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9700000004

第4章 不被打扰的私人生活(外)

李晓君

不被打扰的私人生活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虽不严重,但还是让我暗吃一惊。那就是,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安装一部家庭电话。

显然,我们家不属于经济上的底层,安装一部电话不足挂齿。出于什么原因,使我一直回避装一部电话这个事实?我坐在房间里,在电脑前凝思起来。这是在写作的停顿中,突出冒出的一个问题。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假装没看见,而是任其累积,不去深究。不去正视,并不表明问题得到解决。它迟早会像病毒一样爆发。也许装电话这个事,算不上一个问题——因为我的家人,都对此达成一种缄默的共识。仿佛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个不被打扰的私人生活的状态。不装电话并不意味着会被人忘记。在通信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家除了女儿,人人都有一部手机,随时可以被人找到。不装电话改变不了可以隐遁的事实。如果说,一个作家,比常人更希望他的私人生活不被打扰,因为他在人家休息的时候却在构思和写作——因此需要一个安宁的环境的话,那么让家人接受他的习惯是否也是一种专横?然而事实是,我的家人都乐于接受不被打扰的状况,喜欢处在一种“被遗忘的存在中”。

我不愿接听电话,就像不愿看电视一样。电视可以作为一个摆设,沉默着作为一个物件孤单地呈现在那里——甚至打开它,只要不去关注它,把音量调到无声,任画面不断变幻,你的内心依然可以作为一个封闭的状态存在——它对你干扰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而电话不同,一部突然响起的电话,就像一个命令一样,让你情不自禁地走向前去,在一个习惯听命于发号施令的环境中——我们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从小得到的教育,都是听命,接受外部的训示,从最初的不情愿、反抗,到渐渐接受乃至完全妥协。直到有一天当你忽然醒悟,随时恭候人家的命令、教导,其实是一个大问题。你开始学会反思,想要摆脱这一桎梏,然而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我们早已丧失自我意识的能力。没有命令我们无法前行。

我也许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阅读帮人建立起独立意识。可见,去除愚昧和奴性,唯有读书一条路。不装家庭电话,是建立自我的一小步。但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将自己(也将他人)限制在一个不可触摸的空间里——事实上这个空间不存在,哪怕在遥远的火星乃至银河系,人们都有探寻的兴趣和勇气。十多年前,我还不曾拥有手机,但和很多人一样,我有一个BP机,俗称“叩机”,叩是个动词——寻呼者的意图通过媒介传导你,我很喜欢这个词。每次叩机一响,急急地去找电话回过去。可见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我记得那时,倒是装有一部家庭电话——我从一个学校调到党政机关上班,为了方便联络,安装家庭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推辞的义务。那时,我完全没有个人生活,作为一个基层的小公务员,并且是服务于县城最重要的权力机关,我的周末时间通常也是在工作中——这种后来称之为“五加二、白加黑”的状态,不仅不被当作对个人权利的冒犯,还当作是一种美德加以传扬。国家早有法定的节假日,并且明文规定执行公休假制度。就像一个落伍的尾随者,意识还跟不上引领者的节拍,不少如我曾供职的县市,还处在一个相对陈旧的思维模式里。

我很庆幸后来有机会离开那个部门,到了一个相对清闲的单位,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我觉得人人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出自内心的诚恳而非一种外在的压力去工作,是一个幸福社会的标志。来到南昌以后,我不仅告别了一种习惯于耳提面命的生活,同时也切断了私人电话这根线——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16年,从来没有装过一部家庭电话。我非常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私人生活的领地——坦白地讲,的确比过去清静多了。

说到底,我是个对现代生活稍有抵触的人,但并不严重。在大部分人开始使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我还在用手写(我甚至在考虑是否要恢复这一习惯),QQ、微博、微信这些工具,我也是很晚才学会——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至今都不怎么使用它们,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当我开始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我发现我有强烈的依赖症,早上起来蹲坑的时候,要拿出手机来看看微信,每晚入睡之前也要玩一会儿,甚至在候车、坐车的时候,都离不开它。我想我之所以不去看电视,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可能会对它依赖性很强。这是理性在告知我,必须远离电视的原因。我一边在努力维持个人生活的纯洁性,一边不断地在丧失掉,而沦陷到一种需要不断喂食大量信息的对资讯的恐慌症中。

美国窃听丑闻爆发后,斯诺登所曝光的一切,将人们认识中的暗区显影出来。在我们以为私人生活是片净土的时候,猛然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不存在这样天真的幻想,它早已被冒犯和侵踏。人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里,据说云技术保留了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任何痕迹。

