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3300000007

第7章 中山站,中国人冰雪世界里的根据地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船还在原地没动。冰面盖着10厘米左右的积雪,看不清哪儿有冰裂缝、哪儿的冰可能比较薄。

直升机开始不停歇地向中山站运送人员和部分物资。一些相关人员需要到中山站先开始工作,其中包括进行中山站扩建工程的建设人员,还有两名内陆队机械师,他们到中山站后可及时组装、检修车辆和雪橇,准备油料等。

我不知何时会接到离船的命令,但还是提前整理好自己的行装,把要带的东西塞进两个大旅行包里。房间里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通知我在20分钟之内准备好行装,坐直升机去中山站。没有任何预兆,就这么匆忙、简单,不需说明,也不需要知道是谁的指令,一切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即可。

下午1点40分,我准时到达后甲板的直升机停机坪,在螺旋桨掀起的强风中登上了直九直升机。这架直九是极地办从沈飞的一个运输公司租用的,它那带着“法国血统”的娇小外形我们并不陌生,后尾的圈孔里有一个小小的螺旋桨,这种机型在国内也可用在军事上。

进入直升机后,与我的想象截然相反,机舱粗糙得令人惊讶,至少在我这外行人眼里有点落后——飞机的内饰、仪表盘、操作杆、各种按钮开关简直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汽车的内饰水平,与想象中的直升机机舱相去太远。直升机在猛烈的震动中缓缓上升,机舱里的各部件、物品随之剧烈抖动。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直升机,心里掠过一丝无法掌控局面的恐惧。

随着直升机升高飞远,回望雪龙号,船体越来越小,像一个模型,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到雪龙号的整体外形。直升机飞行高度并不太高,一路上能清楚地看到冰封的海面,看来短期内破冰是困难的。大约飞行了20分钟后,前面出现了一群屏风似的冰山,在冰山后面看到几座露出泥土的山峰,中山站快要到了。

直升机缓缓降落,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传说中的南极中山站。它的地理位置在南纬69度、东经76度,在格罗夫山脉中的一个半岛上,取名叫协和半岛(同协和医院没有关系)。中山站没有院落围墙,高低不同的建筑散落分布在一个海湾的山坡上。已经建成的和正在施工的建筑,大大小小有十几座,排布看起来有些随意。

早期的建筑更像堆积在一起的“铁皮集装箱”,而这种集装箱似的房屋是各国南极站的典型建筑形式,其密封性能好、保暖性强,下面用钢架架起,离开地面有1米多的距离,以防被雪掩埋。各种车辆、器械、推土机等停在空地上。刚进入夏天的中山站还满地积雪,只有少数地方露出泥土。这个季节极昼已经来临,中山站几乎没有了黑夜,晚上九十点钟还有阳光,十一点左右天还是亮的,到凌晨一二点钟太阳又出来了。

进入站区,我被引入生活楼,简单安置行李后就来到站长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墙上的卫星地图,详细标注着中山站及其附近的丘陵、湖泊、海湾等地形和名称。有趣的是,所有的地名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比如站区内有一个湖叫“莫愁湖”;南边有“仙女峰”“友谊山”;东南面的海边有“伏虎林”“东坡石滩”等。在俄罗斯进步二站和中山站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湖,当然就叫“团结湖”了。

联想到早年西方殖民者每到一个地方,就用他们熟悉的家乡地名来命名每一个地标。在美国东海岸建立New York,就是新的约克,Cambridge是拷贝英国家乡的剑桥,连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也被叫做New England,就是新英格兰。如果说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大陆的一个象征意义的“属地”的话,那么人们的心态也非常相像,愿意用祖国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来命名所见到的山脉、丘陵、湖泊、港口和城市。

我这次被突然派到中山站,主要是跟第24次队越冬的唐德培医生做交接。本次越冬医生陈医生也和我一起上了站,他和唐医生进行越冬医疗用品交接,而我要交接一些带到内陆冰盖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唐医生交接完毕后回雪龙号做船医。

令我惊讶的是,堂堂的中山站医务室简陋得不得了,可能连如今的农村卫生所都不如。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南极的细菌和病毒比其他地方少得多,科考队员生病的机会也少得多,所以医务室的装备在中山站不算大事。

晚上第一次在中山站的餐厅用餐。餐厅位于中山站第一批建成的主楼内。所谓主楼是个一层的平房,两排集装箱当中搭出一个走廊。里面有一个厅,叫“中山堂”,摆放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雕像,据说以前常在中山堂开会,现在已经不常用了。

中山堂的对面就是餐厅,大概可同时容纳几十人一起进餐。餐厅后间有一食品货物架,像小超市里的架子,有澳大利亚的红葡萄酒、水果罐头、午餐肉、可乐、饼干、水果干等,架子上的食品货物均可以随便拿、免费用,似乎到了共产主义。玩笑中说越冬队员在此拿惯后,回国进超市,拿了东西不付钱就走。

