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5300000003

第3章 绪论:正心是此生必修课

《正心—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一书编写的初衷是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对于身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人,在与国际接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自觉树立起一种文化的主体意识,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正心修身,家国天下。保有民族文化特色,铸就国人生命底色,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练就站稳脚跟的定力,立足本心,不被五光十色的外来文化所迷惑,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人的根本。

人格作为一个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学、社会学领域都有对它的不同定义。在伦理学领域,人格通常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品质与行为,相当于人的“品格”;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在法学领域,人格则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全面资格,相当于“人的资格”;在社会学领域,人格是指人的尊严与价值,需要主动去维护和实现。虽然不同学科对“人格”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把人格当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的、根本的规定性。

人格是一个人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人格”一词是近代从日文引进过来的,而日文又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翻译。英文“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含有“面具”的意思。用来说明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又有着不同的角色伦理,这就要求人的言行要与扮演的角色相符。

人格又是文化基因的高度凝聚和集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养成不同的人格。谈论中国人的人格养成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虽然没有“人格养成”这一提法,但就其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则是古已有之。儒、道两家的“修身”基本接近于今天“人格养成”的说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注重的是自我德行的提升。《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给学生的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为人之道就是道德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这是第一位的,置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家庭、学校、社会、书院、文庙、祠堂等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老师、官员、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诸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即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育,也是以问学为主。《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论语》开篇就明确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之教者,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主要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之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能知本末、明善恶、辨是非、示训诫,目的是为了“正人心”,培养人中正无邪的道德品质,找到生命的立足点,以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让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人互敬互爱,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之根本。西方教育的传统是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而治之。学校是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地方,家庭、教堂是西方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教育与国际接轨先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突出本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盲目模仿西方的标准、教学体制以及教学内容。这是现代化教育与国际接轨时所不应该忽略的地方。

本书认为,人格的养成要从正心开始。先有善良之心,而后才有善良之行,才会有善良之人,才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善社会。公民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良好状态取决于每一个公民道德的良好,也就是“大道在人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为己之学、成德之教。为己之学是强调先培养塑造自己的道德心,用“正心”来唤醒良知,以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能自律、有道德的人。《荀子·修身》中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大意是说,君子能够控制物,小人则被物所控制。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不能让人成为物欲的奴隶。而正心是修身的前提,《礼记·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中华文化在关注人“身”的基础上,更重视“心”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正心的学问不仅仅是人格养成的学问,也是社会治理的学问。道德是社会治理得以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自于社会成员道德心的养成,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心意的端正,是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基础。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傅子·正心》)在道德养成中,“正心”居于枢要的地位,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人格的养成为什么要从“正心”开始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有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要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说明思想是把人间变成天堂还是地狱的关键所在。以心为起点,从思想上筑起防线,正心正念,是防患于未然、自律修身、涵养品德、塑造人格的关键。究竟何谓“正心”?“正心”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正心”如何能涵养道德,养成人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完备的正心教育体系,实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梳理,汲取资源,助力今天的人格养成教育。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首先应该重拾传统文化的价值,给予“正心”的学问以足够的重视,把“正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心”的学问挖掘出来,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现代化的诠释,作为提升道德、塑造人格、完善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步伐不协调等瓶颈问题,从根源上解决诸如诚信危机、道德滑坡、伦理乖舛等现象。这些现象看似互不搭界,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皆涉及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养成,也就是人心正不正的问题。可见,“正心”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具有中国主体意识的人格养成的学问,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可以为当代人的人格养成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正心—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一书中,“正心”这一主线贯穿人格养成的始终;八德是人格养成的支柱;诚意、慎独是内在的正心,以教正心是外在的正心;立志、好学、自省、笃行四个步骤是人格养成的方法;成人、成君子、成圣贤是人格养成的目标。书稿以这五部分构成,每个主题之下汇集了历代圣贤的教导、修身的精华,并穿插着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力争深入浅出,钩玄提要,便于读者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书中所表达的不过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浅见和体验,是我们所窥见的古人思想世界里的浮光掠影而已,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与大家分享“正心”的艺术。如果书中的某段话或某句话触动了您,激发了您了解中国圣贤之道和正心修身传统的兴趣,那此书就没有白写。当然,鉴于本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敬请方家指正。

