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9600000006

第6章 开国

清之开国,不能谓于国民先有何种功德。本以女真崛兴东北,难言政治知识。顾其族为善接受他人知识之灵敏者,其知识能随势力而进,迨其入关抚治中国,为帝王之程度,亦不在历朝明盛诸帝之下。虽然死于安乐,以致亡国,在女真之根性,实一优秀之民族也。

女真族,至清而已三有国,且愈后而愈盛,已见上编。唯其极盛,乃致灭亡。受汉族之奉养,以消磨其特长,又欲自别异于汉族。既已无能,而又显非族类,轻视与仇视交并,一旦覆之,无可留恋。此为清亡之实状。当太祖以前,未能鼓其武力,而行动即非同族各部所及。以物质之缺乏,仰中国为赡生之计,此为其常态。中国未失道时,因其所求,以为操纵,顺则与之,逆则夺之。又多存其部落,予以世职,而保其并生并育。自居于兴灭继绝、扶弱抑强之帝德,而实制其兼并坐大之图,此明以前之边计也。女真虽谲,固不能不就此束缚。自肇祖至景、显,清之所谓四祖,今皆考见其受明厚恩,为诸夷最。求高官以夸众,则予以都督之尊;求托庇以避仇,则徙之辽边之内。其详见余《明元清系通纪》。

第一节 太祖

自太祖以前,可纪之事,较前代帝王开国以前之祖宗功德可为独多。余别作《明元清系通纪》,成专书数十册,今不复复述,述之自太祖始。太祖自二十五岁以前,景祖、显祖皆在,在父祖重荫之下,无事可纪。《实录》载其不得于继母等事,与创业无关,亦不述。景、显二祖,本导明总兵李成梁图其同族建州右卫酋王杲、阿台父子,而为成梁军中所骈杀。明人谓太祖以夷目余孽,俘虏孤童,给役李成梁家,成梁抚之有恩,故与李氏有香火情。以今考之,不为无因,而亦不能尽确。如谓太祖为四岁孤童,有弟舒尔哈亦更幼,皆由成梁长养,此则不确。二祖死后,太祖即与尼堪外兰寻仇,年岁相合,断不能于二祖既死,再由成梁抚之二十年,然后长大称兵。成梁之诛阿台,在万历十一年,与《清实录》相合。不数年间,明已假借太祖,官以都督,宠之以龙虎将军,亦与《清实录》略同。而《明实录》皆有年岁可纪。故四岁孤童受抚于李成梁之说,实出附会。唯太祖始起,正为成梁衰暮之年,以敷衍悍酋,期保威名,以全晚节,但得太祖表示效顺,即保奏给官,甚且弃地以饵之,为廷臣宋一韩等所纠,按臣熊廷弼所勘,俱见《实录》及诸臣章疏。又舒尔哈赤之女,有为成梁子如柏妾者,太祖之求媚于成梁,自亦无所不至。皆见《明实录》。当万历四十六年以前,太祖虽已极狡展,然朝有严命,即阳示觳觫遵守,中朝犹视为属夷首鼠常态。虽朝鲜来报建酋已立国僭号,亦不欲先诘,以为小丑戏侮,见怪不怪,可以了事。太祖亦倏进倏退,可伸可屈,深中明季苟且之隙。僭号在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至四十六年戊午四月十三日壬寅,以七大恨告天(七大恨原文今不见,并非《实录》所载之文。今北京大学史料室存有天聪四年正月日印刷黄榜,为再度入关复述戊午七恨之文,事实颇有不同,当尚是戊午原状。事隔十三年,对明之心理尚未变,且明边内外耳目相接,所需此榜文之效用,尚未悟其无谓,故有复述榜发之举。可信其正是原文;纵有改窜,必最相近。《实录》之始修,已在天聪九年,时已觉榜示七恨之徒扬己丑,特史中不能不存一告天事实,乃改窜以录之。故有《实录》以后,即是改本。余别有文考之,于此不复述)。袭破抚顺,守将游击李永芳叛降。继又破清河。于是为公然犯顺,对明称兵之始。

明年,万历四十七年,即太祖称天命之四年,明发大军分四路讨建州,用杨镐为经略。镐固承平时科目庸才,李成梁已前死,镐等方倚李氏余威以自壮,固为敌人所嗤。命将调发,期日道路,尽泄于敌,太祖得设伏以待,尽覆其师。师号称四十余万,并调朝鲜兵为助。明四路将帅,忠勇骁健者皆殉,刘、杜松,世尤惜之,坐为经略非人所误。独李如桢迟迟不进,闻败,全师而还。镐之私李,李之通敌,益为世口实。是败也,天下震动,明乃用前巡按熊廷弼代镐,太祖遂敛兵不动,间以零骑掠边,如向来之草窃故技。廷弼方规画[划]大举,事未集而中朝群议其老师怯战,排击之使去。廷弼身捍大敌,相持年余,朝廷不以未有丧失为功,而以不急挞伐为罪,于廷弼所图制胜方略,亦漠然不知且不问,以袁应泰代之。太祖知新经略易与,又大入边。天启元年(天命六年)三月十三日取沈阳,二十一日即取辽阳,袁应泰自焚死。中朝又大震,复起熊廷弼而斥前之攻廷弼者。而太祖则已由故居赫图阿喇移辽阳,谓之迁都,一改其寇钞出入,饱即扬去之故态矣。

明既复用熊廷弼,时廷臣只有党派,无一主持之人,偏私乖戾者不必言,即最和善之首相叶向高,亦以座主袒护门生王化贞,以辽东巡抚抗经略,不用其命,是为经抚不和。而内阁本兵皆袒化贞,再济之以多数之台谏,毁经而誉抚,廷弼无所措手足。李永芳在太祖军中,勾通化贞部下游击孙得功,诳化贞谓永芳内应,共图太祖。化贞恃为立功之奇秘,益藐视廷弼。廷弼乞休,廷议已允之,而太祖于天启二年正月,已攻化贞防辽河之兵。得功欲执化贞归太祖,为他将挟化贞以走,遂弃广宁;遇廷弼来救,知广宁已不守,遂偕入关。其实太祖未敢即入广宁,未敢即犯河西,廷弼愤化贞所为,以为偾事非己之罪,不以死争广宁,不以身殉关外,唯冀廷臣败后觉悟,知重己之才而用之,以收后日之效,此则廷弼之忿懥失计,亦不得为无罪也。当时经抚已尽弃关外,太祖兵所不到,亦尽为蒙古占领。明旋用孙承宗,以阁臣督师,又渐收辽西地。太祖不敢逼,于其间笼络蒙古,使与己合,以孤明边。又自辽阳徙沈阳,盖由西窥关门、北略蒙古皆近捷也。启疆心虽切,而明守关有人,即不敢动,太祖之善待时机如此。迁沈在天启五年(天命十年)三月,与承宗相持者三年。

天启时,魏忠贤肆恶,逐年加甚,阉党与承宗不相容。五年十月,允承宗致仕,以高第为经略。太祖知有可乘,六年正月,大举西攻。第急檄尽弃承宗所复地,退守关门。宁远前屯卫道员袁崇焕,以职守所在,固守宁远城不奉命。第无如何,但撤地列城,委宁远不顾。将吏不欲弃地者,忿第所为,从崇焕死守。太祖视宁远城小,围攻意可立拔,两日为崇焕再挫,死伤多,乃撤围还,咄咄自恨,谓生平未遇此败,疽发背,以八月殁。称号十一年。迹太祖所为,谓有积功累德,应主中国,在清代自言之则然,就史实考之,则实无有。清之取天下,纯由武力。其知结民心,反明苛政,实自世祖入关时始。《太祖实录》载初起时,以矫健警悟,当大敌不惧,受重伤不馁,以此称雄。载在清官书,不具录。要其以勇悍立威,为众所戴,遂能驱率其族,裹胁益多。自是以训练族众见长,《清实录》转不载,而《明实录》载之,录数则,可知太祖之养成武力,实已横绝一世。古云:“女真兵满万不可敌。”正以骑射之长,在汉人为特殊艺业,在女真为普通生活所必需。所未能得志于中国者,无大队部勒之法,虽有长技,亦只能零钞取胜耳。中有大豪,能取得众人信仰,再以天然识力,悟行军部勒之道,是即金世阿骨打之流矣。

