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37600000003

第3章 恍若精神围屋

祠堂以宗族意志和情感为结构,并以其煌煌气派镇守着人心。

是的,祠堂就是宗族精神的象征,就是族人的精神围屋。请看,流坑董氏族谱以寥寥数字,入木三分地道破了祠堂的意义,那就是,将子孙后代“萃于一堂,联之一心”,而一族的首领则“立堂以居之,割田百亩以赡之,使世继不迁焉”。

董氏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得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想必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早已成为宗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所以,流坑的董氏大宗祠曾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坐落在流坑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早已是一片遗址。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是的,在我眼里,这片残垣断壁的表情是矛盾的,它依然天庭饱满,却黯然无神;依然地角方圆,却满目疮痍。几分依稀尚在的威势,竟浸透了苍凉之感。

猛然间,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圆明园,除了相似的命运遭际外,激发人们想象的正是那肃立的残柱。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对此有着概括的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十分的壮观。这样的建筑自然令人仰慕称羡,这样的宗族自然叫人肃然起敬。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堪舆先生杨救贫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紘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屯田祠、校书祠、双桂祠、环中祠、蓉山亦山祠、益宇祠、振卿祠等五十多座祠堂。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有着庞大祠堂群的于都上宝村,曾是赣南最大的土围之一。以祠堂外土围遗址为界,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该村于明末开始修屋建祠,清咸丰年间在村子周边建筑围墙和碉楼。土围用鹅卵石砌筑,墙上曾设有六个碉堡,围墙外有护围河环绕。从建屋到筑围,前后经过四百年的扩展变迁。

护卫着村子的那森严壁垒的土围,仿佛是一种象征。祠堂应是人们精神的围护。在上宝祠堂群中,其钟氏总祠规模最大,名世德堂。族谱中对“世德”二字解释道:

人惟德植于一世,则其墓厚。德植于世世,则根之深者而枝愈繁。盖人世必有五伦,凡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皆根于性,而发于外则为达德。传曰:仁者仁此,知者知此,勇者强此,而后五伦蔼然其有亲,厘然其有辨,毅然其有序。故曰,世德也。

钟氏家族教育子孙应有后乐先忧、仁者爱人的美德,族谱中便记载了许多济困纾民、相安和睦的德行,族人世代传承着“提倡敬宗尊祖、醮祖及时、同族和睦、耕读为本,反对不孝不悌、闲游赌博、诱人邪教、砍伐后龙”等朴素家规和客家文化理念,一时成为风气清明的礼义族群。时至如今,每年清明,钟氏家族仍要举行“宝溪钟氏春祭扫墓日”活动。春祭当日,全族人来到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祀拜祖仪式。仪式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主持人头戴礼帽,身着长袍,表情肃穆,率众向祖宗灵位行跪拜礼并诵敬文。之后,全族人一起在祠堂前聚餐。春祭成为此地人的重要节日,也是客家人敬祀祖先、缅怀前贤、励志子孙的盛大礼仪。

祠堂的落成,是宗族落地生根的标志。为了召唤族人,它请来了祖先的神灵;为了荣耀族人,它不惜高堂华构;为了激励族人,它总是极尽标榜。

渼陂古村梁氏总祠永慕堂门前也有一对狮子。仔细对比,或许神态、表情并不尽似,然而,它们只要镇守在宗祠门前,便是一样的威风凛凛,一样的得意洋洋。

渼陂梁氏开基于南宋初年,在开基不久,就构建了总祠永慕堂,元末毁于兵燹,明正德年间又重建,后经多次扩建重修。这座祠堂为上、中、下堂带两大天井的三进式建筑,占地一千二百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飞檐翘角,顶覆琉璃瓦。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也有高耸的牌楼。祠堂中梁枋均用材粗硕,且无论砖、石、木构件,均施以重工装饰。蹲狮、抱鼓、门簪、柱础皆为红石,立体雕、浮雕、线雕等技法,无所不用其极,斗拱、雀替、斜撑等处为精美的木雕,藻井、檐头则遍饰彩绘。走进富丽堂皇的宗祠,这巍峨壮观的建筑,这琳琅满目的装饰,该叫族人心旌摇荡、热血沸腾了吧?

