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0500000001

第1章 《史记》中的多味爱

爱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是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史记》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爱情,有时候在推动人的成功,更多的时候,是在把人拉向深渊;在更多的男人眼中,爱情,或许真的只是一件自己手中的工具而已,作为妻子,似乎随时要准备为丈夫牺牲,当然,也会有例外……

即使是《史记》这样一本煌煌巨著,它也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缺陷,那就是《史记》并不重视女性,这实在是中国古代的大男子主义在作怪。所以,爱情的身影,在《史记》中,只能躲躲闪闪,隐藏在那些缤纷诡谲的计谋之后。

吴起杀妻求将

《史记》中,司马迁把吴起与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放在一起作传,足见得他对吴起军事才能的看重。

由于汉朝对边疆发起的连年战争,兵法类书籍在汉朝大行其道,当时著名的兵法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兵法》等等。熟读兵书,如果有机会能在皇帝面前进言献策,这可是升官晋爵的妙招。

例如,汉武帝时,有一个叫作主父偃的人早年熟读百家书籍,虽四十余年来贫穷困窘,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友吃友,惹人憎恶,最后快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给皇帝上书的机会,从而平步青云,创纪录地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连升四级的壮举。

短短的一篇上书里,他就引用了数条兵书中的话来论证天下大事,如:

《司马(兵)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兵法(《孙子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这说明了兵法书在当时的普及性和重要性,虽然以上书里没涉及《吴子兵法》,但司马迁评论说:“非信仁廉勇不能传剑论兵书。”他对军事家的为人做了一个基本断定。

那么,吴起是不是一个“信仁廉勇”的人呢?

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打算重用吴起之前,曾问过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在识人上很有一套,他看人有五条法宝:“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以此法则看人屡试不爽。

于是,文侯很重视李克的意见,李克这,评价吴起:“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司马穰苴是田常的祖先(即战国时代齐国国君的祖先),是一位大军事家,齐威王曾用其兵法而称霸。李克的评论让魏文侯怦然心动,最终决定任用其为魏国大将。后来的曹操在用人上颇得魏文侯之法——唯才是举。

关于吴起带兵打仗有这,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他有名士兵身上长了疥疮,吴起就亲自替他吮吸除脓液。这名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就哭了。别人自然不明白她为什,会哭,她就说:“我怎能不哭?想当年,吴起也曾替孩子他爸吮吸过脓疮,此后,孩子他爸为了报答吴起,作战勇往直前,最终死在敌人手下。而现在吴起又在吮吸我儿子了,你说我怎能不哭呢?”

《战国策》记载,魏惠王时,魏国让公叔痤作为大将战胜韩、赵。魏惠王在嘉奖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就说:“让士兵不溃散,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这都是从前吴起的功劳。”

诚然,吴起在带兵打仗上是一员当之无愧的能人猛将,这足以让吴起美名远扬。然而,吴起出道之时的一些做法又很让人不齿。

吴起是卫国人,娶了个妻子,是齐国人。

吴起小的时候家境阔绰,于是吴起以家里的资产作为四处游说的资本,终日无所作为,败光家产,铩羽而归。读书人不事农产,在当时本来就遭人诟病,就是孔子这样的人,还被荷蓧丈人骂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呢,更别说吴起了,况且他还败家。于是归来后,其事成为家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天都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戳戳。

吴起忍不了了。他一口气杀死了三十来号人,然后,和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如果做不成王侯将相,我誓不回卫国!”

离开卫国,吴起去了鲁国,拜了曾子为师。曾子是孔子的嫡亲门人。

古代出过这,几个怪例:明明是儒家老师,最后却教出来法家的弟子。这里曾子和吴起是一例,后来荀子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子又是一例。看来,这些法家弟子们把儒家老师们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礼节教条最终理解进而变通为法律条文了。

过了一段时间,吴起的母亲死了。她最终没有能熬到自己的儿子成为王侯将相的那一天,死的时候,也没有儿子为她送终。儒家规定丁父母忧,要守孝道三年。然而吴起终于没有违背自己当日所发的誓言,他没有回到卫国。

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老大,曾子很鄙视吴起的为人,于是将吴起逐出门墙。

此后,吴起弃文从武。在鲁国悉心钻研兵法。应该就在此段期间,吴起娶了老婆。

有一年,邻国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打算让吴起带兵抵御齐国。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怎,办?如果让吴起带兵,谁能保证吴起不会徇私?鲁君迟疑不决。

吴起琢磨出了鲁君迟疑的原因。回到家后,就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吴起终于在这次大战中扬名立万!

《史记》里没有记载吴起妻子的名字,仿佛大家都遗忘了这一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幕场景,说的是一个罪犯在监狱里被打死了。杜弗雷(主人公)问那罪犯叫什,名字,另一名罪犯说道:“他叫什,无所谓了,他死了。”

是的,谁会记得吴起的妻子呢?李克评论吴起“贪而好色”,司马迁评论的军事家必有的素质“信仁廉勇”,似乎吴起并不看重,但吴起终究成名了,在他名垂青史的背后,他的妻子,或许只是他成名的一件工具罢了。

冒顿杀妻夺位

古匈奴有“山戎”“猃狁”“荤粥”“犬戎”之称,《诗经·采薇》里有“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的说法。这证明了春秋以来,匈奴就已成为中原之患。

西周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因荒淫无道,废除王后申后及太子,申后之父申侯即北借犬戎兵力,犬戎在骊山下遂杀周幽王。这也证明了春秋以来,匈奴就成了欲作乱人士相勾结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这似乎是唯一得手的一次,后来汉朝时韩王信、陈豨、淮南王等人均曾效行此法,不过皆告失败。

匈奴人的生活习性在《史记》里有详细记载。

首先,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没有耕田之业。游牧民族,注定了他们具有极强的侵略本性。每年的冬春季节,匈奴人为了生存,便总会挥师南下,以小规模骚扰为主,大规模战争为辅。边疆争斗不断,几乎历代统治者都深以匈奴为忧,总妄想一举歼灭匈奴,但通常皆是无功而返。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想征伐匈奴,御史成进谏道:

