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02500000001

第1章 哈佛的员工管理艺术

狠抓道德管理

职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需要和利益所引起的生活活动的主观动机、生活观念是其生活方式的内在因素。它推动、制约、支配和调整着职工的各种活动,是构成职工生活态度、生活行为的关键和调节器。

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尤其要注重职工的道德管理与生活方式。这对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事关重要。随着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全面展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改变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的生活方式及观念,怎样创造和建立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前人们,特别是青年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要问题。

职工生活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职工的生活方式在职工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合理地安排它,逐步使职工的生活方式科学化、健康化和文明化,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劳动中、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地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职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进行生活,就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而是一个能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列职工生活的幸福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前,生活方式的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致在企业中出现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职工的精神生活不丰富、不高雅,劳动环境不好,住房条件差,伙食质量低,职工的幼儿入托难,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抛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要努力在全社会调动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为我国人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所谓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的一定方式。

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活动,都是既受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又同时受自己的主观条件制约。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所不同。它们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人们在各自的生活活动中,都必然具有独自的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这些特征和特点的总和就构成了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定形式,即生活方式。

企业职工的生活方式是指职工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它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职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需要和利益所引起的生活活动的主观动机、生活观念是其生活方式的内在因素。它推动、制约、支配和调整着职工的各种生活活动,是构成职工生活态度、生活行为的关键和调节器。

而职工生活方式的外在因素则是指他们的社会生活活动,是主观动机、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的实施和体现。职工生活方式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

但是,由于人的意识的复杂性和变化着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二者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一定期间也会出现不平衡的脱节现象。

一定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决定的。职工的生活方式也是这样。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社会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制约和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各阶级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新型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企业职工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类型的社会生活方式相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它消灭了旧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同时,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人们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和平等互助作为人们指导自己行为的原则。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将日趋完善和合理。这无论与封建的自给自足、闭关保守、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相比,还和以金钱至上、极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相比,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从一个企业或工厂来说,这不仅表现为职工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特点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而且表现为,职工的生活方式还通过对其精神状态的影响制约着他们的社会生活活动,并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作用。

合理的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能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则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稳固的历史继承性,任何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都要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反映和体现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活动中去,使其生活方式带上时代的烙印。

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职工的生活方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职工生活方式的生命力所在,标志着其发展趋势和进步程度。

但是,职工生活方式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一面,其中包含着前人生活方式的精华,继承了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凝固化了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这是新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基础。新旧生活方式的交替并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要经过一个过程。其交替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纵向联系,而这种纵向联系则构成了生活方式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既是对旧的生活方式的继承,又是对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目前,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执行,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收入增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到处盖新楼,绿化环境,人民到处购买高档消费品,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化,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由物质型向文化知识型转化……总之,人们按照新的方式生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人们包括广大职工,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积极地调整、控制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在更高的层次上朝着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向前发展,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道德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职工大会上,谈到生活方式的其本内容时,职工的实际生活系统包括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既有劳动生活,又有家庭生活;即有物质消费生活,又有精神生活和闲暇生活。职工生活的这些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但它们又相互区别,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因此,我们可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区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等。而每一种生活方式又都是一个具有不同构成要素和活动特点的整体,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所以,认识和把握职工的生活方式,不仅要从总体弄清其构成要素和总体特征,而且要认真把握其每一分支生活方式的内容、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劳动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的人生观和劳动观指导下,为谋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或提供劳务的相对固定的活动方式。它由劳动职位、劳动形态、劳动态度、劳动生活习惯等要素构成。在有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人们的劳动活动主要是在职业生活中进行的,所以,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具有着强烈的职业特点。

在职工的生活方式系统中,劳动生活方式居于主导的地位,它是整个生活方式和其他分支生活方式的基础,它制约和决定着其他生活方式的内容与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不同,人们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生活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初期,即原始社会,人的智力还不很发达,工具也很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因此,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生活方式都是简单劳动方式。人们在劳动中采取极其简单的集体协作的方式,劳动中的分工也就要是自然分工,男人狩猎,女人采集。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在奴隶社会中,人劳动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奴隶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劳动。奴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以及家庭劳动之中,但是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只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主阶级鄙视劳动,譬如,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视为“畜民”,并根据他们所从事的不同劳动而给他们规定不同的名称: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称为“众人”,从事畜牧业劳动的奴隶被称为“刍”,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奴隶被称为“宰”,为奴隶主家庭服务的奴隶被称为“妾”、“仆”、“臣”等。统治阶级不再参加体力劳动,使得体力劳动不再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到了封建社会,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皇帝是最大的封建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社会充满着神秘的宗教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祖祖辈辈进行着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小生产的劳动方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一生在几平方公里之内打转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社会时进入了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被广泛地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机器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

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劳动手段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过程逐步由机器化变为自动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化劳动方式代替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广大工人处于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因此,他们的劳动、收入等仍然为资本家所摆布,生活也没有保障。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企业里成了企业的主人。这时,劳动不再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劳动,而成了满足自己和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手段。

这时,工人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社会的利益在劳动过程中达到了统一。这就为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广大职工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劳动,为提高工作效率而努力奋斗。

但是,要使广大职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伟大意义,自觉地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纪律,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习惯,在当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对待劳动的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还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职工的思想。因此,加强道德在社会主义劳动生活方式中的调节和指导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而进行的正常性的消耗和使用各种消费资料的活动方式,由消费意识、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性质和消费水平等因素构成。

消费意识是指导人们消费活动的心理和观念,在消费生活方式中居主导地位;消费包括生理上的使用和消费能力,又包括文化和知识上的消费能力,还包括人们取得消费资料的经济条件。人们在具有一定的消费意识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才能进行消费,消费能力是消费活动得以进行和完成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业、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消费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消费结构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生存性的消费比重下降,发展和享受性的比重上升。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扇等现代化电器化产品进入了普通职工家庭。所有这些,对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生产热情,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人民素质,建设两个文明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的消费生活水平还将会进一步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在人民消费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这些年来,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滋长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讲排场、讲阔气、奢侈浪费;有的人甚至盲目推崇西方的高消费,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职工,如何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生活方式,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应特别强调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社会主义的消费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幸福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它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一种积极进取的消费观。

它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不同。这种消费观是以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同时也是有利于家庭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消费观。正因为如此,它要求人人不能仅仅把个人享乐看作消费的目的,而要把消费看成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集体事业前进的方式与手段;不是把消费看作是追求“时髦”的一种自我表现,而是把消费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一种方式。

要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消费观调节、指导自己的消费意识、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社会主义消费观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挥霍主义。

其次,科学地安排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由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构成的。生存资料是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资料。一般地说,生存资料的比重下降,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的上升,这是消费资料进步的表现。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花在吃上的钱比重有所下降,相反,花在用、穿高档消费品上的比重逐渐上升。这是我国消费方式朝着进步方向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每个人每个家庭由于经济收入不同,消费结构变化也有所不同,这是合情合理的,不可强求一律。

但是,也有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不会科学地安排消费结构,有了钱,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结婚讲排场,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结果,婚后负债累累,弄得家庭关系不和,有的甚至行窃坐牢。因此,科学地安排消费结构,量入而出,勤俭度日,合理安排,也是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必须正确对待的一个问题。

最后,努力养成并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习惯是人们在长期消费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殊的消费行为倾向。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等良好的消费习惯不但能使自己的劳动收入同生活消费相一致,使个人和家庭生活有妥善的安排,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坏的消费习惯,例如不讲卫生的饮食习惯,月初大花月末拮据的花费习惯等,不仅会给个人家庭的生活带来不便和不良后果,也有碍个人身心健康。

精神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及其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有意志、信念、理想和道德,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因此,他们既有物质生活需要,也有精神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是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的高尚和低下,能反映出一个人精神文明的程度。

企业职工如何安排自己的精神生活方式,总是和他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他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哪怕物质生活很艰苦,他也能在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作出卓越的贡献。相反,如果他生活很富有,钱财也不少,却没有理想、抱负和文化需求,整天满足于口腹之欲,沉湎于吃喝玩乐,我们能说他比前一种人精神生活更高尚,文明程度更高吗?显然这是不能的。

目前,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里,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很高,但精神生活质量却很低劣。人们精神空虚,缺乏理想,吸毒、犯罪、堕落、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富有并不能简单地与精神文明划等号。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及其生活方式,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方式对广大企业人员如此重要,那么,它包括哪些内容呢?简单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是人们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没有学习,人类的文化就不能延续,社会就不能向前发展。同时,学习也是人们提高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的重要途径。从懂事起,自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后,要干一行,学一行;干到老,学到老。对于看重知识文化的人来说,书籍成了启迪他们的心灵的良师,文化科学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伴侣。

其次,精神生产活动。这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精神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特别对企业中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来说,他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简直是合二而一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中有生活,生活中有生产。为了使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他们往往废寝忘食,费尽自己全部的心血。

再次,精神交往活动。它是企业成员之间所进行的政治、思想、文化、科学、体育、宗教等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科学技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执行,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在被开放式的频繁交往所代替。

最后,文化娱乐活动。这是广大管理者和职工精神生活方式中最富有个性和灵活性的部分。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对文艺作品、电影、戏曲、音乐、体育比赛的观赏,或亲自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八小时以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身体条件,选择最好的娱乐方式:或琴棋书画,陶治性情;或登高远望,抒展胸怀;或挥臂击水,跃上涛峰。高尚的娱乐生活,能够使人轻松惬意。

职工精神生活的内容及其活动方式是受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不同,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同。社会主义的精神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要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生活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生活的安排要合理,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如其分的安排生活的各项内容,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愉快。

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精神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企业成员应该努力的方向,那么怎样选择和建立自己的最佳精神生活方式呢?