《明实录》:“万历四十八年正月壬寅,熊廷弼疏有云:奴贼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退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所为,与西北虏精锐在前,老弱居后者不同。此必非我之弓矢决骤所能抵敌也,唯火器战车一法可以御之。”

又:“天启元年正月壬寅,户科给事中赵时用疏请练兵,言:臣闻奴酋练兵,始则试人于跳涧,号曰水练,继则习之以越坑,号曰火练。能者受上赏,不用命者辄杀之。故人莫敢退缩。”

凡此皆明廷之所闻奏,事在太祖称天命之第五第六年。此可以知清兴之武力。

太祖又习知中国事,据《明实录》,朝贡亲到北京者三次。

万历十八年四月庚子,建州等卫女真夷人努尔哈赤等一百八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按上年九月乙卯,始命建州都指挥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盖受此升职以后亲来朝贡也。《清实录》叙太祖受明都督职,在二祖为李成梁所毙时,并将授龙虎将军亦并为一时之事,皆故事简略之语。

又:二十六年十月癸酉,宴建州等卫进贡夷人努尔哈赤等,遣侯陈良弼待。是为二次入京。

又:二十九年十二年乙丑,宴建州等卫贡夷努尔哈赤等一百九十九名,侯陈良弼待。是为三次入京。

又有言太祖以佣工禁内,窥多年者。

《明实录》:“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戊戌,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奏保京师三议。一曰皇城巡视应议:闻奴酋原系王杲家奴,在昔杲悬首藁街时,奴怀忿恚,寻即匿名,佣工禁内,窥多年。夫大工讵今日急务,已停而复兴,就里夹杂奸人,亦所时有,今须急停,以防意外。”按乾清、坤宁两宫灾,在万历二十四年,自后乃有所谓大工。太祖或冒名充工入内,但亦传闻之词,似无确据。官应震意在请停大工,述此流闻语耳。

又:“五月癸未朔,户科给事中李奇珍,以陷城覆将,疏论原任辽东巡抚利瓦伊翰、经略杨镐、总兵李如桢并应逮问。又称:如柏曾纳奴弟素儿哈赤女为妾,见生第三子,至今彼中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之谣。速当械系,以快公愤。不报。”

此事当是事实。太祖与李成梁结托极深,中间并有此女为李妾之援系,又不待勾结叛将佟养性、李永芳而始一一赘为额驸也。

第二节 太宗

太宗名黄台吉。往时蒙古酋长每有此名,即华言“皇太子”之音译。译音无正字,或又作“皇太极”。《清实录》以为天意预定,有此暗合之佳名,此亦无可附会之附会。

蒋氏《东华录》:“太宗文皇帝,太祖第八子,讳皇太极。史臣云:太祖名子为□□□者,国中原无汉与蒙古籍。及为汗,阅汉、蒙古书,汉之储君曰皇太子,蒙古继位者曰皇太极,天意已预定矣。”

太祖创业,以军队立国,军编为八旗,每旗主以一贝勒,八贝勒并立。崩年遗训,以此为后金国定制,不立一人为主器之子。太宗在八贝勒中,其序为第四,谓之四贝勒。在太祖时,四贝勒战功独多。太祖崩时,八旗亦未遵太祖意分配,太宗独挟两旗,势陵诸贝勒上。兄代善为大贝勒,与其子岳托、萨哈廉两人议戴太宗为八贝勒领袖。始犹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并坐而治,余称小贝勒,不敢与诸大贝勒齿;然太祖八旗并立之遗训,未遽改也。既为领袖,乃自称天聪皇帝。天聪四年,以罪废镶蓝旗贝勒阿敏。阿敏有弟济尔哈郎,早与本旗攻战之事,与兄共为旗主,故阿敏废而旗属济尔哈郎,然并坐之大贝勒则已少一人矣。至天聪六年元旦,乃正位南面专坐,代善、莽古尔泰旁侍,是为后金国进一步之君主政体。是年,莽古尔泰死。后三年,莽古尔泰同母弟德格类又死。未几,所属追首莽古尔泰兄弟罪恶,削爵除宗籍,收所部正蓝旗归太宗自将。太宗独领三旗,盖两黄始终由太宗兼领,至是并正蓝得三旗,而诸贝勒分领各一旗,其势力大不侔矣。是为后金国又进一步之君主政体。是年为明崇祯八年,即天聪九年,得传国玉玺于元裔插汉林丹汗之太妃苏泰所。明年四月,遂废后金号,改号曰清,亦创年号曰崇德。以前天聪皇帝乃与太祖之天命同为尊号,用以纪年,乃相沿借用;至是则有年号,以天聪十年四月以后为崇德元年矣。是为更进一步公然成立之君主政体。

太宗始被推为八贝勒首,袁崇焕遣使来吊,以觇金国内情。太宗以礼报使,而明廷哗然,谓崇焕通敌。太宗以其间与明相周旋,而急攻朝鲜,以绝其从后牵掣之患。朝鲜事明最忠,太宗取城下之盟,多所约束,使朝鲜不为明助。旋以袁崇焕约和无成,遂回军指中国。明廷论方指摘崇焕,太宗乘机以反间中之,兵越山海关大路,由蒙古地入大安口,攻龙井关入遵化,京师戒严,崇焕入援。明廷有右毛文龙者,有不慊于通吊建州者,并为一谈。虽无反间,崇焕犹将不免。太宗之用间杀崇焕,直袭小说中蒋干中计故事,本极拙劣,明之君臣自有成见,与相凑合,坏此干城,而崇焕被杀,为清室驱除矣。太宗兵下遵化,在崇祯二年十一月,明能战之将,赵率教、满桂先后战没。清兵薄德胜门,起前大学士孙承宗视师,清兵退,历破京东各州县,大掠数月。至崇祯三年五月,仍由遵化出边,永平、遵化及所属各城皆复。时山陕乱势已炽,清兵又屡侵扰,明廷大困。明崇祯九年,即太宗天聪十年,四月,遂定有天下之号曰清。

天聪十年四月乙亥朔,越十有一日乙酉,黎明,太宗率诸贝勒大臣,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即以是年为崇德元年。追尊始祖为泽王,高祖为庆王,曾祖为昌王,祖为福王,上太祖尊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太后尊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定太庙制:前殿安奉太祖太后神位,后殿安奉正中始祖,左高祖,右曾祖,左末祖各神位,右末安奉皇伯祖礼敦神位。礼敦亦于是时追封为武功郡王。