“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成进在这里把讨伐匈奴比喻成与自己的影子搏斗,确有其理。因为匈奴人打仗不以退兵为耻,有利则进攻,无利则撤退。颇有些后来的游击队打仗的味道。

其次,匈奴人擅长捕猎,多能使用弓弩,射得一手好箭。因为是游牧民族,注定了他们擅长捕猎的天性。他们不仅敬佩本族的射箭高手,而且敬佩敌人中的射箭高手。比如,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就是他们又敬又怕的人。

最后,作为一个野蛮的民族,匈奴人不仅没有文字,而且不尊老爱幼,只重视壮健的年轻人。这种弱肉强食的本性让他们的种族变得更为彪悍。这种野蛮还表现在下面这条让人瞠目结舌的规定上: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自己的后妈;兄弟死了,他的所有的妻子都可以纳为己有。

冒顿可以说生逢其时。他的父亲是匈奴单于,名叫头曼。头曼当单于的时候,匈奴势力还比较弱小,当时中国北方强大的民族是东胡和月氏,并非匈奴。不过,很快秦朝内乱,蒙恬一死,继而秦末起义,秦朝防守边疆的军队相继撤离边境去防御起义军。匈奴的势力得到极大扩张。

冒顿是头曼的太子,但是后来头曼喜欢上了一位夫人,生了一位小儿子。像很多领导人一样,头曼此时就犯糊涂了,想废掉冒顿,转而立这位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公开废掉冒顿恐怕会惹起争议,于是头曼想了一个法子,头曼把太子冒顿送去了月氏当人质。

送本国非常重要的人去另外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做人质是一个弱国通常的做法。不过强国也经常这样做,比如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就曾在赵国做过人质,并在那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燕国太子丹做了好朋友。此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荆轲刺秦”,据说就是因为太子丹不满嬴政不念旧情而组织的一次刺杀活动。

但是头曼送冒顿去月氏并不是为了要与月氏结盟,而是意图借此杀掉冒顿。冒顿做了人质以后,头曼就率领军队去攻打月氏。月氏自然不干了,打算杀掉冒顿。自然,欲借月氏之手干掉冒顿正是头曼本意。

但冒顿也并非是个傻瓜,任人宰割。他偷了一匹宝马,乘乱跑回了匈奴。

冒顿的这一次归来,并没有让头曼恼羞成怒,因为前面讲过,匈奴是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冒顿反而激发起了头曼的爱才之心。头曼不仅没有杀冒顿,反而让他做了骑兵统帅。

头曼不杀冒顿,不代表冒顿对头曼不记恨在心。冒顿兵权在手,开始了漫长的复仇计划。

冒顿不仅勇悍,而且是个小发明家。他发明了一种会发声的箭,他称之为“鸣镝”,然后,冒顿开始严格训练他的骑兵部队,并发布了一条命令:“我的鸣镝射到哪里,你们也要射到哪里,如果有不遵从命令的,斩无赦。”

首先,冒顿带领他的骑兵去打猎。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当时的情况如何,但从冒顿此人的行为作风来看,我们可以这,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况:冒顿打猎的时候,他的鸣镝并没有射到猎物上,而是故意射到了一位捡拾猎物的奴隶身上。有的骑兵不忍心射,冒顿就马上处死了他们。

接着,冒顿牵出自己的宝马出来,然后对着宝马射出了自己的箭。当然,这次又有一批人不敢射,冒顿就又马上处死了他们。

再接着,冒顿让自己的爱妻出门郊游,冒顿对自己的爱妻又突施冷箭,自然,这次又有一批人不敢射,冒顿仍然马上处死了他们。

然后,冒顿把头曼的宝马牵出来射,这一次,所有的手下人都知道厉害了,全部出箭。冒顿知道,复仇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最后,冒顿就等最佳时机了。一天,头曼打算出去狩猎,冒顿跟着出门。在这次猎会上,冒顿逮到机会,对头曼射了一箭,随着鸣镝这一声响,冒顿手下骑兵一齐发箭射向了头曼,头曼立马变成了一只刺猬。

冒顿继而自立为单于。

冒顿绝对是个言行合一、言出必践的人,做事手段也极端残忍,十分有领袖风范。

冒顿的爱妻在冒顿夺位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很可怜的角色。冒顿把“爱”完全当成了他用来测试部下忠心的工具。

孙武三令五申

仿佛这是个惯例,或者说是个怪圈。作为一个成功的军事家,必然会极度轻视女人。

春秋末年,孙武著出《孙子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希冀得以重用。阖闾是个实践家。他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都看完了,写得不错,但你可以演示一下其中的威力吗?”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孙武。

阖闾又再次发难:“你是个军事家,让你训练好普通士兵没啥难度,你为我训练我宫中的女子,如何?”

孙武也再次允诺了。

阖闾派出了庞大的美女军团,共180人。孙武把她们分成两支队伍,每支队伍用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当队长。然后分发给每位美女一支戟。

每位美女都感到新鲜好奇,队伍中不时发出阵阵窃笑。孙武没有理会。

分发完武器后,孙武开始传达命令,他的命令非常简单。他对美女们说:“大家都知道胸、背、左手、右手吧?”

美女们嘻嘻哈哈地说:“知道知道。”

孙武重复了一遍他的号令:“我让你们向前看,就是让你们顺着胸的方向看;我让你们向后看,就是让你们顺着背的方向看;我让你们向左看,就是让你们顺着左手的方向看;我让你们向右看,就是让你们顺着右手的方向看。大家都清楚了?”

美女们都有点不耐烦了,说:“清楚清楚,快点开始吧。”

然后,孙武让人搬来了斧钺等各种刑具。

孙武击鼓,号令道:“大家看右边!”

美女们从没见过这种情况,感到新鲜极了,全都大笑起来,没有人听孙武的。

孙武就站在众位美女面前,自责道:“这都怪我没说明白号令,这次操练失败完全是我的责任。”

于是,孙武继续三令五申。之后,孙武开始第二次排练。

孙武又开始击鼓,这次他大声喊:“大家看左边!”

