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63000000001

第1章 译本序

据海明威的出版商小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回忆,玛丽·威尔什[1]曾带着满满一大购物包她丈夫的遗稿到他办公室,其中主要有三部大作品的打字稿:长篇小说《岛在湾流中》、晚年重访西班牙后写的可算是关于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的续篇《危险的夏天》以及一部由作者定名为《伊甸园》的长篇小说。

《岛在湾流中》和《危险的夏天》先后于1970年及1985年出版。但《伊甸园》的情况比较复杂。虽然原稿长达1500页之多,却是部未完成的作品。

海明威于1946年初开始写作本书,至同年6月,一气呵成地完成了800页,但此后写写停停,到1961年自杀,始终未能完卷。然而查尔斯发现,未完成的只是手稿的第二部分,而第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只消作些必要的校订就行。本书终于在1986年问世,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并博得一些有地位的评论家的好评。

为慎重起见,查尔斯在卷首简短的“出版者说明”中声明:“……我们对手稿作了一些删节和一些常规的编辑校订。除了使行文清晰并前后一致而插入极少数零星词语外,没有增添任何词句。就一切重大的方面来说,本书完全是作者的亲笔。”

查尔斯还在卷首的《前言》中写道:本书“就它提供了关于一个忌妒丈夫写作成名并渴望改变自己的性别的聪明女子的心理状态的深刻写照来看,似乎背离了他那些通常运用的主题”。实际上,和海明威绝大多数作品一样,本书还是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那是个美国青年作家,戴维·伯恩,他于二十年代中从巴黎带了新婚妻子凯瑟琳到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度蜜月。他们钓鱼、游水、夜夜做爱,迫不及待地上咖啡馆吃早饭,完全沉浸在亚当夏娃般的两人世界中。

可惜对他来说,好景不长。凯瑟琳是富家女,父母双双汽车失事身亡,留给她的遗产,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动用。所以她不甘寂寞,突然提出要干一桩叫他吃惊的事儿:一个人到死水城去找一个发型师把头发铰短,成为男孩的模样。夜间做爱时,自称是彼得,他才是凯瑟琳,今后要永远主动跟他做爱。他开始感到无可奈何。

等他们收到第一批从巴黎转来的信件时,又产生了分歧。他看到出版商谈到他第二部写大战经历的小说销路不恶已安排第二次印刷时,计算了一下,可得一千元,但她收到了两张支票,认为生活根本不用愁,看到出版商寄来的那些剪报,上面的书评有的赞美有的谩骂,她认为不必计较,保留着对他不好,他却放在心上,留待以后细看。

戴维想继续写作,凯瑟琳却想继续旅行。两人终于开车一路朝西到了法国西南边境的小城昂代,在旅馆住下,那里能眺望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和南面的西班牙边境城市。他开始写作,可是在喝酒时,为了一点小事,凯瑟琳提起了那些剪报,两人婚后第一次口角,她直言嫁他可不是因为他是作家。尽管事后她道了歉,但裂痕就此存在了。然而她还是不甘寂寞,到附近小城去找个最好的发型师理成英国贵族公学学童式的平头,他乍见之下,脱口而出地说,“你干了什么好事,魔鬼?”此后就常常管她叫魔鬼!

据《圣经》中的伊甸园故事,是夏娃受不了化身为蛇的魔鬼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才导致被耶和华把她和亚当一起逐出伊甸园的。但在戴维眼里,他的夏娃,凯瑟琳,竟成了魔鬼的化身,来干扰他的创作。这一方面展示了本书的主题为青年作家在创作与恋爱的矛盾中如何搞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说明海明威多少涉及了人类原罪的祸根是女人这一传统观念。

戴维夫妇观光马德里后,回到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海滨,在旅游城市戛纳西面的纳波尔一家旅馆内住下。后来在戛纳一家咖啡馆内结识了爱脸红的俊姑娘玛丽塔。凯瑟琳一下子给吸引住了,竟在第二天中午把她带到旅馆,拉她订房间住下,两人都说喜欢她。这样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