太宗建立清代时之意识,据《东华录》所载如此。此合后来纪载,有可考证者数事:(一)太祖时已定国号为金,或称大金,亦称后金,是犹以女真先世帝号为荣,欲为绍述而已。至是乃辟而去之,直以金之半壁天下为未足,易一号以自标帜焉。顾其金之改为清,意义何在?余向者持论,谓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闻者驳之,谓金清非同音字,金为侵覃韵之合口音,与庚韵之清大不同。吾以为女真何知音韵之学,从其效汉语时所肖之音,音近即取之,故效汉语呼夫人,则曰夫金,旋作福金,又作福晋。金与晋固非音韵学家所谓同音,金与晋及人字,不更相距尤远乎?而满汉译文可以相通,何必金之不可为清也?然此究为无据之空谈。近乃得一确证,满人金息侯梁,撰有《光宣小纪》,亦称清即金之谐音,并举沈阳抚近门额,汉文称大金天聪年,其满文即终清世之大清字样。是可知金之为清,改汉不改满,有确证矣。(二)太宗追尊先代。太祖本已用汗与帝并称,显祖以上,乃仅称王号。后至顺治五年十一月,始定肇、兴、景、显四祖之称。在太宗时,唯以始受明都督官职者为始祖,谓之都督孟特穆。其近代则自高祖起,为追尊所及之限,故此时所封庆王,后来所尊为兴祖,不必有何勋望。毋庸疑其为建州左卫以外,别有传说。(三)当太宗时,高曾祖考,俱在四亲之内,不应祧法。其以高曾祖三世,与始祖俱安奉后殿者,以别于手创大业之太祖而已。后世乃以后殿为祧庙,此中国士大夫之礼学,实非太宗所知,顾一成不改,遂为清一代之庙制。自雍正以后,显祖以上适在可祧之列,遂以后殿为祧庙耳。(四)后殿神位,原有五座,武功郡王礼敦,俨然与四祖并尊。此亦当时草昧之制。后于崇德四年八月,退礼敦为配享之列。此唯见《清史稿·礼敦传》,而清史于乾隆间补武功郡王等列传,直以礼敦为崇德元年即配享太庙,配享则应在两庑。且《东华录》对崇德元年,亦明言配享者为费英东、额亦都两人。时但有功臣配享,未知有宗室配享也。盖至崇德四年而稍悟庙制之非,后殿乃独存四祖矣。(五)崇德建元,实是纪元之始,以前天命、天聪皆尊号,非与一国臣民纪年之用。说已见前。

太宗之建清国,其动机在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玉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林丹汗为元顺帝后,居察哈尔逼明边,明谓之插汉,自以为蒙古大汗。虐视近边蒙古诸部,为诸部所不附。清于天聪八年,以兵逼林丹汗走死,逾年得其传国玺,乃定立国之计。先由诸王贝勒偕已附之蒙古部落劝进,并告朝鲜,使预劝进之列。朝鲜忠于明,不肯从。太宗既改号,首伐朝鲜,灭其国,胁其君伏罪而复置之,自是朝鲜不敢复通于明,称臣质子,永为清属国矣。明方苦于内乱。崇德二年,即明崇祯十年,既下朝鲜,明年即复入塞,明督师侍郎卢象升战死。又明年,移蓟辽总督洪承畴御清,内乱益炽。承畴与清相持于宁锦,太宗攻之累年,以崇德七年二月克松山,承畴降,遂下锦州。冬十一月,又入蓟州,连下畿南山东州县,至明年四月乃北还。时为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势力已遍及中原,明祚岌岌,而太宗以其年八月初九日庚午崩,世祖以六龄嗣位,遂为代明有国统一华夏之主。

第三节 世祖

世祖名福临,太宗第九子,以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丁亥袭父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从叔父郑亲王济尔哈郎同辅政。诏以明年为顺治元年。事既定,即以兵乘明之扰,累犯关外诸城,然不能薄关门也。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丁未,李自成陷京师内城,帝自经。自成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四月初四日辛酉,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启摄政王入定中原,略言:

上帝潜为启佑,正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成丕业以垂休万禩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中原荼苦已极,黔首无依,思择令主,以图乐业。间有一二婴城负固,自为身家计,非为君效死也。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大河以北,定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为我有耳。我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今日当任贤以抚众,使之近悦远来,蠢兹流孽,亦将臣属于我。彼明之君,知我规模非复往昔,言归于好,亦未可知。倘不此之务,是徒劳我国之力,反为流寇驱民也。举已成之局而置之,后乃与流寇争,非长策矣。往者弃遵化,屠永平,两经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为无大志,纵来归附,未必抚恤,因怀携贰,盖有之矣。然而有已服者,有未服宜抚者。是当严申纪律,秋毫勿犯,复宣谕以昔日不守内地之由,及今进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风声翕然,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军,因以为质,又拔其德誉素著者,置之班行,俾各朝夕献纳。王于众论,择善酌行,闻见广而政事有时措之宜矣。此行或直趋燕京,或相机进取,要于入边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以为门户,我师往来,斯为甚便。

文程此言,于清之开国,关系甚巨。摄政王时非一人,故文中累称摄政诸王。清侥天幸,以多尔衮入关成大功,其明达足以听纳正论。然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唯文程,降臣中唯洪承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此文为文程预定大计之始,盖犹但料明之必亡,尚未知明帝之已死也。《东华录》所载如此。清《国史》本传已修饰而失真相,《史稿》更甚。今虽未见初修之《太宗实录》,要知《东华录》中文程之文,必犹近原状,以其暴露清军以往之态度,尚非有成大业之志,必为后来之所讳言也。自今以前,武力劲矣,招降纳叛之道得矣,唯要结关内之人心,殊未留意;所留意者在钞掠,自不能恤人疾苦。自今乃以救民水火为言,多尔衮深纳之,此为王业之第一步。是月七日甲子,祭告南伐。翌日乙丑,赐多尔衮大将军敕印。丙寅启行,十三日庚午,次辽河,已知北京破。以军事咨洪承畴,承畴上启,略如文程指,皆为清有天下之大关键。而多尔衮之能听受,则天之所以厚清而生此美质也。承畴略言:

我兵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宜先遣官宣布王令:此行特扫除逆乱,期于灭贼,抗拒者诛。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降者官则加升,军民则秋毫无犯;不服者,城下之日,诛其官吏,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要务也。流寇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闻我军至,必焚宫殿府库西遁,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亦大可惜。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倘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庶逆贼扑灭,神人之怒可回,更收其财畜以赏士卒,殊有益也。明守边兵弱马疲,犹可轻入;今恐贼遣精锐,伏于山谷狭处,以步兵扼路。我国骑兵不能履险,宜于骑兵内选作步兵,从高处觇其埋伏,俾步兵在后,比及入边,则步兵皆骑兵也,孰能御之?抵京之日,我兵连营城外,断陕西、宣府、大同、真、保诸路来攻,流寇虽不能与大军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

承畴此言,已知自成据京师,犹未料其先已东来及吴三桂导引入关,并不用马步迭代之法,悬兵度险,天之所启,事半功倍。然承畴固老谋深算、久熟内情之言也。

先是京师日危,明用蓟辽总督王永吉议,弃关外诸城,召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卫。三桂徙宁远兵民五十万众而西,抵丰润,闻燕京已陷,不敢前。自成拘三桂父襄招三桂,而遣降将唐通、白广恩率兵向关门。三桂闻家口被掠,怒作书绝父,且急遣使至多尔衮军前乞师。多尔衮时尚未至宁远,得书即进,途次复得三桂趣进之书,兼程而行,距关十里。自成以三桂抗不受招,自将精锐二十万东击三桂,又令唐通等前锋二万骑绕出关外夹攻。多尔衮逆击,败通等于一片石。翌日,师至关,三桂出迎,大军入关。自成率众自北山横亘至海,严阵以待。是日大风,尘沙蔽天,军少,不及自成之半,多尔衮命三桂兵居右,满洲兵在其左,令曰:“敌阵大,首尾不能顾,可鳞次集我兵,对贼阵尾突之,必胜。”三桂受命,先搏战当之,风沙中咫尺莫辨,力斗良久,军士呼噪者再,风旋止,满洲铁骑横跃入阵,所向摧陷,自成方挟明太子诸王于高冈观战,俄尘开,见甲而辫发者,惊曰:“满洲至矣。”遂土崩,逐北数十里,斩获数万。自成离京师,焚宫殿,载辎重西走。多尔衮令三桂及阿济格、多铎兼程追击,勿入京。即军前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令关内军人皆剃发,誓诸将曰:“此行除暴救民,灭贼安天下,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违者罪之。”榜谕官民以取残不杀共享太平之意。自关以西各城堡百姓逃窜山谷者,皆还乡里剃发迎降,用文程、承畴等言也。

