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53000000001

第1章 家世

01 千载悠悠,藕神何处

那是一个初夏午后,天微阴,天空中飘着丝丝小雨。我没有打伞,迎着那难得的丝丝清凉,穿过杨柳依依的青石小径去看她。读书、出差,曾数次经过她所在的城,又数次与她擦肩而过。那天,我专程去看她,看望那个九百多年前在一片藕花荡里笑洒云天的少女。

是那一片湖光山色吧?“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也是这样一个莲荷盛开的夏日午后,她和游伴们划着一只小舟,在碧波荡漾的湖上采莲、唱歌,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天色欲晚,西天的云霞如彩锦一样铺满湖面,才想起要归家了。可家在哪儿?眼前只有铺天盖地的青青荷叶,在晚风中翻滚着一波又一波的绿浪,滚向天边。来时路,早已经被那些荷叶轻轻遮挡。一条轻快的小舟,还是勇敢地冲开层层荷浪,向着那片藕荡的深处驶去。她是那片山的女儿,是那片湖的女儿,在母亲的怀里,女儿从不会因为暂时地迷失方向而惊慌。晚栖的鸥鹭,被突如其来的小舟和那一群少年惊起,扑棱棱地从藕荡深处飞起,夕阳下的湖,瞬间失去了它原有的宁静。清脆的笑声扬起来,穿越长长的时空隧道,从北宋一直绵延到今天……

站在今天的济南大明湖畔,看眼前荷叶在细雨微风中轻轻翻滚,看远处数只游船悠闲地在湖面上游弋,橘红的船体,黄色的篷顶,在一片碧荷垂杨环绕的湖面上那般醒目。我不知道,那年她游湖时,划进藕荡深处的可也是这样一条艳丽的小舟,一如她那明艳如花的年华?再向远处,当我的目光落在湖对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上,落在湖四周的亭台楼阁之间,远飘的思绪倏地荡了回来。这一片湖,这一颗静静地栖居在泉城大地上的北方明珠,终究不是她儿时的“大明湖”了。那一片水域,应该远比现在的大明湖更加浩渺无际,那时的荷花,应该开得比现在更有气势,不然,它们何以会调皮地挽住一群游湖少年的橹,让他们急匆匆找不到归家的路。

可她分明又在这儿,在碧荷红莲之间的小舟里,在垂杨翠竹环绕的寂静小院里。漱玉泉边的漱玉堂内,她手持一卷诗书,略低着头,永远在思考的姿势。藕神祠内,她端坐堂中手持卷轴,一脸的安详。清明的月光底下,等喧嚣了一天的城市静下来,湖面静下来,她是否会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出她的漱玉堂、藕神祠,到大明湖畔划一叶小舟,轻轻荡向藕花深处?

会吧,她是藕神。

大明湖自古产藕,藕在泉城人的心里,是一种绝妙美食,又是一种象征崇高、纯洁的吉祥物,而能驾驭掌管那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之仙子的,定是非她莫属。自清代起,热情的济南人民就将她视为藕神祭祀。在今天大明湖东北侧,汇波楼南侧,就有一处修建于1998年的藕神祠。藕神祠单独成院,祠堂在院北侧,面阔三间,堂内悬“藕神祠”的巨大匾额,祠内正中即是藕神坐像,坐像高2.8米,蓝衣白裳,外披一件大红的拖地披风,是典型的宋代仕女装扮。再看那女神,面若满月,满目安详,纤纤玉指,手持卷轴,看上去温文尔雅又娴静端庄。女神两侧,荷花丛中,两位侍女一人手持红荷,一人手持绿荷,她们也是服饰华丽,珠翠叮当,在这里静静地陪伴着这位荷中女神。祠内四壁绘满彩色的壁画,画中仙子彩衣飘飘,楹柱悬挂的楹联为徐北文先生所书:“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去时,正值大明湖中莲荷盛开之际,阵阵清风携荷香吹来,站在湖畔的藕神祠内,真如徐北文先生所言,是耶非耶?李清照,这个光耀千秋的宋朝大才女,她真的在这里吗?

很多人也曾如我一样慕名而来吧,将这个“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当成她的故乡,将大明湖误作她年少荡舟的湖。今天的济南城,趵突泉公园一角,漱玉泉畔就坐落着她的纪念堂。

修建于1959年的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其实只是同类纪念馆(堂)中的一座,在另外几个地方:山东章丘明水镇、山东青州、浙江金华,也有以她名字开辟的纪念堂。明水镇是被后世学者、读者们普遍认同的李清照的故乡;山东青州,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避难的乡间别墅,归来堂中他们曾共理金石、赌书泼茶,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李清照登上浙江金华的八咏楼时,已是国破家亡的暮年,八咏楼上,望山高水远,回不去的故国与故乡,让她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无奈长叹。为纪念她而建的藕神祠,更是遍布各地,有莲荷盛开的地方,常常都能看到李清照的影子。在我的故乡小城一个不起眼的公园里,一片荷池中间,我就曾赫然遇到过手持书卷、凝思远望的李清照雕像。

也许,因为她的光芒太过耀眼,那些她曾经住过、曾经来过的地方,都想努力捕捉保留她的芳踪与气息。她一直是济南人的骄傲,济南这座城市甚至将她作为一张特有的名片。1984年,纪念李清照诞辰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国内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们齐聚济南,济南社会科学院(当时名为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为此编辑了《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和《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两书,先后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将李清照的学术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99年,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建修整,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宋代庭院:翠竹绿荫环抱之中,仿宋建筑布局精巧,别致中又透着朴实典雅的气息。院内花木扶疏,曲径回廊,飞亭叠瀑,室内则陈列着与李清照相关的字画、图、文、像等珍贵资料。她不曾在那里生活过,可那里无处不显示着女词人当年的生活追求与气质风度。

