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5800000004

第4章 情与爱(3)

与母亲同行

要论文化程度,母亲属全家最低。我们兄妹三人,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父亲是政府部门出了名的“秀才”,只有母亲是初中文化程度。

母亲出身贫苦,自幼丧父,勉强念完高小,就在一家纺纱厂当了童工,三年的“包身工”岁月,是母亲的一部苦难的经典“小说”。从我童年时起,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了。

母亲年轻时长得美,十九岁时拍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母亲,浓密卷曲的黑发,白净秀丽的容貌,忧郁的眼神,酷似山口百惠。她是一位能干的纺织女工,年年都往家里带回她被评为局级、公司级、厂级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这些奖状一直到她退休才得以终止。

母亲从来没有时间给我们念书或辅导功课,她和父亲似乎有着默契的分工,我们的精神成长归父亲,物质生活要归母亲。母亲长年累月“倒三班”,八个小时出满勤上满点,再蹬车半小时回到家。可我从来看不到母亲疲惫不堪的样子,她总是推着顺路捎回来瓜果蔬菜的自行车,笑意盈盈喊着我们的名字,叫我们帮她卸东西,然后坐下来,喝杯水,就再起身,挽起袖子问我们:“想吃什么?”

这句口头语一直保留到母亲的外孙都念了中学,我只要一进家,母亲仍然满脸慈笑:“想吃什么?”

母亲一生都在劳作,上班,下班,做家务,服侍老人、丈夫,照料子女几乎占据了她整个生命。我们兄妹结婚前,母亲从来不看报,她头一沾枕头,很快就睡着了,她的每一天都被家务缠身,等她当了祖母和外婆,她又为我们义务“打工”好多年。不承想,在她渐近六十四岁高龄时,竟迈进了天津师范大学的老年大学中文系,起因是我。从我从事写作以来,父母就成了我最忠实的读者。从我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向来不在乎文字的母亲,就对报纸杂志“一见钟情”了。她搜集保存我写的每一篇作品,无论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她都“情有独钟”。

母亲笑说:“是偏心,明知别人写得比自己女儿要好看多了,还是觉得女儿写得好,谁让这个作家是自己的女儿啊。”就在她读有我作品发表的那些刊物或报纸时,客观上也读了那些比我写得好的文章,久而久之,母亲喜欢上了阅读,发现了家庭之外的那个世界的精彩缤纷。

以至于有一天,母亲幽幽地对我说:“妈妈从小就爱读书,在学校老师都夸奖我聪明,什么功课一学就会。解放后,妈妈上业余中学,数理化成绩全班总是考第一。”

我顿时对母亲肃然起敬,她的数学头脑,我们都没继承,都和父亲一样偏文弱理,一沾数学就犯迷糊。母亲的读书心愿,被生计被婚姻被子女耽误了半个世纪。

母亲对写作一窍不通,但母亲知道写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女儿当作家是她这个母亲的事情,她会将滚烫的母爱封在最感人的细节里送给我。

有一天,我回家看母亲,父亲午睡后去上班,母亲坐在写字台前,正在剪报。温暖的阳光照在母亲苍白且有皱纹的脸上,她戴着花镜,剪得那样认真仔细。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写作我帮不了你,我就帮你积累材料吧,兴许有用上的时候,你看我已经剪了几大本了。”我的心陡然一热,眼圈发潮,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母亲在老年大学风雨无阻,一上就是四个春夏秋冬,她说:“女儿既然三十岁时才写作,妈妈就能六十多岁上大学,人生永远是需要榜样的,我的榜样就是你!”

母亲就是以这样爱的方式,给我动力,也给我压力。物质上她对我一无所求,精神上她却要和我共享成果。经过四年多系统深造,母亲的文化底蕴已今非昔比,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几乎读了个遍,古典诗词能背上几十首,让我望尘莫及。最让我敬佩不已的是,母亲四年多来,写的学习笔记、心得、日记就有厚厚的十几本。她写的文章在天津几家报纸上发表。

母亲,我爱你,永远永远!