五月初二日己丑,多尔衮至燕京,故明文武诸臣皆出迎五里外。下令禁兵士入民家,百姓安堵。多尔衮入居武英殿。盖宫殿遭焚残破,唯此殿独完也。翌日庚寅,令兵部传檄直省郡县:归顺者官吏进秩,军民免迁徙,文武大吏籍户口钱粮兵马亲赍至京,观望者讨之。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夺其爵。在京职官及避寇隐匿者,各以名闻录用。卒伍欲归农者听之。又翌日辛卯,令官吏军民为明帝发丧,三日后服除,礼部太常寺具帝礼以葬。初六日癸巳,令故明内阁部院诸臣:以原官同满洲官一体办理。初八日乙未,阿济格等报及李自成于庆都,击败之,追至真定,又破走之,近畿诸郡县皆降。二十二日己酉,葬故明庄烈帝,后周氏,妃袁氏,熹宗后张氏,神宗妃刘氏,并如制。先是,三月二十八日丙辰,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至是用帝礼为改葬也。至七月庚子,并设故明长陵以下十四陵官吏,司守护焉。

霸者假借仁义,亦可与王者同功。要其优礼前代之意虽假,而于宽恤民生,使久罹水火之人倚我以图苏息,则事实不可诬也。当天命、天聪间,未尝不厚结关外之人及关内来归之人,然未能推此意于关内。观其累次犯塞,辄挟告天七大恨榜文,向关内军民布告,此于收拾人心有何益处?岂明之军民见此榜而代为不平,亦有仇明顺敌之意乎?固知天聪以前,清固以悍夷自处,绝未有得天下之意识也。崇德改元以后,亦未见若何改观。及此而始自命王者之师,居然大异于昔。多尔衮于征朝鲜时,《朝鲜实录》中载其举动,在满洲中独为温雅得体,固其资质之美,即天之所以启女真,生才非意想所及也。而其最大之献纳,莫如范文程,节录文程清《国史》本传如下:文程从师渡辽河,吴三桂来乞师,文程曰:“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且倾覆京师,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我国家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恤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复言:“好生者天之德,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区夏,非乂安百姓不可。”于是申严纪律,妄杀者有罪。既败流贼二十万于山海关,我兵长驱而西,民多逃匿,文程草檄宣谕曰:“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诛者唯闯贼。师律素严,必不汝害。”民心遂安。师入北京,建议备礼葬明崇祯帝。时宫阙灰烬,百度废弛,文程收集诸曹册籍,布文告,给军需,事无巨细,咸与议焉。

以上见摄政王之所行,皆文程之所议拟。其尤为清一代永久惠民之政者,则立除明季加派一事,能立起人民乐生之心,而天下已大致定矣。至清一代竟能永行之,以不加赋为祖训、为定制,此则清之自有器量,能收名臣之用者,必其意度亦本与契合可想也。《文程传》又言:

明季赋额屡增,而籍皆毁于寇,唯万历时故籍存。或欲于直省求新册,文程不可,曰:“即此为额,犹恐病民,岂可更求哉?”自是天下田赋,悉照万历年间则例征收,除天启、崇祯年间诸加派,民获苏息。

摄政王既定燕京,即派员率师先定山东、山西,盖由近渐及远省。明福王以五月戊子朔,由马士英以兵拥戴入南京,初三日即监国位,十五日进称帝,建号弘光。当拥立福王时,向时持清议者,皆以北都党案反复,王为郑贵妃孙,郑氏乃造成各案之主体,又以王失教无善行,意不欲赞定策议。为士英所胁,而诸不快意于清流者群和之,自始即挟有意见。以诸正人于拥立有异议,激王疏远正人,出史可法于外,以士英当国,起用阉党阮大铖,尽翻逆案。国事皆在马、阮,王又童昏,南都事不可为。而摄政王于六月十一日丁卯,与诸王大臣定议,建都燕京,遣使奉迎车驾。世祖以九月十九日甲辰,自正阳门入宫。十月乙卯朔,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颁大清《时宪历》。翌日丙辰,以孔子六十五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其五经博土等官袭封如故。十日甲子,上御皇极门颁诏天下,大赦。乃议佐命开国亲郡王及满洲诸臣封爵,所司损益前典以闻,并察归降文武官绅,其先后轻重之序如是。诏中除宣赦外,悉数蠲除明季苛杂加派赋税,地亩钱粮悉照前明会计录,自顺治元年五月朔起,如额征解,盐法亦然。凡加派各饷,俱行蠲免,仍免本年额引三分之一。又自五月朔以前,所有本色折色各数十种款目钱粮,逋欠在民者,一律豁免。另一款亦系豁除逋征,当是指虽无民欠实据,亦概予豁除。至五月朔以后之蠲免,则大军经过地方,仍免征粮一半,归顺州县,非经过者,免本年三分之一。关津商税普免一年。明末所增之商税则永豁免。曾经前明因兵灾全免钱粮之地方,仍予全免,不在免半及三分免一之例。近畿六十八卫军人,明时派供内廷柴炭,永免且禁私派,招商办买充用。京城行商车户佥派徭役,及北直、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截银,明末所已免派免解者,均照现行事例蠲除。京师东、中、西三城,因屯扎禁卫军人,不得已令官民之家迁让,其迁居之户,所有田地不拘坐落何处,概免租赋三年。南北城居家虽不迁徙,而房屋被人分居者,亦于所有田地不拘坐落何处,概免租赋一年。丁银不照原有定额,查核老幼废疾,并与豁免。军民年七十以上,许一丁侍养,免其徭役。明季直省屯田司助工银两,准予豁免。直省漂流挂欠及明系侵没之钱粮,已经追比在官者,自五月朔以前事件,一律免追释放。经寇劫失之钱粮亦同。凡此皆从明末人民生计之苦,曲折体贴,又于明时已有之惠恤,不因现在加惠之通令,转有废阁。此诏适合人民苦于征纳、思解倒悬之心理,与未入关前对待关内方法截然不同。出以世祖登极诏书,实即摄政王听纳群言、熟察民瘼所得之结果,其余培风化、收人望、敬礼先代帝王贤圣、守护明代陵寝诸端,皆合中国旧来崇尚,无复夷风。摄政王乐引汉人,为满洲旧人所嫉,此亦其所收之效也。诏榜今尚有存者,《东华录》亦载全文,不能备录。《清史稿·世祖纪》已有所删节矣。

