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73900000001

第1章 前沿话题

青岛大学资助出版

中学课本鲁迅作品选篇及编排问题之我见

冯光廉

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篇(即讲什么学什么)及其编排,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部分地规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还可由此看出当前语文教育思潮发展的动向(如提倡、强调什么,弱化、删减什么),有助于语文教育改革思路的调整和更新。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选篇的基本原则,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的认识是大体一致的,即必须实行经典性和可感性(也许改为“可接受性”更好一些)相统一的原则[1]。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不过,如何将这一原则具体地应用于课本编辑实践,选出合适的中学鲁迅作品篇目,并且恰当地加以编排,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体观之,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还不算少。

一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经典性的理解和篇目的选择

为了更有针对性、更具代表性地研究问题,集中分析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的选篇是非常必要的。其具体选篇是:初中部分有《风筝》、《社戏》、《雪》、《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部分有《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人教社语文课本的选篇确有不少优点。它吸收了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果,标志着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工作的新里程。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个选篇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

其一,有突出疑问的篇目是否应该选入?

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完美、和谐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巨大的审美享受,而且能够提供创作的参照和讲授的教材,具有榜样性的意义。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人教社课本鲁迅作品的个别选篇似有可议之处。例如《藤野先生》。顾名思义,按照通行的艺术规范的要求,该文应该集中描写藤野先生这个人物,藤野先生应该成为作品的中心人物。全篇的描述重心应该紧紧围绕藤野先生来安排,其他的人物、情节、事件和细节,都应该紧紧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人物描述的需要,居于次要或比较次要的地位,这样才能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得当,和谐统一。但作品的实际描述并不是这样的。全文的主要笔墨是描述“我”的留学生活、经历,在东京、仙台的见闻和生活状况及思想变化。从头到尾“我”始终是作品描写的主线和重心所在,藤野先生仅仅是描述“我”的留学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我”的一种陪衬,所占的篇幅很少。只要不是先入为主,不为成见和习见所拘囿,作品的这一矛盾之处是很容易发现的。长期以来学术、教育界关于《藤野先生》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其主题究竟是什么的争论,老实说和散文的这一实际状况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不止一次地听说过,有中学生向老师发问:这篇散文是否跑题,甚至文不对题?如果我们的作文也这样写,主次颠倒,是否会受到批评、判不及格?这类问题往往令老师很难回答。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应该具有明确的规范性的尺度。我们不能因为散文描写了日本学者毫无民族偏见、尊重和关心中国学生这一重要内容,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令人疑惑的问题的存在,忽视了该文描写和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所讲的有关知识的不一致。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作品非常有限,仅有十几篇,最好挑选没有明显疑问的作品进入语文课本,以免除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尴尬和中学生学习的困惑,避免中学语文教学可能出现的混乱,保持教材选文的典范性,维护中学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观点的统一性。听说有人如此解释这一问题,“名人这样写可以,中学生则不可”,恐怕缺乏说服力。

其二,选篇的类型可否再多样一些?