概括地说,第一,要有崇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情操。崇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情操,是职工精神生活的灵魂。有伟大思想和道德的人,永远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第二,利用一切条件,争分夺秒,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

第三,拓宽社交领域,广交各方朋友,了解生活,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增长才智。

第四,参加各种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恢复体力,培养广泛的生活情趣。同时,要坚决抵制粗野下流、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人们这些精神生活方式的进行,相当一部分是在闲暇时间实行的,有的活动几乎全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因此,除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外,对其他职工来说,他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实际上也就是他们的闲暇生活方式。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时间日益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闲暇时间的生活在职工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而,闲暇生活方式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如果掌握和支配得科学合理,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陶治情操,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以充沛的精力从事第二天的工作。

反之,像有些职工那样支配得不科学、不合理,下班后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或搞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甚至酗酒赌博,进行一些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

这样消磨闲暇时间,就不仅不能休息娱乐,反而会走到颓废的道路上去,既不利于自己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不论企业和个人,都要十分重视精神生活方式,重视闲暇生活方式的科学性、文明化。

家庭生活方式是职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所谓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家庭生活的活动方式。

人们都知道,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家庭一直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生活是除劳动生活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它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构成。物质生活是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是指他们在家庭中的学习、娱乐以及内外交往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原始社会,家庭生活方式开始是群婚制,后来相继出现了血缘群婚制、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制。到了奴隶社会,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生活方式,但实际上它“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人的一夫一妻制。”在奴隶主的家庭里,家长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在封建社会,家庭生活较奴隶社会虽有些进步,但还是愚昧、落后。法律公开确认一夫多妻制,明《户律·婚姻》规定:“亲王媵妾十人,世子郡王额妾四人,长子及各将军额妾三人,各中尉额妾二人,庶人许选妾一人。”婚姻实行包办买卖。在家庭生活方式中,实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资产阶级在家庭生活上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婚姻自由。但是这种“互爱”和“自由”,都是以商品交换通行的原则为联系纽带的。家庭生活方式是以金钱关系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男女能平等地广泛地参加社会生产和工作,新的婚姻法还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所有这些,都为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生活方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几年来,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自主婚姻取代买卖婚姻和家长包办婚姻,婚姻成为恋爱的产物,而不再是迫于政治和经济需要的牺牲品。男女双方只要情投意和,就可以组成家庭。人们重视的是男女双方感情,爱情成了衡量婚姻质量的唯一标准。

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年人组成的小家庭普遍出现。以往的家庭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生产职能发达,人们以一家一户进行生产和消费,自给自足,家庭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而现在的职工家庭则逐渐趋于小型化,一般只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它不再是一个生产单位,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栖息的基本场所,具有了较大的相对独立性。

家庭关系的民主程度得到加强。由于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和男女关系的平等,使得家庭由以男性为中心的家长制家庭转变为夫妻、儿女平等的民主式家庭。在现代职工家庭中,不仅夫妻关系平等,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平等,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平等的,在政治上、人格上和其他方面也是平等的。

家庭生活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广大职工不断地完善家庭生活方式,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娱乐有促进和保证作用,而且有益于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不仅能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幸福,而且有助于他们培养和形成高尚的情趣与情操。

广大职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方式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呢?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家庭生活规律和结构,有计划地管理家庭生活,做到有张有弛,兼顾各种需求。在家庭生活中,职工既要满足家庭成员的各种需要,又要进行家务劳动,同时还要安排一定的闲暇活动。家务劳动、闲暇活动和自我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

目前在中国,家务劳动过多,时间过长,已成了影响广大职工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时间上、从工作量上处理好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家庭生活的节律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家务劳动负担,适当增加闲暇生活时间,力争在家庭成员全面发展上有所提高。

其次,要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能够满足职工的生存需要,而精神生活即思想文化修养、精神娱乐活动则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情感满足,因此,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使它们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既不能只讲吃喝穿戴,放弃对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追求,醉生梦死地过日子,又不能不顾家庭生活的实际可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生活,赶时髦,片面追求高级文化用品和享受。

第三,要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成为家庭生活中各个成员的行为准则。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要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们、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夫妻双方都要既尊重对方的人格、工作和劳动,同时还要尊重对方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因为工作分工的不同而歧视对方、伤害其自尊心。要彻底克服家庭生活中旧的家长制作风、大男子主义和重男轻女观念。

抚养和教育好子女是职工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在抚育过程中,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子女,而且要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广大职工在家庭生活中还必须尊敬和照顾好老人,对他们从经济、生活上多给帮助。

目前,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职工的生活方式将会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一个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步地在中国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是时代向人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变革的一种强烈愿望。

在当前情况下,怎样正确引导职工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呢?

第一、要进一步正确地理解生活方式,把握生活方式变革的方向。

生活方式问题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一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总是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它又是该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人们都知道,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废除了几千年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人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主地、尽量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集体多作贡献。

同时,祖国、人民、社会和集体也从各方面保障和满足个人这种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保障和尊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加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职业道德及其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指导原则。

不论在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中,还是在精神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中,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生观和道德观,都是要使其成为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共显不败风范

生活方式的任何变革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这些基本特点。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生活方式本质上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和感情色彩。

生活方式的任何变革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这些基本特点。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生活方式本质上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和感情色彩。

列宁曾说:“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所以,在生活方式大变革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热心鼓励人们合理地追求物质利益,并尽可能做到丰富和多样化,同时,又丝毫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

否则,以为西装革履、美食佳肴、粉面朱唇、尽情玩乐就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那就未免把现代生活方式理解得太简单化、物质化了。如果把职工生活方式的建设仅限于物质享受和吃喝玩乐,那么就会使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建设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社会主义方向,甚至会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上去。

当然强调坚持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决不是否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合理要求。因为吃饭穿衣,各有所好;唱歌跳舞,各有所爱。生活是绚丽多彩的,美是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勇于追求的。任何人想用一个统一模式去约束人们生活方式的作法,都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外国的生活方式,坚决抛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

历史上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浪潮中,生活方式的改革也尖锐地提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经过短短几年的改革,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落后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官贵民贱、家长制、男尊女卑等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彻底否定,就是小资产阶级的一些旧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因循守旧、不图进取、平均主义、妒贤嫉能、安于现状等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这是生活方式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不扔掉这些沉重的包袱,新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改革和四化建设也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传统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要想彻底改变它,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要看到这方面的阻力还是很大的。

有些人把中国一切现存的东西都看成是“家珍”、“国粹”,谁敢要触犯一下,在他们看来,就是冒犯天条。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否定旧传统只是否定其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对其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有益的生活方式,如重礼仪、讲道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无疑还是要继承下来的,有些形式和内容,我们还要把它吸收到新的生活方式中来。

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完全排除是不对的,全盘接受更是错误的。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历来以追逐利润为人生最高目的。他们的一切,包括家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热情和虔诚,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的打算之中,这就形成了他们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空虚的完全对立状态。他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时,也向色情、赌场、凶杀等寻求感官刺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这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流传入中国国内。对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抑制对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可是,有些人对此认识不情。他们在崇洋媚外思想的驱使下,以生活方式“多样化”为借口,盲目地把资产阶级一些低级下流、甚至连西方社会都不齿的东西,也当作“珍宝”引入国内。有些人甚至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灵魂,模仿、学习资产阶级这套腐朽的生活方式,结果给自己、给国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点我们必须时刻记取。