由于建筑比较陈旧,走廊已经漏水,站长说待在建的新主楼完成后,此建筑将要拆除。我们住的生活楼是2002年建成的一栋二层的建筑,基本设施还可以,比较干净、整洁,像国内中型城市的三星级宾馆。中山站各楼的设施反映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实力和经济水平,也显示出了在不同时期我国南极探险队生活条件的差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建站风格会稍有不同,据说德国站是“走出站外是南极,走进站内就是德国”,所有的标准是按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标准来设计的。

据站长说,近年来中山站的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不久以后,等我们从内陆回到中山站时,通讯也会有很大进步,电话可能可以直接通到上海,收国内市话费,而无须通过很贵的卫星电话。中山站还要建立一个卫星地面站,届时网络通信、收发电子邮件等将有极大的改善,越冬队员也就不会那么寂寞了。就目前的中山站通信条件来看还是有许多不便之处,每周两次集中发送电子邮件,来回需几天时间,卫星电话以美元收费,相对比较贵。

各国的南极站时常有意外发生。一个多月前,距离中山站一千米左右的俄罗斯进步二站发生了一场火灾,一栋二层建筑整个被烧毁,受伤人员众多。一名小伙子没能及时撤出(据说是喝醉在屋里了),在火灾中牺牲,两名重伤员被转到中山站抢救。今年年初,一辆俄罗斯装甲车在冰面上行驶时,整辆车突然掉入冰窟窿,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日本和韩国队员也有爬冰山掉进冰裂缝伤亡的报告。我国的两个南极站,在历经25年的科考活动中,至今没有发生一起重伤或死亡事故,这既得益于我们严格的管理,也是我们的运气。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一早起来做医疗准备工作。整理需带进南极内陆的药品和医疗用品、登记数量,有些要经蒸锅重新消毒。这些东西先放在我的房间内,以后要运到内陆队的雪橇上。

早上9点多,李院生队长从雪龙号飞了过来。他说今天要和几名机械师及GPS导航专家张胜凯一起去“出发地”看看,要求我一起去。原来内陆队向冰盖内陆进发时,并不是从中山站开始,而是在离中山站10多千米(直线距离8千米)的冰盖为起点,大家叫那里“出发地”。我赶紧整理行装,随同他们出发了。

我们开的是一辆德国产Piston Bully 300型雪地车,是PB车系列中的一款。它是专门为南极冰盖设计的,履带非常宽,抓地性强,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前面可以装一个雪铲或货斗,发动机是奔驰公司产的,马力极大。车身分前后两厢,前面是驾驶室,可以坐两人,后面的车厢是根据客户要求加装的,最多可以坐8人,一边4人。这次一起去的机械师有老崔、小魏和小曹。

雪地车在满是积雪的丘陵上开,很多地段完全看不见路,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路,行进非常困难。雪地车一路开足马力咆哮着,剧烈地起伏摇晃,感觉极其疯狂,但其实最快速度也不过每小时十几千米。俄罗斯的科考站进步二站后面有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俗称“俄罗斯大坡”,下坡时坐在后面的6个人在车厢里互相碰撞,扭成一团。开了近一小时,才进入冰盖区,到达所谓的“出发地”。

第一次在雪地里飙车有两个感觉:一是以前认为自己至少算个业余“户外”爱好者,现在真正经历了地球上最极端的“户外活动”时,才知道自己以前参与的户外活动实在是太业余了;二是找到了西部牛仔的感觉。车厢里满地是扳手、撬棍、绳子;雪刮进车里融化后,地上湿漉漉的;大家穿着厚重的满是油渍的制服;满车厢烟味儿;人随着车厢不停地摇晃、震动和撞击。这种开车方式应该是世上少见的。在剧烈颠簸中,说不紧张是假话,但那种狂野和刺激,也让人感觉很“西部”,很过瘾。

出发地离原俄罗斯的进步一站不远,苏联在最强盛的年代建过很多个南极科考站,其中包括一个冰盖内陆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国力衰落,国家对南极科考的投入减少,这个进步一站已经被废弃。

该站原来还有一个飞机场,我们的出发地就在机场跑道边。南极的机场看不到普通机场那些相关的建筑,远处有一个盖满了雪的集装箱,就是“候机楼”,候机楼一旁有个更小的铁皮房,那是机场临时管理人员的住宿地。此外,只有几根竹竿和稀稀拉拉的标志物以及堆在地上的油桶。雪上跑道还算像点样子,两边用黑布木杆作标记,跑道面是用雪地车压出来的。

