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1100000013

第13章 八十年代文学(1)

80年代文学概述

80年代前期

从80年代开始,文学已渐渐脱离“文革文学”的模式,走向转变,表现出了作家对自我意识的发觉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1985左右为界,80年代文学分前、中、后三个阶段。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通过对现实主义的呼唤,来摆脱过去的专制,启蒙国民新观念。这时期,文学主题多是对“文革”的历史记忆,以及亲历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探究。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则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创作;戏剧,特别是话剧也大多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这段时期的文学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有了创新和变革,与社会、政治、人民情绪密切相关。文学创作成为社会政治、公众情感、人民生活的发声筒。

“文革”一结束,新时期文学就变成了文学复兴,“五四”文学精神得到了回归,成为此时人们所向往的主题。但80年代前期所要提倡的、批判的东西,仍然是50、60年代未能完成的工作。新时期文学继承了“文革”前期未竟的工作,走上了正常的轨道。从这时起,文学摆脱了单纯的政治传声筒的功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得到纠正,多种文学样式得到提倡。文学的作用不再只是为政治服务,而是更多的用来写真实、写人性、写人道主义等,因而出现了现代派文学。

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文学思想理论与社会正常轨道相背离的错误观点。例如,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对换探讨》的发表,引发了人们对其热烈的支持和激烈的批评。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对周扬的文章做了系统、权威的批评。由此引发了1984~1985年间的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学问题和现象被作为“精神污染”,列举的事项包括:周扬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观点,把西方“现代派”作为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创作上热衷于表现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渲染各种悲观失望、孤独、恐惧的阴暗心理,把表现自我当作唯一的和最高的目的等等。因此,80年代上半期,总的特征是突破旧的束缚,揭示新的观念,坚持正确的理念,清除有害的污染的转型期。

8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文学在走过一段路程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80年代的文学主题,作家的基本构成,文学的接受和流通方式等等,在主要的方面仍在延续,但新的变化不断涌现。创作脱离了单一模式,艺术方法的探索和革新越来越快,而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

在80年代中后期,“文革”后“复出”的作家、诗人,在面对文学观念、艺术形式变革的巨大压力下,缺乏调整自己步调的潜力,或者显得迟滞,或者新作日见减少。“朦胧诗”的作者也大多走过他们的鼎盛期,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青年诗人,到80年代中期以后仍保持活跃姿态的,并不是很多。有的“知青”小说家的创作也出现了停滞状态。为文学写作所作的准备的不足,和开放之后文学潮流急速的变化,使作家的更替出现超出一般时期的速度。当然,作家中不乏沉稳而坚实者,尤其是被称为“知青作家”中的一部分。他们和更年轻的作者一起,构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1985年是一个多事的年份,被一些批评家认定为80年代后期文学转折的标志。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伤痕”、“反思”小说令人耳目一新。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安忆的《小鲍庄》,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均发表于1985年。这些作品在使读者和批评者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在阐释和评价上也产生了分歧。因此,产生了寻根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两大潮流。

寻根文学由青年作家发动,通过突出文学的价值,以对抗其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现代派文学则是表现对于世界的荒谬感,写人的孤独,有的又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且常用象征、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方法。因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主题相似而得名。

1985年左右,“朦胧诗”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与此同时,出现了更多的被称为“新生代”的诗歌写作者。他们不仅反叛当代的诗歌“传统”,而且揭起超越“朦胧诗”的旗帜。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来,“新生代”诗歌的“实验”要更大胆、激进;他们的诗一般难以得到“主流”诗界的承认,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机会也不多。自编、自印诗报、诗刊、诗集,是作品“发表”的主要方式。

1985年,理论批评的变化逐渐被重视。由于一批中青年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出现,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被引入。

他们批评的个性品格和思想深度也因生命体验的融入而得到提高。就在这一年,刘再复发表《论文学主体性》,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建立了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系统。

同时,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的《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相继发表,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整体”把握,要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暗含了观察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尺度。

在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批评家和作家的热门话题。他们从涉及文学存在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如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政治需要,以及文学自身的问题。这种现象表明,作家正在试图把文学从过分注重社会政治问题的传统中挣脱出来。1988年初《文艺报》发表的《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后》被一些人认为是文学走向自觉、深沉,走向成熟的开端。而另一些人认为是文学的疲软状态,是作家脱离现实的效果。

80年代的文学状况

80年代文学中,小说的发展比较充分,成绩也最为显着。诗歌在“朦胧诗”阶段,曾引人注目;不仅为诗本身,而且为整个文学脱离“文革模式”的转型,对文学观念和方法的探索、革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后来,诗的前景变得捉摸不定。这主要是因为现代诗本身存在众多难题,许多人仍期望诗能引起轰动。而诗的寂寞和诗人的寂寞,被看作是诗歌的危机。这种预期,使他们无法发现有着真诚和专注的一批探索者的存在。

