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边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胤祥的前22年开局不错,在父皇的宠爱栽培下,再加上他个人的禀赋与努力,前程无可限量,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没料到的灾祸,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遽变。
一、卷入漩涡
皇家历来是风云变幻之地,尤其在皇位的争夺上表现的更加血腥惨烈,胜负难料,康熙朝也不例外,围绕着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一刻也未停歇,为能坐上这个位置,众皇子暗地里结党营私,朝野文武大臣也多各附一党,呈现出了多派势力纵横捭阖,明争暗斗的复杂局面。当时势力最强的要数皇八子胤禩派,从者众多,呼声最高,锋芒外露,而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则韬光养晦,以“富贵闲人”自居,表面上不露声色,背地里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储位的觊觎与追逐,暗中都在积蓄着力量,并等待着出手的时机。皇八子胤禩有才干,人望好,再加上多年经营,皇子多投靠依附于他。相比之下,皇四子胤禛则显得势孤力单,连同袍兄弟胤禵都不站在他这一边,而是先依附于皇八子胤禩,待自视实力强大后,又自立门户争夺皇位,成为胞兄胤禛的死对头。在这种复杂的争斗局面下,十三子胤祥到底是怎么想的?参与了什么活动?其立场如何?史料都未给予明显记载,或说语焉不详,但不管是有意无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都卷入到了这场复杂激烈的党争漩涡中,并从此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由早期的金色时光跌入到了黯然的泥沼!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以“不法祖德,不尊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等罪名,将皇太子胤礽废黜圈禁,并牵连众多皇子,胤祥亦在其中。萧奭《永宪录》记:“胤祥戊子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雍正后来也说过:“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虽然,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不够详实,但有两点可以肯定:1.胤祥确实在废太子事件中受到了波及,并遭到了惩罚;2.但后来又得到了皇帝的原谅。那么,胤祥到底做了什么事得罪了父皇呢?史学界对此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参与了皇太子胤礽的夺皇位的阴谋,从而受到牵连,如雍正所说“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胤祥与皇太子胤礽到底有什么关系?他在胤礽的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帮助胤礽做了什么事得罪了父皇?因史料未明确记载,至今说不大明白。
第二种说法是他属于皇四子胤禛派,为保胤禛,大包大揽把罪责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使胤禛得以开脱,未受牵连。就他与皇四子胤禛的关系以及后来胤禛做了皇上后对待他的态度来说,这点极有可能。
第三种说法是康熙帝猜测胤祥自身也有争夺皇位的野心。就胤祥的性格和皇子排位以及实力来说,他自己想争夺皇位的可能性不大,但你想不想争夺,和别人认为你想不想争夺永远是两回事。就胤祥受到父皇的格外宠爱,到哪里几乎都带着他这一点,估计就免不了有各种猜测。比如,当时的大臣何焯在给其兄的信中就曾说过,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祥便被视为最有可能取代胤礽当太子的皇子;何焯还在给其弟的信中分析云:杨君国维已分与十三殿下处读书,昨选新庶常为各邸伴读,圣明谓诗文皆无出杨君右,殿下又钟爱者,将来际遇不可知。意即十三阿哥有可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这种风言风语不可能不传到康熙帝耳朵中,也不能不使其产生戒备心。在他初次病倒时,曾传谕旨给步兵统领托和齐,说曾于御体违和之际,人言甚乱,此言皆出自正蓝旗地方,命托和齐留心。胤祥恰属正蓝旗,康熙是在暗示,胤祥及其属下人等在他病重之际诅咒他,并为胤祥将成为新君制造舆论,这或许是胤祥得罪于父皇最不为人知的地方,因为康熙最恨有觊觎之心的人,他曾说:“如有钻营皇太子者,即国之贼也”。尽管后来胤祥得到了父皇的宽宥,但裂痕已出现,阴影不可除,从此胤祥在父皇那里从宠爱变成了失望,甚至愤怒,这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在给胤祉等皇子的请安折上的批示“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尓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到他,不可不防”中可见一斑。
二、封爵无份
