庄子?徐无鬼》。吠:狗叫。意思是:狗不是因为能够号叫才称为好狗,人不是因为能说会道才称为贤人。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出自《庄子?马蹄》。意思是:含着食物做游戏,腆着肚子到处游走。

【好面訾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出自《庄子?盗跖》。訾:赞美。意思是: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出自《庄子?则阳》。相易:相互转化。意思是:安与危互相倚伏,祸和福彼此包含。指相对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 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面对刀剑,视死如归,这是烈士的勇敢。

【播糠迷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出自《庄子?天运》。意思是:在筛糠时如果迷了眼睛,就分不出东西南北了。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出自《庄子?至乐》。褚:衣袋。绠:井绳。意思是:衣袋小就装不下大的东西,井绳短就无法打出深井里的水。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出自《庄子?达生》。意思是:我只是顺从水性而绝对不凭个人好恶,这就是我的游水之道。比喻办任何事情,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会达到娴熟的境界。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东西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出自《庄子?逍遥游》。瞽:盲人。意思是:失明的人,无法让他观看文章的美妙;耳聋的人,不能让他听见钟鼓的声音。

【海不辞东流,大之至矣】 出自《庄子?徐无鬼》。意思是:海洋之所以这样大,是因为它能接纳百川的流水。比喻包容可以使人变得伟大。

【鹤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出自《庄子?天运》。意思是:白鹤不必每日洗澡,却总是白净的;乌鸦没有天天染色,却总是黑的。比喻本性天然的东西,很难改变。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出自《庄子?德充符》。止:集尘。意思是:镜子不沾灰尘才明亮,否则就黯然失色了。说明亲近贤人则无过。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大栋梁可以用来冲击城廓,但不能用来塞一个小孔穴,这是因为事物的用处不同。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出自《庄子?人间世》。溢:过分。意思是:彼此喜欢的人,肯定会互相说出过分赞美的话;而互相对立的人,必然也会说出过分的话而相互诋毁。说明听人话语要冷静分析。

【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过去的时间无法攀留,未来的时间永无休止。灭和生、盈和虚,总是循环不断的。

【批大郤,导大窾】 出自《庄子?养生主》。批:击入。导:循着。意思是:在骨头接合处劈开,无骨处就可以分解了。比喻处理问题要从要处着手。

【去小智而大智明】 出自《庄子?外物》。意思是:去掉小聪明,就会有更多的聪明才智。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出自《庄子?人间世》。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显示自己才能的用处,但并不知道自认为没有本领有最大的用处。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应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出自《庄子?人间世》。意思是:你没见过螳螂吗?它怒气冲冲地伸出胳臂妄图阻挡车轮前进,可它并不明白这是无济于事的。比喻不自量力。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只要是非清楚,赏罚是第二位的问题。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出自《庄子?养生主》。后常将此句用“目无全牛”来概括。意思是:在我开始杀牛时,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我再杀牛时,就再没看见过全牛了。说明实践能让人的技术纯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出自《庄子?大宗师》。寝:睡觉。觉:醒。意思是:修为高的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着的时候也没有忧愁。形容人豁达开朗。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出自《庄子?逍遥游》。晦朔:黑夜和黎明。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类不会知道什么是黑夜,什么是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会知道什么是春,什么是秋。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 出自《庄子?知北游》。意思是:人生一世,就如同白驹过隙一样,稍纵即逝。原意是说世间一切都在瞬息万变,生生死死,无有止时。现在多用来指人生短暂。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厨师。治庖:做菜,这里指祭祀用的供菜。尸祝:执掌祭祀的人;主祭者为“尸”,赞礼者为“祝”。樽俎:盛酒的器皿为樽,盛肉的器皿为俎。意思是:即使厨师不做菜,执掌祭祀的人也不会代替他去烹调。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自《庄子?田子方》。意思是: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而生命的结束倒显得次要了。后常用来说明丧失理想和信念胜过丧失生命。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出自《庄子?骈拇》。凫:野鸭。胫:小腿。意思是:野鸭的腿虽然短,但要给它续上一段,也会使其痛苦;鹤的腿虽然长,但若截掉一段,也会使它悲痛。比喻自然规律不能违背。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自《庄子?逍遥游》。意思是:如果水体积蓄的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将大船浮起来。说明基础不深厚或条件不充足就难以承担大事。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自《庄子?天下》。捶:通“棰”,指棍或棒。意思是:一尺长的棍子,每天取一半,永远也取不完。比喻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出自《庄子?骈母》。意思是:长处不一定是(任何情况下的)长处,短处也不一定是(任何情况下的)短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止境的。说明学海无涯,知识具有无限性。

《列子》

《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及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师事金丘子林(名林,郑人),学本于黄帝、老子,好虚静,不与人交往,终身不仕。其学说“主正”、“贵虚”。“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学说,即要求名实一致;“贵虚”本于道家学说,主张“虚无”,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有所作为。列子著书二十篇,凡十万言,今仅存八篇,总计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及说符。唐天宝年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作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圣人不察乎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出自《列子?说符》。然:指前句的“存亡“。意思是:圣明之人不是着重看国家的兴亡,而是透过这一现象,着重看国家之所以兴亡的原因。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出自《列子?汤问》。造化:指天地。功:精好。意思是:工匠技艺之精巧,可以与天然媲美。这句话用于赞叹工匠技艺之高。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善于保持自己胜利的人,总是将自己的强大看成是弱小的。说明要保持住胜利,就不能骄傲自满。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出自《列子?力命》。意思是: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看见出去的,就能知道将要进来的;观察过去的,就能知道未来的。说明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性。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出自《列子?说符》。歧:岔路。多方:多个方向,这里指目标不专。生:年华,岁月。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成就。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出自《列子?杨朱》。枝:通“支”,枝流,即支流。意思是:能将船吞下的大鱼,不会在江河的支流中游泳;翱翔万里的鸿鹄,不会栖息在污浊的池塘边。比喻英杰志向远大,秉性高洁。

【将治大事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出自《列子?杨朱》。细:指小事。意思是:要做大事业的人不会去做那些琐碎的事情,要成就大功的人不会去求取那些小的功绩。说明胸怀大志的人不会在小事上耽误工夫。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出自《列子?天瑞》。意思是:活着的人不知道死后的样子,死了的人不知道活着的样子;到来的人不知道离去的样子,离去的人不知道到来的样子。比喻不必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放在心上。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先前所使用的东西,现在或许要抛弃;现在要抛弃的,将来或许要用到。比喻东西的作用只有在用得着的时候才显示出作用。

【物不至者则不反】 出自《列子?仲尼》。意思是:事物不发展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没有永远是错误的。比喻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出自《列子?非相》。意思是:从近处可以了解远处,从少可以知道多,从细微处可以得知显著处。

【贤君无私怨】 出自《列子?力命》。意思是:贤明的君王没有个人的恩怨。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出自《列子?力命》。意思是:明察秋毫的人能够看见深渊里的鱼不会吉利,机智高明的人可以知道一切隐匿之事的人会有灾祸。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出自《列子?九方皋相马》。粗:粗浅的表象。意思是:抓到了本质,不妨忽略其粗浅的表象;审察了内容,不妨忽略其外形。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就会昌盛,逆于时代潮流的就会走向灭亡。

【驽马有骥之一毛,而不可谓之骥】 出自《列子》。一毛:一样的毛。意思是:劣马即便长着像千里马那样的毛色,也不能称之为骏马。比喻观察事物不应注重表面现象,而要看其本质。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 出自《列子?说符》。意思是:人不知大义,只知一日三餐,如同禽兽。

【鸠傅隼翼,羔披豹皮,类似质违,表是里非】 出自《列子》。傅:附。披:荷衣,穿。意思是:鸠鸟附着隼的翅膀,羔羊披着豹子的皮,虽然它们的外表很相似,但其本质却完全两样。比喻在观察事物时,应由表及里,不要被表面的东西迷惑。

《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系统地阐明了“法、术、势”的法治理论,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许多重要情况。其中,《解老》、《喻老》两篇文章是中国最早注解《老子》的著作。该书中的大量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又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阐述了“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论和注重“参验”的认识论。它通过“矛盾之说”,阐发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善张网者引其纲】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引:拉着。纲:网的主绳。意思是:善于撒网捕鱼的人总是拉着网的主绳。比喻做事应当抓住事情最关键的部分。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自《韩非子?喻老》。意思是: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蚁穴而崩溃。比喻小问题不注意的话会酿成大患。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出自《韩非子?难一》。陷:穿透。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同时存在。说明行事时要避免自相矛盾。

【举事有道,记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 出自《韩非子?南面》。道:原则。意思是: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凡是收益多付出少的事情就可以办。比喻做事情要权衡利弊,三思而行。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出自《韩非子?显学》。意思是:力量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力量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所以圣明的君主就致力于强大自己的实力。

【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视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出自《韩非子?有度》。繁辞:繁多的言辞。意思是:国君用眼睛看,臣下就会粉饰外观;国君用耳朵听,臣下就说好听的话;国君动用脑筋来思考,臣下就用繁多的言辞来附会。

【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出自《韩非子?观行》。意思是:用剩余的弥补不足的,用长的来接续短的,这可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出自《韩非子?二柄》。素:本来的。意思是:不表现出来自己的爱好,也不表现出来自己的厌恶,群臣就会显现出来自己的真面目。

【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左右侍奉的人像社鼠,掌握大权的像猛狗,那么治国之方就无法施行了。

【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官吏,就是公正执行法律的人,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公正。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官吏是百姓的根本和纲常,所以明智的君主管教官吏而不管教百姓。

【不劲直,不能矫奸】 出自《韩非子?孤愤》。劲:坚强有力。意思是:自己不正直的话,就不能去纠正别人的奸邪行为。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出自《韩非子?六反》。踬:跌倒。垤:小土丘。意思是:人们不会在经过山岭时跌倒,却总是在过小土丘时跌倒。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出自《韩非子?五蠹》。善:善于。意思是:袖子长就善于舞蹈,钱财多的就善于经营。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出自《韩非子?主道》。诚:确实。诛:惩罚。意思是:确实有功劳的话,即使是(和自己)关系疏远、身份低贱的人,也一定要奖励;确实有过错,即使是(自己)亲近、宠爱的人,也一定要惩罚。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宣则有功】 出自《韩非子?心度》。转:转变。宜:适宜。意思是:法令要跟随时势的变化而改变,治理的方法和社会需要相适宜,就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出自《韩非子?内储》。严:猛烈。鲜:稀少。灼:烧伤。意思是:火的形态很猛烈,因而人被烧伤的很少;水的形态很柔弱,因而人被淹死的很多。

【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出自《韩非子?八说》。计:计算。意思是:计算功劳的大小来行赏,衡量才干的高低来授职。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出自《韩非子?饰邪》。意思是:家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赶上灾荒也不怕饿;国家有固定的法令,即使有危机也亡不了。

【见微以知荫,见端以知末】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微:隐微。意思是:察觉到了事物隐微的征兆,就知道它昭显之后的情形;看到事情的开始,就知道它的结局。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 出自《韩非子?安危》。意思是:安全还是危险不决定于你是强大还是弱小,而决定于你的作为是否正义。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出自《韩非子?显学》。意思是:冰和炭不能长时间放在同一个容器里,寒和暑不能同时来到。比喻相互矛盾敌对的学说,不能同时用来治理国家。

【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 出自《韩非子?八经》。说:通“悦”。意思是:不能怀着偏爱去听取意见,不凭自己的兴趣去计划事情。

【不塞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风疾雨必坏】 出自《韩非子?用人》。赭:赤土。垩:白土,也作动词用,即涂之意。意思是:墙的隙穴不首先堵住,而给它涂饰红白的土浆,一旦暴风疾雨来了,必然会倒塌。说明解决问题应从根本着手。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 出自《韩非子?六反》。意思是:不亲耳听听他的言论,就不知道他是否有谋略;不让他亲身实践,就分辨不出他的好坏。

【不肖用事而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无才德的人得到重用,而德才兼备的人却被埋没;无功劳的人显贵,而劳苦的人却被轻视,这样下面就会怨恨,是国家败亡的原因。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出自《韩非子?安危》。刺骨:古代中医治病的手术。拂耳:逆言,刺耳之言。意思是:用针刺骨,虽使肌肤有轻度疼痛,却能治病健身;忠言逆耳,听起来虽然不舒服,却可以造福于国家。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的表现,不自以为有德却真正是有德。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见了事物能独立判断是或非,这叫做眼光明亮;听了事情能独立判断错或对,这叫做耳朵灵敏。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出自《韩非子?说难》。说:谏说。当:适当。意思是:谏说的难处,就在于能了解所谏说的对象的心理,怎样用我的言论,针对他的心理去说服他。

【公婿公孙,与民同门,暴傲其邻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懒:通“傲”。意思是:当权者的亲戚与百姓住同一门巷,却欺负、侮慢邻里,是垮台的征兆。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出自《韩非子?二柄》。意思是:功效和职事相符合,职事和他的言论主张相符合,就赏;否则,就罚。

【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行身亦然,无涤垩之地,则寡非矣】 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意思是:屋子的墙上要用白灰粉刷,器皿要经常洗涤,就会明洁。人的行为也是这样,到了没有值得清洗的地步,就很少有缺点了。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是:只偏听、偏信一人的意见,不和别人商量,就听不到真诚的话。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可以用权势求得官职,用贿赂得到爵位,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兆。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国家一定要有文有武,治理政事一定要有赏有罚。

【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地方势力大于中央,下级的权力大于上级的,国家就会灭亡。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出自《韩非子?难四》。意思是:有过错但不改正,这是失败的根源。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出自《韩非子?功名》。疾:快速。意思是:只用一只手拍,速度再快,也没有声响。比喻君臣之间应互相配合。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自《韩非子?有度》。奉:执行。意思是:如果执法者执法坚决、有力,国家就会强盛;如果执法者执法软弱,国家就会衰败。

【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给他奖赏和赞誉,他不因此而更加努力;给他惩罚和批评,他也不因此而畏惧。这四种措施他都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就撤除他。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出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用法度选取人才,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私意来举荐人才;用法度来衡量功绩,而不是凭自己的私意来估计。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出自《韩非子?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说明政策应该因时而定。

【安危在是非,不在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多寡】 出自《韩非子?虚实》。国家安全与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实权,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时移而法不易者乱】 出自《韩非子?心度》。意思是:时代已经变化了,而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混乱。