李清照是济南人,可她生前并不曾在今天的泉城济南定居过。著名学者王仲闻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次子,也是李清照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他曾在《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事迹编年》中言:“清照幼时,当从父母居,其故宅应云‘李格非故宅’,不得云‘李清照故宅’。嫁后从赵氏,未居济南……济南不得有李清照故宅。”老先生治学严谨,在今人的眼里或许严谨得有些固执。后人皆以“李清照故宅”而不以“李格非故宅”或者“赵明诚故宅”为李清照模糊难定的故居命名,原因其实很简单,李清照的光华远远超过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夫君赵明诚。

至于济南清照纪念堂旁边的漱玉泉、柳絮泉,更可能是后人根据她的词集与才名而命名。柳絮泉缘于人们将她比作东晋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而漱玉泉则是后人根据她的词集《漱玉集》而命名的。这样的说法,也许会让视她为骄傲的泉城人心有不甘,但我们谁也无法改写历史。

随着人们对李清照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翔实资料被发掘。李清照父祖辈的籍贯为齐州章丘,北宋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那时济南府辖区有历城、章丘等五处县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李清照为济南人也是不错的。但说她的旧居在今济南柳絮泉边却无道理,对于李清照的原籍,今人已基本达成共识——是今天的山东章丘明水镇。

那么,那年夏天我在泉城济南大明湖畔的寻幽访古,在趵突泉公园漱玉堂中的凝神驻足,那些与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的隔空对话,其实都是错的了。但细想,也没有错。她本来就不是属于哪一个地方、哪一片山水的,七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她的足迹从北方的故乡山水到中原再到江南,大半生居无定所,一直到晚年才在杭州定居,她却终生不曾爱上那座异乡的城,不曾将那里视为她的家。她的家,在她传世的文字里。郭沫若的一首诗或许是对她一生的最好概括:“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我们去寻她,这位自明水镇百脉泉边款款走来的大宋女词人,这位世人眼里的高贵藕神。顺着她传世的诗词华章,到她儿时生活过的百脉泉与莲子湖走一走、看一看。

02 湖山胜地,文明之乡

有一眼清泉,已默默地喷涌了千年,泉水自出口处汩汩流出,漫石穿隙最终层叠而下,淙淙终日如漱玉之清音。有一位佳人,曾在垂杨深处临泉梳妆、赋诗吟词。那一年,手捧书卷的少女读到《世说新语》里“漱石枕流”这四个字,眼眸瞬间被点亮,她要给自己天天光顾的清泉取一个名字——漱玉泉。

“漱玉泉”从此名扬千古,也留下了一桩结不了的公案——漱玉泉到底身居何处?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有一漱玉泉,章丘百脉泉公园清照园内也有一漱玉泉,它们都被称为清照年少时临泉而赋的那一眼。而今,随着相关资料被不断挖掘与完善,这一笔墨官司已基本尘埃落定。清照的漱玉泉,不在济南,而在她的故乡章丘明水。

位于鲁中大地上的章丘,西北连黄河,向南依泰山,其中大部分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绣江河、东巴漏河、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密布的河网,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大陆气候,给章丘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虽处在北方干旱之区,但那里却自古是稻香鱼肥之地。

从济南市向东,距市区五十公里,就是章丘市政府驻地章丘市,它也是济南下辖的唯一一个县级市。这个人口百余万的县级市,被誉为北方的“小泉城”,济南五大泉群之一的百脉泉即位于此市的百脉泉公园之内。元代《齐乘》中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泉与济南趵突泉,皆为泰山山脉北部群山暗流汇聚而成,它们一个在西边的泉城济南为魁,一个在东边的小泉城章丘为冠,是中国北方大地上两大齐名之泉,更因与李清照扯不断理还乱的关联而倍受世人关注。

与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趵突泉不同,百脉泉则以“百脉寒泉珍珠滚”而闻名。池水冬暖夏寒,池底数不清的水泡缓缓浮上水面,好似晶莹剔透的串串珍珠自水底翻滚而来,故而得名。百脉泉泉水旺盛之时,满池碧水盈盈,珍珠滚滚。水中疏疏朗朗的水藻,池壁上的经年苔藓将池水染成碧玉。池中锦鲤成群,在长藻碧水间优游穿梭。泉壁和梵王宫大殿墙上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楹联、花卉石刻。泉边上更是游人如织,有说不尽的生机。

明代进士、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当年游历百脉泉,于《游百脉泉》诗里言:

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

清代雍正年间章丘秀才焦诜曾也曾赋《百脉泉》来盛赞家乡的活泉:

方池半亩水盈盈,萍藻交横彻底清。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应识寒泉分济脉,倚栏闲自洗茶铛。

章丘秀才笔下的百脉泉,静中更多一份世外桃源一般的清幽。只是到了现代,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对大自然的开发越来越无度。据说因为章丘南部山区开矿挖断了泉脉,喷涌千年的百脉泉曾一度干涸,好在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关井保泉、地质保泉、拦蓄保泉、调水保泉和科学保泉等措施,动用资金上千万元,停止喷涌达九百零九天的百脉泉才得以复涌。

而那一片湖,那一片让少年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湖,并不是大明湖。九百多年前,它叫莲子湖,它不在今天的泉城济南,而是在章丘明水。章丘大地上一眼又一眼的活泉从地下汩汩流出,汇聚成那片波光浩渺的湖——莲子湖,被后人景仰祭祀的藕神正从那千顷碧荷红莲中荡舟而来。

“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那一片湖,正是童年、少年时的李清照常常光顾的地方。那时的莲子湖一带,浅水稻溪淙淙,沼泽芦荡密布,水村渔舍俨然,更有满湖的渔船往来渔歌互答,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素以奇秀著称的华不注山,拔地而起,“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矗立于明净的水泊之中。远远望去,此山似是湖中盛开的莲花骨朵,盈盈碧波簇拥着一朵硕大的绿荷,华不注山倒映在湖中,湖山相映,难怪彼时的小清照频频流连沉醉于故乡的山山水水中。

