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500000057

第57章 后记

(一)

这本书的各个部分,本来都是独立成篇的,并且已经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这次汇集成册,我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修改和补充,并且增写了《引言》和《结语》。

研究李渔,对我来说是具有某些偶然性的。那起因,同我的老师蔡仪同志有些关系。

使绝大多数人都瑟缩过的那十年寒冬过去之后,蔡仪同志也同许多老专家一样,似乎变得年青了。虽然他不喜言谈仍如从前;但他脸上的表情语言,却是比从前丰富得多了,活跃得多了,有生气得多了。他的精神状态同从前大不一样,那发自心底的欣喜之情,那曾经被压抑的内在的力量,那蕴藏着的生命的活力,你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是一位勤奋的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亲切的忠厚的长者。我去他家的次数并不多;每次去,他话语很少,而朴素、诚挚之情却扑怀而来。他的一些鼓励性的言词,听起来是平淡的和温和的,而一旦进入你的思想之中,那效果是浓烈的和炽热的。特别是看到他工作的情况,更会使年青同志感奋起来,觉得非像他那样努力和认真才行。前年,他倡议办一个美学理论刊物,起名叫《美学论丛》,每年两期,而稿子,主要由室内同志供给。编辑刊物的繁杂、沉重的工作,落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了。只有一个年轻一些的同志作他的助手。他自己既是主编,又是包揽各种具体工作的一般编辑;既要制定每期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稿,又要自己写稿;稿子来了以后,他请有关同志看稿,并召集有关同志对稿子进行讨论,最后,每一篇都由他自己仔细审定……。

有一次,在讨论《美学论丛》计划的时候,蔡仪同志建议有一辑要以戏剧美学理论为中心,我贸然承担了写作李渔戏剧美学的文章。本来,我对中国古典美学学得很差,对戏剧又是外行,写这样的文章困难是很大的。但是,一来我过去曾读过李渔的《曲话》,还有些兴趣;二来是蔡仪同志的工作精神感动着我,鼓舞着我,使我有勇气去克服困难,以表示我对《美学论丛》的支持,对蔡仪同志忘我的劳动态度的敬佩。

这样,从去年(1979)夏天起,我就常常钻进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去翻阅、摘录所能找到的李渔的着作,翻阅中国古典戏剧论着和一些外国的戏剧论着,以及其他有关书籍、文章;有些东西,我几乎是从头学起。半年之后,我写出了《李渔论戏剧结构》和《李渔论戏剧语言》两篇,写得相当苦,相当吃力。送给蔡仪同志,他看后对每一段都提了具体意见,有的写在稿纸上,有的写在纸条上而后又贴在稿纸上,最后,还用了三张纸写了总的意见,从文章的整个结构到一些具体问题,以商量的口气提出他的看法,简直像一个母亲教孩子学步那样。而过了两天,蔡仪同志又托人带了一封短信给我,说是还有点想法忘了谈,即认为:本来我的文章写得还生动,而这一次,却显得拘谨些,各部分的写法也显得雷同,希望我不必缩手缩脚,要放开来写。那温和的批评,热情的鼓励,使我很激动。本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而写出的文章却是很不理想,使我对自己能否写好李渔戏剧美学的文章,信心有些动摇;而蔡仪同志的鼓励,又使我恢复了信心。我又回过头去阅读和研究李渔的着作,重新考虑文章的结构,另起炉灶写了第二稿。《李渔论戏剧结构》和《李渔论戏剧语言》完成之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李渔论戏剧导演》、《李渔论戏剧真实》和《李渔论戏剧的审美特性》等三篇。以后的几篇虽写得顺手些,但有时也要反复几次,而且也常为某个棘手的问题睡不着觉。

我之所以回顾写这本书的经过,一是想说明它与蔡仪同志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想说明以我很低的水平和微薄的能力,即使有老师的指导,这本书也难免很粗浅和有很多不足之处。我期待着读者和专家的批评。