80年代以来,文学摒弃了以前的过度戏剧化倾向,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受到质疑,作品开始转向重视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探秘,此举被批评界称为文学创作的“向内转”。象征、意识流、变形和寓言等方法的运用,丰富了当代小说的表现力,改变了其总体风貌。

这一时期小说产生的重要变革,来源于80年代中期以后,作家对小说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思考。在80年代,小说的各种类型中,中篇小说数量猛增,并且在小说创作中成绩最为显着。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内在结构上的区别,但结构的不同,则与它们各自处理的生活素材的规模有重要关系。

中篇对现实问题反应的较为迅捷,在容量上,是短篇和长篇的过渡形态。中篇这种形式的兴起,与刊物和出版的条件的变化有关。大型文学期刊的大量创办,有利于大量中篇小说的发表。另外,主要以字数作为稿酬计算标准的方法,也助长了这一趋势。

长篇小说在80年代也有一定的数量,但是,获得好评的不是很多。较有影响的长篇有《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活动变人形》(王蒙)、《浮躁》(贾平凹)、《古船》(张伟)、《金牧场》(张承志)等。长篇从数量到质量上的进步是90年代以后的事。

80年代后期,文学出现了新的热点,那就是“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这两种小说形态有着共同的特点,只重视“形式”,对“题材”则十分轻视。而在中国社会及文学的特定情景中,“写实”与“形式”之间的共通处被忽视了。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小说的另一热点是王朔的写作。由于他的作品被编为影视剧,使他在一个时期内被社会广泛关注。他的小说主要表达了这一时期微妙的文化心理矛盾:“世俗”生活愿望的认同和排斥,对政治、知识、“权力”的调侃和依恋,在文学的“雅”、“俗”之间的犹疑徘徊……他企图对这些矛盾加以调适。他的写作所体现的文化立场,为一些作家、批评家所理解或喝彩,也受到固守文学“精英”立场的另一些人的抨击,后者称他的小说是“痞子文学”。

80年代的戏剧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了戏剧界不断的“戏剧危机”的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戏剧“功能”的再认识,以期望改变那种戏剧是回答社会问题,对观看者进行宣传教育最好工具的观念,克服创作上抢题材、赶任务和说教等弊端。另一个是提倡“戏剧观”和艺术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当代创作上“易卜生模式”和演剧体系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的主导地位,对另外的戏剧观和戏剧模式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即不仅肯定“写实的”(创造生活幻觉)戏剧,而且也承认“写意的”、“象征的”(排除幻觉)戏剧,既借鉴布莱希特、梅特林克的经验,也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的经验。

戏剧观的探讨,是60年代初黄佐临提出的“戏剧创新”的承接和展开。这种创新的要求,在剧本创作和演出上得到了表现,之后出现了一批探索性的作品。其中高行健等的表现最为突出。不过,80年代的戏剧改革,有时会表现出过于倚重形式因素。

在80年代,散文概念的严格化也成为变革的一方面。散文严格化的格局是对当时散文范围的无边的一种抵抗,也与80年代文学强调艺术性的潮流相关。

报告文学在80年代,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文革”结束后不久,另一次是80年代末。由于新闻报道所受到的限制,报告文学承担了新闻报道的某些功能,以“文学”的形式来“报告”读者关心的社会新闻和现象。但是,对于撰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说,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角度来处理这类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调查报告”性质的文字,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代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既难以用“文学”的标准来品评,也难以用新闻的特征来衡量。因此,有的批评家把报告文学归入“亚文学”的范围。

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在80年代,“文学自觉”曾是激动人心的口号,作家们有着相当强烈的民族关切,他们敢于承担历史责任,面临具体境遇中的“历史”提问。这种对于历史责任的承担有意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作家的意识形态、生活体验以及选取的作品题材,影响了80年代文学的内部结构和美感基调。在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重、紧张的基调。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作家那里,这种“基调”呈现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从情感“色调”而言,一方面需通过叙述悲剧性事件,来释放,宣泄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很多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探讨,某些思想观念也需要重新认识。

80年代的社会政治、人生问题,个体与群体,生命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传统与革新,东方与西方等问题,都要求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予以诠释和讨论。在“文体”和“结构”上,则呈现出较大的密度,叙述语调显得紧张急迫,而作品中又常充斥着众多的意象、隐喻、象征和寓言,以此来承担过重过多的“意义”和“问题”。正因为如此,在80年代,能够以较为宽松的笔调与风格来写作的作家很少。这种相当普遍的“美感”基调,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普遍性象征思维和审美风尚的延伸。