1084年前后的章丘明水镇,除百泉喷涌,河湖密布,有着天然的自然胜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一处亦城亦乡、亦商亦农且尊师重教的地方。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历来为礼仪之邦。明水镇,曾以“三山不显,三水不露”而闻名。

所谓“不显”,就是在三个平缓的阜地上建成三处街道交汇的十字路口,每个“十字口”就是一处繁华的商业网点,那里店铺林立,就势而建,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故而有“山”不显;所谓“不露”,就是镇上有三泓水势可观的清泉,分别坐落在松竹茂密之处,又是在当地以诗书相传的三户人家的庭院之中,外人难得一见,故称“不露”。

这就是李清照出生时明水镇的风情,那是一处静谧与繁华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小镇街道林立的店铺恰是那个时代整个大宋朝的一个缩影。那时的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足而稳定,小清照的家就在绿柳浓荫掩映的泉畔。

因为九百多年的时空隔离,关于李清照祖辈的翔实资料几乎无可摘寻,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点,也只能冠以“相传”二字。

相传,在那个富足的小镇上,有一户李姓的大户人家。李姓人家先世原居临淄城,唐末战乱,他们举家迁居乡下并在此定居。明水镇的山山水水,有李家祖祖辈辈洒下的勤劳汗水。

另一个版本的传说则与李清照家族直接相关:相传曾有一位来自他乡的太守驻守明水镇,被这里的碧水青山、清泉垂杨所吸引,遂生久留之意。太守清廉自律,爱民如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无奈太守只在此为官一载就移官他方,当地百姓及太守自己皆恋恋不舍,临行于林泉之下饯别,太守举杯谢曰:“朔方得以安抚,我将复回终老于此。”太守离去,百姓将他的诗刻在石头上,以慰相思之意。那位太守,名讳已无法考证,其名望与口碑却代代相传直到今日,他就是李清照的祖父。

李清照的祖父后来果真告老还乡,复归林下,重返明水镇,在此安营扎寨定居下来。他有三个儿子,均自小继承父祖家训,读书习字。如此说来,李家也算是一个书香门第。

三个儿子中,小儿尤为聪颖,深得李清照祖父喜欢,他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在李清照晚年自陈家世的作品中,她每每都以寒家子弟自称:“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此处“韩公”当指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的韩琦,其子韩忠彦则在徽宗建中靖国年间为相。李清照的祖父与父亲李格非都曾得到过他们的举荐,故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能得到权高位重的韩家父子的照拂与举荐,也足以说明李家父子非等闲人物。

在另外一些相关的传记如《宋史·李格非传》等作品中,提到李清照的家世,作者也多以“贫寒”称之,这或许与李清照后来嫁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有关。相对于赵家的门庭,李家只能算是寒门士子之家吧。这自然是后话,且不细论。

2015年夏,我从自己生活的南方小城驱车北上,穿越近四千里的行程,来到章丘的李清照故里。眼前之景与心中所想,竟有天壤之别。今天的百脉泉已完全干涸,当年李清照荡舟的清清莲子湖,裸露着龟裂的湖底,那几只泊在岸边草丛中的小舟,越发加重了那份荒凉与萧条之意。当年珍珠翻滚的百脉泉在复涌之后再次停涌,漱玉泉池底一片光滑的鹅卵石,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灼人眼目的光。亭台楼榭还在,曲径回廊尚存,只是没有了碧波荡漾,没有了泉声淙淙,我更不曾见到满湖的碧荷红莲。只是在走进那座静静的小四合院,在室内看到陈列着的有关李清照的图文书画和资料时,我才恍然想起,这里就是李清照童年、少年时期曾经生活的地方。

我曾不止一次在李清照的诗词文章里与这片山水亲密接触,也曾在古人、今人的记录里一次次无限地向往,现实却在这个夏天狠狠地灼伤了我。一路走马观花地浏览完清照园,那些被刻在花丛小径旁边的诗词碑刻,那些还泛着浓浓的油漆味的亭台楼阁,几乎把我往日的美好想象全部扼杀。女词人的故里,早已被现代的商业气息掩盖得旧迹难寻了,我们也再难寻到当年那股水灵灵的江南气息。

匆匆地从清照园逃离,我不忍再回头。

回程的路上,遇上当地一位去公园散步的老大娘。当她听说我们不远千里来寻李清照旧迹时,只有摇头叹息:“干了,一年多了,连一场大雨都没下过。”

如此看来,我们也许更应该感谢文字,感谢它为我们留住那片明山秀水,使它永不老去。

不管怎样,我还是一路从济南大明湖畔趵突泉边追寻,来到明水镇的百脉泉,在这里,我们才算找到李清照故里——一个当年被明山秀水环绕的文明之乡。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她便接受着来自大自然与文明之邦的双重厚爱,清清百脉泉、碧波荡漾的莲子湖给了她清澈如水的明眸与宽广敞亮的情怀;而故乡浓郁的人文气息,深厚的家学渊源,则让她从小置身于书香与墨香里,为她将来一飞冲上大宋词坛,成为光照千古的一代词宗打下基础。

03 寒门之后,诗书才子

词宗故里,旧迹难寻,那片干涸的泉湖却在无声地诉说,诉说着九百多年前的胜景。不管今天的章丘百脉泉、莲子湖怎样焦渴,怎样落寞,当年的李清照从那片山水间款款走出却是事实。站在今日车水马龙的章丘街头,我的思绪还是不由自主地跟着记忆走远……

话说北宋绍圣年间,曾有一个喜欢招摇撞骗的江湖道士,自诩能预测人的旦夕祸福、前程未来,很多人对他奉若神明,百般敬畏,道士竟凭那三寸不烂之舌骗出了一份出有车、食有肉的奢华生活。某天,道士又驾车出门,与一位官员在道中相遇,他正要对来者恭维一番继而展开他一贯的行骗伎俩,谁料还未开口就被人从车中拖到那位官员面前。官员先是历数他的累累行骗罪行,又遣手下将他严打一顿,最后将他驱逐出辖地。对于那位道士来说,这可谓天降横祸。当他强忍皮肉之苦狼狈逃窜之时,还不忘向人打听一下那位“黑脸包公”的名字。原来不过是一名被贬职的小小通判,名唤李格非。