1998年12月

走啊走

我如今最常梦见的是母亲走路的样子,轻盈,矫健。梦醒时分,一缕缕苦涩涌上心头,失眠到天明。现实中的母亲,被时间的黑客摧残得叫人心碎:左半身偏瘫,目光呆滞,嘴角不时地流着口水;大小便失禁;神思混乱,言语诡异,她把一个女人全部的衰老和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能相信母亲曾是怎样一个容貌美丽,疾步如风的女子?谁能相信一个鲜活生命会如此凋败?!母亲的人生是行走的一生,从妙龄少女到暮霭老妪,她的行走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是大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极平凡,但不乏令人唏嘘的故事。

母亲十五岁时走出了家门。她疾步走在1945年的天津街头,身着素色布旗袍,梳乌黑短发,一派文静清秀。好多人以为她是教会女中的学生,但母亲没有那样的好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缘故,母亲不满十五岁就考进了当时天津最大的私营纺织厂——恒源纺织厂当了一名童工。

母亲曾撰写文章,回忆童工生活:“旧社会的童工,在资本家眼里就是奴隶。每天要干十二个小时的活,非人的劳动强度;一日三餐皆是发了霉的玉米面窝头、咸菜、清水汤,一年到头不变花样,饿得饥肠辘辘;宿舍是十几米的屋子,安排住二十四个女工,头顶头脚对脚;平日不许回家,每两周才能出厂一次,但必须‘三道关卡’地搜身检查……童工姐妹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上过学,进厂前,她们对未来都怀有美好的希望,企盼早日出师,挣钱养家。残酷的现实,让希望破灭了,宿舍里再也听不到她们的欢声笑语,不少人低头哭泣,想家想娘,打算辞工……”两个礼拜回家一次,母亲像一只出了笼子的小鸟。二十多里的回家路,走着回去竟不觉着累。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母亲和她的童工姐妹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个个喜极而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厂里组织年轻女工们夜里几十里地急行军,天亮时才走到东郊区张贵庄机场,天津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庆典会场所在地。母亲的双脚都打泡了,可她不觉得疼,不觉得累。亲眼目睹了时任天津市市长黄敬讲话,第一次见到大人物,使母亲异常兴奋和喜悦。这件光荣往事,母亲一生念念不忘。解放后,纺织工人的地位和生活发生巨变。工作时间八小时,提高工资,改善伙食,业余时间上夜校,扫盲学文化。恰是十九岁“青春万岁!”的母亲充满干劲,成了全厂闻名的“五朵金花”之一,不仅指漂亮,而且是生产能手的意思。

那时起,母亲结束了徒步上班的历史。她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班,羡杀胡同里的家庭妇女们。五十年代初的天津街头,骑车上班的女人并不多,并且当时的恒源纱厂女工的工资高,生活着装时髦,是大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自行车让母亲如生双翼。她对工作的挚爱,在成年之后的我看来,可谓匪夷所思。我们兄妹都是生在厂保健站。母亲怀孕到分娩,除公休日,一天都没离开岗位,差一点就把“我们仨”生在机器旁。我们仨婴儿时就被母亲断了奶。“三班倒”的母亲不能回家喂奶,所以我们哥仨从没尝过母乳是啥滋味儿。

在孩子的童年光影里,父母俨如老电影里的主角,画面虽斑驳,却不可磨灭。我从记事起,就觉得母亲和周围阿姨不一样。她很少在家,从没见过她看报纸喝茶的悠闲样子。总是风风火火,赶着去上班。下班也要开会学习,回家很晚。

我几岁时,家里住在河北区靠近海河边的一个大院里。母亲上下班要过摆渡,我和哥哥常去摆渡口等她回家。想妈妈倒是其次,她装饭盒的书包里的小零食最让我觊觎。宽宽的河面上,摆渡颤颤悠悠地过来了,母亲扶着自行车站在上面,清瘦苍白,乌黑额发凭风吹拂,看上去楚楚动人。