是的,镌刻在永慕堂内三十七根红色石柱上的对联,有不少抒写的正是人们聚族而居的幸福感受,如“宗风永丕振景仰前哲千乘侯谟烈远贻庆泽孔长绵万世,祖德慕无穷裕垂后昆数百户和亲相乐生齿虽繁总一家”、“永建乃家念先人聚族于斯食德服畴千百年咸懔高曾矩矱,慕非在外愿后嗣顺亲有道乐絮宜室亿万载恒庇葛藠本根”之类便是。相传,从前族长为考评族中子弟的才学,每到过年时便令各家推举一名子弟到祠堂里来写对联,优胜者的作品可雕刻于祠堂内的石柱上,从而流芳百世。

渼陂梁氏奉“耕读为家身之本”,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渼陂的繁荣却得益于明代中后期商贸的兴起,到了清代,此地成了乡间的“小南京”。连通赣江的富水河,在渼陂孕育了商贾如云的集市,孕育了以梁氏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也孕育了更为强烈的宗族意识。尽管,祠堂从来炫耀的都是宗族的功德名节,支撑着它的,却是滚滚而来的财富。财富是祠堂的催长素。兴盛时期的渼陂更是热衷于通过修建祠堂、续修族谱、增置族产、广行善举,来扩大宗族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宗法秩序,永慕堂就在清同治年间几度重修扩建,求志堂、洪庆堂等房祠也是在清代重修或建造。

我把渼陂看做是建筑在文字里的村庄。有大量的文字充满了传统道德的教训意味,富有为人处世的哲理,涉及修身之境界、持家之根本、处事之品行、交往之气量等等。如,宗祠的楹联:“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一座照壁干脆大笔直书四字警世箴言:“多留余地。”真是一语双关,精警动人;民居的对联:“作天地间不可少之人,为伦类中所当行之事。”语言虽朴实无华,却是铿锵有力,洋溢着一股大丈夫气;书于墙上的家训更是牵肠挂肚,顾忌颇多,因此,它的表达更加循循善诱,更加澄明透澈,如:“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后必昌。”其言也善,其意也切。拳拳此心,明月可鉴。

不知道为何,它对为人处世之道竟然如此耿耿于怀!此地梁氏注重教化,几近极端。于是乎,入堂便见正襟危坐的文字,出门皆是道貌岸然的格言。

在这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文武并举、义利并蓄的古村里,这些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是“文献名宗”、“衣冠望族”的秉性所在,还是以儒行商、以商助儒的封建儒商文化的经世方略?是人们阅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经验总结,还是人们置身于通商码头、面对前路漫漫的千叮咛万嘱咐?

如此铺张的文字,把那集中于祠堂里的宗族意识弥散开来,浸润了整个村庄。于是,我感觉,尽管这个村庄曾经占尽舟楫之利,大概从来也不必担忧人心不古,因为人心始终闭锁在文字里。那些文字,是聚族而居的另一堵高墙。

我不能自已地与渼陂默默相对,读着那些或清雅脱俗或浑厚遒劲或奇峻不凡或古朴苍凉的眼神,那些语重心长而又踌躇满志的眼神……

我把宗祠喻为族人的精神围屋,不仅因为祖先的灵魂驻守在这里,统摄着一个宗族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不仅因为尊崇祖先的情感串联了合族上下,在这里汇流、凝聚,还在于,正是这鲜明的精神指向性,要求宗祠建筑除了须具有普遍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外,还要上升到表达儒学思想的高度,充分体现出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观念。

因此,耸立在江西乡野间的宗祠建筑,总是通过端庄的面、高峻的体形、厚重的体量,超拔于错落有致的民居群体之中,营造出沉重稳定、严整有序的形式感。是的,它是有重量的,无论是打量它高大宽阔又四平八稳的外观,还是探看它四围闭锁而步步深入的内部,那凝沉的物质感,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岿然不动,让人倍觉压抑,而正是压抑让人们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那些宗祠或者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独坐在古樟下,目光迷离却分外威严;或者像一位体格壮硕的汉子傲立于人群中,即便神情平和,也透出一股凛然之气。皈依它们,就是皈依祖灵的感召;附着它们,就是附着宗族的力量。

对称而均衡的布局、阔大又简洁的空间、坚固且严谨的结构,使宗祠充满了庄严意味,弥漫着浓重的环境气氛,让人置身这样的氛围中,情绪为之所感染,心灵为之而震撼,从而达到了凝聚人、教化人的目的。走进祠堂,一方方明亮依次从天井泻入幽深的黑色,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黑色的更深处,是星星点点的香火烛光。方方阳光的内部,依稀有柴烟飘飞,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点点星火的光晕,仿佛是生命的真谛,温暖着人丁兴旺的祈愿。

