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76500000009

第9章 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健康的食品是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恶化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准确认识,也是对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民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节 顺应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

党执政为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拥有更优质的水源、更清新的空气、更放心的食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幸福的生活。

一、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这一论述充分道出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治理间的统一关系。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必须统一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来,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才能彻底实现环境的民生效益。

毋庸置疑,环境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竭泽而渔的行为,环境恶化带来的治理代价和修复成本会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和负担。与此同时,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环境污染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很容易影响大范围的群众,导致他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我们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主要内容。

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应该呈现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局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影响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的状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化。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和紧迫。习近平同志对和谐社会进行了勾画:“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音律的和谐;青山绿水,山峦峰谷,这是自然的和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平等和谐,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越来越多地演化为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离开科学发展,经济粗放式增长,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遭到破坏,地区和社会差距过大,不仅难以实现社会和谐,而且已有的和谐状态最终也会消失。”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构建和谐社会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和新实惠,使和谐社会建设兼顾各方利益、照顾各方关切,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环境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仍然是我们党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诉求,我们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高度,在更好提供物质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生态产品。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围绕治水、护林、净气、保土、降污等重点工程,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努力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二、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多个方面。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然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着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还要保障全民都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清洁无污的水、吃上绿色放心的食品和使用安全可靠的药品,拥有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不平衡,生态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

三、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环境还在恶化,大气、水、重金属污染加剧,影响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习近平同志指出:“改善环境质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把良好的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目前,我国多地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反应强烈,已经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呼吸新鲜的空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诉求。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运用财政和行政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环境整体上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机动车数量以及工业的迅速扩张是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三大根源。在局部地区,空气污染物相互作用,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工业废气相互影响,成为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随着雾霾和酸雨发生的频率增加,这些区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在下降。习近平同志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充分显示了中央治理空气污染的坚定决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必须改变当前的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还要积极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消费。

土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它与其他污染不同,重金属污染不能被生物降解、不易迁移,一旦污染农田土壤就会在长时期内残留,不断积累呈加重之势,并通过水、植物等介质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从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到我国近年来频发的血铅事件都反映了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并将之作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从源头上着力控制排污源,限制排污的数量和浓度,并提高技术水平,推进污染物的再利用。同时,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关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生物的生存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习近平同志对防治水污染和关停水污染企业的态度十分坚决,明确指出,对一些偷排“红汤黄水”、搞得大量鱼翻白肚皮的企业,决不能心慈手软,要坚决叫停。水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民众关注度高的特点,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污染防治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这不仅仅表现在水资源量的不足和区域分布不均方面,也表现在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方面。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将水污染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水污染防治的统筹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指出,“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水污染防治重点在质上的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在量上的节约,只有在质和量两方面发力,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而两者的结合,就必须变“污染防治”为“污染防止”,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水体污染,而且要在用水过程中实施总量控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加强节水文化理念的普及,通过制度、宣教等途径改变人们用水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脐橙等事件,都引起了群众愤慨。”在一些地方,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链危害人类饮食安全。同时,部分企业诚信缺失也引发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习近平同志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品卫生安全是我们预防疾病、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治理“餐桌污染”,从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同时,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列入了2014年国家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主要在农产品,重点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二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生态环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人人受益。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共治同责”应当成为公民的应尽义务。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和享用者,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平等消费、共同享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服务功能就会丧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提出,要保障和提高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权益,充分表明公平享受良好生态环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

一、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共产品,是指满足社会成员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良好生态环境包括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最公平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生态环境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与之相对应,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则会影响每个居民的生活。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大、危害面广,民众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如果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将形成环境责任的不公平。

政府在维护生态环境公平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提供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能力大幅提高,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则明显不足,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不损害健康的环境是一条底线,也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能定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要靠各级党委、政府强化“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大投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

二、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发展重点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和改革动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和区域失衡的问题。除了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外,区域间的环境不平衡问题也比较明显。

