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9600000050

第50章 听听戏,下下棋,搓搓麻(1)

古人中爱动的人一般崇尚运动竞技类的活动,如扭扭秧歌、踩踩高跷、踢踢球等,但这些活动对于爱静的人不太适合,他们更喜欢听听戏、下下棋、打打麻将等。

最早的电影,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说到皮影戏,《汉书·外戚传》中还有一个关于皮影起源的故事呢。

话说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有个李夫人,她很得武帝的宠幸,不幸的是这个李夫人身患重病过世了。武帝失去了爱妃,悲痛欲绝,以致连朝政都不想处理了。这时齐国的一名方士李少翁就称,他能够把李贵妃的魂魄调出来与武帝相见。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前些时李少翁出行,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拿着布娃娃玩儿,而娃娃的影像射到了地上,影子就跟真的娃娃一样,于是他就想到了为武帝排忧解难的主意。他在家里用棉帛制成了李贵妃的小人像,然后又给小人的衣服涂上了颜色,手脚都用线穿起来,线的另一侧拴在了木杆上。

这样他就在深夜把武帝请来了,为武帝“招魂”。深宫中很黑,前方只有烛台,烛台后面还有一块方帷布,李少翁在布后面开始控制小人。武帝在另一处观望,就看见了李贵妃的容貌,而且身材也极像,这个李夫人坐在帐中,有时还能走上几步。从此武帝就用这个东西,来寻找自己对李贵妃的回忆。这就是最初的皮影戏,此后,皮影戏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实际上,皮影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中就载有这么一件事,有个客人为周君作画,把画作在了豆荚半透明的薄膜上,这画竟画了三年,周君很生气。客人就对他说,当你把它放在窗户上的时候,阳光直射透过豆荚薄膜,我画的景物自然就呈现在屏风上了,龙蛇车马都画在上面了。这就是最初的投影了,不过它是借助了日光,而且并没有运动的事物,所以也只能算个雏形了。

到了宋代,皮影才成了用于娱乐的游艺活动。像在宋仁宗的时候,民间有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就开始做起了皮影人物,并给人物画了各式的衣服,开始表演历史故事。当时没有电影,所以很多市民经常带着小孩子去看皮影,当时皮影的效果非常生动、逼真,再加上有后台配音演员的配合,更是声情并茂,因此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

最初的皮影其实是纸做的。一般都是用白纸裹成一个小人,再根据想要的人物,给它画上脸孔,穿上衣服,但真正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也就只能照出单色的影像。后来人们发现用兽皮制作成的“影人”,效果会更好一些。于是人们把兽皮削成了薄皮,涂上桐油再雕刻成人物的形状,再衬上有色的纸。这种影人头部和四肢可以灵活摆动,这样艺人在台后就可以操控皮影人。而台下的观众,也可以看到屏幕上生动的演出了。

后来很多人根据皮影戏的原理,甚至直接就用上了自己的双手,双手借助灯光,从而反射出不同的影像,这就更为神奇了。

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皮影更是分出了不同的派别。像华北东部的“东城派”就是流行“驴皮影”,这种皮影就比较小了,雕刻成型后还要涂上桐油,而在西部的“西城派”流行的“牛皮影”则不需要涂桐油,而且牛皮影的外形更大一些。

皮影戏:曹操发兵

千百年来,皮影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清代后期,官府怕民众借助皮影戏在夜间闹事,就禁止了皮影戏的游艺活动。在民国战乱纷飞的年代,皮影更是一蹶不振。而到了如今,千家万户都有了电视,还能经常看电影,传统的皮影事业的发展就受到了更大的阻碍。但是无论怎样,还是挡不住民间的百姓对皮影的喜爱,幽默的表演、生动的影像、特色的声音、有趣的故事,这一切都令人们舍不得抛下皮影。而作为一项传统、有趣的民间游艺活动,皮影艺术更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灵动鲜活的木偶戏

双头木偶

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提到木偶,人们就会想到“傀儡”,的确如此,木偶跟皮影一样,都需要幕后有个人操控,这样才能变得鲜活。而提到木偶戏,在《列子》中还有这么个有趣的故事。

西周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传说他很爱出巡游玩。有一次,在西巡的返途中,一个叫偃师的人求见穆王,并敬献了一个能动的木头人。周穆王仔细观看这个木偶,它和真人也没什么区别,唱歌的时候就会配合着舞蹈,而它的舞蹈还很合乎韵律呢,并能遵从人的意愿行事。周穆王还真的以为是真人在为他跳舞。而在表演即将结束时,木偶的一个动作惹怒了天子,于是就要杀偃师。偃师赶忙上前解释,立即表明这是个假人,它的里面是由革木做成的,虽然从内到外都是假的,但却像极了真人。把它拆给了周穆王,周穆王这才相信。再把它重新组装回去,又变得跟原来一样了。

