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200000053

第53章 自述:我这一辈子(3)

那时因为大家都很“革命”、很“政治”、很“党性”,所以对像蔡仪这样的党内专家,都互称同志:蔡仪先生称我为“杜书瀛同志”或“书瀛同志”,我称他为“蔡仪同志”(文革以后称他为“蔡老”);早我而来的跟唐弢先生读研究生的金子信,也称唐弢为“唐弢同志”,而唐弢称他为“金子信同志”。对何其芳、毛星、朱寨、王淑明这些延安来的或解放区来的专家,也都“同志”相称,从没有称过“先生”。你不要以为这是不守师道尊严,是对老师大不敬。不是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同志”两字才亲切、才亲近,如称“先生”,那就显得太“外道”,他会感到你心里不承认他是党员、是党内专家,你把他推出去了。“同志”二字,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荣誉”、一种“待遇”。如果称贯了“同志”而有一天忽然不称“同志”了,那可坏了,可能灾难降临了。只有对党外专家,如钱钟书、俞平伯、余冠英、王伯祥、孙楷第、吴世昌等等,才称“先生”。在当时,先生二字虽说是尊称,但也是一种疏远的称呼。“先生”是统战对象。如果对那些一直被称为“先生”的人,忽然称他“同志”,他会认为你是在看重他;如果是一位党的领导人称他为“同志”,他会“受宠若惊”,心中窃喜:“我终于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了,被认可为“马克思主义者”了。

你感到奇怪吗?然而这就是那时的现实。

一九六四年夏末,我随导师“蔡仪同志”到安徽寿县搞“四清”,先在省会合肥学习政策,熟悉情况。一个星期天下午,北京来的同志一起去逍遥津公园“放松”一下。丽日和风,青潭绿树,红花飞蝶,曲径通幽……在“阶级斗争”的弦绷得那么紧的年代,难得有这样的“逍遥”时光,虽短暂,却惬意。

我走在蔡仪先生旁边。他问了我家庭情况,知道我父亲牺牲在抗日战场,是位烈士,并且曾经是肖华同志在冀鲁边区工作时的部下,肃然起敬。这时我们两人的眼光有短时间的交流,我感受到投来的是一种抚爱。如此亲切,情同父子。

平时寡言少语的蔡仪先生,一时话却多起来:

“抗战时期,我在‘三厅’,后来又是‘文化工作委员会’,也是搞抗日工作的。搞敌情分析,写《敌情研究》小册子,每年出十来册,每册七八万字;间或为报纸杂志写些敌情分析的文章。当时脑子里都是抗日,可以说全力以赴。”

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亲耳听蔡仪先生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以后,我就在蔡仪先生指导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终生的事业

前年,我接受《文艺争鸣》记者采访,问:您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几十年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教学上,您都是个很认真的人。您的学生说您是个“书呆子”,平时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那么,文学研究是您终生要从事的事业吗?

我十分肯定地回答说:是的。我这辈子大概也只能干这一行了,干别的我不会,也不行。我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寂寞半生,清贫一世,除了做学问,又何所求?官场上的轰轰烈烈,叱咤风云,非所能也;商场上的忙忙碌碌,你抢我夺,非所愿也。唯求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所研究的对象,解析推断,思索琢磨;然后将研究的结果,公之于世,得到方家指点,读者评判。书出版了,通往社会的路打通了,我们的自我价值也就可以得到展示了。也许对社会有点儿用处吧?”我热爱文学艺术,我喜欢哲学和美学。用当下年轻人喜欢说的话来讲,在文学研究、美学研究中,我才感到最能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问:您为什么要走文学研究这条路呢?