这包括主题题材的类型和文体表现的类型两方面。就前者说,课本既有一些重复,也有一些缺失。《祝福》是写普通劳动妇女的,《阿长与〈山海经〉》也是写普通劳动妇女的,从大的类型考虑,显得有些重复,不妨保留《祝福》,删去《阿长与〈山海经〉》,而另选论述知识妇女解放问题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如果承认这一思路和看法有道理,那么在鲁迅悼念被杀害青年的作品中,删去《为了忘却的记念》(人教社新课本已将此文删去,有些地方编辑的课本仍保留此篇),而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也是可以的。人教社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有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是关乎鲁迅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占整个选篇的1/3还多,比重似乎大了些。有感于此,笔者主张将内容格局较为狭窄的散文诗《风筝》删去,另选含蕴更为丰厚的《〈呐喊〉自序》。入选人教社语文课本的鲁迅杂文仅两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数量少了点,而且全是鲁迅后期的作品。实际上,鲁迅前期也创作了一批极富特色的杂文,从中选出一两篇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是并不困难的。笔者建议将前期杂文《娜拉走后怎样》选入,不知如何?至于作品的艺术及表现的类型、审美风格的类型,笔者主张应作适当的增加,以便对中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是笔者提出新选篇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其三,高中语文课本是否应适当增选更富思想深度和理解难度的鲁迅作品?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多,对鲁迅作品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应该说都有一定的提升。与此相适应,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在思想深度和理解难度上也应该有所加大。对于体现鲁迅核心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若干更富经典性的作品的阅读和讲授,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深入领会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精髓,奠定思想品格的根基,肯定大有好处。人教社语文课本的编者忽视了这方面的考虑,显得过于拘谨。高中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作品不仅数量太少(仅《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3篇),而且难度亦没有显著的加大,在难易程度上形不成合理的递进结构系统。一些思想艺术魅力巨大、影响深广、大体能被中学生接受的经典佳作如《阿Q正传》(有的地方课本仍保留此篇)等被排除在课本之外,这的确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对此也深表惋惜。笔者以为这些看法应该予以认真的考虑和必要的吸纳。

其四,在选取鲁迅作品时应否对趣味性有更加明确、更加突出的要求?

这既关乎鲁迅经典作品的选篇问题,同时还关乎鲁迅作品的可接受性问题。文学首先是文学,必须充分重视其艺术美感。要想使入选的鲁迅作品真正为广大中学生所喜闻乐见,切实发挥它们对中学生思想品格和艺术美感的陶冶作用,作品的趣味性(健康向上、富有美感的趣味)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因为作品只有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包括理趣、意趣和情趣),中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意思,有味道,有吸引力,才能喜读爱看,教师讲起来才能兴味盎然,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文学课既不应该等同于政治课,也不应该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健康向上、富有美感的趣味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有感于此,笔者在新选篇目时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好的作品,以便增强鲁迅作品教学的吸引力,赢得广大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喜爱和欢迎。

二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可感性的认识和把握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是专供中学生阅读、学习的,无疑应该充分顾及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再深刻、再优美的经典性作品,如果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仍然不能得到一定的感知,仍然难以理解和领会其大意,显然是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评估和对待中学生接受鲁迅作品的现状呢?近一两年来,报刊、媒体上不断地在传播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惊呼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说绝大部分中学生不愿意、不喜欢阅读,甚至非常反感阅读鲁迅的作品。情况到底是怎样呢?最近,笔者委托纪丽华等中学语文教师和吴杉、逄丹等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青岛及有关省、市几百名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他们所得出的大体结论是:半数稍多一点的中学生是愿意或比较喜欢阅读鲁迅作品的,不愿意、不喜欢阅读和反感阅读鲁迅作品的学生不到半数。这些愿意或比较喜欢阅读鲁迅作品的中学生认为:鲁迅作品虽然难懂一些,但读起来觉得有意思、有味道,有嚼头,读后收获比较大。认为那些一看就懂、一品就透,过于浅显明白的作品,读起来反而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印象不深,收获也不大。老师也很难讲出多少道道,听起来往往淡而无味,缺少启发性和吸引力。笔者以为,这部分中学生的看法和反应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不过,就全国范围说,情况恐怕是相当复杂的,教育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高的和教学水平低的中学,情况会很不一样,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态度,亦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地统计出全国统一的数字比例也许是非常困难的。笔者的主张是,不管具体的数字比例如何,重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形成部分或大部分中学生不愿意、不喜欢阅读,甚至反感阅读鲁迅作品的原因,切实找出改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方法、措施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学生中间确实存在着接受鲁迅及其作品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潜力,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钱理群说:“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低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文学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理解的欲望与潜能。”[2]笔者赞成他的看法。我们应该对中学生能够接受鲁迅及其作品怀有坚定的信心。同时,我们还应该坚信,鲁迅的经典性文学著作是充满巨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的,是能够吸引广大中学生的。此外,也应该坚信,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是会不断提高的,对于中学生的吸引力是会不断增大的。笔者认为,这三个“坚信”应该成为改革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不可动摇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当前研究、解决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必须切实遵循的指导思想。否则,便容易步入教学的迷途和歧路。

那么,形成鲁迅作品难懂、难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能否采取恰当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呢?