但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某些科学的成分,尤其与现代生产力相联系的一些观念、措施,如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生活高节奏、家务劳动社会化等,对我们还是有用的。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人们都知道,一切社会变化的终极原因,不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也不在于对哲学和永恒真理以及正义的理解之中,归根结底在于该时代的经济。

这几年,中国人民生活方式之所以变化很大,是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分不开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进一步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假如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消费品就不能增加,市场就不能繁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有现代化的消费生活方式。这些年来,正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连年增长,城乡建设了许多新的住宅,工厂生产出了亿万台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以及高档呢绒绸缎,农业生产出了大量的粮、棉、油、麻及肉、禽、蛋等主副食,人民的衣、食、住、行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之中。

所以,只要我们进一步演化改革,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将会蓬勃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另外,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发扬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因为有了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同时,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形成自由民主的空气,每个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社会生活方式总是要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除了积极创造一些客观条件外,还要充分发挥人自身的积极性。因为生活方式归根到底是人在自己的实际生活过程中,自觉地、能动地创造的结果。在这里,人自身的条件极为重要。

在人自身的条件中,个人的家庭因素、社会地位、职业、经济收入、兴趣、爱好等,虽然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很重要影响,但个人的生活目标、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则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个人的生活目标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构成的。它实际上是人们对于人应当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人生的道路是什么这些重大问题的理解。它们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

人们的人生目标不同,对生活方式的态度就不同。一个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差一些,但他不为物质生活所左右,相反,他用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默默工作。反之,一个人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精神空虚,也是极可悲的。

另外,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反映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的能力和程度,不能不影响人们适应生活方式和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文明和野蛮、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一般说来,知识文化修养水平高的人,有助于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企业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那么企业成功还有什么诀窍吗?为此,美国记者走访了迈克所创立的国际管理群公司,它的业务包括代理运动明星人物、经营体育活动、制作电视节目,该设备别具风格,世界一流;该装置系统,严守紧密,难以窃效。

早在二十五年前,该公司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成功之法。这些限制对他们公司效果显著,对部分公司也许不适用,现列举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该公一向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作为私人公司,不急于求,而是稳步向前,稳扎稳打。所以,不必用心请教股票分析家。

该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总经理迈克给大家讲了其中的原因。他说该公司是私人服务公司,与牙医或律师事务所的性质基本类同。他们仰赖人才而非机器,每一个员工都得经过仔细挑选和训练。倘若公司在两年内客户由十位增加到一百位,那么,在规定有效范围内,该公司就不再招熟练的人选,来保证该公司正常工作。

哈佛认为,对任何一个针对个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往往想不到“针对个人”的含义,他们稍有一点成就就冲昏了头脑,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对于一切都不悄一顾,试想象如此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公司,能有多大威力呢?

餐馆是就是明显的例证。一个餐馆的成功常常是因为餐馆老板的手艺,他与客人熟识,亲自招呼,诉说菜谱娓娓动听,和蔼可亲。但如果,他以为成功这么容易,一下子就又开了好几家分店,最后因他不能瞻前顾后,而抽不开身,以致分后经营不善。

第二部分,该公司具有世界性现代化。该企业最聪明的一个决定就是:该公司业务实行世界性现代化。以运动业的国际性来看,这趋势日益高涨。

这对部分企业而言,国际化也许同样可行。但是有部分旅客不愿到外国服务。

该公司总经理迈克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是在12年前,迈克有个朋友本想在澳州代销沛绿雅的矿泉水。迈克替他征询巴黎沛绿雅公司的人:

“澳州的市场怎么样?”

国际部的经理回答迈克:“在那里我们的业务不大。我至今还未去过澳州。”的确,该国际部经理本应知道,正是因为没有到澳州去销售,怎能知道那里销售不好呢?

第三部分,该公司注重声誉,以免受不必要的影响或损失。不少的公司和厂家,一旦开发了新产品,往往对科研成果发布新闻会,以招揽顾客。美国IMG公司则不仅如此,他们更注重的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只想让他们的产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家户喻晓,以后就可很快赚许多钱。

哈佛认为,对于同行产品在电视、报纸上大打广告促销战,该公司采取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的态度,以免受不必要影响或损失,要加强自身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反击。

第四部分,该公司完全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熟悉的业务一定不做!如果该公司的业务正是自己独家经营的,那完全不必要为了没有开展其他业务而后悔,而应该努力才是,使该公司的产品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迈克先生常常告诫公司同仁说,如果你正在苹果园里摘苹果,而园中苹果依然果实累累,那何必再跑到其他果园里去呢?你本该自寻其乐地搞自己的园里的苹果为好。但对于还没有挂果实的树,也不要气馁,因为阳光纵然慈祥,也难以让每一个果树,都挂满希望,更何况人的能力有限呢?

怎样才能把自己力所能及的各个项目都推陈出新,争取竞争成功呢?为此,哈佛作了以下企业创新的七法,仅供广大经理们参考。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是如此。随着21世纪的临近,各企业都面临着许多战略性挑战,如变化的速度加快,竞争的加大(特别是全球性竞争),技术的迅速进步,劳动力更加多样性,以及经济从工业型经济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变。

企业创新必得培养创造力,而这种创新将导致竞争的成功。

第一法,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决策。

超级面包公司,早在80年代初,强调产品和服务两方面的创新。例如,它开始强调同食品分销商的关系,力求疏通促进发展。该公司还教给学校系统如何获得政府资助的方法。最后,该公司还照顾到它的客户的顾客,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特别出色,1993年该公司销售额达600万美元。从1983年到1992年,该公司每年平均降低成本2%,也不会在发展交往中出现任何经济萧条或萎缩甚至滑坡到危机边缘。节省的大部分成本费来自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法,设置创意会。

韦尔公司的一个客户说,如果该公司毫无创意的监测气象装置,将随时与别的厂家订货。于是韦尔公司成立了由销售、设计和工程制造部门的人组成的“攻关组”。公司让攻关组打破常规,把产品开发时间从四年缩短到一年,直至挽回客户。

成衣制造商米娜经理同客户组成小组,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项目。实践检验,这个战略的增加对公司同一些非美国公司竞争的能力方面尤其有效。

第三法,对新科研成功的给予奖励,鼓舞人心。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人员计划部前主任乔治说:“该公司调查员都是在公司工作了15年到20年,他们是极富创造力和富有成果的典型工程师。其工资与主裁相当;他们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调配人力物力从事他们希望进行的研究工作。”

M公司为有创新精神的员工设立了自己版本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公司每年颁发几个金步奖,奖给对该公司有贡献的科研职工。此外,M公司还制定了双梯提升计划,一个为管理人员设立的;另一个为奖励专业上的成功设立的。

第四法,创新工作难免有误,积极改进。

在强生公司,全体职工都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教育,有道是人世间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勇于拼搏,即使失败了,也毫无怨言,最终定能获取更大的胜利。

早在60年代,该公司总裁伯克设法为公司推出的第一个重要产品失败了,然而,他反受到公司董事长罗伯特约翰逊的鼓励,由于他为此项革新承担了风险。伯克后来取了许多次成功。

第五法,加强培养创新意识。

大部分公司都在培训科研项目。科宁公司已培训26000名员工掌握这些技术,埃克森公司培训了7000人。

杜邦公司培训创意措施有五点:横向思考、比喻性思考、正面思考、联想触发性思考以及抓住解释各种梦想。运用上述五种方法非常有益。

第六法,想方设法发展企业文化。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下放该公司文化创意权力。经理人员把权力授予编写和设计软件的开发者。公司的管理方式使经理人员尽可能少影响软件开发人员。

微软公司,这一措施巨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知识潜能得到应有发挥。公司总部就像是一个大学校园,有运动场、一个室外就餐区和一个蓝球场。宽阔的场地,舒适的环境,令职工们心旷神怡,视野开阔,以便劳逸结合,充分发挥。

第七法,创新要有目标选择。

硅图公司的三维图形计算机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它同任天堂公司、时代一沃纳公司以及柯达公司联盟,刚刚筹备计算机游戏、家庭录像以及电影业实现创新。

纽克尔钢铁公司起先是由美国钢铁世界畅销广泛而得到高额利润,才一举有效,从而永远改变了美国钢铁业的面貌。接着,该公司继续发明了平面轧钢法,使钢铁业实现了第二次革命。

美国航空公司的萨伯系统航空业实施了新预购机票规定,从而改变了这个行业预定座位的方法,奠定公司显著的竞争效果。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向美国消费者发明了折篷轿车。它曾发明微型轿车,又发明了“前置驾驶室”设计。这一系列革新技术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连战连捷。

凡是创新单位家户喻晓:它们不进则退。了解未来是很重要的,但是创造了未来更加重要。如果公司要想在21世纪站稳脚跟,繁荣昌盛,他们就必须估价自己的创新能力,作出正确切实有效的创新决策。

面对经济浪潮,作为公司总裁,怎样才能把握时机,得到更大的利润增值呢?又怎样面对自己的实力呢?

