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去,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庄子》)
【译文大意】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湖泽之中,自认为藏得很保险了。但是,半夜里强有力的人把它背走了,糊涂的主人还一点不知道。不论是小东西还是大东西,藏得再合适,都有可能丢丧。如果把天下藏于天下,那就没有什么可丢丧的地方了。这才是令事物常存不失的大情理。
【阐释】老庄哲学的精髓在于顺其自然。他强调,做任何事都不要刻意追求某种目标,因为刻意追求的本身就离开了自然天成的轨道,结果是越刻意追求的东西越是得不到。“藏天下于天下”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所以天下才永远不会丢失。现代许多人过份追求自我,有的人甚至走向偏激,使自己孤立起来,想保留一份完整的自我,其结果很可能是丢掉了自我。
其乐彼与此同
【原文】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译文大意】古时候所说的得志,并不是指的高官显爵,而是说自身的快乐无以复加罢了。现在所说的得志,说的却是高官显爵。高官显爵在身,并不是自然性命的产物,而是身外之物偶然到来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既然是暂时寄托,它的到来就不可拒绝,它的逝去也不可阻止。所以不要因为得到高官厚禄而骄纵横行,也不要因为穷困潦倒而趋炎附势。快乐都是相同的,指的是无忧愁而已。如今寄托的外物离去便不高兴,由此看来,虽然快乐,却恰恰是自然真性的伦丧。所以说,将自身丧失在物欲中,将真性丧失在世俗中的人,叫做本末颠倒的人。
【阐释】庄子在这里讨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庄子认为,快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出于自然真性的流露,那就是真正的快乐。他认为,斤斤计较的人永远没有快乐可言,因为他把自然真性伦丧在物欲之中,虽然他们也会因满足而高兴,但那不叫快乐,因为他们必然会为失去而忧愁不安。快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豁达人生的赏赐,是超脱于物欲之外的境界,只有对物欲做到“来不可拒,去不可阻”,快乐才能与你同在。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译文大意】孟子说:“有品德修养的人,说话不一定守信用,办事也不一定坚决彻底,只不过本着‘义’行事。”
【阐释】后世有一种误解,认为儒家学说主要讲人性的修养和礼法规范,其学说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所以本身已成为僵化的教条。但实际上儒家学说中包含大量的辩证思想和灵活的权变思想,这从孔、孟等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一个大概。比如说,有一次曾子住在武城,遇上越国军队进攻,曾子率先逃跑,而等敌人退去他又第一个返回,人们指责他表里不一,他就用孔子被围时七十二人都躲避开为自己辩解。有关类似的事情在孔孟著作中还有许多。其实从理论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凡僵化的理论很快就会消亡,儒家学说相延千年不变,这证明儒家理论内部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和权变性。以上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这种权变思想的具体表现。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体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
【译文大意】劳神费心地去要求一致,而不知道那不同的意见实际与你所要求的是一回事,这叫“朝三”。什么叫“朝三”呢?有一个好养猴子的人叫狙公,他用橡树粟子喂猴子,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都发怒了。狙公又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猴子都高兴了。不论名称和实质都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喂法,猴子们的喜怒就不同了。狙公的这种作法,就做到了顺其天性之自然。超脱于是非之外。所以,圣人自己没有什么是非,而是顺应众人的是非,不劳心神地休息于旋转着的巨轮中央,左旋也行,右旋也没有什么不可,这就叫做“两行”。
【阐释】任何事物都有许多角度,不同的角度给人产生不同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些印象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罢了。我们每个人在衡量事物的时候,总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去思维,听不见不同意见,如果我们能做到顺其天性之自然,超脱于自己的是非观以外,也许会意外发现:其实我们与别人在看待事物的原则上并无不同,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始乎阳,常卒乎阴
