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200000030

第30章 主体性的超越与局限(3)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局限的长期存在,我国文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普遍地发生主体性失落的现象,因而才需要探讨文学主体性,把文艺学研究的重点从知识的客观性问题转移到主体的能动性问题,从机械的如实摹写的反映论转换成人的主体论。应该承认,文学主体性理论确是克服机械反映论弊病的一剂相当有效的药丸。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提倡和阐发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同样不能“唯我独优”。文学主体性、主体论文艺学,同客体论文艺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一样,也不是万能的、涵概一切的,也有它的理论边界和局限性。如果把文学主体性、主体论文艺学神化,就会走到另一极端。事实上,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倡者已经表露出这种倾向-似乎以前的文艺学理论都不行,唯有文学主体性理论最好。在刘再复的许多文章里,时常流露出一种意向,即似乎以前的客体论文学理论特别是认识论文艺学都是过时的、落后的、无用的,而且几乎都是“机械反映论”的,无形中在客体论文学理论和认识论文艺学同“机械反映论”之间划上了等号。的确,“机械反映论”是我们坚决反对的,过去的文艺学中它们也的确肆虐过。但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是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客体论文艺学(认识论文艺学)都是“机械反映论”,不能因为要反对“机械反映论”、要纠正过去只重客体而忽视主体的理论偏颇,不分青红皂白,凡是客体论文艺学一律反对,结果连客体论文艺学(认识论文艺学)的存在权利也剥夺了。二是要明确,同主体论文艺学一样,客体论文艺学(认识论文艺学)也有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庞大的文艺学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还特别要注意,虽然过去认识论文艺学受到“机械反映论”的严重污染,但认识论文艺学和“机械反映论”二者绝不是一回事儿,尤其要看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艺学同“机械反映论”有着根本区别。

第二,主体论文艺学的倡导还是八十年代的文艺学研究重心从“外”向“内”转折的重要表现。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曾经有过一个很重要的带倾向性的现象,即所谓“向内转”-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不管今天对它如何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批判;但它是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历史上曾有的一个客观事实,却是不能否认的。创作实践上的“向内转”,从相对的意义上说,就其主要趋向而言,是从以往更注重再现外在现实转而更注重表现内心世界。理论批评中的“向内转”同创作实践上的“向内转”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理论表现;但理论批评中的“向内转”,除了创作的影响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而且它还有自己的特定内涵。理论批评中的“向内转”,主要表现在重提“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文学主体性”的提倡、文艺心理学成为一门显学、文艺美学的创建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倡无疑是其最显着的表现。“文学主体性”作为“向内转”的重要表现,主要是在理论上从以往强调写外在现实转而强调写人的内在心灵、精神世界,强调向人的内宇宙延伸,强调文学是人的心灵学、人的性格学、人的精神主体学,突出了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和接受主体的内在心理和精神特点的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学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重在研究文学的自身规律的话语体系;总之,从整体上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倡表明,文艺学学术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某种程度的位移,即从重文学的外在关系的研究转而重文学内在特性、文学自身种种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在如下问题的看法上可以说已经达成共识: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学术史上,新时期以前几十年一直是认识论文艺学和政治学文艺学处于主流地位甚至霸主地位。这种情况决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必然是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基础,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哲学等等的关系,用某些学者的话说,研究的重心是文学的“外部关系”或“外部规律”,即文学与它之外的种种事物的关系;而相对来说对文学的“文学性”,文学自身的形式要素和特点,文学自身的内在结构,文学的文体、体裁,文学的叙事学问题,文学的语言和言语问题,文学的修辞学问题,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精神现象、乃至其他艺术现象的特征等等,则关注得不够、甚至不关注不重视,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就是不太关心或忽视了文学的“内部关系”或“内部规律”的研究。(顺便说一说,对这种所谓“外部关系”、“外部规律”以及“内部关系”、“内部规律”的提法之是否科学,一直存在争论。有的学者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所谓文学的“外部关系”、“外部规律”,其实正是文学的“内部关系”、“内部规律”,是规定了文学的本质特性的关系和规律。在我们看来,“外部”与“内部”,本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在某种范围里是“外部”,在另一范围里则是“内部”;从某种角度看是“外部”,从另一种角度看则是“内部”。

刘再复关于“内部”于“外部”的提法过于绝对化。在此,我们对这种争论的是非曲直崭且不作详细讨论,只是为了方便姑且使用“外部”、“内部”指称我们要说明的对象)。以往的文艺学(认识论文艺学和政治学文艺学等)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基础、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哲学等等的关系,或者说文学的这些“外部关系”、“外部规律”,并没有错-当然,这里所谓“没有错”,不包括那些庸俗化的研究,例如庸俗社会学的研究。文艺学是必须进行这些研究、重视这些研究的;而且至今我们研究得还不够,还研究得不深、不透,我们还应该大大发展和加强科学的文艺社会学、文艺认识论、文艺政治学、文艺伦理学、文艺哲学、文艺文化学……的研究,深刻地和科学地把握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基础、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哲学、以及文学与其他各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各种同它密切相关的所有事物的关系。我们以往的文艺学的偏颇和弱点,不在于曾经进行了这些“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在于进行了不正确不科学的“外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内部关系”的研究。