哈佛认为,面对芸芸众生的各大公司的总裁,唯有通过市场增值来评出高低。目前,最有才干的总裁有两位也就是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罗伯托·戈伊苏埃塔和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总裁约翰·韦尔奇。1994年底,可口可乐公司名列第一,市场增值达610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列第二,市场增值为520亿美元。别的公司不足为提。第三位的沃尔一马特百货公司市场增值仅为350亿美元。市场增值所衡量的实际上,正是评定公司总裁的知名度。根据这个标准,戈伊苏埃塔和韦尔奇是名符其实的顶尖人物。

戈伊埃塔,1931年11月18日生于一个富人之家。他的外祖父马塞洛·坎特拉从西班牙移居古巴。

丰裕的家庭,没有改变他的高远志向,而他依然地走出家门,自行谋业。看了报纸上一条不具名的广告后,他前去应聘,在可口可乐公司哈瓦那分公司选择当上了最下阶层的化学师职务,在于1954年7月4日报到上班。戈伊塔回忆道:“每个月给500美元。当时朋友说我傻大帽。”

经实践验证,这也许是作出的最明智的决定。

约翰·韦尔奇出身在马萨诸塞州飞沙走石的小城塞勒姆。他生于1953年11月19日,家庭环境与戈伊苏埃的相比有点差异。他父亲是波士顿铁路公司的列车长,往往顾不上回家一趟。他的母亲格雷斯对他的一生影响最大。

韦尔奇在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三个就业机会里,他决定去了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德的通用电气公司。“因为它在我的故乡马萨诸塞州,所以更能激起绵绵的思乡之情,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正是我的志向。”

戈伊苏埃塔1981年3月1日当上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董事兼总裁,韦尔奇正好一个月以后担任了同样的职务。

可口可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是两个平分秋色的公司。可口可乐是个具有形象良好的南方软料的公司。近100年来,它基本上处理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用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彭伯顿配制的糖浆做成的饮料,一个就是那中软饮料的形象。随着软饮料业的衰退,可口可公司已变得萎靡不振,而十分难堪。位于北方工业高度发达地区的通用电气公司诞生于1892年,是两家电气公司兼拢的单位,该公司所属分公司,爱迪生公司。一直试图生产所有电器,从烤面包机和电吹风到喷气发动机,其中有许多是艰难的、周期性的业务,利润很低。由于结构臃肿,因此难免于遭受全球竞争和技术变革的威胁。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是,韦尔奇和戈伊苏埃塔却有着相同的见解:提出某种使他们能开展恰当业务的方案,并激励受传统束缚的管理部门接受变革。戈伊苏埃塔提前就已经制订好一份组织建设规划。甚至在担任总裁之前,他就拟定了一份两页长、隔行打印的文件,题为《总裁的职责》,介绍了以后他的用人方向与制度。

一经拍案,戈伊苏埃塔定能勇不悔改,贯彻执行。他甩掉了未达到他利润指标的公司,抑制了进入电缆和制药业务的诱惑。他使公司重新致力于软饮料业务,该饮料是没有咖啡因的可乐使工业情况旧貌换新颜。

如果说戈伊苏埃塔是通过深思熟虑来创造财富的话,那么,韦尔奇的方式则比较简单。他搞的业务有好有坏,他知道他更喜欢哪一种。通用电气公司以往深信青睐的业务(例如家用器具),而韦尔奇喜欢的则是能够获胜的东西。

对他来说,创造财富并非空洞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比赛本身。他深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规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界向着优化方向发展。所以,企业要生存必得发展,发展必得战胜对方,才能站稳脚跟。赢得越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他说,第一条、也就是最明显的规则是,“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别打无把握之仗。倘若,在市场中排在第三、第五位的业务,连上帝也帮不了它们。它们怎么会胜利呢?因此1981年,韦尔奇把他的经理们叫到一起制订方案,提出公司经营的,务必在全球市场排到第一、第二位,否则,干脆我们宣布停业不干。

韦尔奇和戈伊苏埃塔在任期的最后阶段都在重点维护公司伟绩。为此,尽管两个人在其他许多方面都截然相反,但是在整顿作风决策,深化改革上。戈伊苏埃塔和韦尔奇还是不谋而合的。

哈佛的成功启示

尊重人才。持这种态度的人,视人才为宝中宝,求才心切,能够惜才、护才、用才。他不把人才与自己作比较,而把人才与事业作比较。事业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事业,靠人才发展事业。

企业的成效,不但与经营管理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与用人管理不可分割的。人才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重大问题。治国安邦靠人才,成就事业也靠人才。只要有了人才,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自古道:“天时不如地利也,地利不如人和也。”可见用人之道是多么重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为了得天下、保天下、兴天下,很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例如东汉的大臣杨震,在向汉安帝的奏本中提出了“政以得贤为本”的思想,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以选拔人才为根本。

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是高智能的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解决资金、设备当然重要,但造就人才更重要。同资金、设备比较来说,人才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人才,资金、设备、技术都能创造出来。没有人才何谈别的事情,简直是一句空话而已。现实告诉我们,没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人才,资金再多、设备再好也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没有正确的人才观,就不可能培养造就大批人才,已有的人才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作好用人制度的管理之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特别重要。人才观是关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基本观点。

但是,如何对待人才呢?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呢?对于人才,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妒贤嫉能。持这种态度的人,尤其在看到别人比自己能力强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总要想方设法压制人才,甚至不择手段地加以迫害。三国时期,曹操部将杨修之死,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有人告诫说,你如果在这样的人领导下工作,想要保住饭碗的话,千万不要表现得比你的上司还能干,否则,你离“卷铺盖走”的时间就不远了。当然,这里也不是你成就事业的地方,走,也可能是上策。

另一种是尊重人才。持这种态度的人,视人才为宝中宝,求才心切,能够惜才、护才、用才。他不把人才与自己作比较,而把人才与事业作比较。事业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事业,靠人才发展事业。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选贤任能的佳话。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有个人叫祁黄羊,晋国公叫他推举一个人去当县官,他推举了与自己有私仇的解狐。晋国公又请他推举一个人去当法官,他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两个人上任后都称职。后来晋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没有想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亲人,只是想谁有才能,能干好这项工作。

唐朝盛世,与尊重人才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大唐帝国的事业中,团结、任用了许多人才。西周时代,代行天子大权的周公,权势极大,但他求贤若渴,只有人才求见,他立即接见,哪怕正在洗头,正在吃饭,也要握住头发,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来人,生怕怠慢了人才。

毛泽东同志就非常尊重科学家,他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杨振宁、李政道、周培源、茅以升、谈家桢、竺可桢、李振翩等著名科学家都有较深的交往,与科学家交朋友,拜科学家为老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请钱三强讲授核物理学的知识,并观看核探测仪器的实验表演;他向李四光求教,“你那个‘山字形’构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给讲一讲?”李四光给他讲了在力的作用下大地形成的“山字形”构造是怎么回事,他很有兴趣;他多次会见钱学森,认真听取关于发展火箭、导弹的意见;他称赞茅以升“不但是科学家,而且也是文学家”。

在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好经济环境下,中国大地上,绽开着朵朵奇葩。一位农民企业家办企业之初,为了照顾一些资深老同志,在企业给这些人安排了各种领导工作。但由于这些人缺乏企业管理的才能,因此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事实深刻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企业的好坏,事业的兴衰,决定于德才兼备的人才,“选准一个人,救活一个厂;选准一批人,兴旺一大片”。他树立了新的人才观:用能人不用庸人,谁能干就让谁干,没本事就是亲爷老子也不行。他在当地启用了一批能人,例如有个人在原料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只用了307天就建成投资250万元、占地40亩、拥有纺织机百台的床单厂,用302天建成了可容纳1412人的影剧院。当地人才不够,他又从外地引进,先后从外地请来专家、教授、学者320人次。一位大连来的技师,原答应工作3个月,来后,得到充分的信任、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地说:“我在大连有儿有女,有舒服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但看看这里的事业,想想这里领导的为人,觉得不把毕生所学留给这里,就对不起他们”。这位老同志孤身一人,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