【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 出自《韩非子?八经》。意思是:治理国家,与其用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不如运用全国百姓的智慧和力量。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出自《韩非子?显学》。起:起用。州郡:指州官、郡官,泛指地方官。卒伍:指下级军官。意思是:任用宰相一定要从地方官员中选拔,任用大将一定要从下层士卒队伍中物色。说明选拔官吏要从践中以业绩识别。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出自《韩非子?有度》。匹夫:平民。意思是:惩罚有罪过的人,就是大臣也不要放过;奖赏有功劳的人,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遗漏。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行:施行。意思是:如果赏罚不守信用,那么禁令就难以推行。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出自《韩非子?有度》。阿:偏袒。挠曲:屈从于弯曲的东西。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权贵,绳索不屈从于弯曲的东西。强调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

【法败则国乱】 出自《韩非子?难一》。意思是:法律遭到破坏,国家就会出现危乱。

【好以智矫法,时以私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矫:改动。数:多次。意思是:喜欢用自己的意思改动法律,经常以私情扰乱公道,法令多变,号令繁杂,国家就会灭亡。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出自《韩非子?用人》。意思是:没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只凭主观估算,就是像奚仲一样的巧匠也造不出一辆车来。比喻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

【今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出自《韩非子?五蠹》。令尹:楚国官名,令尹诛是说楚国有个人因他的父亲偷了羊而上告,令尹说他不孝,就把这个人杀了。仲尼:即孔子,仲尼赏是说鲁国有个人因为惦记家中老父而三战三逃,孔子认为他孝而把他提升了。意思是:令尹将上告父亲的儿子错杀了,从此楚国的奸邪之事再也无人上告;孔子将战场上的逃兵谬赏了,从此鲁国人打仗都爱投降或败逃。说明仁义之道与法律相抵触时,当以法度为准,不能滥赏谬罚。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出自《韩非子?难一》。田:通“畋”,打猎。偷取;暂且得到。遇:对待。意思是:烧掉树林打猎,虽然可以一时获得很多猎物,但以后就不会再猎到野兽了;用欺骗的方法来对待百姓,虽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时,但以后就不会再得逞了。比喻领导者要取信于民。

【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 出自《韩非子?难二》。必:一定。北:败逃。意思是:奖赏丰厚并能及时兑现,士兵就会看轻敌人而不畏惧了;刑罚严厉而且说到做到,士兵就不敢临阵脱逃了。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有功必给以奖赏,有罪必给以惩罚,这样的军队便足可以打仗了。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意思是:做母亲的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说明父母不可以哄骗孩子,这对今天如何教育子女仍很有启发意义。

【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出自《韩非子?大体》。烦言:不满或气愤的话。意思是:心里不结下怨仇,嘴上就不会说出愤懑的话。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思是:对于和自己一起干事的人,一定要进行详细考察。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 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万物都会有茂盛和衰败,万事都会有松弛和紧张。说明盛衰、张弛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出自《韩非子?亡征》。道:原由。蠹:蛀虫。意思是:木头断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蛀虫;墙倒塌了,一定是因为里面有缝隙。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因素。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出自《韩非子?初见秦》。意思是:自己不知道而信口开河,这是不明智;自己知道却故意不讲,这是不忠实。

【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知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出自《韩非子?观行》。知:通“智”,智慧。意思是:人的眼睛无法看到自己,所以要用镜子来观看自己的面容;人的智慧无法认识到自己,所以要用法则来纠正自己。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出自《韩非子?大体》。疵:小毛病。意思是:不去吹开兽皮上的毛以寻找细小的毛病,不洗掉污垢以查找难以知道的东西。用来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或缺点。成语“吹毛求疵”即由此而来。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出自《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相传是楚国人卞和进献给楚王的宝玉。采:通“彩”。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种颜色来加以装饰。比喻文章也应保持清新自然之美。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出自《韩非子?喻老》。胜:克制。意思是:立志的难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出自《韩非子?说难》。密:缜密。意思是:事情因为缜密而成功,话语因为泄露而失败。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出自《韩非子?十过》。意思是:只顾眼前的小利,势必会损害到大的利益。说明做事要从大处着眼。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思是: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会越来越多;用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说明处理问题要有正确的措施。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出自《韩非子?观行》。尧:我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为传说中的圣君。意思是:即使具有和尧一样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能建立大功勋。说明做事总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墨子》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七十一篇,而流传至今的仅十五卷五十三篇,佚失十八篇。学术界一般认为《墨子》一书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出自《墨子?非攻中》。见:通“现”,显现。意思是:思考问题而无法得出结论时,就可以根据过去推知未来,从已经显现出来的推知尚且隐藏的事情。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出自《墨子?兼爱上》。亡:通“无”。意思是:如果能使天下人彼此有爱,国与国之间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不互相侵扰,盗贼灭绝,君臣父子之间彼此孝敬、慈爱,如果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 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比喻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出自《墨子?非命上》。意思是:有道义的人在上(执政),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出自《墨子?天志中》。意思是:天子做好事,上天能够奖赏他;天子做凶恶的事情,上天能够惩罚他。比喻天子顺百姓则昌,逆百姓则亡。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出自《墨子?兼爱中》。意思是: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出自《墨子?公孟》。意思是:从政的人,嘴上说的,一定要做到。比喻言出必果,身体力行。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出于《墨子?修身》。意思是:贫穷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讲求仁义。

【兼相爱,交相利】 出自《墨子?兼爱下》。意思是:互相有爱,大家能够都得到利益。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重视爱护贤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 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好人得到奖赏,坏人得到惩罚,国家必然会太平。

【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 出自《墨子?尚贤》。劝:劝勉,鼓励。意思是:奖赏不给予有德有才的人,惩罚不对准凶暴的人,那么有德有才的人就得不到勉励,也不能打击凶暴之徒的气焰。

【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日甘】 出自《墨子?非攻上》。意思是:少尝苦味的人觉得苦味越来越苦,而备尝苦味的人便能体会苦尽甘来的滋味。比喻人只有能吃苦,才能成就事业。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出自《墨子?七患》。意思是:粮食,是国家的宝贝;军队,是国家的利爪。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读书人虽然有书本知识,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国家人才多,就能把国家治理得好。

【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听见别人诋毁你,而应当检查一下自己。

【江河之溢,非一水之源;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出自《墨子?亲士》。意思是:江河的水之所以浩浩荡荡,并非只由一个源头流出来的;无比珍贵的皮衣,并非只由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皮所能制成的。比喻从事伟大的事业,要靠很多人才的合作。

【尽天下之卵击石,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出自《墨子?贵义》。意思是:用世上所有的鸡蛋去碰石头,石头也会依然如故,不会被毁坏。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 出自《墨子?非攻》。意思是: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别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别人为镜子,便会知道吉凶。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比喻国君应有贤臣辅佐。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出自《墨子?亲土》。归:通“馈”,赠送。意思是:给国君献上稀世珍宝,不如给国君推荐有才之士。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出自《墨子?亲士》。意思是:好的马难以驾驭,但它却可以负重而远行。比喻优秀的人才虽然难以驾驭,但却常常能干大事,因此对人才的优缺点要有正确的态度。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出自《墨子?修身》。阵:列阵。意思是:作战之中虽然需要阵列,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勇敢。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出自《墨子?非攻下》。意思是:频繁的进攻和讨伐,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呀。这句话表现了墨子反对战争,想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出自《墨子?所染》。苍:青色。意思是:将丝放入青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青色,将丝放入黄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黄色。丝的颜色改变了,而染料的颜色也变了。比喻接受外界事物要慎重。

【不能治身,恶能治国】 出自《墨子?公孟》。恶:怎么。意思是:不能修身的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万事莫贵于义】 出自《墨子?贵义》。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了。

《管子》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及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即《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以及《管子轻重》十六篇。

在刘向编定之前,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因此,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其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出自《管子?宙合》。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并四指的宽度为一扶。绳:准绳。意思是:千里远的路程,不能用准绳来取直。比喻处理大事不能苛求细节。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 出自《管子?五辅》。意思是:人一定要懂得礼数之后才能产生恭敬的心理,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礼让。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管子?白心》。意思是:名满天下的人,不如早些隐退。在名声高的时候隐退,才合乎天道。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者视之往】 出自《管子?形势》。意思是:对当今有疑问可以去考察历史,对未来不了解可以查看过去。说明以史为鉴的道理。

【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 出自《管子?侈靡》。戚:亲近。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要先违反人民的习性,然后才可以与民亲近。人民贪图安逸就要他们劳动,人民贪生就教他们不怕死。

【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满】 出自《管子?小称》。察:明显。意思是:人民看问题最清楚了,任何人也无法避过他们的眼睛而行恶。

【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 出自《管子?霸言》。意思是:看一个国家要看其君主如何,看一支军队要看其主将如何。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出自《管子?君臣下》。意思是:财力匮乏、法令暴虐,是失去民心的原因。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未之有也】 出自《管子?七法》。意思是: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而不能得到奖赏,有罪而不能得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的,从来没有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海不排斥河水的注入,所以能成就它的阔大;山不排斥土石的积累,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读书人不厌弃学习,所以能使他成为圣贤。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出自《管子?形势解》。赖:倚靠。意思是:肯定能办成的事情,不一定可靠;肯定能兑现的话,不一定可信。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 出自《管子?法法》。毋:不。意思是:不制定法律而要依法办事,那么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制定了法律而不依法办事,那么政令就行不通。

【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 出自《管子?侈靡》。端:端倪。意思是: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预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寻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出自《管子?名法解》。意思是:杂草不锄掉的话,就会伤害庄稼;盗贼不诛杀的话,就会伤害善良的人。

【谄馋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出自《管子?立政九败解》。谄:奉承。意思是:巴结奉承、谗言诽谤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的言论占了上风,一定是善于谄媚的人受到了重用。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出自《管子?形势》。伐:夸耀。矜:骄傲。意思是:骄傲自夸、独断专行,是成就大事的祸患。

【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 出自《管子?戒》。意思是:如果博学多识,但不知反省自己的作为,必然会干出不正当之事。说明读书的目的,贵在加强自身的修养。

【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 出自《管子?牧民》。一世:一时。意思是:对国事一时也不懈怠,则民众便不会产生怨言。

【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出自《管子?内业》。意思是:不要让外物扰乱了感官,不要让感官扰乱了心志,这就叫做心中有所得。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出自《管子?戒》。惑:迷惑。意思是: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得人者,卑而不可胜】 出自《管子?侈靡》。意思是:得人心的人,即使地位卑下,也是不可战胜的。

【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出自《管子?法法》。意思是:沽名钓誉的人,不是贤德的人。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出自《管子?形势》。意思是:懒惰而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出自《管子?审合》。意思是:耳朵是负责听的,听联带看所闻,所闻精审,这就是叫聪。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出自《管子?内业》。意思是:能克服私欲,任何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

【金心在中,不可匿】 出自《管子?心术》。金:光明、洁净。匿:掩盖。意思是:一个人的心灵美好,任何事物都不能掩盖它。

【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 出自《管子?立政九败解》。意思是:如果在上者贪财好利,在下者必然有人投其所好,那么以此获得爵位的人必然是下流之辈。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出自《管子?法法》。意思是:对人骄傲无礼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 出自《管子?内业》。意思是:能坚持志气的,就能成就高尚的德行,有了德行,自然就能产生智慧。

【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 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是天下的美人,但在她们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出她们的美貌来的。

【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出自《管子?白心》。亟:快。意思是:强大而骄傲就会削弱力量,弱小而骄傲就会急速灭亡。

【墙有耳,伏寇在侧】 出自《管子?君臣》。意思是:墙上有耳朵,身旁有隐藏的敌人。说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 出自《管子?立政九败解》。请竭:请托求见。说:主张。绳墨:木工用具,这里指用人标准。意思是:如果走门路、通关节的歪风盛行,那么用人的标准必然就会混乱不堪。

【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 出自《管子?立政九败解》。全生:保命。意思是:活命哲学如果占了上风,人们就会不讲廉耻。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 出自《管子?内业》。意思是:有什么样的心灵,就必然会表现出来,想掩盖是徒然的。

【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 出自《管子?小谨》。意思是:没有博大的胸怀,只知道谨小慎微的人,是不能成就大事业的。

【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 出自《管子?桓公问》。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敢于对上级的错误提出批评,这样的人便可以叫做正直的人。

【善人者,人亦善之】 出自《管子?霸形》。意思是: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 出自《管子?七臣七主》。本:德政。意思是:如果居上位的人施行的是开明的政治,那么品德高尚的人就会得到重用;在上位的人追逐私利,那么诬蔑中伤别人的人就会身居要职。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出自《管子?小匡》。意思是: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就不会见到其他事物而被干扰。

【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 出自《管子?小称》。患:怕,担心。意思是:只担心自己没有道德才学,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审去之身,虽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恶】 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就是兄弟父母这样的亲人,如果自己没有谦虚敬爱之心去感化,也会招来他们的怨恨。

【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 出自《管子?四时》。意思是:使用有才能的人叫做精明,听从贤能之人的意见叫做圣明。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读书人能好学不厌,所以才会成为圣人。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严于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不会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会谴责他。

【尧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出自《管子?霸言》。尧舜:唐尧和虞舜,相传都是古代的圣贤之君。桀纣:夏桀和商纣,古代的两个暴君。意思是:尧舜时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纣时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因此,治和乱的根本在于统治者。

【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出自《管子?治国》。安定的国家往往富有,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则常常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

【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 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小的邪恶行为不加以禁止,却要求大的邪恶行为不伤害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一树百获者,人也】 出自《管子?权修》。树:培植,栽培。意思是:培植一次就可以有百次收获的,是培养人才。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 出自《管子?君臣上》。比:勾结。巧:虚浮、不实。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百姓就会结邦拉派、相互勾结,弄虚作假来谋取私利。

【私道行则法度侵】 出自《管子?七臣七主》。意思是:如果执行谋求个人私利的政策,国家的法令就会受到侵害。

【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 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蛟龙在有了水以后,才有其神威;君王在有了民众的拥护后,才有其威信。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出自《管子?霸言》。大数:大计,大局。审:认真思考。意思是:要想争夺天下的人,就必须先争取到人心。能为大局考虑的人便能得到人心,只注重小事的人就会违背人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政事之所以能够兴旺,是由于得到了民心;政事之所以疲废,是由于违背了民心。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出自《管子?治国》。本事:农业。末作:工商业。意思是:抛弃农业而从事经商,就会田地荒芜而国家贫穷。

