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50100000002

第2章 放大的问号:让孩子更聪明

【本章导读】

幼儿园的孩子处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让他们更聪明、更健康、更活泼,是每一位家长、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高度关注的话题。以强化问题意识为导向,本章的五个篇章分别从游戏课堂、故事新说、趣味数字、科学观察、生活天地等维度,呈现了促进幼儿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智力发展的新思路。

1 寓教育于游戏中

【提要】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最好的教育。

●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可以养育儿童的身心,灵活儿童的机能,增长儿童的见识。

●要采取更多的办法,把课程特别是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转化为游戏。

●儿童游戏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游戏的度,既能让儿童从中受到教育,又不至于沉溺于游戏。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能与孩子一起游戏尤佳。

【案例】别样的抢凳子,另类的聪明术

导读:幼儿园尤老师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反复变化奖励物品——糖的品种,把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抢凳子”游戏,变成了有趣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也让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看似简单重复,但每次都变化了思考角度的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抢凳子是幼儿园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然而,就是这个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游戏,却在幼儿园尤老师的精心设计下,起到了培养儿童思维多项性的作用。

在设计这个游戏时,尤老师把这个游戏原来的规则做了两处简单的修改:

一是把原来的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凳子,另一部分孩子抢不到凳子的规则,改为左右两边抢,每个孩子都可以抢到凳子,只是抢到的位置不同而已,即一部分孩子能抢到左边的凳子,而另一部分孩子只能坐到右边的凳子。

二是把原来的对抢不到凳子的孩子进行适当“处罚”(如表演节目等)的规则,改为抢到不同位置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以免抢不到凳子的孩子受到冷落。

谈到更改这个游戏规则的目的时,尤老师一语中的:一是要求小朋友能分清楚左右方位;二是通过奖品种类和数量不同,将思维“包袱”设计其中。

第一轮游戏开始之前,尤老师告诉孩子们,凡是抢到左边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两块糖,而抢到右边的小朋友只能得到一块糖。

为了让小朋友分清楚左与右的概念,尤老师先根据人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们根据右手拿筷子的道理,分清楚左右方位。说完这个规则后,有两个孩子举手说,他们拿筷子的手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分清楚左右。尤老师心想这两个孩子肯定是左撇子。情急之下,尤老师急中生智,在黑板两边分别写下左、右两个字,让孩子认真识别。顺便把识字的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

游戏开始后,由于孩子们都觉得两块糖比一块糖好,因此都努力去抢左边的凳子,抢不到左边凳子的孩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

然而,令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是,尤老师的“包袱”这时呈现出来了:抢到左边的孩子得了两块水果糖,而坐到右边的孩子则得到了一块巧克力糖。

看到抢到右边的小朋友拿到了一块巧克力糖,抢到左边凳子的小朋友不干了:“老师,怎么这样呀?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是一块巧克力,而我们只得到了两块水果糖呀。这不公平。”

尤老师笑眯眯地说:“呵呵,水果糖和巧克力糖都是糖呀。”

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满地小声嘀咕道:“比赛前,你也没有说清哪边是什么糖。”

尤老师不慌不忙地回应道:“你们也没有问老师,都是什么糖呀。”

这个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这一次,老师要说清楚才行。”

抢到左边的其他小朋友也齐声迎合:“对,这次不算,应该再抢一次。”

“他们不同意,那咱们就再抢一次?”尤老师对着右边的小朋友试探道。

得到右边小朋友的允许后,尤老师让孩子们准备第二轮游戏。

“老师,别急,先说清楚是什么糖。”还是刚才那个不服气的孩子的声音。

“抢到左边的得到两块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尤老师对游戏规则做了补充说明。

孩子们不知道尤老师又设计了个“包袱”:抢到左边的兴高采烈的孩子得到的是两块小巧克力,而抢到右边的不那么开心的孩子得到的是比两块小巧克力合起来还要大的一块大巧克力。

抢到左边的孩子又感到上当了,这些孩子只得又与尤老师争论起游戏规则存在的问题。

抢凳子游戏不得不又一次重复进行,尤老师也不得不再次明确游戏的规则:抢到左边的得到两个巧克力,没有抢到左边的只能得到一个巧克力,而且两边巧克力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修改完游戏规则后,尤老师还补充问了一句:“大家对游戏规则还有没有不懂或修改的?”

孩子们都赞同游戏规则后,抢凳子游戏再次开始。

同样的,这次游戏依然有“包袱”:抢到左边的孩子们得到是两块普通品牌的巧克力,而没有抢到左边的孩子们则得到一块孩子们喜爱的名牌巧克力。

“又上当了。”左边的孩子们哀叹道。

“为什么你们不把规则搞清楚,就急于开始游戏呢?”尤老师看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

从糖果种类的不同,到糖果大小的不同;从糖果品牌的不同,再到糖果成分的不同……“抢凳子”游戏就这样持续进行了一个上午,孩子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在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对数的质和量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思考问题的维度也越来越多。

【解读】这样“起跑”更持久

保卫儿童游戏的权利

黄建海

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将幼儿常见的游戏精心设计成一个内容丰富、思维多元的游戏活动。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不管家庭或学校是否允许或组织孩子游戏,儿童都会因地制宜自发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不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幼儿园必须和家庭联手,对游戏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加以利用,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儿童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养育儿童的身心,灵活儿童的机能,增长儿童的见识,达成一定的教育功效。此外,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儿童懂得了群体的力量、秩序与规则的作用,进而启蒙儿童的合作精神与契约精神。

柏拉图认为,幼儿之教育,当具游戏之性质。福禄培尔认为,游戏不仅培养和增强儿童的体力,而且肯定地持续不断地增长他们的智慧和道德的力量。因此,他奉劝家长们:“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可问题是,现实中众多家长和老师总是以“不务正业”为由,将孩子与生俱来的游戏权予以剥夺,粗暴干涉或者强行制止。当代中国,家庭和学校在游戏与知识、体能与分数之间一定是嫌弃前者褒扬后者。然而,这种态度是犯了天大的教育错误。正如信原良久所说,让孩子尽情地去玩,自由地去“淘气”,这才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以及对空间位置关系识别能力的提高。

儿童游戏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游戏的度,既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教育价值,又不至于沉溺于游戏。而这就要看家长和老师的能耐了。现实世界总有家长善于利用游戏启蒙儿童,帮其寻找到自我发展的长处和潜能的增长点。他们不仅鼓励儿童游戏,还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或创造更多游戏的机会。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和老师少之又少。否则,也用不着教育专家们费那么多口舌。

把游戏转化为学习

秦九歌

游戏是人的本能,可以帮助小孩甚至成人热爱学习。从启蒙教育到中学甚至到大学,美国都试图把游戏贯穿到教育中。我小的时候,美国就有一个很有名的、教孩子学语言的游戏软件。很多时候,玩电子游戏是在跟虚拟人物沟通,可以把其转化为学语言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把游戏延伸到语言或者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既然孩子们喜欢游戏,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多的办法,把很多课程特别是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转化为游戏。比如,因为很多小孩子乘坐地铁时读言情小说,我的一个朋友就在琢磨写与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有关的小说,想方设法把这种考试用的单词都编进小说里,试图用这种轻松的阅读小说的方法,让阅读者学会其中的所有单词。除了学习语言以外,国外二十岁左右搞创业的年轻人都喜欢连续几十个小时参加一种用电脑编程、叫作Hackathon的聚会,并时常在编程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产品,有的朋友甚至把做出的产品卖给Facebook、谷歌或其他大公司。对于这些人而言,除了交流想法外,已经把游戏玩到了极致,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这个“抢凳子”的游戏,在国外教育中抓的重点可能会不一样。如果在国外玩这个游戏,可能在游戏之前会给孩子们五分钟时间,并告诉他们这是提问时间,请孩子们把与这个规则有关的问题全部提出来,并予以解答。我看这个案例,认为有点骗小孩的感觉——到游戏结束时,小孩才觉得上当受骗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感觉,会让孩子们很失落。因此,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情不能投机取巧。虽然这是游戏,目的是让孩子的脑子转得快,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把游戏规则给孩子们讲清楚,或者让孩子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而不是大人包办一切。

