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400000004

第4章 绪论(2)

关于艺术的本质,也是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艺术是某种客观的宇宙精神的表现,如柏拉图就把艺术看做是现实的摹仿,而现实又是理念的摹仿,因而艺术作为摹仿的摹仿,其最后根源还是理念。黑格尔则把艺术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比柏拉图说得更加干脆,也更加辩证。我国古代也有文以载道说,所谓道,大都指的是一种客观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某些思想家在论述文以载道的思想时,往往表现出对文(艺术)的轻视,如朱熹认为文是道的附属物,类似于下饭的小菜,二程甚至认为作文害道。还有人认为艺术是人的主观精神的表现或传达。如法国美学家魏朗(1825~1889)认为艺术是个人感情的表露,俄国的托尔斯泰则强调艺术是人类普遍感情的传达,克罗齐倡导艺术即直觉,弗洛伊德则宣扬艺术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白日梦。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人持类似的艺术观,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就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中外历史上还有一种艺术观很有影响,这就是艺术摹仿自然说(亚里斯多德),或艺术再现现实说(别林斯基);在我国,从秦汉时期起,这种艺术思想也一直存在,不过不很典型,更多的是“物感”说和“言志”、“缘情”说。上述种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说法,有的相当片面却有合理成分,有的包含较多真理而又不完全科学。我想,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艺术现象,并吸收中外美学史上一切有益的成果,大概能够更科学地把握住艺术的本质。譬如,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审美文化现象,把它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相联系、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联系、与特定的人类社会心理相联系等等,并找出艺术与其他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区别。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以及后来的卢卡奇等等,把艺术视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审美文化现象,对艺术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伟大功绩。他们的有关思想虽然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只是一派,但是用他们的学说,可以把以往笼罩在艺术哲学上空的一些迷雾驱散,露出一片晴朗的天空来。

当然,我想再次强调,艺术本质绝非预成的和既成的,绝非万古不变的,而是不断运行、不断建构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也并非凝固不化,还必须往前发展。它并不是绝对真理。世上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在艺术哲学的第三部分论述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文化本质的时候,并非简单地得出几个自认为科学的论断就完事大吉,而是必须以第一和第二部分中关于客观存在的大量艺术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从客观事实中引出结论,印证这些结论,甚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事实,对已有的结论加以补充、修正和发展。

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特殊的审美文化现象,它不但具有其他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文化现象共同具有的普遍品格,而且还有它自己的特殊品格。那普遍品格正是通过艺术自身的这种特殊品格表现出来的。要想真正把握艺术,如果不深入认识艺术的这些特殊品格,那仍然是一句空话。这样,在艺术哲学的第四部分里,就应该研究和论述艺术的特殊品格。

关键在于把握艺术的特殊品格

艺术的特殊品格,是历史上许多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曾经反复探讨过,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探讨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前些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曾经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多起来了,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这是好现象。但是,我们目前对艺术特殊品格的研究,往往是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或者说是对艺术作死的、静态的研究,片面的、割裂的研究。这种研究很难全面地、深入地把握艺术特征。应该从艺术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来把握它,从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从艺术创造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辩证发展的各个阶段来把握它,从艺术的欣赏中,从读者和观众对艺术的接受中,从作品所发生的社会影响中,来把握它。这样,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的特殊品格进行考察。

第一,首先确立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特殊位置。我认为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与以往某些完全局限于认识论美学的艺术观念不同,我认为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以此把握艺术的特殊品格,庶几近之。

第二,人们历来重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常常由此确立艺术的特质。如果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个古老的视角来考察艺术,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是生活的特异化。在我看来,目前颇为流行的认为艺术与生活完全同一(或合一)的观念是片面的,是不符合客观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事实的。艺术不是与生活同一,而是将生活变异,即“生活的特异化”——这是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至今也没有改变。为什么艺术的特质是“生活的特异化”而不是“趋同化”?这是由宇宙的本性决定的。宇宙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在于它不断变异,倘没有变异、没有新因素产生,它就是死的。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也是因为不断变异,从而不断出现新的生机。审美、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最符合其本性的本体性活动之一,同样不能趋“同”而必须趋异——不论是就它与生活的关系而言,还是就其自身发展而言,都是如此。总之,只要审美—艺术不消亡,那么,艺术作为生活的特异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仍然存在。当然,“特异”不是“离异”。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弃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第三,从艺术创作的主观方面来看,艺术是以自己独特的,与理论的、宗教的等等不同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像理论思维那样扬弃个别掌握一般,而是通过个别掌握一般(将一般体现于个别之中);与科学想象不同,艺术想象的特点是突破个别而又重建个别——这重建起来的个别,就是艺术典型;与科学活动的排斥主观好恶的情感态度不同,艺术活动必须在浓烈的情感的推动和参与下才能获得成功。