【一夫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 出自《管子?轻种甲》。意思是:有一个农民不耕种,就可能有人挨饿;有一个妇女不织布,就可能有人受冻。说明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出自《管子?牧民?国颂》。仓廪:粮仓。“廪”与“仓”同义。实:充实。意思是:粮仓里的粮食充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讲礼节;丰衣足食了,百姓就会知道什么是光荣与耻辱了。说明要讲究礼节,提倡荣辱,就必须让百姓有一个好的物质生活。

【夫财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 出自《管子?八观》。意思是:财货是由劳动产生,劳动是由身体用力产生。因此,君主不断地挥霍财力,百姓就得不停地付出劳动。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出自《管子?乘马》。意思是:过于节俭就会对生产发展造成损害,而过于奢侈就会对财货造成浪费。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向百姓征收赋税有限度,花费有节制,即使国家小也一定能够保持安定;向百姓征收赋税没有限度,花费又没有节制,即使国家再大也必然会有危机。

【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 出自《管子?五辅》。玩好:供玩赏嗜好的物品。意思是:古代优良的工匠不会耗费体力和脑力去制作供人玩赏嗜好的物品。说明工匠制作器具应以实用为根本。

【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 出自《管子?乘马》。意思是:通过市场的行情可以知道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可以知道国家物资的多少。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看人只要看他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贤德还是不肖了。

【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 出自《管子?君臣》。意思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其高尚的品德就自然树立起来了。

【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出自《管子?戒》。违言:违背情理的话。意思是:邪恶的事情不去做,不合乎情理的话不说。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出自《管子?心术》。意思是:待人和颜悦色,就会如兄弟般亲近;待人恶颜相向,就无异于兵刀相见。说明待人应和善。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出自《管子?乘马》。亡:通“无”,没有。货:财物。意思是:今天不努力做事,明天就会财货贫乏;过去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 出自《管子?禁藏》。不时:不合时宜。意思是:做事情而不合时宜,即使将力量都用尽了,也不能取得成功。说明做事要见机而行。

《鬼谷子》

《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

《鬼谷子》一书认为,一个成功的策士在游说之前必须“定计”,“定计”前必须“知情”,“知情”的要领在于掌握对方的隐情,包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诸侯国间的关系、民心的向背以及政治家本人的心情、能力、品质、好恶等。根据这些“知情”制订谋略计策,并依据外界因素的变化修正自己的计策,然后加以实施。

《鬼谷子》是一部充满谋略和智慧的奇书,也成为了历朝历代乃至各国政治家的必备书。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纵观历史,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知。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判断事物,了解生存和死亡的关键所在,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知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发现引起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掌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处于人世间,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不变的。尽管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但是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属。或属阴或属阳,或柔弱或刚强,或开张或闭合,或松弛或紧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闻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因此,圣人要自始至终地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仔细考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揣度衡量人能否随机应变和能力大小,比较其技巧上的优劣。人们之间的贤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胆怯、仁义,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有的可以开启使用,有的可以闭藏不用;有的可以举荐,有的可以摒弃;有的可以轻视,有的可以敬重;都依赖顺应人性的不同来掌握。考察确定对方有无虚实,通过了解对方的爱好和欲望来了解对方的志向,先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等对方敞开后再加以反驳,这样求得实际的情况,可贵之处在于得到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沉默而引诱对方发言,以判断是否于己有利。或者敞开心扉予以展示,或者封闭心扉予以沉默。敞开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通。封闭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异。判断可行与否就是要弄清对方的用意,探索其中相同与相异的地方。计谋有与己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都要确立自己的意图加以信守,如果可行,要先遵守顺从对方的意向这一谈话原则。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如果要分析问题,关键在周详完备;如果要综合归纳问题,关键在隐藏保密。周详保密其中的关键在于微妙而与道相追随。分析对方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综合对方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这样做的方法,都是为了能使对方显露实情,以权衡谋略的得失程度,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权衡谋划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所谓分析,就是分析后接纳,或者分析后放弃;所谓综合,就是综合而采纳使用,或者闭合而舍弃不用。“捭阖”是天地间运行的规律,也是最有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运动,四时节令的开始和终止的变化也如同开启和闭合一样,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的离返、复归与反抗都是由开启与闭合的变化而引发的。

【担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人】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捭阖”是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两者的奥妙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要借助这个门户来表露,所以要通过捭阖之术来驾驭和控制。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开启之术,就是公开的、言谈的,属于阳刚的方面;闭合之术,就是关闭的、沉默的,属于阴柔的方面。阴阳和谐,开启和闭合就很恰当。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荣誉、名声、爱好、财富、得意、喜欲等,都是属于阳类,叫做开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毁损、失利、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是属于阴类,叫做终结。凡是遵循阳道进行游说的,都称做开始,从谈论有利的方面开始论述;凡是遵循阴道进行游说的,都称做终结,从谈论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的方面作为谋略的结果。

【捭阉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言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出自《鬼谷子?捭阖》。意思是:运用捭阖的法则,都需要从阴阳两个方面来试验。所以与从阳的方面谈论的人,要依据崇高来试探和把握,与从阴的方面来谈论的人,要依据卑下来试探和把握。以低下求取卑小,以崇高求取伟大。按这样的方法进行言谈,可以随心所欲,什么事情都能了解出来,什么事情都能探索进去,什么事情都可能实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城,游说国。做小的事情,没有内的限制,做大的事情,没有外的限制。损益、去就、背叛与复归,都可以依据阴阳来掌握。面对阳气,就可以采取行动,面对阴气,就应该停止;面对阳气,就活动出去,面对阴气,就隐藏进入。阳气运行最终复归于阴,阴气运行最后返归于阳。以阳气而运动的人,道德就会增长;以阴气安静的人,形势就会生成。以阳气追求阴气,需要以道德来包容;以阴气追求阳气,需要施加以力量。阴阳互相追随,是遵循开启和闭合的法则。这是天地之间阴阳运行的道理,也是游说的基本方法,是一切事情的前提,也称做天地之门户。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今;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与无形的道共生共存的。折返观察过去,再来检验现在;折返了解历史,再来认识现实;回顾了解对方,再来了解自己。动静和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实不相符合,就要回复历史去探求。事情必须要通过反反复复的认识过程,这是圣人的见解,不能够不认真考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罟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方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别人说话,是处于动的状态;自己沉默,是处于静的状态。要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别人的话有不合理之处,可以反过来探求,对方必然会有应对之词出现。所说的话都有外在的形象,事情都有可以比较的范围;既然有形象和比较,就可以观察下一步的言行。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状,比较就是类比对方的词意。以无声得出对方有声的语言,以诱导的话得出与事理相符合的言辞,就得到了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兽一样,多张开几张网,只管等待对方进入。方法合情合理,对方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捕人的网。常用这样的网激发对方,对方言辞仍无表露而无法类比,就要改变方法。以形象启发对方,以符合对方心意,了解对方心意和实情,随后进行调查加以阐明。这样反复试探,所说的话可以类比模仿,因而奠定基础。反反复复地审视,任何事情都不离开所说的那些情况。圣人以此诱导愚者和智者,都能获得实情而无疑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之。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古代善于反复详细听取对方言论的人,能通过神秘玄奇而获得实情。对方的变化是适当的,因而能周密详细地掌握,不详细调查了解,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奠定的基础就不牢固。对方讲话的形貌与比较的事例发生了变化,就要有反诘之词,让对方先说,静听对方答复。想要对方发言自己就要保持缄默,欲对方敞开心扉就要收敛,欲达到高大就要表现低下,欲获取就要先给予。想要开启心扉,可以设象比引动对方,再以此考察对方言辞情况,与对方心理契合出现呼应,就能得到真实情况。可以从这条思路人手,也可以从那条思路入手,或者以谈论侍奉君主的事开始,也可以从淡论治理国家的事开始。这是为了辨别其中的真实与虚伪,考察其中相同与相异之处,弄清是实情或是虚假。举止、行为、说话、沉默,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从这里察觉到先兆,都是事先定于情再制定出法则。以反求复,观察对方情之所托,都是用这种方法。听言之道,自己先要心平气和,以听取对方的言辞,观察事理,议论万物,分辨雄雌。所谈的事虽然不是紧要之事,从表现出的细微之处可以了解总的趋势。听取对方言辞以揣测对方实情,就像进入对方腹地一样;掌握对方能力,犹如引弓发矢一样射中对方意图。像合乎符验一样不失标准,如同螣蛇一般击中要害,好像后羿射箭一样箭无虚发。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已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出自《鬼谷子?反应》。意思是: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再去了解别人。人与人相知相通,就像比目鱼两两相随一样;又像光与影一样神形不离。观察对方言论了解实情,就像用磁石吸细针,如同用舌头吸取烧过的骨汁一般。与人相处不动声色,掌握对方情况却相当敏捷。如阴、阳、圆、方相成相形,不可分离。对方形貌未显时以圆的方式引导他,形貌出现就以方的法则对待。用人时升迁、黜退、左贬、右升,以方圆之道掌管。自己不先定下制度,管理任用人员就不合情合理。处理事情不活泛,就是忘却情理、失去方法。自己首先要详细掌握处世用人法则,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谋略滴水不漏,不见踪迹,这就叫做“天神”。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出自《鬼谷子?内揵》。意思是: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亲近反而不被使用,疏远反而容易被求取。虽然每日在皇帝跟前不被宠爱,相隔很远却很思念。上下相交之事,一定是内情相得益彰,然后加以巩固,上下之间开始就相连接。或者是以道德原则相连接,或者是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相连接,或者是以金钱财物关系相连接,或者是以声色容颜相连接。君王采纳臣下建议,那么要能进入就进入,想出来就能出来,想亲近就能亲近,想疏远就能疏远,想投靠就能投靠,想离开就能离开,想求取就能求取,想思念就能思念,就如同蜘蛛抚养后代,出入没有什么间隙,独往独来,根本无法阻止它。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出自《鬼谷子?内揵》。意思是:内就是进献游说之辞,揵就是固守谋略。距离远反而相亲近,是因为彼此心照不宣而未显露的德行;距离近而被疏远,是因为志向不相契合,道不同不相谋;投靠却不被赏识,是计谋得不到赞同;革职反而又被启用,是因为谋略后来得到印证;每日在皇帝跟前却不被使用,是措施不恰当;相隔很远却相思念,是计谋合乎自己的心思等待对方来议决事情。所以说,不了解事物本来面目而去做,必定会背道而驰,不把握对方情况而进游说之辞必定会四处碰壁。掌握对方本质,才是把握了内揵之术。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既能进献说辞,又可坚持谋略。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测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出自《鬼谷子?内揵》。意思是:所以圣人立身处世,就是要以得到了解真相掌握内揵之术的办法预先把握万事万物。根据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依据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学说,加以改进或者发扬,讨论用与舍、摒弃与保留。想要一致的,用内情相合的方式;想要分离的,用外情相离的方式。把握外内之情时,必须。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出自《鬼谷子?抵巇》。意思是: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万事都有聚合分离。尽管有时离得很近反而不能觉察,离得远的却能明察秋毫。离得近却不能觉察,是没有考察对方言辞;离得远却能明察秋毫,是因为抚今追昔得出的验证。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熄,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出自《鬼谷子?抵巇》。意思是:巇,就是罅;罅,就是小裂缝;小裂缝,就会发展成大裂隙。裂隙事先都有预兆,能用抵的方法而堵塞,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减缓,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停止,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消亡,能用抵的方法而获得成功,这就是抵行巇之术的所在。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出自《鬼谷子?抵巇》。意思是:危险的征兆只有圣人可以洞察出来,能够独自发挥应有的作用。顺应变化研究事物,善于使用计谋,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予以预防。事情初起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变化起来可以形成撼动泰山的能量。在圣人向外施以教化时,事物出现微乎其微的变化,都能利用抵巇之术。抵巇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蛾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出自《鬼谷子?抵巇》。意思是:天下分崩离析,朝廷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抛弃道德,这样进谗言干坏事的小人就会粉墨登场,贤良的人得不到赏识,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胡作非为,君主和臣下之间出现猜疑,国家土崩瓦解,民众互相攻击射杀,父子关系崩溃,甚至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预兆。圣人发现这些萌芽征兆,就会采取抵巇之术治理。天下还具备治理的基础就以抵巇方法治理,天下不可治理就用抵巇的方法获得它。或者治理天下,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复天下,或者取代天下。传说中上古五帝之时,是以抵巇之术治理天下,上古三王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得到天下。诸侯之间用抵巇之术互相争夺的不胜枚举。那时,运用抵巇之术高明者就处于上位。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者。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出自《鬼谷子?抵巇》。意思是:自从天地有离合与终始,逆乱之事总是相伴相生,君主要明察秋毫。能够以捭阖之道观察,并融会贯通的就是圣人。圣人,就是天地的使者。如果世间没有裂隙需要抵塞,就深藏不露以等待时机;遇到裂隙出现需要抵塞,那么就为此谋划。上可与君主合作,下可治理万民。能够充分依据和遵循抵巇之术,就能为天地守住神祀。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钓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以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出自《鬼谷子?飞箝》。意思是:凡是考察权变能力,都是为了网罗远近人才,使之归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务,首先考察相同与相异,辨别言语之是非,发现言辞的表面与实际的真伪,以便了解其能力和虚实,确定有关安危的计策,确定亲密或疏远的关系,这样再权衡估量计谋和才能的多寡。其中有需要取长补短的,在需要时就可以征召,可以提拔,可以任用。运用言辞中钩钳之术,诱导他人言论归顺自己,或以激昂言论诱导从而掌握对方得到实情。诱导对方顺从己方的话,是一种游说法之辞,时而相同,时而相异。如果运用钩钳术也不能达到归顺目的,或者先威胁利诱,然后排列比较;或者先排列比较,反复试探,而后就其弱点予以攻击;或者是反复比较试探,使对方暴露弱点,或者是使对方暴露弱点,从而比较试探。运用这种方法时,或者用财物、各种珠宝等予以试探,或者衡量、考察对方才干,确定去留的意图以引诱实情,或者发现对方的弱点将其钳制,上述方法就是运用抵巇之术达到自己的意愿。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出自《鬼谷子?飞箝》。意思是:要把飞钳之术推广运用于四海,必须要揣度智谋权变与应用能力,观察天道运行的兴盛与衰落,了解地理形势的广阔与狭窄,山川险阻的险峻与平坦,百姓财富的多与少,诸侯之间的交往及亲疏,与谁友善,与谁敌对,心中意念具有何种思想与愿望,研究他们的意向,掌握他们的喜恶,于是就其所关注的进行游说,用飞钳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其喜怒哀乐,然后再以诱导手法挟制对方,为我所用。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才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出自《鬼谷子?飞箝》。意思是:把飞钳之术运用于其他人,就要观察测试其智慧才能、考察能力,估量气概声势,把握关键所在,以迎合对方或随顺对方,以钳制之术达到与其协调,以意念表情达到与其融洽。这是飞钳术的运用与发挥。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出自《鬼谷子?飞箝》。意思是:用在人际关系方面,就用空洞赞美之辞套引对方以获取真相,抓住时机不要失去,以探究对方会说些什么。如此控制之后,既可以从纵的方面运用飞箝之术,又可以从横的方面运用飞箝之术,可以引向东,可以引向西,可以引向南,可以引向北,可以引而反转,可以引而复归。即使覆败,也能恢复,但不可失去节度。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出自《鬼谷子?忤合》。意思是:凡是要趋向合一或背叛分离,都要施以合宜的计策。变化转移,像环一样连接无缝隙,各有其转化态势。事物背逆趋势可以彼此探求,根据每一件具体事件作出相宜的处理。因此圣人生活在世间,施行教化,扩大声望,宣扬名声,必须根据事物变化,观察合适的时机,依据国家教化所宜多所宜少的地方,预先了解、调整而使计谋随机应变。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以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出自《鬼谷子?忤合》。意思是: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圣人往往无所做为而无所不为,常听天下,而无所不听。如果事情成功而且计谋符合实际,就以此为主。与此相契合而与彼相背离,计谋不能于彼此两方都适宜,适宜于一方必然与另一方相背离。反合此方,背离彼方,背离此方,反合彼方。这就是反忤之术。将反忤之术运用到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实际情况而运用它;用于治理邦国,一定要衡量邦国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治理家族,一定要衡量家族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个人,一定要衡量自身才能气概运用它。无论运用大处细处,是进是退,其功用是一致的。应该首先要深谋远虑,得出计策谋略之后,再运用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出自《鬼谷子?忤合》。意思是:古代擅长反对和支持之术的人,可以协和四海,包容诸侯,可以到众叛亲离的境地,然后设法变化,转移形势,开创新王朝。所以伊尹五次投奔于商汤,五次归顺于夏桀,之后才决定辅佐商汤。吕尚三次归顺文王,三次投奔殷商王朝,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之后才决定辅佐文王。这是关系到天命的所在,因此最后找到归宿而不容置疑。如果不是达到高深的圣人境界,就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是劳费心思殚精竭虑,就不能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发现真实情况,就不能功成名就;如果才干素质不聪慧,就不能进行军事运筹;如果不是忠厚朴实不能真切了解,就不能识人。因而忤合之术的法则是,必须要自己把握才能智力,把握自己长处短处,远近之处哪些不如人,才能够纵横进退、运用自如。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出自《鬼谷子?揣术》。意思是: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会衡量天下形势,掌握诸侯实情。衡量天下形势不周密,就不知道诸侯强弱轻重虚实;掌握实情不翔实,就不清楚隐瞒藏匿事实及变化的情况。什么是权衡形势?答案是:权衡大小,谋划多少。衡量钱财的有无,预测百姓的富足与贫乏,有余或不足的程度如何?分析地形的险峻平坦及哪里重要,哪里危险?谋划思考哪里有优势,哪里是劣势?君臣之间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哪个贤明,哪个奸诈?宾客之间谁更聪明智慧一些?观察天时运行何时降祸,何时降福?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谁能任用谁不可使用?老百姓聚散离合的民心所向怎样,哪里安定,哪里有危机?喜好什么,憎恶什么?百姓的反叛如何了解?能够掌握以上这些情况的,就是善于衡量形势。揣摩实情,必须要在对方春风得意时,使对方情感达到极点,他们得意忘形时,就不能隐瞒实情;必须要在他极为恐惧时,使其情感达到极其恶劣的程度,因为情感达到极其恶劣的程度,就不能隐瞒实情。其情感因为极喜极惧而会出现变化。情感受到了触动却不能体现好恶喜惧的变化,就暂且搁置不与他深谈,而另外接触他所亲密的人,弄清他情感所依托的原因。那些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的,就会有外在的表现,因而一定可以从他经常表现出来的情感中,洞察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揣测灵魂深处实情的方法,即所谓的“测探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蛹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出自《鬼谷子?揣术》。意思是:因此谋划国家政务的人,就应当衡量形势变化;向君王献计献策,就应当详细揣测实情;谋略计策、考察情欲一定要用这种策略。懂得揣术的道理并加以运用,就可以达到“贵”、“贱”、“重”、“轻”、“利”、“害”、“成”、“败”各种程度,这都是运用揣术的结果。因此,尽管有古圣君王的章程,高明的智慧谋略,不采用揣情的方法,那些隐藏的实情就无法显露。这是谋略中的根本,进行游说的基本法则。常有事件发生在人的心中,人却不能预知。在事情发生前就能洞察,是最难的。所以说,揣情最难掌握,就是说的最难把握时机。所以观察昆虫的飞动,都有其利害关系存在,因此可以发生事变。事情发生变化,都会有细微变化预示将来的发展。这些揣情的方法要经过修饰整理成华彩辞章,进行讨论使其升华。

