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8600000003

第3章 中国经济新常态

1.1 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大国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首次对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既是政府高层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精准把握,也为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跃升到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1978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1.7%,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跃迁式增长,并不断赶超发达国家。

2000年,我国GDP突破万亿美元大关(10808亿),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达到2.26万亿美元,超过法国位列第五位;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又分别超过了英国、德国和日本。至2013年,我国GDP已经接近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2.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部分地区人均经济总量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

在人均GDP方面,2013年为43320元人民币,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50.5倍。特别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居民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经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各种消费品领域,形成了自身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Made in China”成为我国又一个世界性的标签。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1年在世界制造业领域的增值中,有高达20.8%的部分是由我国创造的,是美国的1.29倍;在煤炭、发电、化肥、汽车、手机、服装、玩具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方面,我国也是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13年末,我国的高铁里程超过了1万公里(11025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50%以上。而且,“中国高铁”也在这两年不断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制造业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2014年《财富》杂志排行榜的前500强企业中,我国(包括港、澳地区)企业占据了100个席位,远超日本,已经接近美国。

贸易进出口影响全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努力融入全球市场贸易体系中。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到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更是突破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0%,超越美国位居世界首位。

2010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我国在多个行业的出口规模都位于世界前列。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13年,我国的制造品出口比例占到了全球总额的12.7%,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品出口国。其中,纺织、服装、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以及钢铁产品的出口比例,分别占到了世界出口总额的26%、33%、32%和12%,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在进口贸易方面,2013年我国进口规模占全球总额的10.3%,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燃料、矿石的进口规模占世界总规模的6.8%,仅次于美国(13%)和德国(8%);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机械和交通设备等产品的进口规模排在全球第二位;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则位居全球第一,占到世界总额的30%。

除了制造业,我国服务业领域的国际贸易,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获得了高速发展:服务业的进出口规模,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50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业贸易国。

外汇储备独占鳌头

自2006年超过日本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2008年9月起,我国就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占了全球总额的31.6%,达到3.38万亿美元。

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诚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让世界惊讶的发展成就。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情况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质量为前提的,比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协调,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长,等等。

因而,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具有“规模大、人均低,消耗高、技术低,积累髙、消费低”的特点,处于一种整体性的结构失调状态,是“大而不强”。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国内人均收入及生活质量仍需大力提升和改善

经济强国的判定标准包括两个层面:总体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在经济总量上,我国早已达到经济强国的标准,甚至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不过,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同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2013年为6560美元,虽然达到了中上等收入水平,但距离高收入经济体标准的12276美元,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据仅是全球24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即便是与巴西、俄罗斯、墨西哥这些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新兴经济体相比,也分别只是它们的56%、47%和66%。

在科技水平方面,科技基础整体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迅速,但主要是依靠高消耗、高投入实现的,是一种低效益增长模式。在技术、产品、产业、模式等领域的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竞争力较弱,处于商业生态价值链的下游。

简单来讲,就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秩序中的位置仍然是“Made in China”,而不是具有更强竞争能力的“Created in China”。

2014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其他机构,在悉尼发布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的GII(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虽然在中上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在参与测评的100多个经济体中,却只排在第29名。在2015年9月发布的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与2014年保持一致。

另外,我国每十万人的专利申请数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3%;每百万人的研发人员数仅为1020人,而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的人数分别为4024人和4139人。

在研发经费支出方面,我国与高水平收入国家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仅为GDP的1.98%,而美、德两国分别是2.79%、2.92%。这导致了我国基础科技水平落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发明不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高达50%)。

在产业结构上,我国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缺乏高端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制造业领域的规模化增长。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多是以服务业为主,在GDP中的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而直到2013年,我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只有46.9%,不仅远低于高收入水平国家的74%,甚至还没有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5%)。