笔者认为造成鲁迅作品难懂、难学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其一,创作背景的隔膜。这不仅包括大的时代背景,还包括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此人、此事,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鲁迅作品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人思想情感的艺术反映。其中不少作品的内容、细节和词语,都直接涉及那时具体的人物、事件及矛盾冲突。由于中学生对那时的具体创作背景不了解、不熟悉,势必造成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的障碍。

其二,语言的变异。鲁迅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恰值中国文学语言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时期,那时有些词义和语法同我们今天的理解和用法有不小的差别,白话里夹杂一些文言,也是常见的现象,今天的中学生读起来自然感到不好理解或不大习惯,觉得有些别扭、吃力。

以上两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化解,在课本的题解和注释中,适当介绍一下创作背景,注释一下难词和难句的含义,或者由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就大体能够解决了。

其三,作品的思想内容过于深邃、复杂,表现手法过于隐晦、曲折。这是造成鲁迅作品难懂的主要原因。其中有的表现在人物思想性格的极度复杂上,有的表现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曲折多变上,有的表现在人物精神的苦闷彷徨、阴暗绝望乃至虚无上。青年学生缺乏这样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自然对此类思想情感感到生疏、隔膜,难以理解。还有的表现在对作品的象征性的解析上。象征性的作品在含义上往往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从作者所描写的象征实体到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生发开去,构成深广多样的象征意蕴。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便很难领会如此隐晦曲折、如此复杂多样的象征内涵。有的由于当时形势的险恶和鲁迅的顾忌(怕自己的一些消极情绪影响青年),难于直言明说,不得已便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加以表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感到难以理解是并不奇怪的。

对于鲁迅的这类作品,当然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和讲解分析,课本上也可以作些必要的提示。如能采取比较得力的措施,再加上学生认真钻研思考,特别是努力从总体上去感受作品的意境、氛围和气韵,对于入选作品的大体意思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其四,学术界的争论。学术界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不少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中学生从课本或参考资料上看到其相关内容,或者听了老师的此类介绍后,往往感到自己知识太少,水平太低,无法进行选择和判断,于是便知难而退,不再有认真阅读思考的兴趣了。鉴于此,笔者主张不要过多、过细地把学术界的争论,以及难度很大的学术分歧介绍给中学生,那样做实在是无的放矢,自找麻烦,得不偿失,事与愿违。不要把中学生当成大学生,不要把中学语文课当成大学鲁迅研究课来上。