【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于鄙,其作始之简,其将毕也必巨。
(《庄子》)
【译文大意】靠技巧来进行角斗的人,常常是以正当手段开始而以耍阴谋告终。技巧玩得过份,就变成了诡计多端。照酒令饮酒的人,常常是开始还有秩序,后来就乱套了。饮酒过量,就会变成发酒疯。一般办事也是这样,常常是开始时互相谅解,结束时互相欺诈;开始时简洁,将要完结时必定庞大繁杂。
【阐释】任何事情都有某种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技巧是为人处世的一个捷径,但过份地玩弄技巧就失去了应有的真诚,使技巧变成了诡计,终究要害人害己。
三人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大意】孔子说:“三人一同走路,其它两位中,必有一位在某些方面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看见不好的方面,就引为以戒,改正自己。”
【阐释】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特别提倡用学习的方法修养自己,从而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尤其孔子学无常师的主张,在现代也有很大的意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没有学无常师的思想,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译文大意】要想缩小它,必须暂且让它扩张一下;要想削弱它,必须暂且让它强大一下;要想废除它,必须暂且让它兴旺一下;要想夺取它,必须暂且给它一点:这就叫深藏起来的高明。柔弱胜刚强就是一个国家的利器,它正如鱼不可脱离深渊一样,也不可轻易向敌人暴露。
【阐释】这一章老子列举了四对矛盾,阐明了它们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实际上这也是老子谋略学中最著名的四条谋略思想。老子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不但善于把握矛盾的正面,而且善于从矛盾转化的反面去考虑问题。以上四条谋略就是利用矛盾发展规律,主动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就象你想要水蒸气,只要给水加一把火,水就自然转化成水蒸气一样。老子的这四条谋略思想最适合“以弱胜强”的情况下使用,弱小的一方积极主动地促使强大一方向衰败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战胜强大的一方的目的。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使用这条谋路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比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有次吴国想去攻打齐国,勾践就送给夫差许多礼物表示支持,以此使吴国削弱。果然,吴国打败齐国后国力被大大削弱、最后终于在五湖为越国所败。
不自生,故能长生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译文大意】人们常说天长地久,天和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和地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长存不灭。因此圣人谦居人后,人们反而听从他的领导;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得保全;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他的个人利益反而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保全。
【阐释】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价值能得到社会承认而拼博奋斗,但怎样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呢?老子用天地因为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永恒存在的比喻,告诉人们:你在社会上不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而是首先想到别人,那么你的价值就自然被社会承认,因为这样做正好符合“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周恩来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从不图谋个人私利,因而英名长存,真可谓“死而不亡”。现代人应该好好体会一下老子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思想精髓。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势,清静无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译文大意】成就极大却好象还有欠缺,所以永远受益;知识极充实却好象还很空虚,所以永远用不尽。性格极其坚强却好象很怯弱,极富巧智却好象很蠢拙,极能言善辩却好象不会说话。动可克制寒冷,静可抵制酷热,清静无为是天下正理。