具体说,一,进行这些“外部关系”研究时曾经出现过将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经济基础、文学与政治等关系“庸俗化”、“简单化”的现象;二,进行这些研究时具有某种“封闭心态”、“单一心态”、“排他心态”,甚至是如前面在谈从重客体到重主体的转折时所说现实主义理论的某种“唯我独优”、“唯我独尊”的“盟主”或“霸权”心态,以至于我们的文艺学确确实实曾经只注意或只重视文学的所谓“外部关系”和“外部规律”的研究,而不够重视或忽视甚至“蔑视”文学的所谓“内部关系”、“内部规律”的研究,认为那是“小道末技”,那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那是重形式轻内容,那是西方的错误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那是“唯心主义”的学术倾向……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而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倡导,无疑是对以往重“外”轻“内”弊病的有力匡正。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倡导者却又表现出另一种倾向,即重“内”轻“外”,鄙薄所谓“外部关系”的研究,似乎一切所谓“外部关系”的研究与文学本身无关,只有所谓“内部关系”的研究才是真正的文学研究。如果说这不是对真正的文学理论的误解,那么就是一种学术偏见。刘再复就是这样把“外部”和“内部”截然对立起来的。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犯了他所批评的对象的同样的弊病。

“文学主体性”的局限

前面说过,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都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局限。“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局限,一方面是它的倡导者理论素养和哲学功底的不足给它造成的局限和缺陷;另方面是它同任何理论一样不可避免地有它的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

先说第一个方面:倡导者理论素养和哲学功底的不足给“文学主体性”理论造成的局限和缺陷。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由于刘再复本人的理论素养和哲学根柢不深,他在从李泽厚那里接过“主体性”命题并运用于文艺学时,既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李泽厚的弱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李泽厚理论论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譬如,李泽厚在1976年前写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和1981年发表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是从“人性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主体性”问题的。他以“人类超生物种族的存在,力量和结构”的强调为开端,认为,人类主体性在漫长的历史性活动中展现为主观及客观两种显示形态:客观形态为实践性的工艺-社会结构;主观形态为精神性文化-心理结构。而这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人性的载体,凝聚人类文化价值信息,它是受制于工艺-社会结构,并萌生和展开于这一结构的历史性进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人类发展中的这两大显现形态的历史生成和进化,人类拥有了区别于一般生物界的人性发生,拥有了主体性的内化形态,或称精神主体性。刘再复就是从这里入手汲取其中哲学思想的养份,衍生出自己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但当他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美学体系进行再阐发时,正如夏中义所指出的,着力点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即由人性发生学的外在群体性研究转向人性形态学的内在个体性研究。李泽厚的人类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从人类群体本性的历史发生出发,强调外在客观即实践工艺-社会结构之于人性发生的重要作用的。在李泽厚看来,“主体性”是指受制于历史具体性的人类的实践力量和心理结构,它虽然更侧重于主体和知、情、意的心理结构,但它最终仍是物质生产为前导的“全部世界史的成果”,是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终极制约中发生的。“主体性”作为某种超生物性不仅受制于自然律,而且受制于人类社会所衍生的历史律。

显然,在李泽厚的人性发生学论述中,主体性与客观历史性的关系是重要的,文学主体与包括物质前提在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精神血缘是无法割裂的。然而,李泽厚的主体性理论到了刘再复这里,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人性发生学角度被人性形态学论述所替代,人类群体外在结构的强调被人类个体心灵内在诗化形态所置换,而“文学主体”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血缘关系也在这替代置换中被一笔抹去,变成一个游离于历史客观制约之外的精神主体。刘再复虽然也谈到人的“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的“受动性”,但他在具体论述中,却在实际上撇开“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一面,只注意“主观能动性”一面。于是主体性被等同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学的主体性便超越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制约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主体。如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所描述的:“作家精神需求带有无限性,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谋求超越时空的限制。作家永远不知道满足,他们总是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精神领域,把自己的心灵生活无限制地向外延伸。”由于文学中这个拥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和创造性内涵的精神主体的存在,文学也被刘再复誉为:“精神主体学”、“深层精神主体学”、“以不同个性为基础的人类精神主体学”。显然,从李泽厚的人类实践主体论到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原本受制于历史现实的有限能动的“主体”,变成了一个超越现实关系的无限能动的“主体”,那个立足于一定物质前提的历史关联中人类群体,变成一个天马行空,自由往来的精神个体。

同类推荐
  • 舞蹈与舞者

    舞蹈与舞者

    本书选入裘小龙原创诗歌和翻译诗歌各半。原创诗歌分《写在中国》《写在美国》《中美之间》三辑,这既是地域上的划分,也是时间留下的轨迹,借此追寻诗人内心与创作风格的幽微变化,令人顿生世事多变、人生无常之感。翻译部分收入W.B.叶芝、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狄兰·托马斯等九位著名诗人诗作,或旖旎,或妖娆,或深邃……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慰藉所有忧伤的灵魂。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
  • 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全力以赴