不装家庭电话,改变不了我的行踪不被记录。事实上,一个写作者的生活是简单而清苦的,与苦行僧无异。如有可能,他希望日复一日地待在工作室里——待在写字桌前,对着打开的电脑屏幕,发动想象的机器——他更乐于去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对于实际生活的关注,远不是那么强烈。说到底,文学是一种创造的艺术,一个作家从这种劳作中收获艰辛,也收获欢乐。如果有一根线,连着虚拟世界的深处,我愿意做这个虚拟世界的倾听者。拒绝接听电话,显然出于对实际生活的逃离,对介入“现实”的痛恨。聪明的读者不愿意接受一个复制的生活的样本,而愿意看到一个新异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这构成他们生活下去、对未来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吧,《西游记》和一部蹩脚的纪实作品,对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孰深孰浅,是一望而知的。

说这么多,我一直没有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家人为何都乐于生活在一个没有固定电话的世界?我理解这是性格所致。因为家族基因的原因,我们都属于那种内向的、怯于与人交流的那种。如有可能,都尽量闭紧自己不去与人聊天、打交道。虽然母亲近来与小区的老人们开始互动,并成为麻将桌上的常客。但我的观察,在这16年里,母亲随我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四五个小区,敢于走出家门,与人交流这还是第一次。

其实我们乐于按照自己的性情生活,仅此而已。我们不是遁世者,逃离——这一蛊惑人心的举动,只在某种潜意识里,打开了一个缺口,我们在想象中,就像做梦一样,回到无知的孩提时代,扮演了一个虚拟中的逃离者。

诗人之死

一个千里之外至今未曾谋面的诗人(准确地说是诗评家)陈超,意外坠楼自杀了。这个沉闷的初冬,死亡成为一个让人伤感的词。

我最初关注陈超先生,还是在赣西一个乡村中学当老师的时候,经常在《诗刊》《诗歌报》《诗神》等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对于我理解现代诗帮助很大。后来又购得他一些书籍,对西方现代诗阐释性的导读很有见地,更印证了我当初对他的看法。陈超是以哲学入诗、评诗和研究诗歌的,他的“文本细读”理论深合我意。此后十多年来虽不再写诗,但对诗神烙下最初的诗歌印记,总难忘怀。

诗歌是形象的哲学,从这一点来说,陈超先生的理论和诗观,是有代表性的。当时,国内也有一些诗歌理论家,他们对一批俄罗斯和前苏联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布罗茨基等,非常推崇,对他们在国内的推介,起到很大作用,其中几个,我一直很喜欢,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解读偏向于对“暴政”“专制”的反抗和不妥协,以及对“流亡”命运的讴歌。而陈超先生则从哲学的思维上,对现代诗研究和阐释,更令人信服,有一种让人豁然开朗之感。以哲学或者说生命入诗,这是使诗歌走出工具性的必要途径。当时我也正以这样的信念写诗,那时的我二十出头,是个内向而自傲的乡村教师,陈超先生对我的启发,有如黄庭坚“点铁成金”的意味。

自然,诗人自杀,已成为中国文坛一道壮烈而悲怆的景观。上自王国维的颐和园沉湖,下至海子的山海关卧轨,诗人自杀,开启了现代文学一个魔咒般的命题。而王国维和海子的自杀,都仿佛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意味。

中国百年来的社会进程,纷繁复杂,其中知识分子的态度、命运和浮沉,又尤其引人注目。王国维,作为一个文化的卫道士,一个坚定的文化理想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波诡云涌的社会政治变革中,不惜以一死,来深情拥抱他的精神家园。人们在他内衣口袋里发现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决绝和无尽猜想。很容易让人想起南宋遗臣文天祥在元大都就义时,衣袋里的绝笔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而海子作为“最后一个抒情诗人”,他的卧轨自杀似乎也暗合着一个抒情时代的结束。

关于陈超先生自杀的原因,外界有诸多说法。如身患疾病,不堪重负;一边是照顾智障的儿子,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内心压力过大;甚至有好事者称其自杀是个官场事件,因其兼职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此说是极为荒谬和可笑的,其实陈超领工资的单位是河北师大,他是该校教授,作协职务只是挂名,但即便是驻会的职务,这个单位的性质和官场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陈超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对当代中国诗歌卓有贡献;他的诗歌其实也是出色的,只是很少示人。我在唐晓渡先生的一篇文章《读陈超的一首诗》中,读到以下诗句,不说震撼,起码也是被深深打动了:

桃花刚刚整理好衣冠,就面临了死亡。

四月的歌手,血液如此浅淡。

但桃花的骨骸比泥沙高一些,

它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

仿佛带着对自身结局的预言,一首诗从内部迸发出压抑的激情,蘸着春天的桃花之血,在岩石上书写生命的哀歌……我从网络上看到陈超先生的照片,大多是明朗而欢快的,虽也有一些带有倦容和沉郁表情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内心强大、对生活自信、亲和友善的人。如果死亡可以算是一颗榴霰弹的话,就像他的诗句:

她掀起粉红的衣衫,一直暴露到骨骼。/我目光焚烧,震动,像榴霰弹般矜持——/在最后时刻爆炸!裸体的桃花重又升起/挂在树梢。和我年轻的血液融为一体。/但这一切真正的快乐,是我去天国途中的事。

那么一个人的自杀,则是一个事件。当他的死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或者集体的漠视,都是不正常的。我看到微信群里,人们不断地转发着他“死亡”的消息,这消息夹杂在一些“老虎”“苍蝇”落马的消息之间。夹杂在“占领中环”的消息间。也夹杂在其他真与幻的消息间。

诗人的死,总是不出乎人的意料。但同时又让人深深震惊。不让人意外,是因为诗人与死亡之间确立的这样一种关系:亲密、决绝。在这份名单里,已经有太多的诗人将死亡这朵黑花佩戴在胸前。而这个黑色花朵编织的花环,永不会扣上连环。让人震惊,是因为诗人的死,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生活的不堪。诗人是人群中的异数,他们的语言接近于神祇,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一个人群中的痛苦者和孤独者。一个乐呵和“聪明”的诗人是可疑的。不能指望一个诗人,来书写人世的欢乐,哪怕他也曾浸沐在爱情的光辉中而愉悦地吟唱,但那是为他更深沉的痛苦埋下伏笔。一个诗人,是让所谓正常的人不舒服的人,他远远地站在人群之外,睥睨一切,在你!瑟和傲慢时,给你冷不丁的一刺。你可能永远理解不了一个诗人的精神世界,那里曾被神灵、哲人,也被死亡之神徜徉过。

陈超从河北的某座高楼上坠下,让千里之外的南昌,让这个夜晚,回荡起巨大的声响。他落下的姿势容易让人想起某种黑鸟。一个不算老的中年男子,戴着眼镜,黝黑狭长的脸,善意的笑容,拒绝与世界合作的眼神,亚麻色毛线衣、赭色皮夹克、蓝色牛仔裤,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浑厚沙哑的嗓音,脑子里印着的无数的诗行,穿行于哲学与诗歌之间的那道光芒,仿佛对人世洞彻肺腑的清醒和失望,深沉的爱与眷恋,不舍与迷茫……他在黑夜里,像一片树叶一样无声地落下,落进时间那透明的洞穴,落进夜晚那神秘的召唤,落进冬天那深邃的寒冷,落进宇宙那不可知的轨迹……对于我,陈超是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从未谋面,不曾相识,但他又是一个亲切的知己,一个伙伴和挚友,一个师长,以及一个隔岸行走的朋友。

在石家庄河北师大,与南昌贤士花园之间,隔着怎样的距离?我从不曾到达那个城市,据说那里空气质量不怎么好,作为首都的邻居,它面临着经济上和其他说不清的压力。这是一个城市的压力,和那个叫陈超的诗评家、诗人,关系轻浅。有人说,因为陈超的存在,一个路过河北的诗人将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太放肆。这份尊敬,是否因为陈超的离去,而变得不复存在?陈超的离去是一个谜。他用如此古典、如此传统、如此诗人的方式,和世界告别,因此让那些在精神上和他有过映照的人,感到疼痛。

我坐在南昌贤士花园的住所里,听到一个黑夜的持烛者从楼上坠下,发出沉闷的响声。也在手机的屏幕上,看到许多泪水和惋惜之言在微信里乱飞。那是农历甲午年初冬的一个夜晚,有人说,这一年是从寻找一架飞机开始,到寻找另一架飞机结束。在下落不明的人群中,有一个叫陈超的诗人,和属于诗歌的一段隐痛的秘密。

(原载《散文》2016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只有一个人生

    只有一个人生

    人生在世,无非孤身逆旅。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打动每一代年轻人的文字,周国平散文精选集全新亮相!周国平最认可的精选集之一,荟集周国平生活感悟类美文130余篇,温暖、真挚、动人。无论是对父亲离世的感伤、对故乡的复杂感情,还是对真性情的体悟,都更多流露周国平不为人知的感性一面。特别收录周国平撰写的人生寓言30则,折射人间百态。在喧闹的世界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拥有内心踏实而丰富的人生?
  • 开着坦克去唐朝