【阐释】老子在这章里描绘了最完善的理想人格。他认为所谓理想人格应该是内敛而不外露。纵观老子思想,他对外露的性格、智慧、才华等都持反对意见。其原因有二:一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锋芒毕露,处处占先的人还没有达到圆满的修养程度。二是从实用的角度看,锋芒毕露的人迟早会损害自己。因此老子的处世原则,应该是“锥处囊中”之类,也就是“大智若愚”之类。现实的许多事例也证明,过份锋芒毕露的人就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很快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梅之中,只有那些内敛而不外露的人才有其绵长的生命力。因为从大家的心理承受来看,更容易接受那些内敛而不外露的人,而很难长期接受那些锋芒毕露的人。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
【译文大意】江和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和海善于处在百川之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要在人民上面统治他们,就得用言辞向他们表示谦卑;要在人民面前领导他们,就得把自己摆在他们后面。所以圣人站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压迫,站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认为是妨碍,乐于推戴而不厌弃。这是因为圣人不与人竞争,所以普天之下才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阐释】这一章老子既是讲统治方略,也是讲处世方略。他认为圣人没有个人的是非标准,而是以人民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样才能处民上而“民不重”,处民前而“民不害”。由此引出老子的处世哲学,即应善处下位。老子善处下位的哲学与儒家“君子恶居下流”的哲学是相互对立的,但这种对立就如矛盾双方的对立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将两者融汇贯通,就可扬长避短,不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心理平衡,都能有所作为。
善为士者不武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第六十八章》)
【译文大意】最好的武士从来不耀武扬威,善于作战的人从来不以意气行事,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从来不与敌人硬搏,善于用人的人总是情愿处在被用者之下。这就是所谓不争之德,所谓巧用人力,所谓符合大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
【阐释】谁都想获得成功,但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是强有力。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强有力?应该是强有力的反面。比如说,中国有句古话“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意思是武力可以使人屈服,但并不能使他的心屈服。历史上许多征服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强有力”并非仅仅是指强有力的本身,而应该是强有力的反面,这也就是刚之极为柔、柔之极为刚的道理。因此在老子思想中“不争”就是柔之极,所以才能转化成“莫能与之争”。
祸莫大于轻敌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摧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
【译文大意】古代兵家有言:“我不敢主动进攻别人反而宁愿不得已应战,不敢先进一寸来发动战争反而宁愿退后一尺以避免战争。”就好象自己无行列可进,无手臂可伸,无弱敌可摧,无兵器可执。战争中的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失去了道。所以对抗双方兵力相当,怀有悲壮心情的一方必可获胜。
【阐释】老子在这一章中讲战争之道,但战争之道和处世之道是相通的。与人相处应以和为贵,宁退尺,不进寸,逼迫别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逼迫自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逃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个四章》)