冰盖区的景色与刚才的丘陵不一样,入眼全是白色的雪,连一丝的灰色或者土色都没有。厚厚的积雪覆盖在冰面上,前后、左右、上下都是一望无际的白,没有任何地标和参照物,除了雪还是雪,雪和天相连。我从雪地车上下来,一脚踏下去,陷进积雪中40多厘米,那可远不是积雪的厚度,之所以没继续往下陷,是因为我体重不够,积雪至少有几米深。

我们找到了去年第24次队留在这里的4个装在雪橇上的舱,它们曾到过Dome A,2个是乘员舱,1个是生活舱,1个是发电舱。我们整理了这几个舱,并对出发地进行了一些规划,用GPS定位,划出航空煤油堆放区、货物堆放区等,插上各种彩旗作为标志,以方便直升机识别。

做完这些工作后,又一路疯狂颠簸着回到了中山站。春末夏初的中山站下起了暴风雪,风速在每秒1314米,相当于7级风,雪非常密,遮天蔽日。

2008年11月20,星期四

与唐医生完成药品和医疗用品交接工作,并将物品整理完毕后,理论上我在中山站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好好参观一下中山站并拍一拍照片。

内陆队和留守中山站的机械师们任务很重,所有的车辆都要检查、准备和调试,他们都忙得晕头转向。中午碰到李院生队长,他问我能不能帮助机械师一起去照顾车辆?我愉快地答应了。来南极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经历,任何有助于增加经历的事情,我都乐于去干。

下午我给机械师当助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装配、调试和维护4辆巨大的卡特匹勒雪地车(Caterpillar,简称卡特车)。这也是一种进发南极内陆的主力车型,同德国的PB车(PB240或PB300)不一样,卡特车原是美国农场的一种巨型拖拉机,被澳大利亚车商买下后,改装成专门适用于南极内陆冰盖的运输车,其马力比PB车更大,运输能力强。去年这4辆卡特车中曾有两辆开进了内陆冰盖,行驶中发现它们存在缺陷:由于自重大、履带不够宽,在雪地松厚区域行驶时容易陷车。但建设昆仑站的物资数量巨大,所以今年内陆队还得请这4个大家伙出马。

我的任务是装车的反光镜,这些反光镜的螺纹都不好,美国人专配的螺丝居然不配套,我不得不反复去库房里寻找相应的螺丝。听起来活儿不重,但在零下8℃的气温下,穿着厚重的制服、戴着墨镜,双手不听使唤地干活,效率很低。到晚饭时分,该装的都装完了;机油、机滤都更换了;车辆也顺利地发动了一次;我也负了点小伤,右膝盖破了皮,肿了一块,那是跪在巨型履带上装反光镜时磕的。

一天劳动下来,同机械师们已混得很熟了。机械师老崔比我大几岁,是唯一一名三次去过内陆冰盖的老队员。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雪地车机械师(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性格开朗、随和。工作结束后闲聊中他们说,以往看外表和举止,觉得我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还老捧着一本厚厚的原版英文书,更加让人不敢接近,但我一天的劳动表现打消了他们的这个想法。

能和他们融为一体我很高兴,人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入乡随俗。茫茫冰盖上,不需要身穿白大褂、干净儒雅的医生,也不需要西装革履、满嘴洋文的专家教授。不管在国内彼此的差距有多大,在这里完全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住一样的房间,做一样的工作,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为了庆祝今天的成果,我晚饭时顺手在餐厅拿了瓶上海“石库门”牌黄酒,微波炉加热后味道还不错,就是稍稍偏甜了一点。

同类推荐
  • 人生弦外有余音

    人生弦外有余音

    《人生弦外有余音》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的精选散文集,分别以“文人风流”“艺苑杂谈”为主题,收录了李国文谈文人系列25篇文章,如《孔夫子陈州绝粮》《屈原之死》《东坡原是西湖长》《名士张岱》等。作者将笔触深入那些著名文人的内心深处,关注他们的命运,深刻剖析文人与权力、与时代的关系,从中找到中国文人的独特生存智慧。
  • 新诗百年诗抄

    新诗百年诗抄

    《新诗百年诗抄》收入100年来100位著名诗人100首经典的裁云剪水的诗歌作品。与此同时,还收入了68位现当代诗人的诗歌手稿,大师云集,余光中、屠岸、洛夫、任洪渊、北岛、梁小斌、欧阳江河、杨炼、王小妮、翟永明……《新诗百年诗抄》择选了近20位当代著名画家近30幅充满意境和想象力的画作为百年新诗“站台”。给您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手稿、画作之外,我们还为100首诗歌均配有二维码朗诵版,给您可以听见的美好。
  • 中国文学十五讲