服务业比重过低导致了国内需求结构的失衡。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当前世界各国的平均消费率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65%-70%。而我国在2013年的这一数据仅为49.8%,居民消费率更是只有36.2%,不仅与发达国家,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着不小差距。

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下,导致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不利于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

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美、日、德三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81.1%、91.9%、74.7%,而我国仅为52.7%,远远落后于各发达国家。同时,从城市整体分布形态来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分布较为合理,与自身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协调;而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且城市群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

金融领域发展迟滞,人民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仍然较弱

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髙,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依然只有1.67%,远低于成为国际货币所要求的4%的标准。

深化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然而,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了众多的结构性问题。当前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现状,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全球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经济对外拓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的深刻调整变革。面对疲软的全球经济和供需失衡的国际市场,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新的经济战略规划,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计划等。同时,很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力、资源等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冲击、颠覆了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也与我国的制造业领域形成激烈竞争。

另外,作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者和得利者,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时,往往采取阻挠堵截的策略。从1997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2007年至今,我国连续8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3年,我国就受到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快速提升,类似的情况将会不断出现。再加上新兴经济体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都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发展环境。

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我国在2009年就进入了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而按照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预计2020年前后就可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不过,已有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NI在从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向10000美元的高等收入水平迈进时,往往会经过一个十分危险艰难的阶段,即人们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不论该命题是否具有普适性,我国都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患于未然,借助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积极进行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大力扶持“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布局,建构我国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逐渐凸显

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速度优先,过于追求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发展质量和结构平衡问题。制造业以代工为主,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过低;产能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国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更加要求我国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解决以往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供需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的失衡问题。

国内消费市场发展迟滞,增长内生动力亟待重塑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发展(年均9.8%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奇迹。然而,这种速度优先的发展成就,也给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留下了诸多隐患。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在实际发展中,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还十分不成熟,内需力未能有效培养出来。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政府投资的边际效益明显下降。有数据指出,2012年我国每百元投资创造的GDP产值为138元,还不到10年前的50%。基础设施、房产和制造业,这三个主要的投资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和创新型领域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长期的大规模投资,造成国内很多产业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亟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和国内消费市场的挖掘。

另一方面,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去虚拟经济化”等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再加上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更是加剧了当前国际贸易的市场竞争,也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驱动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内需,培育国内的消费市场,将消费塑造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资源与环境瓶颈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靠着高投入、大规模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种效率低下、粗放经营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模式,对资源和能源需求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对钢铁、铜、镍、铝的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对主要能源石油的消费量也排在世界第二位。

这种靠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也使国内的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因此,进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六大机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一个“新常态”,呈现出外需下跌、内需回暖、房地产结构得到调整的状态,经济增长空间相对较为平衡,而经济增长各项指标下降,也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难免会遭遇困难、面临风险,但同时也有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并及时做出应对的机会。这一机遇主要在于深层次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在不干预经济整体向上发展走势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性调整。因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借助新经济体系更上一层楼的酝酿当中。

全球结构改革下的机遇

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震荡使多国纷纷卷入其中。这次危机不仅暴露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也警醒我国不能再依靠传统经济结构继续发展。传统模式下以高投资为动力而产生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正在一步步反噬最初的发展构想,反馈到经济上就是得不偿失。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均等也使社会陷入一种令人担忧的不稳定中。种种社会冲突以及创新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走向富强、文明的最大“拦路虎”。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重构,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全球经济结构改革为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较好的大环境,改革共识的形成是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的最佳机遇。

中国需求奠定“大国经济效应”

我国的GDP总量长期稳定在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稳定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在国际消费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中国需求逐步成为影响全球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国经济效应”逐步凸显出来。

(1)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在全球市场上产生规模和范围效应,生产率的提升抵消了部分原始材料上升带来的髙成本,使得中国在世界市场依旧占据着不小的份额。

(2)中国内部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使劳动者收入增加,我国消费以年均13%的速度稳定增长,中国逐步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迈进。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也使得我国拥有了在世界经济震荡之时保持国内经济基本稳定的能力。