方世祖将即位时,明使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奉金币求和,为割地偏安计。不报。既继位后,逾两旬,以十月二十五日己卯,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进取江南。先清河南北未服军民屯堡,所过悉平。阅数日,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西讨李自成。两王皆摄政王同母兄弟。英王直由绥德取延安、鄜州,断自成军西窜之路。豫王自河南破自成军于潼关,连败之,至西安,自成被迫东走出陕。乃命豫王移师向江南,英王专事自成,时在顺治二年四月。以是月十八日庚午,豫王师至扬州,谕明督师阁部史可法等降,不从。二十五日丁丑,克扬州,可法不屈见杀。五月初五日丙戌,清师渡江,明守将郑鸿逵等舟师溃,遂陷镇江,由丹阳、句容抵南京。初十日辛卯,明弘光帝先遁。翌日,马士英亦遁。南都士民拥狱中所囚崇祯太子出监国。十五日丙申,豫王至南京,勋臣赵之龙、阁臣王铎、部臣钱谦益等以城降。南都既下,明所以系人心者略尽。以后隆武之在闽,鲁监国之在海上,永历之在两粤、滇、黔,奔迸流离,保存名号而已。

崇祯太子之狱,始于是年三月。弘光及马、阮,以北来之太子为伪,下之狱,而朝士多信为真。士民不慊于时政,亦诽议君相。其先于上年十二月,北都先见崇祯太子,清廷以为伪,杀之,并杀认太子为真者。至南中复见太子,史可法得北使左懋第等讯,知太子已被害于北,不附和继至之太子,朝士则谓可法受马、阮胁制而然。然余考之,北都太子实不伪,即南都太子非真也。余别有专论,于此不复赘。六月,明总兵田雄、马得功等执弘光献于豫王。闰六月,英王追李自成至湖广,势穷入通城之九宫山,自缢死。是时,明唐王聿键即帝位于闽,建元隆武,鲁王以海称监国于浙。豫王多铎既克南京,并下杭州,旋召还,以贝勒勒克德浑代将。三年正月,又以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征四川。至冬十一月,清军平闽,隆武帝殉。豪格入川,张献忠战死于西充。会明遗臣复立桂王由榔于肇庆,改元永历。自成、献忠余部巨万数,先后归之。南明之兵多为归附之众,自隆武倚郑芝龙立国,郑氏即前时受抚之海寇,至永历又尽收张、李余部,不收则无兵可作声势,收之亦无弹压之力,非唯不足图功,亦且备受屈辱。清对南明,亦用汉人为前驱。使相屠杀,是为吴、尚、耿、孔四王之兵。吴三桂原为明将,所统为明之官军,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皆毛文龙旧部,实盗类也。清用此诸军,自有八旗为中坚,以监督之,其势自不敌。然犹亘十余年,终世祖之世,未能悉平南方。圣祖即位后,永历帝乃为缅甸所缚献,鲁王亦卒于台湾。自是无与清对立之明。以国统言,自康熙元年以后,始为真统一中国。在述清史者可认为主体,不复以清与明为分别之词矣。

世祖开国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余皆沿袭明制,几乎无所更改。明之积重难返,失其祖宗本意者,清能去其泰甚,颇修明明代承平故事。顺治三年三月,翻译明《洪武宝训》成,世祖制序颁行天下,直自认继明统治,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此古来易代时所未有。清以为明复仇号召天下,不以因袭前代为嫌,反有收拾人心之用。明祖立法,亦实有可以修明之价值,若闭关之世不改,虽至今遵行可也。故明之代元,史家极应研究其制作。清之代明,纲纪仍旧,唯有节目之迁流,自非详考不足标其大异之点。八旗制已有详考,余从略。其驭宫廷阉宦之法,清实大胜于明。但在世祖开创时,亦已模仿明制,十年六月,设内十三衙门,严为限制,令宦官不得过四品。十三年六月,又仿明祖立铁牌,禁内官干政。此皆有复蹈明阉祸覆辙之渐。十五年三月,有大学士陈之遴、前恭顺侯吴唯华贿结内监吴良辅之狱。之遴、唯华流徙籍没,之遴遂死贬所。吴监被旨严饬,而世祖卒爱昵之,崩前五日,《实录》已书不豫,而是日尚幸悯忠寺观吴监祝发,其为自知不起,令吴监避祸耶?抑自恐命促,令所爱代为出家以媚佛求佑耶?二者必居一于此。要之世祖御世时,无改革阉寺之计,其处斩吴良辅及废十三衙门,乃世祖崩后太后及辅政诸臣之意。此《清史》之所不详,见余《三大疑案考实》。

清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治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摄政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唯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薨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戊子,当时犹用帝礼,祔庙上谥,称成宗义皇帝,以称其实。乃未几以属下首告,王曾制八卦黄袍,令与大东珠朝珠、黑貂褂潜置棺内等事,坐以悖逆之罪。夫既以帝号加之,凡形式上之帝制,何者为不可犯?此与追尊之诏岂非矛盾?唯王与肃王不合,囚王致死,而又取其福晋;肃王为世祖长兄,于此事不无怀愤。又于顺治五年冬至,初次郊天恩诏,尊称王为皇父,世乃传太后有下嫁摄政王之事。今见之笔墨者,唯明遗臣张煌言之《苍水诗集》,有“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确为当时人语。然苍水以邻敌在远,仇恨所敌,因传闻而作揶揄之词,难为信史。世所传则谓春官指礼部尚书,而其人则坐以钱谦益,以附会谦益之所以为高宗深恶,且传有谦益撰太后大婚诏文,清亡后顿见传播,而故老亦多信之。余考谦益未为礼部尚书,多尔衮称皇父时,谦益去国已久。且考《朝鲜实录》,当时有“拟议摄政称皇父”之语,并不涉及太后之下嫁,即其未奉大婚诏之明证。唯旧《东华录》议多尔衮罪时,有“身到皇宫内院”一语,或可为事有暧昧之据,但不必为太后有私,且有私亦与下诏大婚公然称庆有别。以其坦然尊为皇父,转信其非有暧昧之惭,直如古者尚父、仲父之君尊其臣而已。此事详见余《三大疑案考实》,不具录。摄政王之身后获咎,因缘世祖之心有不平,亦因郑亲王济尔哈郎始本同为摄政,后以多尔衮功高,己为所掩,后于四年七月又停其辅政之职,而代以多尔衮之同母弟多铎。多铎于定天下实亦功高,先摄政而死,至摄政死后,郑王再起辅政,有报怨之心,益构摄政之罪。观高宗之为摄政昭雪,极道世祖冲年受惑,诬此贤王,则其子孙自有公论,要为开创时之一大反复,不可不纪者也。

当世祖时,南方尚未悉定,然朝廷已见开明之象。前七年为摄政代行,亲政以后,虽有攻异端,宠侧妃,不无太过之失,然资禀英明,不至妨政。世传世祖之崩御非实,乃缘爱宠董鄂妃,妃死而帝为僧以殉之,盖以媚佛、宠妾并为一谈。余别有《世祖出家考实》,为三疑案之一,有以深明其不然。要其媚佛而不以布施土木病民,宠妾而不以女谒苞苴干政,唯见其理解之超,情感之笃,萧然忘其万乘之尊,真美质也。自摄政王好延揽汉人,用陈名夏,而南方名士多所荐起。亲政以后,政策仍前,由八旗掌握实力,天子则乐就汉人文学之士,书恩对命,绰有士大夫之风,居然明中叶以前气象。正、嘉以后,童昏操切之习略无存者,天下忘其为夷狄之君焉。顺治朝,通摄政、亲政两时期观之,其有君人之度,略无更改。摘数事为例:

二年五月壬午朔,河道总督杨方兴进济宁州瑞麦,有三四歧者,有八歧、十歧者。得旨:“时和年丰,人民乐业,即是祯祥,不在瑞麦。当惠养元元,益加抚辑。”

是月丁酉,故明中书张朝聘输木千章,助建宫殿,自请议叙。谕以“用官唯贤,无因输纳授官之理”,令所司给直。

三年七月壬戌,江西巡抚李翔凤进正一真人张应景符四十幅。得旨:“凡致福之道,唯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朝廷一用,天下必致效尤,其置之。”

四年正月丙午,河南巡抚吴景道以芝草产于嵩山,表贺。得旨:“政教修明,时和年稔,方为祥瑞。芝草何必称奇?”