那年月的小孩,根本见不着麦当劳可乐薯条之类的洋食品,能吃上母亲买的山楂片、柿饼子、动物小饼干、江米条这类小零食,我们乐不可支。由于母亲在国营工厂上班,我们的物质生活与同龄人相比,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挨过饿,没穿过补丁衣服,没拖欠过学杂费,在当年算得上好日子了。这都是母亲的功劳。假如单靠父亲一人工资,也许我们就在贫困线上挣扎了。

当年“吃补助”家庭,现称“低保户”。我记得,那种家庭其实很尴尬。偶尔吃一顿红烧肉都会有人打小报告给街道,吃补助家庭的孩子穿得破烂,遭人白眼耻笑;穿得齐整一样遭人谩骂和攻击,总之是难以做人。

但只从物质生活层面,考量母亲的“行走价值”,就显得狭隘了。母亲对工厂的感情不仅仅是“铁饭碗”,而且是赋予她精神和思想的“空间站”。“集体荣耀”“国家需要”等正大字眼,是母亲一生敬畏和追寻的目标。我后来和母亲调侃:“战争年代,您应该去当女兵,冲锋陷阵!”母亲叹息道:“你以为我不愿意?我年轻的理想,一是当女兵;二是上大学,当女科学家,不结婚!”

毋庸置疑,母亲的骨子里是向往“大年代”“大风云”“大活动”的。六十年代,每到“五一”“国庆”,单位都要组织庆祝游行,母亲每次都像年轻人一样,跟着队伍走很远的路,劳累饥渴,全不在话下。

我少年时,厂里发给家属洗澡票,我第一次进车间找母亲,车间巨大的轰隆声,以及闷热潮湿,让我既震撼,又惊惧。没想到母亲在这种环境里,一分钟也不能坐下,同时照看着好几台机器,手脚不停地忙碌。身穿白围裙戴白帽子的母亲,在我眼里像白衣天使一般美丽动人。上夜班是纺织工人的最大黑暗。不少职工因此转行或调走。母亲有过多次调动的念头,但领导不放她。她是厂里“劳模”,就该给年轻人树立榜样。所谓的荣誉,让母亲付出巨大代价。二十多年,狂风暴雨,风雪交加,只要该上班了,母亲就如听到集合号的士兵,奔向厂里。夜班时到后半夜,母亲困得睁不开眼,走着就能睡着,她就唱歌来驱逐睡魔。

常常是我们一觉醒来,母亲下班回来了,一宿未合眼,她的眼圈发青,脸色蜡黄。桌子上摆着她从食堂里买回来的热豆浆,油条,红豆馅蒸饼。当时我们就知道饿,就知道母爱本该如此,很少真正去体贴母亲的辛劳和疲惫。

“文革”中造反派煽动“停产闹革命”,不少人跟着瞎起哄,母亲坚持在车间织布。她对我们说:“工人不织布,就跟农民不种粮一样,你们也一样,要好好念书!”七十年代,厂里组织野营拉练,母亲主动请缨,时年四十三岁的母亲,穿上洗得发白的绿军装、绿胶鞋,一派英姿飒爽。在父亲、哥哥、我和妹妹的一片惊诧目光中,绝尘而去。

1975年,母亲结束了三十年的挡车工生涯。有人给母亲算了一笔账,母亲当了三十年的挡车工,相当于围绕着地球走了十几圈。余后几年,厂领导调她到厂后勤负责仓库保管。那是母亲工作最愉悦的几年,上正常班,再不上“三班倒”了,母亲如释重负。仓库工作巨细琐碎,她拿出挡车工的好传统、硬功夫,不久就把杂乱无章的仓库整理得井井有条。领导和同事好评如潮,母亲感到莫大欣慰。

八十年代,母亲终于退休了。她来不及体味空虚失落,“我们仨”便相继生了“他们仨”,母亲荣升“姥姥”和“奶奶”了。母亲年轻时没怎么带过“我们仨”,可对“他们仨”,倾尽舐犊之情。她累并快乐着!时间如梭,“他们仨”渐渐长大了。母亲发现他们的腿从她的车后座上拖到了地面,时时百感交集。又过些年,“他们仨”都离开了她。大的出国留学,小的随父母进京定居;孙女也进了大学校园,与奶奶“常相思,不相守”。