(3)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趋势,工业所带来的优势下降。而在“大国经济效应”下我国可以在世界市场中挖掘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改革传统增长点,以获得纵深价值。

尽管工业红利的下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纵深方面所能挖掘出的厚重价值。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域差异,产业发展呈现出梯次特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仍旧处于高速发展的“壮年”。这一分布特点不仅为已经成熟的东部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同时为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的布局模式无疑减缓了工业红利下滑的速度,同时有利于对中国多元化的产业进行更加合理的布局。

以人才质量掀起第二次人口红利高潮的机遇

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然而随着人口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红利开始消退。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这一群体已经成了招聘困难和招聘成本高的主要集中地,这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均每年都有700万名以上的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而且很多大学生的起步工资与农民工是持平的。

这种现象恰恰也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存在巨大的潜力。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储备已经为我国“高质量、低成本”的人才吸纳做好了准备。以髙质量人才为基点形成的第二次人口红利,逐步取代以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创新促进技术红利的机遇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很多项技术创新指标的变化都显示出来,并已经开始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技术经济转变。

(1)专利申请剧增。2013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达257.7万个,增速为15.9%,在世界专利总量中占比为32.1%,居世界第一。

(2)R&D经费支出不再在低水平线上挣扎,于2014年达到GDP总额的2.09%,增速为12.4%,正逐步向中高度水平迈进。

(3)技术市场焕发生机,成交量以16%的速度增长,2013年成交额高达7469亿元。

(4)摘掉“核心技术缺乏”的帽子,高技术产品输出量大增,以6603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30%。

(5)学术成果中科技论文数量增多,走向国际者更不在少数,至2013年已经接近30万篇,大幅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影响力。

我国的科技机构以及科技人员团队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及水平,只要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加以政策的引导,科技创新的红利便不难实现。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中国经济大升级的机遇

在经济水平提髙以及人力资源、技术等因素发展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悄然出现全面升级的态势。

(1)消费升级。人均GDP接近800美元时,消费模式以衣、食、住、行消费为主导;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消费逐渐向高端商品和服务倾斜。

(2)产业升级。我国产业呈现出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格局。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从中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以及重新确定自己全球布局的机会。

(1)我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型,对外投资飞涨,海外并购频繁。

(2)中国开放形成规模和范围效应,开始构建区域性自由贸易区。

(3)以“一带一路”带动中国空间战略和开放战略的对接,以互联网为媒介来贯通与国际的整体合作。

(4)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建设,突破欧美在此领域独霸的格局,同时把我国的发展空间带到新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找寻新的利益增长点。

上述六大机遇意味着我国在新常态下的新飞跃,但是促成新机遇的落地不仅要有效解决同时面对的新挑战和新风险,还要从制度出发,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1.2 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在积极寻求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以便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占据主动地位。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对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驱动力量等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和变革,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互联网的深化发展普及,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增速放缓、趋于正常;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新行业、产业不断涌现,原有的商业形态被颠覆重构;投资、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面临困境,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因此,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变资源、能源驱动为创新、技术驱动,推动经济进入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达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具体而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研究,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比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翻倍的目标,就必须保持6.7%以上的经济增速;而要想在21世纪中叶全面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需要在今后35年中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速。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过慢,不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会造成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因此,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是不重视发展速度,而是相比之前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来说,将经济增速放缓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水平,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以升级促转型

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但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需要首先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以结构升级为基础,推动经济转型。

我国当前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水平也进入中上等收入行列。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优化升级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补齐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短板。特别是借助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传统经济的互联网化升级转型,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向高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

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是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以往“速度为王”、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策略,通过经济的转型升级来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矛盾,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和质量,从而增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将以外在推力(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内生动力(消费、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通过经济转型升级,挖掘、培育国内消费市场,让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生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从依靠资源、能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技术、产业、产品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驱动。