其五,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恰当。据说有一种观点和做法是相当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把选入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讲深、讲透,对于鲁迅作品的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都要深挖细讲,仔细琢磨,以凸显鲁迅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特质。然而,总体来看,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怎么好,往往使许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高深莫测,难以把握,从而对鲁迅作品产生了畏惧感和距离感,敬而远之,不喜欢、反感之类的想法便自然产生了。根据笔者的了解,所谓鲁迅作品难懂论的成因,和中学语文烦琐、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要求过深过细是有一定关系的。换句话说,所谓鲁迅作品难懂、难学论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不恰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造成的。从这里笔者感到,应该大力改进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调整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要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只要能够大体理解鲁迅作品的大意,能够把握鲁迅作品的基本内容要点,能够熟悉鲁迅作品中最深刻、最精练、最重要的句子段落,也就可以了。不必要求中学生一下子就读深读透,教师也不必要求自己一下子就把一切内容都讲深讲透。实际上,任何经典作品的阅读,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逐步加深领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哪部作品一下子就被人理解得很深、很透,可以肯定地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名著。对于鲁迅作品同样不能作如此的理解。王冶秋在谈到《阿Q正传》时曾经提出,一定要阅读十几遍,方能逐步有所理解,认识才能逐渐加深。这道出了经典著作阅读的规律,也是非常实在的经验之谈。[3]我相信,只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能够做到合理要求,突出重点,讲法得当,在整体审美上狠下工夫,所谓鲁迅作品难懂、难学论,是可以得到一定的化解的,教师的教学也不会承受那样沉重的压力,教学的总体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现在报刊上有一种提法,说应该降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要求,降低鲁迅作品选篇的难度,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准确地说,就总体看,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要求不是高了,而是偏了,偏向了琐细零碎,忽视了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把握[4],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细碎的局部,在细碎的局部用力过多,把生动、形象的艺术变成了机械、死板的条条,以致损坏了鲁迅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美感,削弱了鲁迅作品对青年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所以,笔者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应一般地提出和强调要降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要求,降低选入的鲁迅作品的难度,而是要调整教学要求的重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整体审美功能,强化鲁迅作品的思想渗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入理解教材上狠下工夫,在改进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任何的浮躁情绪和马虎应付态度,都是无济于问题的解决的(据说现在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应该认真加以解决)。

三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编排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让我们再对人教社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选篇的编排进行一番研讨,同样是必要的。

其一,初中与高中选篇的比例应该如何掌握?

人教社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是这样分布的:初中9篇,高中3篇。这样的分布是否合理,编排是否恰当?在笔者看来,从初中到高中,应该体现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即初中的篇目适当少一点,高中的篇目适当多一点,起码初、高中大体平衡。这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论的规律。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比较少,接受能力比较弱,应该适当多选一些相对简短明快、浅显易懂的篇目。在从初一至初三的过程中,同样应该体现逐渐加深、加难的精神。而人教社课本竟然将二者倒置了过来,初中多,高中少,初中为高中的3倍。不知道这样的编排寓意何在?在教学实践上效果如何?笔者建议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再决定如何处置。

其二,如何编排各类文体的结构系统?

据说人教社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地方课本是按照话题(主题、题材等,下同)来编排单元的。这种做法确实具有显著的优点,可以使诸多课文在同类话题上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有系统的格局,使学生在话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获得比较鲜明的印象。但是这样做也有明显的缺陷,即损害了各种文体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和系统性,无法获得对各种不同文体的完整印象。同一文体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之间由于缺乏集中的讲解,学生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听说现在中学生的文体意识比较淡薄,也许和我们这样的教学编排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笔者想提出另一种课本编排的设想。即以文体为中心,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实行两次大的不同文体作品的循环。也就是,把全部课文按文体类型划分单元: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论说文、杂文、戏剧。这种编排方法便于学生获得对单篇文章、主要文体的完整印象,避免由于单纯按话题安排单元所导致的牵强附会、关联性不强等缺陷。而且以文体为中心划分单元,可以和学生的写作联系得更紧密,对学生强化文体意识,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会更大一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意要用此方案去取代现有的按话题进行编排的做法,而是为了促进思考,以利于寻求一种更为完美的解决办法。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优点和缺点,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往往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按话题划分单元和按文体划分单元都是优缺点同时并存,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共融于一体的。那么可否采取一种兼容互补的方法,以弥补按单一标准编排的缺陷呢?笔者以为是可以考虑的。如果采用前一种编排体系,在保持话题的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选择12册课本中的适当地方,分别将几种文体的有关知识集中加以归纳,组成独立的单元,进行系统的文体知识的讲解,以使学生得到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文体知识。这种补充性的单元的设置,应该在课本中明确地标示出来,并且拿出一定的篇幅,加以论述。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同样,如果采用后一种课本编排体系,在保持文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分别于12册课本的适当地方,将主要的话题类别集中进行梳理归纳,以体现话题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种归纳不一定设立独立的单元,只在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时候,由教师进行归纳。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分类归纳。采用以上方法,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分类所造成的缺陷,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知识。(现在令人高兴地看到,有的课本已经尝试这样做了,笔者以为值得肯定)不过,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笼统的设想,如何付诸实施,尚需课本编者和任课教师作更仔细、更周密的思考。