我是这样回答的:我从少年时代就热爱文学。一九六四年我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听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仪研究员招收美学研究生,我就报考了。我印象中那是我们国家第一次通过正规的、严格的考试,大规模招收研究生--一九五六年曾经通过考试招收过副博士(效仿苏联)研究生,就是汝信先生那一批,不过数量很少。此后几年也曾通过考核、协商招收少部分研究生,类似于分配工作。到一九六四年,突然严格起来,摆出架势,正规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研究生。那年报考蔡仪先生研究生的不知为什么那么多,全国共七十七人,我有幸考中。一九六四年九月,我到文学研究所报道的第二天,就接到通知:随蔡仪先生去安徽寿县搞“四清”。这样,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学年学的是政治--阶级斗争课。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回北京,正赶上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懵懵懂懂闻到到点儿火药味儿,不过“山雨欲来”而尚未到来,蔡仪先生按他的计划给我开列了应该长长的阅读书目--一大批中外哲学和美学着作。这年十一月直到翌年(一九六六)五月“文革”正式爆发,我认认真真读了半年的书;此后,再想安安静静读书已经不大可能了。再一次真正坐下来做学问,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大约是一九七八年底,蔡仪先生创办了一个刊物《美学论从》,点名叫我写一篇文章。他始终关心着我这个“开门弟子”,大概想实际考察一下我的能力,看是不是做学问的料。我花了三个月,用上了我自上大学接触文学问题以来所有的积蓄,翻阅、研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参考文献,写成《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三万六千言,战战兢兢送到老师手中,心提到嗓子眼儿上。过了几天,老师把我找去,说对文章很满意,我的心才放下来。

这是我有生以来认真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此,我算是走上了进行文艺学、美学研究的“不归路”。

在学术上,我是一个不怎么固守派别、宗系的人。我有师承,但我又很喜欢吃“百家饭”。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蔡仪研究员,自然受到他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我对与他观点不同的朱光潜教授、李泽厚研究员等人的学术思想十分敬重,从他们身上也获益良多。宗白华教授关于中国美学的论述使我折服。钱钟书研究员的严谨、特别是他的渊博,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至于何其芳同志(从我一入文学研究所见到他起直到他去世。总是这么称呼他),我一直把他那些写得洋洋洒洒、伸缩自如、平易亲切、像艺术散文一样优美的理论文章,作为榜样。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恕我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给我以滋养。一些同辈学者,包括我的朋友以及一些虽未晤面仅读过他们着作的同行,他们的一些杰出思想和治学方法,也常常给我教益。还有许多比我年轻的学者,他们的思维节律总是能够和时代脉搏同步,他们的学术勇气使他们的着作富有巨大创造性,他们的敏锐使他们的学术见解独特新颖,富有超前性,得时代风气之先。他们是学术浪涛里的弄潮儿。我不时从他们那里获得惊喜和启示,我常常以他们为师。

自走上学术道路之日起,我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自然打骨子里崇拜马克思主义;但我对马克思主义之外许多派别的一些重要观点或者某些观点的一些成分,也甚为珍视,并欣然接受、吸取。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思想,从柏拉图、亚里土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当然是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即使马克思主义同时或后来的理论派别,也有许多金子似的思想观点闪闪发光。譬如尼采重新审视传统的批判精神,柏格森、狄尔泰等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对人性结构的透视,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陌生化”(奇异化)的阐释,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学生苏珊·朗格的“人是文化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等符号学美学理论,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维持根斯坦的分析美学,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罗曼·英枷登的现象学文艺理论,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海德洛尔的存在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不都可以成为滋养我学术思想的有益成分吗?我想,倘若我拒绝接受这些精美“食品”,我将是一个十足的学术上的大傻瓜。

记者问:到目前为止,您着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您是否有成功感和成就感?

回答:没有。相反,我时时感到学术上十分浅薄,尤其是当我把自己的着作同前辈学者和后辈学者相比较时,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我这一辈学者出不了大师,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注定是一批过渡型的人物。我愿意为将来的学术发展做一块铺路石。我常常感到应该拜两辈学者为师:一是拜前辈学者为师,一是拜后辈学者为师。

那些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永远是我的典范。譬如,就拿搞理论研究需要有丰富敏锐的艺术感觉这一点来说,就需要永远向他们学习。我曾在几个会上呼吁:做文学研究、写美学文章的人,要多些艺术感觉,多些审美经验。过去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都提倡做理论研究最好掌握一门艺术。很有见地。宗先生曾领他的学生参观故宫,亲自向他们讲解中国的建筑之美。宗先生自己是诗人,他写出来的理论批评文字诗意昂然。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写的《论【红楼梦】》,文字那么美,可当散文来读。因为他原是散文家、诗人。蔡仪先生年轻时曾写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先知》(写卞和三献美玉,两遭刖足,因先知而受罪的故事)发表在一九三一年一月号《东方杂志》上。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写的关于现实主义的文章,其中有关艺术作品(如《最后的晚餐》、《梦娜·丽莎》等)分析的文字,尚可见出当年做小说时积累的审美经验的功底。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既是优秀的文学研究家,同时又是优秀的作家。钱先生的《围城》可谓学者做小说之典范,其语言圆润而尖利,深邃而幽默,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杨先生的散文,其《干校六记》及回忆她父亲、姑姑的文字,娓娓道来,平实亲切,不动声色而妙不可言,可谓散文之精品。某不才,也常以先辈为榜样,学写点散文和诗之类,只是总写不好。

