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3800000002

第2章 神灵与庙会

中国的民间信仰空间既是一个广阔无垠、上下莫测的自然宇宙,又是一个光怪陆离、奇异神秘的幻想世界。人们在这个空间中世代传承着“万物有灵”、“万灵有神”的信仰观念,传播着形形色色对万种神灵无限崇拜的行为方式,而庙会恰恰给其创造了条件,使其相传至今。

1.大同城隍庙会

旧时的大同府,每年从农历五月十一日开始,都要举行为期八天的城隍庙会,这是方圆百里的乡亲们的一次盛会。

传说五月十一日是城隍的诞辰。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开始往这里集中。市内城郊的百姓倒还沉得住气,大多是早晨、上午干活,中午吃过午饭才匆匆出动。而大同周围的应县、浑源、阳高、天镇、广灵、灵邱、怀仁、山阴等地的百姓就辛苦了,他们一大早就套好牲口,老人妇女乘坐着马车,铃铛叮当作响,青壮男子骑着骡马,哼着地方小调,也有不少人结伴而行,有说有唱。

庙会上最隆重的场面是祭祀城隍。五月十一日清早,先要举行祭祀典礼仪式。主祭站在正殿前面,助祭站立在两边,司仪按传统程序主持。当司仪“奏乐”的呼声一落,殿堂内顿时鼓乐齐鸣,磬声叮当。接着主祭纳表、焚香,献上供品,全城文武官员也来磕拜,为城隍祝寿。祭典仪式完毕之后,从各地赶来的善男信女摆上供品,烧香磕头,他们有的求子、求寿,有的是许愿、还愿,有的人为了表示对城隍的虔诚,甚至口衔牲口的嚼环,背压马鞍,从城隍庙外爬到庙内献上绸缎等物品。祭祀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大殿前焚化香纸的铁灰炉高达4米,燃起的锡箔火焰直冲云天。东西两廓十殿阎王及鬼判前的香炉里也是火光闪烁,烟火弥漫。所有的祭献物品都放在天盘上。天盘上的绸袍等成堆累起,酒肉、糕点等祭品越来越多,布施的钱数目可观,这时专管清理祭品的人,就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库房去。

庙会的组织机构最早叫“城圣神”,民国初年改称为“盖城社”。每年庙会之前,由大同绅商各界推选出有财产、有名望的头面人物数十名担任神社的会首,由会首中推选出一人任主祭,若干人任助祭。庙会结束后,选出下届新会首,由神社鼓乐喧天地把请帖送到新会首门上,这些新会首自然是非常荣耀的。

祭祀城隍的活动由来已久。周朝除夕要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城”和“隍”。在古代,“城”是指城墙,“隍”是无水的城堑。它们本来是防御战争的实体,在人类自身能力极为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自然界无知的崇拜、恐惧和迷信,为了增强防御的精神力量,就赋予它们以神的品格,把它们当作守护城池的神。据《续道藏》记载,道教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认为城隍的职能有二:一是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使百姓丰衣足食;二是能掌管生死,为管领亡魂之神。唐朝以后,封建统治森严,百姓涂炭,各地把为民办事的清官称为“民之父母”“闾里屏障”,愿他们长留人间,造福人民。所以,他们死后也被百姓抬出来作为城隍。唐宋时期,各地以有功于此的人为城隍,祭祀城隍的活动遍及全国。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颇感兴趣,且认为前人对城隍的说法和祭法,不够严肃和隆重,于是重新钦定“城隍神的封号爵级”:京师城隍为帝;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秩二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官秩四品。规定各级城隍冠带礼服也有差别。这一切完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使城隍庙宇像官府衙门一样阴森可怖。御用道教也附会出一套理论,宣扬城隍老爷有权拘捕活人到阴间,死人的“阴魂”首先要到城隍庙去受审,更增加了城隍的神威,大同府的城隍也不例外,那些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对城隍至诚至敬。尤其是各州县的人们都要在本州县的城隍前供献祭祀后,才可到大同府的城隍庙里祈求,还愿,不准越级。据说,大同府的城隍有制约各州县城隍的权力。

庙会也是规模盛大的商贸交易会。在庙的附近空场中,街道旁,估衣、头戴、玩具、香表、杂货、地方小吃、农副产品、骡马牲畜,各类货物齐备,应有尽有。庙会期间,各路戏班也前来演出,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台戏”。还有练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等民间娱乐杂耍。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对城隍的敬畏愈加淡薄,城隍的偶像作用也不复存在,但借庙会期间进行物资交流、买卖牲灵的习俗仍沿袭至今。

大同人赶庙会俗称“踩青逛唱”。每年初夏,当大同附近的南庙、水泉湾、阳和坡、雷公庙、云冈、观音庙、曹夫庙等地举行庙会期间,市里的人们都闻风而动,争相出城,借赶会之际观赏田野风光,当地人称之为“踩青逛唱”。

由于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道路随山势而崎岖弯转,人们外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各种车辆,有“京轿车”“四飞檐”“二驴轿车”“二套马车”“大马车”“席篷大车”等等,也有骑驴骑马,或者徒步行走的。不少人家都是阖家出动。临走前,准备好酒饭,带上碗筷、水果、糕点等。沿途车辆相连,人欢马叫,比春节走亲戚还要热闹。

到达目的地后,车辆按次序一字排开,存放起来。有的就地撑竿搭起帐篷,有的打开旱伞作为休息的场所。老人们到庙会上烧香祈祷;中年人逛庙会、看戏、买小吃;小孩们到处捕捉蝴蝶、蚂蚱或结伴嬉戏;姑娘们四处采摘新鲜的花草或地椒,填充香囊。待到正午,各家都在野外就餐,有的打开携带的面食、饮料,有的用石头砖块垒起临时锅灶,生火煮食。小伙子们借此机会凑在一起猜拳行令,乐户歌手奏乐歌唱。有的青年人留意物色对象,寻找配偶,那些情投意合者则双双结伴走向地边山旁窃窃私语。吃过午饭,有余兴未尽者还要等到天黑看戏,大多数人则准备动身回城。在返回城的路上,有着一场精彩、壮观的车马赛,叫做“插车”。各种车马上路之后,车倌长鞭一甩,“噼啪”作响,马儿奋蹄驰骋,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富有人家乘坐着较豪华的车子,套着高头大马,插上车后,回去另外赏给车倌酒钱,如果是租雇的车辆,插上车后,也另增加车费。骏马驽马在这要决出雌雄,赶车高手、孬手也在这里分出高低。因而这是一场惊险奇特、置性命于不顾的争夺赛。最神气的是车倌,他们坐在车辕上,精神抖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扬鞭催马。到关键时刻,他们就一边上车,一边脱下白色的开襟褂子,露出了红主腰、红腰带,远远看去格外英俊,当地有段顺口溜说道:“红主腰,红腰带,外穿白褂敞开卿怀,腰上别着大烟袋,大鞭一甩跑起来。”穿红主腰,这是大同人特有的衣着服饰习俗。红主腰类似今天的坎肩,冬为棉,夏为单,春秋为夹,黄里红面。它由腰身、背搭、搭帘三部分缀合而成,腰身为长方形,正中与背搭相连,搭帘又与背搭相连。穿着时紧裹腰身。前面有一排桃扣,将搭帘从肩上搭至胸前,扣在联扣上,与女式背带裤的上身相仿。这种红主腰式样独特,新鲜夺目,又甚为保暖,为当地人所喜爱。而车倌们穿着它,当风儿把白衫撩起,马车飞快奔驰,更显得英姿飒爽,气度非凡。车到城关,男女老少守候在街道两旁,观看踩青归来的盛况,称为“赶小会”。人们为跑在前面的车辆喝彩叫好,品评着每辆车子。车上的人也笑逐颜开,欢声笑语,一派热闹景象。

大同历史古老,从地理环境考察属于中原农耕文化圈与北方游牧文化圈交接的边缘地带,这里多雄关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取中原的必经之地,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汇聚,受游牧民族影响较大,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踩青逛唱”活动中的马车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带人民粗犷、豪放、尚武好强的习俗风尚。

2.河北赵县铁佛寺庙会

“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秀才营的铁菩萨,枣强的玉皇大。”这首民谣至今仍在河北平原广泛流传。“秀才营的铁菩萨”指的是赵县秀才营的三尊铁佛。

秀才营位于河北赵县东滹沱河古道,赵县、宁晋、辛集、晋县的交界处。该村东南隅,树木参天,杞柳、果树成行,风景异常秀丽。就在这树木丛中,有一座方圆百里数一数二的大寺院,这就是铁佛寺。

关于铁佛寺的来历,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四子朱棣为夺取王位,组织“靖难军”进行“燕王扫北”。经过三年内战,终于在1403年攻下南京,自立为帝,改年号为“永乐”。他取得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将国都迁往燕地。在哪里建都好呢?朱棣带领其军师、文武大臣和风水先生来到河北一带查找帝王福地。一天朱棣一行来到秀才营村东南三里处的“九龙口”(这里有九条道路交接,故名)。说起这“九龙口”,“九”与“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九五之尊”“真龙天子”等把“九”与“龙”同至尊的皇帝等同起来。在一般老百姓那里,人们也常用“九”或“龙”讨个彩头与吉利,常说“天长地久”“乘龙快婿”等等。因此,在中国乡村很多地方都有九龙口这样的地名。朱棣见这里树木参天,风景秀丽,可谓难得的一处风水宝地,心想:在这里建京城再好不过,于是决定在九龙口盖金銮殿。不料,第二天发现从地下冒出三尊大铁佛。佛爷占了地方,燕王认为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后来只好改在北京修建金銮殿,在九龙口三尊铁佛处修起寺院,称铁佛寺。