【摩者,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出自《鬼谷子?揣摩》。意思是:摩是揣测情感的方法。内心的情感变化及其外在表现是揣测的主要对象。运用摩术有一定法则,而且这个法则是在隐秘中实施。根据其目的进行揣摩,估测并探究其中奥妙,内外必然呼应。内外呼应,必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因此将其排除,就是所说的堵塞漏洞、隐匿踪迹、藏匿形貌,而别人不知道,所以能够使事情成功而无后顾之忧。揣摩此处,符应在彼处显现,进而互相呼应,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成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出自《鬼谷子?揣摩》。意思是:古代善于揣摩之术的人,就像拿着钓竿坐在深潭旁,只要投下饵肯定会钓得鱼。因此说,所进行的事情日渐成功还没人知道,领兵打仗逐渐胜利而不使人恐惧。圣人深谋远虑于隐秘之中进行,像神道玄妙,故称做“神”;事情成功于光天化日之下,故称做“明”。所进行的事情逐渐成功,是积聚德行,而百姓安宁却不知原因所在;百姓顺应圣人之道,却不明白他们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天下的人把他奉若神明。领兵打仗逐渐胜利,能战胜于无形之中,不发生激烈冲突,不耗费,而百姓却不明白为什么能服从,不知道有所畏惧,但天下人仍把他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之】 出自《鬼谷子?揣摩》。意思是:在进行揣摩之术时,有用以进攻的,有用正义谴责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声威吓的,有用行动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义说服的,有用利害诱惑的,有用谦卑套取的,等等。揣摩的方法,可以运用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方法。平就是平静;正,就是正直;喜,就是喜悦;怒,就是鼓动;名,就是发扬;行,就是成功;廉,就是简洁;信,就是明了;利,就是求取;卑,是为了谄媚。因此,圣人所能独自使用的揣摩之术,众人也都能运用,如果不能成功,是方法不当。因此,谋划最难于缜密,游说最难于对方全盘接受,事情最难于必定成功。这三条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出自《鬼谷子?揣摩》。意思是:所以谋划一定要周密,而且要选择意趣相投的人进行游说,因此说交结要亲密无间。事情成功,非得要合乎术数,因此道理、术数、天时三者合一才能功业可成。进献游说要能让人听进去,内容必须合情合理才会被采纳。事物都各归其类,抱着柴去救火,干燥的地方先燃着,平地上倒水,低洼之处先湿,这就是事物相互呼应的结果,对于情势而言,也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内心反应与外面揣测相适应也是这样,所以说揣测时抓住各类事物的共性,哪里有不呼应的?根据其情欲意向揣摩,哪里有不被听从采纳的?所以说这是善于揣摩的人才能掌握的智谋。通晓揣摩之术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功成不居,历久就能行之天下,化育万物。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出自《鬼谷子?权》。意思是: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说服人,就是针对对方的特点。修饰言辞,就是借以说服人;假借,就是用损益来说服对方。应辩对答时,应以巧辩之辞;巧辩之辞,就可以使谈话轻松。具有义理的言论,是阐明真伪;阐明真伪,是为了验证实际情况。指责之辞,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处。花言巧语,是以谄言求取信任;以不实之词阿谀人,是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平实的言语,是以果决求取勇的名声;忧愁之言,运用计算求得信任;巧饰之言,身不足而指责他人求取胜利。曲意阿谀奉承,就是谄媚;繁复虚饰之辞,就是博学;筹划运用谋略,就是权变;果决不犹豫,就是果断;自身不足而责备他人,就是反复。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出自《鬼谷子?权》。意思是:口,是言语发出之所在,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感的机关。耳朵和眼睛,是思想的辅助,是可以观察和发现奸诈邪恶的器官。所以说口、目、耳三者协调和呼应,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而烦琐的言辞不能使之紊乱,言辞左右逢源而不迷乱,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而不受其惑,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所以对色彩感觉不敏锐的人,不能让他欣赏斑斓色彩;对听觉不敏锐的人,不能跟他谈论燕语莺声。所以不能前去游说他,是因为他冥顽不灵不值得开启;不能前来游说他,是因为他肤浅没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达,就不值得去做。古人说:“口能吃东西,不能用来说话。”是因为言语有忌讳;“众口铄金”,是形容言语容易偏邪不正。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螯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也】 出自《鬼谷子?权》。意思是:根据人的心理,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容易获得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处,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长处;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缺陷,而要用愚笨之人的精粹。游说对方的长处时,就要发挥其长处;陈述对方的短处时,就要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虫保护自己,就充分利用它坚硬的甲壳。有毒刺的虫采取行动,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人在言谈时也应该使用其该用的游说术。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出自《鬼谷子?权》。意思是:所以说,交际言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底气不足而精神萎靡的言辞;怨言,就是怨天尤人而没有主意的言辞;忧言,就是关闭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辞;怒言,就是草率行动而没有条理的语言;喜言,就是因松散抓不住要领的语言。这五种言辞,融会贯通后可以使用,有利可图就可实践。所以与智慧的人言谈,要依靠渊博;与笨拙的人言谈,要依靠善辩;与善辩的人言谈,要依靠提纲挈领;与高贵的人言谈,要依靠权势;与富贵的人言谈,要依据精神的高深;与贫困者言谈,要依据利害;与低贱者言谈,要依据谦卑;与勇敢者言谈,要依据果敢;与责备者言谈,要依据坚决。这是言谈的技巧,而人们却常常违背这些技巧。所以与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阐明;与不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教导,然而这种人执迷不悟,收效不大。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谈,也不会失去方法,事情不会错乱。整日不交谈,不变化宗旨,所以智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杂乱。听力要敏锐,智慧要高明,言辞要巧妙,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欲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出自《鬼谷子?谋》。意思是:为别人进行的各种谋略规划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要弄清事物的根本,把握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弄清楚实情,就可以确立三仪标准。三仪即上智、中才、下愚。三仪相辅相成,灵活运用,就能产生卓越策略。奇计是没有什么可以阻塞的,是从古代就开始了的。所以郑国的人进山采掘玉石,用安装有司南仪的车子装载就不迷失方向。度量才能,揣测实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故心意相同而关系亲密,肯定都会很成功;有相同的欲望而又相互疏远的,肯定有一方受损害;同时受到憎恨而又相亲密,一定是都受到损害;同时受到憎恨却相疏远,那么只有一方受害。因此相互有好处就亲近,互相有害就疏远,这是规律在发挥作用;根据这个标准判断是非,同类事物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墙有了裂隙就会造成倒塌,树木有了疤痕就会造成折断,这大概也是由于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所以事物变化会生出事端,有事变就生计谋,有计谋就会有筹划,筹划产生议论的基础,议论产生办法,办法产生实施,实施导致补充修改,补充修改确立规章制度,因而用来制约事物。各种事物遵循一个道理,各种道理遵循一个法则。