同类推荐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中华歇后语鉴赏

    中华歇后语鉴赏

    本书搜集整理了近1200条歇后语,从出处、注释、语义、故事等方面加以介绍。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国际传播受众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专门著作,也是一本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三大特点:一、对中外国际传播受众的概念、特点、研究演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二、详细介绍定量与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并对互联网受众测量和调研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三、总结归纳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特点、原则和反馈等管理机制,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动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或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热门推荐
  • 传递不灭的文化薪火

    传递不灭的文化薪火

    作为一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西南联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而独具特质的联大校园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联大师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造进行一种历史文化的观照,来透视大学文化形态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 绝颠召唤

    绝颠召唤

    当莫名死亡的宅男碰上新奇的系统??当刺激的抽奖和奇幻的世界发生碰撞!主战职业的蒸蒸日上,辅助职业的日渐衰落。当一个疯狗一样的热门战士人选被所有人看好~他却选择了弱不经风的冷门召唤师:看什么?你这小盾战能抗住我一拳头吗?
  • 龙说

    龙说

    一个神秘的国度,一个强悍的民族;一段传奇般的经历,一段血腥似的征程;他,一个从小就被预言了的奇才;他,一个注定经历万般磨难的少年。他的人生有过平淡,有过曲折,也有过辉煌。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次次的降临在他的身上,他没有屈服,也没有认输,而是顽强的站立了起来。
  • 系统之嫡女复仇

    系统之嫡女复仇

    无防盗门了吗我现在在外面呢吗丁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白牯牛潭(第一部)

    白牯牛潭(第一部)

    本书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讲述了1949年到1959年作者家乡洪湖的一些人和事,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真情实感,用更为贴近现实的手法,写出了农民们的心路历程。为一部不可多得可歌可泣的农民赞歌。全书共四部,本书为第一部。
  • 君临天下

    君临天下

    成亲三年尚未圆房,太子妃萧木槿就是皇宫中的一大笑话。可这天底下聪明人往往活不长久,她呆些又何妨?若能倚呆卖呆,跑出太子府玩上几日,又是何等美妙!当然,能够扮猪吃老虎也是件乐事。一直装呆子也太累,对不?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三国演义》传入日本后流行及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发现),并被根据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学传说特征进行了增补与改造(重构)。还以比较文学的角度将《三国演义》和日本古代文学典籍进行了比较研究。
  • 诡案实录(全册)

    诡案实录(全册)

    本书作者笔下那些沾满鲜血的罪恶,绝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你能想象一个残忍变态的刽子手就藏在你身边的可怕吗?不要问原因,或许在午夜睁眼时,就有一个人用锤子砸向你的脑袋;不要求解释,或许转过一个胡同,就有一个黑影用钢绳死死勒住你的脖子,或用硫酸灌入你的喉咙。作者以他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的8桩离奇凶案,不仅是最血腥的,而且罪犯的狡猾、手段的残忍、处理尸体的怪癖以及整个案件的诡异,每一个案件背后牵扯出来的故事,足够令你惊声尖叫。这些故事,讲出来你也许不会相信,但是一切的诡异确实存在,此刻开始,请随主角的口述,进入那个恐怖的凶手世界,探索那些无法想象的罪恶与残忍。
  • 重生异能大帝

    重生异能大帝

    原本是SSS级异能王的刘宇,受了一次重伤居然重生到自己还没觉醒异能时候的样子,而且重生后和重生前完全不一样,刘宇到底经历了什么? 萌新处女作,请多多支持。 Q群700628417不会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