美女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大笑起来。

孙武发话了,他说:“刚才是因为我没发好号令,是我的责任;而现在我号令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各位仍是不遵行,那就是两位队长的责任了。”还是没人把孙武的这番话认真对待。

孙武继续说:“按照军法,两位队长是死罪。来人,斧钺伺候!”

吴王阖闾在点将台上坐不住了,一看孙武好像要来真的,就赶紧派人下台对孙武说:“寡人已经知道你用兵如神了,你不要杀这二位美人,否则我吃不饱饭睡不好觉。”

孙武哪管这一套,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坚决地处死了二位队长。

当孙武重新开始操练起来,再无人敢放肆地笑了,并且动作都标准得很。

孙武就向吴王阖闾报告说:“军队已操练完毕,将士们水火可入,请王下点将台亲自阅兵。”

吴王阖闾犹自痛心呢,他愤怒地说:“你哪儿来哪儿待着去吧,寡人不想看你的军队!”

当然,这只是一时的气话。此后,阖闾名震华夏,与其重用孙武不无干系。

同是想当将军,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孙武杀死了吴王阖闾的爱妃。孙武和吴起孰高孰低,似乎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来。

霸王别姬

《史记》中最荡人心魂的爱情恐怕就是“霸王别姬”了。这是英雄与美人之间的爱情,不牵扯红颜祸水的爱情。但即便是这般爱情,在《史记》中记载的也是如此之短。司马迁囿于传统观念,对女子看得是这般淡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文字,让人感到异常安静。在《项羽本纪》里,恐怕只有“鸿门宴”的安静方堪与“霸王别姬”这一段相提并论。

此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以及韩信的军队包围,刘邦指使手下的将士唱起了楚地的民歌。一时之间,歌声连角起,楚歌一何悲!

项羽面对此情此景,顿感大势已去。

项羽端起了酒杯,拔出了长剑。帐内四顾,心茫然啊心茫然。

他唱起了一首歌,满是无奈的一首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文辞并无可采之处,却透出了英雄末路的慨叹,不知道此时,项羽有没有为他自己一手酿成的苦果而感到后悔?嘿嘿,恐怕他是不会后悔的,他永远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做错了事情,他往往采用错上加错的方法去补救。

几年以后,得志的刘邦也唱了一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也照着楚辞的格调,效仿着数年前他还称之为项王的那个人的格调,效仿着英雄的豪壮,居然也是有模有样!

项羽没读过什,书。他少时的名言如此说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是个实用主义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的用处只在于书写姓名罢了。

如果说项羽的这种轻视读书的态度还不足以毁掉他,再加上他刚愎自用的作风,就真的毁了他。项羽和刘邦都没咋读书,项羽表面上对读书人很尊敬,但实际上他放弃了多少能人异士!蒯通就是惨痛的一例教训。刘邦表面上看不起读书人,常大放厥词说要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在洗脚的时候接见手下,但刘邦的长处是他能听人劝,甚至是荒谬的言论,他也听,比如后来郦食其劝说刘邦分封六国后人为王,刘邦就听了,还好后来张良及时制止了这一行为。

鸿门宴后,项羽领兵大屠咸阳,火烧三月方灭。他太意气用事了!这时的项羽无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放弃了咸阳,而此时有人劝他继续守在咸阳,不是没有人劝他!但他仍然不听。项羽此时的名言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是真的发昏了。名闻天下的项羽此时居然说“谁知之者”这般言语,不禁让人唏嘘咂舌!

随后,项羽戏下封王,仍然凭己所好。其后,未受封或感到分封不均的各路英雄怨气不断,赵地、齐地、巴蜀相继反叛,均因项羽“霸气”所致。而反观后来的刘邦“咬牙封雍齿,挥泪斩丁公”,群臣怨气自消。霸王,一时头昏脑涨的霸王,无论如何也学不会驾驭群臣的本领。

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时候,唱出的这首歌充满了无奈之感,却并无透露出丝毫的悔恨之意。接下来的事情,《史记》并无记载,但人人皆知的事实是虞姬死了。她是自杀还是项羽所杀?其实虞姬怎,死法有什,打紧?反正是死了。项羽越是舍不得,反而越证明了项羽越对不起虞姬。

再接着,项羽做了一件事,来向部下证明,他自己还是个英雄。他带着残存的28骑冲入汉军摆开阵形,又杀死了百十来人。但,这件事怎能证明项羽英雄?反而我觉得那死死追随项羽的28骑皆是一等一的英雄,他们陪着项羽完成了项羽的悲情谢幕。

二千余年了,翻开史书,在乌江畔,仿佛看得虞姬的一丝浅笑,还闻得一声叹息。

烽火戏诸侯

预言确实可怕,特别是它如果真的变成现实的话,它能让人有种绝望的感觉。因为既然预言会实现的话,那,虽然清楚后果非常可怕,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补救,甚至无法补救,这不让人感到绝望?

在周宣王的时候,民间遍传这样的一首歌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让周宣王非常害怕,于是开始捕杀天下制作弓箭并出售的人。

有一对从事这一行业的夫妇开始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一天夜晚,他们听到了野外传来一个女婴的啼哭声,循声找去,他们捡到了一个女婴。他们带着这个女婴一起逃亡到了褒国。女婴在褒国长大,她就是以后名闻天下的褒姒。

结果,在周宣王统治的时候,“檿弧箕服”并未使周朝灭亡。预言终于没有实现,周宣王以为自己杀光了“檿弧箕服”,舒了一口气死去了。

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继位。周幽王的王后是申氏,申后生了太子宜臼。周幽王三年,因褒人犯了罪,于是向幽王进献褒姒赎罪。周幽王见到褒姒后,魂都没有了。很快,他就和褒姒生了一个叫伯服的儿子。紧接着,周幽王就废掉了申后,一并废掉了太子宜臼。褒姒成为幽王的王后,伯服也成了太子。申氏的父亲决意要报仇了。

周朝当时的太史公叫伯阳,他流着眼泪记下了这段历史,并慨叹道:“完了,周朝灭亡了!无法挽救了!”通晓历史的人想必总是很痛苦的,因为他无法阻止历史潮流的发展,每个新起的朝代总想不重蹈前朝的覆辙,但却每每如是。他想必痛恨自己选择了史官这一行业,他想必明白了这个道理:读历史,用处到底在哪里?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是一群追名逐利之徒!