深化体制改革:从“速度”到“质量”

转型升级涉及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调整、变革、颠覆、重构,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指导。2015年3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只有进行全面的体制性改革,彻底消除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性障碍,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经济新常态”。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机制创新

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和调节者。然而,由于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了过度投资、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另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也限制了企业等市场主体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我国经济的内部发展活力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是要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型,转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将手中的资源和权力下放,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有效激活国内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的自主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放权不是放任,需要政府从更加宏观的战略发展层面,把控、引领整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国内经济发展和企业市场活动提供适宜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形成平等、自由、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本身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总之,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需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减少对具体市场行为的干预和经营性投入,更加关注公共服务产品、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宏观战略层面引导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统筹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保证转型升级顺利、健康进行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规划,就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此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满足十几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且,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停滞,导致各种矛盾凸显、激化。

当然,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特别是依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粗放经营和破坏生态环境而取得的高速增长,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削弱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国经济要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必须摒弃以往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策略,平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企业模式的变革转型,将以往的资源、能源推动模式,转化为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结构优化升级:挖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GDP的推动功能日益减弱,出口导向的驱动模式又受到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的威胁。因此,我国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全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挖掘、培育国内消费市场,让内生动力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推动传统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产业,借助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努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另外,服务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也是挖掘、培植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渠道。因此,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国内服务业的优化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协调,实现整体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需要针对当前服务业的发展瓶颈,出台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为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例如,对那些便民利民、促进就业的服务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着力发展更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的高技术、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产业(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大力推进与人们消费体验紧密关联的现代物流、资讯、电商、健康养老等业态体系的构建,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成熟发展。

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让内需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为世界第二,为转型升级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往不合理的大规模基础投入,使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峻。

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改变投资方向,更加关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挖掘、培养,使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当前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也不相协调。另外,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地区的人均投资与消费水平,分别是农村地区的17倍和4倍。

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不仅能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能有效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国内整体消费水平和规模,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积极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发展绿色产业既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决定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打印、大数据技术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结构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支撑点的重要方向。

增强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经济开放力度

增强创新能力建设,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我国在科研支出和论文产出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固有的机制体制因素却严重阻碍了基础科研创新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转化,科学技术还远未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将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也是我国从“Made in China”转向“Created in China”的关键。因此,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融合基础科技领域创新和产业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具体来讲,产业创新能力的塑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通过财政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有效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构建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和驱动机制。

(2)加强知识产品保护,更好地维护创新成果,使创新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意愿。

(3)完善创新的投资、融资体系,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政策、渠道和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尝试。

(4)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扶持,使创新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市场效益。

积极调整对外战略,深化经济开放力度,为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首先,国家要敏锐地感知和把握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对外战略调整,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的协同发展,以避免受到战略挤压。同时,政府还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其次,我国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契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最后,国家还要大力发展金融资本市场,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1.3 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型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创新型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这是围绕“创新”和“经济”两个理论基础所展开的新常态经济。简单来说,创新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创新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反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善又会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所以对于“创新”和“经济”,我们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创新是以现有思维来改造或创造新事物的行为。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能够运用原有的感悟和技术进行创造,并成功打造出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标准的产品、方法或服务的行为。

创新是经济学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概念,无论是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派,还是后起之秀的新增长学派都对经济增长现象做了创新性描述。当然,对于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关系,各流派又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由于各经济学派所处的社会阶段不同,其对经济增长本质的理解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就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大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也是资本决定论的开山祖师。虽然他很早就意识到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晚于亚当·斯密一个世纪的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则弥补了这个遗憾。