八年正月已未,世祖将亲政之前一日,户部尚书觉罗巴哈纳等入奏事毕,上问曰:“外间钱粮,有无益之费否?”巴哈纳等奏曰:“有。京师营建,用临清砖,土质坚细,遣官一员烧造,分派漕船装载抵通,又由五闸拨运至京,给与脚价。”上曰:“营造宫殿,京师烧砖,尽可应用,又费钱粮拨运,甚属无益。漕船远涉波涛,已称极苦,用令装载带运,益增苦累。临清烧造城砖,着永行停止,原差官撤回。”越三日壬戌,江西进额造龙碗。得旨:“朕方思节用,与民休息。烧造龙碗,自江西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

此可知入关以后,摄政与亲政时代无殊,皆能用中国贤明之君为法,定天下固自有气度也。明季习于苛敛,摄政时用范文程言,一切厘革。然乱世宵人,伎俩百出,尝试不已,非有明决之识、真实之意,辄为群小所眩惑。“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真知此意者少矣。顺治朝不肖疆臣,时时有规复加派之请,辄废黜不行。举例如下:

清《国史·土国宝传》:五年五月,仍授江宁巡抚。苏、松、常三府白粮,明季佥民户输运,民以为苦。至是复明初官运制。国宝言:“民户一遇佥点,往往倾家,今改官运,一切皆给于官,而经费不敷。请计亩均派运费,民皆乐从。”谕曰:“佥点固属累民,加派岂容轻议。”下部察核,官运经费果不敷否。部臣言:“经费未尝不敷,唯严绝克减虚冒诸弊,则用自裕。”黜国宝奏不行。华亭县有义田四万八百余亩,明光禄寺署丞顾正心置以膳宗族助差徭者。国宝初抚吴,即令有司收其米四万三千余石给兵饷。及国宝降调(以擅杀非阵擒之吴易党降调),周伯达代为巡抚,以改充织造匠粮入奏。户部议:“令察勘义田在明时曾否题明,创置者有无子孙。”至是国宝以实覆奏。户都尚书巴哈纳、谢启光等核议:“义田所以恤贫助徭,非入官之产,宜仍令顾正心子孙收获。至兵饷匠粮,皆有正项取给,其擅用义田米,责国宝偿还。”六年,国宝疏请加派民赋佐军需。给事中李化麟言:“加派乃明季弊政,民穷盗起,大乱所由。我朝东征西讨,兴师百万,未尝累民间一丝一粟。今国宝遽议加派,开数年未有之例,滋异日无穷之累。”上复黜国宝奏不行。

此皆摄政时事,后亦持之甚谨,终清一代,以永不加赋为大训,真所谓殷鉴不远,以实心行之,非高呼爱民、图一时宣传之用者比矣。明之余弊,窟穴于其中者迭试不已,能受善言,乃能扑灭之。复举厂卫缉事之弊。再见一例:

《清史稿·季开生传》附《张国宪》:疏言:“前朝厂卫之弊,如虎如狼,如鬼如蜮。今易锦衣为銮仪,此辈无能,逞其故智。乃臣闻有缉事员役在内院门首,访察赐画。赐画特典,内院重地,安所用其访察?城狐社鼠,小试其端。臣窃谓宜大为之防也。”疏入,下廷臣议禁止,得旨:“銮仪卫专司扈从,访役缉事,一概禁止。”厂卫之祸始息。

世祖善画,得自天授,侍从之臣,往往蒙赐,具见诸家纪载。此赐画自必指此,亦见其禀质之美。

世祖朝为人诟病之政事,莫如圈地、逃人两事。此为国初瞻徇满人,不得不行之策。圈地尚止一时,督捕逃人历时较久,相传为清朝之罪恶,不可不一述其真相。

(一)圈地。据《东华录》及《史稿·世祖纪》,谕户部清查无主荒地,给八旗军士,事始元年十二月丁丑。然在前十余日己未,顺天巡按柳寅东奏已言清查无主地,面条陈其圈换五便。则朝议当已发动在前。考是年七月癸卯,太监吴添寿等请照旧例遣内员征收涿州宝坻县皇庄钱粮。摄政王谕:“差官必致扰民,着归并有司另项起解。”是为畿辅原有明代不属民有之地,发动于内监,思擅其弊薮,有此自效,而摄政王不从。近畿皇室及勋贵本系占夺民间之地,已经积久,取以给入关之旗军,未为不合。自朝议将定,柳寅东始以圈换为请,则纷扰起矣,然亦图一劳永逸耳。寅东奏言:

无主之地与有主之地犬牙相错,势必与汉民杂处,不唯今日履亩之难,日后争端易生。臣以为莫若先将州县大小,定用地多寡,使满洲自占一方,而后以察出无主地与有主地互相兑换,务使满、汉界限分明,疆理各别而后可。盖满人共聚一处,阡陌在于斯,庐舍在于斯,耕作牧放,各相友助,其便一;满人汉人,我疆我理,无相侵夺,争端不生,其便二;里役田赋,各自承办,满、汉各官,无相干涉,亦无可委卸,其便三;处分当,经界明,汉民不至窜避惊疑,得以保业安生,耕耘如故,赋役不缺,其便四;可仍者仍,可换者换,汉人乐从,其中有主者归并,自不容无主者隐匿,其便五。

此奏下户部详议速覆,越十余日,谕行清查拨给,则以满、汉分居各理疆界为言,则用寅东策矣。是为圈拨所由起。若但拨无主地,即无所谓圈矣。

谕户部:“我朝建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田地甚多。尔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存者,量口给与;其余田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此非利其土地,良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故不得不如此区画。然此等地土,若满、汉错处,必争夺不止,可令各州县乡村满汉分居,各理疆界,以杜异日争端。”

圈而后拨,其兑换能否公平,当视承办之长官。然动必有扰,自不可讳。至外省驻防,亦有故明藩府庄田等在。又有满兵初到,秩序未定,如韩慕庐所记苏州城内所居里为旗兵圈占之事。此尤军兴时之变态,不足论矣。夫圈地之扰,若清代竟永远行之,其国祚必不能如此之久。当开国时不得已而暂行,则在历史上固为可恕,且世祖明有不得已之表示,较之明代溺爱子弟,向国民婪索庄田者,尚较有羞恶是非之心。至后来之永停圈地,则在康熙年间,其时亲贵已渐就范,不需屈法以奉之,故于康熙二十四年,有顺天府府尹张吉午一奏,户部不敢议准,而圣祖特旨俞允,此可见圈地一事之可已则已,清于病民之政,实未尝如明代之甚也。

《东华录》:“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戊戌,户部议覆:‘顺天府府尹张吉午奏,请康熙二十四年始,凡民间开垦田亩,永免圈取。应不准行。’上谕大学士等:‘凡民间开垦田亩,若圈与旗下,恐致病民,嗣后永不许圈。如旗下有当拨给者,其以户部见存旗下令田给之。’”