历史的悖论就是轮回。原则上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三次,但历史的特性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每个朝代建国的情形或略有不同,而每个朝代亡国的历史却惊人相似。亡国之相就是王荒淫无道,吏贪污腐化,民不聊生。

周幽王的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后,却是天性冷若冰霜,仿佛褒姒一笑黄河水都能变得清澈起来一般。这就是变态,然而周幽王更变态,历史总是这般,喜欢把变态的人放在一起演绎历史,历史就能呈现它的缤纷多彩的一面了。周幽王千方百计地想让褒姒笑一笑,但褒姒如同石头人一般,就是不笑。

最后,周幽王命人击鼓烽火台,狼烟点燃,烟柱萦绕升天。诸侯们以为国都遭难,相继步履匆匆,领兵而来。来了以后,发现并没有贼寇,相反,周幽王和褒姒正在喝酒作乐呢。

接下来,周幽王一句话打发诸侯们打道回府。诸侯们满腔悲愤,偃旗息鼓,怏怏而归。此时,褒姒笑了,笑得那,灿烂。美人终于笑了,周幽王的万般努力在今天终于有了回报。

诸侯回去后,褒姒又不笑了,周幽王举起狼烟,褒姒又笑了……

在狼烟几次燃烧以后,诸侯们都不再来了,他们不再上当了。

我仿佛以为烽火戏诸侯原本就是申侯导演出来的一出戏剧,因为,他报仇的计划在这一刻成熟了。

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曾经不可一世的周王朝果真在褒姒的笑容背后坍塌了。申侯请来了犬戎兵马,围住了国都。周幽王又一次燃起了狼烟,与前几次袅袅燃起的狼烟不同,这一次的狼烟燃得那,慌张,那,不知所措。偏偏这一次冲天而起的狼烟,并没有唤来应该派兵过来保护国都的诸侯。

骊山脚下,周幽王甚至来不及仰天长叹,就毙命在凶悍的犬戎马下;美貌倾国的褒姒则乘坐在辘辘远去的马车里面,间或伸出纤纤玉手挑起马车的窗帘,她看到的是帘外骑在马上得意非凡的犬戎首领。

人尽可夫

在《古文观止》里,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里面讲了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郑庄公,很是奸诈,他设计消除了弟弟共叔段的谨慎之心,故意养虎,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宽容,一方面加倍增大共叔段的罪恶,最后利用民心向背,一举击溃了共叔段的军队。

这个故事涉及一个人,叫祭仲,故事里只出现这一位大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祭仲在郑国的地位举重若轻。实际上,在该则故事里,祭仲出场后只说了一句话,他在共叔段扩大其封邑“京”的规模的时候,向郑庄公上书道:“京大于国,非所以封邑也。”

实际上祭仲在郑庄公死后,就把持了郑国国政,甚至国君的废立都由祭仲说了算。后来,祭仲被宋国诱拘,受宋国要挟,立了郑厉公为郑国君主。自然,郑厉公成了祭仲的一个傀儡。

郑厉公很快不满意了,厉公四年,郑厉公策划杀掉祭仲,他找了一个帮手,叫雍纠。雍纠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祭仲的女婿!我们今天很难知道,为什,郑厉公会找一个女婿去杀自己有权有势的岳丈,但郑厉公确实这,做了,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这则故事。

雍纠接到这个任务后,心中忐忑不安,面色慌张,晚上回到家长吁短叹,被老婆缠住不停地发问。雍纠最终没能保守住这个秘密,他居然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的老婆!

他的老婆也吓坏了,她不知道怎,办。于是,她去请教自己的母亲。她问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重要一些呢?”

母亲回答说:“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只要你愿意,每个男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

这真是历史上万分经典的一问一答。不用说,这番话传到朱熹这些道学家的耳朵里会被骂成什,样,即使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这个母亲的回答也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但瞠目结舌归瞠目结舌,这个母亲的话还真是让人挑不出毛病。不过,这番话要是让祭仲听到了,他该是要气坏了吧。

所以她的女儿就听了她母亲的话。她就把雍纠的这一重大秘密透露给了她的父亲。

祭仲这时候可是执掌了郑国的朝政的人啊,居然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并且这人还是自己的女婿!他焉能不气?他很快采取措施——抓捕雍纠。

等雍纠还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呢,这场“阳谋”就夭折了。祭仲并没有偷偷地处决自己的女婿,更没有给他半点情面,他选择了在菜市口当众斩了雍纠,告诉了天下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祭仲的这一举动很显然是要做给郑厉公看的。郑厉公很识趣,在恨恨地埋怨了雍纠一顿之后,他逃亡到了郑国的边邑栎,从此开始了17年的流亡生活,郑厉公最终又想了办法复位,不过这是后话,不提,单说一下他埋怨雍纠的那句话:“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郑厉公在这里把所有的责任一古脑全部推给了雍纠的妻子,其实这也不对,你郑厉公相信雍纠,你才让雍纠参与这一阴谋,那么,雍纠最后把秘密透露给了别人,这证明了不是雍纠的妻子不可信,而是雍纠本人就不可信。所以,你郑厉公能怪谁呢?还是怪你自己眼光不足吧!

