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9800000022

第22章 刚柔鉴评析(8)

容人之爱,首先应容人爱好。人之爱好,各不相同,有的爱好医学,有的爱好文学;有的爱好钳工,有的爱好电工;有的爱好养花,有的爱好钓鱼;有的爱好琴棋,有的爱好书画;有的爱好西餐,有的爱好中菜;有的爱好交际,有的爱好孤僻;有的爱好热闹,有的爱好清静。可见,人的爱好内容之广、类型之多、距离之大。也正由于人的这种爱好的多样化、广泛化,才奠定了各行各业的基础,提供了钻研各种学问的情趣和条件,而如果“千篇一律”,爱好单一,恐怕会危及这大千世界的存在。

其次,容人之爱应容人爱情。人既有情,则必有所爱,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更是普遍存在,而且情爱的力量之大,有时候竟无可比拟。梁山伯、祝英台相爱情深,但因祝父嫌贫而未成眷属,但死后仍变成双蝶相伴,可见“爱魂”之力。董永、七仙女相爱,为天帝所不容,即使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却仍于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也可见爱情之难拆。《红楼梦》上面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为贾府所不容,但在林黛玉死后,贾宝玉竟疯颠如痴,潜遁而去,可见爱情之不可失。但是,恰恰有些领导者和为人父母者,却常常干一些“不容人爱”的蠢事。他们或则规定“徒工期间不能恋爱”,或则规定“女工外嫁不享受住房分配”,有的甚至愚蠢地拉大男、女宿舍距离,以免其谈恋爱而“影响工作”。至于父母压抑子女爱情则考是多有发生,有的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规定不准女子与外族、“敌族”(即宗族斗争的双方)子女相爱,否则就是违反“族规”,有的甚至粗暴干涉子女爱情自由。但其结果,大多不能压倒爱情之力,不是以干涉者的失败而告终,就是以悲剧而告终。其实,爱情于事业,于工作并无坏处,它常常正是进取的助力。

再次,是容人个性。个性和爱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些方面的个性甚至就是爱好。例如,有些人爱笑,稍遇乐事便大笑不止;有些人爱说,常常健谈不歇和直言不讳。人的个性只要无害工作,无害他人,就应允许其存在。豪爽的尽管让其豪爽,细腻的尽管让其细腻,朴质的尽管让其朴质,机灵的尽管让其机灵。爱笑的尽管让其去笑,爱哭的尽管让其去哭,爱说的尽管让其去说,“一千二百句”尽可让其发展为“二千四百句”,领导者不必多问,如有可能,还可适当地利用一下,让其个性为工作服务,如此容人之爱,岂不两全其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人的过错难免,那么,容人之过也就顺理成章了。本段着重探讨怎样容人之错的问题。

