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4300000002

第2章 屋顶的象征(1)

中国建筑特有的“反宇飞檐”屋顶形态,与西方建筑的屋顶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它美丽端庄的形态为中国古代建筑博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显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投射于建筑文化的结晶,许多年以来,中外文化学者从各自视角多方面探讨了它的成因,为我们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积累丰富而宝贵的学术材料,这些研究成果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作为中华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产物,屋顶也凝结着诸多传统文化的因子,其中尤以儒、道、佛家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特别在唐以后的许多朝代都提倡三教合一的理念,从而使得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更加深邃,文化与建筑的交融被梁思成与林徽因称为“建筑意”,它凝结于传统建筑的每一个元素中,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屋顶部分的。

一、屋顶形态的成因

《诗经·小雅·斯干》中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如(意为:多生的脚趾)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古书指五彩之雉。)斯飞。君子攸蛴。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全诗描写了宫室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庭亲情氛围,以及在一起动手建筑宫室的过程,特别是屋顶翼然欲飞的轻盈姿态伴随着庭院中朝夕明晦悠然变化的光线,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在它如翼般的姿态中似乎包含着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一种最淳朴的理想情怀。考古发掘也表明了商周时期已有较为成熟的屋顶技术了,在商代中期的湖北盘龙城宫殿建筑群遗址到商代晚期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宫殿建筑群遗址中发现,都有统一严谨的建筑规划,而且规模巨大,形制具备有“前堂后室”的格局和“四阿重顶”的屋顶,特别是安阳殷都的宫殿群,它们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为较大的建筑群。《史记·殷本记》裴驷《集解》引《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按照这种建筑规模和水平推测,也是有其依据的。显然有如此规模的建筑其屋顶成形技术也随之发展成熟,最初的屋顶主要专注于实用,直线形“人”字结构是其基本形态,文化品格主要表现为淳朴自然。随着屋架技术的成熟发展,开始呈现一种“反宇飞檐”具有浪漫情调和诗化智慧的形式。总的来说,它应是中华建筑文化自身衍变发展的结果。而中外文化学者对这一现象从各个角度反复地探讨论证则丰富了这一神秘曲线的文化内涵,则进一步为屋顶反翘曲线的成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对于屋顶形态的成因,第一类说法是自然崇拜的结果。

王毅先生在《中国园林文化史》中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往往对许多现象都怀有一种敬仰与畏惧交织的心理,从而逐渐形成了他们对于自然物的精神崇拜,在众多的自然崇拜物当中,山岳崇拜就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在古人的眼里自然界的山岳有着巨大的形体、巍峨的山峰和坚韧挺拔、简洁而强烈的轮廓线,蕴含着无比伟大的神秘力量。他们甚至认为山就是上天意志的再现,山体就是天神的躯体,于是就有了“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任《述异记》)之类的说法。在《诗经·周颂·天作》中也有“天作高山”的说法。正是因为山在人的心理上有一种天然的神性,而且它耸立得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人产生很多联想——那里或许就是天神在人间的居所。《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淮南子·地形训》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为了表达对山岳神圣的崇拜之情,古人往往把尘世间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事物视为与天神同体,例如祖先神的降生,《诗经·大雅·菘高》曰:“菘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亦曰:“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正是因为自然崇拜对上古先民的思想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支配作用,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郭璞注:“言敬畏黄帝威灵,故不敢向西而射也。”)所以他们在信仰生活中以极尽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来模仿和拟造自己所崇拜的自然物象。而以建筑物来表达对山岳的崇拜是世界上许多古代民族采取的一种形式。如古代墨西哥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著名的例子。中国古代的“台”也是这样的建筑物,《说文》载:“台观,四方而高者也。”“高”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字形都是表达台上建屋的形象,尤其是两字的首笔显然是“人”字形屋顶的造型。《说文》亦载:“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由此可见“高”的字义是来源于台和其上之建筑的。台的轮廓是由简单而强烈的直线和斜线组成,体量相当巨大。《新序·刺奢》中记载:“纣王为台,七年而成,其大三千里,高千尺,临望云雨。”这个描述尽管有夸张表现的成分在里面,但从其可以“临望云雨”的形容推断其高度应该是很高的。梁思成先生也曾根据敦煌壁画推测古代台的形貌特征为“孤立”和“高耸”。关于台之“高耸”古人多有描述。西晋孙楚在《韩王故台赋序》中是这样来记载其高的:“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上古时台的功能决定了这种高耸孤立的造型艺术风格,如果我们分析这种梯形高台的力动因素,就会发现其两侧的斜线坚挺有力,直插云霄,而台上建筑的“人”字形屋顶是这些斜线力动方向的交汇点,指示着上天神灵降临的方向,而对于台下膜拜的万民而言,它无疑又是导引精神指向的航标。