爱,在这故事里的两个女人眼里,是那,的混乱。那个说“人尽可夫”的女人,居然站在二千五百年前,隔着历史长河,与我们对望……

“宠儿”重耳

晋献公有9个儿子,其中以太子申生、重耳、夷吾最为贤能。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最终因为继承人问题使晋国陷入长期内乱之中。重耳因为这一内乱,被迫从43岁时以公子身份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这样的经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重耳能最终实现梦想,与他身边的人分不开。他喜欢招罗门客,17岁的时候,身边就涌现出了5名贤士,其中就有赵衰和魏武子二人,此二人万勿小觑,他们就是后来“三家分晋”中的其中二家赵国和魏国的祖先,而“三家分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也成了历史上划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

重耳在流亡生涯中,到过很多国家。

有的国君对待他很不礼貌,因为他们绝不相信一个过了知天命年龄的人还能有机会登上王位。比如曹共公,他假意盛情款待重耳,继而晚上在重耳洗澡的时候他去窥视,因为他听说重耳天生异相,身上长着“骈胁”,他想百闻不如一见!

有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不礼遇重耳的国家,多是小到不行的国家,当时的几个大国对重耳却是恩遇有加。比如齐国、楚国和秦国,皆以诸侯之礼相待。这些大国看重重耳的原因有一半是因为重耳身边的贤能之士。比如,在楚国将军子玉要杀掉重耳的时候(重耳可以说是睚眦必报的人,后来逼迫子玉自杀),楚怀王说过这,一句话:

“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国器”的意思就是可以辅佐一个国家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器”的眼光很“独”,也很“毒”,他们甘愿追随重耳流亡长达19年之久,并不言弃。除了这些人的支持与鼓励以外,重耳在流亡过程中,他的女人们也给了重耳莫大的信心。重耳是一个幸运的重耳。

重耳最早待的地方是狄国。狄国在讨伐咎如国的时候,俘虏了两位姑娘。姐姐嫁给了重耳,妹妹嫁给了赵衰。重耳这位老婆给他生了2个儿子。重耳实际上自己都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自己没有信心,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极其容易满足。他在狄国这样的小国一待就是12年,估计如果不是此时继位不久的晋惠公(即夷吾)怕自己王位不稳,派人来狄国刺杀重耳,重耳仍不会离开狄国。

在离开狄国之际,重耳并没有想到把老婆给带走,而是对老婆说:“我要走了,你在狄国好好等我,如果等我25年,我还没有回来,你就改嫁了吧。”说这话的时候,重耳是55岁,等25年,重耳就是80岁,重耳够狠的。然而他的老婆也贤惠,并没有缠着重耳要随军,而是笑着回答重耳说:“我要是真的等25年,我坟墓上的柏树早就长得很高大了,不过只要我不死,我仍会等你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对重耳期望并不大。不过,重耳确实是一个石碌碡,不推不走,她其实并没有看错重耳。

离开狄国后,重耳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极好,不仅给了他12乘兵马,而且挑选了一个宗室女嫁给了重耳,重耳爱死了这个老婆,重耳又一次满足了,这一次,他在齐国待了5年。事实上,齐国也不会轻易放重耳离开,毕竟,重耳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如果不是齐国的这位公主最后都对重耳的满足的样子看不过去了,重耳也许真的就这样在齐国过一辈子,说不定,还会在齐国的某次内乱中死去(因为齐桓公在重耳离去的第二年就死了,齐国不复往日雄风)。

重耳60岁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因为重耳迷恋于齐国不走,赵衰、咎犯这些人就在一棵桑树下谋划如何逃出齐国。不想隔墙有耳,这几个人也真不小心,自以为计谋得很秘密,没有想到,那天那棵桑树上面还躲着一个人。那个人是个采桑女,当时就在桑树上工作,她也并非故意偷听,怪就怪赵衰这几个人太不细心,就让这位采桑女无意中就听到了这个秘密。

采桑女知道这个消息很秘密,于是就报告给了自己的主子齐女。没想到报告错了人,这位齐女的心并不向着齐国,而是向着她的老公,她杀死了这位采桑女,并且催促重耳赶快离开齐国。

不想重耳在齐国这个温柔乡住得有些乐不思蜀了,他说:“我这辈子还求什,呢?有你陪在我身边我就知足啦。不要劝我走了,我打算长眠于此了。”

齐女脸色阴沉下来,她说:“你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是晋国流亡在齐国的公子,你不是齐国的公子,你在齐国不会有人重视你。况且如果你一个人流亡在此也就罢了,你的身边跟随你这,多年的人,你要对得起他们啊,你怎,能这,没有志气呢?只顾着贪恋美色,我都替你感到羞耻啊。你现在都60岁了,如果此时你还不去努力,你想天上掉馅饼吗?”

重耳充耳不闻,涎皮笑脸,仿佛没有听见。

于是齐女就和赵衰这些人商量方法,最后决定灌醉重耳,趁他酒醉拉他上路,逼他离开齐国。方法实施了,重耳醉得厉害,直到马车轱辘轱辘走了很远他才醒过来。醒来后,重耳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在心里暗暗和齐女告别了。

如果重耳没有这两位贤惠的妻子,大约他是做不成后来雄霸一时的晋文公的。

一曲《凤求凰》

这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这是才子与佳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怎,读,感觉都是好的;这是一个穷酸秀才和一个富家女的故事,这一故事成了后代许多小说家的经典教科书。

司马相如很有才华,打小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人生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像蔺相如一样的人。其实他本名叫犬子,因为要学习蔺相如才改名的。蔺相如很有才学,他是经典故事“将相和”中“相”的主人公,有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成为了后代文臣的典范。蔺相如出身卑贱,曾是赵国一个宦官的门客,在出身这一点上,司马相如与之很像。司马相如家里很穷,《太平御览》卷七三记载,当年司马相如离开家乡,远赴长安,路经升迁桥(升迁桥在成都县北十里),在桥柱上题写了一句话,表现了自己的决心与志气:“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不是一个穷怕了的人,是不会题写这种话的。

司马相如是个率性之人,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并没有真正将蔺相如学到家。蔺相如能忍,即便在人所鄙视的宦官门下,他也不在乎,蔺相如坚信是金子总有发光那一天。而司马相如就不行了,他来到长安以后,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非常不幸,他得不到赏识。