在讨论中学鲁迅作品选篇及编排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提及的,即作品的文体划分问题。多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包括笔者建议新增加的篇目),在文体划分上是比较明确的,如《社戏》、《孔乙己》、《故乡》、《祝福》、《阿Q正传》是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呐喊〉自序》是散文;《娜拉走后怎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是杂文;《雪》、《风筝》、《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是散文诗。但是,有些鲁迅作品就另当别论,必须进行具体辨析了。如《记念刘和珍君》是收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中的。但它不是以议论为主,而是以记叙文章写作的缘由和刘和珍的事迹及牺牲精神与影响为主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今的许多鲁迅著作选本都将其编入散文选集,而与那些以议论为主的杂文区分开来。笔者赞成这种看法。《过客》虽然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但并不是散文诗。它有时间,有地点,有场景,有人物介绍和舞台提示,更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其文体应该归入戏剧类。《辞海》说诗剧是“用诗体对话写成的剧本”,“有的虽有戏剧的形式,但往往只供阅读,不适合剧场的演出,此类诗剧亦称剧诗”[5]。参照这种观点,笔者以为将《过客》认定为戏剧(至于称其为话剧、诗剧、剧诗,都可以),而不是散文诗,似乎更恰当一些。将《过客》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为中学生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岂非更好?

四 关于新增鲁迅作品的编排方案和简要说明

按照笔者上面的认识,这里拟提出笔者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篇的设想。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雪》、《〈呐喊〉自序》。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有:《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此篇换成《立论》亦可)、《过客》、《娜拉走后怎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如果对作品进行分类,情况大致是:初中6篇,高中8篇,这样,初中和高中选篇的比例比较合理了。就文体看,散文(含散文诗)5篇,小说5篇,戏剧1篇,杂文3篇,文体的比例也趋于合理了。短一些的小说集中在初中阶段,杂文集中在高中阶段。哲理性强的散文诗、长一些的小说和戏剧,集中安排在高中阶段,呈现出由易到难的结构系统,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结构相一致。另外,存留人教社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9篇鲁迅作品,保持了教材的总体稳定性;新增加的几篇鲁迅作品,则是为了适当提高入选作品的经典性和难度的层次,更好地体现鲁迅的核心思想和艺术成就,并体现作品类型的丰富性。选入的鲁迅作品由12篇增至14篇,对语文课的教学压力并不大(如果觉得教学时间比较紧,有的篇目可采取“略讲”的办法,给中学老师留有一些自由掌握的余地)。