早先,铁佛寺内有五座大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内供奉皇姑、铁佛、干佛、药王、圣母。其中以铁佛殿最为壮观,也是全寺的精华。铁佛殿建筑风格独特,起脊大殿间,青石台阶九级,红墙碧瓦,上有显示威猛的海马、狮子等装饰品,前额是虎头下架,斗拱密布,檐牙龙舞,庄严肃穆,令人望而起敬。殿内画栋雕梁,丹垩精工,三尊铁佛端坐正中,合掌当胸,慈眉善目,十八罗汉东西旁坐,泥金雕塑技艺精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有九座小庙,为斑疹、瘟神、眼光、睡宫、麦王、大圣、玉兰老母、南海大士、送子观音等,或附于大殿之侧,或独立寺院当中,面南面北,坐东坐西,错落有致,各具风采。院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布局十分得体。传说是农历四月初十出现了三尊铁佛,因此每年这一天要“过响”(赶庙会),前后演戏四天。为招待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各村建立的茶棚总共不下数十座。此外,商贩、买卖人搭起的洋布棚、伙食棚绵延数里之遥,摆摊的、流动叫卖的及赶庙的三教九流,一时间人山人海,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品交易市场。此情此景延续了数百年,直至七七事变后,兴盛的铁佛寺毁于战火。

现如今,适逢盛世,人们又想起了当年铁佛寺盛会,于是铁佛寺庙会又自发地恢复了。近几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至十二日,四村八乡的群众,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踩高跷的,有打扇鼓的,有杂技魔术,有曲艺说唱,大戏小曲等民间社火云集铁佛寺旧址,临近几个村的茶棚会也在铁佛寺的废墟上搭起茶棚,供上佛像。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铁佛寺庙会的茶棚,不仅仅是一个供茶棚会成员行善的空间,为香客提供茶水和饭食的地方,它也是人们临时搭建的供人们求神拜佛进行人神沟通和交流的神圣空间。在香客与茶棚之间,同样存在世俗的互惠交换。茶棚为香客提供休憩、饭食,香客除象征性给少量斋钱外,主要以向该茶棚的神灵给香油钱的方式,回报茶棚。

如今,没有了铁佛寺等庙宇,茶棚便代替了庙宇的角色,如漕村茶棚会即仿效铁佛寺旧有相应殿宇布局形制搭建,挂放神马。除了建铁佛殿外,另又搭建老母殿、三官庙、药王殿等。设置不同形式的神马,供奉神灵及在主祀神案前放一个功德箱。当时,搭建了不少茶棚,如大夫村的“公善奉行”茶棚会、老茶棚会、东会南老母会、玉皇会、铁佛寺殿南茶棚会及积善堂茶棚会等。每个茶棚会都有会首,由于茶棚会中的人并不全是虔诚的信仰者,常因棚址及经济利益等问题发生矛盾。

各个茶棚会招来了不少善男信女,出钱资助,茶棚会又用这笔收入请来了大戏和马戏团、歌舞队、电影录像队等为庙会助兴。国营商业、个体商户、小商贩都赶来设摊摆点做买卖,布匹、衣服、日用百货、饮食瓜果、农机具化肥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无数摊点,组成了几道街,形成了一个繁华的物资交流大会。

3.河北安国药王庙会

安国县古称祁州,位于冀中平原,距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不远,地理形势颇为优越。安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药材加工和种植业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

安国药市的发展,源于药王庙的建立。药王为东汉开国功臣邳彤。邳彤,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属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曾任曲阳郡太守。此人能文善武,精通医理,遐迩闻名,殁后葬于安国南关,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追封为灵贶侯,并建庙祭祀。明嘉靖年间扩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

药王庙坐东向西,建筑有牌楼、山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并竖立高27米铁旗杆两根。门内有马殿、钟鼓楼、药王墓亭、大殿及后殿等,庙宇雕梁画栋。相传,宋秦王赵德芳病重时,邳彤曾显灵治愈,于是建庙祀之。从此药王影响与日俱增,善男信女祈之者盛。安国药市则由最初药王庙的香火会发展而来。

元朝末年,庙会药物交流量不断增加,形成地方性药市。到明清时期,安国药市日趋繁荣,庙会也由一年一次发展为春秋各一次。各地药商云集,安国药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药市。清道光年间,安国药市发展到鼎盛时期,参加交易的地域东濒沿海,西达新疆、甘肃、陕西,南至广西、台湾,北至东北各地。俄罗斯、印度、日本、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国的客商也不远万里,远涉而来。

各地药商在往来经营中,为行动之便,逐步按地区或经营药材的类别,自然形成了帮会组织。清同治四年(1865)的庙碑记载:“凡客商载货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

所记十三帮是:京通卫帮、关东帮、山东帮、山西帮、古北口帮、江西帮、西北口帮、宁波帮、陕西帮、怀帮、广帮、亳州帮、武安帮。关东帮是十三帮中的大帮,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一带药商,每年赶庙来安国的有210多户,1000多辆大车,在同一个时辰进城,骏马嘶鸣,浩浩荡荡,场面颇为壮观。

除药市之外,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前后为祭祀“药王”邳彤的庙会。旧时庙会期间,有抬药王像游行的活动,亦有久病不愈者之家属前往烧香、祈祷赐药的,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在庙对面的草台子上还上演着酬神的戏剧,一直唱到庙会结束。剧种以河北梆子、安国老调、吹歌为主,观众有些青少年,但自然还以老年人居多。

中国的许多庙会都是佛、道与民间信仰杂糅其间的情状,而民间信仰的迎神酬神活动往往与佛道仪式相结合,安国药王庙会也是如此。庙会期间,有来自深泽的念经团,来念《上香十二月》《药王赞》经文;来自保定满城灵山普渡寺的居士来做法事,念《大悲咒》等。

这里人们自发组织的各种求神、祷告、娱神、朝拜的仪式更是络绎不绝。赶庙的人来庙里上供、烧香、叩头。有烧“一道书”许愿的,有搭香山还愿的,有在药王墓前求药的,有在“黄金山”(纸叠的金银元宝搭成的山形)燃尽时即兴唱赞词的,同时还有老年男子组成的安国“空竹队”前来表演,身着红色服装的老年妇女的红腰鼓队也来助兴,真是娱神又娱人。当时药王庙的大殿与南北侧殿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在药王庙内,人们在跪拜神像后,相继用手去抚摩神像,然后再用手抚摩自己身体各处,感到哪里有病就按哪里,祈求药王能祛病、治病。这类似于巫术里的交感巫术,也是一种常在庙会出现的活动。另外还有人在进献给药王的供品、袍子上用红纸或红布条写上赠词、留言等,表达许愿、还愿的心情。

近代,随着医药业的崛起,安国庙会已由单纯的祭祀活动,转变为商业性药材选购集市贸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之一。作为民俗文化与地方经济的有力结合,安国庙会互利互惠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庙会中很具有典型性,它不仅有利于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的传承,而且由于当地政府的合理利用与引导,使庙会与地方药业经济紧密结合,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每逢庙会,一片药海,全国各地药商纷至沓来,经销药材者甚众,情景很是壮观,有诗称颂:四月十八药王会,各路神仙暗中随,千金祈求回春味,更向安国说药魁。

4.北京雍和宫庙会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喇嘛庙,历来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雍和宫庙会,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祈愿法会”,期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举行“跳布扎”,老北京人俗称为“打鬼”,民间也有称之为“跳神”或“跳鬼”的。喇嘛是藏语的音译。翻译成汉语是“最胜无上”的意思,是对僧侣的尊称。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支,传播于藏族和蒙古族居住的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四派。格鲁派因其衣黄,故称“黄教”。“跳布扎”是黄教喇嘛特有的一种宗教活动。跳布扎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驱魔散祟”的意思。每年举行一次跳布扎,就可以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北京过去共有三十二座喇嘛庙,每年举行跳布扎的有德胜门外的慈度寺,俗称黑寺;安定门外的普净寺,俗称黄寺;西安门内的旃檀寺和雍和宫四处。旃檀寺是正月初八日和初九日,1900年寺被八国联军焚毁,没有再恢复。黄寺是正月十五和十六;黑寺是正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雍和宫是正月二十九和三十,如遇正月是小月,就提前一天。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新桥之北路东。原是清康熙皇帝之四子,雍亲王胤禛的府邸,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登基做了皇帝,搬进皇宫去住,这里便成为出过皇帝的所谓“潜龙旧邸”,而乾隆皇帝又是在这个府第出生的,按封建规制,别人不能再住。雍正朝时这里曾是雍正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的所在地。有关雍正帝死因的种种传说,很多都与雍和宫有关。雍正帝曾把府第的大半赐给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作为黄教上院。雍正三年(1725)赐名为“雍和宫”。雍正死后,灵柩就停在雍和宫,遂将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瓦易为黄琉璃瓦。雍正埋入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后,曾把他的影像供在永佑殿内。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为喇嘛庙。

雍和宫规模很大,殿堂巍峨、佛像庄严。山门前有广场,广场南端是一座雕砖大影壁。北、东、西三面各有一座油漆得金碧辉煌的高大牌楼,北面的这座牌楼是四柱九楼,在牌楼中是少见的。东、西两座牌楼是四柱七楼。牌楼之北有一条又宽又长的通道直达山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正殿(即原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最后是万佛阁,俗称大佛殿。各正殿东、西两侧均有配殿。在中轴线之东,有一所书院,名太和斋,斋东有室曰五福堂,斋西有海棠院,院西有楼曰祝龄坛,前面还有观音殿以及众喇嘛的生活用房。雍和宫各殿内有很多铜铸丝绣的佛像;天王殿后院内铸造精美的大铜鼎;法轮殿内宗喀巴像后,用紫檀木雕成的罗汉山以及山上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五百罗汉;万佛阁中地上高十八米,地下埋藏八米,用整棵白檀木雕成弥勒佛立像等,都是极为宝贵的宗教文物和艺术珍品。

1949年以前,雍和宫每年举行一次跳布扎,俗称“打鬼”。后来由于雍和宫的喇嘛人数不够,就把黄寺和黑寺的喇嘛请来参加。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排练,服装、道具也很陈旧,跳起来也是参差不齐。即使如此,参观的人还是异常踊跃,从北新桥往北一看,是万头攒动,街满衢平,庙内更是比肩摩踵,水泄不通。各种小贩也赶来摆摊售货,庙内钟磬齐鸣,庙内庙外人声嘈杂,热闹非常。

清代统治者把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安抚边疆的手段,对宗教活动极为重视,雍和宫在跳布扎时,皇帝还派王公大臣观礼。《燕京岁时记》云:“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临之,亦圣人朝服阼阶之命意。”