因此,我觉得,这庄严神圣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闪烁着理性慧光的地方。当我在拜访一座座宗祠时,就好像来到一个个次序井然又礼数周到的家族里做客,不由自主地为那高悬的牌匾、林立的木柱而感动。我想,走进宗祠的族人一定也是时时感动着。因为,宗祠所展示的宗族历史,永远温情脉脉地抚慰和激励着后人,它让平凡的生活有了理想的光彩,它让空虚的心灵有了信仰的力量。

大约因为澄江如练、沃野千顷诱人驻足,或者是山水形胜、风光旖旎令人留连,紧临牛吼江的泰和爵誉村竟住着周、康、张、肖、胡等十几个姓氏的近五百户人家。

在这个村庄里,先有朱、皮、蓝姓,后有周、康、张等姓氏。皮、蓝二姓已殁,而周姓、康姓分别为南唐、北宋迁此开基,已越千年。尽管诸姓混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聚族而居。他们各自的旗帜、各自的依靠,就是属于自己的宗祠了。听说这里曾有始建于宋、明、清三朝的古祠七十座,现存有三十座,比如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又称“相国坊”的康氏祠堂“宝诰堂”、肖氏宗祠“复古堂”、张氏宗祠“敦叙堂”等等即是。而村庄的布局,正是以各姓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开去。

肖氏宗祠为前后两栋殿堂结构,祠内雀替有工艺精湛的镂雕图案,后堂的石刻供桌精美别致,比较少见;张氏宗祠前后厅堂连接,空旷大方,独树一帜,后堂供桌两旁放有一对专门为该祠铸造的铸有铭文的铁花瓶,也算是稀罕物;康氏祠堂宝诰堂内高悬着“四朝元勋”、“清风高节”、“忠勤殚职”等歌功颂德的牌匾,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一块牌匾竟与这得意洋洋的氛围甚是不谐,上书“沧海遗珠”,它的出现实在突兀得很。一打听,原来是康氏某位族人倾尽一生追求科名,却是屡试不爽,到得老来,只好把满怀遗珠之恨寄予后人了。笔墨纵横之间,几多辛酸,几多怨怼,几多不甘和自负!那位老夫子只能把满腹心思告知先人了。

宝诰堂是明代为褒扬康奎仕靖江王府长史司左长史而建。康奎历官四十九年,特敕奉政大夫,著作颇丰,有《桥门显稿》《客窗日明》《养诰遗芳》《北轩漫稿》等,其一生深明大义,重义教,尊德理,深得朝廷的尊重和百姓的爱戴。祠堂正门墙上建有挂壁坊,碑刻“相国坊”嵌入墙内,大门两边的长联称:“爵拜靖江溯当年相国勋高门第与武山并峙,誉隆长史缅先代联辉望重家声同槎水争流。”大概是为了同紧邻的周氏宗祠儒学坊并峙争流吧,相国坊的门面可谓绚丽夺目,除了楹联、匾额的装潢,还遍布着人物彩绘、浮雕和鳌鱼、鸱尾等雕饰,檐头则以诗词绘画装饰。该祠为两进,中有一天井,祠内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雕刻图案比比皆是。

康氏总祠称孝德堂,始建于宋朝,前栋喜鹊牌坊为清末扩建。大门上方为飞檐四翘的鹊巢宫,由四根石柱托起,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其中一联云“武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槎江环涌翠兆起人文”,高度概括了爵誉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贤才鹊起的风貌。大门口有一对雕琢精美的汉白玉抱鼓石左右齐立,传说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兵部尚书送给岳父家族的礼物。这对抱鼓石精美而高贵,我几乎就是冲着关于它们的照片来到爵誉村的。

如今经过整修的孝德堂,两侧墙上展示着宗族的历史和荣耀,有一副抄录的圣旨很是显眼,这是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皇上为表彰康奎之父母以及继母教子有方而下的;两条长长的横幅则夸耀着今日的荣光,是为庆贺两位康氏子弟远涉重洋深造,不知那群聚集在此喝茶聊天的老人中,是否有他们的父母。想必那道代代相传的圣旨,始终是激励康氏族人的力量。

该祠为四进、三口天井,祠内有九十多根木柱,虽然爵誉康氏坦言,千百年来族中少有叱咤风云、影响历史的人杰,但高悬的牌匾依然以“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为标榜,证明其不乏贤能人物。历来以“读书耕田,清白传家”为生活理想的爵誉康氏,后来也曾沉浮于商海,然而,他们即便赢利江湖,仍不忘泽惠邻里桑梓。

