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400000002

第2章 自序

我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一书的《后记》中曾说过:“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寂寞半生,清贫一世,除了做学问,又何所求?官场上的轰轰烈烈,叱咤风云,非所能也;商场上的忙忙碌碌,你抢我夺,非所愿也。唯求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所研究的对象,解析推断,思索琢磨;然后将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世,得到方家指点,读者评判。书出版了,通往社会的路打通了,我们的自我价值也就可以得到展示了。也许对社会有点儿用处吧?”

对于我来说,学术研究活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适宜的途径;在我心目中,学者是一个平凡而又能够激起自豪感的称号。

从一九六四年我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师从蔡仪先生做美学研究生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这其间除了经历“文革”十年,我生命的主要活动是在书斋中做学问——但那动乱的恶梦般的十年多么令人痛心,那正是我有生之年的黄金时段啊!它耗费了我十载青春年华,使我到四十岁才发表第一篇真正称得上“学术研究”的论文。那是一九七八年底,我的老师蔡仪先生创办了一个刊物《美学论从》,点名叫我写一篇文章。我执笔百日,用上以往所有的学术积蓄,并研读大量文献,写成《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三万六千言,发表在《美学论丛》创刊号上。

我曾说,在学术上,我是一个不怎么固守派别、宗系的人。我有师承,但我又很喜欢吃“百家饭”。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蔡仪研究员,自然受到他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我对与他观点不同的朱光潜教授、李泽厚研究员等人的学术思想十分敬重,从他们身上也获益良多。宗白华教授关于中国美学的论述使我折服。钱钟书研究员的严谨、特别是他的渊博,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至于何其芳同志,我一直把他那些写得洋洋洒洒、伸缩自如、平易亲切、像艺术散文一样优美的理论文章,作为榜样。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前辈学者给我以滋养。一些同辈学者,包括我的朋友以及一些虽未晤面仅读过他们著作的同行,他们的一些杰出思想和治学方法,也常常给我教益。还有许多比我年轻的学者,他们的思维节律总是能够和时代脉搏同步,他们的学术勇气使他们的著作富有巨大创造性,他们的敏锐使他们的学术见解独特新颖,富有超前性,得时代风气之先。他们是学术浪涛里的弄潮儿。我不时从他们那里获得惊喜和启示,我常常以他们为师。

自走上学术道路之日起,我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自然打骨子里崇拜马克思主义;但我对马克思主义之外许多派别的一些重要观点或者某些观点的一些成分,也甚为珍视,并欣然接受、吸取。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思想,从柏拉图、亚里土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当然是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即使马克思主义同时或后来的理论派别,也有许多金子似的思想观点闪闪发光。譬如尼采重新审视传统的批判精神,柏格森、狄尔泰等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对人性结构的透视,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陌生化”(奇异化)的阐释,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学生苏珊·朗格的“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等美学理论,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维持根斯坦的分析美学,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罗曼·英枷登的现象学文艺理论,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海德洛尔的存在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不都可以成为滋养我学术思想的有益成分吗?我想,倘若我拒绝接受这些精美“食品”,我将是一个十足的学术上的大傻瓜。

有记者曾这样对我说:“到目前为止,您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您是否有成功感和成就感?”

我说:“没有。相反,我时时感到学术上十分浅薄,尤其是当我把自己的著作同前辈学者和后辈学者相比较时,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我还告诉这位记者朋友:“我这一辈学者出不了大师,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注定是一批过渡型的人物。我愿意为将来的学术发展做一块铺路石。”