雍和宫的跳布扎分三天举行,正月二十九早晨举行一次,叫“演鬼”,等于现在剧团排了一个新戏,在公演前的彩排。正月三十从中午开始正式跳布扎,需要三个多小时。二月初一早晨凡参加跳布扎的喇嘛绕雍和宫一周叫“绕寺”,至此跳布扎结束。跳布扎是舞蹈、音乐、诵经三位一体,舞者扮演鬼、怪、魔、佛等最少也得五六十人。乐队的乐器有大号筒、大铙、大钹、大鼓、唢呐、九音锣等,需二十余人。诵经者人数不限,越多越好。以舞蹈为主,舞者身穿五彩缤纷的舞衣,头戴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面具,手持不同的道具。配合音乐和诵经声翩翩起舞,气氛热烈。

跳布扎共分十三幕。

第一幕“跳白鬼”,四个小喇嘛身穿白色短衣裤,头戴白色骷髅面具。这一幕前半场叫“净坛”,实际上是打场子。四个白鬼都拿一个小布口袋,内装白土子,白土子叫“煞气”。观众谁不往后退,就往谁身上撒白土子,据说撒到谁身上谁晦气,观众都纷纷往后退,场子就腾出来了。乐队由天王殿出来,坐在场子四周,开始奏乐,四个白鬼把口袋换成一根短木棍,随着音乐舞起来。

第二幕“跳黑鬼”,四个小喇嘛穿黑色短衣裤,戴黑色骷髅面具,在四个白鬼跳得热闹的时候,由天王殿中出来加入同舞,白鬼随即下,稍停白鬼又上加入同舞。

第三幕“跳螺神”,四个大喇嘛穿着绣花长袍,戴着面目丑恶,却是笑脸,头上扣着一个墨绿色螺壳的面具,在黑、白八个鬼舞到高潮时,由天王殿蹦蹦跳跳地出来加入同舞。也和第二幕一样,同舞一回黑、白鬼下,稍停再上,十二个人同舞。

第四幕“跳蝶仙”,四个喇嘛穿绣花紧身小袄、绣花裙子,头戴圆眼巨嘴,两个耳朵好似蝴蝶翅膀一样的面具,在黑、白鬼和螺神同舞时,由天王殿内张着双臂,似飞翔一样跑到场子中央,黑、白鬼,螺神下,稍停又上同舞。

第三幕的螺神和第四幕的蝶仙,可以各上四个,也可各上八个,上四个叫半班,上八个叫全班。据说前四幕是表示埋在地下的枯骨,水中的水族、陆上的昆虫,知道要驱魔除祟了,一个个都高兴得跳起来。这前四幕可以算跳布扎的序幕。

在第四幕进入尾声,雍和宫的大喇嘛陪着皇帝派来的王公大臣等才出来,坐在特为他们准备的黄缎坐垫上观礼。

第五幕“跳金刚”,四个喇嘛穿彩绣大袍、彩绣披肩,头上分别戴着狮、象、犼、夜叉形的面具,双耳挂大铜耳环,头上是骷髅五佛冠,样子狰狞可怕。他们上场后,黑、白鬼,螺神,蝶仙都退场。四位金刚类似京剧武将起霸的动作在场上舞起来。四金刚上场是释迦牟尼佛派他们来捉鬼了。

第六幕“跳星神”,出场的星神可多可少。最少是四位,叫四星神,其中两位穿绣花长袍、五彩绣花披肩,叫“文星”,另两位穿铠甲,叫“武星”。多的出场十位,叫“天干”,出场十二位,叫“十二地支”,最多的出场二十八位,叫“二十八宿”。所有星神都戴狰狞可怕的三只眼的面具,由天王殿里出来,加入金刚的行列同舞。意思是释迦牟尼佛见金刚没有捉住鬼,又派星神来助战。

第七幕“跳天王”,天王就是佛教寺院天王殿里,东、西两侧分别拿着宝剑、宝伞、琵琶、蛇的四大天王。四位天王身穿平金绣花铠甲,面具也是环眼、巨口,很狰狞可怖。由天王殿出来,加入金刚、星神的行列,有时群舞,有时独舞。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又派天王来助战。不但没有捉住魔王,到现在魔王一直还没有露面。

第八幕“跳护法神”。护法神即大威德金刚一类的欢喜佛,但不裸体。护法神出场八、十二、十六位都行。穿不同颜色的绣袍,头戴狮、象、虎、豹、牛、狗等形的面具,由戴牛头者为首,从天王殿里出来加入金刚、星神的舞蹈队伍里,群舞一回,又从天王殿里出来一个戴梅花鹿头面具的人。这个梅花鹿就是要擒拿的魔王。这时凡出场的金刚,星神,黑、白鬼等全部把梅花鹿团团围住,群舞一阵之后,还是没有把魔王捉住。

第九幕“跳白救度”,白救度即观世音菩萨,穿白绣花衣、白绣花披肩,头戴大檐带宝光的帽子,不戴面具。由天王殿里出来加入群舞,这时梅花鹿又出现在场上,观世音见魔王出来了,把身子一抖,立刻由天王殿里又出来十二位同样装束的人,这是观世音的化身。十三位菩萨以及天王、星神、护法神等全都出场,把魔王团团围在中间,但魔王又跑了。

第十幕“跳绿救度”,即文殊菩萨,其装束和白救度一样,只是全身都是绿色,也出现十二个化身。白、绿救度是跳布扎中不戴面具的角色。这么多的菩萨、金刚、护法,还是对魔王奈何不得,魔王又跑掉了。这时场上所有角色暂退。

第十一幕“跳弥勒”,俗称“捉鬼”。弥勒佛就是那位露胸袒肚、大腹便便、满脸堆笑的胖和尚。上场的弥勒共七位,一大六小,大弥勒身穿黄缎子绣花袍、黄披肩。黄颜色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人间只有皇帝能穿用,能穿黄袍的佛,法力当然也是很高的。六位小弥勒身穿绣花长袍。弥勒的面具是跳布扎中看了唯一使人不恐怖的面具。上场后,六位小弥勒围着大弥勒跳舞。魔王又出现了,星神、菩萨、蝶仙、螺神都跟着出场,把魔王围在中心,舞蹈几个回合,在弥勒佛法力的威慑下,众星神、金刚等用绳子把梅花鹿捆绑起来,这说明只有佛的力量才能治伏魔王,为民除害。

第十二幕“斩鬼”,俗称“打鬼”。在梅花鹿被捉住以后,带进天王殿,在场的喇嘛在鼓乐声中高声念起经来。这时,有两位不化装的黄衣喇嘛抬着一个三角形大木匣子,由天王殿里出来,把匣子放在场子中央,揭开匣子盖,里面躺着一个用油面塑制的裸体男人,两臂左右伸直,面人的头、手、脚、腹等九个部位,用九个镀金的大铜钉钉在匣子里,表明变成梅花鹿的魔王现了原形,被释迦牟尼佛钉在三角钵里。大弥勒佛把一个金刚杵形柄的月牙斧交给一位金刚。同时念经的声更高了,乐声更响了,除拿斧的金刚外,其余在场的都围着三角钵欢快地舞起来,金刚用月牙斧把面人的脑袋砍下来,说明魔王被杀了。

第十三幕“送祟”,面人被斩之后,场上跳舞的、奏乐的、念经的更加热烈,似在庆祝胜利。这时又有两位黄衣喇嘛由法轮出来,抬着一个三角架子,架子顶端是一个骷髅头,下面插着一支箭,意思是不但魔王的形体被斩了,魔王的灵魂也被释迦牟尼佛用金纰箭钉住。两位喇嘛抬着架子,在众喇嘛的簇拥下,走出昭泰门,在门外广场用火燃化。表示祸国殃民的魔王被彻底消灭了,再也不会扰民为害了,跳布扎的舞蹈至此结束。

“绕寺”是跳布扎的尾声,在二月初一清晨举行。绕寺时的前导是两面开道锣,后面是旗牌伞扇等执事和乐队,再后是跳布扎的星神、金刚等全部角色,最后是雍和宫的主持、活佛等大喇嘛,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由天王殿前出发,出昭泰门,由广场往南经“四衢净辟”牌楼从东边门出去,往北往西再往南,由广场西门进入经“十地圆通”牌楼庙内,再回到天王殿。至此跳布扎的活动全部结束。民国以来雍和宫的经费不足,跳布扎也在简化,绕寺也不在二月初一举行,而是在十三幕结束之后,紧接着就绕寺。后来干脆不出寺了,绕法轮殿一周代替了绕寺。

雍和宫最后一次跳布扎是1956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唯一的一次。这次跳布扎经过充分准备,从内蒙古自治区请来几位熟悉跳布扎音乐舞蹈的老喇嘛,排练几个月,对面具、服装、道具、音乐进行了整修和补充。这次跳布扎也是近若干年来水平最高的一次,由于训练有素,舞蹈动作规范优美,舞蹈、音乐、诵经三者配合默契。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地点也由天王殿前移到昭泰门外的广场上,场地扩大了许多,还是满足不了参观者的要求。遗憾的是这次跳布扎既没有拍个纪录片留下影像资料,也没有录音留下音响资料。

雍和宫跳布扎的乐谱在十年浩劫中被焚毁。所幸的是,有些老喇嘛对舞蹈动作、音乐都还记得。所用的全部面具、服装、道具、乐器都完整无缺地保存着。

雍和宫一年一度的祈愿法会,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那时达到“万家空巷”之况,雍和宫院内人海如潮,人头攒动,喧哗热闹之极。

在庙会上,有许多大众性娱乐活动如套圈、听蓄音器、八音盒及拉洋片、小电影等,还有卖小孩玩具的如扑扑噔儿、糖人儿和大串山里红(可挂在脖子上)。另外雍和宫庙会上卖的面具与其他庙会不同。其他庙会玩具摊上卖的面具大多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关云长、张飞等传统人物脸谱,而雍和宫庙会卖的面具却是与庙里喇嘛打鬼时戴的面具相似。摊贩叫卖声吸引众多围观的儿童,此外小吃摊、杂物摊等相互的吆喝声不断,使庙会形成了一道繁杂的景象。