怎样容人之错?首先应分清错误的类型而采取相应的态度。第一种类型,过失性错误。过失并非有主观意图,而是未曾想错而终于致错。对这种错误必须宽容。因为,由于人的思维宽度有限,可能考虑不周,过失难免,并非其主观意图所致。对这类错误,容之,则宽其心,去其疑;不容,则使人人谨小慎微,不敢进取。北宋官至枢密的韩琦,为人宽厚大度。他有传世的珍宝玉杯二个,珍惜至极,一次招待贵宾被一小吏不慎碰倒摔碎,坐客惧惊,小吏伏地待罪,他毫不动气地说:“一切物品都有损坏的时候嘛。”还有一次,一个小兵手持蜡烛,不慎烧了韩琦的胡子。古时的人虽很注重“须眉”,但韩琦也未动怒。韩琦对部属过失如此大度,使部属深受感动,无不尽心竭力。第二种类型,主观性错误。这种错误主要是主观认识和主观性行为造成的。因为,他们的认识不对,而自以为很对,才犯了错误。而且,在其没有转为认识之前,愈是要坚持错误,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对这种错误也应予以宽容。但是,在宽容之中必需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因其能力较低或因其业务不熟还应调整其职,恰当安排。晚清时,有一个叫任谓长的画师,他的画技在当时名声较大。有个叫任伯年的穷画匠为了混饭吃,便经常冒用任谓长的名字画些扇面卖钱。任谓长发现了这些冒牌货后,觉得这个年轻的冒牌者功底还不错,便到任伯年的铺子里订了五把仕女扇面。过了几天,任伯年果真及时交了货。任谓长笑着问:“任谓长老先生画得能有这么快吗?”任伯年胡诌道:“我送得快,他也就画得快,他是我的家叔呀!”任谓长当时并未动怒,觉得他是穷极所致,而且愿望尚好,并无恶意,更无恶果,于是开心地说:“我就是任谓长呀,你既愿意,我就做你的叔叔吧。”从此,他悉心指导,并资助任伯年到苏州去学习。在其栽培下,任伯年青出于蓝,成了当时造诣极高的画师。第三种类型,执行性错误。即由于执行了领导的错误指令而造成的错误。这种错误,根在领导,对执行者更应宽容。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和郑国国君都相继死去,秦穆公想乘晋文公新丧的机会,发兵攻郑。大臣蹇叔和百里奚分析形势,权衡利弊,提出反对攻郑意见,而秦穆公为树秦威,坚持攻郑,于是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兵车三百辆伐郑,而晋、郑早已获得消息,做好了抵抗准备。秦军在路经晋国崤山时,误中晋军埋伏,全军溃灭。孟、西、白三将也被晋军活捉。当时,晋襄公的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为缓和晋、秦关系,劝晋襄公放回了三员败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回秦以后,秦穆公身穿孝服亲自迎接,引咎自责,再三安慰他们说:“寡人不听蹇叔之言,以至今日之败,这是寡人之错,与你们无关。”仍然让他们掌握兵权,孟明视三人感激得涕泪交流,一心要报仇雪恨,加紧练兵,激励将土,终于公元前624年夏天大败晋军,雪耻荣归。第四种类型,失责性错误。即因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而造成的错误。对这种错误,应看其“前科”有无、悔改程序和恶果大小。若是前错不改、态度恶劣且恶果较大,则应从严惩处,不予宽容;若是初犯之错,悔改态度较好,而且后果不太严重,则应在教育的同时予以宽容。据报载,某一化工厂副厂长历来夜间值班都认真负责,不离厂区分秒,可有一次,朋友之子结婚,邀其前往喝酒,这个副厂长看厂区生产正常,便暂离一时,前往祝贺。未想到就在这段时间;生产发生事故,因未能得到及时请示,延误了时间,造成严重损失。事后,上级主管部门考虑其系为初犯,且悔过态度较好,在给予恰当的纪律处分的基础上,予以宽容,让其继续留任了副厂长职务。从此,他认真负责,严格律己,生产组织得井井有条,荣获三年无事故,无跑、冒、滴、漏的“文明企业”光荣称号。第五种类型,故意性错误,故意性错误是一种性质恶劣的错误类型,虽未达到犯罪程度,颇似犯罪的初始,或者犯罪的前兆,其特点是明知故犯。例如,明知嫁祸于人为错,可偏偏如此而行;明知“贪天之功”为耻,可偏偏贪部属之功为己有;明知挪用公款不对,可偏偏挪用不止。对于这类错误也如对待失责性错误一样,应视其态度、后果而决其宽容与否。第六种错误,无错误的错误。即平平庸庸,什么事情也不做,还自以为得计,说是自己虽无多大成绩,但也末给人民带来任何损失,虽说能力不强,但也无错误;没有创树,也无过失。听上级话、跟上级走。一手拿着文件,一手对照执行,照章办事,决不走样,“章”外之事,也决不过问。即使是油瓶倒了,也要先请示,后拾扶,因为放倒油瓶,是否是领导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未可知;房子塌了压住八个活人,更要先请示,后救援,因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才心中有数。宋朝有一王宰相,在位之时,人言伴君如伴虎,他却伴虎如伴羊,安详自在,好不惬意。其要决不过九个大字而已。每朝呈文,称作“取圣旨”,待皇帝御批,称作“领圣旨”,已有御批谕众官,又说“得圣旨”。他本人决不多插一句嘴,原汁原汤,“煮坏了羊头没咱家的事”。人称“三旨”相公。对这类——538——平庸之人,决不可以宽容。因为宽容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悔过自新,激励其更加努力工作。而平庸之辈,即使是宽容感化,也决无“创造性工作”可言,唯有撤职究处(因为不干工作也是一种错误),才是“正确对待”。根据以上六类错误的分析,容人之错主要是指那些过失性、主观性、执行性错误以及大部分失责性、故意性错误,而对于那些态度恶劣、不思悔改、后果严重的失责性、故意性错误以及不负责任的平庸性错误决不宽容,可见,容人之错决不是空大无边,也不是容忍一切。