如果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老师和家长没有必要制止,更不必感到恐慌,完全可以把这个动机转化为正能量——把打电脑游戏转为对编程的热爱。我妈妈很害怕我弟弟迷恋电脑游戏,在他三四岁时就买了编程系统。这样的话,到他会打游戏的年龄时,就已经成“黑客”了。到那个年龄,他看到游戏就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编出来的。他可以直接进入游戏的操作软件,把代码一改就完成了游戏的通关过程,这样打游戏就没什么意思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只愿意创造自己的游戏,而不是打别人的游戏,因为打别人编的游戏,一定不会有自己创造的游戏有成就感。

让孩子的“起跑”更有力、更持久

房超平

我曾经把一句名言做了修改,即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改为“让孩子的‘起跑’更有力、更持久”。而要让“起跑”更有力、更持久,靠的绝不是提前让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孩子思维力的有效发展。在不影响娱乐性的前提下,通过改造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提高游戏的教育性,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显然,这个案例中的游戏活动,就达到了促进思维发展的目标。

人的思维有很多特性,比如独创性、多项性、批判性等,这些特性说起来好像很抽象,但是都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对儿童进行训练。这个案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游戏过程中,老师或家长不妨给儿童设计一些“陷阱”(设计这些“陷阱”并不是要欺骗儿童,而是通过“陷阱”的设计引发思维冲突)。设计了“陷阱”之后,下次儿童再思考问题时就不会那么单纯了,就会考虑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当然,游戏规则不能由老师“一言堂”,完全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制定。

从游戏和教育的关联度上看,儿童玩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老师或家长让孩子参与的目的则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这样各取所需:儿童玩得快乐,教育目的也达到了,这样的游戏是最有价值的游戏。现在的各种电子游戏,很少设计教育的元素,过于简单化,是一种低端的游戏。高端的游戏应该把思维力、想象力这些发展儿童智力的因素渗透其中,从而实现在游戏中发展儿童思维、提升儿童智慧的终极目的。

此外,老师习惯于从抽象的、单纯的数字入手,教孩子认识数字,学习数学。事实上,孩子认识数字、学习数学时,可能对具体的事物、与生活有关联的数学会更感兴趣。按照常规的数学教学方法,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一比二小或者二比一大,却并不理解实际生活中两个物品和一个物品之间没有可比性的道理。因此,在幼儿园乃至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必须真正和游戏、生活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内容,在游戏中渗透生活道理,在游戏中增长孩子们的智慧。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当然,如果是单纯的没有进行教育设计的游戏,没有任何教育价值,是毫无意义的。这里的教育设计并不单纯指学习内容,更多的是指能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促进孩子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的活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能与孩子一起游戏尤佳,因为这样做,不但方便家长把教育内容渗入其中,而且有利于密切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乐观、自信品格的形成。当然,未必所有的游戏都刻意设计教育内容,一切游戏和教育活动都应以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更为持久为基本出发点。

2 张开想象的翅膀

【提要】

●孩子的表达欲望是一种先天存在,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欲望引向积极而有益的方面。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让每一个孩子开口说话作为基本目的,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乐于开口。

●对于孩子而言,故事本身的意义,要远远低于参与故事接力的意义。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讲故事,那么为孩子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就是必须的。

●想象力具有一定的基础:在一定前提下,原有的认知或经历能够引发孩子的无穷联想。

●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故事王”,必须让孩子学会讲自己的故事。

【案例】“龟兔赛跑”新说

导读:幼儿园冯老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龟兔赛跑”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改成龟儿子与兔儿子赛跑的新故事。在老师的提示和大家的帮助下,孩子们以故事接龙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语,非常兴奋地创编了一个与原来故事过程和内容完全不同的新故事,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前,年轻的爸爸妈妈要么出于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要么迫于孩子的强烈要求,都会给孩子讲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

上了幼儿园以后,非常爱听故事的小朋友会发现,老师们讲的故事,爸爸妈妈很早就讲给他们了。怎么办?经过认真思考,某幼儿园的冯老师想出了一个新的活动方式——故事新说。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以前自己听过的故事改编成新的故事。

想好了活动的安排后,冯老师就说给孩子们听:“宝贝们,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多次,很多宝贝还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讲,龟儿子和兔儿子赛跑的故事。老师开个头,聪明的宝贝可以接着老师的继续讲。大家说,好不好呀?”

“好呀。”孩子们兴奋地齐声回答。

“那好,老师开始讲了。”在孩子们的期待下,冯老师讲了起来,“龟爸爸和兔爸爸的赛跑结束三年后,龟儿子和兔儿子都慢慢长大了。想起爸爸的神威,龟儿子向兔儿子发起了挑战:‘你爸爸和我爸爸比赛时,你爸爸输给了我爸爸。因此,我也要和你比一比,也想赢了你。怎么样?敢不敢比一下?’兔儿子说:‘我爸爸输给你爸爸后,他感到非常惭愧,并时常提醒我,不要想着跟那些不如自己的朋友比赛’……接下来谁讲?”

“我说”,“我说”……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这样好不好?大家一人说一句,后面的人接着前面的人说下去。”冯老师指着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说,“从你开始。”

“龟儿子缠着兔儿子说:‘我就要和你比嘛,因为我想赢你。你们兔子不会不敢和我们乌龟比赛了吧?’”

“兔儿子谦虚地说:‘不是不敢跟你比,是比赛赢了也不光彩,因为我们各有所长。’”

“龟儿子不同意兔儿子的说法,他很傲慢地说:‘不敢比就不敢比呗,还说赢了不光彩。’”

“接下来怎么说呀?”一个男孩子着急地问上一个孩子。

“动脑筋想一想呀。要是你是兔儿子,你生气不生气呀。”这个男孩子提醒道。

“听了龟儿子的话,兔儿子非常生气,实在受不了啦,只好同意与龟儿子比赛。”

“没有办法,兔儿子只好说:‘比就比,谁怕谁呀?’”

“比赛开始了。发令员一声枪响,兔儿子一下子就飞跑出去了。”

“龟儿子却慢腾腾地往前爬。”

“兔儿子跑的时候,想起了爸爸的叮咛,再也不敢大意了,一路上跑得飞快。”

……

“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接了。”一个小女孩急得哭了起来。

“宝宝,没关系。不要急呀。想一想,兔儿子那样想,龟儿子怎样想呀。聪明的宝宝一定能接下去的。”冯老师提示道。

“龟儿子心里想着,哼,别看兔儿子开始跑得快。我爸爸说,他半路上肯定会睡觉。”

“跑到爸爸睡觉的树下时,兔儿子想起了爸爸的劝告。”

“想到这里,兔儿子再也不敢在树下睡觉了,很快就跑到了终点。”

“龟儿子爬到兔爸爸睡觉的树下,没有看到兔儿子,就呜呜地哭了。”

“龟儿子哭的时候,嘴里还不停地说:‘爸爸给我说,兔爸爸在这里睡觉,兔儿子也一定会在这里睡觉。这不是骗我吗?’”

“看自己跑不过兔儿子,龟儿子就赖在那里不跑了。”

“龟儿子不跑了,是不是就不比啦。”这时候,另外一个小女孩问冯老师。

“你觉得呢?”冯老师反问道,“要是一个人不比了,比赛就停了,还算比赛吗?”