    开着坦克去唐朝

    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通向成功的第一阶梯。有一些品质尤其重要,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事业成就的高低。长中的青少年要想在未来获得杰出成就,必先锤炼出优秀的品质! 希望本书能够为青少年塑造优秀品质、成就卓越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猫眼

    猫眼

    作者深爱养猫十余年,细心观察,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随笔生动描写出猫之百态,他们日日上演的喜剧、悲剧、悲喜剧甚至滑稽戏,令人忍俊不禁且富启迪。作者写出许多人猫共处的精彩故事,配图数十幅,由作者或配画或摄影,妙趣横生。
  • 生生死死

    生生死死

    本书中收集了冰心、俞平伯等大家的著作。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在平凡的生活中笑看人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活各自不同的感悟让读者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生活观。书中有智慧的老人,平淡的中年人,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生活应该怎样。
  • 中国香港文学史

    中国香港文学史

    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于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报业的发展,香港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紧张的生活节奏……都在向文学要求着快餐式的精神消费。随着香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通俗小说也以一种超过严肃小说发展的速度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热门推荐
  • 复仇我是认真的

    复仇我是认真的

    林耽阳十五年来,设想过许多种与陈思的相遇,却不曾想,才刚在客栈落脚,陈思不请自来。陈思,先皇钦定顾命大臣陈从独女,容貌冠绝长安,无奈被太医断定不能生育,无人敢登门求亲。林耽阳,徽州富商林府幺子,唤作六郎,十二岁目暏双亲被陈从设局陷害,先后赴死,至此家道中落,他从此将复仇陈从当做毕生大业,誓让陈思也领教自己父亲是如何“始乱终弃”,如何“家破人亡”。却不曾想,林耽阳以为自己是布局及下棋之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陈思,女儿,还有忠实的部下,都沦为了皇帝的棋子。
  • 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

    你有没有试过深爱一个人。你有没有试过用你全部的生命去爱一个人。你有没有宁可抛弃善良的自己也要得到的爱人。你有没有想要把你的生命轨迹和哪一个人缝合。因为,他没有,不爱你。
  • THE CONFESSIONS

    THE CONFESS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弃女嫁到:腹黑世子来接驾

    弃女嫁到:腹黑世子来接驾

    叶雨凝一个不慎被伪闺密下药至死,从而开启了她的异世之旅。只是新的身份却迫使她不得不与人搭档行骗过日子。原本她想等攒够了钱就金盆洗手,可是计划远比不上变化。先是亲生父亲找来,强硬地把她拖入复杂的后宅争斗中。然后,那个给她当过临时搭档的男人竟不知何时找上门。于是,叶雨凝在前面不断地搅动深宅大院的争斗,男人在她身后补刀补得不亦乐乎。并且理直气壮地说:“我家媳妇想玩,当夫君地自然要全力支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本书讲述了前门的兴衰历史、传奇故事,以及时代机遇。前门不仅仅是“商业帝国”的同义词,它还是一座世界级古都文化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新焕发了青春。人们不仅欣喜地看到了老字号强大的生命底蕴,也看到了前门自我疗伤的惊人力量。前门的迅速复苏,得益于前门文化的空前活跃。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前门,在21世纪初正迎来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经过这次涅槃,前门的传奇必将续写。
  • 流落荒岛只剩一个人

    流落荒岛只剩一个人

    朴慕璃成为记者的第一天,却被要求去采访一个罪犯。当时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
  • 孤胆狙击手

    孤胆狙击手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第六个年头。这年冬天,日军集中了20多万兵力合围湘北重镇常德。常德素有粮仓、棉田、茶乡、鱼塘的美誉,它“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由沅江入洞庭,走水路可达长江,顺流而下可到武汉、南京、上海入东海;往西是进入川黔的陆上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陪都。常德不仅是湘西北的门户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交通枢纽及物资集散地,更为重要的还是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屏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经济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经济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指导全党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对我国到2020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要部署。这次《决定》标志着中国重启改革议程,吹响了改革攻坚的新号角。本书比较分析过往几届重要的三中全会决议的异同,解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具体内涵,分别讨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重要议题。
  • 谁许你浮生锦年

    谁许你浮生锦年

    她,曾是名动京城的才女。他,曾是名满天下的少年将军。天下大变,我肯为你舍弃东山再起,你可愿为我淡饭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