    中国文学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

    老舍作品集·散文卷

    本书收入了老舍的散文近百篇,分为民俗风物、人生人物、谈艺录三辑。老舍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凡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等都有笔墨。其用情最深的是北京。他写可亲可敬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他写资助自己入学读书的宗月大师的慈善,他写自己戒掉抽烟、酗酒、玩牌等不良嗜好,他写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他写回到新北京后的欣喜,等等。老舍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所写均为真人真事,所感亦为真情实感,文字本色自然,朴实无华,尤其是记录老舍在北平时影响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和事,再现了老舍的性格养成,如同烙在老舍身上的烙印,影响他一生向善行善。
热门推荐
  • 史上最牛道观

    史上最牛道观

    “恭喜宿主,获得道观经营系统,若十年内没达到限定规模,则扌...”“吧唧...这系统真香。”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大佬请维持好人设

    大佬请维持好人设

    七柠无意闯进混沌之境,意外成为初弦妻子,为了帮助男主存活下去,无奈进入三千世界接受一个个稀奇古怪的任务。从此以后她在坑与被坑和仍然在深坑中爬都爬不起来的道路上狂奔。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动不动就掉线的夫君,动不动就被坑的一脸懵的少女。
  • 那年打仗(中篇小说)

    那年打仗(中篇小说)

    小说以“那年打仗”的历史心绪为主线,描写陈春生、黄虎臣等几位“越战”老兵的人生经历与命运浮沉,以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巨大反差揭示不同时期的人生况味,读来五味杂陈、令人感慨。一陈春生是个城里人,但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干草和牛粪的混合气味,这种气味似乎被揉进了他的皮肤,老远见到他,我眼前就会出现插队时经常打扫的牛棚。我猜想,八岁那年他被挂红袖套的人带走,或许在某个养过牛的黑屋子里被关过较长时间。但我始终没敢问他,害怕触动他不堪回首的童年记忆。记得当年,我赶到长江边那座古老的城市时,他已经获释回家一个星期了。
  • 大佬的穿越日常

    大佬的穿越日常

    人家的穿越画风是复仇逆袭谈恋爱身为大佬,司域的穿越画风是:缺个搞事情的?行,加个天赋卓绝宿敌线反派只想毁灭世界?行,加个刻骨铭心初恋线女配被压榨不服又要毁灭世界?行,加个开挂逆袭总裁线......等等,大人我们的画风是不是跑偏了?这样下去小世界会崩的吧?司·真·大佬·域表示:有我在,它崩一个试试?
  • 修仙世界第一吃货

    修仙世界第一吃货

    很多年以后,仙元大陆仍流传着一个恐怖的传说,那是修仙大魔王沈鹿的故事,据说这位爷横行仙元大陆三百年,神挡吃神佛挡吃佛,法宝兵器只需一个照面就被啃掉大半......
  • 离开才是最好的安排

    离开才是最好的安排

    一对姐妹偶遇明星兄弟并误打误撞当上他们的助理,经过各种各样的磨合、困难。喜欢上了明星兄弟的爱情故事
  • 韩伯仁家的水羊

    韩伯仁家的水羊

    伯仁家的羊是水羊,也就是母羊,水羊是皖北的说法。皖北人很有意思,家里养的牲畜,除了鸡和狗按公母来区分之外,其他的动物就各有说法了,比如牛,公的叫老犍或者牤牛,母的叫舐牛,公驴是叫驴,母驴是草驴,公猫不叫公猫,叫做郎猫,母猫则叫做咪猫,羊也是,公的叫骚货头,母的叫做水羊。当然,骡子是要和这些动物区别开的,骡子是个杂种,它干的活最累,出的力最多,皖北人也没有给它另起个名字,不管公的还是母的,它不能生,也不能养,二韩人说一个人没有本事,常常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说他是骡子的家伙——就是一个摆设。
  • 书剑浮生录

    书剑浮生录

    大世将至,八方云动。 寻身世,往轮回。 平乱世,了尘缘。 这一世,仗剑只为伊人怒。 这一世,回首曾经多少梦。 少年从大山里走出,乱世风云聚会,这天下势必有我易尘一席之地。灵之修,以气养身,气旋化海,以气御灵、、、、、、。
  • 无敌从凯皇开始

    无敌从凯皇开始

    书友群:515399772开局六神装,获得凯皇全技能!重生异世界,激活王者系统,随身携带装备栏,英雄全技能!无尽在手,暴击我有!狂徒披身,血量暴增!一件不够加十件,一套不够加十套!解锁虞姬二技能,免疫所有物理伤害!解锁太乙三技能,无限复活原地干!解锁哪吒三技能,千里追踪无处遁!解锁李白三技能,万道剑尊教你做人!好了,不多说了,现在面对眼前的刀尊,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展示一下。什么叫凯皇一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