“哦。我知道了。”说完,这个小女孩接着讲故事,“裁判员猴子宣布兔儿子比赛获胜,还要兔儿子去领奖。”

“但是,兔儿子没有去领奖,因为兔儿子记得爸爸的话,自己觉得赢了龟儿子也不光彩。”

“比赛结束了,兔儿子看到龟儿子很不开心。”

“兔儿子走到龟儿子面前说:‘跑步你肯定比不过我了。可是,我游泳也比不过你呀。’”

“听兔儿子这样说,龟儿子开心地笑了。”

“从此,龟儿子和兔儿子成了好朋友。”

虽然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时断时续,但在冯老师的提示、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之下,还是把这个新的故事说完了。

“宝宝们说得真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吧。后面没有说的宝宝能不能从头再说一遍。”看孩子们热情很高,冯老师指着一个高个子的男孩说,“这一次,你当老师,从你开始讲。”

在冯老师的鼓励下,这个男孩装着冯老师的腔调,开始讲故事。

接着,其余的孩子又像上次一样,说起了龟儿子和兔儿子比赛的新故事。当然,在说的过程中,与上一组孩子讲的情节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后来,冯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就让一部分小朋友说,让另外一部分小朋友在教室中间进行表演。

孩子们对这样的故事新说非常喜欢,一直说个不停。

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解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故事王”

在故事接力中让孩子学会开口说话

黄建海

“龟兔比赛”是一个经典故事。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逼着父母讲故事,可是很多父母因故事早就讲过不知多少遍了,而显得不胜其烦和黔驴技穷的样子。本案例帮家长、老师和孩子找到了一个新思路——故事新说。只要是经典,即使是讲过数遍的故事,不断地演绎、改编,照样可以讲得十分精彩,照样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致。再者说,让孩子由听众变为改编故事和讲故事的主人,主动参与进来。这个案例看上去是一堂再普通不过的活动,但它却给予了我们很多教育的启迪。

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追求权力、地位等优越感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支配欲、孩子王等。不管是好是坏,这个欲望都是一种先天存在。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欲望引向积极而有益的方面。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和幼儿老师都严重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孩子们表现出暴虐、霸道,或自卑、孤傲等特征。怎么样的优越感才是有益的呢?阿德勒的观点是:符合社会利益。将孩子与生俱来的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即社会利益,是父母和幼儿老师的共同职责。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追求社会利益呢?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而对于幼儿来说,在集体互动中训练和提升语言能力至关重要,接力故事新说,就是极好的案例。

孩子语言能力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天赋之别。依照阿德勒的观点,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对社会生活广泛的参与,如果他只在封闭和隔离环境中成长,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受到阻碍和延迟。而开口讲故事,尤其是接力式,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语言训练方式,值得在幼儿园普及推广。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把让每一个孩子开口说话作为基本目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们乐于开口。家长或老师不要代替,更不要粗暴地制止孩子说话,即使有的孩子讲得结结巴巴或文不对题。这里特别适用伏尔泰的那句名言,尽管他是说给成人听的,孩子的世界更应如此:“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父母或者老师要注意察言观色,一旦孩子流露出想说话的举动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让孩子发声。否则,孩子丧失了说话的机会,就等于失去了一次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机会。

然而,对孩子语言权利伤害的事情,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有的孩子说话胆怯,或者战战兢兢的样子,大体上都是在儿时受到伤害,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所致。至于有先天语言障碍的孩子,就更容易遭受这方面的伤害。口吃的孩子就是最大受害群体。千万别随便取笑。语言作为孩子彼此之间相处交往的工具,是获取社会情感和公共责任感的基础。通过故事接力这样的课程,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这么重要。

对于孩子来讲,故事本身的意义,要远远低于参与故事接力的意义。也就是说,即便孩子没有弄懂故事的含义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参与到故事新说中来,这比单从故事中获取所谓的道德教育要有价值得多。而故事新说比单纯地重复一个现成的故事,更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正是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语言能力是孩子获得社会情感,逐渐树立社会利益观念的前提。设法让孩子开口讲话,不是个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事关孩子人格是否健全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本案例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大致含义,还在于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一起交流中,实现与别人合作,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

说到这儿,笔者提请家长和幼师朋友注意,在开展类似的活动时,应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不善言谈、怯于开口,或对公共事务不热心的小朋友,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讨论式”交流收获多

秦九歌

这个案例让我感触良多。其实,让孩子开口说话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局限于故事新说。我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我父母一块儿看电影,每次看完电影,我们至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包括电影里有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电影要达成一个什么目的,等等。经过很长时间以后,我已经习惯于这种讨论、交流的方式,以至于到现在,看完电影后,我也会跟朋友一起交流这些话题,要么是做人可以像影片里的某个人物一样,要么就是这个事情不应该像电影里的某个人物那样处理。

有一次,我妈让我看了一个小女孩被绑架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妈要把这个电影里面涉及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和我一起讨论故事里的情节,讨论如何防止被绑架,包括不要跟陌生人到偏僻的角落去,不能上陌生人的车,等等。直到现在,我看任何娱乐节目或者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都会尝试着在里面找出可以学习的东西,即便没有任何营养的电影,我还是会在剧情当中吸取我要学习的东西。

我弟弟现在只有七岁,但外人很难看出他只有七岁,因为他可以和你坐在一起长话连篇,并且说得头头是道,有时还会把你说的问题和漏洞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究其原因,一是我妈妈每天睡觉之前都会陪我弟弟讲故事,二是我妈妈给我弟弟建了一个读书群,让他跟他的小伙伴们在读书与分享中找到乐趣。有时候,我妈妈还会让他们把他们读的段子表演出来,这样孩子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书里所说的概念,把自己的感情跟书连在一起。很多时候,我妈妈会把他往读书俱乐部里一丢,然后,他就跟这个俱乐部的小朋友们一块儿读书、打闹、交流。因此,如果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讲故事,可以设法为孩子创造氛围,让孩子多与别的孩子交流。

在经典故事再创作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房超平

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创造的根基。这个案例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靠听,二是靠说,但主要是靠说。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是值得每一个幼儿老师和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个案例给每个幼儿老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孩子对经典故事的再创作——用自己的嘴巴创作,就能激发孩子说的欲望。按这个思路,任何一个能让孩子开口讲话的设想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让孩子回家后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腔调,进行模拟表演;让孩子说出幼儿园的所见所闻;让孩子参与家庭活动的讨论等等。这样做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原有的认知或经历能够引发孩子的无穷联想。从龟到龟儿子、兔到兔儿子,就能引发孩子对原有的龟兔赛跑的认知进行新的联想。同样,从狮子到老虎,从黑猫警长到孙悟空等角色变换,都会引发孩子对以前形成的故事的新的联想。因此,这个案例对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启迪作用无疑是很大的。老师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从角色变换,延伸到时空变换(比如把寒冷冬天变成温暖春天,把原始森林变成海底世界,把远古时期变到未来世界等)、因果变换(比如把农夫救蛇变成蛇救主人,把盲人摸象变成象群议人,把掩耳盗铃变成孩子护铃等),以及内容变换(把保护动物变为动物自保,把环境污染变成环境改造,把鹦鹉学舌变成人学鸟鸣等),创新故事新说的形式和内容,进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求异思维。家长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创新看图说话——让孩子对着图片说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家长根据图片上的解释进行说教),并根据孩子的叙说,适时提出问题,与孩子进行互动,启发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故事王”。当然,故事王也可以“分级”。要成为初级“故事王”,孩子必须能复述很多故事(当然是孩子听父母、老师讲过的故事),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多给孩子讲故事,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复述故事。比如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孩子讲故事,从而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要成为真正的“故事王”,必须让孩子学会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把原来的故事换个主题、人物、内容再说一遍,或者把身边有趣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显然,这个案例使上述设想成为可能。

3 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

【提要】

●孩子们的问题,科学家都不敢轻言否定,家长和老师更不应该忽视它们。

●孩子们停止追问并不是好事,因为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进而泯灭孩子的创造性。

●对于孩子们“顽皮”式的提问,大人们无视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旦孩子们停止了提问,世界就很可能失去一位未来的科学家。

●孩子的学习和居住环境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要能引导孩子学习。

●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向孩子学习,要敢于承认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孩子。

●家长要采取多种办法鼓励孩子学会提问题,提更好的问题。

【案例】地图前的“贪婪”

导读:汪老师给教室挂地图的举动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于是,汪老师灵机一动,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聊起了有关地图的知识,从地图的作用、首都的含义,再到五角星的形状、五星红旗的升起,问题、思考与解决成了这次活动的主旋律。

汪老师正在和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

看到老师拿了一张中国地图准备往墙上贴,班上的小朋友都围了过来。

一个小朋友好奇地问道:“老师,你贴的是什么呀?”

“这不是中国地图吗?有啥稀奇的。”一个看起来很调皮的男孩不屑地说。

汪老师觉得教育的机会来了。于是,她把孩子们叫到面前说:“大家都来看看。刚才,那位小朋友说这是地图。谁知道,什么是地图呀?”