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实在西周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现了木偶。实际上,木偶应该是起源于陪葬物。远古的人是很讲究殉葬的,而俑就是最常见的陪葬物,像现在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古代人即使没有兵马俑那样的气势,也要拿那么几个入形,俑来陪葬。而俑也是有原型的,它一般是模仿着侏儒的形状做成的。它不仅有人的身形,同时还模仿了人的动作,而傀儡木偶就是“俑”的翻版。

到了汉代,作为一种游艺活动,木偶戏才真正兴盛起来。在古代木偶只有两种功能。第一,木偶戏是一种游艺活动,因此在民间得以传承。像西汉文帝时的大臣贾谊,就曾进言过,建议把木偶戏加进百戏之中,以供表演,后来它还真成了一种有趣的表演活动。所以有的人家办喜宴的时候,还不忘请来一个木偶戏班助兴。第二,木偶戏是丧宴上的活动。很多家在举行丧葬时,也会请木偶戏班来表演,汉代木偶表演成了“丧家之乐”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习俗。

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唐时的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宋代木偶戏较唐丰盛,资料较多。大体呈以下特点:首先,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其次,门类众多,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再次,水平不俗,“如真无二”、“功艺如神”;最后,名家出现,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水傀儡”继承“水转百戏”衣钵,“药发傀儡”似与后世焰火有关,“肉傀儡”是儿童扮演摸拟傀儡,广东乡间还有布袋、铁枝木偶流传。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普及性强,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代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木偶艺术亦水平不俗。从仅存的《朱明优戏序》看,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4),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

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托棍木偶  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丰富的木偶戏,成了民间重要的游艺活动,时至今日仍为百姓们所喜爱。

中国戏曲中的珍品,昆曲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梁辰鱼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同类推荐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热门推荐
  • 福尔摩斯探案集2:最后一案

    福尔摩斯探案集2:最后一案

    本书收录了《海军的协议》《黄脸人》《“格罗利亚司各特”号三桅帆船》《马尔斯格瑞夫礼典》《最后一案》等11篇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书中故事惊险刺激,情节引人入胜。11篇故事各有风格,或神秘诡异,或曲折离奇。在充满异域风情的英伦背景下,由福尔摩斯带领读者拨开迷雾,直击真相。可以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迷不可不读的推理佳作。
  • 禹贡

    禹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沙的建筑者:文集

    沙的建筑者:文集

    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的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家,译介《尤利西斯》第一人。《沙的建筑者》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吴兴华文集,收录了吴兴华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创作的散文、书评与论文共二十五篇。1940—1941年,吴兴华向上海《西洋文学》供稿,前卫地介绍并节译了当时刚刚出版的乔伊斯《菲尼根的醒来》。后又在《新诗》杂志、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等陆续发表中西诗论和文学评论文章,从中可管窥他在中国古代典籍上深厚的学问功底,也可见他自如进出古今中西诗歌渊薮的文学眼界和鉴赏力。
  • 词莂

    词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家中有鬼

    家中有鬼

    小成买回一幅绢画后,家里便不再平静,一幅绢画,到底埋葬了多少秘密?绢画的背后,是一个娇妻对战死疆场的丈夫数千年的执爱与等待!为了帮助她,小成远赴北地,他能否找到已被埋葬了几千年的历史真相,想知道大汉不灭的军魂吗?想知道神秘的九转罗盘吗?此文将带你进入古老的国度……
  • 手段

    手段

    本书故事大气磅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系作家此类作品的扛鼎之作,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既有党内的反腐斗争(以省委书记为代表的忠诚于党的事业、坚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大批先锋分子),还有不畏牺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公安干警、纪检干部(以独臂英雄、公安局长为代表)与黑社会集团进行的殊死搏斗。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 妖医欲归家

    妖医欲归家

    不知何故,跌落另一时空。身是客,路过皆是缘,为寻回自身,救助亲友,无意陷入莫名危险之中。归家之路漫漫,半妖唯有应战。
  • 太虚圣祖

    太虚圣祖

    【火爆玄幻】大道仙宗太上宗主,陨落重生回少年时代。这一世,他还是皇城中一个纨绔少爷,才刚刚做了坏事,贪污了国库……看他如何重补前世遗憾,以惊天之姿崛起!
  • 继续探险(卫斯理珍藏版)

    继续探险(卫斯理珍藏版)

    由于白老大一直不愿意透露白素母亲失踪的秘密,卫斯理与白素继续明查暗访,会见当年主要人物寻找线索。一堆看似无关的片段,逐段拼凑出来后,他们骇然发现,白素母亲的失踪竟与外星人大有关连!更令人震惊的是,卫斯理与白素原来有一个女儿!为何卫斯理从未提及过女儿的事?她与白素母亲可有关係?——倪匡(卫斯理)
  • 星空的畅想

    星空的畅想

    浩瀚的宇宙,璀璨的群星,未知的奥秘在等待我们。别怕,我们有猪脚。一位拥有无数尊称的帝王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他想再重新过一次平凡的生活,可是总有不开眼的极品在制造麻烦。没办法,见一个清理一个,清理干净了,自己的家乡也就安静了。声明:平行宇宙,与现实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