5.北京白云观庙会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素来享有“全真十方丛林”“北方第一大观”的盛誉。白云观庙会自元朝开始出现,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定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开庙。

白云观在北京西便门外二里余,即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始建于唐,名天长观,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云:唐玄宗为斋心道教,奉祀老子建此观。金代改名为太极宫。元代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长春真人丘处机,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赏识,命他主持该宫,并易名为长春宫,丘处机死后,遗蜕即葬于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长春宫毁于兵火,将其下院白云观加以扩建,即为今之白云观。此后历代不断修缮,现存殿堂为清代建筑。

白云观规模宏大,殿堂巍峨,坐北朝南,临街为一座四柱七楼金碧辉煌的大牌楼。牌楼之南,隔街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照壁,照壁上镶嵌着“万古长春”四个用绿琉璃烧制的大字,传说这四个字出自长春真人之手,字体浑厚,颇有功力。牌楼之北是石拱雕花的山门,牌楼与山门之间是一个小广场,两侧有配房。山门里是一座汉白玉石拱桥,俗称“窝风桥”。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有五层殿。第一层殿为“灵官殿”,供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王善。第二层殿为“玉历长春殿”,供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第三层殿为“老律堂”,供全真道七位真人丘处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用、孙不二。第四层殿是“丘祖殿”,供长春真人丘处机。据传丘死后,遗骸即葬在此殿的塑像下。第五层殿为二层楼建筑,上层曰“三清阁”,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并藏有明正统年间刊印的一部《道藏》共五千三百五十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文献。下层曰“四御殿”,供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中轴线上各殿内的塑像,均为旧塑,还是传统技法,有较高的水平。各层正殿两侧均有配殿。

四御殿之后是后花园,名曰“云集园”。花园入口处的门楣上悬挂“小蓬莱”匾一方。园中主要建筑有云集山房、戒台、退居楼、云华仙馆等,园中堆砌假山三座,山上建“友鹤”“妙香”二亭。楼馆之间有游廊连接,曲折幽深,树木葱郁,花草繁茂,颇有江南园林风光。白云观的这座后花园,是慈禧太后的副总管太监刘诚印捐白银二万两修建的。

后花园还有一景叫“小灵山”。白云观历年打碎的瓷器都不扔掉,道士在外云游,看到名贵瓷器的残片也带回观中,以示道家爱惜万物之心。观中把这些碎瓷片堆砌成一座高约一米多,长约两三米的一座假山,名曰“小灵山”,俗称“瓷儿山”。《京华春梦录》中也说:“小灵山者,在观东,以碎瓷砌成。”在堆砌时,凡带年款的器物,所有的年款都朝外,以便参观欣赏。尽管都是碎瓷片,但因其中不乏历代名窑中的珍品,也十分难得。小灵山不仅吸引了瓷器爱好者前来观赏研究,也是一些善男信女朝拜的对象,到“山”前磕头烧香者大有人在。小灵山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毁,因无材料无法恢复。

此外,东、西两路还有八仙殿、吕祖殿、碧霞元君殿、元辰殿、斗姆殿、南极殿、火神殿、葛仙殿、罗公殿等殿堂,供奉着众多的神仙,可谓是神仙大聚会。另有供道士居住生活的房舍,及放生圈、菜园子等。

白云观正月开庙,人们在逛白云观庙会期间,有几处最有特点的风俗奇景,极值得游览,探个究竟。

摸石猴

香客和逛庙会的善男信女在进山门时,都要去摸摸山门上的石猴,这是“神仙本无踪,只留神猴在观中”——白云观三间山门,每个门洞都是汉白玉石雕花拱券,中间门洞石拱券东侧下端,在花纹中间雕刻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猴子,样子活泼可爱。传说用手摸一下这只小猴子,凡患风湿引起的疾病,即可康复。有的更具体地说,患腰疼的摸摸石猴的腰,患腿疼的摸摸石猴的腿,即可手到病除,立见功效。游人到此争相抚摸,谁也不问是否有效,去一次摸一次,有病的摸,没病的也摸,日久天长,小石猴被摸得润滑如脂,光亮似镜。摸石猴成了逛白云观的第一个景观。

现在谁也不相信摸石猴可以疗疾治病了,但到白云观游览的人,还是都来抚摸一番。笔者去北京白云观时就曾摸过这个“神石猴”,据家父讲他在儿时曾多次摸过石猴,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为出版社校点《全真七子传》时,还特意去白云观拜访道长,唠起这个奇特的石猴,道长说,白云观除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这两只猴子一在山门西侧撇山影壁的须弥座上,一在南极殿前的石碑座上,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

打金钱眼

白云观山门里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下无河更无水,只是一个石砌长方形大炕。这座不大的石桥还颇有点来历。传说当年长春真人因为求雨与一位长老斗法,长老法术不灵败在长春真人手下,怀恨在心,就在白云观之西修了一座庙,起名叫“西风寺”,寓“西风吹散白云”之意,以克制白云观。长春真人洞悉其意,就在白云观东边假山上修了一个“降风洞”。又在山门里修了这座石桥,桥洞中间用石块砌死,把桥洞分隔为东、西两个石室,西风吹到桥洞里就吹不出来,窝死在里面,故叫“窝风桥”。

每年春节开庙时,桥洞东、西二室,各有一位年长道士,银髯飘洒,身穿蓝布道袍,头戴混元巾,眉垂目瞑,盘腿打坐,从黎明到黄昏,一天不言不语,不食不饮不上厕所。这两位道长虽不能说可以“辟谷”不食人间烟火,但也得有点真功夫。洞口各悬一个直径一尺多的大木钱,涂以金粉,美其名曰“金钱”,钱之方孔中系一小铜铃。谓能用铜钱击中钱眼中的小铜铃或洞中打坐的道人者,今年即可得福发财,万事如意。逛白云观的人谁不想讨个吉利,争相投击,清代用方孔的铜钱投击,清末民初用铜元投击,废除金属币改用纸币后,庙中派人在窝风桥附近设摊,供游人用纸币兑换金属币,金钱眼照打不误。打金钱眼实际上是一种骗钱手段,是庙中一笔不小的收入,既骗人钱财,还叫人高兴,可谓生财有道了。《旧都文物略》也说:“凡人祀神毕,皆于桥栏杆上掷钱,如中其孔,则大利市,中与不中,均无下拾之蹊级,十日闭会,而阿堵盈万,为道人终岁之储。”《京华春梦录》更明确地指出:“实则老道以此敛钱,愚者不察,适中其计耳。”看来早就有人识破其中奥秘,指明是“老道以此敛钱”,把投钱的人称为“愚者”,说明他们是上当受骗者。

窝风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1988年又依旧样重建,1989年春节白云观举办庙会,又恢复了这一活动。

顺星

《水曹清暇录》中记载:“正月初八,俗传诸星下界,京城内外,庵观寺院僧道,多揽檀越施主年庚,陈列祭品,为坛而禳禳,冀得香仪。”白云观为顺星专门建了一座殿——元辰殿,俗称星宿殿或顺星殿。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古时用干支纪年,每年由一个天干字和一个地支字组成,天干十个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有一个星宿当值。顺星就是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假如你是甲子年生人,你的本命星宿就是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就在金辨的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你一年顺遂。为什么不保一生顺遂呢?如果保佑一生,明年你不来了,还怎么能得到布施?传说正月初诸星宿下界,傍晚方丈率众道士举行祭星仪式,元辰殿诸星宿像前均燃灯,众道士着法衣,鸣法器,钟鼓齐鸣,诵经祈祷,祛灾求福。这一天元辰殿内香烟缭绕,人头攒动,几无立锥之地,整个白云观也是人山人海。

顺星日,白云观还历来有施舍大馒头之举。据说这主要是玉器行(祖师爷系丘处机)、梨园界(祖师爷系唐明皇)和其他绅商各界诸善信人士出资举办的。因道教全真派主张“三教圆融”,故施舍馒头的对象,不拘僧道,以出家人为准。只要是道装、僧装(僧装者须剃光头),不问真假,均可领到一个约一斤重的大馒头,去早了还可以领双份,但去晚了,便只能空手而归了。

会神仙

《帝京岁时纪胜》中云:“(长春)真人生于宋绍兴戊辰(1148)正月十九日,故都人至正月十九日,致酹祠下,为燕九节。”正月十九又称“筵丘”“阉九”“筵九”“淹九”“烟九”等,俗叫“会神仙”。《燕京岁时记》云:“白云观……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车马奔腾,至十九日为尤盛,谓之会神仙。相传十八日夜内,必有仙真下降,或幻游人,或化乞丐,有缘遇之者,得以却病延年,故黄冠羽士,三五成群,跌坐廊下,以冀一遇。究不知其遇不遇也。”传说若能会见神仙,即可增福添寿,发财致富,甚至可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于是当日观内游人集聚,熙来攘去,拥挤不堪。正月十八夜是白云观最热闹、最神秘、也最滑稽的一夜。多少年来未闻有会见神仙而得福成道者,但却听说出了不少笑话和丑闻。据说有一年正月十九,有一个又脏又破的老乞丐,在白云观外乞讨,也不知谁说了一句,这是丘真人化身。这个老乞丐也就“就坡下驴”胡言乱语起来。很多游人给钱给物,有的还向他磕头礼拜。“丘真人”对给磕头烧香的求福者不予理睬,无形中却帮了这个老乞丐的忙,使他过上几天温饱的日子。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此风俗之不善也”。得硕亭《京都竹枝词》中也说:“绕过元宵未数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

铜特

这个“铜特”原在北京东岳庙文昌殿内。文昌殿神座东边有铜骡一匹,西边有玉马一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坐骑,是神兽,抚之无子生子,有病祛病。因此,这个殿香火很盛。其实铜骡不是骡子,它是偶蹄,名字叫“特”,是清康熙皇帝巡幸江南时的坐骑模型。玉马也不是瓷的,是用香面子做的。如今,玉马早已不存,而这个“铜骡(特)”现移供在白云观内老律堂前,逛庙会的人们,自己身上哪个部位不舒服,就去摸“铜特”哪个部位,把个“铜特”摸得周身通体光亮。