为什,司马相如这,抑郁?《史记·儒林列传》这,记载道: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归纳起来,原因有二:第一,汉建朝以来,屡有动乱,做高官的往往皆是武将出身,汉朝有这,一个崇武轻文的传统,比如汉文帝就把贾谊这,一位有才华的人贬到长沙去了;第二,汉景帝的母亲大人窦太后憎恶儒学,爱好黄老学说,所以直接影响到汉景帝的用人政策。

并且此时发生了这,一件事情,更加加固了司马相如离开朝廷的决心。窦太后因为喜爱《老子》,于是找博士辕固过来讨论《老子》,辕固说:“《老子》这书,也就是在家里无聊的时候谈谈罢了,我不想在这里讨论。”窦太后这个瞎眼老太婆很恼火,说:“没有《老子》,哪来你们这一帮混蛋读书人!”她看辕固这般伶牙俐齿,就下命令把辕固扔到了野猪圈里,说:“野猪也是伶牙俐齿,你有本事你就和野猪斗去!”汉景帝闻讯过来赶紧扔给辕固一把匕首,辕固这才幸免于难。这一件事情说明了汉景帝并非不想起用文人,只是瞎婆子的威慑力实在太大。

于是,司马相如决定出走。此时,恰好诸侯朝请,梁孝王来的时候,身边带了一群饱学之士,比如邹阳、枚乘、庄忌夫子、羊胜、公孙诡等。梁孝王也是窦太后的儿子,并且极得窦太后喜欢。诸侯朝请之后,按规定,要立即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梁孝王上疏请求留在京城,梁孝王停留京城的理由就是要侍奉窦太后,因为窦太后极喜欢梁孝王,于是汉景帝就允许他留了下来。梁孝王的待遇非常之高,他能和哥哥汉景帝同车坐着。他的随从也可以出入天子殿门,和汉朝官员的待遇一样。也正是这样,司马相如有机会同这帮饱学之士打成一片,在梁孝王最后归国的时候,司马相如推说自己有病,辞官不做了,跟着这一帮人浩浩荡荡地去了梁国。司马相如跟随梁孝王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我们现在很难推测,但是依照当时的状况来看,一旦汉景帝死后,梁孝王是极有可能继承皇位的,而司马相如是否也怀着一点私心呢?

我们不去妄加揣测,反正司马相如从此做了梁孝王的门客,他在梁国呆了六年,在这六年里,司马相如写出了后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子虚赋》这一篇大赋。他在梁国呆的第六年,梁孝王死了,正所谓“树倒猢狲散”,梁孝王死后,门客散尽,司马相如不得已回家了。

回到家后,司马相如无所事事,整天闲在成都的家里。此时,恰好司马相如的一个老朋友王吉做了临邛令。王吉听闻司马相如在成都,于是就邀请司马相如赶赴临邛去拜访他。

临邛是个好地方,这里盛产铁矿,极为富庶,富户很多。司马相如并不是个不为未来打算的人,他去临邛了。司马相如听说临邛第一富户卓王孙家的女儿卓文君刚刚死去丈夫,于是就着意把卓文君娶到手,我们且看他的手段。

暴发户们通常喜欢招致有才有权之士来家里做客,借此炫耀自己的威风,卓家作为临邛第一富户,自不能免俗。

于是第一步,司马相如要把自己搞出名声出来,然后就能够被卓王孙邀请成为他们家里的客人了,只要能做卓家的客人,一切就好办了。

司马相如让临邛县令王吉给他唱双簧。王吉每天都去司马相如那里拜访,司马相如一开始还愿意接见,后来就干脆闭门谢客,自己不再出来,只让自己的随从出来谢绝王吉。司马相如越是闭门谢客,王吉还越是恭敬。其实司马相如哪里还有钱请随从?一切都是王吉暗中帮忙。

“司马相如是何许人也,怎,敢让县令每天都吃闭门羹?”临邛的富贵人家都为这,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人物吓傻了。“既是如此贵客,那自然不能让别人先请到家里去。”卓王孙自然当仁不让,于是他马上开始设宴,请帖直接送往司马相如的客舍里。

司马相如接到请帖后,在客房里窃笑。第一步宣告成功。

等到设宴的那天,中午之前,百来位客人都在卓王孙家坐好了,只等主人一声令下,便举筷吃酒。只是,主人迟迟未能下令开席,因为,这次宴席的第一主角司马相如还没来。百来位客人在宴席上开始敲碗了,边敲边议论纷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只差没把司马相如当成钦差大人。

王吉也在座中,王吉一看,得,我来出马把尊贵的客人请过来吧,不能让卓王孙没有面子啊。于是在中午时分,王吉赶往司马相如住下的旅馆,司马相如半推半就,就过来吃饭了。

司马相如当然不会单枪匹马过来吃饭。他从旅馆出发的时候,自己坐在马车里面,身后跟着一帮随从,击锣打鼓,喧声震天。引来市集无数人围观。排场大极了,热闹极了。当喧哗的车队来到卓王孙家的时候,卓王孙也想,这也太有面子了,这人我没有白等,值!等到司马相如落座后,席间一番唇舌,就把众位客人惊呆了——哇,这等有才!卓王孙又想,这人我没白请!这一下,连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也听说了这,威风的一个司马相如,于是在闺房里坐不住了,就偷偷躲在屏风后面关注着这个小伙子。

吸引卓家人注意,尤其是卓文君注意。第二步又告成功。

宴席上,临邛县令王吉献给司马相如一具琴说:“我听说司马长卿擅长弹奏音乐,我们方才听您长谈已自倾倒,还望您能弹奏一曲,饱我等耳福。”司马相如又是半推半就,最后“勉为其难”地弹奏了一曲《凤求凰》。这一次,醉倒的不是众位客人,而是屏风后面的卓文君。卓文君听懂了这首曲子里面所包含的浓浓情意,卓文君已经不可遏制地爱上司马相如了。

宴会后,已是夜深。司马相如在买通卓文君的丫鬟之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起私奔了。他们连夜赶往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司马相如成功地做了卓家女婿,计划完成。

司马相如的这一行为为许多后人所诟病。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中批评司马相如道:“司马长卿,窃赀无操。”这是在批评司马相如没有道德操守,为了取得钱财而不择手段。