探索、创新,突破、超越等词在8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使用频率很高,体现了当时文艺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开放的环境提供的东西方文学比较,使作家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而产生了普遍、持久的“走向世界”的愿望,期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出现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作家,都努力从各个方面,去获取创造力,追求“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的全方位探索。

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上的文学探索,表现为多样的情形:发掘以前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猎的题材(爱情,性,琐屑的生活,私人性的经验……);创造在道德判断上暧昧含糊的人物;尝试某种美学风格,运用前卫的艺术方法(意识流,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纪实与虚构的互相渗透)等等。其间,最为重要的探索表现在“哲学”、世界观上面。这包括对文学的“本质”、对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理解。这种对文学的思想性及表现手法的探索在文学的思想艺术形态上得到体现。创新的强烈愿望,既是文学界充满活力的证明,但也是浮躁心态的流露。不少作家意识到长久的文化封闭给作家们吸取人类文化成果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普遍性焦躁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80年代文学的“潮流化”的倾向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通常会采用组织“运动”、掀起“潮流”的方法,来提出其主张、表达其思想倾向,并加速其实现。批评家归纳作家写作的某些类同点,给予突出和命名,也会使作家产生对“潮流”的趋近或依附的心理。这种倾向,在创作上,会表现为作品在取材、主题、方法等的趋近和雷同。

从总体上说,80年代的文学是当代文学的复苏,在十年“文革”中遭遇打击的作家们恢复了创作热情,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表现了我国在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后,在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倾向。80年代的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新时期。

80年代的小说

小说潮流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文学界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这样描述,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创作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这种描述又同时参与了对文学走向与秩序的制约。

80年代初,人们并没有完全从“文革”中的伤痛中恢复过来,因而,关于“文革”的回忆也成为了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作家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对“文革”题材的写作,又可以看作是亲历者对历史的“证言”。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的大量出现。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是北京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的评论界认为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反映了“文革”时期青少年受到伤害的心理变化过程。接着,《文汇报》刊出的《伤痕》(卢新华),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受到伤害及呼吁社会救治的意义上,得到当时人们的首肯。“伤痕文学”即由《伤痕》而提了出来。

同类推荐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漂泊的异乡人

    漂泊的异乡人

    劳伦斯的一生虽然短暂,四海为家,却和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四海为家的人生中,总共有三段旅居意大利的经验:一战爆发前在加尔达湖区,一战结束后在西西里岛,以及晚年养病在佛罗伦萨。《漂泊的异乡人》见证了他与意大利的初次相遇,也记录了作者在旅途和客居期间的种种见闻与感思。“译文华彩”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书系。主题明确,分辑出版,每辑五种,配以符合主题风格的精美封面,由新生代优秀设计师周伟伟老师操刀设计。内容上,充分利用上海译文出版社强大、受到广泛认可的译本资源,撷取其中的名篇成册,第一辑的主题定为“漫游”,收录纪德、海明威、劳伦斯、永井荷风、毛姆五位文学名家的游记文字,分别为纪德《放弃旅行》,海明威《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劳伦斯《漂泊的异乡人》,永井荷风《荷风细语》和毛姆《国王陛下的代表》。
  • 游痕留墨

    游痕留墨

    《游痕留墨》是郑振铎作品精选集之一,主要有避暑会、三死、月夜之话、山中的历日、塔山公园、不速之客等文章。
  •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书一套9卷,是作者空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历时30年磨砺,首度集结作品出版,由他本人亲自遴选修订,力求将经典作品完整呈现给读者,作品覆盖多元向度,横跨政治、军事、历史、经济、科学、生动百科。全套书以全球视野开展宏大叙事,题材多样,内涵深远,文采恣意,囊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剧本、文论等多种题材,全书共有九卷本,套装出售,让读者一次看个够。
  • 赵惠民影视文学精选

    赵惠民影视文学精选

    凭借对生活的赤忱热爱和真情实意,作者以自己的家乡夏邱镇柳沟村的田园小景和当地纯朴的人与事为创作素材,透过泥土的芳香,不仅孕育出了乡韵的诗情画意,而且蕴含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热门推荐
  • 良田千顷养包子