通过最近一年对李渔戏剧美学的粗浅研究,我也有点感想和体会。总地说,我国学术界对李渔的戏剧美学研究得较少,而且也缺少系统性。--据我所知,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李渔戏剧美学的学术着作。这与李渔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的地位,与李渔的理论贡献,是不相称的。我想在这方面作点探索工作。我主观上力求从不同侧面,尽量系统、完整、详细地把李渔戏剧美学的主要成就作一些介绍和评论。

李渔戏剧美学是我国丰富的古典美学的一部分,尽管是很小的一部分,却是同样非常珍贵的。我们应该重视这分理论遗产,研究它,批判地继承它,以发展我们今天的美学。如果我对李渔戏剧美学的粗浅研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能够引出更多的系统的深刻的专门研究着作,那将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哲学研究所叶秀山同志、文化部戏曲研究所沈达人同志、《文学评论》编辑部侯敏泽、王行之同志以及我所在的文艺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们的热情帮助;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的几位编辑同志,更是为本书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对这些同志的帮助和友情,说几句客套的“感谢”的话,是太轻微了;我将长久地埋在心底,时时记起。

1980年7月15日

(二)

近十八年来,我断断续续考察了李渔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并且壮着胆子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粗浅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以求得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教,以创造学术研究(特别是李渔研究)中相互切磋琢磨的机会和条件。我因此而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李渔研究的专家,有对李渔感兴趣的读者,也有研究李渔的外国友人。我收获了友谊。我特别珍视这种学术活动、学术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友谊。它在现在人与人之间某些不大干净的精神空间映衬下,显得特别清纯、特别宝贵。我认为获得这种友谊乃人生一大快事,一大幸事。

李渔美学思想的主干和最高成就是他的戏剧美学。对此,李渔去世之后直到现在三百多年间,人们关注最多,论述最勤,成果也最为显着。我之研究李渔美学思想,也自戏剧美学始。从1979年起,我陆续写作并发表了一些有关李渔戏剧美学的论文,并于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一书。此后,虽有时也偶尔写点有关李渔的文章,但主要精力花在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和集体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文学原理》的写作上。直到1988年至1989年我负责撰写的《文学原理--创作论》完稿并出版之后,才重又回眸李渔。这次我着重考察的是李渔的园林美学,这是李渔美学思想中除戏剧美学之外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虽然学术界对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关注不够、研究不多,但毕竟有所开垦,特别是一些着名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如童雟、阚铎、陈植、陈从周等教授、学者,对李渔的园林理论都曾多所论及,推崇备至。我尽量借鉴和吸收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掘,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写成了一篇四万字的论文《李渔的园林美学》。这是一个很冷辟的学术课题和几乎不能得到任何“经济效益”的文章,它压在我的抽屉里寂寞地度过了三四年时光之后,才于1994年和1995年被分割为几篇文章由《审美文化丛刊》、《中国文化研究》和《东方丛刊》分别予以发表。

写完了《李渔的园林美学》之后,李渔美学思想中历来不被重视但却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李渔关于人自身的容貌、形体、仪态、风度等等的美丑雅俗,以及修容妆扮、首饰佩戴、衣帽穿着等美学规律的论述。我给它定了一个名字,叫做“李渔的仪容美学”。我要以此为题目做一篇大文章。但是,当我把题目写在稿纸上,面对着它,却觉得有一个理论前提尚有待解决:究竟什么是“仪容美学”?它能否成立?必须预先论述清楚。假如“仪容美学”不能成立,何谈“李渔的仪容美学”?于是,我对“仪容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之能否成立,仪容美学的对象,仪容美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中外古今有关仪容美问题的理论思想的历史发展等等,进行了考察,并写成《仪容美学》一文在1991年第3期《文艺研究》上发表。这只是我进行研究之前的一个理论铺垫;但铺垫完了,正式研究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进行,直拖到1996年春天,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的写作才真正开始进行。

现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写作,《李渔的仪容美学》终于收笔。从而,历时十几年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对我来说也可暂且告一段落。我自信基本抓住了李渔美学思想的全貌和最精华的部分。

