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一个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看得出他脸上勉强的微笑的背后是心中的困惑。果然,他坐定后第一句话就是:“张老师,您给评评理:我这一学期一直努力上进,可这劲头都白使了,同学们怎么就因为最后一点事把我瞧扁了……”
“你别急,慢慢说,到底有什么理不公的事?老师一定帮来论论理。”我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为的是缓解一下他的情绪。
“是这样。”他稍稍平静一些说,“这个学期我真的很努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还表扬过我好几次呢,说我这个学期进步很大。可是到期末评比,却给我评了个‘一般’,更别说进步奖了。评比的时候,班长说我在前两周还有过一次严重违纪,校长都点了名,给班上的量化评定扣了好几分。我说是班长有偏见,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看。您说,怎么能因为最后的一个错误,就把我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进步都给抹了呢?这真有点太不讲理了!”说到最后他又有些激动了。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班长和同学们的看法也有他们的道理。”我说。
“有什么道理?”他很有几分不解。
“所以大家对你有那样的评价,是心理学上的‘人际知觉效应’造成的。”
“什么叫做人际知觉效应?”他不再激动而转为好奇。
我解释说:“人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认识而形成彼此的印象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不能完全客观地相互认识,那些干扰人们客观地相互认识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做人际知觉效应。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首因效应。在人们的相互认识的过程中,最先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起的作用最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人为主’。比如,你入学第一天对某个同学或老师的印象常常难以磨灭,甚至影响了后来几年的交往。为什么这样呢?①最先接收的信息形成最初的记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也就是最初的记忆图式,影响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②最先接收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在大脑中有更多的加工。
“(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新近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也起很大的作用,会明显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也是鲜明而强烈的。
“(3)光环效应。心理学家让被试人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被试人评价照片上的人的与漂亮无关的一些品质。结果你猜怎么样?漂亮的比不漂亮的在各方面的得分都高。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他好的品质赋予他;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这就是光环效应。
“(4)定势效应。心理学家向被试出示同一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十足的罪犯;对第二组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让被试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着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科学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这就是在看照片之前的介绍,所产生的定势所起的作用。”
“照这样看,我的情况属于近因效应了?”他领悟得很快。
“不错。你看,刚才谈的情况是不是都有点不公平?可是,这种人际知觉效应又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说,别人容易这样,你也容易这样。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公平的。关键是我们怎么运用它……”我引导说。
“对,您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怎样注意人际知觉效应的运用?”他很关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力争别让人际知觉效应完全左右了你对别人的认识。比如,不要因为同学的某一点错误或不足,而全盘否定了人家,这就是防止了光环效应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努力避免人际知觉效应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这次你因为期末的错误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近因效应的影响所至。反过来你也可以利用近因效应:一个学期做得都挺好,临近期末你做得更好,从而来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这不是比抱怨不公平要好得多吗?”最后我话锋一转,“当然,同学之间天天在一起,更重要的还是认真做人,与人为善。这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从男孩的由衷的微笑中,我知道他走出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