【译文大意】祸患尚处在安静的时候易于把持,祸患还没有表露迹象的时候容易筹划对策;祸患还处在柔弱状态容易消除,祸患细小时容易打破:防患于未然,止祸于未敌。一个人抱不住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开始生长;九层高的台子,是从不断堆土开始增高;人到千里之外,是从足下第一点开始行进。人们作事,常常是接近成功而失败,如果能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阐释】这一章是上一章“图难于其易”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得出“防患于未然,止祸于未乱”的结论。他告戒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善始善终;力戒好高鹜远。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得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八章》)
【译文大意】为政宽松,民情就纯厚;为政严苛,民情就狡诈。灾祸就紧靠在幸福旁边,幸福里面也埋藏着灾祸。有谁能知道这二者的究竟?难道这二者没有一定的常规?正常变为反常,好的变为不好的。人们为这种变化莫测的现象所迷惑,由来已久。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以边角割伤别人,廉洁而不以棱尖划伤别人,耿直而不至于放肆,光明而不至于耀眼。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
(《孙子兵法·中卷·虚实篇》)
【译文大意】因此,使敌人的形迹暴露而我军的形迹不暴露,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在一处,而敌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在十处,这就是以十股兵力对付一股敌人,那么就会造成我众敌寡。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去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交战的敌人就弱小有限了。我军要进攻的地方不能让敌人知道,不让敌人知道,那么它要防备的地方就多;敌人防备的地方多,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兵力就少了。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少;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少;处处防备,处处兵力不足。兵力之所以不足,是因为处处被动地去防备别人的缘故。兵力之所以众多,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的结果。
【阐释】兵力的众与寡是虚实的又一具体表现。在战场上要以各种巧妙的伪装和欺骗来隐瞒自己的兵力、行踪、企图等等。敌形现,我即合众而击之,我形不现,敌必分兵以设防。分则寡,合则众。敌不知虚实,对我捉摸不定,我则可集中兵力,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进攻敌人。古往今来,“示形”之法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遣颜良等围攻曹部将刘延于白马城。袁绍率兵准备在黎阳渡河。曹操打算率兵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对曹操说,敌众我寡,直接北救是不利的,必须使袁绍兵力分散才能取胜。建议曹操派一部分兵力到延津,装出准备渡河“向其后”的样子,袁绍必然会“西应之”。然后,乘其兵力分散,再派轻兵击白马城。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听说曹军渡河,立刻分兵西应。曹操则率军直取白马,斩杀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官渡一战,曹操以“形人而我无形”的佯动示形之法,使“我专而敌分”,是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
“形人”之法可因敌我之情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弱而示强,强而示弱,以假乱真,实施佯动等等,都是“形人而我无形”的具体运用。
通九变之五利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兵法·中卷·九变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主将接受了君王的旨令,动员和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去出征,在难以通行的地区,不可以驻扎营地;在四通八达的地区,要与诸侯结交;在无法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遇到道路狭窄进退两难的地区,要巧施计谋;陷入无路的危险地区,就要拚死坚决奋战。有的道路虽然可以走但不走,有的敌军虽然可以打败但是不打,有的城堡虽然可以攻占但不攻,有的地盘虽然可以夺取但不争,有的君命虽然可以接受但不接受。因此,将帅能真正精通“九变”(即各种机变)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不能真正精通“九变”的运用,虽然了解了地形,也不能占有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运用“九变”的战术,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阐释】两军交战不可全部遵循常理,要能够随机应变,要分清利害的大小、重轻,远近,来趋利避害。孙子在此指明“五和”,在战争中要能遇势而变,因利制宜,这样才能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起来。