十几年来,在仔细研读了《闲情偶寄》和《一家言全集》中其他有关作品之后,我对李渔美学思想的全貌有这样一个认识:如果把李渔美学比作一个由主殿和许多配殿组成的建筑群,那么,其主殿无疑是他的戏剧美学,配殿则有园林美学(包括有关园林中的花草种植、建筑物中的室内陈设和装饰的美学思想)、仪容美学(包括服饰美学)、饮食美学、文学美学等。其中,戏剧美学成就最高、贡献最大,已为世所公认,自不待言;而其他如园林美学、仪容美学、饮食美学、文学美学等等,虽各有其自身的成就和价值,但相比较而言,李渔用力更多因而价值更高、更能表现出李渔的特点、在中国美学史上更有意义的,则是园林美学和仪容美学。

因此,我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先后抓住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即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来进行;而我的研究的最终成果,也就是目前读者所看到的,由“李渔的戏剧美学”、“李渔的园林美学”、“李渔的仪容美学”三章组成的这本小书。惭愧得很,由于学识和才力所限,倾十几年心血,我所能拿出来奉献给读者的,也就只能是这样一本小书了。

想当初我开始研究李渔美学思想并着手写本书的第一章时,四十岁刚过一点。那是在刚开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春风激活了我沉睡在身体里多年的力量。那时虽学术上幼稚(当然现在也不成熟),但正当壮年,血气方刚,精力充沛,连着开一、两个通宵的夜车乃寻常事。夜里手握着笔,饿了啃个冷馒头,白天仍能活蹦乱跳。如今,当写完本书最后一章,已经过了将近十八个年头,春去秋来,逝者如斯。我虽不敢言老,然究竟年近花甲,戴上了375度的老花眼镜,右耳也已经有些背,两鬓开始苍白,头顶渐渐露出肉色。

噫!其未老耶?其将老耶?其已老耶?

这是一个说不清是中年还是老年的年龄。

但是,有时我在心理上还非常年轻。我做出来的事情还常常像个孩子。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

虽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但老是觉得有许多事情需要“赶”着去做,“赶”得有点疲于奔命。

生命是不是就需要不断地“赶”?

这本书虽然陆续写了十七八年,时间够长的了;但最后仍然是在“赶”中完成的。

今后恐怕还将不断地“赶”下去。“赶”比我年长的人,最主要的,是“赶”比我年轻的人。这是一个需要以青年为师的时代。

本书除三章正文外,还有两篇附录,都是与李渔美学思想有关的文章,或许可补正文之某些不足。其中,《仪容美学》是对仪容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性质、特点、对象的论述,是本书最后一章《李渔的仪容美学》的理论前提。《〈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后记》,记述了最初写作的情况,留下对青年时光的回忆和纪念。

还想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最早写出来的部分是十七八年前。过了这么多年,我的学术思想也有部分变化。但为了保持历史原貌,我未作大的改动。我想尽量保留下年青时某些虽然幼稚但还不算令人讨厌的痕迹。

我诚恳而热切地期待着专家和读者的批评。

1996年底于北京寓所

再版后记

这本《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于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得到学界专家和许多读者的批评、鼓励,党圣元教授和高小康教授还分别在《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上发表了中肯的书评,使我受益匪浅。该书在2000年10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

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李渔美学研究中功力尚浅。我常常对朋友说,我的李渔研究只是“野狐禅”。我时时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告诫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李渔研究上如此,在其他学术研究上亦如此。世界日新月异,学术日新月异,个人的学术研究工作没有终点。新的现实、新的形势在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目标,学术研究的对象是个运行着的“活靶子”--它总是不断往前移动,不断往前发展。我必须时时加快脚步追赶;然而即使马不停蹄,追赶得气喘吁吁、甚至“屁滚尿流”,也只能争取不断“望其项背”而已。

为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三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