我在这里读到了书于宗祠门前的《孝子鲁章公传》,传主讳汉,自幼聪颖,娴诗赋,古文辞,“积学有名而踬于棘闱泊如也事二亲以孝闻”。父母染时疾,他焚香告天,愿以身相代,神灵为之感动,第二天父母的病就好了;后来其父卒,他“庐墓三年寝枕块安之如常”,其父去世时正逢兵乱,乡人都逃难去了,他仍陪伴母亲为父亲守灵于家中,当匪寇来到他面前,他伏地号曰:家财恣所取,唯无警吾父之灵与吾老母耳。凶悍的匪寇却也有情有义,竟被他的言行感化,毅然离去,一乡因此得以保全;其母寿高而终,未葬前数日,雨雪大作,寒盛冰结,这位孝子却暴露野外以罪自责。第二天早晨,风起雪消,天日和暖而如夏初,待到他安葬母亲完毕,复又大雪纷飞,“时人骇其事皆称康孝子而不敢名”。他的事迹被概括为:三异征者,谓感鬼神、化强暴、动天地。

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外观甚是惹眼,这是因为它的正面宽阔,有八柱七间,顶为波浪形,而三道大门与宽阔的墙面相比,就显得窄小了。这在宗祠建筑中可算别具一格。久大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门面有楹联和黄庭坚手书的匾额“儒学坊”,再上有竖书“敕赐爵誉”牌匾。该祠分前中后三进,中有二口天井,前厅右壁嵌着宋碑刻珍品《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中厅悬挂“名宦乡贤”、“两省文宗”、“精忠大节”、“进士”、“达孝名贤”、“二京部台”等历代官宦受赐的牌匾,后厅两边板壁上写有红底黑字的楷书“忠孝节义”,四个大字遒劲秀美,祠内祀奉爵誉村周姓始祖周矩及列祖列宗神主牌。

周矩为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进士,仕金陵监察御史,于公元930年随子婿来此开基。他一生有两大突出贡献,一是于公元937年,他体察民情,不惜以自己的俸禄余资创筑了古代重大水利工程——槎滩、雕石二陂,开渠三十六条,灌溉泰吉两县四乡一万五千余亩良田,此二陂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造福于民,被誉为江南的“都江堰”;另一贡献就是倾注毕生精力,在乡村广设义学,接济贫困失学儿童,在周矩的策励下,爵誉周氏的后代子孙历经不懈努力,先后出了登科进士二十三名,宋太宗曾赐诗“兄弟膺鹗荐,叔侄总金鱼”以示褒彰。所以,爵誉周氏想起来就忍不住满心欢喜:“京亦祀省亦祀郡邑亦祀斯谓祀事孔明,甲有人科有人徵贡有人洵称人文蔚起。”这样的对联,像顺口溜那么琅琅上口,像童谣那么明白晓畅,相信它曾经风靡一时,满村传诵。

“儒学坊”坊名的得来,则和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进士周中和有关。周中和,仕朝奉大夫、知英州、尚书屯田员外郎,赐绯鱼袋致仕,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持节奉使仁庙,避年号讳,宋仁宗御笔亲赐名中复,并赐坊曰儒学,祠堂内有联记叙了这无上的荣耀,称:“秉天圣坊旌儒学三大夫丕振周氏家声,仰仁宗里赐爵誉八进士赫显西昌望族。”也许正因为其声名显赫,大诗人黄庭坚不吝笔墨,亲笔为之题写了坊名,并赠诗赞曰:“公仕归来特恩里,儿童灯火读书斋,西昌惟有周中复,盖世功名百世昌。”

当年,周中和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碉石二陂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将周矩、周羡所置山地、田、塘交由诸有业者经理,供修陂之需,以图永久。于是,周中和在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撰刻了《槎滩、雕石二陂山田记》,并立下规定,槎滩、雕石二陂为公陂,不得专利周氏,并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制的管理机构,使得水陂一直于造福百姓。

应该说,在杂姓混居的生活环境中,林立的宗祠无疑就是各自宗族存在的告示,象征着各自的地位和尊严,而反映在宗祠建筑上的攀比,注定会披露出彼此的关系和各自的心理。尽管如此,千百年来爵誉各个姓氏之间却是热心公益、惠泽邻里,除周矩创筑的槎滩、碉石二陂之外,清乾隆年间由肖、钱两姓筹资修筑的防洪围堤、两层拱桥和三处渡口,也是人们和睦相处的生动见证。我以为,这些善举的内心动力,来自聚族而居的需要,同时也是凝聚族人的最好的粘合剂。