    良田千顷养包子

    苏黎再次睁眼,已然异世。娘,彪悍强势,是个势利眼。爹是闷气包,在家没有说话权。哥哥姐姐自私自利,把她当做眼中钉。不受宠的她,要被卖给地主做小妾,给她大哥娶媳妇和给姐姐存嫁妆。幸好她有个竹马哥哥,能够给她依靠!为了生活,她披荆斩棘,勇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小剧场一“阿黎,嫁给我,你可后悔?”某男怜爱地看着一身红衣的女子。苏黎抬头看到站在身前,那身体伟岸的男人,摇摇头道:“不嫁给你,我会后悔!”某男轻楼着此生的宝贝,许下诺言:“今生今世,绝不负卿,生生世世,必将追随!”“相公,洞房花烛夜,你这么啰嗦,是闹哪样?”小剧场二“娘,你来做什么?你说过我可是泼出去的水,以后于苏家无任何关系。不知道你今天来,有何贵干?”苏黎看着三天两头,找到名义上门的亲娘,有些无语。“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说话呢?我可是你娘!”“哦,这会儿记得你是我娘了?想当初把我卖给狗熊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起,我是你的女儿?”“你,你……”小剧场三“娘,我爹说以后不准我缠着你,否则就要给我颜色看。”某个小包子在被老爹威胁后,第一反应,跑去和娘告状。某女午后悠然地躺在院子里,看看身旁磨蹭自己,那两岁半的小奶包道:“哦,那你以后不要缠着娘好了,娘只给你爹缠。小肉包,你要记住,不是娘不疼你,等你长大点就能明白了。”“那娘你生个弟弟,给我好不好?”小奶包退而其次的要求。“为什么?”她有些疑惑,这小肉包,还懂得讨价还价了,再说他要弟弟做什么。“我也要给些颜色,让他瞧瞧!”小肉包,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声宣布道!Ps:小离简介无能,坑品保证!本文1v1,求点击,求收藏,求评论!
  • 丹武帝尊

    丹武帝尊

    时间长河贯穿过去、现在、未来。在“现在”的这个时段里,林长鸣已经无敌于当世了,丹道上的成就,更是震古烁今,封号丹帝。而当这样的一个人,因炼制一炉天地大药,横穿时间长河,来到万年前,这个波云诡谲的时代后,又将谱写出一场怎样的浩荡长歌呢?
  • 神符九州行

    神符九州行

    灵气复苏,遗迹重现!武焱以神符行九州,于废墟之上重建文明!这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光明的开始!
  • 寒门公子

    寒门公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繁荣昌盛的大周王朝,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开始了新的征程,一个属于文人的时代。“谁言寒门难出贵子?我卫烬,就是要打破这种规矩,让尔等高高在上的贵人向我低头!”
  • 妖精与死神

    妖精与死神

    渡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壶浊酒,饮尽此生,一抹柔情,荡涤乾坤。......且看少年少女们荡气回肠的修真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乱情歌

    乱情歌

    岁月静好、只待衰老。但这样单纯如一的爱,在乱世中,几成奢望。十八年来,他抗拒成长,抗拒女人,不惜自毁名誉,只为争得片刻自由。但在遇到她后,竟甘心沉沦,惟愿做她一生一世的良人佳婿。而她,却终究躲不开,在爱与被爱中苦苦挣扎。一世情债,三生之约,谁的过错,谁的伤心——唯道一声:思念如水、秋意正凉。注:狗血看点——一代玉石豪门齐府,貌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双生兄弟,有怎样不可知的心结?妯娌、婆媳之间,有怎样隐晦的较量?当最大的当权者介入这场爱情的角逐,搅起漫天的血色阴谋,这对如花美眷,又该如何应对?友情提示:不要相信你看到的,不要认定你想到的,真相永远在意料之外。连环阴谋,突破你的想象,比腹黑更腹黑,比狗血更狗血。
  • 全都依你

    全都依你

    高考完的暑假,鹿妤遇上了宋瑞成,那时的她以为他只是个臭流氓,谁曾想到后来他成了她的同班同学,甚至是,枕边人。——鹿妤伸着手:光喝药不苦吗?给你一颗甜枣。宋瑞成目光灼灼地盯着她:我觉得我需要更甜的。片刻后滚落在地的甜枣:我做错了什么??——小甜文一枚,望喜欢。
  • 雨巷

    雨巷

    他们之间的相遇,是他的预谋。他们之间的爱情,本是一场游戏。是她,落入了他设下的圈套。是他,让她平静的生活泛起了涟漪。他说,这世上没有我左言追不到的女生,你,沈依真,也只是时间问题。可当她爱上了他之后,却是他一次一次转身离去。她说,左言,如果你把我们之间当做一场游戏,那么,是你说的开始,但是,由不得你来说结束。她说,左言是团火,爱上他,我只有自取灭亡。燃烧过后,只剩灰烬。爱到最后,累了。她离开他,却依然是为了他。左言,我依然爱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了。再见了,亲爱的。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最后的最后,她会执起哪一双手,陪她共赏细水长流?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