下面,笔者再对新增的几篇鲁迅作品作些解说,进一步阐述笔者的一些主张的寓意。

《〈呐喊〉自序》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佳作。人教社中学语文课本原来曾选入此文,不知道为什么新课本将其删除了。实际上该文不仅是理解鲁迅小说创作的重要文章,也是理解鲁迅前期生活思想、精神品格和创作特色及其成因的宝贵文献。鲁迅家庭的败落,他对于世人面目的感受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道路的探索,以及他从极度失望到愿意为改革者呐喊、助威,都叙述得真切感人,能够引领中学生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世界,缩短与鲁迅的心理距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鲁迅是在敞开心怀,与自己促膝谈心,从而对鲁迅产生更多的理解、同情、亲近和尊敬。这一切对于从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的中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遭遇过童年挫折的青年学生来说,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序文对鲁迅小说的创作缘起、启蒙主义创作目的和处理若干思想艺术问题的寓意等的说明,以及“铁屋子”意象的提出,对于理解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能够起到补充、串联和参照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篇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富有纲领性的佳作。序文选材典型,脉络清晰,笔法灵活,从容自如,朴实真切,颇具可读性。为自己和为他人的著作作序是鲁迅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序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序文作为一种文体类型,让中学生有所接触,确实非常必要。不过,对于中学生来说,鲁迅的有些序文虽然写得非常精彩,但理解起来却相当困难。如《白莽作〈孩儿塔〉序》(有些地方语文课本选有此篇),由于中学生对诗人殷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不了解,又缺乏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知识,因而难以领会鲁迅那段对殷夫的崇高评价(“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若让老师课堂上介绍殷夫及其诗歌创作,介绍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概况,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相对而言,理解《〈呐喊〉自序》则无大的总体性障碍。而且,若将《〈呐喊〉自序》放在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学,对于前几个学期所学的鲁迅作品是很好的回应和总结,对于后边高中阶段要学的鲁迅作品则是一个有力的引领和铺垫。鉴于此,笔者建议恢复这篇著名的序言。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写的是一个带寓言性的小故事。它通过人物各自的言行及其对比,刻画出社会上3种类型人物的基本特征,表达了鲁迅的鲜明爱憎和积极主张。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聪明人的伪善和奴才的奴性和傻子的勇敢、实干精神,表达了鲁迅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的热烈呼唤。作品通篇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画出不同类型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富有发人深思的哲理色彩。这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识别能力,确立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思想准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启示性意义。

《立论》这篇散文诗生动而尖锐地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艰难选择:“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在这样的社会里,要“既不谎人,又不遭打”,“得怎么说呢”?鲁迅通过一个带寓言性的小故事,尖锐地嘲讽了圆滑世故、掩盖是非、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启发人们应该摆脱瞒和骗,真诚地、大胆地对待人生,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爱憎。本篇构思巧妙,短小精悍,文笔犀利,趣味性强,极富喜剧性的讽刺色彩。

《过客》无疑属于鲁迅著作中难懂的篇目之一。但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并征求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意见(其中有一位中学教师告诉我,他曾经在课堂上给中学生讲解过《过客》,学生反响很强烈,教学效果非常好,笔者听后很受启发),最后还是决定作为试验篇目予以推荐。笔者以为《过客》是集中体现鲁迅核心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中学生难以理解其中每句话的含义,难以领会其中深邃、复杂、幽远的意蕴,但却大体能够说出剧本的故事情节,能够把握过客的基本精神特质:在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人生旅途上,无论自己怎样疲惫,怎样痛苦,怎样迷茫,都要坚定而又坚韧地向前走,决不能后退和停歇。这是人生的跋涉者、求索者和革新者的哲学。在他身上寄托着鲁迅反抗绝望、追求价值理想、永远坚韧进取的战斗情怀。笔者问过在读的高中学生,他们说,经过笔者的简要的提示、讲解,对于《过客》的基本思想特质和作品的整体韵味是大体能够感受得到的。说有些带神秘色彩的象征性描写,尽管不太理解,但同样有吸引力,能够引发我们去继续思考和解析。有的高中生还对《过客》的精神风采怀有尊敬和仰慕的情感,说他会终身记住过客这个人物,会从他那里得到思想的启发和精神的激励。笔者感觉他们的确是被吸引、被感动了。这里面既有巨大的精神品格的熏染,也有浓郁的审美艺术的陶冶。在笔者看来,如能做到这些也就大体可以了,非常不错了。鲁迅的经典作品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意蕴,对于广大中学生的成长来说,的确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和长远性的。如果中学时期鲁迅的一些思想艺术精髓能够扎进他们的脑海中,存在他们的记忆里,将会终身受益。我国数以亿计的中学生毕业后,除极少数进入大学中文专业学习外,其他绝大多数都没有机会再阅读多少鲁迅作品,中学生的鲁迅观,他们对鲁迅的看法,基本上是在中学阶段形成的。鲁迅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中学时期缺少接触,以后便很少再有机会阅读了。(《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0、11期发表的郑以然《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对此问题作过令人信服的解说,请参阅)这是一个必须高度正视和严肃对待的问题,是我们思考和研究鲁迅作品选篇和其他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当然,在讲解此篇时要注意贯彻整体审美原则、简化性原则和可接受原则,不要讲得过深、过细、过碎,有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如“历史中间物”之类不一定涉及。剧诗—诗剧这种文体形式,中学生读起来也会觉得非常新颖别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现正处在改革试验阶段,有一些构想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和检验,再决定取舍。如果有的教师觉得此篇难度太大,可以改为自由阅读篇目,应该给任课教师以一定的机动掌握的余地。