拴娃娃

白云观西路有三间不大的倒座殿,倒座就是坐南朝北,这三间不起眼的殿香火却很盛,香客中以妇女为主。殿中正位供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西配位供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东配位供眼光娘娘和痘疹娘娘。

过去医学不发达,人们不了解生儿育女的科学道理,又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的影响,结婚之后最怕不生孩子,特别是怕不生男孩子。怀了胎又怕难产,小孩生下来又怕出痘疹闹眼病,使小孩夭折或落下残疾。娘娘殿中的四位娘娘把这些都包了,不生育的给送一个儿子,怀了胎还管催生顺产,生下来后,还保佑小孩不出痘疹,不生疾病,结结实实地长大成人。

送子娘娘的神座和身上放着很多泥塑的小男娃娃,婚后不育的年轻妇女,在婆婆或姑姨等长辈陪同下,来到送子娘娘像前,磕头烧香布施之后,偷偷地由神座上拿一个小泥娃娃,揣在怀里,口里默默念叨着,好孩子,快跟妈妈回家,头也不回地直接回家,到家后把泥娃娃藏在卧室里,名曰“拴娃娃”。《北平俗曲·逛城隍庙》也说:“百子堂内分外的热闹,娘娘殿上供比山高,抽空儿还把那娃娃套。”如果怀了孕,先到送子娘娘那里去烧香还愿,再到其他三位娘娘前祈求保佑,生个男孩,还愿时除在各位娘娘前烧香磕头,布施大量财物外,还得买几个小泥娃娃,偷偷地放在神座上,供后来者拴去。富有之家为了小孩免灾祛病能长寿,还认庙中的某位道长为师父,算是出了家,并得在逢年过节、师父寿辰、小孩生日时,经常来庙里烧香布施。

此外,观内还珍藏有唐代玉石老子像、明正统年间刻印的一部《道藏》、清道光年间摹刻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老子道德经》刻石等,既是研究道教和白云观的重要资料,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白云观庙会时,观附近摊棚林立,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再次是儿童玩具等。其他如竹柳器皿、日用百货等也有出售,但为数不多。

1949年以前,白云观四周都是空闲地和农田,十分平坦开阔,会期城乡各处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等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昔日,庙西空地可以赛马,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那时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旧北京交通落后,逛白云观除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有自己的车马代步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安步当车,步行前往。旧时北京有豢养牲口租给人乘骑的赶脚人。四乡农民也乘冬季农闲,把自己役使的小毛驴拉出来出租。由城里骑小毛驴去白云观有三条路,一是由菜市口出广安门,往西北到白云观。二是由宣武门顺城墙往西出西便门到白云观。三是由阜成门顺护城河往南,到西便门西行到白云观。老北京人平时很少出城,骑小毛驴更是新鲜事,所以雇驴的人很多。赶脚人这些天也利市三倍,可以挣点钱,过一个比较富裕的春节。这些毛驴都很驯顺,通人意,骑它不会有什么危险。有的小毛驴经过特殊训练,雇好驴后,自己骑走,赶脚人并不跟去,驴到白云观绝不再走,中途也不拐弯,到地方有人出来接驴,回程还是如此,这样两个脚夫可以赶好几头驴,也免受来往奔波之苦。脚钱先付或后付均可,脚夫都在驴的某些地方作个记号,接驴人一看便明白,从没有看到为此闹纠纷。

新春佳节,骑在驴背上,迎着和煦的春风,沐着温暖的阳光,踏着松软的土地,顺着刚解冻的护城河,听着驴蹄的嗒嗒声和铜铃的叮当声,颇有些神仙的味道。很多骑小毛驴去过白云观的,现在想起来还十分怀念和神往。

白云观从1987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春节民俗庙会”,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尽管从胡同西口到观前,只能骑行三四百米,骑的人依然很踊跃。

白云观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对此拨专款进行了全面修缮,焕然一新。现在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对外开放接待游人。

6.河南西华女娲城庙会

女娲城是三个村庄的名字,在河南省西华县的聂堆乡,它得名于民间传说中的女娲曾在这里造下城池。

民国之前,女娲城以思都岗村为中心,与东道陵岗村和西前岗村组成一个寨,寨门上端刻有“女娲城”三个大字。在村子南边,有十多米高的女娲陵,又称女娲坟。陵后建有女娲阁,又称女娲庙,庙内塑有女娲像。每年腊月十七到二十三日和正月十二到二十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来自附近各县乡的农民都来祭祀这位传说中的“老人祖奶奶”,平时鸡犬相闻的小村庄,此时汇集了各种民间文艺和农副产品为主的物资贸易,甚至村庄周围的田野里也撑满了帐篷。传说腊月二十一日是女娲的生日,正月十五是她补天完工的日子,这两个日子成为庙会的高潮。尤其是正月十五,最为热闹,人数最多达到两万多。

庙会期间,女娲坟上到处都是灰青色的香灰,来坟前的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在坟前摆上供品,许愿、还愿,还有人讲经,唱经,跑经(即跳神舞)。女娲坟前插满了各路香火会敬祀女娲的锦旗,旗上书写有“天地全神女娲娘娘光照千秋”等祝祷语言。有的香火会来时还带笙鼓队,即以笙和鼓为主要乐器的乐队。女娲坟的周围堆满了人们用黄表纸裹的“金砖”,作为敬献的礼物,上面书写有“黄金”和“村香火会(或人)敬献”等字样。更为特殊的是庙会期间流行跳一种古老的“蛙舞”,由一人装成青蛙,在鼓点声中蹦跳,人们传说这是敬女娲的。

女娲城庙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当地特殊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在神州大地上,有许多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女神而建造的庙宇阁台。从陕西、山西到河南、河北、山东这片土地上,女娲陵、女娲阁、女娲墓、女娲庙、女娲关,计有数十处。著名的如陕西、山西、河南交界的潼关口风陵堆的女娲墓,晋州的帝女庙(女娲庙),兖州、济宁、任城的女娲陵,太行山上的女娲祠,涉县唐王仙娲皇庙。在西华,女娲城、女娲阁、女娲坟形成一个群体,与以上各地区的女娲崇祀相比,尤其显得香火旺盛。

西华女娲城的远古时代,从考古材料上可知,距今一百万年前,这里是“黄河盆地”的沼泽地带,它表明西华在受到许多次洪水灾害条件下衍生的洪水神话的自然基础。再从地貌上看,西华周围区域俗称有“一溜十八岗”,是丘陵地带,这样,炼石补天与断鳌足立四极的神话就有可能产生了。另外,女娲城遗址下发掘出一些管道、器皿、炉灰和“娲”字砖刻等文物材料,可以判断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与崇祀女娲相关的建筑,至于是否在那时已经出现了庙会,虽然不能直接肯定,但能启发我们追溯庙会的生成因素。可以这样讲,在西华这片土地上,女娲氏或者其后裔确实活动过。这些自然因素告诉我们,女娲神话和女娲城庙会的产生,正是这里的人们与自然世界相斗争的结果。沼泽地带会出现象群、毒蛇、猛兽和龟类;山冈受沼泽气候的影响会形成植被,出现森林;雷电会袭击森林造成火灾。在这样环境中生存的原始先民们,面对这些情景,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形成这样的神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神话映现出现实的影子,折射出在漫长的时期里,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巨大热情。庙会作为贸易和祭祀的统一载体,就在这些具体条件下产生了。

如乾隆年间编修的《西华县志》所载:“(女娲城)在县东北十里。《东野纪闻》云‘陈之长平即女娲炼石补天处’,今有女娲城在焉。旧志以为女娲所筑之城,古老相传,由来已久。春夏之交,城上朝烟,缤纷在目。诗曰:女娲炼石自何年?补足人间缺漏天。石屑化为城上土,常将五色幻朝烟。”又载:“女娲氏遗民思故都,因以为名(思都岗)。”

光绪《陈州府志》所载曹植咏女娲城诗:古之国君,造篁作笙。人物未就,轩辕纂成。《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所都也。”在女娲城东的龙泉寺中,有明代碑文“思都岗女娲之故墟也”。

女娲城庙会兴起的传说中,有一则是讲述山西商人自称受人祖伏羲的保佑发了财,从家乡赶到淮阳太昊陵去进香,因为雨太大,就停宿在女娲城,梦中受到女娲点化。后来,进香回来后,出巨资在女娲城修葺陵阁,请来有名的戏班子,兴庙会,广散钱财,从此庙会连年不断,沿袭成今天女娲城庙会。

庙会歌曲除了经歌等宗教歌曲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仪式歌,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如老太婆们所唱诵的《许愿歌》、《还愿歌》和表达心愿的《神歌》等,它们往往体现出当地群众生活中的信仰、禁忌等民俗因素。在曲调上,唱和诵相结合,一般比较平稳。

许愿歌:

诵:

老人祖奶奶,我儿孙结队成群,平平安安,托您的福,来给您烧纸进香来了。您老保佑俺媳妇生个男娃儿,保佑俺孙儿考上大学,保佑俺儿几个生意兴隆,我给您那个——

唱:

天也明啊地也明,

一年四季我不停,

庄前庄后我走到,

逢见都夸您显灵。

初一、十五您等着,

刀头、蒸馍把您敬,

高香金表您收下,

鞭炮响到漫天空。

啥戏都给您请到,

叫您心满意也中。

许愿的内容很多,都是祈求得到保佑,祛除不祥,婚姻、生育、生意、收成、旅途、升学、就业等,都可请女娲帮助,但仅有精神上的表示还不够,还要从物质上去“贿赂”,表白真诚。这些歌中带有明显的假设,即表现出迫切的愿望,成为“许”的前提。

还愿歌:

诵:

天灵灵,地灵灵,离地三尺有神灵。我的那个老人祖奶奶啊,我是村的斋公,年月来您这儿许下了愿,今儿个还愿来了!