那时,那个道士大概只顾着对这名叫李格非的通判恨得咬牙切齿,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一个靠行骗游走江湖的小道士,却终究因为这个叫李格非的男人“名垂青史”——虽然不是那么光彩的留名,他只做了回小丑一样的配角。他更不会想到,这个冷面通判的女儿,竟会是被千秋后代景仰,名贯古今的大才女。

一段轶事,真伪莫辨,却让那个叫李格非的男人活脱脱地立于人前。他的刚正不阿,他的疾恶如仇,他对行骗的江湖术士的厌恶与惩罚,真是大快人心。这个男人,就是李清照的父亲。

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9年或1114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字文叔,齐州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市)人,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因“女词人李清照之父”而倍受瞩目,女儿的千古光辉,足以把一位父亲的耀眼光华遮挡,后世对李格非的研究也多出于对李清照的关注。其实,抛开女儿的光环,单纯来看这位父亲,他也绝非等闲之辈。

“李格非,字文叔,幼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

在宋代诗赋取士的文化大环境里,李格非却着意于经学,并因此而登进士第,当与李家故地当时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五代战乱之后,京东之地的齐州反而成了文化教育迅速恢复发展的地区,并形成了宋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泰山学派,其门徒广泛参与讲学活动,传统儒学得以改革复兴。正是在那样的文化大氛围下,李格非撰著《礼记精义》等书,后又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实,“独用意经学”的李格非,更擅诗文,有人甚至认为他“司马迁后一人而已”。这份评价当然有些过了,但诗词文章能得苏轼赏识,并成为苏门学士之一也绝非易事。苏轼一生授徒甚众,能称得起苏门学士的也不过数人而已。前有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四人皆为宋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坛大家,后有廖正一、李禧、董荣、李格非,史称“苏门后四学士”。

《宋史·文苑传》中称:“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李格非提倡以诚为文,推崇刘伶、陶渊明“字字如肺肝出”,这些在后来李清照的诗词文章中都有体现,可见父亲李格非对女儿李清照文风的影响之大。

李格非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省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教授。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彼时的李格非已近不惑之年,正在郓州教授任上。彼时的“教授”自然与今天的教授相差甚远,《康震评说李清照》一书中对这一官名做了一个通俗的解释:大体相当于郓州市教育行政负责人兼学校校长。这个听上去极富书香气息的官称,却是个颇为清苦的职位。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李格非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被李格非断然谢绝。李格非的清廉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李清照的具体出生地,史无详载,后人多以济南笼统称之。照常理推测,小清照应该是出生于李格非在郓州的住所,抑或随母亲留居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外公家或者在章丘明水老家,而绝无可能在今天的济南。李清照故居在济南大明湖畔实在是后人一厢情愿的安排。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次年,哲宗改年号为元祐。哲宗九岁登基,彼时,他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朝中政事几乎由其祖母高太后一人把持,而高太后是王安石新法的坚决反对者。神宗一死,高太后即着手废除神宗推行的种种新法,司马光、苏轼等一批反对新法的旧党被重新启用,这一段时间,司马光、苏轼等旧党急剧得势。在神宗驾崩后被高太后召回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八个月里,苏轼连升三级,从一个七级官职直跳到第三级的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是年,清照三岁,李格非官太学录,其出色的文章才华被翰林学士苏轼发现并深得其赏识,李格非遂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随着老师苏轼在朝中的飞黄腾达,李格非也迎来他仕途上的春天。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小清照六岁了。李格非官太学正,算是进一步升迁。与之前清苦的教授之职相比,李格非的生活终于安定,经济条件渐趋改善。这一年,李格非于东京赁屋,题名为“有竹堂”,那是李格非在东京汴梁城的第一个家,也是清照早年一处重要的生活场所。

李格非文名了得,后来他补太学录,再转为博士,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但因其天性耿直,不肯向世俗权势低头,其仕途并不算通达,甚至可用命运多舛来形容。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立局编类元祐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省徐水区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这段记载里,就有李格非痛打道士那一段,可谓对其为人、性格的一种绝妙刻画。章惇为王安石启用,是新法的坚决维护者,更是苏轼的政敌之一。李格非为苏轼门生,对元祐要人苏轼等深怀感恩之心,对恩师政敌的封官加爵坚辞不受也属正常。当然,新旧两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绝非三言两语就能交代得清楚,待后面细说。

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又被召回东京,一直到崇宁元年(1102年),李格非相继膺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等职,这一时期算是他仕途中难得的顺遂期。但此后不久,朝中风向又转,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大力排斥元祐党人,及至徽宗即位,任用蔡京、赵挺之为相。作为新党一脉,他们对元祐党人的排斥与惩处越发变本加厉。随着元祐重臣苏轼等人被一贬再贬,作为苏门弟子的李格非也频受牵连,先是被外放为提刑狱(于今山东一带掌管司法和刑罚的官吏),继而名列“元祐奸党”被罢官。李清照的人生也随之急转直下。

《宋史·李格非传》中只约略记载传主卒年六十一岁,对其出生及逝世之年并没有详细记载。其卒年约在1109年至1114年之间。

李格非一生著述颇丰,曾著有《济北集》、《李格非集》五十四卷、《礼记精义》十六卷、《永洛城记》一卷等,可惜因时间久远,李格非的大部分作品均已佚失,今只余《洛阳名园记》一卷和《廉先生序》一篇,另有完整诗篇三首和一二断句传世。

一个人的才情学养,可通过后天的培养慢慢养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则更多来自血脉传承。李格非给李清照的影响无疑是双重的。她从小在父亲的诗书墨香里耳濡目染,家中来往的又多是那个朝代的名流雅士,怎能不受他们的影响?而她骨子中天生有份男儿之气,像乱世里一株挺立雪中的寒梅,面对人生中一波又一波涌来的风雨灾难,她都不曾失却生之信心,不曾失却对人生之爱。多年之后,在那个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都城临安,她也曾如父亲一样面对世俗荣华的召唤,也曾有秦桧夫人那样的表亲贵戚,可她宁愿清贫孤独终老,也不愿与那样的亲戚来往走动。他们那一身卖国求荣的媚骨,在李清照眼中是耻辱,是抹不去的家国之痛。谁又能说,这不是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李格非留给李清照的另一笔财富呢?