《娜拉走后怎样》是一篇讲演稿。笔者所以推荐此稿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一是感到它主题重大,见解深刻。妇女解放是中国社会改革和家庭伦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类长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鲁迅在本篇中接过五四时期知识女性怎样才能获得解放这一时代话题,强调妇女解放的根本问题是获得经济独立权,认为这是极为艰难的事情,为此必须以韧性的精神,进行剧烈的战斗。这种深刻、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提升中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二是名句很多,极具启发性。如“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等。这些饱含经验、智慧的名言警句,大大增强了讲演的思想力量,使之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和震撼力。三是将讲演稿选入课本,能够丰富课本的文体种类。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和故事的穿插,使讲演稿生动感人,妙趣横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阿Q正传》是鲁迅的经典代表作。它所塑造的阿Q形象堪称世界文学的杰出艺术典型,在海内外的多次经典名著评比中,一致被推荐为佳作。阿Q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代名词。中学生从他们的前辈甚至同辈身上,都不难看到若干阿Q精神的影子。作为接受中等教育的中学生应该对阿Q精神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品格修养,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老实说,这篇小说的大致意思并不是非常难懂的,只是要求读深、读透难一些。这篇小说原来是选在中学课本里的,后来被删掉了。据说主要理由有二:其一,小说篇幅比较长,中学教学时间紧,容纳不了。其实,以《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为重点,前后适当加以联系,全篇便贯通起来了,不必用很多的教学时间。其二,以为这篇作品篇幅比较长,印入课本会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我看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一定过于计较。况且还可以采取节选《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篇及编排,是一件极其复杂、艰难的事情。虽然选出的鲁迅作品并不多,仅有十几篇,新补充的作品只有四五篇,但要周全地顾及那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恰当地处理好诸多问题之间的关系,切实地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实在太不容易了。由此,笔者更加理解中学语文课本编者的辛劳。笔者就人教社课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是否有道理,笔者提出的若干构想具有多少可行性,能够被吸收多少,都需要进行认真地推敲和论证,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现在学术、教育界正在讨论中学鲁迅作品到底选什么,选多少,怎样编排,怎样教,怎样学,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乃是为了提出问题和构想,参与研讨,期望通过热烈的争论和认真的试验,找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同类推荐
  •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一。它与荷马的另一部作品《奥德赛》一起并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著,叙述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历时10年的战争;赞美了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了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为著名女作家赵玫、裘山山、庞天舒三人和最新散文集,分别为《我轻声唱起忧伤》、《一个人的远行》、《带一颗心去田园》。作品具有极高的性和艺术价值。
  •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本书完整地记述了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后一位中国女记者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真实还原了西方刻板印象之外的阿拉伯人,还原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诉求和渴望,他们面对作者和其他外国记者时保有的朴实的善意和真挚的情感。作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和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今日俄罗斯等媒体的国际记者一同被卡扎菲政府军围困了五天四夜,一时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这一段惊险的经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选择和人性考验促使作者从一个怀抱新闻梦想的姑娘迅速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战地记者。
  •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

    《为爱繁华误入秋》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最经典、最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书中的小说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有的注重内心的纷争与苦闷描写,有的侧重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书中的散文,无论是游记还是写景的散文,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全书内容香艳而沉郁,语言感伤而率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风貌、创作风格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
  •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