我一向寄厚望于青年,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我曾经在文学研究所欢迎研究生入学的一次会上表示:我收一个研究生,就是收一个朋友。我从我的研究生和研究生辈的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其他文章中我还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后生可畏。如今年轻一辈学者是大有作为的一代,是才华横溢的一代。这是一个以青年为师的时代。他们敢作敢为,敢破敢立,敢闯敢拼;并且他们不少人又甘坐冷板凳,甘下苦功夫。这一“敢”一“甘”相结合,铄石锻金,何事不成?如果要说出他们的名字,仅北京各大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里,我就可以列出数十人,还有上海、南京、山东、武汉、广州、四川、福建……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可谓人才济济。面对他们,我常常自愧弗如。这一点,从我的学生们身上,也感触良多。我带过的研究生,虽说数量不多,但他们有的教学,有的科研,有的下海,有的主编刊物,有的从事出版,有的出国深造,各有自己的亮点和绝活儿,使我赞叹,使我惊喜。我同我的学生们有过两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是十三年前同黎湘萍、应雄一起写作《文艺美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一九九八年第二版),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学生的锋芒,这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曾留下我些许记述,不再多说。一次是二零零一年同张婷婷合作撰写《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我说:“婷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张长弓先生系作家、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解放前就是河南大学着名教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国文教研室主任不久,不幸病逝。我手头有他一本《文学新论》(世界书局一九四六年版),以厚实的国文学识解说文学基本原理,独到新颖,这在当时尤为难能可贵。父亲张一弓先生系当代着名作家,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其他小说,是新时期文学的扛鼎之作,将会流传下去。叔叔张弓先生,历史学家,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撰八十余万言的《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以汉唐佛寺为视角,展示各种人文内涵,资料丰富,厚重扎实。婷婷受家学熏陶,自不待言。而她本人,既聪敏颖慧,又勤奋好学,且多才多艺。三者合一,用之于科研,则所撰《文学与色彩》(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上海文艺出版社二零零一年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受到行家称赞--顺便说一句,后者也是她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誉为‘优秀’;用之于教学,则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授课,多次整个课堂报以热烈掌声;用之于创作,则所改编《流泪的红蜡烛》等早已搬上银幕,全国放映。我们应该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青年人应当成为主力,应当唱主角。看到我的学生们成长起来,我无限欣慰!勤勤恳恳在学术园地里耕耘、创造的青年学者,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祝福他们!”

而今杜某,皱纹越来越多,而头发越来越少,不觉老之将至。唯幸牙齿尚固,尝自嘲:廉颇老矣,尚可饭也。酒足饭饱,一饱三矢,仍兴冲冲跑到岸边看青年千帆竞过,乃于喜泪纵横之余,呐喊几声,以助军威。

二零零五·三·三十一于北京安华桥寓所

同类推荐
  •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其兄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有关鲁迅全面、立体的回忆录之一。在《鲁迅的故家》中,周作人以一个摄像机式的“旁观者”角度,再现了鲁迅丰富多彩的童年、庞大的家族、往来的好友、及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其中不乏读者耳熟能详的百草园、三味书屋、《荡寇志》的绣像,同时《鲁迅的故家》也还原了民国时期江浙水乡的民俗图景。
  • 艾青诗选

    艾青诗选

    本书收录了艾青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作品,包含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向太阳》等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艾青早期的诗歌多以深沉忧郁的基调咏叹民族命运,以强烈的斗争精神鼓舞祖国人民保卫国土。1949年以后,艾青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并且开始四处游历,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土地上留下足迹和诗迹,将读者带入更加广阔的世界。
  • 镇安民间故事集(上)

    镇安民间故事集(上)

    我们镇安历史悠久,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我作为一名老文化人,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当然责无旁贷。我喜欢民间文化,对于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尤为喜欢。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想为镇安的民间文化做点工作,但由于公务缠身,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直到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于是,我便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镇安的民间文学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于是,从2013年初,我便开始搜集、挖掘、整理镇安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地名传说及风俗故事。
  • 最美的年华遇到你