当然,容人之错还应掌握其他的一些原则,例如:“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的原则;“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的原则等等。另外,容人之错不等于容人之罪,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决不能予以宽容,必须予以惩处,否则,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

古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兼听”就是容人之浄。因为,容人之浄至少可以获得三方面之益。

一是明己过。明代朱元璋曾说:“人君统理天下,人情物理必有周知”,但人君深居高位,往往“隔绝聪明,过而不闻其过”,因而必须“有献替之臣,忠谏之士日处左右,以拾遗补缺”,于是告谕中外诸司“下至编民卒伍,苟有所见,皆得尽言无讳。”朱元障之言确富哲理,作为一代君王,高高在上,难以了解下情;作为一己之识,处事少虑,难免失之偏颇,如若专己、不进臣谏,势必多有失误,而如果虚怀纳谏,势必明了己过。所以,韩非子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淮南子·说林训》也说:

“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毗。”可见,人若有过,能自见者很少,必须虚心求“谏”,方能“知迷惑”“正须眉”“以道正己”。

二是疏“言川”。《古文观止·召公谏历王止镑》

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失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故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人民有意见,部属有意见,必须让他说出来,否则,“川壅而溃”,矛盾激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是辨是非。唐太宗曾对臣下指出:“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意为上疏争谏和在朝廷上互相辩论答难,为的是把事情做得更好,即使是最后服从于他人的正确意见,也不会丢面子的。可见,容人之诤实质上是集思广益的极好办法,是明辨是非的必要条件。

可是,“虚怀纳谏”的高调唱了几千年,为什么仍有不少帝王臣子不能做到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因为心胸狭窄,表面上求言纳谏,实际上做的是官样文章,最终多流于形式;有的“议事议人则可”,一旦议及自己,则恼羞成怒,风流大度之气一扫而光;有的自尊心太强,谏者态度和缓,则热情纳谏,而一旦态度激昂,则难以接受,而不看其所谏内容是否正确。因而,虚怀纳谏大多难以真正做到。

那么,如何做到容人之诤呢?

第一,近直友。大凡能容人之诤者,必近“直友”。因为,“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宋朝的寇准与张咏是朋友,可是张咏敢于对同僚说身为宰相的寇准是“虽有奇才,但学术不足”。寇准知道朋友的人品与个性,可深知他讲这话的用意,不仅未生怨恨,反而盛情款待张咏。试想,如果寇、张不是朋友,张咏未必直言评其不足,寇也未必深知其意。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人物、山水、鸟兽画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他听到的只是恭维话,于是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同时代的另一画家董伯仁则说展子虔不过画些北方的穷山恶水,不会画江南的美景。此语传到展子虔的耳中,当然很为生气,但仔细一想,很有道理,于是找来董伯仁的作品细细揣摩,这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了董伯仁的价值,主动去见董伯仁,诚恳地向他学习,两人在艺术冲突中认识了对方,不断来往,取长补短,良性迭加,成为极密切的一对朋友。如果展子虔不纳董伯仁直言,必无画技之进步;如果不进而交董为友,也必无良性迭加,互助互进。

第二,容诤言。容人诤言,首先应鼓励进言。只有预作鼓励,才能使部属踊跃“进谏”,无有“后顾”。金王朝金世宗就经常勉励臣下学习古人舍身纳谏的精神。他说:“联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备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并诏谕:“百司官吏,凡上书言事或为有司所抑,许进表以闻,联当亲览,以观人才优劣。”其至把上书言事作为选贤擢良的重要标准。金世宗还常叮嘱臣下:“联年老矣,恐因一时喜怒,处置有所不当,卿等即当执奏,毋为曲从,成朕之失。”可见其纳谏之诚。其次,应使人言无不尽。朱元璋曾说过:“联每思一介之士,于万乘之尊,其势悬绝,平居能言,临时之际,或畏避不能言尽其词,仓卒不能达其意,故尝霁色以纳之,惟恐其不能尽言也。”再次,应诚受“苦药”直言。“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仁。”良药虽苦口,但能治病;直言虽逆耳,但能治“过”。所以,领导者容人之浄,必得有服“苦药”之耐心,听直言之诚意。