另一种与自然崇拜有关的说法是由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提出,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提到的关于“喜马拉雅杉形”的崇拜。把屋顶曲线比喻为雪松,这种以树形与屋顶形制的类比最早源于西方学者的推断,因为在西方人的神话传说中,一些原始部落在从南方热带向北发展的过程中,把他们造房的技巧也一起带到了北方。因此在欧洲建筑史上也有“歌德式建筑受到欧洲森林的形貌的影响”的说法。此观点当然只是一种有趣的推测,但仅从其造型进行比较,喜马拉雅雪松的整体造型,特别是其内凹的曲线外形轮廓以及层次分明的树冠体和中国传统的重檐曲线屋顶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此外,从用材角度看,我国传统房屋以砖木为主要材料,那么根据材料所具有的天然特性,对自然生长的杉树形态加以模仿也是有可能的,譬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拱”造型就是典型的树冠型的支撑构件。

还有一种自然崇拜的说法,是关于凤鸟崇拜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王毅先生认为:凤鸟崇拜文化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都有凤鸟崇拜的传统(在欧洲最常见的形式是以燕子作为贵族的族徽),这一现象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有关,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凤鸟图形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其太阳与鸟的合纹图形明确地展示出凤鸟图形与太阳之间某种精神意向的联系,古人可能因为凤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更接近最伟大的自然神——太阳,从而将凤鸟通过符号化的象征赋予其天空、太阳的隐喻。也正因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鸟常常与太阳(光明、生命)联系在一起。上古的殷人是一个宗教观念很强的民族,他们把凤(燕、玄鸟)鸟作为部落的图腾,认为是凤鸟传达了天神指令,繁育了商民族的子孙后代,并帮助他们获得天下的。《诗经·商颂·玄鸟》中所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此后的周人更是在殷人的“天命玄鸟”的说法上续添了“凤鸣岐山”的故事。《国语·周语上》和《墨子·非攻下》记载:“周之兴也,鸣于岐山(鶤鸡,凤之别称也)。”赤乌衔圭,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代殷有国。”陕西“凤翔”这个地名也是由此得来。《营造法式》对建筑的形态与鸟的关系也做了记载:“言檐阿之势似鸟飞也;翼言其体,飞言其势也。”宋人朱熹亦说:“言其大势严正,如人之竦立而其恭翼翼也,其廉隅整饬如矢之急而直也;其栋宇骏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翌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反宇飞檐”是中国传统“人”字形屋顶建筑的典型特色,飞檐翼角的独特造型使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天空的升腾感,并与张开双翅的凤鸟的羽翼在形象上重叠,不能不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明显的象征符号,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碑上发现阙屋脊上装饰有凤凰造型。《释名》中说:“宇,羽也,如鸟羽自蔽复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反宇”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为“恢复到鸟羽的形态”,而且考古资料表明,在多雨的广东等地出土的古代明器中,很少见到出檐很远的建筑图案,而在降雨较少的黄河流域却能见到很多,相信这里一定有文化、思想上的缘由。