但是凯瑟琳继续任性行事。到了纳波尔,她去找了一位发型师,约好由她带丈夫同去把头发剪短并染成银白色,来衬托刻意晒黑的皮肤。戴维被说服了,但心里嘀咕:这样下去哪有个完。现在来了个第三者,又是凯瑟琳,不但公开说爱上了玛丽塔,还怂恿丈夫吻她,建议一同上偏僻的小海湾去裸泳,并且鼓励丈夫和玛丽塔单独去游水,开车出去吃饭,就这样使三人给卷进一场性的游戏。

这时戴维搁下了已写到西班牙游程的他们蜜月旅行的游记,开始以他小时候父亲带他到东非洲狩猎的经历为题材写作一系列短篇小说。但凯瑟琳硬要他继续写游记,把玛丽塔也写进去,并且订下计划,要去巴黎请一些现代派画家作插图,安排出版。倒是玛丽塔领会戴维的心意,赞美这些短篇小说,不惜和凯瑟琳顶嘴,要让他安心写作。凯瑟琳由妒生恨,竟把那些剪报和他用铅笔写在练习簿上的短篇小说全部烧掉,最后留下一信出走,使戴维在玛丽塔的呵护下,恢复了写作的信心,把已烧掉的他最心爱的那一短篇凭记忆重新写出来。

事情的发展似乎出乎戴维,也应该说,读者的意料。他的夏娃,凯瑟琳充当了魔鬼的角色,使他“失乐园”,而第三者,玛丽塔,本该起到魔鬼的作用,却使他“复乐园”。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海明威所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于1919年1月从意大利回美,以为在米兰美国医院养伤时结识的美国护士艾格尼斯·冯·库鲁斯基(也就是《永别了,武器》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愿意嫁他,但她在3月中一封来信中说已爱上一位贵族世家的意大利中尉。海明威这时期中身心交瘁的情绪在那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中有细致的反映。1920年11月初在芝加哥结识比他大八岁的哈德莉·里查逊。她小时从楼窗坠下,背部受伤,落下了后遗症,十二岁时父亲事业失败后开枪自杀,她本人也由于体力关系而放弃钢琴表演的生涯。直到1920年秋母亲去世,留下一笔信托基金,使她一年可得三千元,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她曾爱上自己的钢琴课老师,但被对方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她和海明威走到一块去了。她身材高大,头发金红色,性格温柔,吸引了海明威。两人经过近一年的通信,于1921年9月初结婚。不久,她的叔父阿瑟留给她八千元遗产,11月,海明威被《多伦多星报》聘为驻欧通讯员,才和哈德莉乘船赴欧,在巴黎定居下来,开始艰苦的创作生活。

1925年3月,海明威在巴黎结识比他大四岁的波琳·菲佛。她于1918年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当上记者,于二十年代初到巴黎,担任《时尚》杂志法国版的编辑助理,常出席时装展览会。她身躯娇小,像个男孩,黑发黑眼,性情活泼,衣着时髦,见多识广,但并没有马上使海明威动心,到那年秋天,才开始有好感,在为期两周的圣诞假期中,去奥地利的旅游胜地施伦斯滑雪,她刻意追求海明威,终于在下一年2月,两人在巴黎成为情侣。哈德莉为了孩子,竭力挽回,但海明威的好友也怂恿他离开哈德莉,两人才于同年8月分居。1927年1月,两人终于离婚,5月,他就和波琳结婚。这时他已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春潮》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创作生涯进入一个新阶段。

《伊甸园》发表后,有的评论家认为该小说“部分根据他和哈德莉及波琳的婚姻的一些往事,并触及一些他当时和玛丽的共同生活的内幕情况……”[2]但读者不难看出海明威仅仅以这些素材作为契机,生发出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故事。凯瑟琳和哈德莉一样,也有丰厚的遗产,可以让丈夫安心写作,但生活中的海明威,和妻子在巴黎定居的初期,生活相当拮据,可参见他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中“虚假的春天”那一章。但《伊甸园》中那对青年夫妻生活已相当豪华。他们用的路易威登箱包、乘坐的布加迪小轿车,喝的各种酒,都是当年欧洲的名牌。他们开风气之先,在尚未成为世界旅游重点的法国东南部地中海边的“蓝色海岸”穿着休闲服走动,在偏僻的海湾裸泳,尽情享受性爱生活。评论家认为这和海明威当时和玛丽长期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基韦斯特岛的浪漫气氛有关,使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刺激感官的效果。