这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厂长研究了山东济宁味精厂的谷氨酸发酵。提取设备投产后,产品率低,质量差,连续出现染菌倒罐事故,企业亏损严重。厂长从失败中悟出“人才是当务之急”。有人告诉他,郑州有个味精生产的权威,是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在家赋闲。他立刻驱车到郑州,想请这个专家当顾问,但被婉言拒绝了。一请“诸葛”空手而归。过了3天,再次登门拜访,他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诉说企业的困境,展示自己的抱负,恳请“出山”相助。不到一个月,这位厂长“六顾茅庐”,终于把专家聘请到了。专家一到厂,很快查清了染菌倒罐原因,对症下药,使生产迅速走了正规,企业开始扭亏为盈。

人才是如此的重要,怎样才能识别人才呢?什么叫人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是说具有较高才能的人称为人才,有的说德才兼备的人是人才,有的说是某种专长的人是人才,还有的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人才,有的说聪明过人的人是人才,还有认为能说善道的人是人才,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都仅仅说出了人才所具有的某些素质和条件,而未说出人才的真正意义和本质。

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及其创造得多少。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每个人自身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把一定的输入转换、加工成输出,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然而,每个人把输入转换、加工成输出的功能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的大小上。绝大多数人对社会作出正输出,即作出有益的贡献。极少数人对社会作出负输出,即损害社会利益。所谓人才,就是对社会作出较大正输出的人。一个人是否称得起人才,最根本的就是看他是否对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除此没有别的标准。

人才在成长中必须首先有输入,就是首先努力学习,大量吸收知识、信息,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真实本领,再向外释放、输出,即用于实践并对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的才能就是在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无限循环中增长起来的。不吸收,不学无术,自然成不了人才,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只有不断释放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在实际上成为人才。

我们说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才,是因为他进一步探索了原子内部的结构,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为后来人们深入探讨核结构创造了良好条件。如果某个厂长、经理、所长、工程师或工人、农民、战士是个人才,那一定是他在某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至于知识渊博、聪明过人的人,能不能称为人才,那要看他是否运用他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如果一个科技人员未出成果,一个老师未教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厂长、经理未能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等等,尽管他的知识渊博,也不能称为人才。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他除了把家中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其他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但他一辈子没有写过一篇文章,终生一事无成。这样的人,不能称为人才。当然,一般来说,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智能的高低、才能的大小,与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大小是一致的,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机遇问题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等,也有不少知识、智能、品德兼优的人,未能成为人才。

这是我们对人才的基本认识,这样就把人才观建立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识才、爱才、荐才、用才就有一基本的依据和客观标准。

怎样正确对待德与才的关系,是人才观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有三种基本观点:一种是以德代才,认为只要有德就行;一种是有才便是德,把才看得高于一切;一种是既重视德,又重视才,德才兼备。历代的实践证明,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个人是不是德才兼备,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要从实践看,要听其言、观其行。自古以来,乔装打扮、欺世盗名的人有之,古人说的“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即指这种情况;言过其实、名不符实的更有之,甚至有些人虽然有一定的德、才,但不像传闻的那样,这就是所谓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此,要着重于通过实践来识别人才、考核人才。“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诸葛武候选拔人才时,“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同时,也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识别人才,而是要长期考察,“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由以上大量例证可知,如何提高人才素质是多么的重要。人的才能高低、素质好坏,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靠后天的努力形成的。后天因素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环境条件,实践出真知,勤奋出人才,时势造英雄。

提高人才素质,一是靠培养,包括组织培养和自我培养。二是要搞好人才的个体结构。个体结构是指由人才基本要素通过合理组合而形成的单个人才结构。基本要素有哪些,人才专家们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意见认为人才的基本要素有德、识、才、学、体,德指思想品德、业务道德以及政治立场等;识指见识和思想方法;才指才能、能力,有的叫智力;学指知识;体指身体素质。这五个要素可归纳为德、才、体三个方面,在才这个方面,主要是要搞好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人才既然不是天生的,那就要下力量去培养。包括组织培养,也包括个人努力和自我培养。

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在培养人才上肯下力气、花本钱,是检验其事业心和领导、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庸碌的、目光短浅的人,往往把培养人才视为“远水不解近渴”,甚至认为是“赔钱买卖”,舍不得在培养人才上投资,只顾使用,不顾培养,在他手下工作的人,就像一盏不加油的灯,油越耗越少,灯光越来越弱。

有事业心、有远见的人,懂得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因此舍得在培养人才上投资。凡成功的事业家、企业家,都有培养人才的佳话,在他的业绩上记载着所培养的人才的名字。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在评析日本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经济振兴的原因时,总结发展的三个前提之一是:“这些国家在教育和人才资本上作了大量的、不断的投资”。比如按人口平均计算,韩国是世界上拥有博士数位最多的国家。日本企业家普遍重视培养人才,企业举办各种类型的职工学校,进行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

我国目前,许多领导、管理干部懂得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抢人才”的现象。一些企业为了把人才抢到手,不惜花重金。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家食品厂,花200万元从上海一家工厂“抢”走了四位科技人员。应当说,人才竞争是个进步,但是,我们应当把基本点放在“养”人才上,尤其是对社会、对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更应如此。“养”人才,就是要给现在人才不断培养的机会,使其知识更新,增长才干,同时,投资培养未来人才,为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以后的事业准备人才。

在“抢”人才风起云涌的时候,浙江一家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的厂长说:现在的确需要人才,但不能单单去挖别人的,还是要靠自己去培养。他们花了大批投资,送本地青年到北京的大学深造。这位厂长不从单位眼前利益出发,进行五六年后才能可收益的人才资本投入,确实是具有战略眼光。

知识是人才的基础,是从事一切事业的基本条件。无知必然无能,不仅无法工作,甚至在生活中也会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无情惩罚。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人才的知识不仅要求多,而且要求结构合理。知识渊博并不一定成功,用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起来的人,不能充分利用知识发挥能动作用去改造客观世界。只有有目的、有选择地去总结、学习各种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按一定层次、一定顺序和一定方式有机结合的人,才能够发挥创造性,才有可能成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条件。人们熟知,万有引力的发现是牛顿的功绩,其实胡克当时也提出了引力概念。胡克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科学家,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领域都有一定的贡献。由于他缺少牛顿那样的数学才华,虽然有了引力概念,却无力摘下这颗成熟了的果实。

知识结构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门类。从层次来说,首先是与中学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当的知识结构,有了这种知识结构,有了从事一般工作的基本知识;再是与大学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当的知识结构,有了这种知识结构,就有了从事一般专业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再是经过特殊培养,如研究生、进修深造等,知识结构又上了一个层次,有了从事较高的专业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

从知识门类来说,从事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过去,人们都强调“专”,即专攻一门知识,在这门知识上钻得很深。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增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知识的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单一结构已不适应工作需要了,而需要点与面结合,专与博结合,即必须自己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面,有一定的宽度,同时在这个面上又必须有重点,在某种知识上比较专,点与面、专与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早在30年代,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知识结构的专与博,好比两块长方形积木,其中表示博的那一块躺放着,表示专的那一块矗立其上。这种知识结构,正是当今所称的“T”形人才知识结构,有宽度又有高度和深度,更确切地可称为“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即把各种有用的知识按重要性程度及其多寡堆砌成“金字塔”,它有一定宽度的底面,与底面中心垂直的是塔的中心轴和塔尖,代表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关系最密切、最重要和最多、最专的知识,离开中心轴向外,高度逐渐降低,知识的重要程度和数量逐渐减少。现代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这种知识结构,只是“金字塔”的大小、高底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而已。

在这种知识结构下形成的人才,比较有用,多数能做出成绩。科技人员有了这种知识结构,就能够使多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当前许多科技新成果都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在其他工作中,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是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多种知识并使多种知识有机结合的人才,例如既懂计算机又懂有关业务的人才,他能把计算机知识灵活地、真正地运用于业务工作,如果只懂计算机而不懂业务,或者只懂业务而不懂计算机,作用发挥受到很大限制。还非常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人才,更缺乏懂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

国内外都有人提出培养“通才”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就出现了一种新思潮,认为为了人类的进步,有建立“通才学”的必要,培养一种“通才”,既懂自然科学,也懂社会科学,还要懂人文科学,虽然对每一种学问不能求其十分精深,但必须能知大意,尤其应当把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培养成“通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社会以及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等。美国西点军校的招生简章明文相告: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理工科课程加军事就是西点。