我常常感到应该拜两辈学者为师:一是拜前辈学者为师,一是拜后辈学者为师。那些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永远是我的典范。譬如,许多前辈学者不但有深厚的学识、学养,理论成就很高;而且有丰富敏锐的艺术感觉,其中有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就这一点来说,就需要永远向他们学习。我曾在几个学术研讨会上呼吁:做文学研究、写美学文章的人,要多些艺术感觉,多些审美经验。过去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都提倡做理论研究最好掌握一门艺术。很有见地。宗先生曾领他的学生参观故宫,亲自向他们讲解中国的建筑之美。宗先生自己是诗人,他写出来的理论批评文字诗意昂然。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写的《论〔红楼梦〕》,文字那么美,可当散文来读。因为他原是散文家、诗人。蔡仪先生年轻时曾写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先知》(写卞和三献美玉,两遭刖足,因先知而受罪的故事)发表在一九三一年一月号《东方杂志》上。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写的关于现实主义的文章,其中有关艺术作品(如《最后的晚餐》、《梦娜·丽莎》等)分析的文字,尚可见出当年做小说时积累的审美经验的功底。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既是优秀的文学研究家,同时又是优秀的作家。钱先生的《围城》富于学者做小说之特有魅力,其语言圆润而尖利,深邃而幽默,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杨先生的散文,其《干校六记》及回忆她父亲、姑姑的文字,娓娓道来,平实亲切,不动声色而妙不可言,可谓散文之精品。某不才,也常以先辈为榜样,学写点散文和诗歌之类,只是总写不好。

我一向寄厚望于青年,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我曾经在文学研究所欢迎研究生入学的一次会上表示:我收一个研究生,就是收一个朋友。我从我的研究生和研究生辈的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其他文章中我还曾经多次发表过这样的感慨:后生可畏。如今年轻一辈学者是大有作为的一代,是才华横溢的一代。这是一个以青年为师的时代。未来的学术,需要他们开创。

我做学问四十余年,大体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艺术哲学,一是文学原理,一是文艺美学,一是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李渔美学),一是中国百年(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这是最近数年来我所做的主要工作)。这本《艺术哲学读本》,反映了我几十年来在艺术哲学方面的思考,而且也反映了我学术思想变化的基本脉络。

精略地说,一九八五年以前,我基本上持传统的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一九八五年左右,我的学术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在此前的几年就开始酝酿了)。我越来越感到死死固守在认识论美学的阵地里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能完全恰切地抓住艺术和审美的特点。说“艺术是认识、是再现”,只把握了部分真理、只适宜于部分艺术,而不能解决所有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譬如,书法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认识了什么、再现了什么?即使那些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难道仅仅是认识吗?列夫·托尔斯泰自己给艺术下的定义“艺术是情感的传染”,强调的重点恰恰不是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再现,而是作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给他们以感染。我不是说以认识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错了、不中用了、应该完全否定了,而是说不能像以往那样,把它看成解释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的惟一方式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惟一理论形态,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能解决艺术和审美的所有问题。现实主义美学可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认识”问题,但“认识”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性质和特点,除了“认识”之外,艺术还有其他方面的性质和特点,如“情感”,这对艺术来说甚至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而且必须探索其他的理论形态和途径,而不能在现实主义美学这一棵树上吊死。一九八五年之后写的文章和著作,大体反映了我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的踪迹。我开始从认识论美学阵地挪开脚步,踏人人类本体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的领地。我开始强调“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本体活动形式之一”,是“人之作为人不能不如此的生活形式、生存形式之一”。从人类本体论的立场来解说“创作”、“作品”、“欣赏”,可以得出同认识论美学不同的结论:“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作品(本文)就是人的审美生命的血肉之躯”,是人“进行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结晶”;“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文艺作品不断被欣赏,其审美生命也就不断地被生产和创造”,“文艺欣赏是审美生命的存活方式、运动方式和延续方式”。

到了一九九二年前后,我进一步从价值论的立场上来解说审美活动和艺术。我提出“审美活动属于价值活动范畴,美(广义的)就是一种价值形态,我们称之为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事物对人的意义;因此,凡是有人存在、有人生活的地方,也就应该有美(广义的),应该有审美价值”。我还对崇高型、优美型、悲剧型、喜剧型等不同的审美价值类型及其生产规律进行了考察。我认为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价值活动、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一种价值现象,在今天或许更契合审美活动实际和美(审美现象)的本来样态,更能搔到审美问题的“痒处”;以此为视角和途径,或许可以拨开以往的某些美学迷雾,澄清以往的某些美学误区。