【夫仁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出自《鬼谷子?谋》。意思是:那些有道德的君子历来轻视财物,难以用利益相引诱,可以让他们提供资财;勇士轻视灾难,难以以祸患去恐吓,可以让他们镇守危险之地;智者通达事理,难以用假诚信相欺,可以讲明道理,让他们建立功业,这是三种人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欺骗,品行不好的人容易做贼心虚,贪婪的人容易受诱惑,这要根据不同性质灵活掌握。所以强大是由弱小积聚而成;直是由曲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不足积累而成,这是道术的具体体现。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出自《鬼谷子?谋》。意思是:所以表面亲密而内心疏远的要从根本着手进行游说,内心亲近而表面疏远的要从表象入手游说。因此对内心与表面无所亲近而有所疑惑时,要根据其所疑惑而改变游说方式,根据对方表现予以推测,根据对方观点予以归纳,根据对方形势予以组织,根据对方缺陷予以权衡,根据对方忧患予以排斥。经过揣摩研究施以威胁,提高到一定程度感化他,引据证据来证实,设符验印证,蒙蔽而阻塞,扰乱而迷惑,这就是计谋。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隐秘,隐秘不如结党,结党不如无隙。循规律不如出其不意,奇计出则不可阻止。所以游说君主,必须要陈述奇策;游说臣子,必须要从他的切身利益入手。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出自《鬼谷子?谋》。意思是:关系很亲密而说的话却不投机就会被疏远,关系很疏远而说的话却很默契就会很危险。不要将别人所不喜欢的强加于人;不要拿别人所不知道的去教训别人。别人有所喜爱,就模仿和迎合他的兴趣;别人有所憎恶,就避而不谈,因此,要用隐秘的方法进行而公开地得到收获。要去除某事就先放纵它,放纵的目的在于寻找可乘之机。那些不露声色的人,可以将大事托付。可知心的人,就可以任用;不能知心的人,深谋远虑的人不会任用他。行事贵在控制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控制。控制别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人控制就是命运被人把握。所以圣德的人的行事原则隐秘属于阴,而愚笨的人的行事方法属于阳。智慧的人容易成事,愚笨的人很难成事。由此看来,求亡图存和转危为安是很难的事,一般人不能为,只有智者能够做到;智慧能够用于普通人所不能了解,又不能见到的地方。施展才智如果可行,选择事情去做,这是为自己去做;如果不可行,选择事情去做,这是为别人着想。所以古代君王做事贵在隐秘。有这样的说法:“天地万物的造化,在于高大精深;圣人把握道术,在于隐秘藏匿。不仅仅是忠、信、仁、义,而是合乎中庸平正之道罢”。能彻底认清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与之交谈。如果能够懂得这一点,就可商讨处理一切远近的事物。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阳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出自《鬼谷子?决疑》。意思是:凡为他人决断事情,一定是遇到了疑惑。得到福就高兴,厌恶有祸患。灾害迫近,最终不会迷惑。决断应该从利益出发,失去利益就不会被接受,这就必须依据计谋。如果有利的决策隐藏在不利的表象下面,就不会被接受,从而导致疏远。决断作出却使人失去利益或者招致损害,这都是失败的决断。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有五个因素:事情将成于公开的道理,用公开道德去决断;情况隐秘言辞虚伪者,用隐秘之法决断;道术正直者,用信用诚实的方法决断;奸邪小人遇危险祸患,用藏匿之法决断;按照常理出现的,以平常之法决断。君道进取于一言,便是无为之道,臣道进取于二言,即有为之道,一言、二言和平素、枢机四者相互使用,决断必然合乎事理法则。应该根据过去的事加以揣摩,运用将来的事情进行判断,再以平常作为参考,可行就作出决断;不用劳费心力而容易成功,可行就作出决断;要劳费心力遭受辛苦,但在不得已情况下,可行就作出决断;消除祸患,可行就作出决断;追求幸福,可行就作出决断。因此判定实情解决疑难是各种事物的关键所在,拨乱反正以决定成败,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事。因而先代君主用蓍草和龟甲来帮助自己作出重大决定。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人的修养能够达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那么就能达到从容自如的境界。善于怀柔而不争,要内心谦虚,意志平和,以防备倾覆失败。以上主要讲君主应善守其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眼睛最重要的是明亮,耳朵最重要的是敏锐,心智最重要的是聪明。用天下人的眼光去看,那么没有什么不能看见;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那么没有什么不能听见;用天下人的胸怀去思考,那么没有什么不能知晓。如果天下人心聚天于一处,像车轮聚于轴心一样,那么君主的眼光就不会被蒙蔽。君主首先要了解天下百姓的疾苦。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有主听】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采纳进言的方法:不要远远看见了就随便答应对方,不要固执己见而拒绝对方。采纳进言,民众就会捍卫君主;拒绝进言,就会使君主蒙蔽。山再高,也可望见顶峰:水再深,也可量出深浅。而神明的心态是静止的,是无法测量深浅的。君主应该广泛采纳天下民众的意见。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使用奖赏的原则重在守信,使用惩罚的原则重在公正。奖赏重在守信,必须要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验证。那些不能听到或见到的,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真诚被人称颂,好像有神明保佑似的,哪还用忧虑奸邪的人冒犯君主?君主应该赏罚公正。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一应该知道天时,二应该知道地利,三应该知道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关系也应该知道,还应该知道荧惑星运行到了何处。君主提问时必须针对天时、地利及人和。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有主因】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心是人体九窍的领袖,君王是百官的首领。做好事的,君王给予奖赏;做坏事的,君王要加以惩罚。君王根据臣民行善还是作恶,给予赐或罚,这样就不会太吃力。圣人正是运用这个方法,才能够掌握他们。因为依据遵循事理,所以能够久长。君主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君主不能不处事周密。假如君主处事不周,群臣就会发生叛乱。沉静不合乎一般常理,君臣之间不相沟通,怎么能开阔视野了解发生的变化?开启和闭合运用不适当,就不能发现事物的源头。为人君首先要通晓事理,处事严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有主参】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人首先眼睛看得远,其次要耳朵听得远,其三要能明察万物。千里之外,隐约细微之中,都能明察秋毫,这就是所谓的洞察。天下奸邪,没有不是在隐秘黑暗之中进行的。君主要心明眼亮、耳听八方。

【循名而为,按实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出自《鬼谷子?符言》。意思是:遵循名分去做事,根据实际进行判断。名分和实际互相依托,反过来又合于情理。所以说,名实相符则治,不相符则乱。名分是从实际中产生,实际是由真理产生,真理又产生于名实之间的和谐,和谐又生于恰当。君主应该采取恰当的手段来治理国家。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二,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使人的意志和精神旺盛可以效法五行中的龙仙。旺盛的精神中积聚有神、魂、魄、精、志五气,其中神气居于首位,心是神气的所在之处,德是人性的本原。养神的途径,归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道的开端,万物的创建,天地产生,都源于道的作用。包容无形培育万物之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生成,不见形迹,不知其名,是神灵之气。因此道是神明的本原,也是变化的发端,因而能够养育五气,心能够纯正,于是术就自然产生。术,是心气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口、鼻、眼、耳、二便等九窍,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十二器官,是五脏之气的出入口,心则是其总管。道本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那些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合为一体。然而知晓道术的人,是通过内心修炼而获得的,是称作学者的人。学者通过类推而明道。所以人诞生在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的作用,人诞生之时就从物而化。人认知事物加以分类在于九种器官,假如根据九种器官还不能知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一旦相通,五脏之气得到培养,努力使神气停留,这就称作化育。化育五气,志气、思气、神气、心气、德气,神气是首领。安静和顺,就是养气,养气就可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四者不衰退,那么四边威势无所不为,持之以恒,那么神道的变化就归于自身,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同体,与道相合,执守“一”而养育万物,包容天道自然之心,运用品德养育五气,以无为方法包育志意、思虑,而施行威强的措施。学者通达此道,神气强盛就能培养心志。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培养志向,就要效法有灵性的龟。培养心态,是由于心气不通达的缘故。假如有了欲望,就要存入心中而去满足它。心志,乃是受到欲望的驱使。欲望多则心气就会散乱,心气散乱则志气消沉,志气消沉那么思绪就不能通达。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不多。欲望不多,那么意志就不会衰竭,意志不衰竭那么思绪就通达。思绪通达就会和顺通畅,和顺通畅那么乱气就不会淤积在胸中。所以体内要养育心志,体外应了解他人,养志就会心气通畅,了解他人就会职责明晰。要是想用来考察人,首先要知道他养育心气的功夫,判断人气盛衰的程度,这样就能知道他的才能。志气不培养,心气就不坚定;心气不坚定,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那么意志就不夯实;意志不夯实,那么应对就不果断;应对不果断,那么志气就会丧失,心气就会空虚;志气丧失心气空虚,那么就丧失神气;神气丧失就会恍惚不定;恍惚不定,那么志、心、神三者交会就不合一。养志的首要任务,在于安定自身;内心安静,才能意志坚实;意志坚实,那么威势就不会分散。常固守神明,就能将对手威势分散。

【实意法媵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坚定意志,要效法能腾云驾雾的媵蛇。意志坚实,气就变得协调,虑就变得周密详尽。心要安定镇静,思虑要深入长远。心气安宁就能神明爽朗,深谋远虑就能成功。精神爽朗,志气就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功业就不会抹杀。意念思虑安定,心绪就会安详,行为就不会错乱,神气就会得以成功。五气只是暂时寄住,奸邪之气就会乘机侵入,奸诈邪说就会得以迷惑心志,言语不是发自内心。因此,要使心术诚实,坚守真一而不变化,待人接物必须诚心尽意,上下交流,倾听然后可知计谋,是存亡的关键。思虑无法集中,那么听到的情况就不详细,自然会坐失良机,计谋落空,那么意志无所相信,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自然无为而求得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气神气魂气魄气固守不移动,就能内自省察,外听他人见解,安定志虑,思想进入虚幻,等待神明往来。由此可以观察天地开闭,知晓万物造化,发现阴阳运动的始末,推断人事治国的根源,不出门而知外界的事,不推窗而知自然规律。不用所见就能发出命令,不用所行就能达到目标,这就是所谓的道。人的智慧可与神明相通,应付无穷而神明长留心间。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蓄势待发要效法伏熊。蓄势待发,就是要覆盖自己的精神力量。应当使志向思想坚固安静,神气就归入心中,这样威势分布就很深广。威势深广,内在意志就坚实;内在意志坚实,就势不可挡;势不可挡,就能分散对方威力,震慑对方气势,如铺天盖地一般。我实有而对方虚无,取之轻而易举。果真如此,举动就有人跟随,倡议就有人应。弯曲一根指头,观察其余指头,运动和变化都能发现,没有能够干扰的。仔细观察倡议和应和的变化,以离间的办法发现间隙,行动明确而威势可以分散。如果要有所动作,必须先养志气,隐藏意图以发现间隙。懂得自我巩固,就是自我修炼。自己谦让,是能包容他人。因此,让精神东西保留下来,使武力对抗得到化解,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形势。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椎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发展各方面的威势要效法凶猛的鸷鸟。分散势力,就是靠精神力量推动。用这种方法,必须根据间隙而运用。威壮整肃,内气强盛,推算时机而行动,那么威势自然分散。分散威势的人,心胸谦虚能包容一切,意志饱满能决定一切。意志衰弱就削弱威势,精神涣散,其言辞外露而多变。所以观察对方意志作为衡量的标准,衡量然后图谋行事,尽方圆自然之理,使长短各有所用。时机不成熟则不能分散威势,不分散威势。就是伺机而动因此善于把握时机的人,一定精通积蓄内在五气,观察外在虚实,采取行动而实际上不失分散威势的作用。行动要了解对方意图,知道对方计谋。势,是有利或不利的决定因素,是权变发挥威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以心神肃察,那么威势就会衰败。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要想智慧无穷像转动的圆一样不止,就要效法威猛无穷的猛兽。转圆,就是无穷无尽的计谋。无穷的计谋,必须拥有圣人之心,以探索深不可测的智慧本原,以深不可测的智慧去通达心术。而神妙不测的造化自然混沌为一体,用来分析万事万物的变化,阐说意义无穷无尽。智慧谋略,各有形象或状态,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每种事物类别各不一样。因此,圣贤人就根据这种方法,像转动圆形一样求取顺道合乎事理。所以圣人从兴造化之始,行为都包容大道,以观察神明领域。天地无垠,人事无穷,各分为不同种类。通过观察计谋,必定知道吉凶、成败的结局。转圆变化,或者转而成吉,或转而成凶。圣人因为通达道义而先知先觉,知道转圆是为了方。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顺畅;方则安稳,是为了处置事物适合;转凶为吉,可以观察计谋的得与失;待人处事,可以观察进退是非。以上四者都能见到它们的交会,然后总结其中要领,以继续其学说的发展。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 出自《鬼谷子?本经阴符》。意思是:了解损兑要效法灵验的蓍草。损兑就是对危险的判断。事情有偶然,事物有成败。危险的萌动,不能不考察。因此,圣人以无为对待有德之士,谈话时观察对方言辞,考察与事相合否。兑,就是加深认识,所以才能了解。损,就是排除其他观念,所以能实行。排除之后再给予说明,事物有不可行,圣人不再多加辩说。因此,智慧的人不因为自己言辞而改变别人的言论,所以言辞不见烦琐,而内心不空虚;只要意志不迷乱,邪念就不会产生。面对遇到的困难或者顺遂,而后进行谋划,以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内容。对方用圆的计谋,使其不能落实,对方用方的计谋,使其不能停止,这就是大的成绩。增加或减少,都要以说辞论其得失。用分威法、散势法中权变的办法,以使危机暴露出来,然后作出处理。所以善于运用损兑方法的人,就如同于千仞高的堤冲决的水流,于万仞高的山上滚落山谷的圆石。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出自《鬼谷子?持枢》。意思是:所谓掌握关键,就如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能改变或违背它。违背了它,尽管暂时成功,但最终会失败。因此,君主要掌握有天下治乱变化的关键,生长、养育、成功、收藏,也是不可更改违背的。违背了,即使目前兴盛也必定会衰败。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作为君主治国的基本纲领。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戕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成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所谓中经,就是使走投无路的人得以振作,使迫不及待的人得以缓解,实施于那些能言善辩品德淳厚的人。解救被拘捕的人,这样走投无路的人就不会忘记恩德。能言善辩的人,与善人成为好友而广施恩惠;施行德义之人所作所为,都与道相符合;而解救被拘捕的人,然后就可以利用他。士人面对时代变化,或者在乱世中免于祸患,或者残害能言善辩之士,或者放下斯文起兵称雄,或者受冤屈拘捕定罪,或者心情忧郁自守善道,或者天下危败仍能自立。所以其道贵在控制对方,而不能被对方控制;控制对方就握有权柄,被人控制就有随时丧失性命的可能。所以有见到对方形象就可认知容貌的能力,听见声音就可以随声附和的能力,解除小的仇恨而使强者相争斗的能力,补充情思的能力,驳斥言语的能力,摄取内心的能力,恪守道义的能力,《本经阴符》主要是记载的道术,其变化的主要部分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听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见到对方形象就可了解对方容貌的方法,是指那些狡猾虚伪者而言,可以从其外表声、形、貌中得出结论。有操守的人,不视非礼之事不听邪僻之言,说话必根据《诗经》、《尚书》,行为端正,以道德为形状,外貌相貌庄重严肃,表情温文尔雅,不可能从外表上得到什么结论。这种情况下就要隐瞒实情、堵塞漏洞而离开他。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之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遂于耳也。虽有关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听到声音就随声附和,是指声气不相投,就不会恩爱友善。所以商、角二音不相合,徵、羽二音不相匹配。能够成为上述四声之首领的,只有宫音吧?因此,音调不和谐就会产生悲韵,声音杂乱不和的,必然很难入耳。尽管有美好的言行名声,但不能像比目鱼、合翼鸟那样和谐,是因为意气不相投,音韵不和谐。