约瑟夫·熊彼特是一位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并对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因此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技术创新被熊彼特定义为企业在市场刺激下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他认为,引进或产出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进行生产,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开辟新的商品市场以及创造实施新的组织形式都是技术创新的表现。对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熊彼特也给出了系统的罗列:技术创新是内在因素,而人口、欲望、组织形式都是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所以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变动。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学理论中将创新与生产结合起来,并对创新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表现为三个关键点:第一,明确指出创新是生产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第二,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三,意识到创新也是一个毁灭的过程,即新产品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旧产品的淘汰。这三个关键点就构成了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理论的最初体系,也奠定了其在经济学领域的独特地位。

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所以熊彼特的新理论在最初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市场中所掀起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使经济学家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增长特点,即创新。经济学家们意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自此,创新彻底从边缘化走向主流研究,甚至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创新型经济的内涵

阶段性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根据国家经济在不同阶段的竞争优势,迈克尔将国家经济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以及财富导向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逐渐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过渡到了创新导向阶段。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再明显,相反,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是关键,这也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型经济”是英国政府在1998年正式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个国家的热烈响应,随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经济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主要根据国内两种比较权威的解释来进行分析。

南京大学洪银兴的定义

洪银兴认为创新型经济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一种依托人才和知识进行创新,并以此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而打造创新产业的经济形式。

要想实现创新型经济转型,关键在于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资推动转向知识、技术、制度等创新驱动。具体来说,创新型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创新知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标志;二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紧密互动;三是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阵地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密切合作。

浙江大学吴晓波的解释

在吴晓波看来,创新型经济与高速进行的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依靠知识和人才实现创新驱动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

创新型经济与原来的“增长型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后者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本的增加,还会带来严重的资源消耗,而前者则将知识的生产、存储、分配和消费看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经济也不同于单纯依靠照搬外来设备和技术的“模仿型经济”,而是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发展中。除此之外,创新型经济也将提髙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存条件看作自己的发展任务,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统一。

尽管学术界对于创新型经济的理解各有千秋,在短时间内也无法达成完全的统一,但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还是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创新不再只是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而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新有助于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人才。只有将知识的积累与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够打造创新型经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用科技创新的大视野抢占经济制高点是创新型经济的重要走向。

创新型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人是社会的主体,创新则有助于人的价值与自由的实现。

创新型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创新型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资本驱动型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持续性。对此,经济学家提出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经济发展被比作一艘海上航行的大船,其中的投资驱动可以看作人拉着纤绳使船前进,而创新驱动则是能帮助大船乘风破浪的发动机。投资驱动型经济的投入产出比只有1:2,而创新型经济的投入产出比是它的25倍。

投资驱动型经济模式为什么不可持续

(1)投资驱动型经济对各种外部资源有高度依赖性

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劳动力资源,都会出现枯竭或短缺的情况,而投资驱动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必然无法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投资驱动型经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会产生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的消费。政府投资一方面使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遭到抑制;另一方面则减少了私人的投资与消费,导致内需不足。这种不良影响又会加剧本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无法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

(3)投资驱动型经济带来了经济高增长,但是也忽略了环境成本

“髙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成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而这更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难度。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使国际社会的微词越来越多,使经济发展陷入尴尬局面。

创新型经济为什么可以做到可持续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率,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投资型经济大行其道。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期,开启了一场名为“新经济”的彻底变革。这场变革以技术创新为开端,半导体、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激光等尖端领域的创新为美国带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期,也使美国彻底坐稳了经济强国的宝座。

“新经济”为何能够使美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关键在于“新”。具体来说就是源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1)创新型经济有助于解决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出现了要素报酬递减的趋势。而创新有助于各生产要素的整合,提高要素生产率,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可以突破由于资源短缺而带来的阻碍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与资源的组合,一旦某种要素出现短缺情况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而创新型经济则可以通过新技术或新产品来代替短缺要素,从而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创新是一种可再生、可反复利用的绿色资源

这种资源不会因开发而枯竭,相反会更具活力。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必然会带来创新变革,而这种创新反过来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创新型经济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创新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传统经济专注于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的利用,而创新型经济则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相比较来说,创新型经济呈现出传统经济所不具备的新特征。