不论是人类本体论美学或是价值论美学,与认识论美学已经很不相同了。然而它们并不绝对对立,而是可以互补。我主张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协同作战,以求更加全面地、透彻地把握审美和艺术的性质和特点。

这部《艺术哲学读本》是我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的学术专著,近日得以完成,可以说是我有关艺术哲学问题研究的理论总结。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从哲学角度论述了艺术的位置、本性,从艺术主体、艺术客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典型、艺术鉴赏(艺术接受)等方面,论述了艺术的特殊品格。本书与以往一些艺术哲学同类著作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活动基本类型的有关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由此出发,寻找艺术的座标,提出自己关于艺术位置和本性的新观点;同时探索了艺术哲学的变革路向,即:艺术哲学不能只局限于认识论,而应该在保持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变革,用人类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建立新的艺术哲学。

希望读者谅解的是,因为本书写作的时间跨度大(许多章节写于1985年以前,而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二章和附录则写于1985年以后以至本世纪初),可能前后行文风格略有差异,观点也有发展。但是,这记录了我从认识论艺术哲学到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的转化轨迹,也许不无意义。

这部《艺术哲学读本》虽是一部研究性的学术著作,但是我尽量写得适宜于一般美学爱好者、特别是研究生、大学生阅读。也许它可以作为研究生、大学生朋友们的参考书?

2006年3月30日于北京。

同类推荐
  • 芋香

    芋香

    我和隋唐是同村人,都住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低洼的地方。我住中庄,隋唐住下庄。在同一条河里吃水,在同一座山上捡柴,在同一处庙中烧香。我俩的村庄叫散岔。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故事》是著者张琳和李正荣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解析释迦牟尼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在探知佛祖内心世界的同时,感悟佛教的博大精深。本书从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长、修炼、悟到成佛、思想体系成形、传法旅程,到最后涅?,生动地记述了佛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最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

    马瑞芳编著的《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特别精选了《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百余篇,加以述评,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姹紫嫣红的爱情故事,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感人肺腑,精彩好看,并配有光绪年间的聊斋图说黑白线描和彩色工笔画,同时配有蒲松龄纪念馆提供的蒲松龄画像、图片、名人字画等,文图并茂,阅读性、欣赏性俱佳。
热门推荐
  • 法医三小姐,很拽很腹黑!

    法医三小姐,很拽很腹黑!

    杀人现场睡一晚,一觉醒来到古代,破屋、烂衣、残羹、冷饭外加刁奴恶狗,我勒个去,二十一世纪双硕士学位女法医竟然穿成无父无母小可怜!这落差也太大了吧!!什么?她爹是太医院院使,正五品的大官!她娘是她爹明媒正娶的正妻!那她好歹也是个名门贵女,怎么混成现在这副样子??咕……肚子好饿,恶狗是吧,宰了炖肉,刁奴是吧,拍昏扔出去!天大地大,吃饱最大!什么?刁奴醒来带着主子杀上门来了?现代腹黑女智斗大宅门,能装傻能充愣,能骑马能玩刀,哭的出眼泪,笑的出口水,斗的了继母,惩的了刁奴,抱的了大腿,拍的了马屁……继母玩不过她,想把她嫁出去?那可不成!!!刚刚站稳脚,哪能这么快就转移阵地?就算迫不得已要转移,也不能去继母的主场啊,那还不把她生吞活剥来!!!简介无能,内容精彩,一章不看怪你,两章不看怪我!(咳咳,面馆门口贴的广告词,借用一下~!)
  • 快穿之失忆女主开挂了

    快穿之失忆女主开挂了

    (1V1,男女主身心干净)殷黎死后莫名其妙被强行绑定了系统。系统说可以帮助她重生,而重生的条件是要她攻略男主完成任务,进入各个位面,搜集夜神魂魄。忘记前世的殷黎,为了恢复前世记忆,答应了系统任务。系统以为宿主是个失忆的小新新,结果却是个酷、霸、拽。于是,萌新系统变成了怂系统。而它的宿主遇到各个绝色攻略对象,竟然毫不动心,简直是要上天。痞帅校草、深情王爷、傲娇总裁、病娇王子、一系列的攻略目标,没一个省心的。而最终,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不知是她,还是他。
  • 名侦探的守则