每个人的各种知识,在头脑里组成框架,分成层次,每个框架、层次内部又有若干知识单元,而且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串通,并有接合力。知识结构越是合理有序,就越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对社会做出贡献。当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观察天象30多年,积累了大量天文资料,但他头脑中的大量知识没有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始终没有得出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性认识。而他的年轻的助手刻卜勒,虽然天文知识并不十分丰富,但结构合理有序,善于理论分析,终于在第谷的资料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

人们有了知识之后,能否运用这此知识去完成各种实际任务,这便是能力的问题。假设一些人的知识是一样的,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却有很大差异,有的人知识丰富,学识渊博,但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佛认为,从事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例如科技人员应具有创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实验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共事及指导他人工作能力等。对决策、管理人员来说,则强调多谋善断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从通用性、普遍性要求来说,人才的能力结构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基本能力构成。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才的整体能力,各种能力有机结合得好,整体能力就高,否则整体能力就差。例如人们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同时具有把创造性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面分别介绍五种基本能力。

第一,观察能力:即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客观事物、现象的整体形象的表面联系的能力。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人才,都很重视观察,有高度的观察能力。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巴甫洛夫的名言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第二,记忆能力:即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够记住或想起。并在以后再现或者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能力。记忆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地记住所经验过的事,保持的时间长,能准确地把往事再现出来,在需要用的时候能把记忆中所保存的东西很快地回忆起来。许多人才有惊人的记忆力,也很注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马克思用自己生疏的外语来背诵诗歌,借以锻炼记忆力。

第三,思维能力:即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思维要有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尤其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事物的全局,注意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抓住事物的本质,从大量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关系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第四,想象能力:即把过去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开始,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艺术家无疑是需要想象的,科学家也需要想象,郭沫若精辟地概括了科学工作者的特有风格:“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许多科学幻想已变成了现实。人人都需要想象,想象丰富的人,有可能做出突出成绩。

第五,实际操作能力:即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广义上说,是把理想、想象、计划变为现实的能力。只有思维、想象能力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是难以成功的。社会最需要手脑并用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的人。

这五种能力是各种人才成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此外,因工作不同还需要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音乐家需要听觉表象能力,画家需要鉴别色彩能力等。每个人的能力结构不同,有的人这种能力强那种能力弱,有的人那种能力强这种能力弱,这就形成了人才的差异,结构合理而又与工作需要相适应,就能成功。

人才培养并非容易的事,我们定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造就人才,需要许多主观、客观条件。领导干部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经验证明,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有利于人才成长。在一定的法制、道德约束下,要给个人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让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劳动,不要横加干涉。要创造一种让人们敢讲真话,敢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敢于在领导人面前直言不讳,敢于为追求真理而争论的环境。历史上军事、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著名人才,无一不具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特点。

人才成长还需要竞争、竞赛的环境。最明显的例子是运动员的成长,没有比赛,就不会有冠军,也不会提高运动水平。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哪个不是在数以百计的竞赛中成长起来的!

这里有个例子讲述陈景润是怎样成的才:陈景润大学毕业后曾经做过教师,但他缺乏教学才能,而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演算能力。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把他调回母校从事数学研究工作,这为陈景润成才创造了条件。后来陈景润在数学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

培养人才、发掘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极其重要的职责。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出主意,主意出来以后,知人善任,把每个人放到适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领导工作、管理工作是通过发挥别人的作用而达到目标的工作,会不会用人,善于不善于发挥各种不同人才的作用,是领导、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领导、管理干部成熟不成熟的重要标志。

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会用人的人。古人说:“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会用人,可以把才能一般的人变成人才;不会用人,能够把人才变成“垃圾”。一位香港企业家认为经营管理人员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人,只做生意;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家,拥有一份实业;第三个层次是组织者,是运筹帷幄的人。而组织家的最主要才能是善于把每个人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去。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这几乎是人之常识。试想一下,哪个单位的绩效不是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领导、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然而,许多领导、管理者却首先盯住了人的短处,这个不能让他做,那个不能让他做,甚至思来想去,这个人什么也不能做,成了“废”人。一个领导、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并设法使长处发挥作用,那么他就只能受人的短处的影响,被短处的阴影所笼罩。从人之短处来用人,那是误人前程,甚至可以说是“虐待”人。至于短处,那是人人都有的,领导、管理者当然也要看到人的短处,也要设法帮助克服,设法不让短处对集体和他人发生影响,避免损害组织的绩效。但必须是在发挥长处的前提下来克服短处,不得本末倒置。事实证明,人的长处得到发挥了,他也就乐于接受批评,克服短处。

这样,在择人、用人时就要十分重视有特长的人,特长越突出,越能做出贡献。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领域、至多在两三个领域成为卓越者。所谓多才多艺只是相对而言,实则仍是在少数方面才艺高超。体操比赛中,“全能冠军”,实际不是样样都强,有强项也有弱项。历史伟人和在历史上多少留下“痕迹”的人,无一不是有特长的人。大家很熟悉的大诗人歌德,他对光学和哲学也很有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所有一位中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上很有创新能力,长期从事苦咸水淡化工程研究,取得了国内公认的成果,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同时在科研工作中也表现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单位和上级部门对他的看法有很大分歧,影响了对他的使用。后来,省委把情况调查清楚了,对省自然科学院党组的错误态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建议把这位有真才实学、有开拓能力的知识分子提拔为该研究所的所长。他上任后,大胆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不到一年时间就使这个处于半瘫痪状态的研究所改变了面貌,完成了十多项科研课题,建成了一条中间试验生产线,增加了经济收入,研究所实现了经济自立。

在选人用人时,不少领导、管理干部喜欢“听话”的人,例如我们对50多个独立单位2032人进行了“你认为你单位什么样的人最受重用”的调查,结果回答“听话的人”、“喜欢奉承的人”“关系好的人”,分别占15.5%、13.5%、27.1%,这三项合计占56.1%;回答“事业心强的人”、“有才能的人”,分别占14.2%、20.2%,合计仅占34.4%,另有9.5%的人回答“喜欢论资排辈”。

其实,真正的人才,不是喜欢奉承、讨好领导和唯命是从的人,而是有个性、有“棱角”的人,他们观点鲜明,不善于或不屑于小心翼翼地看别人的脸色,谨小慎微地左右周旋和曲意迎合,甚至有时候为了坚持意见会向领导发脾气,使领导“下不来台”。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用人来成就事业,而不是为了讨自己所好,更不是为了达到某些不正当的私利。因此,所用的只要是有事业心和同舟共济的人,又有才能,能为本单位的业绩做出贡献,就不要问“他能与我合得来吗?”而且要能够忍受他向你发脾气。有效管理者看重的是绩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之所以应聘担任领导、管理干部,就在于你有承受许多人发脾气的能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把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描写成“能得到所有认识他的人的欢心”的人。这个斯捷潘之所以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主要靠他的“四不主义”哲学:“不拒绝、不嫉妒、不争论、不发脾气。”他靠这套“本领”捞了个每月6000卢布的政府官员做。其实他的才能和学识还不如他的秘书,但他的确赢得了上司、同僚乃至下属的赞赏。斯捷潘是沙皇时代官场的政客,与今人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当今也确有一些人在运用斯捷潘的“哲学”,他们事事看领导眼色,从不提异议只求领导满意;处事圆滑,顺风向,随大流,充当“好好先生”。这种人也很苦、很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磨掉自己的个性。领导、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喜欢这样的人吗?要知道,斯捷潘并没有真正得到所有人的欢心,连他的老婆达丽亚也称他为“令人讨厌的好脾气”。

古人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可是谁见过毫无缺点的“完人”呢?孔子说过:“无求备于一人”。

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所长必有所短。一个人,大事聪明,小事糊涂的好;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糟。能人,一般都是大事不糊涂而在小事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是“两头冒尖”的人。还要看到,我们用能人,用他开创事业,工作本身带有探索性和风险性,谁敢保证没有一点闪失。

选用人才,一般都是用有缺点的能人。如果求全责备,天下就无人可有用了。古往今来,在“求全”、用“完人”的美名之下,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也不知因此而演出了多少扼杀人才的悲剧。

既然实际上不存在“完人”,又为什么总有人想用“完人”,苦心寻找“完人”呢?原因全在于用人者的主观标准。他们所追求的“完人”,实质上是“听话”、“顺从”的人,在他们眼里,这种人几乎“完美无缺”,叫他干啥就干啥,叫他往东他不往西。这种人,与其说是“完人”,不如说是庸人,多是无能之辈。如果企业都用这种“完人”,事业的成功就无望了。