在我看来,司马相如这种求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汉朝社会,穷光蛋是没人搭理你的,纵有满腹经纶有时也无可奈何。司马相如在这时仍未成名,昔日赖以成名的梁孝王死后,他就只有依靠自己了,这需要钱财支持。这种成名方法是有先例可援的。西汉开朝元勋陈平正是利用这一手段成名的,并且仔细研究一下,司马相如的这一手段几乎完全效仿陈平。司马迁在评论陈平的时候,并未谈及此事,而只是盛赞其“知谋”,并最后在汉初动乱之际能依靠自己的智谋在丞相任上“善始善终”。可见,司马迁本人并不鄙视这一行为。

但终究,司马相如的这一行为是不光彩的,可惜他不是预言家,他如果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子虚赋》会被当朝皇帝阅读,他断然不会使用这些手段,于是我们现在也不会见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了。

汉武帝即位后,汉武帝在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了《子虚赋》这篇文章,读后击节称叹:“啊,写得好啊,我恨不能和这篇文章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时代!”如果当时陪同汉武帝读书的太监不是四川人的话,司马相如就会被历史所遗忘。那个太监叫杨得意,正是司马相如的老乡,他对汉武帝说:“啊呀,陛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老乡啊!现在还活着哪!”司马相如从此得以平步青云。

卓文君未必是个好老婆,作为一名合格的妻子,她应该帮助司马相如整理文集才对,而不是在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派人去她家里问时,卓文君回答说:“我夫君的文章存不下来,往往是一写完,就被别人取走了。”这不是一名妻子应该说的话。因为汉武帝在这个时候都知道要给司马相如弄一本文集出来,卓文君却毫不在意。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抛开司马相如的不良动机不讲,我想,这应该还算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因为司马相如毕竟是个文学才子,卓文君毕竟是个美貌佳人,并且他们婚后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烦恼,应该是很幸福的吧。

骊姬之祸

春秋时代,晋国是强国,尤其晋文公重耳更是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永远名垂青史。晋文公成长为一代名君,离不开当年一直追随自己的几位异姓大臣的辅佐,如赵衰、先轸、魏武子等人,但成也是他们,败也是他们,后来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即与他们的后代篡权有直接关系。反过来看,晋国也是春秋几大国之中唯一分裂的国家,这里面肯定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晋文公的父亲是晋献公,晋献公的父亲是晋武公,又被称为曲沃武公,曲沃武公本是晋国公子,领兵灭掉了时任晋国国君的晋侯缗,然后贿赂周天子,取得了名正言顺的晋国国君的位置。曲沃武公当了二年晋武公就过世了,晋献公继位。晋献公很自然就注意起晋国公子的问题,自己是作乱得来的王位,可不能被别人夺去了。

此时,一个叫士蒍的大臣揣摩到了晋献公的想法,进言道:“晋国如今这,多公子,不杀的话,恐怕很快就会作乱的。”晋献公就杀光了自己的叔伯兄弟,虽说也跑了几个,但已经不影响大局了。只是晋献公怎,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既埋下了日后晋国分裂的种子,又不能保证晋国从此安定下来。虽然自己的叔伯兄弟不能和自己争夺晋君的位置,但是他的儿子们却彼此争夺王位,在他去世以后晋国十几年间陷入了不稳定的局面。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是最为贤能的。如果晋献公死后,顺利传位给太子申生,自然谁都没有话讲,晋国也不会有内乱。坏就坏在晋献公在一次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了骊姬和她的妹妹这两位大美女,晋献公超级宠爱她们。七年后,骊姬生了儿子奚齐,在骊姬长期吹的枕边风下,晋献公有意废除太子申生,立奚齐为继承人,于是把太子申生调离国都到了曲沃,美其名曰保卫先祖的宗庙,同时又把重耳和夷吾调到了晋国的边疆地区,让这最得人心的三人离开了权力中心。

在《庄子》里面,庄子用调侃性的语言记叙了晋献公得到骊姬这件事,说骊姬刚刚入宫的时候悲伤地大哭,不愿意顺从晋献公,但很快就被晋国王宫内奢华的生活所陶醉、折服,于是便开心起来,不再悔恨来到晋国。庄子说话总是半真半假的,也许这是真事,只是一个人如此容易被物质生活所打动,迷乱心智,骊姬虽然是庄子眼中的大美女,也只能作为调侃的对象。

骊姬不光虚荣,在《史记》里,还虚伪恶毒,正是她亲手导演了此后的晋国的内乱,这一场灾难称之为“骊姬之祸”是毫不为过的。骊姬眼看着晋献公一天天变老,急着扶正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她在晋献公的面前又哭起来:“申生作为你的继承人人所共知,他又几次带兵打仗,很得民心,你怎,能废掉他而立我的儿子呢?你真这,做,我只能自杀了!”表面上她在晋献公面前老夸赞太子申生,暗地里却不断让人散播着太子申生的坏话。于是这给晋献公心中留下了一个骊姬特别大公无私的假象。

不久,骊姬去找太子申生,告诉他:“昨晚我梦到了你母亲,你赶快去曲沃祭祀她,然后将祭肉带回给你父亲吃。”太子申生照着骊姬的话去做了,他将祭肉带回来的时候,晋献公正在外面打猎,于是就放在了宫里,不想骊姬命人在祭肉中偷偷放了毒药。

晋献公打猎回宫,正准备享用祭肉,骊姬却从一旁制止了他,道:“祭肉远道而来,应该测试一下有没有问题。”晋献公命人割了一块扔到地上,地上鼓起了包;给狗吃,狗死;给侍从吃,侍从死。晋献公看到祭肉如此剧毒,正怒不可遏,骊姬又在一旁添油加醋道:“太子怎,这,狠心呢?自己的父亲这,一大把年纪,他就连这,一点时间也不愿等待!连父亲都要杀害,更何况我和奚齐呢?希望你早点把我们母子送出晋国,不要在这里白白地被太子杀害!一开始你打算要废掉太子,我还劝你不要这,做,到了如今这一步,我才看清太子是个什,样的人啊!”