第四,从艺术创作的客观方面来看,艺术有自己独特的、与哲学和科学不同的对象。艺术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把自己的对象范围界定在人类生活以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物领域之内;艺术的着眼点不像哲学那样着重表现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律,而是着重表现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艺术对象虽包括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生活现象,但其重点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情感在艺术对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是艺术对象的组成部分。

第五,从艺术品的主要构成因素来看,艺术有自己独特的、与哲学和科学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哲学(科学)内容是抽象的,而艺术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哲学(科学)内容排除了作者的主观性,而艺术内容则必须保存和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性;哲学(科学)内容以理服人,不具有感染性,而艺术内容则以情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至于艺术的形式,则以自己具体可感的审美性质而与哲学(科学)形式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第六,这里还要特别强调艺术媒介的特殊性以及媒介对于审美和艺术的重要意义。以往仅把媒介视为从属性的、非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妥当的;麦克卢汉等人提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等等思想,改变了人们关于媒介的传统观点。然而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媒介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艺术;单就审美和艺术而言,媒介通过改变观察方式、感觉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方式,通过改变对象内容,通过改变借以思考和把握对象的工具和形式,来改变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和欣赏。如果说,对于其他价值形态(如经济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媒介可以不进入其价值创造的最终成果之中,一旦价值创造出来,媒介可以与之分离;而且一种价值的创造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实现。那么,对于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说,媒介同价值本体不可分离,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溶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其价值生长的一部分;媒介还进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特定的审美价值形态总是与特定的媒介相对应;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生产和创造,一般都通过特定的艺术媒介来实现而不能由另一种媒介来替代,也不可多种媒介共享。同时,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形态的诞生。

第七,从艺术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来看,它的特点在艺术形象上充分地表现出来。形象虽非艺术所独有,但是在艺术中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如科学挂图、电视新闻和通讯报道中的形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而后者则不具有审美价值,不是审美对象;艺术形象作为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意象与物象诸多因素的完美统一体,也与非艺术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八,从艺术典型作为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来看,它与哲学、科学也有着重大不同之处。艺术典型虽然与哲学和科学概念同样能够认识客观现实的本质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和深刻哲理性;艺术典型虽然也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鲜明的有益于社会的倾向性;但是,艺术典型却必须具有自己特有的品格:美。艺术典型必须依照美的规律造型,获得高度的审美价值。只是真或只是善,或者同时具有了真与善,都不能构成艺术典型;只有真善美三者高度统一,才能完成艺术典型的创造——这也正是它与哲学(科学)概念的根本区别之点。

第九,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一旦被创造出来,它便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走进社会,它便脱离开它的艺术家的母体在社会上“独立谋生”。这时候,就发生了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对艺术的批评和鉴赏问题。一件艺术品被人们评头论足,是十分自然的现象,就像丑媳妇不能怕见公婆一样,艺术品也不能怕人们评头论足。任何艺术品都必须经受这种考验。同时,艺术品在社会上不只是被人们评头论足,更重要的是会在人们中寻找自己的知音,以自己的艺术魅力激荡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引起他们的不同程度的共鸣。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是不会在人们心中扎根的。同时,人类的艺术活动,还要在不断的艺术欣赏、艺术接受中进行。欣赏也是创造,艺术接受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

对艺术哲学变革的展望和建议

我们的艺术哲学需要变革而且必须变革。如何变革?我认为应该从认识论向人类本体论转变,即:艺术哲学不能只局限于认识论,而应该在保持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哲学视角——用人类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建立新的“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在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看来,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艺术家及艺术的接受者所共同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自然生命和社会—文化生命(包括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审美生命等等)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存在形式。所谓自然生命,就是人的肉体生命存在;但是,既然是人的,那么它与动物的肉体生命除了有相同的一面之外,就还有根本不同的一面,即它是被人性所照亮了的自然生命,是流淌着社会—文化血液的自然生命。这样的自然生命,不但自身完全可以是美的,而且也完全可以成为美的形式、美的载体,可以成为审美生命最好的负荷物。社会—文化生命即人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负荷者的生命存在形式,这是人所独有的生命存在形式。人类所进行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广义地说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这其中又可分政治生命的生产和创造、道德生命的生产和创造、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艺术就是专门进行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