怎样看待“完人”问题呢?这里就有一个总经理的“完人风波”:武汉有个集团公司,它的总经理是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然而也是“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两头冒尖”。论才能和业绩,他才能出众,有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他所管理的企业成就突出;但另一方面,他极有个性,不那么“听话”,同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关系不融洽。于是,在一些人中间引起争论,有人夸奖他,有人斥责他。夸奖他的人,说他有不同凡响的业绩,是个能人;斥责他的人,认为他的毛病挺多,甚至比一般人还突出。

选用人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要“作茧自缚”。

我们提出人才要知识化,要有一定的学历,但不要唯文凭论。历史上有许多人才,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但很有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恩格斯,中学尚未毕业。大文豪高尔基,只在小学读过三年书。大发明家爱迪生,仅上过三个月小学。

我们提出人才要专业化,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就不可能胜任工作。但有些非专业人中也可能在某些专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欧洲17世纪前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迅速掘起,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如太阳系学说的创立者哥白尼,解析几何的奠基者笛卡尔,牛顿力学的创立者牛顿,微积分学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电学研究的先驱者富兰克林,轮船发明家富尔顿,创立星云说的康德,等等。他们的许多成就,并不是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上取得的,而是业余取得的。

例如富兰克林,是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担当着排版、印刷、送报等项工作,通过业余学习和实验,在电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又如哥白尼在创立太阳系学说时,其职业是大主教的秘书和医生,他在教学的小楼里建立了观测台,利用业余时间对天象反复观测和计算,终于创立了太阳系学说。

我们提出人才要年轻化,克服不论才能只看资格、不问品德只看辈分的“论资排辈”的思想和做法。资历反映了人们的实践经验,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能把资历同能力、水平划等号,更不能按资历深浅决定职位的高低。年轻化也不是绝对的,年龄只是表面现象,有无真才实学才是实质。有许多人是大器晚成,到了中、老年成才。

例如有人对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作了统计,发现发明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也有人统计了301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中大约40%的人是在35—45岁获得的。而且还有大量事实证明中年起步成才也不晚,宋朝的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后来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联的一位农村妇女名叫古谢娃,40岁才开始学文化,73岁当了博士。

法国麦当劳快餐从1970年起进入法国,快餐店和销售额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平均每半个月就新开设一家快餐店。随着快餐店的不断增加,需要聘用大量的管理人才。法国麦当劳公司人才部主任乔治·布朗说:“我们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所有的人才都能在本公司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招聘的人员既有大量的初出茅庐或刚跨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有在其他地方工作过、具有一定经验的中年人。所有履历考核全部通过的求职者,要在餐店里进行实地实习,让他们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看一看工作环境是否与自己的愿望一致,经过三天实习后,双方再第二次见面,确定是否录用。

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必须先当四至六个月的实习助理,以熟悉各部门的业务,从付款台到各个岗位。然后升为二级助理,之后是一级助理,也就是经理的左膀右臂。从进入麦当劳,平均经过二至三年,可成为快餐店经理,他们认为,对麦当劳公司来说,文凭仅仅是“潜力的外表”,麦当劳公司的口号是:“能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凭很快就会失去作用。

世界上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到1947年以84岁高龄去世为止,一直独揽大权,保有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的头衔,没有选贤接班。他的这种做法,使公司濒于破产,陷入险境。他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在被迫退休的前几年,把公司移交给柯德威尔,明智地腾出了福特设在密歇根州底尔钵市的总部,言明从此不再干涉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但是,他还是放心不下,离开不到两年,他从外地又回到底尔钵,住在离柯德威尔咫尺的地方。

社会心理的共鸣

举贤让能使企业转危为安,但是又如何能及时抓住贤才的心呢?人们在管理活动中,既有工作上、物质上的交往,也有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往。这种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往,形成人们之间社会心理上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对集体和个人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举贤让能使企业转险为安,但是又如何能及时抓住贤才的心声呢?人们有管理活动中,既有工作上、物质上的交往,也有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往。这种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往,形成人们之间社会心理上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对集体和个人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工作的兴趣,对自己职业的重要性的认识,对自己劳动的社会地位和被尊重状况的认识,以及对集体的热爱等等,从根本上说要比工资和其他物质性的刺激对他们工作的影响更大。

马克思说过:“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了解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运用社会心理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对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好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所要研究的社会心理方法,是指运用社会心理科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被管理者集体和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按照人们在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来搞好管理和各种方法。

所谓集体的社会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集体的风气习惯,不成文的规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见,相互关系,受教育的程度,领导作风,非正式组织的结构特点,以及集体中多数人对工作目的、职业地位、工作条件的理解和满意程度等等。

所谓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包括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水平,受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程度,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基本倾向,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以及对工作的态度等等。所谓人们有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稳定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社会心理现象的可重复性。

它包括有:需要一动机一行为规律,期望规律,被社会所认同的规律,非正式组织发展规律等等。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的运用,首先要详细地了解不同工作的集体和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的特点,然后按照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的内容很丰富,按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人事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组织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工程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以及诸如产品销售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等等。

人事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一般包括解决工作人员的选择和安排,工作人员的评价和训练两个方面的问题。工作人员的选择和安排的人员范围,通过口头与书面的测验,调查了解供选择和安排的人员的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解决,既怎样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最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搞好职工的评定、升级、奖励和惩处工作等。工作人员的训练,主要就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如何把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新职工。

组织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主要研究各种领导作风和领导者的社会心理特点会对职工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如何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如何选择领导者;同时也研究职工工作的动机,包括研究企业如何满足产生职工工作动机的各种需要,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还包括研究生产的各种组织方法所造成的社会心理气氛;研究如何发挥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这样一些问题。

工程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主要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从保证生产技术的要求和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生理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出舒适、安全的工作场所,设计得心应手的高效的生产工具,使人和机器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

还包括研究按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来布置工作场地的照明、气温、颜色和音乐,如何安排作业的时间表,如何克服工作的单调性所造成的职工的厌倦和乏味的感觉,调查了解造成工伤事故的各种思想和心理因素,以及避免工伤事故的再度发生等问题。

产品销售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主要研究各类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特点和购买行为的特点,研究如何改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使产品能更为顾客所喜爱,使广告更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敦促力,使产品的销售市场能迅速扩大等问题。

另外,从社会心理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即对社会中活动的个人的各种行动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实验法,即通过对环境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实验,来了解某些技术或经济上的因素对被试验的人们的行为的实际影响;调查法,即通过答卷、民意测验、当面询问、电话询问、书信询问、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某人或某些人对工作条件、工作组织、管理方式及其他各类问题的意见。

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有的单位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了社会心理方法,遵循“需要一动机一行为”规律,从人们的不同愿望、兴趣和特长出发来安排工作;遵循“要求社会认同”的规律,开展职称评定,举行隆重的授职、授奖仪式;按照“组织一致性原则”,在组织工作中,采取领导安排和自愿结合、自由挑选相结合的方法来安排工作;按照“群体常规”的原理,注意培养工作集体的好作风、好习惯,创立企业精神;根据被领导者的政治思想、文化修养、工作业务能力等的成熟程度,采取不同风格的领导方式;根据人们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人们具有赶时髦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表彰、示范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开展如何搞好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方面,社会主义管理采用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的社会心理问题,要由社会心理的方法来解决。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管理工作的发展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社会活动的动机、目标、意志等的确立不仅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而且还受人们直接工作和生活的具体环境的影响。个人的社会活动不仅要由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所决定,也要受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人们在直接的、具体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和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用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来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极为混乱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揭示出最深刻、最本质的社会联系,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但这绝不能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受其他的、特别是个人所接触的具体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承认民资意识的存在,承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和生活习惯中人们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承认人们思想和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在我们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认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人们的行动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社会上人们日常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譬如在解决工作分配问题时,既要进行有意义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也要分析和考虑个人的兴趣、愿望和特长。要通过一定的工作将个人对工作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和可能逐步接近起来,这样对人的工作分配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解决社会心理问题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人,决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也不是只有物质需要、只讲经济利益的所谓“经济人”,而是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要其他多种需要,如希望工作和生命财产有保障,能参加集体的活动,能同大家保持友好的关系,能够互相帮助,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以及追求事业的成功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对同事的信任、关心和帮助,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人们经过调查发现,生产数量和事故的发生同人们心理有关;许多要求调离本单位的人往往是同领导或集体中的多数人关系不好;许多产品的积压、滞销同它们不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愈来愈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愈来愈强烈和多样化。经济刺激对调动人的工作的积极性的作用会愈来愈下降。