04 生母后母,皆出名门

李清照为李格非之女,历来无异议,然清照母亲何人,却有些扑朔迷离。从所留下的相关资料来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如李清臣所撰《王珪神道碑》云:“(王珪)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庄绰在《鸡肋编》卷中说李格非为岐国公王珪之父王准的孙婿,持此说法的都言李格非之妻为王珪之女。元朝脱脱等著的《宋史·李格非传》中载:“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王准与王拱辰,很显然是不同的人。两种说法不能统一,原也事出有因,即李格非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皆姓王。他先娶王珪之女,也就是王准的孙女,不久之后这位年轻的相门千金就去世了,李格非再娶,娶的即是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为王珪之女所生,她真正的外祖父即为北宋一代名相王珪。

或许因为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低下,或许因为清照生母王氏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关于她的资料,除了在她父亲王珪的墓志铭中出现的上文提及的那一句,再无其他。清照尚在襁褓中,她便去世了,自然谈不上对清照的成长教育。史料中关于清照母亲“亦善文”的记载,说的是清照后母王拱辰之孙女。把清照培养成人,在她的成长中施以影响的,当然也是这位后母。

虽然清照的生母面容模糊,但其外祖父王珪却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原籍成都华阳,父亲王准早卒,王珪由其叔父王罕抚养成人,少时即随叔父由成都迁至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史料中载“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以甲科榜眼的成绩高中进士(与他同科及第的还有王安石,排在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翰林院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为北宋一代名臣。王珪文采了得,深得皇上器重。自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王珪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并身居宰辅高职十六年。王珪以文学进身,官至宰相,其文采不但受皇帝喜爱,连他的同辈也无不称许,欧阳修就曾赞他“真学士”。

历来官场如战场,王珪能够在那个险恶莫测的政治舞台上明哲保身,一路仕途亨通,不能不说他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他历经英宗、神宗、哲宗三代帝王,并都能受他们的垂青,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此他自己也颇为得意:“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然而他的这些所谓的长处,在一些人的眼里却正是他的短板。有人就戏称他为“三旨相公”,即“取旨、领旨、得旨”——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皇帝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封建时代,权臣以皇帝喜好为导向,明哲保身,倒也无可厚非。不做奸臣逆子,不助纣为虐、鱼肉百姓,就算不得坏官吧。

王珪一生著述颇丰,《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还有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六十卷,《总目》中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这样的评价,足显其在北宋的文学地位之高。

清照这位以文学进身的高官祖父,却没能对外孙女施以最直接的影响。在清照出生的第二年,王珪即去世了,那份文学天赋却通过自己的女儿遗传给这位小外孙女。除了清照的母亲——那位早逝的相门千金,王珪还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几个儿子受父亲影响,皆在朝为官,其四儿子也就是李清照的四舅父,后来成了秦桧的岳父。依照封建时代讲究婚姻的门当户对而言,李清照的几个姨母所嫁也当非凡夫俗子。

如此一来,说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实不为过,她有出身高贵的母亲,有才华过人的父亲,有位居高位的外祖父,也有淡泊名利、归隐泉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祖父。在那样的家庭氛围中,小清照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何其幸运。然世事难得圆满,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小清照一岁多,甚或更早一些时候(有人猜测清照生母因生清照难产而死),其生母即去世了。李清臣在《王珪神道碑》中云:“元丰八年四月,丞相王珪感疾……五月己酉薨于位……九月辛酉襄事。”“襄事”原意指丧事办成,也就是说王珪于元丰八年九月葬毕,在此神道碑上,言墓主的长女已“早卒”。由此推断,李清照生母的卒日当在清照出生的元丰七年至其外祖父王珪下葬的元丰八年九月之间。也就是说,小清照尚在襁褓中,其生母已经去世,她也许连生母的模样都未曾得见。这不能不说是女词人生命中的一大缺憾。

至于李清照继母何时来到她家,更无资料可考。脱脱等人所著的《宋史·李格非传》中所载的李清照母亲为王拱辰的孙女这一史实,被后世普遍认可。王拱辰,当是李清照的又一位外曾祖父。与位居相位的外祖父王珪相比,李清照的这位外曾祖父也不逊色。

王拱辰(1012—1085),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北宋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七岁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1041年)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累官武汝军节度使。数论事,颇强直。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至前引帝裾,竦遂罢。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著名诗人。

读这一段王拱辰的简介,发现此人除才气了得之外,与王珪最大的不同当是他“颇强直”。与王珪的“三旨相公”刚好相反,王拱辰进谏,居然敢“至前引帝裾”,拉住皇帝衣服不让走,强行让他听完,这得有什么样的胆量气魄啊。好在那位皇帝也算明君,居然不怪,还听从了他的谏言。王拱辰与王珪同年卒,其孙女嫁与李格非时,他早已离世,小清照连这位外曾祖父的面也不曾见过。但这位生性耿直又诗文出众的外曾祖父,一定悉心教导过自己的孙女王氏,也就是李清照的后母。“亦善文”的清照后母,据说对小清照疼爱有加,这该是她不幸中的幸事吧。