(1)创新型经济以其高附加值成为“引擎”产业

创新型经济涉及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科学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先进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型经济渗透到各个产业,在整合生产要素、调整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2)创新型经济呈现出产业集群的特点

创新型经济的出现使企业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集中或产业聚集,而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创意产品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借助各个层面的各类创意人才协同合作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态。集群内的各类产业为提升经济地位互补共存,不断向产业链的价值高端攀升。

(3)创新型经济反映了产业融合的趋势

创新型经济不是单一的产业结构,它与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文化艺术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型产业有助于各类型、各领域产业的融合,有经济学家断言:创造性、创新、知识与文化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4)知识产权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资产

创新型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资源密集,而是一个以知识、人才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产业。人的创新能力被提升到关键位置,受法律保护的知识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趋势

(1)创新系统化

某个人、某个企业进行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只有打造有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地区乃至国家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对自己所拥有的包括自然资源、知识、人才、市场机会等在内的各种资源有系统的把握,进而打造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各项战略,实现有组织的系统化创新。

(2)发展低碳化

“高污染、高能耗”是传统经济的直观特征,而创新型经济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等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二产三产化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二产三产化”就是对第二产业进行专业化分离,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社会化、专业化内容与第二产业彻底分离,融入第三产业当中;无法分离的内容则留在第二产业,形成工业核心竞争力。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4)产业创意化

后危机时代是国内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的时期,谁把握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够占领经济制高点。打造创意产业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发挥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意产业以每年10%的增速远高于全球GDP的增速。不得不承认,我们将会迎来产业创意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同类推荐
  • 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是馅饼还是陷阱?陷阱布阵处处玄机为我们展现最真实的经济生活,圈套连环招招奇谋为我们提供最智慧的经济法则。认识了馅饼或者陷阱背后的经济学,我们最终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和判断,才能更好地行走于社会。本书教会你看透经济学的真实面目,分清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 经济报道新论

    经济报道新论

    一个合格的经济报道记者既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还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碎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本书以经济和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用通俗化的手法讲解了基本经济学原理,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介绍了经济学报道的基本知识,对媒体从业人员及经济学爱好者有参考价值。
  • 国企变革

    国企变革

    本书编写的内容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从1999年到2011年改组改制的历史进程。编写方法采取“前重后轻”的叙事取向, 凡带有奠基性和创新性史实的事件均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黎明公司的改组改制之路放在大型国企改革脱困、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研究国企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供黎明公司领导干部及员工了解公司改组改制及发展历史;对于目前正处在改革脱困中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企业改组改制的案例。
  •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2009年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我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
  • 国富论

    国富论

    1776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其二,英国出版了《国富论》。《国富论》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即使是在240年后,《国富论》仍是一部经济学家要不断重读的经典,我们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很多因素都深受本书影响:市场经济的原则、国家干预经济、分工、公平和效率、人力资本思想,有趣的是亚当斯密还解释了为什么歌唱者、表演者、舞蹈家能拿到高报酬,答案读者可以到书中自寻。
热门推荐
  • 甜蜜闪婚:校草大人,请低调!

    甜蜜闪婚:校草大人,请低调!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以身相许可好?【温馨甜宠∽∽ⅠVⅠ】宁小夏没想到,她只是醉酒逼婚,高冷校草东方宇竟然答应了!一纸契约,开启两人儿戏般的婚姻。捂着毛巾被逼到墙角,宁小夏控诉:“东方宇,你说过不乱来的!”东方宇邪魅一笑:“我亲自己老婆算乱来吗?”“你你,你流氓!”“我只对你流氓!”
  • 假面狂铠

    假面狂铠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最古老(老土)的元素能力设定,最纯粹(白板)的铠甲异能格斗;这是一个另类的世界,这是又是一个混杂的世界,这是属于铠甲(皮套)的世界;身披凯衣,脸遮假面,英雄与魔王之途皆在眼前!
  • 木香镇的匠人