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这五个“更加注重”充分说明了生态问题与发展问题的统一。我国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大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是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协调之外,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原因在于资源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影响范围广、涉及地区多。我国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并不适合大规模集聚经济,不适合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一些生态脆弱地区既不具备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又不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条件,但这些地区却拥有丰富的资源,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会对全国其他地区造成较大影响,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能否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决定着可持续发展能否拥有安全的生态堡垒。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住青山绿水。

协调不等于均等,也不等于同步。在开发程度上,不同地区由于发展差异和环境差异存在不平衡。在发展速度上,不同地区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可能同步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在区域发展层面就是要努力实现区域发展的生态协调,不仅要实现区域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还要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协调的关键在于成果共享,要求还原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提供良好资源环境的区域能够分享到发展的利益,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年),我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0。从分布来看,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东部边远的丘陵山区、中部山地高原、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带和边疆地区,尤其以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居多。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地理分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呈现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交织的现象,面临着迅速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这些区域的居民基于生存的压力和对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性、长期性等特点,往往将经济增长作为第一目标,甚至不计后果、不惜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下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得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最终陷入“贫困—破坏—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帮助贫困地区走出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的双重困境。

习近平同志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并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一方面,说明贫困地区仍然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居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使贫困地区居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这种实惠不仅包括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还包括享受不断改善的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的生活质量。

缓解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要求贫困地区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使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贫困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实情的资源转换途径,不能在经济脱贫的同时形成生态贫困。

在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山、深山的农民搬迁下山,既实现异地脱贫,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依照地区生态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引导生态脆弱地区民众移民是破解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要求:“支持欠发达地区退耕还林、下山脱贫和转产转业,充分发挥山区和海岛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优势和生态调节功能。”脱贫工作必须与生态建设挂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脱贫致富,而应该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移民,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是贫困地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脱贫致富的实践范例。毕节试验区自199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推进多项生态工程的重点建设,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建设等,着力打造生态绿色银行;始终扭住交通、水利建设不放松,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不断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视科技、资金对扶贫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积极开办多种农业技能培训,集中投入贫困地区匮乏的资金等要素,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开发主体,通过加快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试验区贫困人口从1987年末的345万减少到2013年末的151.7万,贫困发生率从61.4%下降到2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2013年的5645元,年均增长14.1%。开发扶贫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人口控制实现了从人口膨胀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的实惠,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第三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囯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生态环境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拓展空间和基本原料,是生产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生态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民生福祉的基本构成。

一、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沙尘暴、雾霾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在2014年的“两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到环境治理时指出“PM 2.5直接关系幸福感”。

环境状况关乎人类健康,关系人类生存与长远发展,关注民生就是要关注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保障公众生命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在精神方面进行的高层次追求,亲近自然已经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自然环境给人类的精神启迪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无价的,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放大了人们的幸福感。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而言,必须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

舒适的人居环境、放心的绿色产品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体现,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只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的生产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

自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以来,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命题。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迫切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生存权是公民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指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权、休息权和获得生活救济的权利等。《人类环境宣言》曾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我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一些城市的空气被污染,一些农村的饮用水不达标,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气等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危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以消耗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水源、植被、耕地等环境要素造成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生存权利、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任务。

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保护人民的生存环境必须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主路径和总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在满足人民生态需求、保障人民生态福祉中,必须重点解决危及人民身体健康的紧迫问题。环境污染是摧毁人体健康的杀手,如果不加快治理和保护,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防治环境污染,营造安全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权。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

习近平同志对文明程度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论断,指出:“富裕了,发达了,最后追求什么?文明指数还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天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生态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在物质条件和基本生存权利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直接的体现,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体现了地区和国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是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仅仅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远远不够,更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成员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要实现上述目标,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在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感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跨入更高、更良好的生活境界。

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打造‘绿色浙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2010年4月博鳌论坛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同类推荐
  • 南开诗学(第1辑)

    南开诗学(第1辑)