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的共同利益成为人们直接追求的目标,人们之间的同志式协作和互相帮助的关系日益发展,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个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受社会和集体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大。

因此,正确运用社会心理方法,对做好现代管理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社会心理方法的基本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个领导人,采用同样的方式,在不同的单位、组织中,工作效果不大相同;同样的一个组织更换了领导人,组织的面貌、工作成果也会截然两样;有些广告宣传对某些产品的销售、某些人购买活动很有影响。但对另外一些产品,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没有什么影响。这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活动具有多样化和易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人们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们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许多因素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具有不同思想和心理特征、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条件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想法和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的。社会心理方法的正确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管理主体和客体,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管理目标等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进行管理的实质,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社会心理上的需要,达到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运用社会心理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按照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行事。

社会心理活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效果上。从作用范围来讲,首先,它所管的直接对象是人的意识,而不是人们的工作行为,也不是人们的直接利益。因此,它不能代替行政方法对人们的工作行为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预,保证管理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也不能代替经济方法对人们的经济利益进行直接的调节,左右人们的经济活动。其次,它管的是人们意识中的社会心理方面,它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不少的社会心理需要往往同一时、一地多数人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相联系。单纯地依靠这种方法,容易产生只考虑人们的局部和暂时的需要,而使某些必要的原则不能得到贯彻。

最后,从作用效果来讲,由于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变化多端和难以把握的领域,因此,每种具体的社会心理方法作用的效果都是比较有限的。如果过分夸大某些具体的社会心理方法的作用,任意扩大它们的使用范围,那就会使这些方法失灵,给工作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

哈佛认为,现代管理工作中,各种管理方法总是一起存在并共同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活动是一种具有广泛、复杂联系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由多种规律共同起作用的有机统一的活动。一种方法只能反映一种或几种规律的作用,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现代管理活动的过程;同时,现代管理活动总是由一定的人们从一定利益出发所进行的活动,各种管理方法要受统一的管理目标所制约。

因此,各种管理方法不仅互相有区别而且又是统一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每一种方法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局部。要真正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同时满足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规律的要求,将各种管理方法同时应用,汇成一体,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片面性。

从另一方面讲,因为各种管理方法之间存着内在的联系,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各种规律的作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例如行政方法的运用要服从调整社会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律,要同时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政策、措施相协调,离不开经济手段的支持,也离不开法律的保证。

同样,经济方法的运用也不能脱离行政方法和其他方法的使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程度是由国家计划统一规定的。各种经济杠杆的运用必须有相应的行政工作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和强化,而无论是行政方法、经济方法还是法律方法,在具体执行前,执行中,甚至执行后都必须注意社会心理方法。各种管理方法之间所存在的客观的内在的联系,决定了任何一种管理方法。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它们的结合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各种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也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必要保证。在管理工作中的某些要求和某些情况下,某一种方法会比较突出地起作用,但在总的和长期的管理工作中,如总是使用某一种方法就不能搞好管理工作。各种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是使各种管理方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在创造出各种各样具体实用的方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实用的管理方法之后,才有可能使现代管理工作适应各种具体环境的需要,从而取得最有效的成果。

哈佛强调,由于每一种管理方法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门的作用,所以各种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会有矛盾。例如,有的经济活动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来讲,要加强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但从现实经济利益的要求来讲却要求将领导和管理权力分散,让经济方法发挥作用。

又如员工的缺勤和迟到会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需要采取严格的行政措施和经济制裁的方法加以防止。但这样可能会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如果采取灵活态度,又可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实际上,各种方法的目标和方向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搞好各种管理方法的结合运用,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各种管理方法的互相配合,防止冲突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按照不同的情况加以解决。因此,它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和方案。

同类推荐
  • 你的能力,要学会用故事讲出来

    你的能力,要学会用故事讲出来

    本书作者通过走访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形成了独特的故事思维方法。在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故事思维”,通过“故事”介绍自己、推介产品、沟通方案、阐述思路……别人就容易看到你的能力,在工作中获得同事支持,在社会中获得朋友的相助,在家庭中获得家人的认可。
  • 引发青少年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青少年潜能开发训练营)

    引发青少年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青少年潜能开发训练营)

    没有莱克兄弟的飞翔之梦,人类怎能翱翔于天际?没有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怎会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跨出的一小步,怎么会有人类在浩淼太空中需找生命的一大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创新进取的成果。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为了创新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来教育读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散思维,勤于动脑,勇于创新。
  • 成功100,说话90

    成功100,说话90

    在高度协作的世界中,沟通为王。一个人说的话,包含一个人的眼光、胸怀、智力、素养。别人要感知你、了解你、信服你,都是从你的话语中获取信息。你要带领一群人,要带他们去哪里?没有说服力,没有人愿意跟随你。说话是成功者的游戏!书中汇总沟通专家顾风老师10年培训经验的核心精华,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52个技巧,精准实用,新鲜有趣。每个小节讲述一种说话之道,传输最实用的说话技巧,让你对生活中的沟通规则有一个全新而有益的认识。避免社交尴尬,成功塑造个人形象,以最短的时间掌握说话的精进技巧。在出身、机遇、智力、意志之外,做一个真正的在说话中成功的人。
  • 口才赢就一生全集

    口才赢就一生全集

    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它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操纵人的情绪。“投资口才等于投资未来,”拥有好口才,你就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游刃有余,助你改变思维模式,为成功打开更多的通路。
  • 性格与人际关系

    性格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与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好的人,可以通过借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人际关系恶劣的人,在达到目标的路上得到的只是阻力。性格主要是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中发展和形成的,也是在与他人相处与交往中得以显现的。因此,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基本上就能了解他的人际关系的状况。
热门推荐
  • 身体里的故乡

    身体里的故乡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规模空前的南下和北上打工潮,其中从外地到北京的务工者被称为“北漂族”。印子君便是“北漂”中的一员。约略记得1997年深秋,川南富顺一老作家到京造访,陪同前来的一小伙,正是印子君。于是知道印子君是四川富顺人,其时,他在北京亚运村一家餐馆打工,负责后勤采购工作。每天,印子君骑着三轮车不断往返于餐馆和菜市场之间,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常有诗歌作品在报刊发表。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北京不少媒体对他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民工诗人”或“打工诗人”。印子君上街或到菜市场买菜,许多并不认识的当地居民都主动向他打招呼,投来钦羡的目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富贵闲人

    重生之富贵闲人

    前世,穿越女乔珍是尊贵无比的国公府世子夫人。投身宅斗事业,功成名就之时却心力交瘁而亡。这一世重生她再也不想尔虞我诈,斗来斗去。只想做个富贵闲人。可是重生了,准备向着新的人生目标全速前进时,却是满头黑线,鸭梨山大。这要怎么说?她真的不好意思说,没胆量说……
  • 神级无上帝尊

    神级无上帝尊

    秦奇因锻造无上神器意外重生到一废材的身上!看他如何一步一步打脸众人,在众人的嘲笑中走上人生巅峰!
  • 宵小崛起

    宵小崛起

    主角从仆役到一派师祖,僻世俗,开世道的玄幻穿越小说。
  • Liberty

    Libe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天家常菜

    天天家常菜

    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倾力打造出让你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天天家常菜》介绍了凉菜、素热菜、荤热菜、锅仔及靓汤这些家常菜谱,学会后在家即可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 佛说漏分布经

    佛说漏分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她不帅便没人爱

    若她不帅便没人爱

    她不是最悲伤的故事,但是她从来不幸福。朋友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一位,但是司徒羽从来不知道有朋友是怎样的感受?因为她没有可以真心相待的朋友,或许是有,只是自己将他推得太远。ps:男主在后期才会出现,甜甜无虐哟~
  • 曾经的美好回忆

    曾经的美好回忆

    妳记得小婷吗?以前念我们隔壁的隔壁班,图画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不太爱讲话、瘦瘦高高的、脸小小的、很飘逸的女生?偶尔的机会里遇到从澳洲回来的阿真,聊着聊着就聊到年少年时的的旧识。小婷曾与我念同一所学校,很早就是大家公认的才女。她总是独来独往,见了人顶多微笑点个头,由于在一群懵懂青涩的中学女生中,她显得十分鹤立鸡群,我们都认识她;但她的朋友并不多,也擅长画图的阿真算是和她最好的。阿真不久移民澳洲,小婷念了很好的大学,大学毕业没多久,阿真见到小婷时,小婷跟一位美国人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