大概正因为如此,村人无论姓甚名谁,都格外钟情于这片土地,也就不奇怪了。这个原本叫龙源村的村子,为宋仁宗敕赐里名“爵誉”后,村名沿用至今。我看见每座宗祠都对这个名字津津乐道,康氏宗祠大门的楹联称:“公侯伯子男五等列爵,诗书易礼乐百世迁誉。”周氏宗祠内的对联曰:“槎碉惠民德千秋南唐矩公创业,爵崇誉隆馨万代北宋中和承恩。”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置身于宗祠极力营造的这种精神环境中,爱乡爱族的情感自会蓬勃生长。

宗祠是一个宗族的象征。虽然,在共同的村庄里,宗族之间难免发生利益冲突,但是,如爵誉般友好相处的也不在少数。不妨信手拈来一个难能可贵的事例。说的是,修水黄沙桥有叶姓四兄弟于康熙年间和陈姓合建屋宇一所,宅后有院墙。当年议定,从屋后来龙起直至屋前坪地,俱逢中各得一半,陈姓居左,叶姓居右,永为祖堂。墙外左右田土及出路,均为叶姓所购地产。经历了近三百年,其祖堂至今仍在,祖堂上方正面墙壁分别贴着陈、叶二姓的祖先牌位,二姓婚丧嫁娶均共用此屋,世代和睦相安,从无异议。

宗祠建筑的表情是庄严的,有时甚至是冷酷无情的。它像一部立体的族谱,既铭刻着宗族的源流,也强调着宗法的秩序,同时,它又像一本立体的族规、族训,以祖先的名义,以宗族利益的名义,通过建筑空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约束着族人的行为。

比如,为了达到教化族人、提升支丁精神境界的目的,人们总是把祠堂建得非常宏大,营造出广阔、肃穆的空间气氛,使人进入祠堂面对先灵和族众,顿时生出一种压抑感、渺小感;在平面布局上,祠堂采用对称的中轴线结构,从门楼到天井,依次到享堂再经天井直至寝堂,一进又一进,逐步升高,形成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环境,引导族众在内心升腾起依附宗族、敦亲睦族的感情。

是的,宗祠对于人心的权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宗族精神的象征,不仅仅来自它作为执行族规的场所的特有功能,还在于,它用各种建筑材料把宗族情感结构在一起,使之变得形象具体,具体得就是一幢房屋、一座家园,就是灵魂的皈依处。

所以,流坑董氏的族规、祠规等规约中,多有以“黜族”、“终身不许入祠”、“合众攻之”来震慑人心的惩戒条款,种种戒律无非是要求族人遵圣训、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贻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仆佃,如此等等。

耸立于村中的宗祠,威严地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宗族依靠它,维系着森严的宗法关系,同样,也依靠它来建立生活秩序。

吉安樟山的文石李氏族规称——

祠堂设有大钟鼓,仅供春秋两祭以及诸礼举行时使用,不得无故乱击。若有进祠议礼者,必须先将鼓钱交族长收,然后方准击鼓。如有犯上逆伦者,鼓钱不收。

族间若有忤逆不孝,灭伦犯上,先告明族房长绅士,详究因何事故,即饬令该亲房责打。倘恃横不受,再告族房鸣鼓,齐集到祠剖断。十分不法,重则责八十板,轻则四十。为尊辈者,亦不得以大压小,凌逼子侄。有一等泼滥悍妇,不分长幼,以泼滥为主,若至骂翁犯姑,凌夫欺族,最属可恶。公议:凡有此种恶妇,先告明族房长绅士,许即鸣鼓到祠。一面差人往其娘家报明,一面责其丈夫四十板不能严加拘管。次将该妇以柳鞭打二百,重则四百,送归娘家,以为不孝泼滥之戒。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家族自治行政管理体系的威权,而实施有效管理的地点就是祠堂。

为保护环境,婺源游山董氏族规明令严禁任何人携带刀斧进山私自砍伐林木,特别是龙脉山和水口风水林,犯者将被处以“杀猪封山”,分给每户三斤猪肉;村中的浚源河为养生河,早晨禁止洗衣洗菜,并禁钓禁捕,违者也要被处罚,且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为全村清洗河道日。