唱:

说您灵,您就灵,

到底您老有神通,

如下了俺的愿一桩,

咋能叫俺两手空。

没的拿,没的行,

高香金表先敬敬,

还有那楼船载得多呀,

金山银海表您的功。

话说好歹是俺嘴笨,

礼多礼少是俺穷,

记住俺心里想着您,

您老可别不心疼,

东庄儿哩,西庄儿哩,

逢人都说教您行,

全猪全羊都敬您,

俺变牛变马随您行!

诵:

老人祖奶奶,我给您带的东西不多,您别嫌少。这是,这是,供您吃喝,供您盘费,供您事用。老人祖奶奶,俺给您来引路,月日到村个地方去,俺给您请的大戏,放的电影,闲不住忙着、忙不着闲着,您老瞅瞅。不叫您老地蹦蹦走,这是神马,神轿,到了那厢烧着高香咧!

不论是“许愿歌”,还是“还愿歌”,唱诵之前都要磕头。磕头讲究“神三鬼四”,就是磕上三个响头,以示崇敬。并且在唱诵完之后走时,要一直走,不往后扭头看。传说扭头看会吓住女娲,因为人的面目丑,是从前没捏好得多。

许愿和还愿都是祈祷仪式,这些歌所表白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神灵的畏惧,实质上是人们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机融合,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

在演唱形式上,“神歌”就不同了。它比“许愿歌”和“还愿歌”更长,以唱为主,间或伴随舞蹈动作,还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铃铛、锣等。在内容上,“神歌”有属于当地的,有属于外来的,如经歌,尽管与崇祀女娲无关,但它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崇敬心理。通过唱来“舒心壮骨”,体现出庙会群集社会成员,使人们身心得到愉悦的功能。

神歌演唱时多为对唱和合唱,有的坐着,有的站着。

如《人祖兄妹成婚歌》,就是合唱,由一群中老年妇女围拢起来,有的持乐器,有的击掌附和,她们称之为“表神功”。

此类歌还有许多,其中兄妹成婚为人们唱诵的主题,这表明女娲神话在庙会中的认同功能,即起一种“民间法规”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中行动的根据和规范。另外,如《兄妹合婚》与前面这首相比,多了许多情节,也颇有价值:

女娲为妹伏羲哥,

二神生长华胥国。

据说那时无人类,

同胞兄妹把亲合。

妹打主意难哥哥,

各人爬上一高坡。

对山烧火火烟交,

两烟相交把亲合。

……

女娲城庙会就其所崇祀的神祇,本应该与崇佛无关,但在庙会上,确实有许多崇佛的歌曲。这里的佛已经不是经典意义上的佛,而是民间神灵的代称,即佛与神仙为一体。在这类经歌中,有佛,有神仙,更有世俗的生活,它已经失去了“经”的意义,而成为人们表现神灵崇拜,借以发泄苦闷的艺术形式。

其次是庙会的祭祀仪式与当地传说的密切联系,即人们是把女娲既作为全人类的神来祭,又把她作为地方保护神来祭。女娲氏的传说故事,使得女娲城的一草一木都染上了一种“灵气”,并与当地的生活事项即民俗活动相融合。这表现为女娲神话传说故事的浓郁地方化、世俗化,与表现原始先民改天地、换日月、创造新世界的豪迈气概并存。当然,这其中包含着宗教化、历史化等因素。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创造女神,女娲的形象首先是以“母亲”的面目出现的,孕化万物、平息灾难、创制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第一页。诸如补天造地等“功勋”不但在今天流传,而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这成为女娲城庙会的源头之一。这就是说,庙会因为这些神奇的传说,而吸引千百万人来这里朝拜;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那些善男信女毫不怀疑女娲氏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而自觉不自觉地把她作为确有其人而敬祀,庙会也因此增强了自身的神秘性。

传说女娲补天,五彩石屑落在水里化做了鲤鱼,鲤鱼作证,让泥捏的男女成婚。又传说当年女娲、伏羲成婚时,鲤鱼和喜鹊撮合了他们,沿袭成礼俗。鲤鱼作为神鱼,成为中原文化的一种特色。此外,还传说因为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所以女娲城的土和水,就成了能治肠胃病的良药。人们在平时碰破了皮肤,把女娲城的土撒在伤口上,能够止血、消毒等。这些美丽的故事,使人们的生活发出绚丽的光彩。

女娲城庙会还有由传说而衍生的有趣的禁忌,其集中体现在不敬土地爷。土地爷是一方之地的保护神,而女娲城的土地爷在传说中因为阻碍了女娲造城,恶作剧学鸡叫破了女娲的“神功”,给女娲城造成缺憾而受到冷遇。这反映出女娲城人对女娲的崇敬心理。

此外,庙会上还有许多传说,诸如女娲治疟疾鬼,让儿童在手腕上系红线绳能避邪,女娲为人间有情男女拴系红丝线成婚,女娲发明了生产工具和笙、笛、箫等乐器,这些传说给庙会增添了诙谐的趣味。

7.成都古观青羊宫庙会

四川成都的青羊宫庙会,庙期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

青羊宫是成都著名古迹之一,位于成都市西隅,隔送仙桥与杜甫草堂相望,是成都市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

据史籍载,青羊宫始于周,古称青羊肆,为道教始祖老子的遗迹。相传老子云游天下,曾牵青羊过此。东汉以后,老子成为道教祖师受人供奉,南北朝起被称为“太上老君”,至唐代,李氏皇帝把老子和自己家族牵上亲戚关系,从此老子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合称为三清,成为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

青羊宫创建于唐代,初名青羊观。唐中和元年(881)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在观中驻营。一日,唐僖宗在观内忽见红光如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称青羊宫。现在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五代时,青羊宫又被改名为青羊观。宋代称青羊宫并沿用至今。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燹,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日现存的建筑,为清康熙六年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翻修,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葺,青羊宫即形成现在的建筑规模。

青羊宫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无极殿)、斗姥殿、三官殿、唐王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说法台等,是一组结构完整、布局严谨的道教建筑群。

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等吉祥物雕镶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精细,造型典雅。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遒劲,为青羊宫中重要文物之一。

灵祖楼为一重檐楼宇,面阔五间,敞厅四周通风,光线明亮,檐柱间布列鹅颈靠椅供游人小憩。檐下悬挂古色古香的大红灯笼,楼前摆设花木,使古楼显得富有生机。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占地面积616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殿内正中供奉“混元祖师”,祖师塑像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后殿供奉的是“慈航道人”,是佛教中的观音。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曾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却没有女子出家修行,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佛法,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在道教宫观中供奉佛教神明的并不鲜见,尤以观音为多,体现了释道融合的宗教信仰特色。

三清殿前的八卦亭是青羊宫建筑群中保存最好、造型最为别致的古建筑。在建筑艺术上,八卦亭多样的造型丰富了青羊宫建筑的整体层次感。亭兀立于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高台上,布局紧凑,精巧大方,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整体建筑共三层,下呈方形,上呈八边形。亭为八角形,重檐高耸,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高约3.6米,造型优美,甚为壮观。整座亭宇由16根石柱支撑,8根外柱雕有蟠龙,雕镂精细,挺拔奇伟,可谓是石雕艺术珍品。全亭共有祥龙81条,象征着太上老君的81化。整座建筑如同一座巨大的工艺品,显得典雅、精致和壮美。

青羊宫内文物众多,绚丽多姿,壮观夺目,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对铜羊。其中一只为单角铜羊,但似羊非羊,传说原是南宋贾似道“半间堂”中熏香的熏炉,清雍正元年(1723)由大学士张鹏翮(别号信阳子)自京城转赠给青羊宫。青铜羊座上有铭文:“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这座铜羊造型奇特,头、尾、躯干、四肢等是十二生肖属相的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形象古怪,富有非凡的想象力,足以表明老子的青羊乃是神兽,非同一般。游者观之,顿觉大开眼界。另一头双角铜羊为清道光九年(1829)铸造,乃成都信徒所赠。两只铜羊均为黄铜铸成,长90厘米、高60厘米,铸工精细,闪闪发光,俗称青羊,让游人惊叹称奇。逛庙的人如身上哪里有病,就去摸摸青羊的哪个部位,据说就能治好病。

斗姥殿建于明代,殿内正中供奉斗姥像。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位女神。道书中说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个儿子,分别是天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其两侧供奉的为西王母及后土皇地祇。斗姥殿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筑物。

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为清康熙年间所修,为青羊宫最后一组建筑。中间为紫金台,又称唐王殿,殿内有唐高祖李渊夫妇的塑像。三台按中轴线对称格式分布,十分严谨。唐王殿居轴线正中上方,另二台分别于左右两侧,平面布局呈三角鼎立之势,正应天上“三台星”之局。同时也形成了青羊宫整个建筑群的有力压轴。

青羊宫内尚有石刻吕祖像,刻工细腻,形象逼真,衣纹线条飘逸,刀痕凝重有力。此像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是十分珍贵的道教石刻画像,为青羊宫一宝。青羊宫内保存有道教重要典籍《道藏辑要》的清代梨木版刻,共一万三千余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道经经版,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制,非常珍贵。

成都青羊宫一年一度的老君庙会(俗称花会)闻名四川。据记载,该庙会起源于唐宋,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俗传为老子诞日)在青羊宫内举行,千余年来沿袭至今,成为成都的一大民俗。每当花会时,青羊宫被成千上万盆奇花异卉装点得格外绚丽,吸引了千万赏花者。其时宫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在花的海洋中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热闹之极。可谓成都的一大盛会。宋代大诗人陆游观赏青羊宫花会后曾赋诗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如今,青羊宫的花会更加盛况空前,长达月余,届时四乡农民不但送来山茶、玉兰、迎春、海棠等各色名花设摊销售,同时也展售各种飞禽,如画眉、鹦鹉、八哥、黄莺等,真所谓花香沁人,鸟语婉转。花会期间,各种民间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交易活跃,各类四川小吃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如郫县的豆瓣、德阳的酱油、潼川的豆豉、涪陵的榨菜、新都的桂花糕、仁寿的芝麻酥、嘉定的大绸、成都的锦缎以及各式竹木农具、生活用具等。随着庙会的名声扩大,各地的名产纷至沓来,逐渐成了一个重要的物资交流场所。