【解仇斗郄,谓解赢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斗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所谓解仇,就是当两个弱者产生矛盾时,为他们调解。所谓斗郄,就是当两个强者出现矛盾,就让他们发生争斗。强者发生争斗,获得胜利的一方,高歌其功绩,强盛其势力。弱者只好自认失败,伤心其卑下,玷污了名声,使祖宗蒙受耻辱。所以胜利的一方,以其胜绩盛大,只知前进而不知退却。败方因为哀伤失败,见到自己所受损伤斗志倍增,视死如归。有间隙没有达到极点,捍卫防御也并非很强,则都可以武力相威胁而吞并他们。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缀去,是指倾诉自己挽留的话,使他离去仍心存顾虑。因此与正直诚实的人交往,应该称颂他的品行,激励他的志向,畅谈可以做和可以恢复的,欣喜地商定再次相会的日期。引用他人的希望,结合以往的经验,阐明疑惑而加以排除。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驳斥言语的方式,就是探察对方的弱点。因而说的话多了,肯定有失误的时候,议论对方弱点加以证实。以对手的忌讳触动对方,以当时禁令展示对方;然后用诚信同他结交,安慰对方的恐惧心理,将其失言掩藏来驳斥对方,并告诫他不要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无能。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警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摄取内心的方法,就是如果遇见好学技术的人,就称赞他的长处,传播远方;然后验证,以其技艺为神奇怪异,从而惊叹,这样他的心绪就会归向于我方。在人们面前证验,又与先贤相比较,那些有技艺之人就从内心上被我方掌握。碰到沉迷酒色的人使用此术,就是用音乐来感动他,让他感到这样必死无疑,并忧愁于有生之日必定减少,再用他不曾见闻的事让他高兴,让他最终能看见丰富多彩的人生,使得日后还会有机会相见。

【守义者,谓守以心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出自《鬼谷子?中经》。意思是:所谓守义,就是遵守义理,探求内心以相一致。探察人的心灵深处,就是要深入了解其心中意图,从外面控制内心,那么任何事都会顺利成功。因此,小人用小人之心,就会走入旁门邪道,而致使败家误国。不是贤良智者,不能以义行来治家,不能以道义捍卫邦国。圣人在于重视道的微妙之处,确实能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朝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规律。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日本,18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军队的士气可以被瓦解,将帅的雄心也可以被挫伤。说明战争中要善于攻心。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不能不仔细考虑。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不轻视敌人,贸然进攻,并且集中兵力,掌握好敌情,选拔好人才就可以取胜了。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下来的时候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令:教育,教导。意思是:用道德道义来教育士兵,用军法军纪来统一军队,这样的军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同:干预。意思是:君主不了解军队内部的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行政事务,军士就会迷惑不解,无所适从。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史记》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思是:将军队置于必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奋起抵抗,夺得生路。说明处于危险的境地,反而能够激发人的斗志。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即由此而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结盟,交好。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谋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善:高明。屈:使屈服。意思是: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战者,不交兵而使敌人屈服的,才算是最高明的。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作战,是诡诈的。因此,能打要装成不能打,想打要装成不想打,想向近处要装成想往远处,想往远处要装成想往近处。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佚:通“逸”,安逸,从容。意思是:用靠近战场的优势对付敌人的远途跋涉,用自己的安逸从容等待敌人的疲惫劳顿,用自己的粮草充足来对付敌人的饥饿处境,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制:制约。意思是:水根据地形的不同而决定其流向,作战用兵根据敌人的情况而制订取胜的策略。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恃:倚仗。意思是: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敌人不会来攻击,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敌人不会进攻,而是应该依靠自己不可被攻破的严密守备。

【兵贵胜,不贵久】 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胜,不要拖延。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求巧而长久作战的。说明用兵贵在神速的道理。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开户:指没有防备。意思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军队像少女一样娴静,让敌人没有防备;而战斗打响后,就像脱兔一样风驰电掣地行动,让敌人来不及抵抗。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意思是: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谋略如天地变幻无穷,如江河奔流不息。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意思是:凡是作战,多数都是以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九地:形容极其深。九天:形容极其高。意思是:善于防守的人,能将自己极其隐秘地藏匿起来;善于攻击的人,能够像高天霹雳一样行动迅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 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征兵役不超过两次,运粮草不超过三次,所需取于国内,而粮草则可以取于敌方,这样军中的粮食就够用了。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佯:假装。北:败北,失败。意思是:对于假装失败的军队,不要去追赶;对于精锐的队伍,不要去强攻。

【以虞待不虞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虞:预料,准备。意思是:有充分准备的人去攻打没有充分准备的人,就能取胜。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殆:失败,危险。天:天时。地:地利。意思是: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够胜而不败;懂得天时和地利,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了。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力量小的一方,如果仅凭着力气与敌方死拼,必然会被力量大的一方所擒获。说明在劣势情况下不可与敌硬拼,应根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无:通“勿”,不要。邀:迎击。堂堂:盛大的样子。陈:军阵。意思是:不要迎击旗帜严整的敌人,不要攻击实力雄厚的敌人。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争利:争取有利条件。擒:被敌所擒。三将军:三军将领。劲:强壮。十一:十分之一。蹶:挫败。上将军:指前军将领。意思是:急行百里与敌争利,则有可能全被敌人擒获,因为强壮的士兵先到达了,而疲弱的士兵却掉了队,能够到达的不过十分之一;急行五十里与敌争利,先头部队的将士极有可能受挫,能够到达的也只有一半;急行三十里与敌争利,那么能够到达的有三分之二。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陵:高山。向:仰攻。逆:正面进攻。意思是:敌人处于高地的时候,不要仰面进攻;敌人背离高地的时候,不要对敌人正面进攻。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既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不失掉打败敌人的机会。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司命:主宰。意思是:微妙又微妙,以至于不露形迹;神奇又神奇,以至于无声无息。这样,就能够掌握住敌人的命运了。说明作战时,应行动隐蔽,神出鬼没,这样才能掌握和调动敌方。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虞:预料。御:干涉。意思是:有五种胜利可以预见:一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战,什么时候不可以战的,能够取得胜利;二是,知道如何运用兵力多寡的,能够取胜;三是,上下同心的,能够取胜;四是,自己有准备而敌人没有准备的,能够取胜;五是,大将有才能而君王又不随便干涉的,能够取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意思是: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得胜利的条件,然后才寻求与敌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交战,然后去期求胜利。这句话是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殆:危险。意思是:如果对自己和敌人都很了解,那每一次战争都不会失败;如果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那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如果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那每一次战斗都将失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势,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在敌人还没有准备的时候进攻,在敌人不曾预料到的地方出击,这是研究军事的人克敌制胜的绝招。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意思是:善于用兵取胜的人,把祸患消灭在未形之前,所以无智名;用谋略不战而打败敌人,所以无勇功。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意思是: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挖开千仞高处放下溪中的积水一样,这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啊。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其中,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淮南子》现共存二十一卷,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景帝、武帝之间。

刘安,汉高祖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此书为汉初黄老学派著作,《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载《淮南子》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今只流传内二十一篇。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体,但主要是发挥先秦道家思想,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与融合。

《淮南子》之通篇主题为“道”,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在最后一篇《要略》中,概括全书以阐明宗旨,“言道”与“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考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此外,此书还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很高的价值。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涸泽:枯竭、水干。意思是:不把池里的水汲干了捕鱼,不把树林焚烧了来猎兽。比喻做事要从长远来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循:顺着。背:以背依附。意思是:船顺流而下就会很容易到达目的地,马顺风而驰就会很容易跑到遥远的地方。比喻做事应善于借助外力,不能蛮干。

【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 出自《淮南子?说山讯》。湍濑:水浅流急的地点。意思是:水稻是一种生长在浅水里的谷物,但是它不能生长在水流湍急的浅滩;灵芝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瑞草,但是它不能生长在巨石嶙峋的秃岭。比喻任何事物生存发展都要有适合其特点的特殊环境。

【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 出自《淮南子?俶真训》。涔:路上的积水。意思是:牛蹄洼的积水中,长不出一尺长的鲤鱼;不起眼的小土丘上,长不出一丈长的树木。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损坏树林;君主想要得到鱼,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比喻领导者要节制欲望,不给臣下阿谀的机会。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天下有三种危险: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宠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而官位高,这是第二种危险;自己没有立过大功而得到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

【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释:放弃。俪:并列。意思是:放弃正直而去追求邪曲,背离正确而随从众人,这是与世俗随波逐流,而内心品行没有准则。

【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誉:美名。诽:诽谤。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求美名,不逃避诽谤,立身正派行为端正,各种邪恶自然平息。比喻身正不怕影子歪。

【百川易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出自《淮南子?汜论训》。业:专业。务:致力。意思是:百川源头各异,但同流归大海;百家流派不同,但都致力于治理。比喻殊途同归的道理。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牖:窗户。意思是:群星闪烁,不如一轮明月的光辉;打开十扇窗户,不如打开一扇门敞亮。

【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暴:暴虐。乱:叛乱。意思是:兴兵打仗的目的是消灭暴虐、讨伐叛乱。

【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身:自己。意思是: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贱为耻辱,而以道义不能推行为耻辱;不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忧愁,而忧愁于百姓的穷困。

【仓颉做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出自《淮南子?木经训》。意思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使得老天降下谷雨,惊得鬼神夜夜啼哭。比喻仓颉造字的意义,惊天地,泣鬼神。

【齿坚于舌而先之敝】 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坚:坚硬。敝:毁坏。意思是:牙齿比舌头坚硬而比舌头先毁坏。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短的井绳不可在深井中汲水,小的器皿不可装大的物件。

【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没有清心寡欲就无法昭示自己的道德,没有宁心静气就不能达到目标。

【公道通而私道塞】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公正的道路通畅无阻了,不正当的道路就堵塞了。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一言:一句话。齐:一致。意思是:办事公正,没有私心,一句话就能让人民齐心协力。

【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 出自《淮南子?诠言训》。蚋:昆虫。瑱:耳坠。意思是:能够装入一头牛的大鼎烧开了水,蝇蚋等小虫子不敢飞入;用昆仑山的美玉做成的耳坠,污垢不敢沾染玷污。

【华骝、绿耳,一日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华骝、绿耳:都是骏马的名字。意思是:华骝、绿耳这样的骏马,一日可以走千里路,但要是让它们去捕捉兔子,就比不上豺狼,因为它们的技能不一样啊。

【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鸡在天将明的时候报晓,鹤在夜半的时候尖叫,它们可谓先知,但还是免不了被人宰杀吃掉。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文:通“纹”,花纹。意思是:只是看到老虎的一个斑点,不可能知道老虎的威猛;只见到骏马的一根鬃毛,不可能了解它善于奔跑。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暮:晚。睹:见。意思是:看见一片落叶飘落就知道这一年就要过去了,看到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气要变寒冷了。

【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用】 出自《淮南子?齐俗训》。裘:皮衣。升堂:进屋。意思是:下雨时,皮衣就穿不了了;进屋后,蓑衣就用不着了。

【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寻:古时八尺长叫寻。以:因为。隙:缝隙。意思是:一百寻那么高的房屋,因烟突的小孔而焚烧。比喻对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就是一百句话都说对了,不如选择一句可行的而审慎地去实践。

【璧瑗成器,磁诸之功;莫邪断割,砥砺之力】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莫邪:古宝剑名。璧瑗:宝玉。意思是:宝玉之所以成器,是由于琢磨;宝剑之所以那样锋利,是由于磨砺。比喻人要学习、磨炼自己,才能成才。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意思是:军事上的胜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

【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黍粱:粮食、谷物。意思是:不会耕种而想收获粮食,不会织布而喜好穿美丽的衣裳,不去努力而想获得功绩,这是很困难的。

【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益:增加。意思是:不增加厚度却扩展广度的,一定会毁坏;不扩展根基却增加高度的,一定会倾覆。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 出自《淮南子?汜论训》。得道:正义。失道:非正义。意思是:存亡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正义,而不取决于强大还是弱小。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与其得到隋侯之珠这样贵重的东西,倒不如能够明白事理重要。

【登高使人欲望,临深使人欲窥,处使然也】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窥:探究,引申为思虑深刻。意思是:登到高处可以使人开阔胸怀,对着深渊可以使人思虑深邃,这是所处的环境造成的。

【多闻博辩,守之以陋】 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意思是:虽然学问渊博、富有见识,但自己只当很浅陋无知似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只有不自满,才能进步。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员:通“圆”,周全。方:端正。意思是:为人做事要谨慎而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举止要正直不阿。

【肥酞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好菜美酒并非不可口,但如果人民连糟糠菽粟也吃不上,英明的君王也就不觉得是一种享受了。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意思是:烧掉森林虽然可以获得很多的猎物,但以后就不会再猎到野兽了。比喻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利益。

【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 出自《淮南子?精神训》。意思是:唯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能谈得上保养自己的身体。

【服剑者期于钴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墨阳、莫邪:古代宝剑名。意思是:用剑的人只看剑是否锋利,而不期望得到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比喻用人应重于才能,不必计较名气。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出自《淮南子?论训》。常:准则。经:准则。本:根本。上:极致。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如果大臣不能从君主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辨】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羞:以为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计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纳;如果一个人的话正确可行,就不要责怪他巧言擅变而不予听从。

【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捷巧:容易成功的事。意思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要让他去做那些简单易成的事;只有小聪明的人,也不能让其肩负重任。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只走一步棋不足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才智,只弹一下琴不足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悲喜。比喻只通过一时一事不能断定一个人才能的高低。

【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得到一万兵马,也不如听到一句有用的话。

【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随:仿效。非:指责、批评。意思是:亡乱国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安定国家的习俗也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说明不是亡乱国家的一切都是坏的,也不是安定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单靠刑罚不能够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单靠杀戮也不能够禁止坏人坏事。说明要想社会秩序井然,不能光靠刑罚和杀戮,而是要重视道德教育。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要想引来鱼儿,就要先开通水道;要想引来鸟儿,就要先种上树木。比喻领导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意思是:禾苗从春天开始生长,但还必须有农民的辛勤劳作,才能让五谷得以良好的生长。

【春贷秋赋民皆欢,春赋秋贷民皆怨】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春天放贷,秋天收税,百姓就都会欢喜;但春天收税,而秋天放贷,百姓就会都抱怨。

【有百技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 出自《淮南子?诠言训》。道:方向。意思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方向,即使具有多种技能,即使能有所收获,也不能坚持长久。说明只有精专,才能长久,杂而不精就会半途而废。

【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相当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两,形容极其微小。意思是:决定买卖千金价值的货物的人,不会计较极其微小的价钱。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意思是:一千个人同心协力,就可以得到一千个人的力量;一万个人,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就会一个人的力量也得不到。说明统一人心的重要性。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锱铢:均为古代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其微小。意思是:如果能够分散对方的兵力,离间对方的军心,就算是用极微小的兵力也绰绰有余;如果不能分散对方的兵力,不能离间敌人的军心,就算兵力再多也显得不够。

【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桎;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更弹:轮番弹奏。卷手:握拳。桎:撞击。意思是:五个手指轮番弹击,不如握住拳头用力一击。一万个人轮番进攻,不如一百个人一同拼杀。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 出自《淮南子?论训》。意思是:失去了不必忧愁,得到了也不必欢喜。说明应心胸豁达,不要患得患失。