针对以往艺术哲学研究的弱点,我还想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多形态的艺术理论——哲学的、政治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文本的、形式的、历史的、文化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协同作战、互补互动。艺术是极其复杂的多面的流动不居的审美文化现象。人本身有多深奥、丰富、广阔,艺术也就有多深奥、丰富、广阔;人本身有多难把捉,艺术也就有多难把捉。单一的艺术理论,它再优秀、再完美无缺、好的没治了,也无法全面揭示艺术的全部奥秘。因此,在艺术哲学领域,决不能武大郎开店,也决不能像白衣秀士王伦小肚鸡肠,而是要海纳百川,各不同学派,各分支学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社会学也好,文化研究也好,“无国界”也好,“有国界”也好,“古典”也好,现代、后现代也好,主张古代文论可以现代转换也好,不主张现代转换也好……都可以按自己的设想进行艺术研究,但是,请尊重不同意见而不要剪除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可以互相商榷、论辩,但不要互相仇视。

(二)中外一切好东西都“拿来”,以“需要”为准。然而,从理论的创造、生成及深化角度看,西方的许多最新或比较新的艺术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传播工作中尚未得到实质性拓展和创造性转化。新时期理论家对于它们的研究与理论操作往往不到家。这其间,理论观点的复述往往代替了自己的创造,肯定性的介绍与阐释往往淹没了理智而审慎的批判,这必然使得在理论的拓进力度上显得不足。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它们的局限性提出中肯的分析和批评。当下的“文化研究”,前几年的“解构文论”,都有这个毛病。

(三)艺术哲学必须在承认和研究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新变化、新动向的基础上,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上的调整,对新现象做出新解说,甚至不断建立新理论。当然,对这些新变化、新动向也不能夸大其词,似乎艺术、艺术家在这种新变化、新动向之中,失去意义和价值,理论研究也失去价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类的整个生活和艺术,特别是那些所谓高雅艺术(剧场艺术、音乐厅艺术、博物馆艺术……)和艺术家作家的创作,并没有消失,恐怕也不会消失;对它们的理论研究也会存在,艺术哲学也会存在。还是那句话:人是最丰富的,人的需要(包括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艺术爱好)也是最丰富、最多样的。谁敢说,古希腊的雕刻、贝多芬的音乐、曹雪芹的《红楼梦》、泰戈尔的诗……过几百年、几千年就没人看了、没人喜欢了?谁敢说,以后就永远不能产生伟大艺术家?当然,艺术和美学会转换它们自己的存在形式。审美活动和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可以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态,变换无穷。审美不会消亡、艺术不会消亡,对审美和艺术的把握和思考不会消失,艺术哲学也会存在下去。因此——

(四)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必须随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社会现实、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譬如,目前就急需对审美和艺术的新现象如网络艺术,广场艺术,狂欢艺术,晚会艺术,广告艺术,包装和装饰艺术,街头舞蹈,杂技艺术,人体艺术,卡拉OK,电视小说、电视散文,音乐TV,等等,进行理论解说。再如,应该走出以往“学院美学”的狭窄院落,加强美学的“实践”意义和“田野”意义。美学绝不仅仅是“知识追求”或“理性把握”,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纯文学、纯艺术的“神圣领地”,而应该到审美和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地方去,谋求新意义、新发展、新突破。

总之,在这部《艺术哲学读本》中,我力图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从哲学角度论述艺术的位置、本性,从艺术主体、艺术客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典型、艺术鉴赏(艺术接受)等方面,论述艺术的本质和特殊品格。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活动基本类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由此出发提出关于艺术哲学的一家之言。我特别要做的是探索艺术哲学变革的新路向,鼓吹建立人类本体论的艺术哲学。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艺术哲学读本》着重论述艺术的本质特性,至于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艺术的种类等等问题,只好等以后在另外的著作中论及。

同类推荐
  • 作家笔记(毛姆文集)

    作家笔记(毛姆文集)

    “我从没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毛姆如是说。从一八九二年他十八岁开始,毛姆就养成随时记录各种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一九四九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毛姆从他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的按语,出版了这本《作家笔记》。这无疑是毛姆最为重要也最为真实的作品之一,等于是在正式放弃虚构文学创作后将他“写作素材的仓库”亦即他创作的终极秘密公之于众了。虽然之后还出版了《随性而至》和《观点》这两本随笔和评论集,《作家笔记》可以看作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他对自己一生漫长的文学生涯的告别。
  • 把日子过得有趣