北宋时代重视科举,登第入仕是寒门士子改变自己人生之路的重要途径。李格非原本是寒门士子,却凭借科举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宋代的婚姻制度与前代相比也大有不同,“婚姻不问阀阅”是一大特色,很多名门贵族“榜下择婿”成风,他们在择婿时往往不重门第、家世,却极看重人才相当。科举虽为李格非开启了走向仕途的大门,然而他及第后做的不过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他真正的时来运转当与他先后娶了两位名门千金为妻有关。前妻王氏,宰相之女,家族声势显赫;后妻王氏,前朝状元之孙,诗文修养了得。她们对李格非的人生道路及后来李清照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当然,能得到两大名门望族的赏识,李格非的才华也绝非一般士子可比。他对爱女清照的培养教育更是煞费苦心,非一般父亲可比。

05 童年岁月,苦乐交织

北宋元丰年间,在章丘明水以西三里许有一户廉姓人家。那是一个遍布茂林修竹、溪静水深的宁静之乡,主人廉先生原为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隐居于此地。廉先生云巾羽服,置身林泉之下,颇有隐士高风。廉家与李家有通世之谊,李格非在老家时常常与两位兄长,还有他年幼的侄子李迥前去拜访。

大约在元丰七年,廉先生去世,其家人请李格非为其作序祭之,就是那篇广为后世传颂的《廉先生序》。这篇序言后于宣和五年(1123年)被廉家后人刻碑,与之一起刻碑铭记的还有李格非的侄子李迥的《廉先生碑阴记序》。虽历经重重劫难,碑上两篇序言已变得残缺不全,但在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努力寻得的几块残碑中,其写作年月与作者署名还是清晰可见,这两篇序言也就成了李格非父女原籍当为章丘明水的有力佐证。李格非序言落款为“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这说明一点,就是在此期间,李格非恰在章丘明水老家,这也牵出李家父女一段让人伤心的往事。

对彼时的李格非,甚至对他们整个李氏家族来说,李格非能得时宰王珪的赏识并被他招为东床快婿,都应算一件极为荣耀幸运的事,可惜那样的幸运如流星过眼,太过短暂了。

宋神宗元丰八年,清照两岁,她的生母王氏早已过世,李格非料理完妻子的丧事,还未从伤痛中走出来,这年五月,岳父王珪又撒手西去。一两年之内两位如此重要的亲人相继离去,李格非遭遇的不是一般的生离死别之痛,他的情绪之低落可想而知。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他从郓州教授任所回到章丘明水镇,一边照看年幼的女儿小清照,一边常与周围乡邻来往走动。

旧时官员有丁忧制,即在朝官员若家中亲人去世,要离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此项制度到宋真宗时有所改变,官员丁忧期间也不得离任。李格非此次回乡,当是在其旧职任满、新职未定之时。

为廉先生所撰写的碑序即作于这一时期。

从史料来看,李格非那次在故乡大约待了一年时间。在小清照三岁时,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格非入补太学录,将小清照留在章丘老家,独自到东京汴梁赴任去了。这一段时间,清照是在乡间与祖父及伯父伯母们一起度过的。

正是咿呀学语的小儿,尚不懂得人世生离死别之痛,更无读书学诗之累。跟那个年纪的所有孩子一样,在众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李清照在清泉柳下赏花扑蝶,尽情玩耍,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因为她幼年丧母,父亲又在朝任职不能在她身边,祖父和伯父伯母们就对她愈加疼爱。

彼时,李清照伯父家的堂兄李迥也在明水老家,他比她年长五六岁。李清照三四岁时,他已是八九岁的小小男子汉。这个从小沉稳憨厚的男孩,对活泼伶俐的小堂妹格外疼爱,平时一起玩耍时总是对她分外照顾与忍让,他是李清照童年最好的玩伴。

李格非去东京,人虽远离了故乡,但心从未曾远离,尤其是那个聪明可人的女儿小清照,更是让他牵肠挂肚。李格非在东京,祖父伯父们在乡下,他们信来信往,饱读诗书的他们共同承担起对清照的抚育与教育之责。李清照四五岁时,就已跟着堂兄们一起课读。她读书一目十行,常常过目不忘,其成绩常让她的堂兄们自叹不如。消息传到东京,自是喜坏了爱女心切的李格非,他列出长长一串书单寄回去,让父兄们督促她慢慢学习。

宋哲宗元祐四年,小清照六岁了。这一年,李格非已官居太学正。已经鳏居五年之久的李格非,再一次得到一位朝中重臣的赏识,他就是前朝状元王拱辰的儿子,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格非。也是这一年,李格非在东京赁屋,题名“有竹堂”。晁补之于是年五月二十八日撰《有竹堂记》记录此事:

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今文叔居有竹,文叔姑亦洒扫储具,借不邀客,客将造门,坐堂上不去,曰:“竹固招我。”元祐四年五月二十八日,颍川晁补之无咎记。

据此可知,元祐四年李清照六岁时,其继母王氏已来她家,并与李格非在东京租屋居住。有竹堂就成了小清照在东京的第一个家。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算是李格非的同僚好友,也是小清照幼年的老师之一,他的这篇《有竹堂记》把我们带回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过的那方庭院。李清照后来以两首清新的小词轰动汴京,从此走上大宋词坛,那两首小词即作于这翠竹匝地的有竹堂,而那一架倾倒千秋后世的秋千,也当是架在这有竹堂的高墙院内。

有人说李清照在六岁那年被父亲接到东京有竹堂,开始了她在京城的生活。从李清照后来的词作来看,少年的她对故乡的山水风物如此熟稔又热爱,一定常常光顾故乡的山山水水。所以,更为真实可信的一种说法便是,李清照的父亲和继母虽然于东京赁屋,李清照也可能常来有竹堂小住,但她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更多的时光还是在明水乡下度过。没有故乡山山水水的滋养,没有她在那片湖光山色中无数次的流连欢笑,她到东京之后可能就无法写出那样明媚自然又清新的词作。