这次再版,我作了修订。本书原有文字虽基本保持原样(改了某些错别字,少数地方作了个别字句的调整),但是增加了一篇《读(闲情偶寄)札记》约七万言。这篇札记是我有关李渔美学问题的阅读心得,有许多思想是《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所没有的,发表出来,作为《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之补充,也许不无意义。关于李渔美学问题,我还写过其他一些文章,如《〈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本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条目,先发表在中华书局办的《文史知识》上,里边对《窥词管见》略作介绍,涉及李渔文学美学的某些内容;再如《李渔评传》,是应山东大学教授、古文论和文心雕龙研究家牟世金先生之邀写的古代文论家评传,概述了李渔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对于想简略了解李渔的读者或许有些用处--不幸的是,这篇文章在牟先生主编的两卷本《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发表不久,这位治学严谨、勤奋的牟世金教授,六十岁多一点便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已经揉进《读(闲情偶寄)札记》之中了,这次就不再单独收入。

从1982年我最初那本《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出版,到1998年《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前社长余顺尧同志一直是责任编辑。他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每次编辑完成之后,都给我写出四、五页纸的编辑意见。编辑《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时,正值盛夏,我去他车公庄宿舍拜访,他正在蜗室中一边看稿、一边挥扇驱暑,见我来,把他长长的的编辑意见摊在书桌上,用他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逐条向我说明,还不时征求我的意见……此情此景,时隔将近十年,一如昨日。

余顺尧同志的敬业精神使我钦佩,使我感动,使我尊敬!

谢谢余顺尧同志以及同他一样常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编辑家!我还有几部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愿意同他们进行良好的合作。

同时我也感谢在我写作本书过程中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志,感谢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我永远欢迎和期待着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最好戳我的软肋,使我有所长进。

2006年立秋后5日。

同类推荐
  •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给孩子的12篇诗歌讲座讲演稿。树才老师将自己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经验与对孩子的观照热爱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化身诗歌课老师,以幽默亲切、最能打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了古今中外最富代表性的诗歌之美。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到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多桥,从凝练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尔恢弘优美的诗篇,树才既专业渊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令人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的魅力。而最为可贵的是,这些针对孩子们的诗歌讲座,融入了他关于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诗。他始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诗就是要讲究个性,在诗歌的世界里,个性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事物。树才对童心与个性的赞美与肯定,给了孩子们在初初面对这个语言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以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地去表达。而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涌起了创作的热情,拿起笔开始写下自己的诗。
  • 徽州物语

    徽州物语

    这是一本以描写江南风光、徽州风物为主题的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生活中看到的有意思的情景和经历,第二部分写江南的山水风光、山地风物,第三部分写作者的生活感受以及食物等,第四部分写江南人物。每篇文章写得细腻、真切和有比较浓郁的诗意,全部在报刊发表过,有的还获过奖。
  • 把岁月编织成一幅画(唯美阅读)

    把岁月编织成一幅画(唯美阅读)

    本书中有对真情的体悟,有与孤独的对话,有对人生的感叹,有与命运的抗争。书中选取了关于人生、理想、奋斗等多方面的励志故事。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本书会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有的灵气十足,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
  •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7卷

    由杨志学和唐诗两位博士诗人主编的〈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已经由我社连续出版了6年,取得了较大影响,已渐成品牌.本书遴选本年度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的优秀诗歌300余篇,收入约200位新老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在表达手法上也力求创新.所表达的情感都符合正能量的原则,有益于读者陶冶身心.从中可看到本年度诗歌发展风貌,也为相关专家研究中国新诗提供样本.
  • 板仓绝唱

    板仓绝唱

    她是伟人背后的女子,她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谜,她与他的爱情、婚姻至今仍带有许多神秘色彩。1917年,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被爱情的神箭射中,从此,她除了“为母而生之外,就是为他而生的”;她是一个“哭得厉害也会闭气晕倒”的纤弱女孩,为了他,却可以在大牢中一声不吭地忍受酷刑,一任皮鞭、竹桠、木棍和水牢折磨,无所畏惧——这就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她究竟是怎样的敏感多情、柔情似水?又是怎样的从容淡定、坚贞不移?余艳的《板仓绝唱》通过杨开慧的手稿情书为我们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儿女情长,一个始终沉默在历史迷雾中却又是惊天动地的杨开慧。
热门推荐
  • 慧卿思语