    把日子过得有趣

    一辈子很短,要么有趣,要么老去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个有趣的人老舍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有喜有忧,有光有影,有笑有泪。老舍先生经历了艰苦的童年,体验过底层生活的辛酸,让他更加向往和热爱生活。本书是老舍先生数十年散文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品,老舍先生用至真至纯的文字,生动有趣的笔触,讲述了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于生活的件件小事中,诠释生命的真谛。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隽永而深刻。?
  • 王小波散文(插图珍藏版)

    王小波散文(插图珍藏版)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〇〇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科魔宇宙

    科魔宇宙

    当科技遇见魔法,现代遇见田园。这两个世界最终会何去何从?世界已暗流涌动。野心也不可抑制。自我毁灭或得到救赎?谁又能救赎两个世界的野心?
  • 土豪美利坚

    土豪美利坚

    没有空间,没有古董;但是有着一块神奇的玉牌,有着神奇的传承。做牧场主、成海岛主......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魏达就是要享受人生,享受那神奇的一切。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有一片牧场,纵马逍遥快意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限之神话逆袭

    无限之神话逆袭

    警告:病毒入侵。这次是一个穿越者!(新书不易,还请诸位书友多多支持,大鹏拜谢)
  • 不想被吃掉的人

    不想被吃掉的人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天秤,所有事物都应该公平。可它却将痛苦与罪恶都倾向给了我。我原本也想要去改变,直到它夺走了我的一切。既然如此,那就以异种的身份毁了它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倾国倾城之特工丑妃

    倾国倾城之特工丑妃

    她:夏迎雪,不仅才貌双全,拥有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的双学位,还是位身手不凡的优秀特工。她:端木傲曦,南玥国户部尚书府嫡长孙女。不仅又傻又丑,还是个死了亲娘,奶奶不亲、爷爷不爱、亲爹不疼,继母和弟妹随时可以欺辱,被未婚夫退了婚,堂堂一个嫡女变成庶女的杯具人物。让夏迎雪变成了端木傲曦,夏迎雪发飙了。开玩笑!凭老娘的本事,能活的如此憋屈?不搅得你天翻地覆,不让你后悔当初,不让你永生难忘,显不出老娘的能耐!傻子可以变得绝顶聪明吗?无盐女可以变成绝世美女吗?当曾经被未婚夫抛弃的、又呆又傻的端木傲曦,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答案揭晓了。。。情节一:人妖吴泽(武林盟主):“这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咋想一出是一出?”夏迎雪(端木傲曦):“哈哈。。。智慧、智慧。”情节二:呴犁湖(北夷国大单于)看着夏迎雪,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哈哈大笑,“小姐你输了,跟爷走吧。”夏迎雪摇摇头,轻启红唇说了句:“是吗??那可不见得。”情节三:夏迎雪朝他伸出藕簪一样的右食指勾了勾,吐气如兰地低声问道:“你能不告诉别人吗?”曹瑾瑜(东汝国太子)点头如捣蒜,“我能、我能。”情节四:三皇子一把抓住夏迎雪的手,满含期待地问道:“曦儿,我带你离开皇宫、离开京城好不好?夏迎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能到哪去?我不能陷你不忠不孝。”情节五:夏迎雪:“我是为你考虑,我离经叛道,实在不是你的良。唔。。。配。”萧腾熙(西汖国贤亲王,后来的开国皇帝):“你离经叛道,我大逆不道,我们俩正好是绝配。”本文家斗、宫斗,竞技,报仇,女主魅惑、聪明、强势,男主深情、冷峻,沉稳。结局一对一。这是小冰奉献给亲们的第二篇文文,渴望亲们的支持,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什么都求~~推荐小冰的完结文《弃妾
  • 忘尘仙曲

    忘尘仙曲

    晨曦×季云飞外表冰冷但内心温柔善良的小良民和一个二货的爱情。晨曦在遇见你之前,我从未经历过这么多。祁连山脉骗了自己的梅花妖,北影荒漠的颠沛流离,千雪之森只剩我一人的旅程。年幼时被父亲抛弃,浑噩着长大。我以为我再也不会相信别人。在我心里,你却成了比我自己更值得信任的人。一段曲谱,牵系起的倾世情缘,仙音淼淼,未至归期。有人说,不论仙魔都没有轮回,可你我二人的魂魄,逃避了天地法则,在这世间徘徊了万载。这一世,我只祈求,这份信任不会白费,这段等待,未至终老。季云飞我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但现在,你是我的唯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