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清楚的表达能力是成功说服的首要要素。对方能否轻轻松松倾听你的想法与计划,取决于你如何巧妙运用你的语言技巧。
准确、具体地说明你所想表达的话题。比如“如此一来不是就大有改善了吗?”之类的话,更进一步深入话题,好让对方能够充分理解。为了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少不了要引用一些比喻、实例来加深听者的印象。适当引用比喻和实例能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能让抽象晦涩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甚至使你的主题变成更明确或为人熟知的事物。如此一来,就能够顺利地让对方在脑海里产生鲜明的印象。说话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口齿的清晰度等都不能忽视。
除了语言外,你同时也必须以适当的表情、肢体语言来辅助。
三、动之以情
说服前只有准确地揣摩出对方的心理,才能够打动人心。通过你说服对方的内容,了解对方对此话题究竟是否喜好、是否满足,再顺势动之以情或诱之以利,告诉他“倘若照我说的去做,绝对省时省钱,美观大方,又有销路……”不断刺激他的欲望,直到他跃跃欲试为止。
例如他在想什么,他惯用的行为模式为何?现在他想要做什么等。一般而言,人的思维和行动都是由意识控制,即使他人和外界如何地建议或强迫,也不见得能使其改变。因此,想要以口才服人的人,必须意识到说服的主角不是自己而是对方。也就是说,说服的目的,是借对方之力为己服务,而非压倒对方,因此,一定要从感情深处征服对方。
四、提示具体做法
在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告诉对方该如何付诸行动了。你必须让对方明了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最好等。到了这一步,对方往往就会很痛快地按照你说的去做。
◎ 说服听众的捷径
除了上面的说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说服听众的捷径。
一、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一个大学班主任老师为说服大学生不要把精力过多投放到谈情说爱方面时,就事先分析了这个主题讲出之后,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他知道,班里有相当数量想谈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他们都有不少“坚强的理由”作支撑。在逐一分析了那些所谓的理由之后,他发现只要说服男生一方,此风就可煞住。于是,他以《男人的魅力在于成功》为题设想了一篇演讲词。利用班会做了演讲后,效果相当好。
演讲者如果要说服听众,首先需对听众可能有的错误思想观点有充分的了解,并想出能够产生有说服力的思想观点和恰当的说服方式以对付之,做到有的放矢。
二、欲抑先扬,欲进先退
仍以上面班主任的演讲为例。他一开始是这样说的:“有人问我,大学生谈恋爱究竟对不对。要叫我说,这事无所谓对与错。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进入高校的男女青年都是生理上的瓜熟蒂落之人,婚嫁问题已近眼前,何错之有呢?马克思17岁就追求美丽的燕妮,不也没有影响他成为伟人吗?不过,话得说回来……”后面是循序渐进地抛出自己的正面观点,阐明男子的魅力在于奋斗、上进、有责任心和取得成功。
从这段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首先是顺着学生的思想走的,后用了一个转折语,才驶向自己的观点。
演讲者想说服与己观点迥异的听众时,一般不宜在起始处单刀直入,而需迂回绕道,运用“偷运”之功来输出自己的思想。
三、摆事实,用事实说话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说服人有时候要用事实来达到目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由亨利所作的那场《诉诸武力》的演讲,之所以发挥了说服之力,很大程度上是用事实——英帝国主义种种虚伪欺骗——来说话的。
四、善于激发听众的共鸣
上面例子中班主任的演讲词里就有这样一段话:
作为人到中年的男人,我想特别对在座的男性青年“同胞”说几句。我不知道在座的男同学是否想过做一个男人今后肩上的负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国外有一谚语说:“骂男人最恶毒的语言莫过于骂他无能。”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领悟到,“无能”的男人最丑陋、最不值得爱,因为他的双肩挑不起任何他应该挑起的重担。反过来说,奋发有为、上进成功的男人才最有魅力。我以为,男子在择偶问题上不必操之过急(从18岁到40岁都是择偶佳期,上帝宽限我们男子20多年时间),急的倒应该是如何快速成才的问题。俗语说得好:树大何愁不招风……
从自己是男人的角度对男学生讲几句话,这是利用了“角色”之势,引出“男人无能(才学)便是丑”的话题,完全可以激发出共鸣。
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都有其比较坚实的理由,当他与你的观点有差异甚至是对立的时候,很可能是在某个地方出了偏差,而原旨的大方向并不与你相悖。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演讲者要想说服听众,可以从能够引起共鸣的共同点处着手,因势利导地说出你的观点。
说服听众的方法
说服听众的方法有很多,经常用到的有下面几种:比如引用具体事例,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分析结果的利与弊,还要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