    名侦探的守则

    推理小说的核心在于解谜,解谜的真髓在于逻辑,逻辑的对象则在于诡计。迄今涌现的无数大师终其一生都在想一个问题:如何写出千古奇绝的诡计?密室之谜、不在场证明、叙述性诡计、童谣杀人、死亡密码、暴风雪山庄、消失的凶器……所有推理模式都已被人写尽,推理世界还剩下什么?当真一定要扑朔迷离、峰回路转、异想天开,才能令人感到刺激有趣?一部由东野圭吾系统“研究”诡计的作品,一部开拓推理小说疆域的作品,整理种种可能,道出种种不能,涉及诡计之广、意外之深,无不令人瞠目。
  • 假面骑士时骑

    假面骑士时骑

    穿越多元宇宙,拯救世界,拥有时间之力的战士——假面骑士ZEIT。原创假面骑士小说系列“假面骑士多元扩展宇宙”的开山之作。
  • 我揽朗月坠星河

    我揽朗月坠星河

    “风暴订阅号”一朝被违规举报,云杳多年来汲汲为营化为乌有。众所周知,白城十六中,要问谁和他们“真相眼”八卦社社长过不去的话,只有那个学生会的风纪委员纪黎了。每年学生会的“取消一些无意义的社团投票活动”,纪黎,永远一个用大号投他们票的“黑子。”“总有一天,我要揪住他的小尾巴,让他知道我的手段。”结果某人尾巴没揪住,自己给别人当了尾巴。学校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学习场所,像云杳那种无药可救之材,才会总做一些旁门左道托人后腿的事情。直到两人分了个班,绑定成了个小组………纪黎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纠结的是“你选我还是我哥?”
  • 脚

    姐姐特地赶来,陪桑孟森一起办理结清住院费的手续。人很多,一楼大厅的收费柜台前队伍排得很长,终于轮到他们时,关于某项检查费该由病患自费负担或由健保给付的问题,他姐姐与收费小姐争执起来,双方各自坚持着,最后桑孟森不耐烦起来,提议打电话找保险业务员,确定父亲的寿险能给付后才解决。剩最后一件事,一切便结束了。结完账,他们默默走到电梯前,准备乘那半年来已进出无数回的电梯上八楼,到病房取走父亲的东西。在等姐姐来以前,桑孟森已经先把东西收拾好了,全塞进一个大纸袋里,搁在病床上。方才他想说提下去碍手碍脚,决定先放着,等办完手续再上来拿。
  • 超神学院之超级兑换系统

    超神学院之超级兑换系统

    某不知名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一个脸色苍白的人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
  • 解放韶关

    解放韶关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韶关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坤厥妖后

    坤厥妖后

    永乐宫内歌舞升平,盛世太平...然而,乱臣左缇正酝酿一场腥风血雨的政变,卫术大人楼文定试图借小女出嫁的时机保卫金夏王朝...奈何金夏王朝命数已尽,天下大乱,各路诸侯蠢蠢欲动,中土将上演一场东方“冰与火之歌”
  • 请投喂我魔法

    请投喂我魔法

    赚金币,驯萌宠,斗魔法,废柴女逆袭成神,帅到窒息,专治各种不服!【热血正能量+女主拿男主剧本+爆笑职场文】*年轻人不要有点小成绩就骄傲,没有成绩也要骄傲!本是做大神的命,就莫当小透明←_←不会魔法?呵,不存在的。你本身就是魔法。东方魔幻传奇,火热开启,看小姐姐走花路!*《名巫访谈》栏目精彩花絮——问:李怦然教授,对付黑魔法,您有什么杀手锏?答:站着不动。问: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拥有不死之身?答:站着不动。问:身为顶级搜捕手的导师,您的培养秘诀是?答:站着不动(一脸真挚)主持人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