我在金溪县的蒲塘村,看到分别刻在石碑上的这样两道禁令。

其一,称:合众严禁:墩埂岭山不许窃取一枝一叶,犯者罚银十两,不服者,送官究治。

其二,称:尊长特禁:岭头山来脉所关不许停丧盗□敢有犯者除锁押起棺外罚银五拾□祠决不姑贷,花园山搬戏等项不许动土犯者罚银。天启五年三月初一立,前者为禁伐令,字字铁面无情,毫不暧昧。从语气上看,显然是当时族中制定的规矩。刻着禁令的石碑镶嵌在村口西成门的墙体上,据蒲塘家谱记载,西成门建于明代中叶的洪熙元年,即公元1425年。这就是说,西成门建成距今有五百八十多年了,禁伐令的颁布,恐怕更早。可贵的是,村人世世代代严守禁伐令,所以,至今此地古树随处可见,其中有棵罗汉松据说已是一千二百岁高龄,依然蓊蓊郁郁。江西各地的许多古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大炼钢铁而烧成炭化为灰的,而蒲塘的珍稀古木却幸运地躲过了那场劫难,至今仍生长在那数百年前的禁伐令中。

据《蒲塘徐氏族谱》记载,该村徐氏始祖为东汉高士徐孺子的若干世后裔徐慕贞,在后唐时任朝廷大中大夫,当徐氏始祖辞去安徽寿州长史之职后,路过此处,发现这里是块福地便隐居于此,至明朝,蒲塘村发展到鼎盛时期,号称“千烟之厦”。在繁衍千年的历史上,蒲塘曾有“文武世家”之誉。学文者,出过进士二十一人,官居高位者曾任过知府、枢密副使、监察御史,参与修撰明朝的《永乐大典》;学武者,有在明朝“因抗倭立功而官至参将”者。现今居住在蒲塘村的村民大多以徐姓为主,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如世宦祠、大夫第、登科门、西成门、科甲世第、进士第、外翰第等,都是以前在朝当官的徐氏祖先家业。

坐落在半月形水塘边的世宦祠,四围高墙,旁边也是一座祠堂,就像不少民居被水泥覆盖了匾额一样,那座祠堂也看不见堂号。因为世宦祠大门紧锁,我不得入内,绕到祠堂后面,在一片坪地旁见到第二道禁令。原来,这祠堂建在岭头山来脉上。

那道禁伐令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族人,村人爱惜草木,甚至养成了难以改变的生活习俗,以前做饭、烧水用的是松针、落叶、脚柴、茅草甚至牛粪,如今,尽管用上了液化气、燃煤,村中仍保持着在墙上晒牛粪块的旧俗。可是,信仰崇拜的生命力却不及那道禁令,我在村中看到,许多人家已经改换门庭投靠上帝去了。依然住着祖先留下的老房子里,而在“芳传东海”的门匾上,竟被贴下了这样的对联横批:“哈利路亚。”别处还有什么“荣耀归主”、“神爱世人”、“家靠上帝恩常在”,等等,迎新的对联和横批十分鲜艳,就像攻城掠地插下的一面面旗帜。

在这千年古村里,尚存古建筑六十多幢,而人们内心里的精神建筑却早已是一片废墟,既然如此,“哈利路亚”的进驻也就不奇怪了。宗祠的大门紧锁着,也许,它的钥匙永远丢了?

祠堂还将祠规民约悬挂祠内,或立碑刻石,树于祠堂内外,传于后世。走进婺源的长寿古里洪村,但见禁赌碑、禁林碑、养生河碑分外醒目,祠堂门前还立有规范茶叶交易秩序的“茶规”碑,由碑文可知,茶叶交易须在祠内进行,私自卖茶的将被“罚通宵戏一台银五两入祠”。

洪村洪氏宗祠光裕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二进三开间,由门屋、享堂和寝室三部分组成。大门以门槛为界,外面是卷棚轩,内半中央为覆斗式藻井,四面都有小巧的斗拱,中央高起部分用米字拱形成网状,两侧用斜出的插拱层层迭压在一起,院落的左右两廊和享堂的前后厅也都用卷棚轩,月梁、梁托、檩垫和斜撑等造型,富有装饰性,构件及其组合清晰明朗。该祠大门两边有一对石鼓,鼓面如镜,光可鉴人。村人称,这是太湖石。

与之比邻的是奉直大夫霭庭公祠三书堂,由内阁中书洪钧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祠内陈列有“四世大夫”鎏金巨匾一块,故又名“四世大夫祠”。属砖木石结构,由门楼、正堂、寝堂三间三进构成。该祠砖雕十分精致,有寿字、夔龙、牡丹、荷花、莲蓬、石榴、葡萄、松鼠以及“琴棋书画”、“松鹤延年”、“梅兰竹菊”等图案。梁枋、斗拱、檩垫和斜撑等构件的造型,有繁有简,疏朗舒展,曲线流畅而柔和。门外,放着一排巨大的旗杆石,上刻“朝议大夫”、“奉政大夫”等,沉重而冰冷的石头因为这样的文字而洋溢着得意的神色。