【或誉之,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之,而乃反以成之】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誉:称赞,夸奖。毁:诽谤。意思是:有的时候赞美别人,却反而坏了他的事;有的时候诽谤别人,却恰恰又促成了他的成功。

【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忤:不合。合:结交。意思是:圣人总是先有争执和不合,然后才结交成朋友;而一般的人总是先交好,然后又不合、起争执。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两心:指待人有二心,不真诚。一心:指待人真诚。意思是:待人不真诚,就会连一个朋友也得不到;待人真诚,就会得到很多朋友。

【君子能为善,而不能必得其福;不忍为非,而未能必免其祸】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君子虽然能够做善事,但却未必能因此而得到福运;虽然不忍心做坏事,但却未必就能因此而避免灾祸。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堕:落,掉下。意思是:善于游水的人常常会被水所淹,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从马上掉下来。

【窥面与盘水则元,于杯则隋】 出自《淮南子?齐俗训》。元:通“圆”。隋:通“椭”,椭圆。意思是:用盘子里的水照脸,脸是圆的;用杯子里的水照脸,脸就是椭圆的了。用来比喻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走:跑。缚:捆绑。屈:收缩。意思是:跑虽然不用手,但如果把手绑起来,就跑不快了;飞虽然不用尾巴,但如果将尾巴缩起来,就飞不远了。比喻任何事物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总借助于其他的事物。

【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斫:用刀斧砍或劈。铄:熔化。意思是:优秀的木匠也不能将金属劈开,灵巧的铁匠也无法将木头熔化。说明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在天下太平时,就用道义来防止自身腐化堕落;国家动乱之时,就用自身来卫护道义。

【胜任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圣贤之人,对于别人的长处,即使再小也不会不用;对于个人的过失,即使再小也一定会改正。

【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形:身体。意思是:尽心尽力,不停地为百姓做好事、除祸患。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没有人想去学怎样驾驭龙的,却都愿意学怎样驾驭马;没有人想去学怎样治理鬼的,却都愿意学怎样治理人。这是因为人们都想学急需且实用的东西啊。说明学问应能为实际所用。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知:通“智”,聪明。意思是:聪明人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钝而好学的人。说明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嬉戏:玩耍。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所以没有学习,都是因为贪玩所害呀。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如果心里哀伤,就是唱歌也表现不出欢乐的样子;如果心里高兴,就是哭泣也表现不出哀伤的样子。说明“情发乎中而必见于外”的道理。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人没有一个好的志向,即便勇敢,也必定会遭受伤害。

【割而舍之,镆邪不断肉】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舍:放弃,停止。镆邪:剑名,以锋利著称。意思是:割一下就停下来,即使像镆邪那样的宝剑也无法将肉割断。比喻做事一定要坚持不懈。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尺之璧:直径为一尺的璧,形容极其珍贵。意思是:圣明的人不以盈尺的璧玉为珍贵,而是珍爱寸长的光阴。说明时间之宝贵,劝人们应当珍惜。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书中既有儒家和道家思想,又有墨家和法家思想,也有阴阳家和纵横家思想,其他如名家、兵家、农家、小说家等派,无不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将这些思想相安地汇集在一起,不仅能与各家相表里,而且有出于各家之上者。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序》中说:“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是以著在《录》、《略》。诱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经》解毕讫,家有此书,寻绎案省,大出诸子之右。”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出自《吕氏春秋?去尤》。睹:看见。意思是:向东面看的见不到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心意有所集中啊。比喻在实践过程中只局限于一隅。

【种麦得麦,种稷得稷】 出自《吕氏春秋?用民》。意思是:种麦子,收获的就是麦子;种谷子,收获的就是谷子。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明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知道过去。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出自《吕氏春秋?内篇问下》。事:侍奉。意思是:只要一心一意为国,不管更换多少个国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个国君也不能至终。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出自《吕氏春秋?贵公》。阿:庇护。意思是:万民的君主,不应该偏袒庇护某一个人。比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百姓。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依靠群众,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重要的方法。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出自《吕氏春秋?圜道》。意思是:官员们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以此对待君主,君主就不会不安宁了;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富强;以此防备灾祸,灾祸就会避而远之。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出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意思是: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假:借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知义理,生于不学】 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意思是:不懂得义理,根源在于不学习。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谨听》。意思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

【败莫大于不自知】 出自《吕氏春秋?不苟?自知》。意思是:任何失败没有比没有自知之明造成的失败更惨痛的了。

【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意思是:没有什么失败比愚蠢造成的失败更厉害的,因为愚蠢造成的灾祸,一定是因为自以为是。

【辨而不当理为伪,知而不当理则诈】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辨:明察。伪:伪装。意思是: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伪装,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

【藏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察今》。脟:通“脔”,切成小块的肉。镬:古代的一种大锅。意思是:品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了一整锅肉的味道,进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调和。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出自《吕氏春秋?不苟?赞能》。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马,也不如得到一个懂得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也不如得到一位懂得铸剑的欧冶子。

【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顺说》。意思是:如果想着伤害别人,别人一定也在想着伤害他;如果想着危及别人,那么别人也一定想着危及他。

【疾万变,药亦万变】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察今》。意思是:疾病千变万化,使用的药物也要千变万化。

【败莫败于不自知】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人的失败都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 出自《吕氏春秋?举难》。意思是:尺长的木头必有节眼;寸大的玉块必有斑纹。比喻事物很难尽善尽美。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类:相似。经:理。分:明。意思是: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清楚。

【得时之禾,长稠长穗】 出自《吕氏春秋?审时》。意思是:庄稼播种耕耘及时,就会有收获。比喻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 出自《吕氏春秋?知士》。意思是:善于赶马驾车的人和好马是相辅相成的,赶车人技艺再高,若无好马,车也不会跑得快;纵有好马,但没有好的赶马人,它也无法发挥能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镆铘:我国古代名剑。意思是:好剑在于是否能割断东西,而不在于它是否名叫“镆铘”。比喻用人应重才,而不应讲究名气。

【良马期乎千里】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好马的志向在于千里之外。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出自《吕氏春秋?博志》。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意思是:太全了就一定要缺,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 出自《吕氏春秋?诬徒》。意思是:人之常情,不能乐意于他们所不安心的,不能满足于他们所不乐意的。

【任人者故逸】 出自《吕氏春秋?察贤》。意思是:把事情交给贤能的人去做,就能事半功倍。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到几十个鸡爪才满足。比喻治学应兼取众家之长。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出自《吕氏春秋?审己》。走:归,倾注。然:这样。意思是:水从山里流注到大海,并不是水爱海不爱山,而是地势高低不同形成的。比喻在上者英明,贤才便可得到重用。

【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不可得也】 出自《吕氏春秋?劝学》。怀:藏。意思是:身上藏着腐臭的东西,而又想得到香,钻进水里而又怕弄湿身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疾学在于尊师】 出自《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和才干,在于尊敬老师。

【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勤而牛不可行,逆也】 出自《吕氏春秋?重己》。意思是:让大力士乌获拽住牛尾巴往后拉,牛尾拉断,人的气力用完,牛也不可能向后走,这是因为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比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必然会失败。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出自《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意思是:君主贤明,有才能的人就会纷纷归顺他。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出自《吕氏春秋?听言》。意思是: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出自《吕氏春秋?适威》。意思是:法令过于严厉,人们反而不听从;禁令过于繁多,反而不能执行。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悖:谬误。意思是:治理国家没有法度,就会出现混乱;有了法度而不知道变通,就会导致错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出自《吕氏春秋?上衣》。时:农时。意思是:多次占用耽误农时,就会造成大的饥荒。说明农时不可违。

【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出自《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斫:砍削。庖:厨师。豆:古代的食器,这里用作动词,指摆食器。大兵:正义之师。寇:扰害。意思是:高明的工匠并不亲自弄凿挥斧,高明的厨师也不亲自搬弄食器,而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和人争斗,真正正义的军队更不会扰害百姓。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户枢:门轴。蝼:《意林》中也作“蠹”,蛀蚀。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变得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说明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被侵蚀。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不:不要。丑:羞耻。恶:怕。意思是:不因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耻辱,不因为自己有所不知而觉得可怕,这是优点啊。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出自《吕氏春秋?应同》。意思是:君王虽然尊贵,但若将白说成黑,臣子也不能听从他;父亲虽然亲近,但若将黑说成白,儿子也不能顺从他。说明即使权位尊大,也不能曲直不分。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出自《吕氏春秋?本生》。惛:通“闷”,心里不舒畅。意思是:地位高至天子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丹:朱砂。意思是:石头可以被击成粉碎,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磨成细末,但并不能改变它的颜色。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审:审查、核实。意思是:听到传闻能够加以考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却不加以考察,倒不如不听。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干涸。意思是:将池水抽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说明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晏子春秋》共八卷,包括内篇六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二卷,计二百一十五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二百一十五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捷、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即使考虑上千次,也会有疏漏的时候;愚笨的人考虑上千次,总会有得当的时候。后来,用“千虑一失”警告人们要谨慎,用“千虑一得”作自谦之词。

【言无阴阳,行无内外】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思是:无论人前人后,说话都要一样;无论是亲是疏,做事都要公平。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出自《晏子春秋?外篇》。意思是: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数。

【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瘖:哑。意思是: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认为这是聋。又聋又哑,这是危害国家的啊。比喻阻塞言路会害国。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出自《晏子春秋?外篇》。意思是:君主喜欢穿的服饰,臣子也喜欢穿;君主爱吃的东西,臣子也爱吃。比喻上行下效,君主要洁身自好。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意思是:对国家有利的就爱护奖赏它,对国家有害的就憎恶惩治它。比喻任人唯贤,为恶必除。

【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意思是:没有离开酒肉席间,却把千里之外的敌人制服。

【藏大不诚于中者,必慎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 出自《晏子春秋?外篇》。意思是:内心大奸大恶的人外表一定谨守小忠小信,以成就他的大奸大恶。

【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受禄,不为苟得】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禄:俸禄,薪饷。苟:苟且,随便。意思是:要衡量自己的德才如何,才决定担任适合的职务,万不能不该担任的职位而去担任了;要合计一下自己的功劳如何,再去领俸禄,切不可无功受禄。

【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蘖:新芽。意思是:砍伐树木不挖掉它的根茎,则还会长出树芽来。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意思是:士子一起学习,能坚持到底的人,可以做老师。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思是:为正义事业而谋求的必有所获,为民众利益办事的必然成功。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偏成】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意思是: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应根据他们的不同才能,让其担任相应的工作,而不能责备求全。

【善射者,不尽弓力】 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高明的射手,不会一次就用完自己的本领。比喻人做事必须留有余地。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行:操守。意思是:升官时,要保持廉洁;降职时,要坚守节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意思是:橘子生在准南,就会结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比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谄:奉承。意思是:国君不骄傲自大,下面的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二十四》。意思是:使用人要用他的长处,而不强求其短处;要用他所擅长的,而不强求其所不能的。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思是:不因为高兴就多加奖赏,也不因为愤怒就加以惩罚。说明奖惩不应因个人的喜怒而变化不定,而是应有一定的标准。

【踊贵而屦贱】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十一》。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所使的假脚。屦: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单底鞋,这里泛指鞋。意思是:假脚贵,而鞋子便宜。从侧面反映了刑罚的严酷和残酷。

【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十》。意思是: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也应该知道还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也应该知道还有人在受冻;自己生活安逸了,也应该知道还有人在受累。说明君王不能独享其乐,应该时刻想着自己的人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人,常常会得到成功;能够不断行走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说明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言行的古书。其体例与《论语》相近,共十卷四十四篇,而内容之丰富则远远超过《论语》一书。书中对于孔子的思想记载尤多,对研究儒家的思想体系有着较高价值。

《孔子家语》一书一直被视为伪作,主要原因是此书的来历众说纷纭,卷次记载不一,内容又与许多古书有相似之处。《孔子家语》一书的内容涉及《荀子》、《孟子》、《大戴礼记》、《礼记》、《说苑》等众多古书,且有不少章节相同之处。因此,后世许多学者便断定《孔子家语》一书是抄袭各书编写而成,并且这种说法渐成主流。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出自《孔子家语?王言解》。意思是:国君是百姓的表率,表率端正了,还有什么能不端正呢?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意思是:被鞭子打过的儿子,不会听从父亲的教导。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久:旧的,过去的。意思是:不要忘记过去的恩德,也不要耿耿于过去的私怨。

【不足生于无度】 出自《孔子家语?五刑解》。意思是:财用不足,产生于挥霍无度。

【处身而当逸者,则志不广】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逸:安闲,安逸。意思是:生活安逸的人,则志向不大。

【聪明深察而死者,好议人者也】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死:不活动者,引申为“固守成见”。意思是:聪明好察而喜欢固守成见的人,是喜欢评论别人的人。

【多闻以为富】 出自《孔子家语?儒行》。意思是:见闻广博就可以丰富自己的才能。

【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持满:处在盛满的地位。意思是:人能永远保持完美无缺的地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呢。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意思是:君子能努力锻炼自己,树立高尚的品德,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意思是: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不得学;既得学之,患不能行】 出自《孔子家语?疏证》。患:忧虑。意思是:君子有三种忧虑:没听到的道理,怕听不到;已经听到了,怕学不到;已经学到了,怕不能照着去做。

【烈士不困,行不彰】 出自《孔子家语?困誓》。行:德行。彰:发扬。意思是:志士不遇困境,他的德行就无法发扬。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往:昔。往古:古昔,历史。意思是:镜子能照出人的形貌,历史可以给今人提供经验。

【匿人之善,斯为蔽贤】 出自《孔子家语?辨政》。斯:这。意思是:掩盖别人的长处,这就是埋没贤才。

【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 出自《孔子家语?王言》。意思是:居上位的人崇尚美德,下面的人就不会有所隐瞒;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名夺利为耻。

【己有善勿专】 出自《孔子家语?入官》。意思是:自己虽有长处,也不能独断独行。

【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 出自《孔子家语?王会》。益:更加。意思是:国君乐善好施,则臣下会更加宽厚;国君能亲近贤才,则臣下交友会审慎。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绳:墨线,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谏:规劝。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行:做事。意思是: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行事有好处。

【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唯唯:不敢说话的样子。意思是:商汤王和周武王因为允许臣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所以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王因为喜欢别人唯命是从,所以国家灭亡。