公元679年,大将裴行俭奉命率军进击东突厥,军至单于界北,天色已晚、部队已安营扎寨,堑壕也已挖好。裴行俭却改变命令,让部队向高岗处转移营地。夜里,风雨雷霆暴至,开始设营的地方。水深丈余。渚将莫不惊骇。此为“圮地无舍”之一例。有的敌人不要马上攻击它,应因情势和全局需要而灵活确定攻击的时间和方法。平津战役就是一例。当时毛泽东同志指示:在东北野战军未全部入关以前,华北野战军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只作“围而不打”之部署,以便稳住敌人;同时,指示东北野战军要不顾一切疲劳,迅速秘密入关,插入平津线各点之间,采取“隔而不围”的部署,只作战略包围,隔断敌人间联系,切断具退路。然后光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又指示淮海战役前线的我中原、华东野战军,留下北杜聿明集团,暂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逃。正是由寸:采取了各种“军有所不击”的形式,才成功地抑留、分割、包围了敌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而为了总的战略目标,有的地盘可以不争,甚至有时可以放弃一些地盘。毛泽东同志就曾特别强调,不要汁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目标在于消灭敌之有生力量。1945年,日本侵华军队投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先于国民党军到达东北,后来蒋介石派大军进犯。为了避敌锋芒,中共中央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认真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的正确方针,就是“地有所不争”谋略的生动体现。
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指挥员应能审时度势,临机处置,对上级原先的命令,有时也可以不接受。刘伯承同志在1948年6月总结三军会师、逐鹿中原、机动歼敌的战法时,就曾告诫各级指挥员,在机动中,各级指挥部应在贯彻上级总的意图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突发或变动了的情况,而不应机械地去执行上级的某些已不能适应新情况的指示。他举例说:“宋时轮、陈再道两纵于三十日在高庙集、兴隆镇地区,根据我们的基本命令与当时张轸的实际情况,不是向东而是向西,未完全执行两兵团命令,只以一一纵进到庙庄寺、苗店之线,就势转移兵力向桥头西方围击,故能歼敌六千余人。”刘伯承肯定“这种机断行事是对的。”也就是说“君”命可以有所不受。
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三十六计》)
【译文大意】宁可假装胡涂而不有所行动,也不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策划,不露声色,就象冬天的雷电,储存力量,待机爆发一样。
【阐释】这是欺骗麻痹敌人,表像癫痴,内里清醒,行动诡密、灵活的一种计谋。古时运用此计者很多。话说秦朝末年,我国北方匈奴内部发生了一次政变。政变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儿子冒顿发动的,他杀了自己的老子。当了匈奴的单子。
原来头曼先已立冒顿为太子,后来爱妾生了一个小儿子,于是头曼想废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头曼叫冒顿带礼物去与另一个北方游牧民族月氏通好。但当冒顿到达月氏,呈述头曼的友好之意后。头曼这边却带兵突然袭击月氏,想借月氏杀掉冒顿。月氏国君大怒,果然要杀掉冒顿,冒顿盗了月氏国君的宝马逃归匈奴。从此、冒顿发誓要杀死头曼。而头曼也假意安慰了他一番,又用一万骑兵来笼络他。冒顿假装不知道父亲的心思,他每日率领他的骑兵进行操练,他还自制响箭,命令他的部骑练习射杀,并规定,他的响箭射到哪里,所有的人都要跟着他射向哪里,有不跟着射的,立即斩首。有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一匹好马,跟随的人不敢射,他当场就把他们杀了;又有一次,他把响箭射向自己的妻子,他左右谁也不敢射,他又把他们全杀了。从此,冒顿的响箭射到哪里,他的部骑就射向那里。有次冒顿在打猎时碰到头曼的好马,他用箭射去,他的左右也跟着射起来。冒顿知道他的部骑能够为他所用了,于是,常带着左右部骑陪他父亲头曼去打猎。有一天,冒顿突然用响箭射向头曼,冒顿的左右部骑都随响箭一起射头曼,头曼被杀死,接着冒顿杀死了他的后母及弟弟,自己当起单子来了。