(二)逃人。当清室在关外,为明建州卫时,往往掠汉人为奴,视为大利。被虏者逃至朝鲜,朝鲜辄解送中国,建州恨之,时为寇于朝鲜,以为报复。此积世纠缠之事,具见《朝鲜实录》。太宗既以兵力压伏朝鲜,乃严约不许解送,而汉人尚有逃入朝鲜以求庇者,朝鲜涕泣拒之,或有不忍坐视中国人为奴,私自纵还中国者,清必予以重罚。是为满洲督捕逃人旧法。入关以后,各旗风习如故,所欲得保障于国家者,以有逃人法为最要。而其时则情伪又不同,因立法之严,有冒充逃人以害良善之事,故清初以此事为厉民之大者。世祖虽知之,时方用八旗之力以定天下,不能违国俗,拂众情也。《史稿·李裀传》独详此事,录如下:

八旗以俘获为奴仆,主遇之虐,辄亡去。汉民有愿隶八旗为奴仆者,谓之投充,主遇之虐,亦亡去。逃人法自此起。十一年,王大臣议,匿逃人者给其主为奴,两邻流徙;捕得在途复逃,解子亦流徙。上以其过严,命再议,仍如王大臣原议上。十二年,裀上疏极论其弊曰:“皇上为中国主,其视天下皆为一家。必别为之名曰‘东人’,又曰‘旧人’,已歧而二之矣。谓满洲役使军伍,犹兵与民,不得不分;州县追摄逃亡,犹清勾逃兵,不得不严核,是已。然立法过重,株连太多,使海内无贫富良贱,皆惴惴莫必旦夕之命。人情汹惧,有伤元气,可为痛心者一也。法立而犯者众,当思其何利于隐匿而愍不畏死。此必有居东人为奇货,挟以为囮。殷实破家,奴婢为祸,名义荡尽,可为痛心者二也。犯法不贷,牵引不原,即大逆不道,无以加此。破一家即耗一家之贡赋,杀一人即伤一人之培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今乃用逃人法戕贼之乎?可为痛心者三也。人情不甚相远,使其居身得所,何苦相率而逃,况至三万之多?其非尽怀乡土、念亲戚明矣。不思恩义维系,但欲穷其所往,法愈峻,逃愈多,可为痛心者四也。自逮捕起解,至提赴质审,道路驿骚,鸡犬不宁。无论其中冤陷实繁,而瓜蔓相寻,市鬻锒铛殆尽。日复一日,生齿凋残,谁复为皇上赤子?可为痛心者五也。又不特犯者为然,饥民流离,以讥察东人故,吏闭关,民扃户,无所投止。嗟此穷黎,朝廷方蠲租煮粥,衣而食之,奈何因逃人法迫而使毙?可为痛心者六也。妇女踯躅于郊原,老稚僵仆于沟壑。强有力者,犯霜露,冒雨雪,东西迫逐,势必铤而走险。今寇孽未靖,招抚不遑,本我赤子,乃驱之作贼乎?可为痛心者七也。臣谓与其严于既逃之后,何如严于未逃之先?今逃人三次始行正法,其初犯再犯,不过鞭责。请敕今后逃人初犯即论死,皇上好生如天,不忍杀之,当仿窃盗刺字之例:初逃再逃,皆于面臂刺字。则逃人不敢逃,即逃人自不敢留矣。”疏入,留中。后十余日,下王大臣会议,佥谓所奏虽于律无罪,然‘七可痛’情由可恶,当论死。上弗许,改议杖,徙宁古塔;上命免杖,安置尚阳堡。逾年,卒。上深知逃人法过苛重,绌王大臣议罪裀。十三年六月,谕曰:“朕念满洲官民人等,攻战勤劳,佐成大业。其家役使之人,皆获自艰辛,加之抚养。乃十余年间,背逃日众,隐匿尤多,特立严法。以一人之逃匿而株连数家,以无知之奴仆而累及官吏,皆念尔等数十年之劳苦,万不得已而设,非朕本怀也。尔等当思家人何以轻去,必非无因。尔能容彼身,彼自体尔心。若专恃严法,全不体恤,逃者仍众,何益之有?朕为万国主,犯法诸人,孰非天生烝民,朝廷赤子?今后宜体朕意省改,使奴仆充盈,安享富贵。”十五年五月,复谕曰:“督捕逃人事例,屡令会议,量情申法,衷诸平允。年来逃人未止,小民牵连,被害者多。闻有奸徒假冒逃人,诈害百姓,将殷实之家指为窝主,挟诈不已,告到督捕,冒主认领,指诡作真。种种诈伪,重为民害。如有旗下奸宄横行,许督抚逮捕,并本主治罪。”逃人祸自此渐熄[息]。

《裀传》所载,其奏疏见蒋氏《东华录》,而王《录》不载。世祖两谕,则王《录》有之,蒋《录》所未收也。想是王所据《实录》不书裀奏,盖不欲彰当时之过。裀意重治逃人,并不责旗下主家,而已为满人所忌恨如此,可见入关后之逃人,绝非关外时之比。乃恃国家设立重法,而旗下奸人与民人之黠者合成讹诈之局。原立法止罚重窝逃,不深究逃者,正欲保护还归之家奴,仍为旧主操作。奸人于是专放囮诱,投殷实之家寄宿,即以窝主诬之,以遂其索诈取盈之计。故重处逃人,即奸民有所畏而不敢为旗下之囮也。顺治间人文字中涉逃人者颇多,不能备录。唯其渐次救正,《裀传》言由于世祖之两谕,观其事实,则顺治朝犹未改督捕之功令,至康熙时乃并无所事于督捕,则弊根为已拔矣。兹先详督捕衙门之设立。

《史稿·魏管传》:“八旗逃人,初属兵部督捕,部议改归大理寺。管疏言其不便(时管为大理卿),乃设兵部督捕侍郎专董其事。”时即以管为督捕右侍郎,见《东华录》十一年正月甲辰。《管传》失载,《贰臣·管传》亦失载。

清《国史·吴达礼传》:“十一年正月,上以八旗逃人日众,增设兵部督捕侍郎、郎中、员外,主事等官,另置廨署,专理缉捕事,擢吴达礼为左侍郎。”

《史稿·职官志》兵部下:“十一年,增置督捕满左侍郎、汉右侍郎各一人,汉协理督捕太仆寺少卿二人。寻改左右理事官满汉各一人。满汉郎中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七人,汉军八人,汉一人。堂主事,满洲三人,司主事一人(十四年增一人),汉主事六人,司狱二人,分理八司(当是旗各一司),掌捕政(三营将弁隶之)。十二年,增置督捕员外郎八人。(旗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督捕侍郎以次各官并入刑部,刑部止设督捕司,掌八旗及各省逃亡。”

顺治朝以八旗逃人为一大事,至兵部内专设衙门,而以京畿巡捕三营隶焉。官职繁多,其徇各旗王公之意无所不至。魏管以职掌论逃人事,流徙尚阳堡,李裀以科臣言此事继之,俱死戍所。王大臣言所奏于律无罪,然七可痛情由可恶,当论死。是论罪并不依律,但旗人以为可恶,即当论死耳。世祖亦曲从之,俾言逃人事者多死于戍所,故逃人事实为清初秕政。但至康熙中叶,已尽革此衙门,并刑部,仅为一司,所掌乃与各省应捕逃犯为同等,且旗下竟无逃人案,督捕司对旗务,转以防禁旗人无故离京为专责,则立法已平,旗人无所利于逃人,国法亦无所庇于纵逃之旗人,此事自然消灭。则一时之弊害,特国基未固时有此,尚非一朝怙恶不悛之事,如明之厂卫阉人比也。