第三,闻必改。容浄之诚的最终表现应是以能否“闻过必改”为准。闻则改,是为真容;否则,便是假容。朱元璋对待进谏的态度是:“其有实而人言之,则当益勉于喜;其无实而人言之,则当戒于不喜。但务纳其忠诚,何庸究其差谬?”意即有实益勉,无实益戒。金世宗也曾告谕百官:“联旨虽出,宜审而行,有末便者,即奏改之。”“凡己奏断之事有未当,卿等,勿谓己行,不为奏闻改正,联以万机之繁,岂无一失,卿等但言之,联当更改,必无吝也。”可见,金世宗容人之诤也是以改为先。

第四,置便利。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群臣众吏难得一见,尤其是“草野”之民更是难见“龙颜”。即便是现在,各级领导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时间也毕竟有限。所以,虽能容人之浄,也难以实现。这就必须为“谏诤”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在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创设了“公车上书”之制,就是为天下吏民上书言事提供方便。武帝为了奖励天下吏民上书言事,特设公车司马一职,属卫尉,秩六百石。武帝这样做,旨在“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于是,一时之间,上书言事者多达千数。朱元璋为鼓励进谏,还规定“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联前”,使臣民上书能够送到御前,不致中途泄密,招致官吏

同类推荐
  •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对于尼采,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停留在“形而上学家”的认识上。当然,这个“形而上学家”是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有别的“新形而上学家”,或者是一个“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就尼采早期提出“审美形而上学”命题以及中晚期提出的“权力意志”等学说而言,这种认识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仅止于此,我们就会忽略尼采思想、特别是其晚期思想的高度复杂性,忽视尼采在其写作生涯最后两年中彻底反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谱系学,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异质性的体现。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特别清凉

    特别清凉

    本书从作者雪漠的作品中精选一些具有励志作用的名言警句分类编排,并配以书法和绘画小品,内容包括认识生命、认识自心、了解生命人生的真相,保持心灵的纯洁,不执着于个人得失,超越个人的局限等方面。
  •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陈果博士,多年来因课堂视频而红遍网络,她的课堂付费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热门推荐
  • 旧事依旧

    旧事依旧

    一个不知名的人的成长与蜕变的故事
  •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神游诸天虚海

    神游诸天虚海

    一位寻常般的穿越少年,在得到了一点点机缘之后,神游诸天万界,无尽虚海,直至超脱的故事。“我为林青。幽幽林郁,无奇青草般的林青。诸位请多多指教……”屹立于无尽时光之外的林青,面对所有存在,如是说道。
  • 太极掌乾坤

    太极掌乾坤

    太极传承家族年轻天才子孙,叶凌天,天资聪颖,悟通太极心法,习得太极拳和太极剑。因执行家族任务,不幸遇害,后穿越到炎黄大陆,凭借前世武功和不懈努力修炼,历经各种劫难,终成至尊强者,名动世间!
  • 家常美味主食

    家常美味主食

    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对各类食品进行分类阐述,详细介绍各种烹饪方法,简单实用,通俗易懂。主食的做法更是深入浅出,让读者即学即会。倾力打造出让你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
  • 启天本纪

    启天本纪

    古战场传来的怨嚎,深渊处不断的暴动。莽荒森林妖族的肆虐,一切都在预示着什么。有歌曰:吾等皆为天地生,一世本为他人尊。奈何生却不逢时,坎坷命途谁人知。夺天造化逆天命,不知何日可问鼎。命不久矣死可期,今生无望得天机。少年吴启得史纪传承由本纪对抗末纪的战歌,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那片森林说起!
  • 桃花女阴阳斗传

    桃花女阴阳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天双灵大小姐

    逆天双灵大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双灵特工,一朝穿越,废材中的极品废材!他是极天修罗鬼域帝尊,却意外中的意外,遇到了她!她扬言:为他踏平世间坎坷!他扬言:为她倾覆万千繁华!当聪慧勇敢的她,遇到了强大气场的他,颠覆九州,乱世繁华!
  • 蛊王不蛊心

    蛊王不蛊心

    孤蛮本来只是一个蛊族后人,与世无争,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血染雪山。一个白袍公子就这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伸出了手,扶起染血的他。“你的家没了,从此我给你一个家。”从此他便愿为公子赴汤蹈火,直到有天,孤蛮发现,自己对公子有了感情。可是公子却爱上了他自己的王兄。辗转经年,他究竟能不能得到他!此文耽美,不喜慎入!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做出全面的解读。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影响可谓至深至远。本论文在对爱默生的两个核心观念——超灵和自立进行详细解读后,还尝试从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