其实,庄严的宗祠建筑有时也是温存的。当它眉飞色舞地炫耀着宗族的光荣时,当它情深意长地讲述着祖先的事迹时,当它顾虑重重地盘算着年成的丰歉时……一座宗祠既是一座缅怀祖宗功名的纪念碑,往往也是一座表彰先人善行义举的道德碑,它默默无言,却又铿锵有力,用砖石木的语言教化着后人。

比如附属于宗祠的义仓,就在向族人宣扬着仁爱的思想。开基于北宋的安福县柘溪村,村子虽不大,但从明代起先后共出了十四名进士。此村的刘氏总祠,坐落于村子中央,位于村内蛇形山脚下,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了。刘氏总祠主墙体至今没有改变,祠内的梁架保持着原汁原味,是梁架式与穿斗式结合的风貌。槅扇素面装饰,上部是芦苇秆编织,外用白灰粉饰,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屋面坡度陡峻,仍彰显出宋元之遗风。总祠由相互贯通、浑然一体的十三幢分祠组合而成,义仓在其东侧并排而立,可储公祠稻谷九万余斤,用于祭祖或救助。各分祠高门重檐,雕梁画栋,丰富的浮雕图案、木刻鎏金牌匾以及各种手迹的碑文,折射出当年此地人文鼎盛、富庶祥和的景象。

此村有的祠堂与民居并排而建,同一道院门出入,也许是血缘的亲疏关系所致。村中有一栋民居,下部为砖墙,上部垒以土砖,其外砖墙砌有铭文砖,铭记为“柘溪瑜造”,“瑜”为明代进士刘瑜洁。听说,许多年以前,村中有一个独特的婚俗,即新人的洞房花烛夜须在此屋度过,因为这里是祖屋。

试想,一个不大的村庄何需偌大的义仓?它是要后人存储受用不尽的仁和义吧?也许,正是得益于祖德的哺养,清代咸丰年间这里出了一位名叫刘汉生的进士,他在任湖北兴国州知州期间,薄赋税,修水利,声名极好,离任时百姓赠其一把万民伞。去职回乡后,他又为家乡架桥铺路修祠堂,赈济穷人,并在村中创建了三角书院,培育了大批的读书人。

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性命名者甚为罕见。白鹭村却有一座王太夫人祠。这位王太夫人,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加捐知职例授奉政大夫钟愈昌的副室,儿子为嘉兴府知府。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家务,赵太夫人去世后,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她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据七修《鹭溪钟氏族谱》记载,儿子在京城做官时,王太夫人随往,她以勤快和谨慎教导儿子出名,获得许多赞誉。

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木并妥善安葬。临终前,她还念叨着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

她死后,儿子果然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和《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她的事迹上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知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其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

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祠堂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楼廊等处装修简单别致,而八字门楼比白鹭村其他门楼宽阔,异常恢宏壮丽,特别是门楼上方的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万字等图案层次分明,立意深远。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做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是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王太夫人的后人在大天井里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这座祠堂成为从前济难济贫的专门场所。因此,它也就成了族人心中的一方圣地,成了一座温情脉脉的纪念碑。

同类推荐
  • 同饮一江水

    同饮一江水

    这是一部跨文化生活的历史纪录,它高度浓缩和清晰地呈现了山水相连的黑龙江流域,中俄两国边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历史画面。伴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曲折变化,两岸人民生活中不断上演着高度戏剧化的悲喜剧,爱与恨、情与仇、个人与国家、战争与和平、忠贞与背叛,每个真实的故事背后都包含了个人命运与国际风云的交错变幻。今年6月6日至7日,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首先选择访问中国,他拒绝了参加美国在戴维营举行的八国峰会而选择参加中国的上合组织峰会,足见他对俄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 厚黑丛话(套装共6册)

    厚黑丛话(套装共6册)

    《厚黑丛话》是作者把旧日作品和当时新近的感想糅合写之,中间许多说法,已越出厚黑学范围,而仍名之为《厚黑丛话》者,因种种说法,都是从厚黑学生出来,犹之树上的枝叶花果,是从树干生出来,题以厚黑二字,示不忘本也。
  • 歌德之勺