另一个北方民族东胡比匈奴强大,听说冒顿杀父自立,想趁匈奴国内人心未定、政局未稳之际,向冒顿勒索。于是派使者到匈奴找冒顿,要冒顿将其父的宝马送与东湖。冒顿虽年轻,却很有胆识,善用心计。他知道东胡比他强盛,如不答应它的要求,东胡借此兴兵进犯,匈奴是敌不过的,于是决定送马。不过却故意召群臣来商议,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宝马,怎能送给东胡?”冒顿说:“我们不应为一匹马而与邻国闹得不和睦呵!”说着将千里马牵出,送与东胡来使。群臣以为冒顿不珍惜国宝,都很惋惜。东胡君主以为匈奴单于冒顿已被他的强大所震慑,很是得意忘形。
不久,东胡君主又派人到匈奴,对冒顿说:“我们君主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阏氏是匈奴对单子妻妾的称呼。东胡君主前次来要千里马,冒顿给了,以为冒顿怯弱,又进一步要冒顿的妻妾,真可谓欺人太甚!冒顿这次仍假装痴呆,又召问群臣,群臣十分愤怒,东胡怎么能要我们首领的妻妾,难道我们匈奴人的刀箭就这么不中用!看到群臣激愤的情绪,冒顿很高兴,知道只要他一声号令,他们都会冲锋陷阵的,只是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对群臣说道:“为了与邻国和睦相处,怎么可以爱惜一女子呢?”于是从侍妾中挑选一名送到东胡。群臣以为冒顿是个懦怯之徒,连爱妻娇妾都可送人。东胡君主如愿以偿,以为冒顿可欺,越发骄横。
本来在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片约千余里的荒原无人居住,但这片荒原毕竟是属匈奴所有,由于天气变化,荒原水草又丰茂起来。东胡君主见了,想占领这片地方,认为匈奴反正不敢反抗东胡,派个使者去说一声,就可将这片千里草原占为已有。于是又派使者来匈奴找冒顿。
冒顿听了东胡的要求怒火中烧,但仍向群臣问计。群臣以为冒顿痴愚,连国宝、爱妾都可拱手奉人,何况荒地。因此有的就回答道:“这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割也可以,不割也可以。”冒顿大发雷霆说:“这是匈奴的土地,随便割让给人家,还有国家吗?”冒顿立即把主张割让的人杀了,宣布讨代东胡,只准前进,不准后退。结果东胡在这次战斗中为匈奴所灭。
无中生有
【原文】诓也,非诓也,实其所诓也。少阴、太阴、太阳。
(《三十六计》)
【泽文大意】用假情况蒙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以各种假象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
【阐释】“无中生有”乃是“虚中有实”,用假象欺骗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的一种计谋。此计出于《尉缭子·战权》:“有者无之,无者有之。”
无中生有,在近代、现代战争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权谋。例如,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战斗中转入坑道。为了把斗争焦点推向坑道外部,决定在深夜敌人困乏之时,以单兵或小组形式主动出击骚扰敌人。志愿军战士在跃出坑道之前,先乘敌人发射照明弹、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的瞬间,迅速侦察好攻击目标和出击道路,然后有意制造了一个无中牛有的假象,向外投掷罐头盒子等能发出响声的物品。开始时,敌人闻声而动,向着响声开火射击。但经过屡次三番地搞,敌人逐渐明白过来了,原来这是假的。敌人连续上当,并被弄得精疲力竭,于是由警觉变为麻痹。乘此机会,我志愿军出击小组迅速而隐蔽地摸出洞口,跃出工事,炸毁了距我方守备洞口十多米远的两个敌人地堡。当敌人弄清情况后,我志愿军出击小组的全体战斗人员已安全返回坑道。
古代战争中也有许多运用这一计谋的例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雍丘县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带军攻打雍斤城,守将张巡率兵奋勇迎敌。
几次战斗后,箭已用尽,城内造箭的工匠和材料也大大缺乏。而张巡兵少,守城的主要武器就是箭,张巡焦急万分。急中生智,张巡命人搜集稻草,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穿上黑衣,夜晚命士卒用绳子拴住,慢慢缒下城去。令狐潮闻报,以为张巡率部下夜袭,不敢冒然迎击,就下令射箭。贼兵得令,争相发箭,时万箭齐发,急如雨注。这时令狐潮率领队伍亲临阵前,在夜色中,朦朦胧胧,只见张巡的军队在城墙外,爬、卜缒下,既未见其冲过护城河,也未见张巡收兵回城卜,终于引起怀疑,再仔细一看,方知上当,原来是草人。便急令停射,但张巡已得箭上万支。
第二天晚上,张巡仍令士卒继续放草人,贼众大笑,视若无睹,于是张巡选派五百勇士,用绳缒下城来,贼军以为又是草人,毫无戒备。这五百勇士下得城来,如人无人之境,直奔令狐潮大营。一时杀声震天,贼军不知虚实,哪敢迎战,个个抱头鼠窜。张巡在城楼见五百勇士得手,大开城门,率众人冲出来。一阵混战之后。张巡只两千人马竟打败令狐潮四万之众。令狐潮败阵后,恼差成怒,把雍丘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这时城内饮水、柴草快用光了,形势非常严重。张巡又生一计,派使者对令狐潮说:“张将军眼看柴草、饮水将用尽,愿撤出城,带兵出去。但撤走时,众士卒恐将军围杀,请求将军串部暂退六十里,以保证安全撤退。”令狐潮围城三个月,屡战屡败,正无计可施,见张巡愿撤,十分高兴,同意将部队撤后六十里。于是张巡带兵出城,命令一部士卒四处取水,其余士卒拆毁雍丘四郊三十里内所有房屋,将拆房所得木料全部搬人城中。第二天,令狐潮派人打探城中情况。回报说,张巡并未撤出,倒是沿途所有房屋被拆毁,才知又上了当。