对于屋顶形态成因的第二类说法,认为是注重实用与技术结构发展的结果。

汉代张衡曾在《西京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屋顶:“反宇业业,飞檐(车献),流景内照,引曜日月(李善注:言皆朱画华采,流引日月之光,曜于宇内)。”这段文字,为研究传统大屋顶的功能提供最早的注解。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思想史》中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向上翘起的檐口显然是有其尽量容纳冬日阳光和减少夏日曝晒的实用上的效果。它可以减低屋面的高度而保持上部有陡峭的坡度及檐口部分有宽阔的跨距,由此而减少横向的风压。因为柱子只是简单地安置在石头的柱础上而不是一般地插入地面下,这种性质对于防止它们移动是十分重要的。向下弯曲的屋面另外一种实用上的效果就是可以将雨雪排出檐外,离开建筑的台基而到院子里。”《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可谓清楚地写出了“反宇飞檐”在建筑排水方面实际具有的功效。

在对屋顶实际功效需求的探寻以外,许多专家学者还从建筑技术角度来分析“反宇飞檐”存在的客观技术条件。刘致平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中分析的:“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因为是立柱多,不同高度的柱头彼此不能划成一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凹曲线反而以之为美了。”这种观点是从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作为分析的起点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用材特点在于对土木等自然材质的运用。因此无论是北方远古的夯土为基、板筑为墙、茅茨为顶的居屋,南方的巢居或干栏式建筑,还是后来的各个时代的建筑,它们都与土木材质密不可分,而且体现着中国土木建筑的技术、结构发展的方向。当然,正是由于土木材料的自然局限性,对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屋顶形式最为明显,由于梁柱的承重有限,因此,建筑的开间不能很大,否则会使梁柱负重过大而变形,而大体量的建筑则必须增加立柱的数量,不同高度的立柱通过举架提栈的方法使得屋顶形成一个美丽的曲线。乐嘉藻先生早在1932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认为:“中国屋盖上的曲线,其初非有意为之也……其初乃原因于技术与材料上之弱点而成之病象,并非以其美观而为之也。其后乃将错就错,利用之以为美,而翘边与翘角,则又其自然之结果耳。”林徽因先生在《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中也曾这样论述这一想象:“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不自然造作之处,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它是中国古建筑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从材料、技术角度研究大屋顶的起因显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为一切造物的起点在于其对于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考量,原始先民在创造这一独特形式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材料、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在这些条件没有满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形式的独特性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人”字形大屋顶到汉代开始,出现“反宇飞檐”的早期形式,应是技术条件成熟的结果,特别是商周以来的木架构技术到汉代已经比较成熟了。在河南、河北、山东出土的明器中,已经有三四层的方形楼阁和望楼,一层用斗拱承托腰檐,上面有平坐,将阁楼划分为数层,这种在屋檐上附加栏杆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战国的铜器中,而到汉代则在木结构上运用得较为成熟了,它使得屋檐满足了遮阳避雨的要求。此外,斗拱技术也随着屋檐的出挑而发展成熟,斗拱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有些在栌斗上置拱,有些则把拱身直接插入柱子或者墙壁内。或者又在跳头上再置横拱一两层,承托屋檐。斗拱的组合以一斗二升最为普遍,其次一斗三升。建筑的屋檐下除了使用斗拱和收尾处带有卷杀的檐椽以外,还有在屋檐下一层向外挑出的斜面,使檐部挑出的距离更长,并且将檐部显著地向上提升,在转角的地方用斜柱支载起挑檐枋。这些技术的发展成熟为“反宇飞檐”建筑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使得承载美学与文化意义的装饰物与装饰形态得以附着。

同类推荐
  •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推荐教材之一。内容按照《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和该方案对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进行编写,重点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 我是钢筋工能手

    我是钢筋工能手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本书以钢筋工常用技术介绍为主体,突出钢筋工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建筑工程钢筋识图,钢筋材料的基本性能,钢筋的代换,钢筋的配料、成型与绑扎,钢筋的焊接及新型连接技术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我是混凝土工能手

    我是混凝土工能手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主要讲述了有关混凝土的一些基本知识。
  •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出于改革的谨慎,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未有实质性的统一的措施安排,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必然对公立医院产生深刻影响。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热门推荐
  • 中国谋术全书