清照八岁那年,即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李格非由太学正转为太学博士,十月,转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是年,李格非作《元祐六年七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那应该是他仕途上比较顺遂的一小段时间。

今人徐培均据新发现的宋吏部尚书王拱辰之继室蒋氏夫人墓志铭考证云:“其长孙女即清照之后母,清照八岁起受其鞠育。”如此看来,虽然幼年丧母,不能与慈父朝夕相伴,于李清照来说是不幸的事,但童年的她,依旧在浓浓的爱的氛围里长大。先是在故乡有祖父和伯父伯母们的悉心照料,到八九岁开始稍懂世事后又来到后母身边。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后母是以一个不太光辉的形象出现的,有关清照与后母的事迹,几乎无迹可寻,但从清照年少时那份洒脱不羁的自由天性来看,这当是一位有贤德而开明的后母,她在小清照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的是慈母与良师的角色。

06 及笄之年,小荷初绽

年少的时光,李清照有亲人浓浓的爱相伴,有故乡的青山秀水润泽,跟父辈们读书习文感受着书墨芬芳,也常到东京有竹堂与父亲、后母还有弟弟共享天伦之乐。在那样静谧又美好的环境里,李清照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懂事了。

成长的烦恼,偶尔也是有的,谁的成长道路又能一帆风顺呢?清照十一岁时,新党章惇为相,他是苏轼的死敌,可他偏偏要召苏轼的门生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拒不出任,得罪了章惇,遂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

当然,这只是少年李清照生活上空偶尔飘过的乌云。一年之后,李格非又被召回京,撰写了那篇有名的《洛阳名园记》,由著作郎再到礼部员外郞,李格非一路升迁,仕途亨达。那也是李清照少年岁月中难得快乐又平静的几年。

光阴荏苒,李家有女初长成,清照已经十四五岁了。相对宽松民主而又和乐融融的书香家庭,让她从小深浸书香之中,她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礼又率性活泼的少女。在李清照晚年一首回忆自己创作经历的小诗《分得知字韵》中,她曾这样写: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彼时李清照已是一位历经重重磨难的中年妇人,倒退三十年,她最初学诗正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

十四五岁,多少女孩还绕于父母膝前撒娇发痴,李清照却已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少女了。她拿起笔,开始认真作诗。数年读书习文已为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文学功底,宽松而充满了温暖与爱的家庭环境则培养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她向父辈们请教学习,也和父辈们一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读书习文见解。她像男孩子一样跟着堂兄们在故乡的山水间郊游踏青,齐鲁大地上的山水风物,是李清照最初的创作源泉。美丽的大自然,是她美育的启蒙老师。

旧时男孩女孩长大成人,都要举行隆重的成人礼仪式,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分水岭。成年礼就代表当事人具有了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从此要脱离亲情的庇护,独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男孩与女孩的成人礼举行时间也不同。男子二十行冠礼,称弱冠之年;女子十五行笄礼,称及笄之年。《礼记·杂记》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束发,到了嫁人的年龄。

行笄礼又称“上头”,梁代简文帝萧纲的诗《和人渡水》中有云:“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唐代李何在《观妓》中说:“向晚小乘游,朝来新上头。”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有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这些诗句均是描写女子参加笄礼的场景的。宋代理学兴盛,一些学者为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女子笄礼变得更加隆重,仪式也更加烦琐。据载,宋代女子上头多安排在清明前两日举行。吴自牧的《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就有关于宋代女子行笄礼的记载:“清明交三日,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明水镇的又一个春天来临,泉水淙淙中,杨柳已绽新芽,院角金黄的迎春也已绽放笑颜。这个春天,对李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小才女清照要行笄礼了。

因父亲和后母远在东京,清照的及笄之礼便由乡下的两位伯母操持。按当时的风俗与惯例,清照的笄礼也被安排在那年的清明节前两日举行。

离那个日子还有数天,院子里就已经搭起高高的七彩秋千架,伯母们又在商量着为清照置办什么样的新衣行头,如何筹备她的出游。这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女孩,虽然后来有后母照料,但她仍被两位伯母视若己出,她是吃着她们的奶水,在她们的一路呵护中长大的,这也实在是她不幸中的万幸。

看着家人为自己的笄礼忙前忙后、欢天喜地地准备,清照心里既欢喜又有一股说不出的感伤。或许,每一个将要迈进青春门槛的少女都会生出那样的心思,说不出是喜是忧,是期待还是忐忑。

光阴深处,我们无法触摸到少女清照的容颜,但从她后来的词作中揣摩,可知她的容貌与才气一样,同样让人一见难忘。十五岁的清照,该是一位端庄又清丽的亭亭少女了。那一抹淡淡的轻愁,正慢慢袭上这位未来的婉约女词人的眉梢心头。

清照知道,上头之后,尽管仍有父辈们的宠爱,她的行为还是不得不受到一些约束了。她还知道,行过笄礼之后,她就要离开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到京城去了,父亲已经多次来信与祖父、伯父们谈到过这个问题。

彼时,堂兄李迥已经被父亲李格非带到东京太学读书,堂姐妹们也都长大,待字闺中准备嫁人,清照与他们相伴嬉戏郊游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为了心中的这重重顾虑,这个率性的少女再一次向亲人们提出一个看起来有点过分的要求——她将自己的上头时间从那年的清明节前推后了,她要等到莲子湖的荷花盛开之时。到那时,她要和兄弟姊妹们来一次最为开心的郊游,以纪念自己成长道路上那个难忘的日子,这是她与儿时伙伴们在故乡的最后一次欢聚。