“地图就是告诉大家,从哪儿到哪儿怎么走呗。”汪老师的话音刚落,那个调皮的小朋友就大声喊道。

“说得好。那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从深圳到北京怎么走?”汪老师望着这个机灵的孩子问道。

只见这个孩子一边用手指着地图,一边念念有词地说:“这是深圳,这是北京。从深圳到北京,就是从这儿到那儿。”

“从这儿到那儿,地图上有路吗?”汪老师接着问。

“可以坐飞机飞过去。”这个孩子看起来很有办法。

汪老师循循善诱:“只有‘飞’一种方式吗?”

“还可以坐火车去。”另外一个小朋友抢着回答。

“坐火车怎么去呀?”汪老师继续问。

“老师,我知道。”刚才抢着回答问题的小朋友边说边指地图上的铁路线,“从广深铁路可以到广州,再从京广铁路从广州到北京。”

这时,其他小朋友一个个都打开了话匣子:“可以坐汽车到北京。”“还可以自己骑自行车去北京。”“也可以跑马拉松跑到北京。”

看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汪老师换了个话题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些从深圳去北京的方法哪一种更好呢?”

听汪老师这样问,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飞机走得快更好,节约时间;有的说,坐火车或汽车可以沿途看风景,而且更省钱;有的说,跑步可以锻炼身体,对身体好。

就在讨论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瞪大眼睛看到了地图上北京的位置有一个五角星,就举手问:“老师,这个五角星是干吗的呀?”

“啊?你还认识五角星?告诉老师为何叫五角星?”汪老师故作吃惊。

“这个简单,五角星不就是因为有五个角呀。”这个小朋友仰着小脸自豪地说。

“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汪老师鼓励道,“那你能说出五角星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吗?”

这个小朋友挠头表示不会。正当汪老师要给孩子提示时,一个站在后面的女孩子举手要发言。

得到老师的允许后,这个女孩说:“五角星在北京的位置,北京是我们中国的首都。我想,五角星就是代表我们的首都北京。”

这个孩子回答完了后,汪老师带头鼓起掌来,孩子们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这个女孩。

“首都是什么意思?”掌声停息后,汪老师进一步问道。

“首都就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城市。”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看不是,别的国家怎么没有五角星,难道别的国家没有首都?”这是前面那个调皮的男孩的声音。

听到这句话,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都瞪大眼睛盯着汪老师。只见汪老师笑眯眯地说道:“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回去大家自己慢慢想一想,或者问问家长,也许以后就明白了。”

“宝贝,别急。老师还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看孩子们有点不高兴,汪老师别出心裁,一连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升旗用的红旗上是不是有五角星?有几个呀?大小一样吗?我们升的红旗是什么旗呀?”

“红旗上,有五个五角星。”

“五个五角星,一个是大的,四个是小的。”

“红旗是我们中国的国旗。”

……

孩子们争先恐后。

“老师,我明白了。”汪老师和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刚才回答问题的那个女孩脸上,“因为我们中国的国旗上有五角星,所以我们国家的首都才会用五角星。”

掌声,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宝贝,这个连老师也搞不懂的问题,你都弄明白了。你真聪明。”汪老师趁热打铁,“老师还有搞不清的问题,看看哪个宝贝还能帮助老师,给老师当当老师。”

听老师这样说,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看到孩子们都盼望着给自己当老师,汪老师心里乐开了花:“那我可要拜几个师父啦。有谁知道,除了幼儿园升旗外,哪里还能看到国旗?”

“老师,我来帮助你。我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升国旗。”

“我知道,运动员得了冠军会升国旗。”

“我看到电视上,航天员叔叔到太空时拿着国旗。”

“国家领导人访问外国时,华侨叔叔、阿姨们手里都举着国旗。”

“还有,在索马里护航的解放军军舰上也有国旗。”

“电视上的南极长城站里也有国旗。”

……

孩子们一个个都绞尽脑汁,巴不得都成为老师的老师。

“宝贝们,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每个人都能当我的老师。”看孩子们如此兴奋,汪老师进一步启发道,“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看到国旗呀?”

“有咱们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国旗。”

“我到国外去,也要带着国旗。”

“为国家争了光,就会升国旗。”

“我也要为国家争光,要让国旗为我升起。”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四十多分钟过去了,汪老师和孩子们都感到意犹未尽。

【解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问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驱动力

黄建海

看图说话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自然行为。这个故事利用的就是这一原理。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将看图说话与幼儿好察好问好思好学好争等学习生活品行统合在一起。其中,好问是关键,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驱动力。幼儿不仅贪吃贪睡,也贪玩贪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一书通篇充满着孩子们心目中的问题。科学家都不敢轻易否定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就更不应该忽视它们。孩子的问题,看似趋向于一个单一的答案,因为只有得出这样一个唯一的说法,孩子或许才能停止追问。不过,停止追问未必就是好事,因为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泯灭孩子的创造性。正如阿克塞尔·哈克所说,孩子的提问尽管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儿童总是能提出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老师乃至科学家未必能马上回答;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暂缓回答,千万不可随意否定或拒绝。因为,问题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发动机。

孩子的问题大人如果不好回答的话,孩子们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在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在孩子们的激烈争吵中,就会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孩子们提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孩子们“顽皮”式的提问,大人们躲闪、反问、玩游戏是不够的。正确的做法是,对于孩子提问的执着,大人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否则后果十分严重:一旦孩子在某一个时刻,停止了提问,世界就很可能失去一位未来的科学家。

关于这个故事的衍生意义,我想谈谈绘本阅读的价值。看图说话,按图索骥是孩子最拿手的本领,绘本作为看图说话的升级版,深受儿童喜爱。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他们会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从而产生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这也是绘本之所以成为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的缘由。

让孩子的“家”更符合孩子的特点

秦九歌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二十世纪初法国有一组很有名的、做房屋设计的工程师。他们通过一些心理实验发现,孩子房间的桌子、椅子、画等物品会直接影响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比如,房间里面放了很多画,孩子以后可能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房间里面放了钢琴,他可能就有更多的音乐天赋。小时候,我们家经常换地方,除了带几箱子书外,其他东西很少。每次搬家,房子再紧张,也会想办法安排一个书房——房间里有一个很大的窗户,可以让阳光直射进来,除了书和座椅,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从小特别喜欢读书。我的同学到我家后,都会到书房里面挑一本书读。所以,这个故事讲的要抓住任何教育时机,特别是环境造成潜意识的激励孩子学习的方式,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看到国内的教室跟国外有很大的区别。国内都是桌子面向老师这一个方向或者说面向黑板。除此之外,墙上很少挂东西。国外的教室一直到初中、高中,孩子的椅子都是有轮子的,可以来回活动。老师经常会让孩子改变队形,队伍不是一条一条,而是一组一组的,做活动、做作业甚至考试都是一对一对参加。八个椅子拼在一块儿成一个圆圈。所以孩子平时画画讨论的时候,都是看着孩子而不是看着老师。

在国外的教室里面有一个非常软的地毯,通常是放在教室最中间。早上一进来没上课,大家都在地毯上轻松地赖着,老师进来的时候我们还在躺着,很多时候老师也拿一本书过来跟我们一块儿躺着读书。教室的墙面都是五彩缤纷,书柜都是不同的颜色,挂着各种各样的画。按老师的科目来,比如英语老师挂的就是莎士比亚等作家的名言;数学老师就挂趣味数学,有很大一张纸,同学们把它翻开,就可以学习了。孩子的学习环境非常放松,因此孩子的学习很快乐。

在国外,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孩子会跟家长闹,就算生病了还要装着自己没有生病。所以完全是不同的学习氛围,整个环境都是鼓励孩子学习的。即便马上要准备考大学了,也就是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孩子还是会有一个很大的教室,墙上面全部用白板涂的漆,孩子任何时候都可以往上写,写完后可以擦掉。每一个桌子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你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写到黑板上举起来,可以让孩子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会提更好的问题

房超平

现在,国内中小学都开设包括主题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看,综合实践活动可能比单科学习更重要。综合学习来源于实践,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包含诸多要素。我们的老师常常会担心,万一自己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问到的问题自己不会该怎么办。我的看法,老师不必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权威。老师不会,孩子会了,孩子的兴奋度更高,参与感更强,因为孩子超越了老师。