同时,大大小小的戏班子也在庙会上大显身手,争奇斗艳。有浓郁四川特色的川剧及曲艺,极受赶庙会的人们欢迎,每年的庙会,香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李颉人的小说《大波》、郭沫若的小说《学生时代》都对当时成都青羊宫庙会的盛况有过具体生动的描绘。可以说青羊宫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观,而且还是一处有着成都民俗风情的文化胜地。

8.河北正定城隍庙会

河北正定庙会古已有之,《正定府志》《正定县志》多有记载。正定境内共有大型庙会九处,全年连绵不绝,其中全民参与性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庙会当数每年五月十七的正定城隍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正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正定城隍庙建制和古正定府衙门一样,坐北向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依序有旱桥、牌坊、山门、正殿、后寝宫。山门前廊左右各立一通石碑,山门后廊下悬挂着一块硕大的木制算盘。说它硕大一点也不带夸张,仅算盘珠直径就有20厘米,算盘杆有铁锹柄之粗,至于这块算盘是何年所挂已无从考证。算盘上镌写着四个大字“不由人算”,鞭辟入里,真乃诛心之言。整个城隍庙高低错落、布局巧妙,殿内千姿百态的神像威风凛凛,各具特色。城隍庙对面是戏楼,这些戏楼都是建在大墩台之上,墩台一般有两米多高,主要是为了方便众人看戏。每逢庙会期间一些虔诚的信众或还愿者捐资请戏班前来助会,从五月初五一直唱到五月十七庙会结束。

沧海桑田、世易时移,当初城隍庙香火缭绕、磬钵争鸣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每年的五月十七庙会却一脉相传到如今。正定古城在历史上的行政建制为府一级机构,因此除了一个县城隍,还有一个府城隍。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很多具体事情,如巡城,府城隍都亲历亲为了。

正定城隍庙会里的城隍信仰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节举行的收鬼、放鬼活动,也称为“鬼会”,只有这个时候城隍爷才巡城;二是农历五月十七城隍庙正会,正会时城隍爷不巡城,在庙中安享香火;三是遇有雨泽愆期之年,信众向城隍爷的祈祷活动,一般多是大旱之年的求雨活动。

“鬼会”。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还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需要经过层层“报庙”而取得冥籍。先是向丁字路口的五道庙汇报,然后五道庙再上报到土地庙,经过土地爷的整理,再上报到县城隍庙,逐级上报。所以城隍爷每年的收鬼、放鬼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祭奠逝者、缅怀亲人的悼念活动。

“鬼会”期间的城隍出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北关搭彩棚接城隍,一是城隍出巡。所谓出巡就是把城隍爷、城隍奶奶的像身用轿子抬着在城内巡视一番。出巡时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是用荆条编织而成的,外面罩着官服、霞帔。每年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出巡,人们都会提前在北关用苇席和帆布搭起高大的彩棚。之所以选在北关是因为北关为演武场,场地平坦开阔。

城隍爷出巡时,先由北关彩棚那里的接驾会前来恭请,然后由城隍爷宣布“排衙”,即发布出巡命令的仪式,其方式和排场仿阳世衙门。城隍出巡属于地方上的大事,通常县长都会前来参加。城隍出巡时,庙里的道士会在队伍前面奏乐引导,县长在前导队的后面、游行队伍的前面。县长手里挑着檀香炉。这种檀香炉造型奇特:一个二尺来长、做工精细的龙头小棍,龙口衔着一个镀金的铜环,环上接三根细铜链,分别连着檀香炉的三个炉耳,炉里烧的是檀香面。县长后面跟着地方上有头有脸的缙绅们,再后是自愿前来参见的信众。信众们自愿备香、纸跟随,然后是城隍爷、城隍奶奶的轿子,轿子后面还有护卫队。在正定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抬完城隍爷的轿子能保佑身体健康,百病不生,所以每年城隍出巡时,做轿夫成了一件抢手的活计。

城隍出巡的路线通常是由育才街向北,大十字街向东直行,过梁家牌楼、小十字街,然后向北,一直到达北关目的地。凡城隍爷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跪在门前设供桌恭迎,供城隍爷接受祭祀。城隍爷、城隍奶奶在彩棚中一安身,等候在彩棚外的常山战鼓就雷鸣般敲响起来。然后各县各村来的信徒才开始给城隍爷、城隍奶奶烧香、跳扇鼓。出巡完成后,再由原路把城隍爷、城隍奶奶恭送回庙。

正会。五月十七是城隍庙正会,城隍爷、城隍奶奶在庙中安享人们供奉的香火。城隍庙对面的戏楼会一连好几天唱戏,这些戏班子都是会首们提前请来的。庙会请戏与一般红白喜事请戏不同,庙会请戏的请帖不是用的白纸、红纸,而是用朱砂写在黄表纸上。除了庙里请的戏外,还有不少的还愿戏。

供品都摆放在大殿前的神桌上,通常为面食,主要有点心、水果等,也偶有三牲祭拜的。五月十七庙会经常遇到雨天,信徒们虔诚地认为是城隍爷显灵“洗庙台”。

五月十七庙会,各县的人们都来参拜。这些是自发前来的,他们都是双手合十,虔诚地朝城隍爷叩首,起身后自觉地将“香油钱”投到功德箱中。各村烧香之后,一般各围成一堆,各念各的经,各跑各的扇鼓。扇鼓的构造是结合了扇子和鼓的两种特点,形状像团扇,又能敲出鼓声,一般是以铁为外框,单面蒙一层羊皮或牛皮,扇柄的尾部折成环形,并穿有数个铁环,在跑动的时候叮当作响。扇鼓的动作套路比较简单,有原地抖扇的,有组合转圈打扇鼓的,也有跑“8”字的。

如今,人们追寻着昔日城隍庙的影子,延续着一年一度城隍庙会的风俗,传播着传统文化的圣火,正定的城隍庙会依然热闹非凡。

9.沈阳皇寺庙会

沈阳皇寺本名“莲花净土实胜寺”,是皇帝的家庙,是一座“寺中有庙,庙中有寺”双刹并存的独特寺院。庙内存放、供奉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甲胄、清太宗皇太极的弓矢、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宝剑等珍奇宝物,因此皇寺在整个清代有着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当年,盛京所有的藏传佛教寺庙,如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北塔法轮寺这四塔四寺和由御花园改建的长宁寺,以及满洲(族)家庙兴庆寺、蒙古(族)家庙积善寺、锡伯(族)家庙太平寺、汉军家庙善缘寺,这九座寺庙都受皇寺的节制。

从康熙十七年(1678)开始,由盛京驻防的八旗兵中,增设“守皇寺军八名”,从而给庄严肃穆的皇寺,又增添了威武的气氛。

清迁都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盛京和皇亲国戚、文臣武将来陪都,都要到皇寺去礼佛和朝拜圣物,并题诗记事,以炫耀他们祖宗的功德。每次朝拜,还要拈香布施,为佛塑身结彩,修绘殿宇,增建房屋,从而使皇寺更加完善。清世宗胤禛在雍正四年(1726),还曾降旨重修玛哈噶喇佛楼。所以皇寺的声誉倍增,香火更盛。

皇寺和玛哈噶喇佛楼的喇嘛都受皇帝的封赐,达喇嘛(即大喇嘛)都是一二品的官衔,皇寺和玛哈噶喇佛楼共有各种品级的喇嘛八十人。从前清廷还有规定,够品级的喇嘛去见皇上如走平地,守宫门的侍卫都不加阻拦。因此,不仅是盛京的百姓对皇寺的喇嘛敬而生畏,就是地方官也不敢得罪他们,上任前都必须带供品去拜佛。

后来,清廷迁都入关,皇寺的清规戒律逐渐有了松动,皇寺也就成了人们观赏与游览的胜地。

皇寺的钟鼓二楼,当年每到朔望(初一和十五)之夜,钟鼓齐鸣,悠扬的钟声,全盛京(今沈阳)城都能听到。“皇寺鸣钟”系盛京八景之一。皇寺的声名远扬,还在于它的庙会。按藏传佛教派规定,皇寺每年都举办盛大而隆重的庙会。农历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这八天是皇寺最有名的“跳跶送鬼”庙会,喇嘛们称其为“塔会”。四月初七,是“三头六臂佛”庙会,四月初八是长寿佛庙会。庙会持续到四月十五,四月十五“跳跶送鬼”。农历七月十五,是金刚佛庙会,喇嘛念《金刚经》,称为“格会”,只崇奉本寺迈达里佛(即如来佛)。另外,还规定每年喇嘛坐经四十五天,坐经期间,所有喇嘛不许出庙门,从农历六月十五开始,到八月初一结束,这其间要把《金刚经》念完一遍。

皇寺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四月十五,寺僧(喇嘛)杂扮诸天神鬼,演奏音乐,谓之跳跶。跳跶,又叫跳布札、跳神或打鬼等,是佛教藏传蒙古族藏传佛教寺院禳灾“驱鬼酬神”祈祷国泰民安的一种奇特的艺术化宗教庆典仪式舞蹈。布札,是藏语“恶鬼”的意思。跳跶,是沈阳老辈人对跳布札的俗称。

皇寺在每次跳跶的前一天,即正月十四、四月十四,盛京礼部僧录司遣官员同皇寺喇嘛恭诣北塔法轮寺迎接迈达里佛。接佛车如皇帝御辇,金轮大椅,称“太平车”。皇寺的大喇嘛抱佛乘太平车,进小北门,出小西门到达皇寺。一路上,有小喇嘛护佛左右,另有二十名戴黄帽,穿黄袍、黑靴的喇嘛,骑着响铃彩马,分四面组成对子马来护送太平车。三声迎佛礼炮响过后,太平车起驾,前呼后拥,缓步前进,沿途香案供果和磕头许愿、争抢扶轮者,不计其数。

每次在接佛车到来之前,皇寺的喇嘛都远迎寺外,顶礼诵经。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十五,皇寺山门外人山人海,来看喇嘛跳跶。特别是正月十五的跳跶仪式,最为引人注目。届时,数百里外的人们,妇孺乘车,男人骑马,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盛会。本城的男女老少也早就纷纷出动。把皇寺内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马塞途,观者如堵。关于皇寺(黄寺)“跳跶”活动的盛况,清代沈阳名士缪润绂所著的《沈阳百咏》中有两首竹枝词对其进行了描述:“吹角鸣铙梵宇开,高张黄盖佛登台;双双人作天魔舞,齐向空门跃出来。”“羽骑前驱踏软沙,黄衣僧袍佛还家;佛轮忙杀痴儿女,并力来推七宝车。”