按清制,皇子年满15岁可封爵,其爵级由皇帝钦定。康熙帝第一次大规模分封皇子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八子胤禩以前的皇子都得到了封爵,当时胤祥13岁,还不够格,没有他,不奇怪,但第二次就不同啦,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后,为求得诸王子间的政治平衡,收买人心,平息争斗,用爵位金钱换平安,再次加封诸子爵位: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亲王;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裪、皇十四子胤禵为贝子。这次晋封爵位比胤祥年龄大的兄长有份,比他年龄小的弟弟也有份,独他空白。如果说那年第一次加封他年纪小还可以理解,但这次他都23岁啦,跳过他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肯定是在什么地方或某些方面深层次的得罪了父皇,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获得加封的那些人都是争夺储位的积极分子啊。有些人甚至猜测这是皇帝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有意保护他,但这样的保护,估计当年的胤祥看不出来,也理解不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胤祥是加封过的。《永宪录》说他曾被封为贝子,如说他“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祥之女指婚出嫁时,礼部尚书陈元龙等为该格格奏请头衔,康熙帝批准为“固山格格”。清代王公子女的品级是随父亲的爵位定的,按《八旗通志初集》载:“贝子女固山格格,县君。”固山贝子之女封为固山格格,说明其父胤祥应该是贝子。
三、悄然淡出
前面说过,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前,是倍受皇帝喜爱之人,每有巡视,便让其扈从,还曾经让他独自代表皇帝去参加祭拜泰山的活动等等,但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后,他几乎就悄声匿迹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在康熙帝出巡的扈从名单中不见了他那熟悉的名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从皇三子胤祉到皇十四子胤禵都得到了康熙帝几千两银子的赏赐,他分文未得。
不仅扈从没有,赏赐全无,而且连有关他的记载都几乎成了空白。
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有的说是因为被康熙帝圈禁,失去了自由,无法参与各种活动;有的说是因为患上了严重的腿疾,不便行动,导致退出了一切活动。这两点下面要细说,在此先按下不表。但不管什么原因,他的被冷淡确是事实。
不仅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而且这种境遇还影响到了他的老师法海,法海也因受牵连受到了降职处分,并被从皇子的师傅队伍中开除了。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
人从低位走到高位易处,但从高位被拉到低位就难处了。胤祥生活的这种一落千丈的巨大变化,把他推入了困境。懊悔、反思、无奈、委屈,欲哭无泪,欲辩难言,他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四、圈禁之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后,胤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是什么原因呢?一种认为是因胤祥卷入了皇位争夺漩涡,被父皇康熙圈禁了。证据是胤禩之子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卷四中的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清宫皇子》中也有“允祥22岁那年卷进了诸皇子党争漩涡中,与大哥允褆、二哥允礽同被拘禁”的记载。
但也有人不赞同被圈禁的说法,认为胤祥并没有被圈禁,或者说被圈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释放了出来。笔者觉得这种观点比较合乎实际,理由有三:
1.《雍正起居注册》中雍正的话“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证明了这一点,“随即”,时间很短也。
2.这期间的不少记载证明了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的14年间是拥有行动自由的。如,《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初八日,胤祥随驾巡幸近京及周围地区;四月二十六日,随驾巡幸塞外;同年十一月,随驾谒陵;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有扈从康熙帝去五台山,闰七月又因下嫁喀喇沁多罗郡王噶尓臧额驸之和硕端静公主薨逝,康熙帝命胤祥等去致祭;另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胤祥先后12次给康熙皇帝请安,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请安的次数也达10次之多,而被圈禁的人是没有这种权利的。同时,在康熙后期的朱批奏折中,有赏赐包括胤祥在内的皇子们鹿肉的记载;康熙临终时招七皇子聆听末命,胤祥亦在被招之列,很明显,如果他在被圈禁中,是无法参加这些活动的。
3.胤祥写的诗存留下来的有32首,每首写作时间尽管不能详知,但写给雍亲王的诗,如《恭祝雍亲王寿》、《奉和兄雍亲王早起寄都中诸弟兄韵》、《奉和兄雍亲王山居偶成元韵》、《奉和兄雍亲王春园读书元韵》、《奉和兄雍亲王暮春元韵》、《奉和兄雍亲王二首》、《奉怀兄雍亲王随驾热河避暑四首》、《泛舟呈雍亲王二首》、《圆明园燕集呈兄雍亲王四首》等,大体时间是可以确定的。大家知道,四阿哥胤禛被封雍亲王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登基做皇上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后,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或之后,胤祥都不可能称他为雍亲王,可见这些诗都是写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间的,这么多首诗中未见圈禁的低沉情绪,而且其中不乏“祝寿”、“奉和”、“试马”、“题画”、“游西郊”、“登西山”、“咏荷花”、“泛舟”、“圆明园燕集”等事,不可能在圈禁中呀!