    慧卿思语

    《慧卿思语》共四章,里面记载着作者对亲情、友情、生活、自然的点滴思考与感悟。作者将多年生活、工作的记忆点滴,罗列成文,内容涵盖幸福和快乐、感动和忧伤、相遇和别离等诸多情感经历。
  • 左传:封建制度的黄昏

    左传:封建制度的黄昏

    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谁在维护封建秩序最后的尊严?《左传》帮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都能够具体感受到什么是封建秩序,封建秩序中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也能够具体感受到,这样一套存在了几百年的秩序逐步衰颓瓦解,对这些人的生活、感受,产生了多大的冲击。今天被通称为“春秋”的历史时期。“春秋”之名源自《春秋经》,不过若是光看《春秋》经文,我们只能对那个时代雾里看花,很难谈得上认知了解,“春秋”的人与事,今天我们能够谈论“春秋”的历史,其实主要靠的是《左传》所提供的扎实内容。
  • 柔情陷阱:贾少的逃妻

    柔情陷阱:贾少的逃妻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做过轰轰烈烈地事情。而不计后果地追寻爱情大概是小若做过的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原本以为远隔两地,就可以相安无事,大家各自分道扬镳。可是再怎么逃脱,她可以逃脱掉自己心里的渴望吗?当他伸出一双手的时候,她却已经晕头转向地重新投入到他的怀抱中。可是谁能想到,这其实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等待她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愚士诗

    唐愚士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世擎天

    乱世擎天

    生于乱世,或为理想,或为生存,不得不为命运一搏,富贵公子为自己理想国度,以天下为筹码,贫穷公子为万民,舍生忘死。潇洒侠客一心行侠仗义,奈何时代裹挟,家仇国恨,被迫成为一方之主,鼎立天下。
  •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

    对白:文字、舞台、银幕的言语行为艺术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继《故事》之后,时隔二十年再一次深度创作。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在这本书里,对白的完整定义扩展至“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和观众说”三个维度,其戏剧性和叙事性的两种类型也在不同故事媒介的分析中得到了清晰的特质呈现。通过揭露“对白是带着特定目的的言语行动”,麦基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对白谬误,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出精心设计的对白如何构建人物、引爆冲突、推动场景和实现故事设计。就像一幅藏宝地图,《对白》将带领你在影视、戏剧、文学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仿佛戴上一副3D的透视眼镜,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故事架构能力。
  • 我能下载灵气

    我能下载灵气

    刘白山利用万能钥匙蹭网,结果被病毒袭击导致手机爆炸给炸死了。再次醒来后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玄幻世界。脑海里的WiFi信号怎么回事? 书友群已建:517493270。 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进来讨论剧情,安排龙套
  • 亿万大主宰之斗武之极

    亿万大主宰之斗武之极

    大千世界,万道争锋:圣天圆满,是为掌控;掌控极境,身化主宰;主宰之巅,倾覆穹榜!只看苍穹尽头,烈炎焚天;炎帝执亿火,焚尽魔界无沿!却见乾坤之上,漫漫祖路;武祖掌八符,戮尽域外异魔!末日之后,曙光涌现; 邪神萧霖,继炎武,掌穹榜; 再续大千荣光! 大千无涯,圣天皆睥;且看今日,谁与争雄;宇浩穹高任尔阔,蔽履断刀我独歌!
  •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乃至整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长津湖之战。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60多年前在这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接近零下40度的恶劣天气下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锐的陆军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0天的战斗。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因为极度严寒,作战已经成为了中美两军官兵意志力的殊死较量。长津湖战役迫使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军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而中国志愿军也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至今,它还是美国军事院校不断学习和演练的战例范本。
  • 案例:前进,女性领导商业(第35辑)

    案例:前进,女性领导商业(第35辑)

    《财富》发布201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的榜单,董明珠排名第一,陈春花排名第二。《财富》给出的评语是,董明珠刷新了中国女性企业家的大众知名度。女性商业领导人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在男性为主导的商业世界里,她们需要更甚的卓越与付出,才能再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