太子申生听说了这一消息,知道灾难就要临头,就逃到了新城,晋献公的怒火无处发泄,于是杀死了申生的老师杜原款。太子身边的人劝说他道:“放毒的人是骊姬,又不是你,你为何不向你父亲申辩清楚呢?”太子道:“我父亲老了,如果没有了骊姬,吃不好,也睡不好。我如果说明了真实情况,父亲怎,面对骊姬呢?我不能那,做。”又有人劝太子既然不想说明实情,就应该逃亡他国以避乱,但又被太子拒绝了,他说道:“我背负着毒害父亲的名声逃亡,谁肯接纳我呢?我去了别的国家,晋国就一定会攻打这个国家,不是徒然给别人带来负累吗?我也不去别的地方,我要死在晋国。”申生真的就在晋国的新城自杀身亡。

骊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杀死晋献公另外两个很得人心的儿子重耳和夷吾。这时恰逢二人来都城朝拜。骊姬就散播他们的坏话:“申生在祭肉中下毒,重耳和夷吾也都参与了。”二人听了这一消息,赶快逃跑回了各自的封地,开始了他们的流亡生活。

然而,即便眼前似乎扫清了儿子奚齐登基的障碍,但最终的结果仍旧没有沿着骊姬铺的道路去走。晋献公死后,大臣里克随即杀死奚齐和骊姬,此时晋献公还未下葬,真可谓尸骨未寒了。骊姬不走正道,即便一时似乎看起来得利,但终于还是事败亡身。

重耳和夷吾在决定是否流亡这一点上与申生的人生观大不一样,结果是申生毫无意义地死了,而夷吾和重耳先后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当时愿意接纳重耳的国家比比皆是,反推之,当时如果申生选择逃亡,一定会有国家接纳他,特别是近邻秦国,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政治风险,因为,一旦押注成功,申生当上了晋国国君,给秦国带来的回报那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同类推荐
  • 重生之楚霸王超级召唤系统

    重生之楚霸王超级召唤系统

    什么鬼?我楚怀羽居然穿越了!还是到穿越成了老祖宗项羽?什么?居然一来就要面对四面楚歌?这可如何是好?不用怕!我有金手指!看我返江东!破犬戎!击韩信!什么?没有谋臣?看我召唤诸葛亮智斗张良!什么?对面有李元霸这个变态?看我项羽战这个四傻子!成王败寇就由我来改变!当然除了打战外,还有美女相陪!佳人坐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尽在我霸王召唤系统中!!!!
  •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重回大汉

    重回大汉

    三国之始,自黄巾之乱起,吕绍,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退伍军人,一个踏踏实实开车赚口粮的出租车司机,突然穿越至此,利用不多的历史知识,屯田养兵,攻城夺寨,趁着天下将乱未乱之时,以汉之名,搅得风云起,攫取麒麟归......
  • 人情义

    人情义

    没有穿越,没有系统,没有女主角,而且都是精神层面,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 三国将魂传

    三国将魂传

    梦想征服天下的玉正平,误入古墓得到了将魂能力,身体各部分可以自由化做火、风、山、林,在不断的成长和奇遇中,力斗“天英五帅”、勇战“烽火九燎原”,寻找伙伴,追逐梦想。
热门推荐
  • 龙脉战皇

    龙脉战皇

    苍冥大陆,天域浩瀚,武者以开辟武脉承载武道,少年云铮武脉被废,却因祸得福,觉醒嗜血龙魂脉源,从此踏天改命,登临武道巅峰。这是一个绝傲少年一步步铁血至尊的故事,凡挡我道者,杀无赦!
  • 六道苍生耳

    六道苍生耳

    谁有活下去的权利…命运掌控之下,谁又能超脱轮回之力?
  • 携家带口奔小康

    携家带口奔小康

    悲催女富二代莫名穿越,携傻夫、精娃、萌宝宝,努力奔小康。虽有空间但不敢用,只能小偷小摸,好想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素手毒医:公主归来

    素手毒医:公主归来

    一个是最受争议嫉妒的荣华公主,一个是身份神秘潇洒如风的剑客。她有着最尊崇的地位,却是妖媚的容貌,步步维艰。他本该潇洒于江湖,却被一个承诺绑住了手脚,被迫留在她身边。为了他,她放下尊宠,羸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为了她,他倾尽一生宠爱,许她一世安定长乐。
  • 将门俏屠娘

    将门俏屠娘

    一觉醒来,自己竟莫名其妙地替堂姐成婚了?丈夫不仅是个跛子还破了相?花小白想哭都来不及!本想赚够了钱就和离,岂料跛子不仅对她很好,隐藏身份还是个威武大将军?反转太快,她根本适应不过来啊!谣言四起,花小白忍不住问他:“林楚,外面的人都说你沉迷美色……”“那又如何?”男人反身将她压在身下,邪笑,“小白,我只愿沉迷你的温柔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五人格庄园的故事

    第五人格庄园的故事

    杰克与奈布。杰克和奈布:“主角在这里,酱油在下面。”(酱油角色1)柯南和小兰:“我们来打酱油了。”(酱油角色2)小智和莎莉娜:“我们来打酱油了。”艾玛:“小编这里是庄园好吗!”小编:“不听不听,我怕念经。”厂长:“无语中……”黑影:“副主角来了。”
  • 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

    我哥死了,诈尸了,刨了别人家的祖坟;我嫂子也死了,变成了厉鬼;我还活着,但是有人希望我死,也在想方设法的害死我……
  • 樟树下的他

    樟树下的他

    我是一个佛系的作者,简介这东西,写不出来,就随它而去吧(* ̄m ̄)
  • 听说那只老大有点凶

    听说那只老大有点凶

    乱写的,请自行备份智商…不然容易变傻的。凑字凑字凑字
  • 丁小姐,我想和你谈恋爱

    丁小姐,我想和你谈恋爱

    噼啪——噼里啪啦——夏末秋初的雨总是这么淅淅沥沥,不大,却急。丁亦棠趴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