【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子贡语》。意思是:自身对别人没有恩惠,却指望别人施恩于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 出自《孔子家语?好生》。狎:亲近而不庄重。简:简慢,怠慢。意思是:彼此间太随便了,则会相互怠慢;彼此间太庄重了,则会互不亲近。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意思是:芝兰生长在森林的深处,但它并不因为没人观赏就不散发迷人的香气。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一派法家著作的汇编,又名《商子》。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出身于卫国国君的远亲,名鞅,所以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因为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所以后人一般都称他商鞅。他年轻时就喜欢法律之学,曾经在魏国相公叔痤的手下做过家臣,对李悝和吴起等人在魏国的变法情况很熟悉。在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广求贤才,于是商鞅带着《法经》到了秦国,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商君书》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其中也保留了商鞅遗著,记录了商鞅的言行,大概是战国末年商鞅学派的后人编成的。

《商君书》主要记载了商鞅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开塞》篇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所以,商鞅认为在当时,首要的任务是生存,但要生存就必须增强国力,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而不能实行儒家主张的“王道”。由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即变法要根据现在的具体情况,而不能守旧。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出自《商君书?更法》。当:适合。因:依据。意思是:依据时代的特点而订立法律,针对社会的现实而制定礼仪。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出自《商君书?更法》。法:效法,仿效。故:旧传统。循:遵从。意思是: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仿效旧的传统;如果能够使人民收益,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出自《商君书?慎法》。意思是:对我所喜爱的人公正不阿,对我所憎恶的人不去陷害他,喜爱与厌恶都以正确相待,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出一令可以止横议,杀一犯可以儆百众】 出自《商君书?赏刑》。横议:肆意议论。意思是:发出一个号令可以制止肆意的议论,严惩一个罪犯可以警诫一百人不敢轻易犯罪。

【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 出自《商君书?修权》。意思是:蛀虫多了,树木就会折断;缝隙大了,墙壁就会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严重了,就会出现危险。

【善治者,使跖可信;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 出自《商君书?画策》。跖:传为春秋时齐国大盗。伯夷:商代贤人。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跖那样的人信任;不会治理国家的人,能使伯夷那样的人生疑。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出自《商君书?修权》。意思是:奖赏丰厚但必须有信用,刑法规定严厉但一定要实行。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拘泥于旧礼的人,是不能和他商讨大事的;受制于旧法的人,是不能和他议论变革的。

【事不中法,不为也】 出自《商君书?君臣》。中:适合。意思是:事情不适合法度,就不要去做。

【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 出自《商君书?垦令》。过举:错误的行为。匿:隐瞒。意思是:做官的人不隐瞒错误的行为,那么在其中间,就不会有奸邪之人了。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轻易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轻易改变器具。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出自《商君书?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过去。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一】 出自《商君书?农战》。廪:粮仓。偷:马虎,疏忽。淫:过度。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使粮仓已满,也不会疏忽农业生产;国家强大,人口多,也不会让空谈泛滥,这样老百姓就会朴实专一了。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出自《商君书?去强》。宿:隔夜。意思是:政务能在当日处理完的,可以称王天下;能在当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大;要等到第二天才处理完的,国家就会削弱。

【不以私害法,则治】 出自《商君书?修劝》。意思是:不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损害法律,国家就能治理的好。

【地诚任,不患不财】 出自《商君书?错法》。诚:真正。意思是:土地被真正利用起来,就不怕没有财源。

【技艺之士资在于手】 出自《商君书?算地》。手:技术,手艺。意思是:对于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资本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技术。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出自《商君书?画策》。意思是: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就算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说明并非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可取的。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出自《商君书?战法》。意思是: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也不气馁。成语“胜不骄,败不馁”即由此而来。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出自《商君书?更法》。曲学:邪曲古怪、见识不广的读书人。意思是:住在穷辟的小巷的人们总是爱少见多怪,而那些邪曲古怪、见识不广的读书人往往喜欢无谓的诡辩。

《论衡》

《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作者王充,其一生只短暂地做过地方官,后回归故里,从事著述和教学。《论衡》现存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其中的《招致》篇仅存篇名。《论衡》中较重要的篇章有《命义》、《率性》、《本性》、《物势》、《问孔》、《刺孟》、《谈天》、《说日》、《自然》、《论死》、《订鬼》、《实知》及《自纪》等,内涵丰富,宜加细读。

王充作《论衡》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两汉之际,谶纬盛行,迷信的氛围浓厚。《论衡》的问世即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和世俗迷信,其基本态度就是“疾虚妄”。王充主张“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分化出来的,人与物禀气而生,气散而亡,天道自然无为,没有意志和神灵,所谓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是不存在的;人死如火灭,精气散归于空间,因此也不存在鬼魂,鬼是精神错乱引起的幻觉;圣人不能前知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言论的真实性要用经验和效果来判定。《论衡》还批判了神仙方术、占卜等迷信思想行为,以考据、说理的方式建立“自然元气论”,为中国无神论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论衡》的意义重大,但也有其不足,比如把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等统归为禀气强弱厚薄,从而陷于命定论;另外,在注重经验的同时忽视了理论思维,因而对鬼神之说的批判往往不能彻底等。

《论衡》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它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无神论作品,如范缜的《神灭论》、熊伯龙的《无何集》等。章太炎评论王充时,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今亦鲜有能逮者。”

【马效千里,不必骥禄;人期贤知,不必孔墨】 出自《论衡?案书》。效:功用。骥、禄:都是古代骏马名。知:通“智”。孔墨:指孔子和墨子。意思是:马,只要能够日行千里,不一定是骥禄;人,只要贤德智能,不一定是孔子或墨子。说明选用人才重要的是其实际能力,而不是其名声。

【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出自《论衡?命禄》。意思是:努力劳作,即使不追求财富,财富也自然会来。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 出自《论衡?自纪》。独是:独到见解。逃顿:即逃遁。意思是:有独到见解的言论,高尚之人不舍放弃,而庸人却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本,愚钝的人欣然吟诵,而贤德之人却避而远之。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出自《论衡?量知篇》。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学问,就好像手上没有钱一样。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出自《论衡?实知》。意思是: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 出自《论衡?量知篇》。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这样对自身有好处,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出自《论衡?命禄》。意思是:只要不停地开凿,沟渠就会很深;只要不停地砍柴,就会得到很多的柴薪。用来比喻只要不断奋斗,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出自《论衡?感虚》。累:连续。兼:连续。意思是:寒冷不连续地累积一段时间,就不会下霜;温热不连续保持一段时间,冰就不会融化。用来比喻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补录道教常识

《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是一部道教经典,又称《道德经》,或者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被奉为道家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和《老子》的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般多认为是老子(老聃)著,书成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出关前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全书五千言,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道”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还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会互相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老子》是一部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内含很多值得思索的命题和疑问。

《老子》历代以来有多种版本,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也有千百种之多。秦汉魏晋以来,以河上公(旧说为汉文帝时人)《老子章句》和王弼(三国魏时人)《老子道德经注》流传最广。最早的古本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现称甲本和乙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也是一部道教经典,又称《庄子》,由战国时庄周编撰。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其书为《南华真经》。宋真宗时,《南华真经》又名《冲虚至德真经》。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今存的版本只有三十三篇,分七内篇、十五外篇、十一杂篇,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向雄浑浪漫,想象奇特丰富,情感超脱旷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根本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由此将“老庄”并称。另外,仅就思想内容来说,《庄子》也很接近《老子》,比如宣扬虚无之道为万物本源,主张“齐万物、同是非、无己无待、返朴归真、与道合一”的观点等。总的来说,《庄子》中,内篇的思想较为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外、杂篇内容很是丰富,风格则有了一些差别,后人因此认为,外、杂篇中可能参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者的作品。在内篇中,最能体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及《大宗师》等篇章。

《太平经》

《太平经》也是一部道教的重要经典,又名《太平清领书》。据《后汉书?襄楷传》载,汉顺帝时,有琅玡人宫崇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该神书就是《太平经》。《太平经》在东汉时很是有名,因为它曾三次出现于洛阳:第一次是宫崇献书,朝廷认为“妖妄不经”,收藏了之;第二次是襄楷到洛阳上奏又推荐此书,结果被以“诬上罔事”的罪名下狱;第三次是在灵帝即位后,灵帝认为襄楷推荐《太平经》有道理,此书遂流行天下。该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述说原始道教教义及方术。其规模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东汉时期,谶纬神学盛行,《太平经》也受其影响,如宣扬祥瑞灾异、因果报应等,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修身治政,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于《太平经》也含有反抗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扶危救困等思想,后来就被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利用,以此发动农民起义。

《太平经》对后世道教各派的教义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共一百七十卷,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十七卷。今道藏本仅存五十七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十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现代王明通过辑校补遗,编撰成《太平经合校》,大体可窥原书旧貌。

《黄庭经》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包括《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统称《黄庭经》。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相传为老子所写,也有认为是西晋时女道士魏华存的作品。“黄庭”一词,始见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的《老子铭》,其文曰:出人丹炉,上下黄庭。黄为中央,庭为四方之中。外黄庭指天中、人中、地中;内黄庭指脑中、心中、脾中。经分三十六章,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论述长生久视之道,注重五脏六腑、固精炼气。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二是,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三是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其中,黄庭有三宫,上宫指上丹田、脑、泥丸;中宫为中丹田、心、降宫;下宫为下丹田、气海、精门。三宫各有八景神,是为二十四真神。整部《黄庭经》字数不多,然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非常有趣的是,《黄庭经》的闻名竟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曾以小楷纵行写成该经,共计60行,1200余字。行文错落有致,极具动态美;运笔流畅,起止舒展,结构堪称完美。书法末尾有王羲之的落款: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王羲之手书之《黄庭经》倍受世人喜爱,被奉为书法典范。关于《黄庭经》,民间还流传有王羲之以书法换白鹅的故事,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就写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经换白鹅”的诗句。因此,后人又都习惯把王羲之手写的《黄庭经》称做“换鹅经”。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劝善书,简称为《感应篇》,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上感应”和“因果报应”。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收录《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钤经》、《道戒》及《抱朴子?内篇?微旨》转引的《易内戒》、《赤松子传》及《河图记命符》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1200余字,最早出现于北宋,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宋理宗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此后,为之作序、作注者不乏其人,影响十分广泛,并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书中大义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文章还列举了诸善与众恶条文,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这些说法很符合封建伦理纲常,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维护国家、社会、家庭的秩序。由此,《太上感应篇》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不衰,颇受统治者重视。

《云笈七笺》

《云笈七笺》为北宋张君房编撰的道教类书。天禧三年(1019年),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已亡佚),又择其精要万余条,辑成《云笈七笺》进献宋仁宗。编撰之初衷,张君房云:“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云笈,道教称藏书的容器;七笺,该书分“三洞四辅”七部。张君房在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云笈七笺》由此而来。

《云笈七笺》可以说是一部道教摘录集锦。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道教的立教之旨。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及《云台治中内录》等,论述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亦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云笈七笺》引录的道书数不胜数,后人已无法判断究竟有多少。但是,全书的纲目仍颇为清晰,而且也基本上保留了引书的面貌。这是《云笈七笺》最大的价值所在,为后人了解、研究道教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云笈七笺》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及《文献通考》等皆著录。《遂初堂书目》无卷数。《直斋书录解题》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辑要》本不分卷,亦无张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因此,该书有一百二十卷本、一百二十四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种版本,其中一百二十二卷本为今通行本。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古代舞蹈史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故事新编》中的越文化精神(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故事新编》中的越文化精神(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古越历史上务实、创新、复仇、耿直等精神的演绎。绍兴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带给这里的人们一种从远古而来的基因,使这里的人们有着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精神面貌。
  •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
热门推荐
  • 武安县志

    武安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说话恰到好处 办事水到渠成

    说话恰到好处 办事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奇迹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在思考和学习中塑造自己,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必将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你今后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指南。
  • 荒城临古渡i

    荒城临古渡i

    筱陌——一位超人气网络作家。最近在写一本叫《公子独宠我》的网文。人气很高,不过她却陷入了码字难题。在一个晚上,因为一场雷阵雨,她来到了异次元世界——就是她的那本《公子独宠我》但她并不是女主,而是女主身边的丫鬟。在她构思的故事里,丫鬟的下场很惨。而如果她不改变故事走向的话,故事就会像她所构思的那样发展,她必须要拯救她自己……
  • 养一斋李杜诗话

    养一斋李杜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毒步天下:天才腹黑煞神

    毒步天下:天才腹黑煞神

    现代装疯卖傻的富家千金一朝穿越,成为被追杀的亡国公主。她血眸童颜,狡黠腹黑,举世无双,实力冠绝天下,以绝世天才之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绝艳的小毒医,名冠天下的玄皇陛下,皆是她这个扮猪吃老虎的腹黑。无意间捡得妖孽一只,从此伴君不相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源1旋灵位面

    源1旋灵位面

    在广袤无垠的大陆上,各种奇异的生物相互争夺着生存的权力,历经万年之久,最终形成了以人类、凶兽、灵兽和精灵为主旋灵大陆。在这四大种族中,唯有最弱小的人类修炼天赋最高,人类也因此没有被其他三大种族所兼并,而其他三大种族也对这种天赋趋之若鹜,最终他们个个种族中的智者分别先后发现了如何获得这种天赋方式,被人类统一称之为——渡化。自从其他三大种族掀起了渡化狂潮之后,人类的先祖们也分别先后成功突破了九阶凝皇,这一传说级别的凝旋之力,但那些人族强者伴随着实力的增强,野心也在不断膨胀,最终人类以龙皇深渊为界限,分割成了天毒、地蛊两个国家,人族内部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毒蛊之战。就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候,强势崛起的凶兽一族在天火凤凰的带领下,袭击人族和灵兽族,经过了数百年的顽强抵抗和精灵族的支持,人族和灵兽族成功守住了自己的家园,但是族中的强者也所剩无几,凶兽族的天火凤凰和精灵族的水皇在决战中同归于尽。但这也换来了百年的和平,可是这看似平静的世界,也只是为下一次战争蓄力。百年后,战争又开始了……
  •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 一切都好

    “学生好,一切都好”,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邵喜珍,在17年校长职业生涯中,用这个理念带领二中成为全国名校。2014年的高考还没开始,二中已经有40名高三学生被清华、北大预录取;近几年获得的奥赛国际金牌有10块之多……可是邵喜珍更看重的是“育人”,“如果把学生培养成一种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采华连王上佛受决经

    采华连王上佛受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