海明威对女人的头发特别敏感,在很多短篇及长篇小说中有细致的描写。例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西班牙姑娘玛丽亚,被叛军糟蹋后剃掉了头发,三个月后,在游击队中遇到来执行炸桥任务的美国人罗伯特·乔丹时,才长成一头短发。罗伯特特别钟爱。在生活中,海明威曾先后要求他那几个妻子把留长的头发铰短,改变发型和颜色。在这部他生前来不及定稿发表的《伊甸园》中,那对年轻情侣把头发染成同样的颜色,剪得同样短,试图交换性别,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二十年代,妇女留长发是传统的行为,留短发则意味着叛逆。海明威在早期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就让女主人公勃莱特夫人把一头短发朝后梳,像个男孩,因为她当时正在巴黎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到书末,她和西班牙年轻斗牛士罗梅罗短期同居,笃信天主教的罗梅罗曾要求她把头发留长,回复传统。

关于戴维写作活动的描写,贯穿全书,似乎成为一条副线。他第一部小说《裂谷》就是以东非洲为背景的。第二部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飞行员故事,出版后即结婚,到法国南部度蜜月。后来搁下游记,一连写了三个短篇,也都是根据他小时候和父亲到非洲狩猎的经历构思的。其中的第二篇涉及1905年坦噶尼喀土人起义,当时戴维大约八岁。这就是说戴维比海明威本人大两岁左右。但海明威小时候经常由他父亲带到密歇根州下半岛西北端的瓦隆湖边度假,在那边尽情地钓鱼、游水、捕捉小动物,从小爱上户外生活。后来以虚构的尼克·亚当斯为主人公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就都是以那个地区为背景,从尼克小时候陪父亲到印第安人家接生,看到那做丈夫的如何忍受不了痛苦而自杀,写到尼克青春期的第一次性爱经验,一直到从欧洲带了战争创伤回到那地区的大双心河,心如止水,如何垂钓,如何搭篷帐宿夜。后来结婚生孩子,当上作家,都有所反映。因此,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利普·扬把这些短篇按主人公成长过程加以排列,于1972年结集出版,题名为《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读者可以从中看出,海明威从来就是根据个人经历加上想象虚构来搞创作的,而不像好些前辈短篇小说家如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以及同时代的毛姆(早期作品除外)那样主要以讲别人的故事见长。

实在海明威要迟至1933年年底才第一次和第二任夫人波琳在著名的白人职业猎手菲利普·珀西瓦尔陪同下到东非打猎,前后72天,打到了三头狮子等大动物。这次经历在创作上的收获是游记《非洲的青山》(1935)以及两个著名的中篇《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尽管这两个中篇都是别人的故事,熟悉海明威生平事迹的读者可以处处看出作者本人生活的反映。

戴维写的第三个短篇实际上就是海明威那次非洲之行后写的一个短篇《一个非洲故事》。这是个完整的猎象故事,写戴维小时和一只小狗在树林中发现了一头大公象,它的象牙长得几乎触及地面。他回去报告了大人,他父亲就带了土人猎手朱马一起追踪。海明威从第十八章一直到二十四章,把《一个非洲故事》的全文分段插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写到为了猎取宝贵的象牙,大人们如何苦苦追踪,终于残酷地枪杀大象,而戴维幼小的心灵被他们的贪婪所震惊,从同情象的遭遇到憎恨他一向崇拜的教会他如何用皮弹弓打小动物的朱马,对父亲说但愿大象不仅仅把朱马撞伤而是杀死了他,使他父亲吃惊。