    中国谋术全书

    《中国谋术全书》一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甄选了数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中华谋略文化的全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外交谈判、应对危难及处世交往等方面的智慧与谋略。希望本书不仅能成为读者增长智谋的参考书,更能成为读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书。
  • 樱花树下无你身影

    樱花树下无你身影

    漫漫樱花树下,落花纷纷。他的身影在树下站了许久,肩上有着零零散散的花瓣。雨下起,她走了来"你带着一息樱花香″……
  • 古代军事著作合集(全集)

    古代军事著作合集(全集)

    本套书包括《春秋时期军事著作:司马法》;《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战国著名军事著作:吴子》;《兵家传世之作:三略》共4册。《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作为皇家钦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出自西周早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目前流传下来极早的军事著作。《司马法》从卷帙浩繁的兵学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七书”之一;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朝廷从“七书”中精选出三本,号称《武经三书》,《司马法》入选其中,成为“三书”之一。能够挺进不同时期皇家钦定的“七书”乃至“三书”的方阵,《司马法》是古代兵学极高水平的代表,是一般兵书所难以企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一部兵学专著,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被誉为“兵学圣典”。《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相传为战国时著名兵学家吴起所作。该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整理和删补,有些篇目和内容有所亡佚,现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励士》六篇,远非全璧。《兵家传世之作:三略》是一部关于兵家谋略的经典传世之作,是秦时黄石公撰,主要阐述的是治国兴邦、统军驭将的政治方略,同时也涉及到一牡一用兵打仗的具体计谋与方法。其思想体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杂糅各家思想,尤以吸收儒、道两家学说为多,因此本书虽以兵书著称,也被视为一部政治谋略著作。其文不长但意蕴深远,兼容博采先秦诸家之意旨,对刚柔、贵因、用将、赏罚、尚贤、礼士、泽民等方面都有着切中肯綮的论述。历代学者为它作注和解说的也有很多,受到很高的推崇,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自称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 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也有说是《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 绑定输出

    绑定输出

    榜一大神铁树开花看上了榜三奶妈,贴人贴钱贴劳力。言天下:“做我绑奶吧。”淋漓:“不,我是输出!”
  • 你的灵兽看起来很好吃

    你的灵兽看起来很好吃

    叶笑看着眼前的七色鹿咽了咽口水,他眼前的鹿已经不是鹿,那是一碗红烧鹿肉、一碟麒麟鹿柳、一碟滑熘鹿里脊、一碟金钱鹿肉、一盘葱烧云腿鹿肉、一盅蘑菇鹿肉汤、一盅……“叶笑,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的小鹿?!”“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所以呢?”“我们一起吃鹿肉吧!”“……”
  • 现实与虚构

    现实与虚构

    在都市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叫做“剩女”。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溺水三千唯独爱你

    溺水三千唯独爱你

    白兮夏本是白家小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直到有一天,白家一朝夕变夜少熙与白兮夏本是青梅竹马,白家一朝夕变,夜少熙苦苦寻找白兮夏……几年后,白兮夏从无忧无虑的小公主变成强势归来的女王……
  • 隔岸观景(书与人丛书)

    隔岸观景(书与人丛书)

    本书系书与人丛书之一种,由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撰写。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杂谈或随笔,大多与作者的研究领域联系密切,除了上述与史学理论有关的探讨外,还有数篇直接与作者的专业方向即美国史相关,如美国史学界的新动向、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现状与问题等等。而少数几篇被作者称为“专业工作的副产品”的文章,其实更多地属于“有感而发”,比如对“网络史学”与通俗历史的认识,比如史家应具备之素质,乃至作者本人读史、读书的经验与心得。这样的文章与前面的相比,更浅显,也更生动。编者云:据说有的编辑想“杀”掉作者,大概也会有编辑想要拥抱作者吧。做这本的书的编辑是幸运的,而看这样的书的读者也将是幸运的。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