由此可见,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这段时间胤祥还是有自由的。说他从22岁入狱,36岁才被放出来,整整被圈禁了14个春秋,是缺乏足够证据的,大多出自文学家的臆造和影视作品的杜撰。
但没有被圈禁或圈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释放,并不能说胤祥与父皇的关系得到了缓解,这从后来康熙在胤祉、胤祥和胤禵三人的请安折上写的“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的批语中就能看出来。
五、罹患顽疾
胤祥身体底子一直不错,能诗文,善骑射,性格平和淡雅,敦厚忠诚,年轻时又颇受父皇的偏爱,他心灵深处是否萌生过争夺皇位之想,因无史料佐证,我们不便臆想,但也不能说他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这从他的诗《试马》可略见其心思:“名骥来天厩,翩翩过苑门。风轻朱鬣动,沙浅碧蹄翻。纵有驰驱力,宁酬圈养恩。长嘶频顾影,矢志效腾骞。”诗表达了他的忠诚报恩之情,同时也抒写了他想似骏马长嘶奔腾之抱负。只可惜兄弟间的争斗,父皇的不信任,前途的渺茫,精神的压力,不仅使他陷入了苦闷的深渊,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前后,胤祥患怪病,右腿膝上生了一种毒疮,此疮“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原曾腿痛,时痛时止,一年有余,复出此恙,看外形皮薄毒浅,惟筋骨时常作痛”(《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729页),被大夫诊断为鹤膝风症。鹤膝风症以膝、肘关节变形、肿大疼痛、肌肉枯细为特征,因患病后人的肢体瘦如鹤膝而得名,又名膝游风、游膝风等,病因主要由调摄失宜,正气虚亏,气血失和,蓄结瘀聚化为痰浊,流注骨骼关节引起,其实就是今天的骨结核或称结核性关节炎。骨结核一般继发于肺结核,肺结核如果延误诊断治疗,结核病毒就会在肺内播散,甚至会通过淋巴——血液循环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发生骨结核、肾结核、消化系统结核甚至神经系统结核等。
胤祥病了,康熙帝甚为关心,虽然因争王位胤祥叫康熙心里十分不痛快,结下了较硬的疙瘩,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还是放不下心来,曾多次问到胤祥的病情,在胤祉等的奏安折上寻问:“胤祥疮如何了?”当听到具体的病症报告后,又说:“看起来并不好啊”。问候的同时,他还旨派太医院外科大夫祁嘉钊去给胤祥看病,诊视后,奏报了详细的病状,皇帝阅后有“此症终属不好”的批奏。
有人把胤祥销声匿迹的原因归于此病,初听觉得有些道理,但细琢磨也难以令人信服,因为腿上生疮只能影响扈从外出巡视,但并不影响封爵和奖励呀。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十一月康熙给皇子们发奖金,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几个亲王和郡王每人五千两,胤禩、胤禟、胤裪和胤禵几个也发了四千两,惟独胤祥分文未得。
胤祥怎么患上了这种病呢?对此共有两种猜测:
一是猜测可能与他的腿受过伤有关。《八旗通志》上记载:“圣祖(康熙)在热河,偶遣使回宫。王(胤祥)迎问起居,堕马脱胫,强自抑按,仍齐集请安,而不知其足之伤也”。是这次腿伤留下了后遗症慢慢加重演化成了腿疾?还是因腿疾吃不上劲儿而导致落马造成了这次损伤?我们不得而知。
二是有人认为是他被圈禁,在牢中身体受了凉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造成的。
不管他的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废太子事件受牵连,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长长的14年,他走入自己人生的低谷。无情的打击,心情的压抑,病痛的折磨,前途的无望始终伴随着他。从22岁到36岁,多么宝贵的中年啊,没想到却是这样的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