伯父伯母们一向宠她,他们答应了她的请求。

清照那首传唱千秋的小词《如梦令》,即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她行笄礼之际的作品。那年莲子湖的荷花盛开之际,清照被推迟了半年之久的笄礼隆重举行。那一天,清照破例被允许喝了酒,且喝了很多,喝得粉面生春,人也越发活泼起来。酒筵之后,她和兄弟姊妹们一起荡舟莲子湖,碧波荡漾,荷风送香,那漫无天际的碧荷红莲之中,不时有白色的水鸟起落飞翔。酒醉人,山光水色更醉人,清照他们一路欢唱一路往莲子湖的深处划去……那时,那一群少男少女们只顾沉浸在故乡的湖光山色中,沉浸在那一份无拘无束的欢笑里,他们不曾回顾来时路,划着划着就远了,日已暮,他们却是“沉醉不知归路”,那一份快乐的慌乱,那一份慌乱的快乐啊。那时,大概不会有人料到,这一次莲子湖郊游,将在不久的将来让李清照一举成名,让她成为大宋词坛一颗闪亮的新星。

是的,当年的莲子湖之游,已经不单纯是清照从少年踏入成年的一份纪念,在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大宋词坛上,它也是一块不容人忽视的里程碑。当时,由男性文人们掌管文坛,写爱情、写女性生活的作品,也多是男文人们用自己的意念来揣摩,然后假借女性的口吻来书写。尽管欧阳修、秦观、苏轼等大文学家们也写出许多让时人叹羡的缠绵婉约词作,但与女人写女人相比,那样的书写终归如隔靴搔痒,让人读来有那么一点扭捏作态的别扭。那一股来自莲子湖的清新荷风,它似是凭空而来,又似是长驱而入,将从清照的故乡章丘明水,一路吹到东京开封,在大宋词坛上,搅动一池春水。

同类推荐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书是茨威格最畅销的传记作品,展现的或是重大历史事件,或是杰出人物命运的波澜起伏,有格鲁希在滑铁卢之战中的一念之差;有音乐家亨德尔贫病交加中爆发出的惊人创造力;有南极探险家斯各特船长在冰天雪地中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有面对独裁者的屠刀,为了民主振臂一呼虽殒身不殆的思想家西塞罗……读来跌宕起伏,酣畅淋漓。
  • 耿耿忠心效桑梓

    耿耿忠心效桑梓

    王竹溪,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被业界称为“百科学者”。我国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王竹溪先生的学生之一。本书以时间为坐标,用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从从王竹溪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两个方面,叙述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使读者对王竹溪先生有全面的了解。回顾先贤所走过的历程,继承王竹溪先生作为优秀知识分子代表的爱国传统,发扬他坚强的信念和钻研的精神,继承他严谨求精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类作品,百科学者王竹溪的人生轨迹更值得当代国人认真学习和研读。
热门推荐
  • 神机王妃逆天命

    神机王妃逆天命

    步裔兮精通占断命理之术,料事如神,颇有机谋,情愿以幕僚身份相伴于自己仰慕的恩人戾王殿下身边,助其大业;可俊逸无双、皎然绝尘的戾王姒天旋却英眉紧蹙:“孤岂能问计于一个小女子?”他没想到,有一日,这位小女子成了他姒天旋唯一的王妃,恩宠入骨。后来,有人要以美人给戾王殿下充实内宅,步裔兮努了努嘴:“殿下要纳新人了,我这个旧人只好识趣地走开了。”戾王殿下又一次眉头紧皱:“新人旧人都是你,我这一辈子,只要你一人。”再后来,她为了他的江山帝位,悄然离开,他却毅然将她找到。他称:“江山社稷,不如身边有你。”(1V1双洁,温馨暖宠,HE)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要当个山大王

    我要当个山大王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懦弱了一辈子的恰小怪在纵身一跃,跳下40层高楼的空中,终于领悟了这一人生道理。“如果,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恶人!嗯,一定要!”于是立下“宏伟”愿望的恰小怪,穿越了?不仅穿越到一个山大王的独生子身上,明天还要大婚了?还是隔壁山大王的独生女?俏娇娘?我的天,还有金手指?“天见我怜,我恰小怪这辈子终于要崛起了么?迎娶白富美,出任CEO,啊呸,出任山大王,走向人生巅峰了么?哈哈哈…咳咳咳…”只是,这个什么“超级无敌狂拽酷炫穿越者必备金手指”的金手指看上去有点不靠谱的样子啊?嗯?怎么还有一行小字?“本系统内测阶段,不包灵,但是需要充钱。所以努力吧少年,不氪金,你怎么变强!”感觉不太好的亚子啊?怎么办?能不能退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世界之脑

    世界之脑

    这是发生在80年后的平行世界的故事。2080年,平行世界蓝星信息时代的科技大爆发,终于迎来了革命性的进展。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银河”号智脑诞生了。世界进入了真正的智能时代。人类所有体力和脑力都被解放了出来。同年,在猎户星座的参宿四号行星上,蓝星发现了第一座“星门”,星门对面是第一个灵气世界。世界由此进入了“大修行时代”。一个穿越而来的高中生洛安,在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会带来怎么样的故事呢?
  • 幸福原来在这里

    幸福原来在这里

    《幸福原来在这里: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家长必读生命彩排系列丛书》从“经营家庭”的角度系统性的分析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人与人互动时思维模式的排异与兼容以及有利于成功的思维模式的要素设置,以求通过家长觉醒来有效促进孩子的自强自立、有力推动家庭的和谐幸福。
  • 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

    它是一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带有某种历史演义色彩的英雄传奇小说。所写的忠奸斗争是在南宋立国未稳、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展开的。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则竭力主 张卖国求和。因此。爱国与卖国、抗战与投降,便成为作品中反映的忠奸斗争的具体内容。
  • 初恋啊,苟富贵,勿相忘哟!
  • 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身心天生拥有自愈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自身的本能力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的境况,找到人生幸福的终极方法。陈荣赋编著的《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提供了各种心理疾病的自愈方法,将疗愈心理疾病的要诀娓娓道来,旨在帮助现代人排解因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开启身体的正能量,疗愈内心的创伤,重建心灵的秩序,达到身心合一、和谐圆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