虽然我们常说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但似乎就是不愿意创造让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机会。说得难听点,有点“叶公好龙”的感觉。这个目标很难变成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担心孩子的问题挑战自己的权威,而全面打压那些试图超越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想超越老师、挑战权威,老师就会用“胡思乱想”的大棒打压孩子。这样的情况不但在幼儿园、小学存在,而且在中学阶段更为严重,造成了孩子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怪象。究其本质,就是由于受传统思维的限制,老师和家长碰到孩子能搞清楚而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会感觉自己没有面子。

我觉得,老师要善于向孩子学习,要敢于承认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孩子知道得多。因为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一样,以前的孩子掌握的信息比较单一、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可能没有老师掌握得多。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比老师多。老师专攻某一学科,涉猎范围有限,而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宽泛。这时候,还强调“给孩子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了。所以,开展综合学习(包括本学科的主题学习)的时候,老师的思维要放开,要鼓励孩子大胆挑战权威、超越自己,创造条件让孩子产生高峰体验。而这是孩子产生学习内动力的重要原因。如果孩子每一堂课都能挑战甚至超越老师,不但孩子的学习动力会持久,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现象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发生。

老师应该想办法在课程设计上做文章,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千方百计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做,看起来不一定与学习知识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这是在“曲线救国”——因为兴趣和动力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却往往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放在一边。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高度重视这个最好的“老师”的作用,都能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让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得到培养,就能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能顺利实现。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要高度重视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下面三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一是要让孩子多接近生活,亲近自然,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好感,并从中学到很多幼儿园学不到的东西。二是要引导孩子喜欢新事物,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从对新事物的观察和提问中,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三是要鼓励孩子提问题,并尽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孩子学会提问题,提好问题。

4 幼儿也能搞懂代数知识

【提要】

●将类项与数字这两个最基本的数量概念统合起来,揭示类项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就能为幼儿进入数学王国搭建阶梯。

●未来的课堂必须给孩子提供数学家研究数学那样的机会。

●只要孩子有兴趣学习某些内容,即便老师们认为特别难的东西,孩子也不会觉得有多难。

●当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自己喜爱什么人,并且鼓励孩子也可以这么棒时,孩子就会暗自下决心向这些人学习。

●老师和家长总是用成人的逻辑,功利化地把学习和结果放在一起看。其实,对孩子而言,避免枯燥无味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孩子关注周边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情,要经常和孩子讨论生活中有关数的问题。

【案例】“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

导读: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纯粹的数字不但枯燥无趣,而且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张老师把数字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事物结合起来,让数字有了灵性、有了活力,也让孩子们对数有了更多的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

幼儿园教室内,张老师正在与孩子们一起玩数学游戏。

“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什么?”张老师开门见山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等于三。”一个小朋友想都没有想,就脱口而出。

“两个苹果和一个梨不能加。”反对的声音理直气壮。

“二加一就是等于三呀。”支持第一个小朋友的大有人在。

“是呀,苹果和梨怎么能加呢。”支持第二个小朋友的也不甘示弱。

看到孩子们争执不下,张老师说道:“看来大家观点不一样呀。支持第一个同学的观点请举手。”

听到老师举手的要求时,三个同学举起了手,见大家都不举手,其中的一个孩子又把举起的手放了下来,只剩下那两个刚才发言的同学依然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

“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不支持他们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呢?还有没有同学举手支持他们?”张老师扫了大家一圈,冷静地问道。

张老师说完后,超过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

“你们怎么回事儿?明明不能加,就因为老师说他们是对的,你们都举手了。”第二个回答问题的男孩有点沉不住气,气呼呼地嚷嚷道。

“呵呵,看来有些同学对老师太迷信啦。”张老师话锋一转,盯着那些举手的同学笑着说。

听到老师这样说,有的孩子又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还有的孩子把手举起了又放下,不知如何是好。

“同学们,要不咱们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好不好?”张老师看着那两个回答是三的同学鼓励道,“你们大胆说说自己这样加的理由,不用担心。”

“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三个水果。”赞成第一个孩子观点的孩子怯生生地说。

“说得太好了。”张老师大声表扬。

“老师,我不赞成。他说得不对。他没有听清老师的题目。”还是那个沉不住气的男生的声音,“如果老师的题目改成‘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几个水果’,他说得就对了。”

“这个同学太可爱了,原来不是不能加,是老师的题目没有出好。”张老师把大拇指送给了这个纠正自己问题的男孩。

看孩子们频频点头,张老师拿出了两个苹果和一个梨,并在两个苹果上分别贴上一个字母A,在梨上贴上一个字母B后,解释道:“假如我们把苹果用字母A代替,梨用字母B代替。两个苹果加一个梨可以说成什么呀?”

“老师,我知道。可以说成两个A加一个B。”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女孩慢悠悠地回答。

“这你都知道,你太厉害了。”张老师笑得合不拢嘴。

“假如水果可以用字母C来代替。那谁来说说,两个A加一个B等于啥?”张老师加大了难度。

“这还不简单,等于三个C。”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孩马上回答。

“呵呵,你简直神了。快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张老师急切地问道。

“水果用字母C代替,老师的题目就变成两个C加一个C啦,苹果和梨都是水果。”这个孩子颇为得意地说。

“咱们变一下,两个巧克力加一个水果糖等于啥?”张老师把刚才的问题做了个简单的变化。

“老师,跟刚才的题目一样,还是不能加。”

“老师,要是把题目说成两个巧克力加一个水果糖等于几个糖就好算了。”

“老师,巧克力是字母A,水果糖是字母B,那么题目就变成两个A加一个B。”

“老师,如果糖是字母C,那么两个A加一个B就变成了两个C加一个C。答案就是三个C。”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根本轮不上张老师说话。

“你们这么厉害,我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张老师故作深沉地说,“两把椅子加三张桌子等于啥?”

“老师,这还难呀。跟刚才的题目差不多。”

“老师,要是把题目说成两把椅子加三张桌子等于几个木制品就好算了。”

“老师,他说得不对。因为我们不知道,椅子和桌子是不是木头做的。”

“这还不简单,把题目再改一下,两把木椅加三张木桌等于几个木制品,不就得了。”

“这样改了以后,如果木椅是字母A,木桌是字母B,那题目就可以说成,两个A加三个B。”

“这样改了以后,如果木制品是字母C,那么两个A加三个B,就可以变成两个C加三个C。答案就是五个C。”

……

就这样,张老师领着孩子们反复做着这样的替换训练,直到活动时间结束为止。

【解读】让数学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为孩子进入数学王国铺设台阶

黄建海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五岁的儿童在没有进行正规的教育或传授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己掌握数字抽象概念和算术法则。一个心理学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两张卡片,一张上面画了一个点,另一张画了两个点。研究发现,孩子观察两种卡片的反应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婴儿是具有“多少”这样的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天生都是数学家。老师和家长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和发掘这些潜能,及时进行类项的区分、合并与运算等这些幼儿最重要的数学启蒙教学。这个案例将类项与数字这个最基本的数量概念统合起来,揭示了类项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为幼儿进入数学王国搭建了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数学的概念和规律从学习的开始阶段起就是认识、掌握世界和发展意识的重要手段。”为此,他建议,对待一到四年级的孩子,教数学最好是老师亲自出题,等他们对数学算题的本源和来历有了理解,再给他们布置现成的习题,到了更高年级就可以适当按照孩子亲手制作的形体,自编几何类习题;或依据生活生产实际自编方程类习题。而这些要求不可能在课程标准中统一体现,只能靠老师的创造性发挥。

学好数学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尽可能将数学延伸到其他学科,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甚至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此,帕夫雷什学校就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书面创作作业拟定了一个体系。比如,通过数量计算,推断学校农场土壤如何科学施肥。无形之中,将理科各学科联系了起来。我读初中时上过这样一堂数学课,老师把我们带到运沙现场,做一个体积的计算,孩子亲自拉尺子,丈量数据。先算出沙堆的体积,然后根据沙子的比重,计算每车的运载量,再算出每天沙场的出沙量。这堂课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时常发现有孩子为解应用题犯难,不是不懂数学公式和原理,而是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应用题的要义。特别是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甚至经常犯常识性错误。这就是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典型表现。