我们仨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一地鸡毛”的小家庭,前途未卜的小事业,镇日奔忙,顾不上“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照料,敷衍了事。父母进入晚年后,身体和精气慢慢呈现出暮秋之气。我也担忧,但又自私地想,二老现在可别倒下!我眼下可没时间天天守着你们,侍候你们。我可不甘心“人到中年”事业停滞。

命运之神没有让我的自私得逞。母亲年过花甲之后,数病缠身。但她从来不“嘘乎”自己,很少打电话叫我们陪她上医院。我以为是寂寞导致母亲的身体欠佳,于是帮母亲联系了老年大学,希望她老有所学。我这招真灵,老年大学让母亲如沐春风。自此,老年大学成了母亲的精神圣地。她的学习热情之高,令我们瞠目结舌。她逢课必上,逢作业必写,逢老师必崇拜,逢活动必参加。每到新学期,原来的老同桌,一次比一次少。有见上帝的,有卧床不起的。母亲没被死亡情绪感染,依旧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最后成了老年大学的“传奇”。母亲从六十四岁上到八十岁,春花秋月十六载,不是传奇是什么?!

后来,母亲还加入了老年文学社。并一度对《红楼梦》痴迷不悔。高小文化的母亲,不但没看过《红楼梦》,也没读过一本小说,竟以红学研究者姿态,整天戴着老花镜考证“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我的亲娘啊!

母亲家里堆满了文学书籍杂志,她每天扎在书堆里乐不知返。一辈子勤快的她,突然变懒了,家务活儿懒得干,一日三餐都推给老父亲。后来一见我,就跟我探讨小说怎么写。我和父亲哭笑不得,说她野心真大!写这篇文章时,我特意到父母家找出几篇母亲那时写的文章,竟读得泪眼婆娑,后悔当时对母亲的写作总是贬损嘲笑,很少静心拜读。真后悔呀!

我这时才发现,母亲的文章其实写得很是大气流畅,文学感觉非同一般,假如母亲赶上好年代,出生在好人家,母亲会是一个出色的女作家。当纺织女工真是委屈她了!

母亲的性格使然,让她对自身变化有些迟钝,甚至无知。高血压二百,还乐呵呵地去老年大学。她喜欢阅读名人故事和格言,《艺术人生》采访电影老艺术家的节目,她最喜欢看。老演员谢芳说:“我哭着来,笑着走!”母亲常把这句话挂嘴边。我们都觉得那时的母亲言语很做作,不是励志,就是格言。以前的淳朴,越来越少了。

当悲剧无法逆转的时候,我们回忆母亲病倒之前的种种反常,不觉恍然大悟,母亲的脑梗早就露出端倪了,可我们都没有察觉,没引起重视。而且还烦她,抱怨她行为吊诡,有强迫症。她的作品一旦新鲜出炉,就拿到外面复印,然后邮寄到外地亲戚家,强迫别人“阅读”。我们仨一回家,必要拜读她的大作,不看不行!

同类推荐
  • 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间》是一部旅游散文集。作者施立松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温婉的笔调,把自己旅行中的景、人、物巧妙地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用诗意般的文字带着读者们走进那些或有名、或无名的山水间,领略美和温暖,关注爱和失落,获得全新的心灵体验。
  •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
  • 诗建设17

    诗建设17

    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数种不定期诗刊,《诗建设》是其中较好的一种。这不仅因为它的诗,也是因为它的一些文章。本刊的好处,在于收入的诗作比较注重美学与思想、社会价值的均衡,诗人立足复杂的现实给予诗与之相对称的面貌,而不是使之简化或将其降低到社会口水的层次上;而其中的一些诗学文章也常有新的发现,不是停留在某种文学成见上的自言自语,颇具建设性。《诗建设·17(2015年春季号·总第十七期)》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最新的生长,见证与完成现代汉语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小男子汉