◎ 使用具体的事例
“嘴上无毛”就一定“办事不牢”吗?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军事活动家,恰恰都是在风华正茂时,建立起了了不起的功业的。民族英雄岳飞20多岁带兵抗金,当节度使时才31岁;其子岳云12岁从军,14岁打随州率先登城,成为军中骁将,20岁时就当了将军。曾经统率大军席卷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从巴黎军事学院毕业时不过是炮兵少尉;法国大革命时参加革命军,1973年率部在土伦战役中击溃保皇复辟势力被晋升为少将时才24岁;统兵攻打意大利,不到30岁即当了东线和南线的指挥官,独当一面,任国防部长时才40岁。在我国军队里,许多老帅,多数不也是在二三十岁时就当了师长、军长、军团长以至方面军总指挥了吗?可见“嘴上无毛”与“办事不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有才与无才。套用一句古话来说:“有才不在年高,无知空活百岁。”
在这篇演讲中,演讲者为了论证“嘴上无毛未必办事不牢”这样一个观点,先后引用了岳飞、岳云、拿破仑等多个少年有为者的事例,以确凿而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年龄与才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听众很有说服力。
事实胜于雄辩,引用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演讲者引用的事例越具体、越全面,对于理论观点的证明就越有力,理论观点本身也就越能够说服听众。
◎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
如何培养沉默性与坚定性呢?我以为必须“知道限制自己”(黑格尔),“哪怕对自己的一次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假如你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放弃和克制自己某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巨大的意志的。没有制动器就不会有汽车。”我是十分欣赏这句名言的。没有制动器,汽车就会像脱缰的野马,随时都会堕入死亡的深渊。马卡连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阐述“克制”的重要性的。人若没有“制动器”,后果也一样。学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学校也必须安装“制动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渤海造船厂一中学生规矩50条》多是以否定词“不”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在场各位同学成才的“制动器”,你们要熟悉它们,遵守它们,不能走样。只有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制动器”,自觉接受限制,你们才会获得真正成才的自由。
陈志雄在这篇论述《青少年要有扎实的心理素质》的演讲中,先后引用了黑格尔、高尔基、马卡连柯三位名家的言论,用来阐述培养沉默性与坚定性的方法。演讲者的观点就是从这三位名家的言论中提取出来的,既对已有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又使自己的观点因为名家的言论而增加了说服的力量。
无论演讲者阐发的观点多么的标新立异或超常脱俗,其实都是或多或少地被历史上的名家论述过的。名家的话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名家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是恒久存在的。演讲者应抓住听众内心深处的从上心理,恰当地引用名家权威的论述,让它们服务于自己理论观点的论证,加强演讲的说服力。
◎ 分析结果的利与弊
在美国,当初刚推广核电站时,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一些专家认为建核电站是最廉价而安全的发电方法。另一些专家则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出事故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而社会上很多民众一听到“核”就联想到那可怕的“蘑菇状云”和核辐射,很自然地站在反对派的行列中。面对这一情况,主建派调整了方法,决定不在理论上纠缠,而用简单的数字说明问题。他们说,在美国几十年的核能发电实验史上,从未出现过事故。即使今后出现“万一”造成死亡,也比用其他发电方式致死的人少得多。据福特财团的研究,假定某核电厂每百年发生一次重大事故,可能当场会有1万人死亡,随后有1.5万人丧生;但比在同样时间燃煤发电所造成的死亡(包括煤矿及运煤事故)要少。在美国,平均每年有140万人因煤矿意外事故丧生。如此换算一下,用原子能发1000亿瓦特的电只牺牲两名采铀矿工,而用燃煤发电要牺牲的煤矿工人则是179人。只因为煤矿事故比较常见,地点、时间又比较分散,所以人们不会产生恐惧心理。通过这些对比,说明原子能发电大大优于燃煤发电。于是大多数公众又转而赞成建站。主建派最终获得胜利,核电站也就在美国和全世界风行起来。
这是一篇向听众论述发展核电站的价值与前途的演讲。针对社会上的民众对于“核”的浅层理解和偏见,演讲者把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加以比较,估算核能发电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损失,把这个结果和燃煤发电加以权衡,结果得出了核能发电更为优越的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更容易使听众接受自己的论点。