针对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贝尔特拉米提出:孩子应该及早地像数学大师那样去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而不要让学校里那种无休止的练习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僵化和贫乏。他认为,沉溺在许多无益的练习之中,正好是一种在无意义劳动掩盖之下的懒惰,这样做除了使人消磨意志之外别无其他作用。未来的课堂必须给孩子提供像数学家那样研究数学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探索研究数学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孩子单纯地做数学习题会使他们丧失创造性。

孩子也能写出高难度的数学论文

秦九歌

很多国家的小学一到二年级不开数学课程。他们认为,儿童在这个阶段学习数学是有困难的,因为数学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要求较高,如果这个年龄段学习数学,孩子不容易理解,很容易把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打压下去。然而,如果我们设计一些包含数学的游戏,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比如,幼儿园一个班有十五个孩子,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把大家分成五个组。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是学习数学。他们开始分组时,可能分得不好,每个组的人都不一样。老师可以提醒孩子,让孩子数一数每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再让孩子们尝试把每个组的人都分成一样多。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学会了数学。这样的学习,比学一加二等于三难度大多了。但是孩子更愿意干这些事情。

关于数学学习,柏拉图的故事很有启发性。因为柏拉图就是教十一岁甚至比这个年龄更小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读他写的数学论文,甚至写数学论文。现在在国外,硕士、博士才能读懂他的数学论文——很抽象很理论化的东西。我在哈佛学的是哲学和计算机,还专门上了一堂有关柏拉图的数学的课。那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写的东西,我们要读三四遍才能读懂。就完全证明了这个故事所说的,只要是这个孩子有兴趣学某些内容,即便是老师们认为特别难的东西,他们也不会觉得多难。因为如果孩子们能理解相关概念,他们就会花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也能创出奇迹。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待不同孩子的态度——很少把学习优秀的孩子与反应比较慢的孩子进行比较。孩子最痛恨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和家长总是拿自己跟别的小孩比。因为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不思进取,甚至还会产生你喜欢他,还不如你养他好了的感觉。我妈妈经常说,我女儿越带越容易,因为越是到高年级,越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包括初中、高中所有的考试,我妈妈连我的成绩都没问过,因为她知道我自己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所以老师和家长真的需要做一些反思:平时我们是怎么处理我们自认为很小的事情的,老师、家长的态度对于孩子学习和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其实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问题。如果家长觉得某个孩子有需要自己孩子学习的优点,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带着跟那个孩子一块儿玩。在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多表扬那个孩子的那个优点,这样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微妙的压力。比如,我妈妈经常带我跟那些学习特别棒的孩子一块儿玩,她还经常把报纸上非常有名的人的故事剪下来贴在我的书桌上,她在潜意识里就是鼓励我向他们学习。孩子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爱和认可,当老师和家长用一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告诉孩子自己喜爱什么样的人,并且鼓励孩子也可以这么棒,孩子就会暗自下决心向这些人学习。

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思考问题

房超平

以前,很多地方的教室里会挂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用这样的方法鼓励孩子学习。意思是说,认真学习的将来穿皮鞋,不努力学习的将来穿草鞋。但是现在如果还这样做的话,可能有同学会说草鞋很时尚,我喜欢穿。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用成人的逻辑来思考孩子的学习问题,总是功利化地把学习和结果放在一起看。比如,你看看人家某某某学习怎么样;你认真学习能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你现在刻苦学习将来会赚多少钱。而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虽然老师、家长讲的前途很重要,但与现在的学习没有直接关联,孩子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才能避免枯燥无味的学习。

其实,孩子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问题是什么与怎样回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去思考问题,甚至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带来的其他问题。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是不是可以多些让孩子思考的空间。当孩子们愿意思考问题时,他们的动力是无穷的,他们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这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老师教育教学设计的立意高——让孩子对知识内在的逻辑产生强烈的思考意愿,才能达到促进孩子学习的目标。在教育设计中,很多老师往往只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很少或不考虑知识与孩子生活经验或未来生活的关联度,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原因就在于,老师的设计没有让孩子对知识内容产生强烈的思考意愿。如果老师教育设计的立意很低,却想追求更高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加一等于多少”与“两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多少”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问题孩子不用思考,只需要记住加法规律,都能马上回答。而回答第二个问题,孩子不但要知道“一加一等于多少”,还必须动脑筋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加”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思考把第一个问题转为类似第二个问题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孩子重复做与第一个问题类似的问题,至于孩子是否愿意这样做,老师则很少去思考。从本质上看,就是因为这种教育设计的立意不高。

回到家庭教育,我给出的建议有三点:一是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孩子关注家里和周边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情,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分类标准由家长提供,或由孩子自己确定;也可以选择相关物品让孩子看看家里物品的图形;还可以在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对客人的男女人数进行统计,并分配他们的座位;并且可以带孩子观察餐厅里的桌子的形状和数量)。二是要经常和孩子讨论生活中有关数的问题,听取孩子对生活中的数的认识,比如,可以和孩子玩分物品游戏,然后和孩子讨论分物品要注意的事项等。三是不要提早给孩子教小学数学的内容,以免孩子因为过分抽象难以理解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即便孩子能学会,也会由于自己学会了而出现在小学课堂不愿意学习、做其他事情的情况。

5 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

【提要】

●家庭科学教育无处不在,孩子的五官,随手可得的器物都可以成为教具。

●把糖果变为促成孩子教育的工具,孩子会把对糖果的简单追逐,上升到更富价值的生活品位的追求上来。

●老师和家长不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不会把自己当孩子。

●在科学教育中,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就是最好的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家长要把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

●抢答这种“快餐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孩子思维力的培养。

●家长要多与孩子一起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观察到的变化和现象。

【案例】“咦,糖去哪里了?”

导读:有心的杨老师把“糖放在水里化了”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设计成了一次科学观察活动:先是把蔗糖溶解在水里,再把蔗糖溶液里的水用酒精灯蒸发掉,结晶出蔗糖。然后,让孩子们在仔细观察这个现象的基础上,饶有兴致地展开讨论,从而使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在幼儿园大班教室里,杨老师拿出两杯水放在桌子上,并提醒孩子们观察接下来的变化。

杨老师先用勺子从桌子上贴着“蔗糖”字样的小碗里舀出一勺蔗糖,放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然后,杨老师边用玻璃棒搅动杯子里的水,边自言自语道:“老师把蔗糖放进去了。”

“咦,糖去哪里了?”一个细心的女孩轻声说。

“连这个都不知道,糖化了呀。”另一个女孩边说边用眼睛白了刚才说话的那个女孩一眼。

“孩子们,以后大家不要说化了,就说糖溶解在水里了。糖水以后也别叫糖水了,改叫糖溶液了。”杨老师看似漫不经意地说。

接着,杨老师又用勺子从一个贴着“食盐”字样的碗里舀出一勺盐放在另一只杯子里,边用玻璃棒搅动,边随口说道:“我把食盐放在另一只杯子的水里了,大家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啊,食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一个男孩大声喊道。

“你真是太聪明了,老师只说了一次,你就会模仿老师的说法啦。”杨老师夸奖道。

看老师表扬他,男孩冲着其他同学做了个鬼脸,脸上满是“得意”。

“既然同学们都这么聪明,一定会有人说出盐水该叫什么了。”杨老师看似随意地说。

“老师,我知道,盐水改叫盐溶液。”另一个孩子急匆匆地回答。

“大家都是神童呀。太了不起了。”看孩子们的热情如此高涨,杨老师继续问道,“那我就再考考大家,看看谁能看出这两杯水的区别?”

“没有区别,一模一样的。”孩子们摇了摇头,齐声回答。

“同学们,我希望我提出的任何问题,大家都能认真思考,然后再来回答。”杨老师的声音里似乎流露出些许的不高兴。

“老师,确实没有差别呀。难道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一个看起来很淘气的女孩对老师的说法不以为然。

“是呀,老师,两个杯子里的东西确实没有差别呀。”几个小朋友一起发声,支持他们的朋友。

“呵呵,难道其他同学能看出两杯水的差别?”杨老师笑着把目光放在那些苦思冥想的孩子们的脸上。

知道老师给他们“使坏”后,孩子们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心地笑了起来。显然,对于杨老师的幽默,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既然看不出来,哪个同学能想办法把这两杯水区别开来?”杨老师试图把孩子们拉回到问题上来。

“老师,这还不容易,喝一口不就知道了。”这是一个男孩的声音。

“呵呵,你简直像个科学家,这么聪明的办法都能想到。”杨老师似乎并不想到此为止,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大家想不想把糖溶液里的糖变出来呀?”