张巡在作战中能做到知彼知己,多次运用“无中生有”的计谋,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因而获胜。
随机应变
【原文】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三十六计》)
【译文大意】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谋略的运用也要依据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谋略。谋略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想象去生搬硬套,就要招致失败。
【阐释】此为古本兵法《三十六计》的总说,它提出了对于计谋形成与本质的看法,即各种计谋都不是人们凭空设想的,而是依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制定的。其设谋用计所依据的客观规律之点,就在于利用事物发展变化所存在的“机”。而设计用谋,就是善于发现和捕捉事物发展变化之“机”。下面举一个直接依据事物演变之机而制定计谋的例子。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县城有家大当铺,一次他们收购了一件古玉器,以为是稀世之宝,立即付一千两银子,事后却发现是一件伪制品。当铺老板去请教一个名叫徐文长的人,聪明的徐文长叫老板抓住事物客观演变所存在的“机”,告诉他如何去做,结果使事情得到解决。过程是这样的:
过了几天,当铺老板备了一桌酒席。宴请当地名流和同行,并向客人宣布:“今天宴请大家,是因敝铺以一千两白银收购了一件天下罕见的汉代古玉器。如今当期即满,特请大家观赏。”但就在管事的捧出玉器时,不小心滑了一跤,把玉器打了个稀碎。此事传遍绍兴城,那个典当的骗子心想,玉器打碎了,我按期去收领,他们没有原物,只好赔偿,我岂不又可以敲他一笔银子了。于是他凑足一千两银子去赎物。当铺管事收点了银子,便把那件假玉器归还了他。骗子惊呆之后,无有二话,乖乖地拿着假玉器走了。原来摔碎的那只玉器是仿做的,此计救了当铺,也惩治了那个骗子。
另有一类计谋是人为地制造事物的演变之机,并加以利用。这里有一个现代的例子。
在上海一家著名饭店里,正在为第二天就要回国的十几位外宾举行送别宴会。其中一位外宾被眼前雕刻着九条飞龙的酒杯一一“九龙杯”所吸引,想窃为已有。于是佯装醉酒,手舞足蹈地乱说乱动。乘人不备,把一只九龙杯塞进皮包。外宾的举动被服务员发现了,饭店方面考虑,若硬行翻外宾皮包,他会提抗议,造成不利的影响;若要悄悄去取,他的皮包又不离身;若在第二天他上飞机前把他扣下,怕夜长梦多,事情有变化。情况汇报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问,今晚为外宾安排了什么活动?饭店经理回答说是杂技表演。周总理笑了:“这不就很好嘛。”
杂技场灯火通明,一位魔术师走出台,一张方桌上放了三只九龙杯,这时魔术师用布把三只杯子蒙好,走开几步,掏出手枪对准方桌打了一枪,揭开布一看,只剩下两只九龙杯。那一只在哪儿?魔术师走下台向窃了九龙杯的外宾深深鞠了一躬,请求他把皮包打开。那位外宾虽然有些迟疑,但也不得不打开包。魔术师高高举起九龙杯,杂技场里响起阵阵掌声。
李忠臣机敏救人
【原文】三月,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张涉受前湖南观察使辛京杲金,事觉;上怒,欲置于法。李忠臣以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请,言于上曰:“陛下贵为天子,而先生以乏财犯法,以臣愚观之,非先生之过也。”上意解,辛未,放涉归田里。辛京杲以私忿杖杀部曲,有司奏京杲罪当死,上将从之。李忠臣曰:“京杲当死久矣。”上问其故。忠臣曰:“京杲诸父兄弟皆战死,独京杲至今尚存,臣故以为当死久矣。”上悯然,左迁京杲诸王傅。忠臣乘机救人,多此类。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译文大意】三月,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张涉收受前湖南观察使辛京杲的钱财,事被发觉,唐德宗非常生气,想依法处理他。李忠臣以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奉朝请的身分向德宗进言道:“陛下贵为天子,然而老师却因为缺少钱财而犯法,依我的愚见评论此事,这并不是老师的过错啊。’德宗的态度缓解了。辛未,将张涉释放,罢免回家。辛京杲因为私忿用杖打死部曲,有关部门奏请辛京杲的罪按律当死,德宗打算按这个意见办。”李忠臣说:“李京杲早就该死了!”德宗问其原因。李忠臣答道:“辛京杲的父兄都战死疆场,只有辛京杲至今还活着,所以我认为辛京杲早就泫死了。”德宗听了,很怜悯,把辛京杲降职为诸王的师傅。李忠臣利用机会救人,大多如此。
【阐释】巧言相谏往往比直言强谏更起作用。同一目的,思虑问题时不能只从正面着眼,从侧面加以考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