    所有的梦想都需要全力以赴

    没有人、没有文字能真正够教会你如何生活,因为没有千篇一律的人生,这不是一本小清新类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能让你好好思索生活的有趣书籍。有趣的人,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想法,那些成功失败里,是不是都有你的影子?真的,人生没有一种努力是不美的。也许,你初始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愿你勇敢找到更好的自己,向着梦想行进!
  • 被淘空的村庄

    被淘空的村庄

    《被淘空的村庄》,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南方工业生活气息,有着厚重的乡土情怀,工业生活气息来源于作者在南方多年的漂泊经历,乡土情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歌和怀旧,而是深入到当下乡村生活的内部,对工业时代下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精神肌理和生存境况的剖析。
  • 人生如画

    人生如画

    冯涨础的家属于“三和居委会”管辖。居委会干部们都知道本辖区里有一对名叫冯涨础和俞金妹的退休老人,特别有爱心,多次用稿费扶贫捐款。一次,老两口读报时发现有位农民工遇到了难事需要帮助,立即就献上一笔捐款。但干部们并不知道他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突然有一天,发行量近百万份的《上海老年报》上的一篇题为《丰收永远属于勤劳者——老劳模、画家冯涨础逸事》的文章引起了居委会干部们的注意,文章介绍了冯涨础在大西北、上海两地教书育人及潜心美术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并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敬意与祝愿。
热门推荐
  • 魅灵之书

    魅灵之书

    九州之上,六族纷乱。人族聪慧,夸父骁勇,河络狂热,鲛人优美,羽人翱行。魅族孤零,无父无母,精神凝聚,化为实体。他们外表与人无异,却始终,非我族类。夸父西行,打响了一场种族间持久的战争。恶灵横行,揭秘深埋在古老庄园里的秘密。魅灵一书,书写着魅族悲伤的过去与未来。鬼谷之上,鲜花与毒蛇,似是他们生而为魅的宿命。狄弦与童舟,两个相依为命的魅,携手走过那些故事,最后把轮回看透。“这是我早就猜到的结局,你不必内疚,要怪只能怪我们生而为魅。”
  •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收录了苗炜多年来的旅行随笔,他探访名城,在耶路撒冷、巴黎、东京、伦敦、莫斯科寻找历史和文学的遗迹;穿越西伯利亚荒野,感受俄罗斯大地上翻涌的过往;品尝咖啡、美酒、美食,追寻小说和诗歌的踪迹。这世界无尽美丽,值得我们跟苗师傅一起探寻。苗炜,带着小说家、记者、球迷、咖啡美酒爱好者的灵魂,进入这个莎士比亚、卡夫卡、海明威、爱因斯坦走过的世界,感知它的美好与冷峻。去过的地方,终会成为“自我”的一分子。这部游历记录,是他对花花世界的倾听与回响。
  • 咸鱼的幸福生活

    咸鱼的幸福生活

    我姓张,嚣张的张。我交朋友,不看钱,因为肯定没我有钱。也不看脸,因为肯定没我帅!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夏夜遇流星

    夏夜遇流星

    那一年,她不经意间闯进了他的生命驱走了他的寒冬她说,少爷坐好,我送你入云端多年之后,他在万众瞩目的颁奖典礼上,手里晃动着金光闪耀的奖杯深情款款的说,回来吧,我的女王殿下
  • 充闾文集:蘧庐吟草

    充闾文集:蘧庐吟草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弃女重生:病弱师尊扛不住

    弃女重生:病弱师尊扛不住

    前世,为了那虚无缥缈的父爱,可笑的血脉亲情,泞瑶凌付出了一切,声名狼藉,不得善终……重生后的泞瑶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报仇,另一个便是拿下自己的病弱师尊!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五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五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坑爹儿子鬼医娘亲

    坑爹儿子鬼医娘亲

    听说玉家大小姐玉清落刚嫁入于家,新婚之夜丈夫丢下她带着心爱的女人离家出走了。听说玉清落在嫁入于家半年后,莫名其妙的怀孕了。听说……玉清落死了,和肚子里的孩子都被烧死在了一间四面漏风的破庙里,死无葬身之地。只是——六年后,玉清落摸了摸身边站着的小不点,轻哼一声,问,“听说你死了,有没有报仇的冲动?”“你怎么不去报仇?她们还说你死了,还说你死状凄惨,还说你偷人,还说你应该浸猪笼,还说你样貌奇丑,还说你……啊,娘亲,你再抽我脑袋我就离家出走了。”“现在有没有报仇的冲动了?”玉清落挑着眉,轻哼一声。“……有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永生葫芦

    永生葫芦

    凡人仰望于天,妄图修道永生。他们逆转阴阳,参悟因果,夺天地造化,想要走出一条永恒不灭之路。天道悠悠,古往今来,从未听说过有人能够达到真正的永生,永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凡人所修,如果只是为了活的更长,那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是一个满脑子只想赚钱娶媳妇的山村少年,在捡到一个葫芦后,偶然间踏入修行之路的故事。——————————相见便是缘,二狗感谢所有点进来,观看这本书的道友,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