    南开大学有着深厚的诗学研究积淀,在叶嘉莹先生、罗宗强先生的引领下,一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已成为海内外诗学研究的重镇。本辑是《南开诗学》的第一辑,即创刊号,分“特稿”“诗歌研究”“诗学理论”“域外诗学”“诗学文献”“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七个栏目,并特邀叶嘉莹先生的文章领衔,全面展示诗歌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探究诗情诗思,建构中国诗学体系,共同推动中国诗学研究的发展。
  • 实用保险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保险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得为读者讲述了什么是保险文书,保险文书写作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及样板案例,实用方便。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写作的指导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引。在写作中,加强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运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服务。
  •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本书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
热门推荐
  • 您好言一

    您好言一

    我们接受认为自己配的上的爱怎样的自己才配的上一份爱,怎样一份喜欢,才算足够好,如果晚一点的两情相悦,算是遗憾,可也大抵算是美好像阳光一样的东西,谁会不喜欢,一沾染上,便是一生都渴望去追求原来我只想喜欢你,也只会喜欢你如果没能变成想要的自己,给不了我想给她这世间我认为美好的东西,大概最后,我会祝她幸福
  • 成功人生的多样性

    成功人生的多样性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1452年~1519年),诞生于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雕塑家、大哲学家、发明家、诗人、建筑家、机械师、音乐家和文艺理论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绍姝

    绍姝

    “你回来了?”“嗯,回来了,还是这里比较适合我。”“那你觉得我怎么样?”“你……”不过三月“恭喜夫人,你有喜了。”将军的后宅vs村夫的小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 守墓人

    守墓人

    每个守墓人背后,都有不能说的秘密!每个墓园的夜晚,都有离奇事件发生!我是一个报社记者,28岁,未婚。这天,我接到一个任务,去采访离城一百多公里的西土墓园。
  • 网游之领主威武

    网游之领主威武

    玩家的游戏,死者的异界!暗黑骑士,暗黑猎手,幽灵尸军,巫师女王,穿越者,玩家,人类,所有的人或者生物,都想进入卡拉迪亚大陆这个天堂世界,然而,把卡拉迪亚大陆视为自己家园的张强,能让他们进入吗?这是一个玩过同名单机游戏的打工仔在虚拟真实游戏里面的异界崛起之路。骑马与砍杀,自立为王,骑士侍从贵族身份,超人一等。众英雄护身,一统卡拉迪亚大陆,失落的皇权,终归其所有,天堂之门,为我打开。书友群:250030982
  • 娇俏丫环闯情关(今日大结局)

    娇俏丫环闯情关(今日大结局)

    21世纪的柳舒回到古代,啊!为什么?为什么?我成了一个丫环。我不要。我要自由,我要爱情,我要……嘿嘿,好多美男,我好喜欢,究竟要选谁。(原我不要做丫环)
  • 魂门宴

    魂门宴

    她是一只死了十几年的游魂,结识了成天无所事事的小法师,喜欢上了一个一百多岁可以幻化成猫的小白脸,还养了一只整天躲在花盆里哭哭啼啼的小妖精做宠物,得知自己的死和一个叫魄魂门的魔教组织有关,在寻仇的道路上结识了三教九流,误入魄魂门一年一度的魂门宴,差点被众魔当成晚餐,还好被一个不知名的小魔头搭救逃出险境,魄魂门如此强大,魂门宴危机四伏,复仇之路能否继续?她还能留这鬼命潇洒多久?一个个谜团不断揭开,她却被自己的身世吓了一跳。
  • 花灵殇

    花灵殇

    她是黄泉路旁指引花,本该绝情绝爱,却一见神将误终身。他为爱盗取观音圣水,却遭背弃,被打入轮回变为凡间太子。她为了寻他,来到人间,他却总是不懂她,将她伤了又伤,最后她们……
  •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内容:爱心可以造就未来,爱心也可以“葬送”未来,为了孩子,必须从小就给予他们体验挫折和困难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树立起竞争的意识,积极进取、力争上游。这样,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财富和智慧。
  • 初南

    初南

    万年之前,魔界大败,魔界少主不断强化自己想要为父报仇,万年之后,天界为避免大战,与魔界尊主打赌,并以各自领土为赌注,但是谁会是其中的牺牲者,谁又是胜利者,一切真的只是个赌约吗?而五位拥有五行力的少年们,又将会如何选择?书友群8226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