天真无邪的少年在逐步接触成人世界的残酷现实的过程中幻灭是西方文学传统中写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教育小说中的永恒主题。这使人想起福克纳的著名中篇小说《熊》。美国南方大种植园主麦卡斯林的孙子艾萨克十岁时和大人们一起进入大森林猎熊,在印第安酋长和黑女奴所生的混血儿山姆·法泽斯的教导下学打猎,两年后,猎杀了第一头鹿,山姆为他举行了印第安人正式成为猎人的仪式。十六岁时,参加追捕大熊“老班”的狩猎活动,结果虽然杀死了大熊,山姆和猎狗“狮子”也都搭上了性命。福克纳和海明威一样,同样不厌其详地写出了整个过程,还写到艾萨克从他当作精神上的父亲的善良的山姆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他认清了祖先的罪恶,甘愿放弃建筑在奴隶制上的庄园,搬到镇上,学耶稣的榜样,当上一个自食其力的木匠。

但是《伊甸园》中的这个猎象故事似乎游离于这位处在写作和恋爱的矛盾中的青年作家当时的生活之外。也许在那未完成的第二部原稿中有所张本。这个谜只能等待以后是否加以整理发表时才能解开了。不管怎么样,这两位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触及了这个永恒主题,这该是和西方文学中一脉相承的对人性的关怀这一传统分不开的。

海明威在《伊甸园》中保持了早年的清新简洁的文风,并且就其题材来说,可说是一部青春小说。当时他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这在同时写作并于1950年发表的《过河入林》中已有所反映。无怪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在当时发表在《纽约客》周刊上的书评中精辟地写道:本书是“一个奇迹,是早期的魅力的一次新的表述”。詹姆斯·索尔特在《华盛顿邮报》的“书的世界”上写得更为全面:“海明威的告别之作,刻意求工、令人激动、恣意任性可又纯情无邪,忠实于它那高大不朽的制作者和它本身,全然不知黑暗即将降临[3]。”

吴劳

1999年1月7日

注释:

[1]这是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也是末一个,于1946年成婚。

[2]引自卡洛斯·贝克的《欧内斯特·海明威:生平故事》(纽约,1969年)第454页。

[3]显然是指海明威终于未能完成本书而于1961年7月2日把双管猎枪塞进口中扣动扳机自杀。

同类推荐
  • 意外关机

    意外关机

    丹月活到三十七岁,从来没碰上过这么大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儿子七斤要上市重点初中八中。十二岁的七斤已经小学毕业,按天河市有关部门的规定,就近入学要上四十八中。可四十八中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几乎没有。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却时有发生。十三四岁的男生女生就谈恋爱,还出现过两个男孩为争一个女孩打了起来,其中一个被另一个用砖头差点儿把嫩嫩的脑袋瓜开了瓢。儿子死活不愿上四十八中,一心想上离家八华里的八中。八中每年进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达到百分之六十。
  • 别让我杀你

    别让我杀你

    洛塔收拾完一切后才稍得时间将行李放回房间。拉开衣柜满是随意揉进去的衣裤,每件都像泡菜坛子里拿出来的陈年酸菜,她腾出一个柜子,将那些挂着吊牌的旧衣服扔进垃圾桶,然后将行李箱中的衣服折叠整齐,放人柜子里。她还没来得及收拾客厅茶几上各种吃剩的薯片包装袋,电话在不会响起时响起。打开翻盖手机的动作是她最中意的姿势,号码显示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人。“你好!”是一个男孩的声音,兴奋中蕴含着不安,他明显还酝酿了一番事前练习过几百次的话,却没敢说出来,只等着对方反应。
  • 十二挑盐客