    在日本渔村的日子

    陆君袭重生1950年日本小渔村,获得《渔业大王》系统,系统能帮他探测鱼群位置,每次捕鱼都是满载而归。能帮他打造最牛渔场,水产养殖我最吊!此时日本渔业远洋捕捞还没有起步,近海水产养殖业还没有发展。陆君袭觉得自己要做北海道渔场的主人!“不对,等等,整条渔村只剩五个男人,那谁跟我出海捕鱼?”陆君袭傻眼了。
  • 平安夜

    平安夜

    八岁男孩任小小的80后爸爸任意是一个职业博客写手,终日“宅”在家里,自得其乐。任小小的妈妈忍受不了任意颠三倒四的生活,在一个雨天拉着箱子走了,任小小则留在房子负责照料自己的“老哥”爸爸,两人的生活独特而浪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任意成为了青阳城少管所的作文老师,作用才情和不羁的做派,成为那个特殊空间里少年的偶像。2009年平安夜,青阳城里突然之间却变得一片混乱:任意最为看重的一我少年犯逃走了,任小小,任意还有负责看管少年犯的郑菩萨顿时慌了神,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令任小小大为意外的是,“老哥”任意这个时候却突然之间“长大”了,他自去找那名少年犯,并为他申诉他所蒙受的巨大的冤屈……
  • 冰山王子遇上冷酷女王

    冰山王子遇上冷酷女王

    女帝千羽冰寒,千羽家族遗失的小姐,冰冷无情,高智商,高情商,护短,修灵鬼才都是她的代名词,却是爱情白痴。帝王帝少瞳,冷酷无双,杀伐果断,高智商,高情商,天才都是属于他的代名词,却也是爱情白痴。两座冰山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温柔体贴,玩劣不羁,冰冷无双…冰寒会何去何从?
  • 夫人又要统治世界

    夫人又要统治世界

    (爽文×男女双强×身心干净×没狗血误会)王牌特工重生萝莉之身,却成了路人眼中废柴高中生。相貌丑陋?她头发一撩,全拜倒在石榴裙下。极品打压,她轻蔑一笑,上演极限无情虐渣。外表柔弱萝莉,内心高冷美人,一手开挂,一手虐渣,逆袭之路势不可挡,败类极品绝望惧怕。某白莲被逼到墙角,瑟瑟发抖,“就没人能阻止她吗?”安琪琪王者般高傲一笑:“挡我者杀!”高冷俊美的第一Boss突然出现,温柔宠溺地抱起她。“玩够了?跟我回家。”
  • 智勇双全

    智勇双全

    本选题是温暖千万人的成功智慧丛书!打造“中国信心”的人生励志装备丛书! 无论寒冬暖春,信心都是力量之源。信心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与信任,来自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清醒认识,来自勇往直前的勇气、胆识和锐气。 信心是廉价的,谁都可以有;信心也是无价的,只有你的信心才能解救困境中的自己!
  • 绝响之机动战队

    绝响之机动战队

    机甲涌现的年代,一场不平凡的旅途就此开始
  •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如初待你而归

    时光如初待你而归

    缘分说不清道不明,婚姻更是没办法精准到每分每秒。不过我知道,属于我的爱情,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姨妈巾”是我们的缘分开始,它就是我们的开始,过程总是千变万化,不过结局如何,一定要记得,幸福不是靠缘分,而是经营。
  • 岩幽栖事

    岩幽栖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药香农女:将军宠上瘾

    药香农女:将军宠上瘾

    萧小果地震救灾,被落下的石柱砸到,穿越到北炎国,成为乡村农妇。丈夫出征不知死活,还带着一只小包子。久别七年,丈夫归来。夫妻两个人一起斗极品和渣渣。什么?她的老公是当今皇上的义子,还是战王爷?他们夫妻返帝都,平南侯的女儿静心郡主想要嫁给自己的夫君。慕子御把她揽进怀中,当着全部官员立下誓言:“我皇甫子御今生只会有一个女人。”万千宠爱全部给她,成为百姓们羡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