    最美的年华遇到你

    老舍先生问: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杜甫说:齐鲁青未了。白居易手捻长髯:最忆是江南!李商隐深请回忆: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些声音,融在历史的长河里,半江瑟瑟半江红。就吸引了一颗读书种子,驾着蒲公英的小伞,飘过水,飘过山,看神州万里大好河山,追寻前人足迹,把生命里的那份感悟和悸动,轻描淡写,让内心饱满,让人生不寂寞。是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不能仅仅吃米活着!
  • 萧红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萧红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清绝贵女之恣意天下

    清绝贵女之恣意天下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自以为觅得良人,一朝登基却灭她满门!含恨而死却发现自己重生在十四岁,斩断过往,重新开始。却发现前世温润如玉的三皇子,却是个披着羊皮的狼。不知不觉住在她心里,取代不了的位置。保护即墨府的过程里却逐渐得知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十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皇族费尽心思又在掩盖什么……看她如何在波谲云诡的算计里全身而退,看她如何搅弄这风云!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而有很多,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偶尔在聚会间,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又能高谈阔论,这有多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 炙热如夏寒凉似辰

    炙热如夏寒凉似辰

    林初夏永远都忘不了陆凉辰十八岁生日时,他在枫叶满径的枫树下等自己。陆凉辰抱着篮球垂头看着手机,林初夏远远的喊他,陆凉辰脸上的惊鸿一笑,以及那清明带着温柔的一眸桃花眼。陆凉辰与林初夏的爱情里,多了一个死去的秦霂。爱情变得沉重,谁也承受不起。七年后,林初夏放下过去回来了。陆凉辰,初夏回来了,你还爱我吗?读者群:910273634
  • 社稷图

    社稷图

    二十多年前,道门祖庭三清界一夕覆灭,萧子申无意中得见三清道主遗书,他,将面临着怎样的江湖血路!师尊带来的身世背后,又是怎样的惊天谋划!是非枭境、四圣联、地犀教、断剑山庄、暗九门、东海佛宗等,将为天下带来何等风云;赵、魏烽烟,又是哪般凶涛;秘窟图录、亡国遗恨、皇权霸主、雀阴传奇,又牵涉何等极端;儒、道、释三教,在这场九州兵燹中,又会扮演什么角色;传说中,会带来神州浩劫的转轮命盘与四座冥轮,又是怎样的玄诡莫测……
  • 瓦尔登湖(译文经典)

    瓦尔登湖(译文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 小小种花女

    小小种花女

    死的理所当然,穿越的莫名其妙;K市K大历史系20岁的高材生,一朝穿越竟然成了九岁的小屁孩!细手细脚,打是打不过,权利宠爱什么都没有,还是个傻子失心疯,这注定了她一生凄凄惨惨戚戚?穿越而来,自己院子里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被继母送到了后院,从此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箪瓢屡空,还要一路忍受刁奴的压迫和打压,继母的算计和阴狠;木青表示,这样的生活,如果不挣扎一下,究竟要怎么活?她练太极,躲阴谋,学文字,利用现代知识的强大力量,加上前世具备的超然才华,顺利的夺得了万人的瞩目!这个时候却在偶然间发现,自己的身世,貌似不是那么简单!我木青,究竟是谁?
  • 霸婚独宠:活捉刁蛮逃妻

    霸婚独宠:活捉刁蛮逃妻

    他利落的从她手里抢过放在身后的杂志,指着封面上浓妆艳的女人,挑眉问道,“这是谁?”她战战兢兢支支吾吾。心里却默念着自己完蛋了,居然被发现了。且看高冷总裁如何宠爱刁蛮妻……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本书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篇,是作者多年进行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的最终成果。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具体线路,沿路民族、文化、名城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丝绸之路在中国与海外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做了深刻的阐述。
  • 天球列车

    天球列车

    我太太太太太爷爷在265年之前,跟着一群宇航员、科学家乘坐“天球一号”宇宙飞船,飞往天蝎座的格利泽667Cc行星(世人俗称“天球”),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在沉睡箱里沉睡了250年,直到宇宙飞船到达格利泽667Cc行星后才被唤醒,就这样,我成了和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同一时代的人,我也从没有见过他老人家的真身,但却经常在电视中看见他,他跟同他一样的上千个工程师、科学家、建筑师、军人,成为了天球计划的先锋部队,提前到达了天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