    十二挑盐客

    一年以后,矮后生石卵成了抗日游击小队长,他领导的游击小队在猴子岩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俘虏了一队日本兵,还有一个中国挑夫。那挑夫不是别人,正是望柏的侄子羊皮。原来那天羊皮坠到崖下,日本人以为他必死无疑,事实上他没有死;向他开了一枪也没有打在致命的地方。可惜的是他醒来后一瘸一瘸地往回走,在路上又被日本人抓住了,也没有打他,只要他当挑夫,他也尽职尽责地当。游击小队长派人把羊皮送回家,并嘱那人实告了羊皮一年前在猴子岩的表现。羊皮的母亲本在病中,被活活地气死了;羊皮的父亲把他赶出家门,又禀告族里,不认他做儿子,并把他的名字从族谱中划掉。羊皮流浪在外,不知所终。历史的车轮滚到新世纪,猴子岩建了一座自来水厂,矿泉水远销省内外。为了纪念七十多年前发生在猴子岩的那次屠杀,矿泉水厂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文由离休老干部石卵撰写,其中有这样一句:“无一人求饶,无一人残杀同胞!”稍稍修正了一下历史。
  • 谁是爱尔兰人?

    谁是爱尔兰人?

    小说讲述了六十八岁的华裔老奶奶四世同堂的故事。她母亲仍然用中草药治疗关节炎,她女儿不会讲汉语,早已融入美国社会、担任银行经理、嫁给爱尔兰人约翰·谢伊。老奶奶看女婿不顺眼,却对混血孙女索菲亚抱着中国式老人子孙绵延的爱,但索菲亚从不觉得那个遥远模糊的过去与她有什么关系。老奶奶试图运用“棒头出孝子”的绝技,被女婿阻止,但她终于成功地将中国式美食、服装和使用筷子的绝技传递给孩子。
  • 影视场

    影视场

    《影视场》的故事从年轻女演员朱青加盟古都影视公司开始,通过女明星命运的浮沉与兴衰沉,演绎也形形色色的人物。作品深入大胆地刻画了官场、情场、人性以及文化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影下展现出的不同心态。《影视场》的情节折跌宕。心理刻画传神,是浓缩人生体验和思考的一部力作。
热门推荐
  • 重启前半生

    重启前半生

    当时光逆流到2001年初,前半生的门重新打开。营销策划师陈砚回到世纪之初那个青涩的年代陈砚决定,要做这个时代最靓的仔!(萌新新书,偏生活向,喜欢的朋友别忘了收藏推荐支持一下。)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 佞华妆

    佞华妆

    前世的情既已化作世间最毒的药,这世她便要用这毒药,为自己染上最红的妆!她的重新归来,必然带着腥风血雨,本是她拉他脱离苦海,不想最后,竟是被他渡为人。
  • 木乃伊的诅咒

    木乃伊的诅咒

    考古学家约翰·伯林汉前往埃及进行考古探险,带回一大批极其珍贵的文物,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具珍贵的木乃伊和一整组的陪葬品。伯林汉准备将其中的一部分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他在和律师一起当着大英博物馆博士的面对木乃伊进行了检查后,动身前往亲戚家拜访。然而从此他却神秘失踪了。没有人看到他离开,他寄存在火车站行李也没有人领取,更加离奇的是,他经常佩戴的挂在表链上的圣甲虫饰品竟然落在了他弟弟家的草坪上,一具尸体的残骸碎骨在泥潭水田中陆续惊现。所有这一切,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伯林汉去了何处?他的失踪和那具木乃伊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千年法老的诅咒显灵?还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 黄大锤历险记

    黄大锤历险记

    媳妇,你要坚持住,我捡完这堆破烂就来救你
  • 末日来临请闭眼

    末日来临请闭眼

    我最后还是活着来到这里,可这一切并没如我想的那般就此结束,我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仍然会追寻下去,是为了自己,同样是为了那个他。此刻的我正在将来到这里的经过记述在笔记本内,或许当我写完之前所发生的故事后就会离开这里,再次踏上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路程...。ps:这里没有超能,没有种马、没有进化,这只是一部单纯善良的悬疑故事。
  • 名侦探柯南之命中注定

    名侦探柯南之命中注定

    本该遗忘的记忆,在再次遇到你后,渐渐浮现在脑海之中,这次我定会遵守对她的承诺守护你的余生。
  • 说罪要行法

    说罪要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京城四少

    京城四少

    冷清秋被金燕西当众拒绝了皇帝的赐婚,连累她声名扫地,拖到二十芳龄,无人问津!套用一句广告词:“四少在手,谁与争疯?”<br/><br/>&nbsp;&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