从一大早起,掌印大喇嘛便高坐蒲团,上罩黄罗大伞,众僧两边雁翅儿排开,坐班诵经。接着大喇嘛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过后,则有一队僧侣乐队走出山门,先是嘟嘟吹起一对长筒号,随后鼓铙竞奏,箫管齐鸣,跳跶活动便由此开始。

跳跶的本意为“驱魔散祟”,俗称“打鬼”。这些鬼概指“酒、色、贪、嗔、妄、杀”诸类,可以说它是多场“段落”的神话舞剧。其中的天神魔鬼,都是由年轻的喇嘛戴着面具表演的。开头的一场是“跳白鬼”。由四个小喇嘛身穿白色短僧袍、白缎裤,腰系红绸带,脚蹬白绣鞋,头戴白骷髅面具,斜挎着个装有煞气(白土子)的白口袋,手中各提一根三尺来长的木棍,在鼓乐声中随跳随舞地跃出山门前的广场,向四外驱赶人群。如人们不肯躲闪,便从口袋中抓出土子抛撒。按迷信说法,身遭煞气要丧气一年,因此人们都是赶紧倒退,场子打开了,白鬼们便回到广场中心,急旋风似的跳动。

随后是“跳黑鬼”。白鬼、黑鬼做出各种得意的姿态,相互戏耍。接下来是“跳螺神”“跳蝶神”。扮演者也都有相应的打扮,他们不断向四处搜索,又辗转寻踪,舞姿妖娆,善行变化。第五场则是“跳金刚”。四大金刚身着花缎大袍,有的是狮头,有的是象脸,有的如夜叉模样,两耳垂环,头上戴骷髅五佛冠,尖塔珠顶,煞是骇人,来与妖魔混战。其后,还有“跳星神”、“跳天王”等,最后还是由弥勒佛予以降服。其中有表现捉鬼问罪、斩鬼抛尸等。

这种驱鬼酬神活动给人们留下敢于战胜恶魔,才能得到平安幸福的昭示。跳跶结束后,十六送佛回法轮寺归位,仪制如接礼,前以对子马引路,大喇嘛抱佛坐太平车在后。

清朝灭亡后,皇寺的庙会和香火不如从前。自从1920年张作霖修建北市场,皇寺被闹市一直包围着。1946年金佛被盗案发生后的两次无名大火,把西牌楼、北门烧毁,皇寺只有原来的一半,北市场因此扩大了地盘。1947年7月,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再次到实胜寺游览时,目睹皇寺之混乱状,即兴赋《皇寺》诗一首:

金源信珊蛮,蒙兀重黄教。

爱新承其流,盛京隆庙貌。

绵绵三百载,成毁讵能料。

劫后我重来,百忙得一到。

如何清净地,易作市廛闹。

寻僧不见僧,入庙疑非庙。

金身眇何许,棹楔副野烧。

诸佛惨无言,唯闻百鸟噪。

留此金碧痕,徒供人凭吊。

赋诗慨以慷,所恨少同调。

从上述诗文可见,当时的皇寺已是僧众稀少,似庙非庙,有的佛像甚至眼珠脱落,棹楔也被人随便烧毁,寺内寺外人来人往,皇寺几乎成了一处出售旧物的破烂市场,全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此诗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沈阳社会的历史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于1962年1月公布皇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沈阳市政府又多次拨款,对皇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现在,皇寺的东侧已辟成大道,原来的居民棚户区已经动迁,寺前建起了宽阔的广场,西侧的太平寺也恢复了锡伯家庙的原貌,金碧辉煌的皇家寺院实胜寺(皇寺),又以它庄严肃穆的雄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皇寺这一沈阳久负盛名的、可以和“一宫两陵”相媲美的重要名胜古迹,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修缮和复原。皇寺那宽敞的寺院,巍峨的殿宇,苍劲的古松,轻拂的翠柳,黄绿掩映、金碧生辉的琉璃瓦顶,一直是道亮丽的风景线,点缀着沈阳的风光。还有皇寺那雄浑、悠远的钟声,如今已重新回荡在沈阳人的心头。皇寺重新兴办了隆重而盛大的庙会,庙会上有喇嘛跳跶表演,京、评戏表演及摔跤、杂耍等各种文娱节目,还有新增设的“驼载金佛”的大雕像,已成为沈阳的一道新的风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而今的皇寺已成为沈阳人和海内外朋友休闲、游览和缅怀历史的胜地。

同类推荐
  • 茶事遍路

    茶事遍路

    日本历史写作巅峰的陈舜臣经典随笔。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数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日华人、作品风靡东瀛的历史作家陈舜臣先生饱览了各种史料和诗歌文献,亲身游历考察了许多茶产地,以细腻且饱含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又富于哲思的笔触,将茶源、茶品、茶人、茶地等娓娓道来。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许多茶诗佳作,再加上作者平易浅显的解读和考证,《茶事遍路》有如一股涓涓细流,供读者细细品味,就像慢慢品饮一壶清醇沁心的茶一样。此书获得日本第四十届读卖文学奖,爱好茶文化的朋友不可错过。
  • 中国梦员工读本

    中国梦员工读本

    本书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细致地阐述了“中国梦”“企业梦” “个人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着重讲述了奉献精神、优患意识、诚信品格、忠诚爱岗、团结协作、感恩成长、学习创新、执行力、落实力等员工修炼铁律,是一本适合新时代、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精神提升的规范性读本。
  • 父子宰相家训

    父子宰相家训

    本书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 山海雅韵

    山海雅韵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皇皇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本书去了解、熟悉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砖刻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演变……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最具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 漫品二十四节气

    漫品二十四节气

    2015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本书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普及性宣传,对节气内容加以品读赏析,帮助读者感知节气内容的美感和文化魅力。本书寻根溯源,着眼现实,首次对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了大量历史、人文、气象、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与信息,融入了大量鲜活资料及生活体验,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及对生活的引领作用,从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使读者感受到节气转换的每一步声息。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适合各层次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
热门推荐
  •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强者通常平静如水,并且相对平和。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自然内心不够平静。内心不平静的人,处处是风浪。再小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心中永远缺乏安全感。不够强大,意味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常表现为:要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要么活在他人的眼目口舌之中。从而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变得摇摆不定和坐立不安。而本书正是告诉你如何通过精进的方式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 田径运动:知道这些就够了

    田径运动:知道这些就够了

    对于田径运动,您究竟知道多少呢?有哪些基本知识、训练注意事项?如何科学有效而安全地训练耐力、训练爆发力等等?训练的类型有哪些?总而言之,你若是对田径运动有兴趣,无论是想了解还是想参与,本书都能满足你的需要。
  • 洪荒之证道诸天

    洪荒之证道诸天

    这是一个重生洪荒,证道诸天的故事!暂定的位面有九叔,昆仑,双龙,风云、诛仙等
  • 我和天才的恋爱头脑战

    我和天才的恋爱头脑战

    秀知园学院,霓虹有名的贵族学府。 帅气转校生叶言即将踏入这所等级森严的学校,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高中的两年中存活下来! 但事实情况是——“这个新来的转校生好帅啊,仿佛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贵公子诶~”“嘘,你这个痴女的样子一点也不淑女,叶言是不会喜欢言语冒犯的女子的,啊,他冲我笑了,啊,我的心跳得好快…”(扑通)“之子!醒醒啊之子!”叶言挠了挠头,认真思考是否今后需要做一个面瘫……
  • 开心坏了

    开心坏了

    身患多种精神疾病的珍妮·罗森小的时候一心想要融入周围的环境,但却因为行为荒谬的父亲和古怪到病态的童年,这个梦想被现实无情地打败。然而,当珍妮的生活陷入一种奇怪自卑的恶性循环中时,却为她创造出一种机会,一种以极致的幽默和自嘲来抵抗和反击生活中所有尴尬和糟糕的时刻。每一位跟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以为只有自己才会暗自思考这些事情,然而珍妮却勇敢地把这些事情大声说了出来,这是对我们生活中那些灰暗不安但又奇特动人时刻的一种深刻的审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间晨影皆微凉

    世间晨影皆微凉

    晨曦,日出也暮凉,日落也如同朝霞与夕阳,他和她永远不可能在一起。夕阳为了朝霞,奔波了亿万年的漫漫长夜,明明不可能相见,但他却无悔。刻入骨髓,深入灵魂的爱,终是不会因记忆全失,灵魂受损而忘却。你看,今天清晨天边的云不也镶着一层金边吗?那是夕阳留下的痕迹。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有更多浪漫秘密。(1v1)
  • 在数难逃(卫斯理珍藏版)

    在数难逃(卫斯理珍藏版)

    卫斯理在「二活佛转世」一事中,得以与卫七重逢。七叔是卫斯理从儿童到少年时期崇拜的对象,对卫斯理一生影响甚巨。当年,七叔无故失踪,多年来一直音信全无,至卫斯理曾用尽方法追查,亦遍寻不果,可见其神秘莫测。卫斯理好奇欲知这些年来在七叔身上发生的事,故请七叔留下,把酒畅谈,席间,得悉原来当年曾有一名神秘女子在被追杀期间,把一名女婴交托予七叔。其后,七叔在那女婴的襁褓中寻得一块写满八千三百四十一个数字的油布。那八千三百四十一个数字改写了七叔往后的一生。到底这八千三百四十一个数字会牵引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 狗狗向前冲

    狗狗向前冲

    一只长不大的小金毛,碰上一对“不靠谱”的男主女主,在喧嚣的都市一角,悄悄地过着不着调的生活。谁让你这么晚才来接本汪的?谁让你背着本汪偷偷养别的狗的?谁让你背着本汪亲女主人的?谁让你……哎,哎!别打别打,本汪不偷看了!本汪知道你是谁!本汪就是不说!因为本汪知道,你离不开本汪。本汪,也不想离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