    小男子汉

    《小男子汉》专讲男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故事,洋溢着顽强、勇敢、豁达大度的阳刚之气。在《小男子汉》中,乔和她的丈夫巴尔教授在家里办了一个学校,乔和她的丈夫给他们安排课程,设计游戏,让男孩子张扬个性、放飞梦想,而又不失原则。男孩们在乔家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健全的品格,使每个男孩儿都成为了不甘平凡的小男子汉。
  • 池景淮南

    池景淮南

    他是权势滔天的大人物,矜贵高冷,嗜血无情,却独独将她捧在手心,宠之如命!“老公,你为什么会娶我啊!”“因为一见钟情。”是么?她怎么有点不相信呢!第二天,他当众向她告白,此后狂撒狗粮。池南从来没想过,身份尊贵且不近女色的祁先生会在某一日自神坛而下,将她宠上了天。
  • 平行空间之校园女神

    平行空间之校园女神

    本是性情懦弱的普通女孩,却在无意间同另一个人交换身份!从此,林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全班第一很吊?姐姐甩你一脸满分!富二代校花很牛?美貌加逆天身家亮瞎你狗眼!顺带拐带美男少将一只——“帅哥,交个朋友呗!”林绯抛出一个媚眼,下一秒却被慕上校搂在怀里:“我不交女朋友,我只娶老婆。”
  • 中府云歌行

    中府云歌行

    大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四十五岁寿宴上,天子佩剑被盗,而江湖名号幼麒麟的大理寺外官却参与了盗剑之事,从而引出前朝往事……
  • 来自冥界的公主

    来自冥界的公主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天才,在南极探险中不幸身亡,带着黑白无常的奇怪暗示,转生到了古代,却因身为女子,转生之时就被狸猫换太子,并弃于崖底,幸运的是她被一只狼叼走了,并被其抚养长大。在狼窝里,她寻得一件密室,并习得了一身好武艺,一直到了她15岁之时,才下了山,开始了她的今生旅程。绝色的容颜,潇洒不拘的行事风格,超凡的武艺,精湛的琴艺,她的江湖名声鹊起。她的命中缺了三魂,为了寻找着三魂,她与那些命定的男子周旋,看似没用的书生,酷似前男友的萧帝,温文尔雅的隶国皇帝……一切到头来才发现都是阴谋、利用!当这个时空出现了危机,天地已经趋于毁灭,她到底是谁,难道仅仅是一个过客?殊不知,她的到来就是为了结束千百年前的遗留下来的债!三神创世,这个世间,谁也无法逃脱天命的束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情疯长的阿姆斯特丹

    爱情疯长的阿姆斯特丹

    与安可失去联系的子浩那天喝了很多酒,然后,重重地给了我一巴掌。我的嘴角流血了。那一刻里,我知道,那个让我深爱过的沈子浩已经死了。如果我报警,子浩会进警察局的,他的前途也会被毁掉。为了那些如烟的美丽往事,我最终放下了拿起电话的手。子浩彻底堕落了,他不仅去红灯区光顾了荷兰有名的橱窗女郎,而且和那些在国内成绩不好、靠中介出来留学读预科的中国女孩子们打得火热,顶着博士后的头衔和在留学生们看来不错的收入让势利或者单纯的女孩子们围着他团团转。
  • 画皮:少女捉妖师

    画皮:少女捉妖师

    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美女才会画皮。午夜高粱地里的俊美秀才撩拨着独居寡妇的心弦,艳遇之中暗藏杀机。寡妇的女儿,阴时阴刻降生在大雪地里,注定一生不凡。六岁年纪一碗狗血瓢泼,惊散千年妖魅。多少恨意杀意多少鬼气妖气席卷而来化成眉心一点朱砂。然而人心莫测,云波诡谲。比起妖魔,更可怖的则是人心。爱与恨的纠葛,生与死的眷恋,试问她又能如何挣脱天道,逆天而行。三界六道,轮回不终,一声号令,百鬼夜行。【推荐新文《女帝驯狼夫》】一枝懒花后援会群号:72012883----------------------------------
  • 方术本源

    方术本源

    用一双慧眼,探索这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秘闻。用一双巧手,记录这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