世祖朝于明季朋党相攻,概不愿理其说。冯铨为阉党,而首先召用,至言官交攻,辄罪言者。当时用铨,取其明习故事,内阁票拟等明之旧法,由铨复行之。从前邪正派别,固非所当问。又其招降纳叛,封赏不吝,且持之以久,要之以信。降人封爵,直至清亡而始与同尽者甚多。此亦见定天下之气度,能使武夫悍将,释甲来归,功名可保,既降者心安,未降者亦知劝,检《史稿·封爵表》,一一可见。举一最显之事为例。如牛金星,为李自成丞相,明国亡君殉,皆系此人。当自成据燕京时,金星以宰相之威福,记载洋溢,逮自成败后,金星归宿,世颇忘之。《史稿·季开生传》附《常若柱》,乃悉金星入清之仕履,并世祖之优容焉。《若柱传》如下:

若柱疏言:“贼相牛金星弑君残民,抗拒王师,力尽始降,宜婴显戮。乃复玷列卿寺,颜朝右。其子铨同父作贼,冒滥为官,任湖广粮储道,赃私巨万。请将金星父子立正国法,以申公义,快人心。”得旨:“流贼伪官投诚者,多能效力。若柱此奏,殊不合理,应议处。”遂罢归。

以纠举金星为不合理而削职,似乎奖奸,然其时天下扰攘,方事招徕,以散乱势。若柱,陕西蒲城人,顺治四年进士,自庶吉士改给事中。则此必改官后所奏,事在世祖亲政前后,招降之事方急,所以待牛金星者如此,愿归者可以无疑矣。此所谓“雍齿且侯,吾属无患”,汉高所以为豁达大度,如此类矣。金星父子甘就此不重要之官,正新朝所视为奇货者。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中国历史的瞬间》篇章以时代排序,从远古时代的“北京人”讲起,涉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外交流等诸多方面。《中国历史的瞬间》全书采用活泼的现代语言进行写作,同时也活泼地运用各种趣味的写作方法,文字简明、亲切,是人人可读的历史读物。 《西方历史的瞬间》篇章以时代排序,在西方历史中选取一百二十个题目,为每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对于文化、社会方面的情况谈得比较详尽,有助于读者认识、了解西方世界。此外,《西方历史的瞬间》特别重视15、16世纪西方世界向外求发展时代的状况,并借此说明“世界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文字明白易懂,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阅读乐趣。
  •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

    唐诺读《左传》,一样的唐诺,不一样的历史散文书写。唐诺反复出入《左传》的世界,一次次试图走入子产、赵武、申公巫臣乃至孔子、左丘明等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春秋时代最杰出的头脑在其时其地究竟看到、想到了什么,他们某一言行究竟有着何种深远的积淀与思考,从而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最好的人最好的事,也让春秋时代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深邃、立体可感的世界。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小国家的大灵魂、两千多年前的梦、春秋战国的繁花般思维……由此出发,作者旁征博引,以文学的视角,围绕八个问题进行叩问和延伸,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荡漾进此时此刻,是为《眼前》。
  • 我娘子天下第一

    我娘子天下第一

    柳父:“志儿,去读书吧。”柳明志:“我,江南首富长子万贯家财,开玩笑吗?不去,打死都不去。”柳父:“管家,取训子棍来。”柳明志:“且慢,牵马来。”齐韵:“夫君,男儿若无乘风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去考状元吧。”柳明志:“我?娇妻在怀,日子美满,去考状元,我疯了啊。”新皇:“柳爱卿,北方已定,新军三十万是不是该移交兵部了?”柳明志:“柳明志奉先帝之命镇守边疆二十七府一百五十二州,愿世世代代为陛下效力。”皇帝:“.......”柳明志坑杀完最后一个对手,看着来东方寻找黄金的西方人咧嘴一笑:“来了老弟!” 读者群:1108352953
  •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世界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通过中国世界史学的学科建设、史料建设和史学理论方法论建设,完成了中国世界史研究从译介到研究的转变。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研究迅速发展强有力的动因之一,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我国研究世界史的专业机构蓬勃发展和世界史教学与科研人员增加最快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国学者从新的角度探索世界史学科的体系以及就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争鸣的重要时期。与国外学术界交流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蓬勃发展,随着一代代新人健康成长,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不断问世,我国世界史研究呈现出从没有过的大好形势。
  • 落华0a

    落华0a

    我名落华,意为落尽铅华!五代十国,晋王李存勖称帝,而众人皆认为戏子误国,而我,就是这一戏子。众人皆认为后唐王朝是我和存勖两人毁灭的可是,谁又知道我们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后唐灭亡,存勖战死,我,落华,要用我最后的一口气,来捍卫我们这个国家!
热门推荐
  •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用了爸爸的钱

    我用了爸爸的钱

    一个生活在极度自卑,虚伪而抑郁的世界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幻想,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苟活,他忘记了自己还在现实世界里。
  • 请叫我丑姑

    请叫我丑姑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选择的,既然无法选择那就勇敢面对吧。辍学的人就没有出路了吗?总是要有所不为有所为吧!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但是,她,只是一个“丑女”,而且是“姑”字辈的。懂得欣赏与思辨,是人类本质。虽然,她很“丑”,但是,人们很爱她。还有一个长情美王子等她携手同行。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她不是艺术,只是把生活过成了艺术。PS:喜欢的仙女们,请点击,收藏,评论。么么哒!
  • 我生来无敌

    我生来无敌

    【热血新书,无敌爽文】玄黄世界,万道争锋,诸族林立!这里,有仙魔证道,乱天动地,有妖族巨擘,摘星吼月,有无上神灵,君临天下,有太古凶魔,祸乱万界……而当秦牧天轮回万载,睁眼醒来后,天地变色,仙魔沉寂,万界无声……【作者有过完本经历,请放心收藏观阅!】
  • 十三张魂牌

    十三张魂牌

    幽冥空荡荡,妖魔逃凡世,罹难众生苦,谁人掌乾坤,唯有姬天月!
  •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事如刀,我来领教

    世事如刀,我来领教

    少年热血,爱情回圜,阴翳道行,江湖再起波澜!银教授、温酒等倾情推荐,用文字构筑属于你的江湖童话,每一秒都波翻浪滚,让你一发入魂!《世事如刀,我来领教》由知乎达人房昊所著,本书包含5个波谲云诡的江湖故事,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江湖,有回圜曲折的爱恨,有阴翳莫测的道行手段,有无奈的妥协,更有死亦不改的坚持与热血。这是给每个人的江湖童话,让你能在故事里发现自己,让你自省,在现实中是选择了不忘初心、执着坚持,还是选择了妥协与世俗……
  • 零星岛屿

    零星岛屿

    “顾辰,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呀?”“眼睛干净的”张小染想过他说漂亮的,可爱的,性感的,傲娇的有或者是学霸那种?却从没想过“眼睛干净的”这让她如何接话?不过不怕,接着张小染便问顾辰“那你看我的眼睛干净吗?”“不干净~”“你骗人,你根本就没仔细看,我眼睛里可是有星星的”“哦?那我再仔细看看”顾城突然一下靠近张小染说。顾辰的靠近让还没反应过来的张小染,心跳有些加快“你,你再仔细看看”过了好一会儿“你,你看到了吗?”顾辰一直盯着她的眼睛,再怎么厚脸皮,她难免有些不好意思。“我只看到你眼睛里的我。”他漫不经心的说。这不就成了,还好近套了“顾辰你知道我为什么说我眼里为什么有星星吗?”“为什么?”“因为我眼里有你”“嗯?什么?”突如其来的话让顾辰有些发愣“我的意思是说:“我喜欢你。”
  • 大自在逍遥天子

    大自在逍遥天子

    出身魔门,潜伏在道门中的陈浮生,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