“老师会变魔术?”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望着杨老师。

“好,老师就给大家做个实验,把糖溶液里的糖变出来。大家可要仔细观察了。”杨老师说着就把糖溶液倒进烧杯里,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瞧,烧杯里的水冒泡了。”“快来看啊,水越来越少了。”“烧杯里出现白末末啦。”“那些白色的粉末是糖吗?看起来不像呀。”孩子们边观察实验,边奶声奶气地说着他们的观察结果。

“当然是糖了,杯子里除了水和糖,没有别的呀。”这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的声音。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死你了。”杨老师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杨老师话锋一转:“谁能把盐溶液里的盐,像老师一样变出来?”

“我能,我能。”孩子们齐刷刷举起了手。

“看来大家都是科学家。”杨老师边情不自禁地表扬,边指着后排靠墙不吭气的一个男孩说,“我看,还是让那个在墙角里的同学来说吧。来,孩子到前面来,给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嗯,把盐溶液放在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水烧干了,盐就出来了。”这个孩子边往前面走,边对着老师说。显然,他已经在多次实验中,学会了老师的实验用语。

走到老师跟前,这个孩子就要动手做实验。

“孩子,别急着动手。用酒精灯很危险,我们现在还不能自己做,等你们长大了,再做好不好?”杨老师边劝阻,边给出了解决方案,“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完成,好吗?”

随后,杨老师又重复刚才的实验把盐溶液的盐“变”了出来。

放学回家后,孩子们纷纷“考”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糖水叫什么?”“盐水叫什么?”“你能把盐溶液里的盐变出来吗?”“能把糖溶液里的糖变出来吗?”……好奇心驱使孩子们把爸爸、妈妈当成了继续探究的帮手,家庭也因此与幼儿园连在一起。

其实,在日常活动中,杨老师还经常让孩子们观察看似相同的物体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让孩子们观察比较两个瓶盖颜色略有不同、其他都一样的瓶子的差别。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杨老师还在一只瓶子的盖子上用大头针戳上几个小洞,而在另外一个瓶子的底部贴上白色的胶带,等等。

进入小学后,杨老师班上的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对此,杨老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孩子教育的有心人。我做的这些事情,老师们都可以做到,家长们也不难做到。”

【解读】观察是科学启蒙的开端

用“魔法”点燃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黄建海

成人与幼儿互动,常喜玩物件“消失”的变戏法,有点像魔法。因为孩子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魔法之类的故事,对玩“失踪”有极大的兴致。可是,糖去哪里了,不再是变戏法,而是对少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通过魔法唤醒科幻;通过五官感知事物;通过思维辨识科学。这个故事就融合了上述多种科学素养。

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孩子的五官,随手可得的器物都可以成为教具。日常琐事中随时随地都是教育的契机。人体五官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教学亦可利用,尤其以观察最为重要。我每读一次《昆虫记》都会被法布尔极其细腻的观察、缜密的科学分析和形象的文学描述所震撼:“它们当中有捕食活食的猎手,有利用湿土造巢的建筑工,有梳理绒絮的整理工,有从叶片或花瓣上裁切材料的备料工,有用碎纸片做材料的建筑工,有搅和黏土的抹工,有给木头钻眼的木工,有打地道的矿工,此外,还有加工羊肠子薄膜的技工……啊,还有,可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

在这种常人眼里何其普通的昆虫,在法布尔看来却是何等的伟大。这一切都归功于法布尔的科学观察能力。当然,科学观察不同于走马观花。需要长期坚守与专心思考,需要经过长期专门的训练,才能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重视孩子进行糖溶解的观察与实验,就是培养孩子科学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糖果之于孩子的关系,斯宾塞有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他进行过一次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告知第一组的孩子,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能得到糖果。另一组没有告知。结果,第一组孩子一路领先,一个不落地到了目的地。而第二组孩子,拖拖拉拉,有的干脆半道退出。《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说:“追求甜和光明,是人类最高贵的两件事。”——难怪糖果对孩子们有着如此大的诱惑力。斯特纳夫人认为,在孩子心目中,糖果的魅力不减,他们永远都会用更大的热情去追逐它。因此,斯特纳夫人相信,把糖果变成了促成孩子教育的工具,孩子会把对糖果的简单追逐上升到更富价值的生活品位的追求上来。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

秦九歌

关于科学教育,我有三个观点。

一是高度重视五官的作用。从幼儿园小孩子玩的捏土游戏,比如做饭、造泥人,甚至延伸到博物馆展厅。我很喜欢艺术,所以我经常到国内的博物馆参观。国内的博物馆大部分东西是视觉上的,有时候还放一个电影让你看一下,但都是放在玻璃柜后面的,摸不到、碰不到的。国外的海洋博物馆、科学博物馆都是开放式的展示。比如,有一个科学馆就讲解宇宙太空,地球引力多大,要在太阳上转多少圈,就会有一个大大的立体模型让孩子去摸爬,以自身去衡量太空到底有多大、多神秘、多威武。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不同的星球与宇宙之间的微妙关系。讲海草和海洋生物的时候,老师就会用塑料做出假的海洋生物,让学生去触摸水母、鲨鱼的皮肤,感受它们的不同。进而联想到,为什么鲨鱼的肉不好吃。每个去过博物馆的孩子都可能猜测鲨鱼的皮特别硬,需要游得很快,所以肉肯定不好吃。这样,他可以自己想象出很多见解和答案。布置作业时,老师会专门提出要求,除了需要一个历史人物,需要一个可以动的之外,还需要孩子做一个吃的喝的,或者看得到的。一年下来,科学课最后一个作业是有的人去拍电影,有的人做饭。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有的孩子学的是耳朵里面不同的器官,他就蒸了一个耳朵蛋糕出来,那个耳朵蛋糕里面的不同模块就是模仿耳朵的骨头,大家吃的时候,他说你吃了什么骨头,用的都是拉丁语来称呼这些骨骼的名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这样教育。

第二个观点是,不要把小孩当小孩。就是老师和家长不要觉得知识很高深,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去教他。其实,这么小的孩子就应该学会用“溶解”这个词,而不是用“化”。原因就在于老师和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孩子看,老师和家长不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不会把自己当孩子,孩子就会沿着知识的线索学下去,甚至连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的东西他也可以知道。我弟弟现在才上一年级,但是他经常会跑来来问我很复杂的问题,比如宇宙里面的这个星球为什么不是在我们的星球系里面,这些星系的星球名字我听都没听过。

第三个观点是,家庭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在国外,关于“糖跑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家长可能会说我不知道,你来告诉我,并以此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国内的家庭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面对孩子提出的可能挑战家长权威的问题,很多家长会直接把孩子的兴趣打入冷宫。而在国外,家长则要把其视为培养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因为国内的家长只考虑那些与考试有关的学科,殊不知孩子善于提问题就是最好的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房超平

人的智力结构由六个方面构成,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决策力。这六个力,观察力是很重要的。因为会仔细观察事物的人才能有一定的思维力,所以观察力是智力的起点。越是直观的内容,越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培养观察力的实验有很多,比如,拿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瓶子,让孩子看这两个瓶子的区别。很多时候,孩子对老师的问题会脱口而出,我们有些家长和老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这样的孩子才机敏。而我觉得,脱口而出的答案,不管是对的还是正确的,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答案是没有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答案。

为什么孩子会脱口而出呢?一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喜欢抢答这种“快餐式”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二是因为老师设计的问题不需要经过观察和思考。如果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不那么简单,孩子一定不会脱口而出。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设计带有比较、甄别之类的问题,就容易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要高度重视孩子的领悟能力(孩子越小,越要重视领悟能力的培养),领悟能力是人的思维活力的重要来源。比如,关于溶解这个概念,如果在化学课教的话,就比较困难,要讲半天,才能说清楚。但如果儿童在认识这个现象时,就把溶解这个概念引进去,时间长了,不用老师讲,孩子都知道溶解怎么回事了,因为他的领悟能力在起作用。换句话说,囫囵吞枣有时不见得就不正确,老师也不要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孩子去解决,有些东西可以不解释,留下疑问让孩子去领悟。随着时间的延伸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些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对于家长而言,更要关注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一是多与孩子一起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细微变化,比如,太阳在早晚与中午的差别;植物叶子形态在早上和中午的差别;衣服干与湿的差别;也可以把一杯水放半天,看看杯子里的水位变化等。二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变化和现象,并思考这些变化和现象的可能原因。在思考并回答这些现象的原因时,家长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同时,要告诉孩子不要急于回答问题,而是自己先想明白了再来回答。三是让孩子动手感知物体的变化,比如,感知植物叶子的温度、动物皮毛以及汽车发动机盖子的温度等等,把眼睛观察和肢体感知结合起来。当然,要告诉孩子不能随便什么东西都用手去摸,以防孩子受到伤害。