    歌德之勺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张炜散文精选集《歌德之勺/张炜少年书系》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歌德之勺》分为“绿色遥思”“默默挺立”“人和芳草”“歌德之勺”“稷下之梦”“让我寻找”等六辑,以友情、爱情、成长、哲思、旅游等角度,收录张炜不同时期代表散文六十余篇。张炜把激情融入大地和海洋,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让你增多许多悟性。《歌德之勺》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者简介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 暗色的家园

    暗色的家园

    窖:收藏东西的地洞。这是字典上的解释。进一步说,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些具体的内容,譬如,窖内温度低,适于储存蔬菜,过去,萝卜,白菜,葱,都是应季上市,存放在窖里,接续供应的空白,随吃随取,吃一冬天,水分不散失,也不腐坏。窖具有隐蔽的特点,不易被发现,金的银的,藏窖里,增加安全系数。有的酒,像红酒,像白酒,经过窖藏之后,才性能凸现,口感佳,才能升值,尤其是葡萄酒,一定得装橡木桶,存放在阴暗潮湿的酒窖里,不到时间,是不能启封的。
热门推荐
  • 都市之超级大神棍

    都市之超级大神棍

    “这位姑娘,你是要看相呢还是测字呢?”张清源指了指铺在地上的一张脏兮兮的破布,上面写着“丝衣神相,专测财运、姻缘、吉凶,不准不要钱”。
  • 他的林小姑娘

    他的林小姑娘

    简介无能,请看正文。“他是顾朝暮,他很爱我,他说我胜过他的命,是他的一辈子。”“我叫顾朝暮,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小姑娘,为小姑娘千千万万遍。”
  •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II) 尼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II) 尼

    Nicholas Nickleby (or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 is a novel by Charles Dickens.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a serial from 1838 to 1839, it was Dickens's third novel. Left penniless by the death of his improvident father, young Nicholas Nickleby assumes responsibility for his mother and sister and seeks help from his Scrooge-like Uncle Ralph. Instantly disliking Nicholas, Ralph sends him to teach in a school run by the stupidly sadistic Wackford Squeers. Nicholas decides to escape, taking with him the orphan Smike, one of Squeers's most abused young charges, and the two embark on a series of adventurous encounters with an array of humanity's worst and best—greedy fools, corrupt lechers, cheery innocents, and selfless benefactors. 'Nickleby' marks a new development in a further sense as it is the first of Dickens's romances. When it was published the book was an immediate and complete success and established Dickens's lasting reputation.
  • 残坠2号街:误恋酷千金

    残坠2号街:误恋酷千金

    她曾是人人敬仰的千金,现在沦落到卖报纸为生。却在考上格圣利学院后,慢慢露出了她的本性。打架造反成了她的习惯!她的性格令人着迷,她的身世令人难猜。一下子碰上七个帅男,呃……她是不是走桃花运了?这些感情是捉弄人,还是真心真意?当心逐渐沉沦,扯开的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伤疤……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 某美漫的神级强化师

    某美漫的神级强化师

    你曾面临过强化失败到所有装备都归零,甚至碎掉的痛苦吗?当南森面临这一切的时候,只是一声怒吼:赛丽亚,劳资当年一定是智障了才特么的救你!然后,穿越了······发现自己随身携带‘强化机’“在天上飞那个铁罐头,你要不要强化一波?”钢铁侠:“不要!”南森听闻后掏出了一块【+10老旧的半块板砖】,先把他干下来,随后再商量。“美队,你这个盾牌质量不行,你看我拿个小刀划两下它竟然破了。”美队:“MMP!”灭霸:“小伙子,我有个梦想想要和你谈一谈。”南森直接掏出了自己+999的大法器,出声问道:“你刚才说啥?”这是个欢乐向的故事,吐槽搞笑流,电影美剧为主,剩下脑洞来补。书友群:705543927!
  • 秋天的背影

    秋天的背影

    本书收集了作者1984年至2000年间的部分诗作。包括“四十不惑”、“黄昏意象”、“晨曲”、“聆听远方”、“忘掉孤独”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Alcibiades I

    Alcibiades I

    It seem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by any exact line the genuine writings of Plato from the spurious. The only external evidence to them which is of much value is that of Aristotle; for the Alexandrian catalogues of a century later include manifest forgeries.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摄政王妃:王爷好霸道

    摄政王妃:王爷好霸道

    腹中骨肉被负心汉弄掉?重活一世,穆兰梦怎么能不棒打“鸳鸯”?挡路者,杀!牛鬼蛇神,吊打!杀出一条血路,必要将命运掌握在手里!真龙天子喜相会,求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