在很多情况下,表面化的事实并不能作为正确结论的依据,而人们恰恰容易被这些表面化的事实所迷惑,从而轻率地做出判断。演讲者应当善于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用结果的利与弊来说服听众,使他们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 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我是北京人,在北京长大。抗战期间我是北京的亡国奴。1942年我在男二中上学,每天放学后走到灯市口,听到日本洋行的喇叭筒里放的就是《何日君再来》!听到这支曲子,亲眼目睹日本****者打我们中国人,一个巴掌一句“八格牙鲁”,整个国家处于沦亡状态。当时我才11岁,父母还是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经常半夜三更催我起床排队买豆渣,冬天冻得够戗,跑到马路边上蹲着去,蹲几个小时才能买到一斤豆渣。偌大的北京城,处在日本****者的铁蹄之下,老百姓成天吃混合面,还是配给的,可以说每天挣扎在饥饿线上。每次我走到路上,可以看到马路边老有死尸。用垃圾车拉死尸。北京人还起了个名,美其名曰“倒卧”。这就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在大学生念起来像个顺口溜,可在那个时代就是生活的现实。今天,竟然还有人陶醉《何日君再来》,想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吧……
这是演讲家李燕杰对自己在旧社会度过的少年时代的追溯,旨在劝导听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李燕杰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并夹入了自己发自肺腑的感触与慨叹,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源自于亲身经历的酸甜苦辣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演讲中,演讲者应善于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触深切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在叙述过程中表达出当时的真实感受以及现在的所感所悟,这样更有利于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报以更多的认同。
有力说服的基础
要使说服有力,我们首先要确定说服的目标,然后寻找最佳突破点,说服别人要深入分析主题,然后说服还要有理有据,给对方一个接受的理由。
◎ 确定说服的目标
在说服性演讲中,对演讲目的的清晰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试图改变他人时,如果以一种好为人师的姿态出现,你很可能会遭到听众的排斥。明确自己演讲的目的很重要,你必须为自己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有些权威的演讲家把说服性演讲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特定行为的演讲,另一种只是试图影响他们的信念和态度的演讲。虽然态度表明了一个人对某些问题的特定倾向,但一个人具有某种态度并不保证他必然会采取与这种态度相一致的行为。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人们可能会说他们支持废物回收,但是他们又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通常来讲,如果你希望通过演讲鼓励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就应该从这一角度来确定你的演讲目标,就应该告诉听众他们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应该想什么。除非你事先了解,你的听众是和你持对立态度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么能做到说服你的听众认可和接受你的看法,这已经是很理想的目标了。在此种情形下,如果你操之过急,试图在短时间内说服你的听众采取某种行动,这样做只会让你得不偿失。所以,在任何一次说服性演讲中,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仅仅是要改变人们的想法呢,还是要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
在确定你演讲的目标时,你要明确你希望在哪个方面说服你的听众,希望他们采取何种姿态。有一种看法把说服视为“让人们采取行动来做什么”:比如购买某种产品、支持投票某位候选人等。这种说服目标被称为接受,它只是四种目标当中的一种。你还可以说服别人停止做什么事情(终止)、继续做什么事情(坚持)、不要开始做什么事情(阻止)。
就一个常见的题目《身体健康》发表演讲时,你可以选择以下的说服目标。比如说服听众接受一项锻炼活动,或者坚持食用健康食品,或者停止食用垃圾食品,或者避免养成吸烟的坏习惯。
只有当听众不采纳演讲者的意见会给他们自身造成危害或压力时,把鼓励他们“坚持”或“终止”作为演讲目的,才能起到效果。把劝说听众每天要坚持呼吸作为说服目标没有多大的必要。但足球教练有必要请求所在俱乐部继续赞助自己的球队,因为他知道俱乐部的赞助人还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花费金钱。
◎ 寻找最佳突破点
“说服”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生在世,经历不一,性格不一,学识不一,专业不一,与之相对应的心态、兴趣、做事、为人,当然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