    木香镇的匠人

    日子中没有匠人们,就没有喧闹,没有喧闹的日子就不算是日子。喧闹的日子让我们的小镇变得幸福了。人们可以忘掉那些该忘掉的人,却不能忘掉那些匠人们——石匠陈拓、瓦盆匠冯大举、模匠焦五春、点心匠高辅仁、花匠宋子暄、匣子匠苑祖槐……
  • 鬼子小说

    鬼子小说

    本书收录了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以这些作家思想的敏锐及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思考,以其个性纷呈艺术老到的表现力,相信读者通过这次高雅文学的巡礼,会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和极大的艺术享受。鬼子的写作充满了生命内在的灼痛感。这种灼痛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本源,更来自鬼子自身对苦难记忆的反复咀嚼和不尽的体恤。它既游离于主流意识和公众价值形态,又游离于宏大叙事所辐射的历史厚度,但它更逼近生命的真实。本书所选的小说集折射着鬼子对生存苦难积极承担的姿态,折射着鬼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作家对良知、道义和尊严的呵护,对艺术自身纯洁性的捍卫。
  • 重生都市武道至尊

    重生都市武道至尊

    【2018都市爽文畅销榜第三名,小马力荐!全网热搜!】抱歉,这世上能和我打成平手的没有几人。
  •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评价父母育儿成不成功的一大标准,就是看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能够独立自主、能否学会解决各种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是不是活出特别有意义的、精彩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需要为人父母者科学地培养孩子。这种“科学的培养”,其实就是为孩子所做的“远虑”。一步步做好了,孩子往后的每一天都不会有“近忧”。本书从10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为人父母者应该为孩子“远虑”的事,相信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会令您与您的孩子都从中受益。书中每个方法都来自作者教育儿子的亲自体验,或是来自作者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的亲身经历,实用性很强,愿助您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 寻路青春

    寻路青春

    人生如朝露,青春才是永恒。现在的自己,还能否读懂曾经的理想主义少年?这是一本“记忆地志”,文笔细腻又朴实的杨照先生通过重新梳理自己的青春往事,带领读者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台湾,展现了那一代人在成长中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本书共有五个部分,包括“旧时光里的永恒”“在音乐中迷失”“文青未完成”“奢侈的诗意”“无关风景的漫游”,无论是作者在童年时与家人交往的故事,还是少年时期学习音乐的感悟,亦或者青春期时懵懂的爱情,都被作者巧妙地将其与故事发生的地点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文艺青年的活动地图,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领悟无数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 冥妃降世:魔王,休想逃!

    冥妃降世:魔王,休想逃!

    【全文免费,更新不定时。】一朝穿越,从此坐拥美男,闻名天下再也不是梦。忠犬王爷,谪仙国师,魅惑狐妖。围绕着三人间的争斗,千年恩怨浮出水面。事情的最后,结果究竟怎样?爱恨情仇,究竟谁是谁非?新人新文,欢迎入坑,不喜勿喷,感谢支持。
  • 盗墓笔记之梦

    盗墓笔记之梦

    【在这个世界,我必须强大,活下去,改变一切。——梦璃】【我是天真,不是傻。——吴邪】【故事的最后,我已不再纠结过往。——张起灵】我想有那么一个人——陪小哥走过地老天荒,陪小哥青丝白发,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说实话,我就是馋小哥的身子(狗头保命∪?ω?∪)。)
  • 虎爪案

    虎爪案

    虎,自古人称“兽中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虎在生物科学中属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其头大而圆,二目灼灼有逼人之光,体长约1.4米至2米多,尾长1.1米左右,整体呈淡黄色或褐色,间有美丽的、闪光的黑色横纹。它的“横扫乾坤”的尾巴上,有奇特的环状花纹;背部的颜色较浓重,其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均呈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