同类推荐
  •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内容简介:孩子小能永远在母亲温软的抚摸下长大,小能总有一双父亲强壮的臂膀扶他冲过险关。让孩子经历世事,他能在生活中明白责任;让孩子经受苦难,他能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孩子尝试失败,他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对失败的免疫;温室的花朵最不禁风雨,不要用我们的“爱”摧毁孩子的一生。
  • 优秀孩子成长细节全书

    优秀孩子成长细节全书

    如果你相信,罗马不是建成;如果你相信,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那么,请珍惜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天,请把握影响孩子的每一个机会——因为细节汇聚成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格局。
  •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讲述了变废为宝的不锈钢、“王冠瓶盖”的发明、沙滩上的“珍珠”等发明发现故事。
  • 儿童财商课

    儿童财商课

    《儿童财商课》在内容讲解方面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从父母认识到财商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章向父母介绍提高财商的方法,比如通过教孩子学会如何聪明地花钱、教孩子如何合理支配零花钱、如何省钱、如何投资、如何教孩子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等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财商。从体例上看,每章后都设有“大富翁的理财经验”,小节中包含“财商小案例”“财商小课堂”,这些小版块生动形象、实用具体、贴近生活、便于参考,能帮助父母轻松掌握和运用财商教育的方法。
  •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全世界为你让路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全世界为你让路

    作为父母,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给孩子英俊或美丽的外貌,但是你总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每个家长都可以是“专家”,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只要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聪明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找寻成长的真理,一起去创造生活的快乐和完美。
热门推荐
  • 野生boss会咬人

    野生boss会咬人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应当还有下一句路边的野人不要捡!萧逸尘,每次碰上你就没好事,这一次竟然要把自己搭给你…“女人,乖乖听话,我会给你想要的一切。”
  • 嫡女有毒

    嫡女有毒

    寄养在护国侯府的孤女,被护国侯大小姐谋夺爱人,成婚的前一天晚上凄惨死去,重生在护国侯十四岁的嫡女宁雪烟身上,谁料想,额发初覆下,是一张倾城而熟悉的容颜。阴谋毒计,冷血无情,一步步为自己前生复仇,同时也揭开了前生枉死之谜!前未婚夫,桃花世子,嗜血王爷,看这带着血海深仇的少女,如何风华绝代……
  • 星星与米粒

    星星与米粒

    世界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许你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自外太空,但是你知道吗?“哇,男孩,你好帅,嫁给我吧”米雪怡眼里闪着光说。“我已经有女朋友了”郑星逸冷漠的说。“不就是我吗?”“…”
  • 罗织经

    罗织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病娇重生帝少轻抱

    病娇重生帝少轻抱

    你来了……言儿……别想跑……无论你跑到天涯海角,我都会……慢慢的把你抓回来……呵呵,我怎会让你一人……在世上生活呢!
  • 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对联里不乏这样的例子:它们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机敏,又于机敏中见诙谐,蕴意丰富,用词巧妙,语言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讲的就是产生这些妙对的著名的背景故事,有:乾隆留步金山寺、妙对六榕寺、小文玉巧联解姓等,除了介绍这些经典故事,书中还汇集了许多诗句中的妙联佳对,让读者饱览无余。
  • 风华绝代之睿敏皇贵妃

    风华绝代之睿敏皇贵妃

    注:本文非后宫文,讲述一个强势女子辅佐丈夫平定天下,赢得一生一世的爱情传说。【内容简介】天下七分,裕阳王无子,王妃为其聘娶大将军之女易轻颜为侧妃。易轻颜自幼随师在外学艺,其时已经是南王境内义军领袖,为谋求义军出路,为天下安定计,易轻颜与裕阳王达成合作协议,共谋天下。然,一对卓越的男女,越相处,越了解,越了解,越倾心。他本想以感情为手段控制她,却不料赔进一颗真心。她对他唯一的要求:除我之外,不再有别的女人。他对她的承诺:一生一世一双人。中州王病逝,天下大乱,她化身鬼面修罗,为他开疆拓土,他对她的信任始终如一,成为她最坚固的后盾。她征途产女,他亲自接生,为巩固她的地位,对外宣称她产下世子;当他领军在外陷入重围,她不惜催产生下孩子,随即带兵驰援;得知她再不能生育,他对外宣称自己受伤导致不育......天下一统,为弥补对王妃的愧疚,她主动让出皇后之位,然而他对她的承诺从未曾改变,六宫形同虚设。她参政,见君不拜,仪制同帝王,这个天下,是他们一同打下的天下,他愿与她共享。本文公众版39万字,而v文比公众版情节更加紧凑,场面更加宏大,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情节和故事出乎意料。总之,本文不会让你失望的。感谢亲爱的kiwi为《睿敏皇贵妃》做的视频,非常漂亮,特此推荐:?pstyle=1~~~~~~~~~~~~~~~~~~~~~~~~~推荐筝的完结文《狂颜三嫁》向来都只有她算计别人,连大帅找到她的秘密军工厂,密室里她照样打得他鼻青脸肿吭都不敢吭一声,没想到这一次阴沟里翻了船,竟然被别人算计了。莫名失身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肚子里竟然还被人播了种,事情就有点麻烦了。既然那个几次求婚几次被拒的京都第一美男子说孩子是他的,那她就姑且给孩子找个爹吧!当然,没人能让她吃这样的哑巴亏,先打断他几根肋骨出出气再说。之前她只知道美女有人抢,没想到连男人也有人抢。她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儿子,眼看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开始,却忽然冒出个公主来要抢她丈夫,她正要奋起抗争不惜与大帅做交易展露自己在枪械设计上的才华,那个男人竟然向公主妥协了。
  • 一品厨仙

    一品厨仙

    本书又名《美食入侵异世界》,欢迎来搞~………………………………………辟谷修士为何大开荤戒?深海龙族为何半夜上岸?金凤巢穴为何屡遭黑手?花圃药园为何频频失窃?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神性的扭曲,还是本心的沦丧?是食欲的爆发还是饥饿的无奈?一名现代厨师在三界“发扬美食文化”的故事。“想拿一粒大还丹,换我一碗蛋炒饭?”“不换!”
  • 你的温柔好冷漠

    你的温柔好冷漠

    初遇的那年盛夏,他对她说,“你爱我,可以爱到为了我牺牲自己的性命吗?”交往的那年盛夏,他对她说,“若是我没有爱上你呢?”而当她离开他的那年盛夏,他抱着她的相片说,“是谁让你从我身边逃开的,用了这么卑劣的方式来逃开!叶欣婕,没有我的允许,你怎么可以!”……他说,“原来我也会怕,怕你把我丢下,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迎接日升日落。”
  • 狂妃傲天下

    狂妃傲天下

    她曾是十八重天最强女王,历劫失败,糟人杀害!重生一世,成为臭名昭著的废物公主,欺她,辱她之人定要付出百倍的代价!为报前世之仇,她劈星斩月,披着祸乱天下之罪名,一一杀上十八重天,只为杀了那群白眼狼!可是,这期间她不小心招惹了一个绝美男子,惹了一身的桃花债,该怎么办?据说这个绝美男人来头还不小。“想娶我?很贵的,你娶不起。”俊美无双如神袛的男子,微皱眉:“哦,说说看,如何个贵法?”倾国倾城的女子狡黠一笑:“简单啊,这是娶我的条件,你若是能按照上面的事一一去完成,我就考虑一下你。”然,当那矜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男子接过女子手里一卷卷的纸,打开,哗啦一下,长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